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成年人传授14岁以下犯罪(包括杀人放火等案例)不会进监狱还能正常上学是普法还
看12岁弑母杀人犯案件有感。
第一:这个的确如此规定,这没有办法
第二:我以前看过一个统计,具体忘了,就是被关注对象,无论好坏,都会增加某种行为发生概率
第三:这个确实爆发了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很难一概而定,主要审查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方面,不能客观归罪。
是教唆,为什么未成年人14岁以下不需要关监狱?就是因为他犯罪多半不是因为自己本身坏,而是糟糕的环境与有题主这种想法的人。
教唆犯就教唆对象而言,所教唆的须是特定的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没有犯罪意图的人。
很明显14岁以下并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也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所以不认为是教唆犯罪。间接正犯是利用他人作为犯罪工具的方式来实现犯罪的。
未成年人不具备独立的意志,缺乏辨别能力,其在教唆下实施的危害行为是教唆行为的当然延长和必然结果,他实际上只是充当了教唆者的犯罪工具;而教唆者正是利用这种有生命而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工具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完全符合间接正犯的特征。
答案呼之欲出,教唆无刑事责任能力或者不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为间接正犯而非教唆犯。
普法啊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不是犯罪。主要的区别在于程度差异。按照程度高低可以排序:普法、帮助犯、教唆犯
普法:只是告诉你这不是犯罪,不符合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年龄,纯知识层面的。
帮助犯:给14以下未成年提供心理或物理上的帮助,心理上比如鼓励犯罪,刺激他犯罪,暗示犯罪。物理上就比如抵刀之类的。但是这种心理上的帮助是针对具体的犯罪而言的,指向明确具体的对象,比如知道你讨厌张三,就一直暗示你杀了张三,你也无罪,给你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但是至于这种帮助犯如何定罪存在理论争议。
教唆犯:利用14以下未成年犯罪,把未成年人工具化,构成间接正犯,是教唆犯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必然是明确指向犯罪,有明显的犯罪意图。而普法不会有犯罪意图的暗示,更不可能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