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生之道》

  “发现自己,探索自己,超越自己”

  

  迫于生计不等于无法选择正确的谋生方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从消遣、贪婪、占有欲中解放出来。

  一、人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内在自由

  1.对效率的追求将人的思想和行为片段化:重视短期的感官价值,忽视永恒的价值。

  2.贪求权利、地位,决定了我们的职业,野心驱使我们和别人竞争,成功的欲望使我们对他人无情。摒除上述即可找到正确的谋生之道。

  3.正确的谋生之道很重要,但其本身并不是目的。本质上还是要找到内在的真正自由。

  二、正确的职业来自心的改变

  1.一个文明如果装饰于理智的追求,必然会麻木无情,一位崇拜成功人士。

  2.职业与人际关系互相冲突:因循传统、贪婪、野心的职业带来麻木无情、争强好胜、野心勃勃;人际关系则包含谦卑的温柔、不支配他人、不占有。

  3.正确的职业应该顺应人际关系,因此光从理智上寻找正确的职业是徒劳无功的,必须从心改变:和所有人建立正确的关系。

  三、抗拒会使心变得迟钝

  1.热爱工作或抗拒工作都是一种逃避,前者逃避生活,后者逃避工作,两者都使人变得迟钝。

  2.只有学会接纳目前的状态,才能保持觉醒,才能有所行动,而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现状。

  3.只要不抗拒工作,虽然在意识上面向工作,潜意识却会接管更有生命力的事情并发挥作用。

  四、热爱消弭牵挂

  1.人因为不爱工作,才会牵挂工作,才会考虑谋生问题。

  2.真的爱一件事情,就必须完全没有野心,完全没有博得社会承认的欲望,也就不会牵挂它。

  五、在工作中寻找幸福

  1.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人,并不是关心工作本身,而是从工作获得的东西。

  2.把工作和人当作手段、互相利用,其实彼此对对方一点都不重要,因而容易产生冲突、对立。

  六、世界是个人内在的投射

  1.你的内在(是什么样的人,想什么,感受到什么,日常的所作所为)都会经过投射,成为社会。

  2.人际关系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关系的产物。你的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

  3.没有内在的革命,借助外在的制度、观念或价值观来改变事情,不是不可能的。

  4.就谋生方式而言,需要注意自己平常的念头、感情、行为,找出不是由嫉妒出发的谋生手段。

  七、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1.弄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而不是依靠别人告诉你做什么。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野心、没有贪婪。

  2.注意世界给你的压力:希望你成功、希望你符合成规、教育你和其他人一致。

  3.对自己产生疑惑时不要逃避,敢于面对疑惑,不落社会俗套地探究你的疑惑。

  八、老师真正的作用在哪里

  1.老师不只是要传授知识、资料,不只是要让学生的职业生涯成功,而应该有更大更高的意义。

  2.老师不做学生的模范或引导,而应该帮助学生破除知识上的种种制约。

  3.老师不应成为激发学生的人,因为这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依赖,从而助长恐惧。

  4.老师必须了解学生,而不是让学生了解你或你的观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外制约的影响,从而勇敢地面对生活。

  九、在丑陋的世界上保持清明

  1.“一天结束时如何让内心宁静?”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工作的同时如何保持我们内心的敏锐、活泼?

