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铿锵玫瑰展风采 巾帼花开竞芳华

  编者按:在黔南大地上,活跃着这样一群女性——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她们彰显勇立潮头的巾帼担当;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她们绽放不让须眉的巾帼风采;在社会服务各领域,她们奏响璀璨芳华的巾帼乐章;在家庭的社会细胞里,她们用勤劳善良传承着孝老爱亲的中华美德;在战疫防控一线,她们用真情与奉献书写守护生命、传递温情的壮美诗篇。她们的经历并不惊天动地,却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散发着平凡而又耀眼的光芒,她们以聪慧、勤奋、创新和奉献描绘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以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在第112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 黔南日报社推出“三八”专刊,聚焦新时代巾帼风采,传递黔南榜样力量。

  法援为民 情满人间

  ——记州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法援律师王文艳

  践行法援照大地,无私为民暖人心。自进入法律事业生涯以来,作为一名法律人,王文艳忠诚履行律师职责,以高度责任感投身法律援助事业,用法援情怀播撒下阳光,在群众的心里开出了一朵温暖的花。

  2012年7月从贵州民族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王文艳一直从事律师工作,现任州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法援律师,是州政协委员。

  

  王文艳到村寨送温暖

  多年来,王文艳始终在扶危济困路上不断前行。她经常走村串寨,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难题,为农户和村小微企业“问诊把脉”,出谋划策,审查修改合同。并主动对接村寨、村户,发起“党旗飘扬·法润黔南”党员律师公益行活动,组织党支部、律师事务所为贫困山村捐赠物资,提供帮助……她不求回报,尽心尽力帮助群众,不求回报,帮助多名上访者解决难题,将司法正能量带到群众中间。

  说到做到,行动力强,是王文艳处事的一大特点。作为一名法律援助律师,她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

  为切实把法律援助带到群众身边,2020年1月,王文艳提出创建黔南法律援助“五心”品牌,以“用心、恒心、爱心、暖心、安心”为理念,组建全省第一支集律师、公安、检察官、法官、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五心”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唱响法律援助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目前,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队已招募近150名志愿者。志愿队成立以来,在律师事务所、高校、企业等建立“五心”法律援助维权岗、互联网+法律服务站36个,累计在全州中学建立“五心”法律援助维权岗、互联网+法律服务站150余个,共开展近300场法治宣传活动。

  认识王文艳的人常说她是个“侠肝义胆”的姑娘。曾经一位年迈的老大爷来到州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王文艳热心地接待了他。当听到老大爷说起自家困难、不得已自己孤身一人来州里寻求援助时,王文艳红了眼眶。她主动帮助老大爷写了一份申诉状,再三叮嘱他要交给有关部门,并把老大爷送到车站坐车,老大爷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类似这样热心接待、答疑解困的例子,不止一件。为了帮助群众解决难题,她经常一听对方上访的理由就是一上午,她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倾听、不断沟通,直到帮群众解决问题。经过一个又一个案件,王文艳被更多人熟知,也成为同事心目中的“超人”。

  一直以来,王文艳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新时代女律师精神,始终秉承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她的激励和带领下,州法律援助中心工作氛围和谐阳光,充满激情。

  王文艳始终处处率先垂范、事事敢为人先,得到同事们的认可。她敢闯敢试,取得了系列优异成绩。因表现突出,2018年12月,贵州省司法厅授予她“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9年3月被州妇联授予“黔南州三八红旗手”称号。2019年6月获全国律师行业党委授“全国律师行业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赴青岛参加全国律师行业党建工作先进典型表彰暨经验交流会。2021年3月获省妇联表彰“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拓荒万亩茶园 点亮致富梦想

  ——记瓮安鑫产园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红缨

  从1997年到如今,黄红缨已经在农业上躬耕坚守了24年。24年来,她聚焦“三农”问题,在农业发展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发展农业,多年前,黄红缨踏上了全国调研考察的征途,历时近三年、行程12万余公里,在全国各个集约规模化生态农业园区和茶叶主要产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足迹。

  

  黄红缨在查看茶青

  2012年秋冬,黄红缨考察途经瓮安县,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驱车来到当时的省级一类深度贫困乡镇——建中。

