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假装‘未成年’充值游戏,再恶意申请退款!”这事谁来管?
不愧是腾讯,真的“超有钱鹅”!
腾讯也看准了游戏业务的潜力,准备继续扩大版图,将花费6500万美元收购日本游戏开发商Marvelous 20%股份,未来开发更多的游戏内容(Marvelous现有游戏包括《牧场物语》、《机甲战魔》)。
游戏行业蒸蒸日上,它在丰富了我们闲暇时间的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
作为成年人,咱们打游戏花钱就是正当娱乐,但是如果花钱的是小孩子,那就是上社会新闻的水平了。
《 8岁男孩偷记支付密码,花5000元买游戏装备……》
《熊孩子玩游戏充值近10万元,被家长“送进”派出所!》
《家长称小学生上网课期间玩手游充值近4万,退款陷困境!……》
《 8岁男孩偷记支付密码,花5000元买游戏装备……》
《熊孩子玩游戏充值近10万元,被家长“送进”派出所!》
《家长称小学生上网课期间玩手游充值近4万,退款陷困境!……》
一到寒暑假,隔三差五就会有这种新闻:孩子用大人手机玩游戏偷着买装备,然后希望记者出面帮忙追回用于支付游戏的钱……
不知道记者报道腻了没,反正我是看腻了。
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花钱容易“无度”,家长出面要求退款是个难题。
针对家长反映的情况,腾讯游戏方面表示:
对于疑似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腾讯游戏有一套完善的受理渠道,一般情况下家长需要提供未成年人充值的证据,但是考虑到家长在实际举证中的客观难度,腾讯游戏会根据用户提供信息和后台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得出是否未成年充值的结论。
对于疑似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腾讯游戏有一套完善的受理渠道,一般情况下家长需要提供未成年人充值的证据,但是考虑到家长在实际举证中的客观难度,腾讯游戏会根据用户提供信息和后台数据进行对比判断,得出是否未成年充值的结论。
但是,有人却借这种退款流程,耍起了小心眼:明明是自己花钱享受了氪金打游戏的快乐,转脸就说是小孩子操作的,要求退款!
据不完全统计,腾讯客服平均每天会接到超过20起成年人借未成年人之名的恶意申诉,因此,腾讯不便透露判别是否未成年人充值的判断依据。
前几天我就报道过,最高法新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明确了关于未成年游戏付费和打赏问题: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具体解读就是:对不满8周岁的孩子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参与网络游戏所花费的支出,一律应该退还。由法官根据孩子所参与的游戏类型、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判定, 返还与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小孩子就要有小孩子的亚子,不要随便乱花钱好嘛!
这本意是保护那些因为孩子不懂事,造成了家庭的“超支消费”,但是这项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却收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 就怕那种自己充值玩的,爽完后悔了,让孩子配合演戏 为什么孩子要天天拿手机玩儿?为什么孩子知道支付密码?家庭教育没有问题吗? 所以,家长如何证明是小孩操作付款的? 游戏公司退钱的同时,建议把这位家长和孩子的游戏账号拉黑或注销!
想法都是好的,但真的操作起来,可能还是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文章资料来源:
IT之家:2019年最赚钱的游戏公司:索尼第一,腾讯第二
IT之家:腾讯游戏:成年人借未成年人之名恶意申请退款情况频发
听说微信改版了,
还能刷到我的人,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