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让一个大人变成一个傻瓜,成人与儿童的电影
千万不要与小孩一起拍电影。这是好莱坞对很多名不符实的超级明星们的劝告。因为表演的最高境界永远是童真、天真,一个孩子可以轻而易举的让一个成名的大人物变成一个傻瓜。我们可以从很多的电影中感受到,但儿童与成人电影作为一个片种,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从卓别林的查理与男孩到30年代红遍全球的秀兰,邓波儿童的志气和率真,不仅召唤出了成人的关爱,而且往往使成人重获审视人生的机会,正视自己的纯真的沦丧和伤痛,而我们大家不仅可以从中细细品味那曾逝去,或从未拥有的真情,也能在欢笑或者泪水中找寻到寄托疲惫人生的纯洁与爱的天堂,这一类型的电影中其永恒不变的关爱主题和交流的情趣,也成为其魅力所在。
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真的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也希望所有的成年人在自己的心里都保留一块童真的园地。想想有太多的电影,可以唤起我未泯的童心,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个成年人的应有的责任感。
天堂电影院在这部自传体影片中,电影院对于放映员阿尔弗莱德来说是一种生活的目的,他是天堂天堂电影院的脉搏,他和她一起培养了以男孩儿萨尔瓦多为代表的新的一代人,他把一个爱情之吻连在一起,表达了对爱的向往,而男孩儿萨尔瓦多在阿尔夫莱多的促动下,离开了西西里,从一个观众变成了电影导演,身份变化暗示了萨尔瓦多电影的主题。按它表明,在电影与人本身以及愿望与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对于生活在世俗中的我们,电影院也许正是一座尘世中的天堂,我可能觉得本篇也许是最好的一部成人与儿童题材的电影。
美丽人生其实好多事情就像美丽人生的片头所说的似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或者一个故事,但却很难说清。罗贝托贝里尼继承了卓别林电影艺术的精髓,坚守生命是美丽的原则,表现了一个父亲坦然面对残酷的现实,用用一个全世界最美好的谎言,为自己的幼子编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影片,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直接展示集中营中的残酷和血腥,而是通过父亲竭尽全力的掩饰,只是为让孩子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是一场可以最终赢得一辆玩具坦克车的游戏,即使是最后父亲被德国兵拉去枪毙,也不忘记扮个鬼,脸博儿子一笑,观众作为旁观者,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这恰恰也是最令人动人动容之处,这位慈父身上折射出的爱的光芒,把地狱照亮了,令我们所有人感受了生命的美丽之处。
回头再看,更加动容
菊次郎的夏天北野武的一部温情之作,影片的主人公菊次郎是个无所事事的混子,老婆让他带着邻居家的男孩正男去寻找母亲,情节主要是在寻找的路上展开的,和正男相处,激活了这个男人未泯的童心,同时也让他领悟到了成人的责任感,北野武在这部表现关爱题材的影片中展示了他性格中细腻、敏感的一面。而且我觉得本片的景色非常优美,叙事恬淡,成人与儿童的交流,充满了稚趣,从某种角度说,北野武的菊次郎,一个大男孩儿型的角色。
中央车站小男孩儿约素的母亲在中央火车站前遇车祸身亡,无家可归的他无奈地投靠了,在站前替穷苦的文盲写信为生的老妇人多拉,性格孤僻怪异的多拉有着强烈的冲动,要从约素身上获取利益,她曾将约素卖给了车站不怀好意的卫兵,但后来出于良心和责任感,又将他偷回来,并且还许诺将她送还给远在巴西东北部从未谋面的父亲,他们各怀心事的搭搭乘汽车踏上了寻父的旅途,周围的景致越来越陌生,但他们相互之间的成见乃至愤恨却逐渐消融,旅途中的共处,使他们的心贴得很近,彼此的理解,相互加深。中央车站这部影片以朴实无华的镜头绘出了一副巴西贫苦人民的生活图画,多拉开始是个刻薄,拒绝和人交往的孤老婆子,但后来在人性的感召下,转变了性格,甚至躺在约素的腿上去体会依赖男人的温情,扮演约素的小演员,本来就是以擦鞋维生,因此他的戏演得真实生动,我们无不从不他那机灵而又不失天真的性格中受到了许多启迪。
温情其实还有好多成人与儿童题材的电影也非常好,比如科利亚、委托人、完美的世界、永远的一天、小偷、灵异第六感等等。在这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有喜欢同类题材电影的朋友看到我这篇文章,可以互相关注,或者给我留言,在这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