  2.困难在于生活而不落入老套,生活而不在思想、观念、行为上落入习惯。

  3.做到这些需要很大的能量

  十、冲突使你疲惫

  1.冲突使人疲惫,人必须自己找到冲突的根源。

  2.逃避使你孤立于各种关系,加剧冲突。

  3.了解冲突的根源,有助于建立脱离冲突的生活方式。

  十一、生命在于创造

  1.生命像流水一样,不停地在动,永远在追寻、探索、推进。

  2.追求永远安全的小池子,实际是打着“生存”的旗号在远离生命。

  3.心应该随生命而动,不断创造,这样才能日久弥新。

  十二、人真正的工作是什么

  人真正的工作是发现真理,是爱别人。

  十三、关系的转变是新社会的基础

  1.根本错误的世界不会有正确的谋生方式。

  2.虽然无奈地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下,我在做事时必须有所觉察。

  3.谋生压力较小的人更应该负起改变世界的责任。

  十四、谋生之道从反抗虚妄开始

  1.谋生仅仅是为了赚取我们所需的衣食住行。

  2.不当谋生的问题根源,在于我们利用生活所需作为自我扩张的手段。

  3.我们必须摆脱感官的价值,寻找内心真正的价值。

  十五、不要把社会当做扩张自己的手段

  1.社会是你与他人的关系。你要给社会什么东西?

  2.我们需要明白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是建立在“贪婪”还是“需要”的基础上。

  贪婪:扩张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

  需要:只接受社会的衣食住行。

  3.一个刻意的社会本来就有腐败的种子:人们把生命当作满足自己、扩张自己的手段,所以创造的社会就会腐败。

  4.如果你和社会的关系只是需要而非贪婪,那么就算社会已经腐败,你也能找到正当的谋生方式。

  5.单纯的人:看清和了解社会本质,从而采取行动,心不需要很多东西,就很单纯、宁静。心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体验永恒。

  十六、谋生之道无关贫富

  1.没有关系就没有生命,生命是与社会交流的过程。

  2.我们需要了解关系,但了解关系不需要从中退缩和孤立:脱离不合理的社会并不能找到正确的谋生之道。

  3.社会是大家创造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谋生问题,这与赚钱多少无关。

  4.问题在于大部分人并不关心谋生问题,他们满足于安身立命,维护一个不可能正当谋生的社会。

  十七、艺术就是“我”的缺席

  1.艺术家娴于行动,仅仅技术娴熟并不能被称为艺术家。

  2.技艺必须完全“清醒”,使整个生活都行动得法。

  3.这种“觉醒”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有原因就有依赖,任何依赖都是技艺的终结。

  4.世上只有爱是没有原因的,爱是自由、是方法、是艺术。

  5.艺术就是“我”的缺席,这就是行动中的技艺。爱和美就是“我”在生活中缺席。

  十八、“分别心”加速心的败坏

  1.心是我们了解事物的工具,是我们探索、追究、质问、发现问题的工具。

  2.我们的生活充满“分别”,分别产生“变”的冲动,进而激发野心。

  3.只要我们有一丝自己追求某种东西,想变成某种东西,那就是野心,就是追求结果。

  4.我们需要了解野心,从中发现创造力,不断地展现不受“我”束缚的能量。

  5.能够展现生命的人是真正的人,是不变的人。

  6.人的真正职业是寻找“实相”,这不会找出竞争,不会产生野心。

  十九、庸俗谋划了我们的卑贱

  1.庸俗的心是受伤的,不自由的,陷入恐惧、困难当中的,绕着自己利益打转的,为了快速解决问题绕着成败打转的,绕着悲伤打转的。

  2.庸俗的心使人变得卑贱:心里装的都是渺小的、琐碎的、事关切身利益的事情。

  3.琐碎是一种“我”的意念。“我”使心卑贱,永远想着自己的成功、理想,和想要完美的欲望。但这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

  4.人想用卑贱来解决问题,但只会制造更多的问题,从而陷入恶性循环。教育的作用,就是打破这种思考习惯。

  5.教育需要创造真正自由的气氛:自由发问、追究、寻找、解说,然后用超越解说的自由。给学生自由去发现自己一生真正喜爱的事物。

  6.伟大是不求闻达,不膨胀自己,内在外在都默默无闻。

  二十、闲暇时的思考

  1.即使是为了生计而奔波,闲暇也比忙碌重要得多。

  2.闲暇能够给心提供一个安静的时间深入思考,而有意识、忙碌的心是做不到的。

  3.心(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是受过教育、受过制约的,要解答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我们需要让心安静下来,发现它自己投射以外的东西。

