你能考上牛津本科吗? ——最完整牛津本科面试例题(人文篇)

  面试官:曼斯菲尔德学院(Mansfield College)的Lucinda Rumsey

  在《哈利·波特》系列获得空前成功后,J·K·罗琳又出版了一本面向成年人的书籍。在你看来,儿童书籍和成年人书籍在写作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在《哈利?波特》风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申请者很可能读过了罗琳的新书,并同时可能会考虑罗琳新书读者群的变化,及读者自身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的变化。但是即便申请者没有读过罗琳的书,也能够以读者的身份分析一二,如读者如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而作者如何构思文体并为不同的读者群写作。我主要想知道的是,不管申请者读什么书,他们都能带思考并有意识地进行阅读,并能够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思考自己所阅读的书籍。我担心不是所有申请者都有条件阅读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会特别注意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而非不知道领域做出判断。如果我问关于莎士比亚的问题,有些申请者可能对他文学作品有一定了解,而很多未必有。如果我一开始先问《哈利?波特》,那么至少所有人都有一定的认知起点。另外我认为罗琳值得一提的原因,是我相信很多申请英语文学的学生,正是因为罗琳的书而成为狂热的阅读爱好者。

  面试官:来自赫特福德学院(Hertford College)的Emma Smith

  请向我介绍一下“在你UCAS的个人陈述中所提到这部文学作品”

  我想首先从申请者自己愿意谈论的话题开始面试(所以个人陈述一定要诚实!)。我希望了解申请者希望探讨作品哪一方面,也许还会将对话引向文学形式(文字是如何写作的)而不是内容(故事讲了什么)。其中可能包括——作者选择怎样的形式来开篇与收尾,为什么这样做?作品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有怎样的影响?作者选择了怎样的词汇与写作风格?作者对读者的设定有哪些?可能还会有其他问题:作者的生平对作品解读是否有关联?我们是否需要了解书的历史背景来获得不同的理解?如何评价一本书“好”还是不好,这样的评价是否重要?哪些地方的含义变得模糊不清?能否将本书与其他提到或学习过的作品相比较,从而弄清楚这些方面?所有这些问题都旨在展开对话——就像是导师问答——并从申请者已经熟悉的内容展开,即他们读过、学习过或是喜欢的作品,但也会延伸提出更多侧面拓展性的问题,旨在摆脱A-Level学习中对角色或内容的精读关注,用大学学习阶段的阅读方法进行补充挑战。

  面试官:来自摄政公园学院(Regent's Park College)的Lynn Robson

  你觉得为什么英语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对《加冕街》能持续播出50年一事感兴趣?

  首先,这个问题引入流行文化话题,并说明文学分析技巧同样适用于其他媒介。此外,问题还能有助于对很多话题展开讨论,比如关于叙事技巧,幽默与严肃情节/角色的融合,作者如何让观众或读者融入故事中,协同写作,长篇连载形式的使用,以及作者/文字如何才能从“流行”(正如狄金斯所说)然后变得“经典”等等。

  历史 History

  面试官: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的Ian Forrest

  你居住的地方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有什么是能够让他们感兴趣的?

  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展开一系列不同方向的讨论。我们鼓励申请者讲述他们所熟悉的话题,同时用探索性问题引导他们以全新启发性的角度去审视他们所知道的事物。很多时候,申请者会说他们居住的地方并没什么有趣的事,不过面试官恰好可以借此机会鼓励他们思考历史意义的含义,以及为什么有些地方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我们也能够听申请者描述一系列事物,比如衰落的小镇,不同寻常的街道名称,或是当地体育队伍的光荣历史,然后问他们作为历史学家应如何发问才能了解当地的背景知识。另外,这个之所以是一个好问题,还在于它能够让我们引导申请者不去背诵准备好的材料(一般都是在浪费时间),让我们了解申请者是否具有成为优秀的历史系学生所需的素质与技能:比如观察能力,能注意到不同寻常的事物,对周围环境感兴趣,良好的质疑态度,以及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暴力是否往往与政治相关?“政治”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是否有着不同的含义?

  通过这两个问题,面试官可以将话题引申到申请者正在学习或是从平常阅读中所了解到的任何时期的历史材料。申请者引用当代或时下的事件也可以做出很好的回答。问题的目的在于促使申请者挑战关于政治构成的既有概念,同时反思如何在常见的国王、议会等领域之外,学习政治历史。在引导下,优秀的申请者会将暴力行为分类,辨别哪些具有更强的政治性。而一名非常优秀的申请者在引导下,会开始构建对“政治”一词有用的定义,不过这十分具有挑战性。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是通过它们在申请者已经了解的领域,激发新的兴趣。

  面试官:来自彭布罗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的Stephen Tuck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过去的记录,有的仅仅只是与体育相关的记载——我们能够借此了解多少历史呢?

