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民国才女,民国十大才女七个是她学生,丈夫是同盟会元老

  陈衡哲出身在世代书香的常州名门,祖父陈梅村是清朝进士。陈衡哲、盛爱颐、瞿秋白、吴祖光等都是远房表亲,他们的母亲们都是出身江南第一豪门的常州庄家小姐。其中瞿秋白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2岁任北大教授),陈衡哲是中国第一位女教授,远房表姐弟一起创造了中国教授史上的纪录。陈衡哲1911年进入上海爱国女校,1914年考入清华学堂留学生班,成为公费留美的女大学生之一。留美期间,先在纽约瓦沙女子大学攻读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18年获学士学位,后进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1920年获硕士学位。

  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和国内的陈独秀遥相呼应,高呼“文学革命”,提倡用白话文创作文学作品,陈衡哲以自己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把握和对社会生活的敏锐感悟,才华横溢地挥笔创作,为新文学呐喊助阵。1917年,她用白话文创作第一篇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早一年多问世,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位女作家。1928年胡适为陈衡哲白话小说集《小雨点》作序时称,陈衡哲是他倡导文学革命“一个最早的同志”。1920年,陈衡哲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在北大主教西洋史,同时教授英文。后又在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编著出版了《西洋史》、《文艺复兴史》等著作,其中《西洋史》影响最大,被列为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从1927年开始,陈衡哲编著了《中国文化论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衡哲曾愤然致电疾呼抵制日本人,六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带着三个儿女,从北平逃到庐山,任鸿隽当时正在山上出席蒋介石主持的庐山谈话会。不久,日军南侵,陈衡哲全家逃往广州,最后抵达香港。想不到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香港随即沦陷,陈衡哲只好带着儿女登上法国海轮,1942年辗转回到重庆江北任家花园,全家人终于团聚。陈衡哲在重庆断断续续住了5年,是住得最长的一次。1943年初,她曾应周恩来之邀到红岩村访问。

  陈衡哲侄孙任尔宁说:"我小时候在上海,三娘姆(即陈衡哲)对我讲过,她一生中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丈夫任鸿隽;另一个就是周恩来。"去红岩村那天,陈衡哲坐着任尔宁父亲任百鹏驾驶的吉普,开到化龙桥,然后坐滑竿到达红岩村。周恩来已等在那里,见到陈衡哲,非常热情地迎了出来,说:陈先生,我是您的学生,听过您的课,看过您写的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76年1月7日,86岁高龄的的陈衡哲因肺炎及并发症病逝于上海。

  陈衡哲的丈夫是著名学者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四川巴县人,1908年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临时政府北迁,任国务院秘书,1914年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任董事长兼社长,编印《科学》杂志,191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北京大学执教,后历任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四川大学校长等职。晚年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主持了中国科学社末期的善后工作,1960年退休,翌年11月9日去世。

  陈衡哲自幼富有男子气,直言快语,豪爽不羁。但作为一个女人,陈衡哲美貌迷人、风情万种,是在美国留学的男生们争着献殷勤的对象。当年留学美国,和大学者任鸿隽(任叔永)、胡适谈起了三角恋爱,但胡适已有了母亲包办的妻子,作为大孝子,胡适最终没敢违背母命,陈衡哲为此大哭一场。最后任叔永三万里求婚,终于感动上天,捧得美人加才女而归,后来四十多年如一日,任叔永和陈衡哲恩爱有加,白头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