  二十一、完整的行动

  1.谋生是个问题,但并不是精神问题。

  2.是否能获得完整的行动主要看你真正意图。

  3.是否觉察到任何琐碎的行动都是愚昧和有害的。

  4.年轻人应该创造新的世界,为新的世界负责。

  二十二、形象的形成

  1.成年人之所以会失去童年的美感,主要是因为我们只关心自己,我们仅有自己的形象。

  2.只关心自己:自己的能力行不行、邻居怎么想自己,工作好不好,会不会成为大人物,会不会被社会遗弃。

  3.教育应该教人做事,而不是制造形象。这样才能没有冲突,内心没有挣扎。

  4.要做,不要说。如果有时间,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5.无聊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必须弄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不要只是关心谋生。

  6.喜欢做不同于想做。喜欢做是没有动机的。正确的教育不是帮人追寻职业,而是帮人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7.了解自己:专注沉默,由外及内地觉察,通过所感、所做、所思来观察自己。

  二十三、免除制约

  1.什么是制约?如何觉察自己受到制约?

  2.我们不能直接觉察制约,只是觉察到冲突、痛苦、快乐。

  3.冲突是制约的结果,制约就是执着,执着就是逃避,逃避邮增强了制约。

  4.通过觉察逃避,能够认知制约的因素和造成制约的力量。

  5.要免除制约,只有免除思考。只要有思考就一定有逃避,心若非常安静,就能让实情显现。

  二十四、明智即和谐

  1.当前的文化和文明:成年后就要为生活工作;教育为了得到知识,培养记忆,以便谋生;一致、竞争、模仿、野心、成功;成功表示有钱、有地位、住宅漂亮。

  2.知识有它的局限,我们一方面要有知识、运用知识,一方面又要使心免于学习的呆板。

  3.只为谋生工作。不为野心、竞争、成功等工作,这才是生命。

  4.和谐是平衡感、健全、整体感。而工作、知识和免于知识就是整体。

  5.思想永远是外在的,知道思想无法制造和谐。我们需要一种免于知识(明智)的自由。

  6.明智不是理性、逻辑的产物。明智是认知真理。

  二十五、野心之弊

  1.野心造成孤独,阻碍人们之间的关系。

  2.野心是想将现状改变为完美的意愿。将“实然”改变成“应然”。

  3.如何才能做到没有野心:

  在认识到实然不够好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转变它,却不把它改变成另外一种东西?

  4.觉察野心,达到自给自足。自给自足就没有孤独、没有野心。

  二十六、正确的谋生之道

  1.谋生的正确动机是什么?

  2.正确的谋生之道必须在实际之物里发现:意念凑合之物。

  3.智慧就是认知“实然”,不可以在心理上牵涉进去,不可以在心理上有要求。

  4.了解实然,有了智慧,你就知道怎么做了。

  二十七、冲突源于内在

  1.内在没有冲突,外在就没有冲突,此时内外达到一致。

  2.没有内在冲突就没有野心,没有别有所图的欲望。精神上不依赖他人,也不符合他人。

  3. 没有内在冲突就可以摆脱成败观念的制约,从而摆脱挣扎的生活。

  二十八、让不满之火继续燃烧

  1.人之所以不满,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满足。

  2.不满是生存的一部分,人们常常用一种满足扑灭不满之火,结束内心的骚动。

  3.心填满以后,就会很疲惫,只懂得招方抓药、按部就班。

  4.不要用“想要满足”的方式去思考:为什么会不满?是否应该让不满之火继续?