  如果某位申请者在个人陈述中提到自己对体育感兴趣的话,我就会问这个问题,当然类似问题也可以用在申请者其他的兴趣上——比如电影、戏剧或是音乐。我希望通过这个问题,看申请者如何运用想象力,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也许他们知道的比我还多)解决历史研究中的问题。

  答案可以从社会中的种族、阶级、性别关系等角度探讨(任意时期里,进行体育运动的人以及所进行的体育项目);或从国际政治、帝国角度(涉及到哪些国家,哪些国家进行着同样的体育运动);从经济发展角度(体育领域的技术发展,以及比赛的观看方式);从社会内在的价值观角度(更野蛮或者绅士的运动);从健康角度(运动的参与度),以及其他诸多方面,我就不一一例出了。我通常还会问到一些补充问题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很多时候,我自己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是想知道学生到底能够将自己的分析发散到怎样的程度。

  你最想采访哪一位历史人物(或是哪一类历史人物),为什么?

  申请者清楚这不是一道是非题。问题的重点不是申请者想见谁,而是申请者想要了解那些话题(对我们了解申请者很有帮助),然后如何以最好的方式求得答案。与伊丽莎白一世或温斯顿·丘吉尔“见面”固然很令人激动,但是如果申请者想要了解的是他们的领导风格,也许向伊丽莎白的朝臣或是丘吉尔的战时内阁成员发问会更有帮助。或者,假如他们想要了解的是某历史时期所不为人知的事情,也许应该采访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的人物。有时候我们可以鼓励申请者思考他们所选择的历史人物是否愿意或能否透露出他们所寻求的信息(而且我们也会给予申请者足够的时间更改他们想要了解的话题,并重新考虑选择的对象)。

  艺术史 History of Art

  面试官:来自基督学院(Christ Church)的Geraldine Johnson

  你认得出这幅画吗?

  

  威廉·霍尔曼·亨特《埃及的余辉》

  在面试艺术史专业的申请者时,我们会向他们展示一张艺术画作,然后首先问他们这个问题。这是面试中唯一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而答案应该是“不认识”——如果答案是“认识”的话,我们会拿出另外一幅画给他们看。面试官很清楚地知道这副画,而这道问题的目的也不是测试申请者是否在阅读时、或网上、美术馆中恰巧见到这幅画。相反,大部分申请者都没有学习过艺术史,而我们希望申请者展示他们会如何去分析一张从未见到过的作品。我们希望知道申请者对画作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材质的?描绘的是什么?它的尺寸多大?它最初创作的缘由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知道它是在何时创作的,创作者又是谁?

  我们对于听到“正确”的答案没多大兴趣。相反,我们更愿意去了解申请者尝试分析陌生作品的思路是怎样的。事实上,曾经有申请者在分析未知画作时,答案偏离了几个世纪和整片大陆,但因为提问过程中展现出的潜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试图解决类似的问题时,我们希望面试能更像一场导师对话,建立双向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问与答。

  现代语言学 Modern Languages

  面试官:来自圣希尔达学院(St Hilda's College)的Helen Swift

  哪些因素会让一部小说或戏剧具有“政治性”?

  这类问题一般来自于学生的个人陈述,当他们表达希望学习语言的文学与文化时,表现出对“政治性”作品的浓厚兴趣(类型不限,例如小说、戏剧与电影等)。我们会从他们所提到的那些作品开始讨论(在A-Level教学大纲中没有的内容),这样申请者可以从具体和熟悉的内容开始讨论,比如可以提问,“体现在什么方面?”,“为什么?”,“为什么同样的原因却导致有人不喜欢它?”随后,我们会拓宽问题,请他们从概念出发对自己读过看过的作品进行比较(语言不限),来测试他们的求知欲与批判性的探讨能力。

  所以,在提出“哪些因素使作品具有政治性”这个问题后,我们希望申请者可以思考当某部作品有了政治性的标签后意味着什么:标签唤起了该作品那些方面的特质?是对作品内容还是风格的评价?该标签本身是否可以视为价值判断?标签有多大的作用?我们是否可以说所有作品实际上都具有政治性的?在作者否定其作品具有政治性,但评论家却断定政治性的情况——是否只是简单的主观解读的问题?等等。面试官可以继续即兴提问,来帮助引导讨论。优秀的申请者会展现出良好的意愿与能力参与探讨,并在对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他们在中途改变了想法,或是提出了与之前观点相矛盾的想法,都是完全正常的——我们希望他们能够灵活地思考,并且愿意从不同角度来反思;理想状态下,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发生了转变,这样的意识显示他们具备持续细致的反思能力,而不是像“连珠炮”那样一下子说出大量没有组织深思的观点。毫无疑问,申请者都会需要停下片刻进行思考——我们也不介意在他们的回复中听到诸如“嗯”、“呃”、“哦”、“那个”等等这样的话。

  诗是不是本该就是高深莫测的?

