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桂系投入两大王牌主力,为何一夜竟伤亡6万人?
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场大战,也是整个战争过程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淞沪会战在上海打响。中央军为了调动各个派系积极参战,冲在了最前线,从最早参战的87和88师,到后续不断补进前线的部队,远远超出了国军高层对战争的预估,而战事却在不断恶化,朝着对日军有利的一方发展。这时国军想到了他们曾经的最大对手,却也是此刻最大指望的新桂系,以及白崇禧手中的广西王牌第7军和第48军,这两支被称为钢铁的队伍。尤其是钢7军,在20世纪20年代曾是全国最能打的一个军,没有之一。然而实力这么强的桂军王牌,却在1937年10月的上海蕴藻浜南岸一夜之间损失殆尽,6万多人伤亡几近崩溃,这是怎么回事呢?
战前,桂军对于日军特点了解不足,采用了错误的进攻方法。白崇禧是桂系军事首领,对于军事理论和指挥作战都很有可圈点之处。桂军一向以能战闻名于国人,之前经过整编和补给,士气很高,士兵们急切要上战场抗击日军。然而和其他中国军队不同,桂系由于地处西南,当时没有和日军交过手,各级官兵对于战争还停留在内战各种对手的火力概念上。而日军在当时的实力虽然不比德军美军,但其陆军装备在二战时远远超过了中国军队的水平,尤其火炮、迫击炮和轻型坦克,以及重机枪等火力输出,都是早期压制中国军队的关键。上海还处于日本海空军的威胁下,对中国军队不利,直接暴露在对付优势火力覆盖下。
白崇禧为桂军制定的作战方案是他们惯常的中央突破法,以过人的勇气正面向日军南岸阵地发起冲锋。桂军参战的廖磊21集团军有7万人,日军阵地9万人,炮火方面日军压倒性优势。这就是桂军惨败的主因,要从中央突破,在越打越深之后向侧后迂回,切断敌人主力间的联系,是打法成败的关键。然而这种打法受制于火力,桂军根本无法形成突破,在敌人密集火网之下,戴着英式钢盔的桂军士兵连续倒地,后面的将士虽然依旧勇敢,但是却只是踩在自己人的尸体上向前冲。廖磊眼见形势恶化,当即请示白崇禧是否要停止正面突破。白崇禧不在前线,不了解战场的惨烈程度,一咬牙让廖磊“不要怕伤亡,打到最后一个人,打出广西的志气!”
就这样,一夜之间桂系主力在敌人的重炮和机枪面前丧失殆尽。6万人伤亡的代价使得白崇禧惊呆了,3天过去了都不敢相信嫡系主力已被歼灭,并且未能夺下蕴藻浜阵地的结局。不管怎样,桂系钢七军和铁48军是当时全国最强的部队之一,他们勇猛作战,不计个人生死,从数千里之外的广西驰援战场,结果在一夜之间就为国捐躯了。这就是抗战,桂军的蕴藻浜一战体现了国人的团结和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