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克清:18岁嫁给朱德,与他相伴47载,去世后与丈夫合葬
康克清出生于1911年,是一个渔夫家庭的姑娘,那时候正值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因为家境贫寒,康克清在刚出生没多久,便被亲生父母送到了别人家里寄养。
说是寄养,其实是被当成了“童养媳”——当地的风俗,养父养母希望康克清可以为家里带来一个儿子,所以在等到康克清十四岁以后,便多次向她提出了外出嫁人的要求。
可是当时的康克清已经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对于这般出卖自由的风俗深恶痛绝,于是她曾经对养父母说过:“我的婚事不要你们操心,我自己的事我自己做主!”她就是这般性格干练的姑娘。
康克清在当地的妇女协会工作,虽然年纪尚小,但是干起活来却是一把好手,在单位里时常受到同志们的夸赞,而因为养父母逼婚一事,也让她萌发出了参军的念头,于是在隔年以后,康克清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就此开始了她的红色生涯。
在这一年,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正在进行,举国上下形势危急,康克清自然也没有将自己置身事外,她与乡民一同在万安县扛起来了反帝国主义的抗争旗帜。
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全国各地的共产党员都遭到了严重迫害。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康克清仍未放弃对于革命的追求,坚持在当地组织队伍进行共产党的地下工作,直到遭到武力镇压。
心有不甘的康克清便跟随着乡县里同样心有抱负的赤卫队员们一同自发上了井冈山,成功报名加入到了红军的队伍中来,也正是这一决定,让她与大将朱德有了人生轨迹上的交点。
刚入红军,康克清跟着队伍在上山过程中途经遂川整顿,也就是在那儿,康克清亲眼见到了赫赫有名的军长,据她晚年回忆道当时的场景:“我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
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很平易,平易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和威名远扬的军长之间的距离,瞬间就缩短了。当时我并不理解,这正是他的特点,他的气质,他的伟大所在。更没有料到后来我会同他结成终身伴侣。”
两人在同一部队工作,因为是女兵的缘故,康克清主要从事着文事宣传工作,那是她在井冈山下,少有的温馨时光。
白日,她就与同志们奔赴乡县,为党中央招募青年人才,宣扬共产主义,到了晚上,她又回到部队宿舍,与她一同的,还有其她几个姐妹,在那个人为朴实的年代,参军以后的生活,让她体会到了难得的归属感。
那时的朱德刚刚在前几月的时间里失去了前妻伍若兰,也更加坚定了他对于革命的信仰,所以虽然身为军长,但是朱德却经常在空闲之余,下到基层干部的群体中视察工作情况,他尤其关注的,便是红军队伍有多少新鲜血液加入,为此,他常常去到妇女组找康克清等人谈话。
因为身居高位,朱德的每次到来,都让女同志们十分紧张,怕一不小心,便会触怒了这位大名鼎鼎的大将。
但渐渐地,大家发现,平时不苟言笑的朱德,其实在私下里十分的风趣幽默,与人相处丝毫没有架子,于是大伙们也就慢慢地熟络了起来,而在其中,康克清则给朱德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那是第一次朱德去到妇女组了解工作情况,这个要求,还是他的前妻好友曾志提出来的邀请,当朱德来到了宿舍以后,女同志们都惊掉了下巴,不约而同地立马站起身来迎接朱德,这反倒把历经生死沙场的大将搞得不好意思,朱德连忙挥手示意让她们坐下,表明自己就是过来坐坐,了解了解工作情况。
女同志们虽然坐下了,但是仍旧不敢放松,曾志便偷偷告诉朱德,大家有些怕他,听到此言,朱德反倒乐了:“敌人怕我,你们怕什么?还不是两个眼睛一张嘴巴。”
这一句玩笑话,让屋内的气氛有了些许缓和,朱德便亲切的与她们聊天,康克清的性格最为开放,与朱德所聊的也最多,朱德便问道她的身世,当得知康克清的经历以后,十分感慨她的革命觉悟非常高,于是又问道:“怕不怕流血牺牲?”
康克清严肃地回答道:“报告军长,怕死就不出来当红军了!”