  5.不要先有结论,再从结论思考,否则就陷入墨守成规,陷入习惯之网。

  6.要认识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内外渴求。

  二十九、悠闲是学习的前提

  1.学校并非只是积累知识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

  2.知识在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谋生),但过于强调获取知识会使人陷入机械化,将生活全部吞噬。

  3.悠闲是缓和谋生的压力。人必须完全没有压力才能够学习:自由观察。

  三十、活得有创造力

  1.只有去除一切竞争心以后,我们的社会才会平安,我们每个人才能够活得快乐,活得有创造性。

  2.内外皆无冲突的世界很重要,因为欲求权力和地位的野心已经消失。

  3.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是达到内外皆无冲突的途径。这种爱不可求,也买不来。

  4. 担心无法谋生,害怕无法适应社会,使你无法弄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

  5.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帮助人们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让你全心全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十一、完整的责任感

  1.教育不是仅仅教导各种琐碎的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完整的责任感。

  2.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前提是自己也能够感受到这个真理。

  在生活中观察这个真理

  在各种关系中观察这个真理

  三十二、自以为是的日常生活

  1.社会由我们的日常生活构成,而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是什么?

  2.我们生活主要的驱策、需求、欲望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

  3.我们对生活缺乏觉察。我们的内心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很自以为是。

  4.既是人类,又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责任在哪里?

  三十三、以己身为师

  1.一般意义上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经验,但知识和经验永远都有局限。

  2.学习无止境,脑不再学习,就僵化了。“看”学到的东西也许比读书还多。

  3.跟自己学习:从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成见、定论、信仰来学习,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4.学习需要自由,需要好奇心,先入为主学不到东西。

  三十四、健全地活在不健全的世界

  1.怎样活在这个世界,却不隶属于这个世界?怎样才能够活在不健全当中,却又保持健全?

  2.要健全地活在这个不健全的世界,必须抵抗这个世界,从自己内在革命使自己健全、行事健全。

  3.教育帮助人用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明智的眼光面对世界,知道自己必须谋生,知道自己所有的责任,直到其中所有的辛酸。

  4.必须观察整体世界,也观察自己在整体世界中居于怎样渺小的地位。

  5.在静思中学习怎样免除偏见,使人有责任感的。

  6.学习就是玩。要好玩才认真得起来,发现崭新的事物,发现新的的本能、新的种类,都很好玩。

  三十五、正确的生活

  1.什么是老师?老师不是传授知识,就是和学生一起学习“自己”。

  2.正确地生活,没有一点冲突,必须了解自己。这需要相当的明智——观察力。

  3.生活就是关系和行为,只有了解生活的全盘意义,生活才不会有一丝冲突的阴影。

  4.要找到正确的关系,首先必须探讨我们为什么这么互相依赖?为什么我们在心理上这么依赖对方?

  5.关系只有在没有执着时才真正存在。人一旦执着于某人,执着于观念或概念,就开始腐败。

  6.适当的行为不从动机出发。适当的行为不受引导,也不是承担出来的。

  三十六、永远不要问“怎样”

  1.庸俗是指做事只做一半,从不要求自己发挥全部的能量、全部的能力,从不要求卓越。

  2.外在的庸俗和内在的庸俗不同:一个人工作上可以很伟大,但内心过着庸俗的生活。

  3.在精神层面上,不论什么情况都不要问“怎样”。一问“怎样”你就会找人寻求答案。这样就会失去自由、失去观察能力、失去自己的活动、想法和生活方式。

  4.要在精神上得到自由,精神上回归本来面目,就必须觉察自己内心的活动,观察自己的想法、观察自己意念的本质和起源。

  5.事实是让你观察的,如果你逃避,事实就很吓人。

  6.要站着很稳定,要了解自己所作所为不见得正确,要和事实共同生活,不用自己的快乐和反应干涉事实。

  三十七、自利心使心腐败

  1.心之所以败坏,是因为保护自己、抗拒改变。

  2.每个人都有一种利益,是他有意或无意保护、看守的,不容许任何人去骚扰。

  3.心永远要在自己有把握、利益无恙之下,建立模式。自利的核心永远一样,使心败坏的就是这个核心。

  4.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怎么生活,要生活正确,就必须思考正确——时时觉察。

  5.正确地思考可遇不可求,随着自我的了解自然流露。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