  我们首先让申请者谈一下自己读过几首诗,探讨这些诗传达了怎样的含义(比如诗中的语气与意象),并在谈话过程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希望推动申请者进行概念性思考,以测试他们的知识求知欲,以及从熟悉的事物(即所知的诗)向不熟悉的事物的时候会如何应对。对申请者重要的是,这一问题我们并不期望听到唯一的正确答案;问题其实是讨论转换方向的一个起点:即,我们认为的“高深莫测”有哪些事物?这是诗独有的现象,还是其他写作中也同样存在?等等。

  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申请者是否愿意冒险踏上一条新的道路,无论有多未知忐忑:如果能直面尝试,并展示出有进一步构建思维的潜质——就证明申请者有能力在我校的课程学习中获得成功。在牛津大学,文学在现代语言专业中占了很大比重,我们知道大部分申请者此前并没有正式学习过他们申请语言的文学作品。我们想知道的并不是他们是否已经读了大量书籍来证明学习兴趣,而是他们是否有研究文本的天赋:即对于他们未来感兴趣、可能会读到的作品(诗歌、散文、戏剧),无论是哪种语言,都能够进行细致而有想象力的思考。

  语言是什么?

  虽然我绝不会一开始就向申请者单独提出这个问题,但在讨论中可能会引申探讨。比如,有时候学生会说自己喜欢学习西班牙语,因为他们“酷爱这门语言”。为了让学生具有批判性与分析性的思维,这个问题能让他们思考喜欢语言的构成——是语言的某些特征还是其功能性(具备哪些功能)?形式与含义之间如何联系?等等。

  哪些因素使得短篇故事与小说不同?

  为了了解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以及牛津大学的现代语言学课程是否适合他们,我们鼓励申请者尝试用外语阅读部分文学选段。我们知道大部分申请者都没有正式学习过他们所申请语言专业的文学作品,所以这部分他们将完全独立进行阅读。鉴于此,阅读短篇故事,比如莫泊桑的短篇,是一个不错且常见的出发点:短篇故事引人入胜,便于记忆,也更容易上手。所以,如果有申请者提到自己读过的一些短篇故事,我们可以首先问他们觉得哪篇最吸引人(或者比如说,哪篇最具有挑战性)以及原因。在展开一段讨论后,便可以把话题从具体的故事推向更宽泛,更概念性的问题上,例如“什么是短篇故事?”或者提问,“哪些因素使得短篇故事区别于小说?”

  对这个问题,我们不会指望申请者已经有深思熟虑后的回答;只是作为对话的开端,随后开始分解问题,并逐步构建答案:我们在做两者比较的时候,应该思考到哪些方面?两者在情节设置、结构或是人物呈现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两者间是否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能否提出合理的反对观点?我们希望看到申请者展现出尝试不同思考角度的意愿,从最初不熟悉的话题,体现出细致有想象力的思考天赋。在提出“全局性”的问题前,我们会讨论一到两个具体的短篇故事,这样申请者便能有一些材料论述证明他的观点。在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作为面试官我本人其实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或是一系列希望申请者能提到的要点;后续的问题取决于申请者本人是如何展开他/她的思考的。

  面试官:来自圣凯萨琳学院(St Catherine's College)的Stephen Goddard

  在英语是通用语言的世界,为什么要学习法语?

  我可能会在面试开始不久便提出这个问题,让申请者进行思考,并在话题转移至具体问题之前,帮助引出申请者学习的动力。鉴于现代语言学课程的性质,我比较期待听到类似这样的回答,比如法语可以作为了解法国文化、文学、历史的一扇“窗户”,法语知识本身对理解当今世界有重要价值等等;但我也同样乐于听到申请者对问题的假设提出质疑:英语真的是世界语言吗?汉语呢?西班牙语呢?我们真的不能再将法语视为世界语言了吗?等等。

  音乐 Music

  面试官:墨顿学院(Merton College)的Dan Grimley

  如果你能发明一种新的乐器,它会发出什么声音?