康克清对于革命的热血,让朱德很是钦佩,等到回去以后,曾志在路上向他提出再给他介绍一段姻缘的请求。
毕竟在战争年代,像朱德这般党中央的高级干部,平日里的日常起居无人照顾,实在是令人感到有些操心,这是一个对于感情最为淳朴的年代,而朱德虽然仍旧沉浸在对于前妻的悲痛之中,但也没有拒绝曾志的这一建议。
一天晚饭后,康克清回到宿舍打算休息,曾志却突然找上了门,亲切的拉着她的手问道:“桂秀(康克清原名),你觉得朱军长怎么样?”
康克清没有多想,说道:“军长人很好的。他带领部队打仗,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对士兵还特别和蔼可亲。”
曾志又问道:“你个人对朱军长印象怎么样呢?”
说道个人,康克清不敢瞎评论,怕给同志们听见不好,直到经过了曾志再三揶揄才说道:“这样的军长可真少见。我们家乡的那些挨户团团长,一出门就地动山摇,前后的保镖、随从一大帮子人,可够威风的。
而我们的朱军长,虽是个那么大的官,能打仗,又留过洋,有学问,可一点官架子都没有,每次见着我们这些小兵都有说有笑的。”
得知康克清对朱德印象不错,曾志便直截了当地说出了想帮她与朱德牵线的事情:“如果说,要你同他结婚,你愿意吗?”
这下可把康克清问傻眼了,自己只是一个小兵,哪里敢高攀传闻入神的朱军长呢?
曾志看康克清没有回答,便又说道:“你放心,朱军长是个好人。这几个月你也看到了,他对若兰大姐多好,感情多深呀。若兰大姐牺牲后,朱军长精神上很痛苦的。你和他结婚后,可以从生活上帮助他,给他安慰。”
完后,曾志让康克清好好想想就离开了宿舍,唯留下了康克清陷入了沉思,嫁给军长,是平常人都不敢抱有的想法,更何况当时的朱德已经年有四十三岁了。那一年,康克清18岁。
两人之间无论是从政治地位,再到年龄之间,都是极大的差距,左思右想,康克清还是不愿接受与朱德的结合,直到后来,朱德亲自找上了她。
那是一天下午,在外工作完的康克清回到宿舍,准备叫上舍友一块去吃饭,可偏偏没能等到舍友们回来,却等到了朱德的大驾光临。
自从经历了曾志的说媒以后,康克清自然是无法再像以往那样轻松地面对军长了,于是她借口说道自己还有工作没完成就要向夺门而出,可是朱德却叫住了她:“你这回先不要去吧!我有话同你谈谈。”
军长要求了,康克清只能回屋坐下,心里又觉得十分忐忑,朱德没有绕弯子,而是十分坦荡地对着康克清说道:“我们干革命反封建,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很有前途的同志。
眼看朱德亲口所说,康克清不知应该如何拒绝,便采取了缓兵之计,说道自己仍需考虑,想找朋友们给点建议,朱德没有再多要求,反倒十分支持康克清的想法,让她好好考虑完后,可以给出自己一个美好的答复。
随后就离开了房间,这下可苦了康克清,她去找到舍友们寻求建议,哪知同志们听完以后,都建议道康克清应该答应下来,这可是天大的好事,但关于太多的话,她们也不敢多说,兴许是怕说错了什么,在部队里传出不好的影响,所以也不愿再过多与康克清讨论这个话题。
康克清的心中依旧是十分犹豫的,曾志见她下不定决心,觉得还是两人之间还是缺乏了解,于是她又拉着康克清去到了朱德家里,当时朱德正在看书,发现两人到来却也不觉得意外。
康克清发现朱德的屋里摆设简单,物件不多,但是却非常整洁,而曾志在把她带到以后,对着朱德说了一句:“军长!我把她送到你这里来,你们接着谈吧。看来我的任务快要完成啦!”完后就离开了。
朱德拉过一把椅子让康克清坐下,早在之前,他便对康克清的身世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一次,到他向康克清介绍介绍自己了。
朱德将自己的所有故事,都一五一十地讲述给了康克清听,包括自己的红色经历,自己的婚姻生活,还有自己多次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所感所悟,康克清听得入神,没敢说话,只是默默地听着。
等到朱德说完以后,他再次真诚地向康克清表明了自己喜欢的心意,可是康克清始终是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依旧沉默的,不敢说话,见到此情此景,朱德便又说道:“看来你是不好意思回答。能不能这样,只要你不表示反对,不摇头,就表示同意,可以吗?”
