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伦理学体系.doc
第一章伦理学体系与传播活动 人类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只要行为进入社会领域,与他人和社会发生了联系,这些行为就必然受到社会的一定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制约,有的具有道德意义,可以对其进行善恶的评价,我们称之为道德行为;有的不具有道德意义,不能对其进行善恶的评价,我们称之为非道德行为。即: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主要是指出于一定的道德动机并能产生一定的道德效果的行为。
第一节 伦理学体系特点
伦理与道德,在西方的词源涵义相同,都是指外在的风俗、习惯以及内在的品性、品德,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伦理是整体,其涵义是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定;道德是部分,其涵义是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当表示规范、理论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用伦理一词,而当指称现象、问题的时候,我们较倾向于使用道德一词。” 在此,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伦理与道德的内容视为同一,其含义均为: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
追根溯源,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也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伦理学。西方主要思想及研究内容以及产生的对传播活动的影响可以通过下表说明:
西方传统伦理学思想: 学派 思想家 关注重点 评价体系 伦理的目的 伦理的问题 记者道德要求 记者道德行为评价冲突 美德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阿奎那 动机 品性、德性、道德教育 如何生活好、实现幸福、快乐、成功 每种美德都对应两种缺陷:过度和不足 记者品性为第一要素、中庸之德 德与法的冲突 经验主义伦理学 休谟 情感、同情 非理性的情感可以为人的行为提供动机 情感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利已之心上,另一种建立在同情之上 永远不可能从“是什么情况”引申出“应该怎么做” 同情弱者、人道主义 情与法的冲突 情与理的冲突 义务伦理学 康德 行为 人必须按照绝对真理行事,行为方式应当对所有理性存在而言是普遍的法则 绝对服从告诉我们如何行动,而不顾我们的偏好 谎言是绝对禁止的,不考虑个体的需求和欲望 记者只追求真理、只讲真话 忽以恶小而为之是绝对标准时,如何看待以小恶对大善 功利主义伦理学 边沁、穆勒 结果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是非尺度;为避免更大的罪恶而处死一个无辜的人是合法的; 道德性根据其产生的有益的影响程度来判断,原则总是根据结果来衡量 如何判断幸福快乐的质和量?行为本质上没有善和恶,只有比较好和比较坏;会导致道德的败坏 站在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问题、讲究现实利益 记者是否有权力为了较多人的利益而牺牲一个个体的幸福 表1-1
西方现代伦理学思想: 学派 思想家 关注重点 评价体系 伦理的目的 伦理的问题 记者道德要求 记者道德行为评价冲突 语言学 直觉主义 穆尔 善的属性 善具有非自然的属性、是不可定义的 直觉指认某个对象是善的,它不能通过道德理论证明 排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道德问题 无所谓对错,我之所以这样采写是因为我赞同 道德判断完全是主观的东西、道德判断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相对主义 道德是主观的、个人化的、不能加以绝对的和普遍的规范 应该平均化地支持每个人的伦理观点 伦理学是每个人对自己发布的强制命令 相对主义本身就是相对的,不可能作为原则支持 无所谓伦理、记者报道就是采信观点,没有意见可成为权威 如果有人持有某些观点,我们也无法根据自己的好恶提出反驳 虚无主义 尼采 道德观 从属道德观(百姓色彩)和主导道德观(基督教的) 善就是提高生活质量,没有权威,没有法律根源,没有文化的价值,没有继承的制度,思想的唯一目的就是解放 上帝已经死了,没有道德事实存在,罪恶本身不具有意义,善恶相比较而存在 一个文本(事实)可以解释为任何内容,每一种解读方法都被证明具有同等的合理性 为了不致迷惑,我们必须以一种确定的方式进行解读,但没有这一方式的规则,没人能决定迷惑的终结 伦理学是荒谬的 维特根斯坦 价值存在于世界之外 伦理学是人类心灵中意向性的东西 解释伦理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不指向世界上任何东西 伦理学不能用事实的语言来表述,因为它的价值超了事实世界 什么是善是上帝的问题,我们只要敬重它,不抱嘲弄态度 企图讨论绝对的善和绝对的价值只是源于人的欲望,伦理学不可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它不可能成为科学 表1-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代表人物、著作 思想内容 方法论 价值取向 宗法制度 教育塑造 记者道德要求 孔子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中庸之为德也“,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视个人对家庭、宗族 和国家的道德责任 “臣事君、 子事父、妻事夫”天下之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