  这是一个非常开放性的问题,我希望听到能展现出批判性想象力的答案——现在的乐器与嗓音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如何发挥想象让这些声音得到延伸或发展?是否有全新制作声音的途径(比如数码媒体)能转变我们聆听或理解声音的方式?“乐器”这一概念现如今是否已经过时了,我们能否想象出更加共生、混合的音乐声音生成或体验方式?这一话题绝不仅限制于古典音乐——我十分欢迎听到与世界各地制作消费的各种音乐风格和品味相关的回答。

  东方学 Oriental Studies

  面试官:来自曼斯菲尔德学院(Mansfield College)的Alison Salvesen

  考古学是否能过“证明”或“证伪”《圣经》?

  申请我这个学科的学生来自各种背景与专业,所以我们会将问题围绕个人背景,根据他们在大学UCAS申请表格中的内容或是他们所提交的作品来调整面试问题,从而了解他们对学科的真实兴趣,以及对课程是否有天赋。

  通过该问题,我希望得到的答案是,申请者将《圣经》作为一本经过数世纪的编撰传承,承载着重要历史传统的文字合集,对于《圣经》的学术研究意味着分析书中提到的传统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出现的,以及它们被记载进入《圣经》的意图何在。反过来,申请者应当意识到,考古学依赖于远古保留下来的非文学性资源,例如建筑遗址与工具。这些文物通常可以通过科学手段测定年代(因此比文学资料更客观),但是我们常常需要额外的信息,例如来自类似遗址的铭文或证据,来弄懂古代遗址。最终,我希望申请者能通过讨论,意识到两类证据的不同性质,这些证据有时互为补充,有时却互相矛盾。两者都需要非常细致的解读,而如果仅仅辩论“《圣经》中曾说”或是“考古学证明”则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考古学、《古兰经》,及非伊斯兰教的历史资源,对研究早期阿拉伯人征服史的意义。)

  哲学 Philosophy

  面试者:来自圣安妮学院(St Anne's College)的Ian Phillips

  在你看来,当我们责备一个人的时候,都涉及到了哪些方面?

  类似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发现申请者对熟悉概念进行细致准确思考的能力,评估意见,举出反例,理顺思维,以及提出创造性的不同思考角度。很显然,“责备”这一概念在道德理论中十分重要,但它不仅是情感态度,也同样会带来哲学上的命题。哲学界目前也在争论责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因此该问题一定程度也在引导申请者与面试官共同进行哲学探讨——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在导师对话中达到的。

  对于这个的问题,我们不是要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而是希望知道申请者是否能够创造性的提出例子与建议,并仔细批判思考背后隐含的意思。比如说,许多申请者一开始认为,当A责备B时,A一定认为B做了什么错事。不少申请者也提出事实上B未必真做了错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开场观点讨论责备的一个简单理论:即责备仅仅只是认为某人做了错事。但我们如此向申请者阐述后,大部分申请者都会意识到责备涉及的不仅于此。这也能展现出他们对意见进行评估的能力,而且我们会让他们用另一个例子来论证自己的判断:比如某人认为别人做了错事,但却没有责备此人。随后,再鼓励申请者举出并检验更多与责备本质相关的更加复杂的例子。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责备涉及到更加复杂的判断,而不仅仅只是认为某人做了错事。另外的人则认为真正的责备也与责备者本人情绪相关:比如愤怒、仇恨。我们再可以通过举反例来检验这些说法。一场好的面试往往会产生各种有趣、启发性的探讨,展现申请者的分析思维能力:比如自责,或是明知被责备者无过错却仍然责备的情况,以及对无生命物体的责备(比如故障的打印机或电话)。

  神学与宗教 Theology and Religion

  面试官:来自彭布罗克学院(Pembroke College)的Andrew Teal

  那些冒生命危险参加极限运动或耐力活动的人到底是英雄还是傻瓜?

  神学与宗教专业并不要求A-Level学宗教学,所以我们通常找到一些话题,能够让我们看到申请者是否具有处理与拆分问题的能力,将具体问题与广义概念相联系。该问题似乎效果不错,因为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因为我们可以举出相反的情况,然后观察每位被面试的学生有多灵活、理性及坚定。问题可以从许多角度思考,并引发更多话题——挑战极限对于人类有什么独特的意义?这到底算是自私的冲动,还是能推动全人类的成就?满足这些体育需求的人是不是更加可以被视作英雄?个体究竟对社会有什么义务,社会又对个体有什么责任?什么是英雄,英雄的反义词是不是蠢人?这个问题通常能将一个紧张的面试引导成真正的讨论,我们也希望能录取那些有天资的申请者,他们愿意在导师对话环节以及学院环境中清晰表述自己的思考,同时继续探索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