康克清一动不动,没有回答。
朱德再问道:“那么,我再问一遍,你能答应同我结婚吗?”
这一次,康克清动了,她点了点头,这对在往后下半辈子共度半个世纪的传奇夫妇,就此喜结良缘,等到晚年时候,康克清是如此回忆道与朱德之间的婚姻爱情:“我同朱老总在结婚前,没有谈情说爱。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发展起来的。
他在思想、政治、理论、文化和工作上给了我多方面的帮助,我以后的许多进步,都同他的帮助和熏陶分不开。我能给予他的却很有限,多半也只是生活上的照料和帮助。在结婚的当天晚上。
我对他说:‘我有自己的工作,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希望你在生活上不要指望我很多。’他不但支持我,还说:‘干革命就不能当官太太,当官太太的人就不能革命。
我有警卫员照顾,许多事我自己都能干,生活上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努力工作、学习吧!’”
两人在当地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仪式,多数来的,是朱德的好友,也就是当时党中央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着实让康克清感到有些受宠若惊,而在婚后的生活中,两人相处的十分和谐。
对于康克清来说,朱德对她十分尊重,而她也从无抱怨过朱德因为工作上的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她的事情,两人在那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互相都给对方留下了自己心中最为柔情的温暖关怀。
1933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以后,党中央采取了战略转移,也就是革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奇迹之一——长征,而同在一个部队任职的朱德与康克清,也踏上了这历时几近一年,上万千里的生死前程。
虽然物资紧缺,但是为了照顾党中央的高级干部,组织上仍然为朱德配备了两匹骏马,以及可以帮助休息的担架,朱德此时已经年过半百,却为了节约资源,只要了两匹骏马帮忙负重行李。
自己则陪同着士兵们一起步行,跋山涉水,康克清对此不无心疼地说道:“一晃你是奔50的人了,组织上派给你的担架不要,两匹马除一匹驮文件,那匹也最终留给我收容伤员,这样长途行军......”
朱德则回答道:“放心,我命贱。这双脚板儿越走越精神。”
前有凶险,后有追兵,朱德与康克清在这最为艰苦的道路上互相扶持,他们三过荒原,度过四季,与在身后的国民军且战且退,爱情最让人感动的样子不是相濡以沫,而是同甘共苦。
两人扛过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为党付出了自己的所有心血,直到新中国解放以后,他们也在最后短暂的岁月里,迎来了诀别。
在特殊时期,朱德与康克清受到牵连,朱德在此期间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一度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要知道,此时的朱德,已经到了九十岁的高龄。
本身就心脏不好,最后只能住院疗养,结果却遭受到了恶人的暗中折磨,这些事情,都让一直陪伴在旁的康克清觉得委屈,而她自身也已经到了六十四岁的年纪,哪里还能再像年轻时候那般勤快的照顾丈夫呢?
等到了1976年7月6日,由于感冒引发并发症,朱德不幸去世了,而康克清按照丈夫的生前遗愿,将他的毕生积蓄,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上交给了组织,让丈夫走完了他伟大而又艰难的一生。
朱德去世后,很快他的所有罪名便被拨乱反正得到平冤,康克清也脱离了特殊时期的影响,接着在党组织中为建设新中国而兢兢业业的工作,每到一年清明,她都要去到朱德墓前祭拜打扫,无论身在多远,回回不落,坚持15年。
康克清对着后人是如此表达对于与朱德之间婚姻看法的:“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这句话,也正是对待两人47年爱情的最好写照,等到1992年,康克清去世以后,她让儿女们,将自己的骨灰,与丈夫葬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