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吨是趋势?如何看待各国海军越造越大的驱逐舰

  作者:赤剑天涯

  最近有种比较有意思的观点“美国准备替代伯克级的新一代2万吨级驱逐舰,意大利和俄罗斯都有新一代驱逐舰的计划,意大利预计的版本为2万吨,俄罗斯版本计划为1.7万吨的核动力版本,其中最过分的当属日本,直接整出了2.6万吨的新宙斯盾驱逐舰,随着一些国家的护卫舰吨位越来越大,甚至计划接近万吨,护卫舰都那么大了,全球会不会掀起2万吨驱逐舰的热潮?”

  海军此次新舰艇的迭代恰好也和世界新的生产力,新技术的应用是高度重合的,全电推进,电磁炮,高能激光,高超音速武器,5G和3D打印技术,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等都呼唤着一场新的海军革命,海战革命,所以新技术研发,应用不停,海军装备的技术迭代也不会停,下饺子的趋势自然也很难停。

  

  但是趋势是趋势,在这个第四次工业革命撞上新一期海军(其实还有空军,天军)技术革命的特殊时期,滚滚向东留取的大潮是会有很多技术和应用的支流的,新一代更大的核心舰,装备3D打印技术,专注于战场打印,维修,搭载和应用无人机,反制无人机的巨舰可能是一个流派。

  随着无人天上蜂群,无人水下狼群的发展,符合分布杀伤概念新一代,吨位适中,甚至更小,更便于制造,适合大规模装备,速度更快,隐身能力更强的中等通用主力舰艇也会是一个流派。

  

  搭载探测功率更大,打击射程更远,打击武器更多,满足全电要求电力更充沛的,上一代驱/护舰的迭代新产品也会是一个流派,甚至疫情后,全球经济疲软,只对上一代驱/护舰做一些“小修小改”“中修中改”的升级扩建计划也许都会成为一个流派。海战革命在即,目前是各国脑洞大开,百花争鸣的阶段。

  坦率的说,美国的伯克3就属于“中修中改”的升级范畴,而日本的2.6万吨“宙斯盾”舰及美国的新一代的DDGX(目前还属于设计阶段,预计2028年开工)及意大利的新一代驱逐舰则属于探测系统功率更大,打击射程更远,更多的上一代驱/护舰的迭代新产品。

  

  真正意义上的广泛采用新技术的新一代核心舰,通用主力舰艇还未出现,现在海军的样子像极了上个世纪90年代~2000年初的时候,新武器概念有,传统武器升级亦有,小步快跑的+++武器也有,他们在航空领域的代表分别为四代的F-22,二代魔改的F-4E/2000,米格-21-2000,及3+++的苏-35,阵风,台风战斗机。

  而美国新一代的DDGX和日本的2.6万吨“宙斯盾”舰本质上都是受制于新一代“宙斯盾”SPY-6/7系统,他们探测距离更远,耗电量也更大,没有新的电力系统做依托,想全功率探测,还能保持一定的开机时间,关键作战性能还不下降(探测距离关系到能不能发挥美国远弹新弹的完全能力,而原盾舰的原始设计的电力设计就好像大热天开了空调的电动汽车,想全功率开机不是掉航速就是掉里程,关键老设计全功率作业时间还不能太长,要不老系统扛不住),没有一定的吨位做支撑那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兼容了高能激光武器,全能量输出,还能搭载更大更深的新垂直发射系统的美国新一代新驱逐舰的设计从1.5万吨,变成了1.8万吨,到后面的2万吨,有性能要求越强越全面吨位上溢越明显的趋势,毕竟老美搞的装舰KEI拦截弹那尺寸,人家最早设想是塞进1.8万吨以上的大舰的。

  而日本同样受制于新一代宙斯盾系统,只不过他们是打算把陆基的改到水面舰艇来用,所以除了能支撑更远探测距离,更大探测功率的电力需求外,还有平衡舰艇重心的需求,所以初始吨位设计就超过美国版的30%达到26000吨,但日本有钱,且国防实力总规模受到限制,所以只要性能真有提升,日本还是会往里砸钱搞出来的,毕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小步快跑,做到技术上的快速迭代,迭代产品只要够先进,能建造且够保有生产线和研制能力,装备数量少且单价昂贵都是能承受的”一直是日本国防的常态。

  

  所以综合来看,此轮“大舰”竞赛俄罗斯意大利的设计都可能是PPT,甚至美国现在的方案都可能是,而日本海军2.6万吨“宙斯盾”舰最后实现的可能性最大。(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