  一路崎岖、颠簸,看着不远的一段路,却需要走两个多小时,村民运输靠骡子和马,生活用水没有实现人畜分离。适婚青年娶不到媳妇,都选择了逃离……此情此景,让黄红缨湿了眼眶。

  黄红缨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于是,她领着团队义无反顾地留在了这个缺水、少电、几乎找不到路、没有信号的深山老林里。在湖南老家住别墅的她,在异地他乡住进了既不遮风也不避雨的竹木楼。

  第一年,拓荒那段时间,黄红缨瘦了十余斤、脱了几层皮,但产业扶贫这份信念支撑着她,她顶着骄阳烈日、冒着寒风苦雨,领着乡亲们开着挖掘机,扛着锄头、握着柴刀扎进杂草丛生的林子里,开挖荒山、劈山为路、掘洼为井、碎土为田、围坎成园。

  第二年,由于冬季防护经验、措施不足,投资400余万元的黄金芽幼苗惨遭冰雪冻害折损殆尽,黄红缨心急如焚。第三年,杂草疯长漫过茶苗,黄红缨心如刀割……寒来暑往、斗转星移,经过近10年的风雨坚守,建中的荒山之上,建起了一片片美丽的茶园,茶叶给当地群众带了致富的希望。

  多年来,黄红缨和她所创办的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经济与民生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创新探索出了一套 “党建引领+支部联动+龙头带动+群众参与+融合发展”的发展模式,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茶企联盟(行业协会组织)”高效协作,落实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从“政策输血式”扶贫转向“产业造血式”扶贫,让贫困山区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开发、全面共享发展成果。

  截至2021年9月,公司总投资逾2亿元,依托产业提供了逾1500个就业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1000余万元,实现人均年增收11800余元,带动建档立卡户209户743人自主增收,通过联合担保授信助力中小茶企融资630万元,间接带动700余人就业,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帮扶全镇858户百姓连续多年获得保本分红收益,解决了3000余个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就业人群中半(弱)劳动力占比达90%以上,为“带动一个基地、托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茶农”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司把45座荒山开辟成了35公里阡陌纵横、1.2万亩梯田交错的茶园,让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变成了贵州省最美乡村、准4A景区,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景象刻画在了大地上。如今的建中,茶产业发展更好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了,家家户户的日子也更红火了……

  有付出,就有收获。多年来的艰苦与付出,黄红缨也获得了一个个荣誉:2018年获“贵州省优秀企业家”“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9年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20年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 称号,2021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做农业一定要胸怀大爱之心,不与民争利。”黄红缨说,她将以农人良知为指引,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民生改善和大众健康为抓手,打造一个“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典范。

  爱,让迷途的羔羊蜕变成人

  ——记关心帮助“迷失”青少年的福泉市第二小学教师陈建萍

  对于吸毒的少年,别人唯恐避之不及,但她却与他们以母子相称,像一位妈妈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以特有的执着和爱心,取得孩子们的信任,用独特的方法,将一批“罗亮式”涉毒青少年拉上正道。

  2002年5月,年仅12岁的罗亮,因逃课外出寻母沦落至贵阳街头,被警方遣返原籍,在被班主任老师领回学校办公室时,经询问得知,罗亮在生下不到两个月时,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因盗窃在狱中服刑,罗亮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罗亮的可怜身世,令在场的陈建萍动了恻隐之心,当天就带他去买了换洗的衣服,当晚还住进了她家里。自那以后,她开始照顾起了罗亮的衣食住行,用心用情教育引导,慢慢地,罗亮发自内心称她为“妈妈”。

  

  陈建萍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大半年之后,罗亮的父亲刑满出狱,罗亮也回到了自己家,但由于缺少管教,罗亮开始与社会闲杂人员接触并经常逃课外出。看着“儿子”不断堕落,心急如焚的陈建萍为便于管教,便申请将罗亮调到自己的班上来,每天陪伴他上学放学,晚上补习功课。

  由于陈建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与罗亮父亲存在分歧等原因,最终,罗亮还是脱离了陈建萍的管教。 2010年3月,她突然接到罗亮死亡的消息,在葬礼上,得知他是因吸毒而死的,而一群与罗亮关系密切的青少年中,很多人也染上了毒品,她在震惊的同时,暗下决心帮助这些孩子,不能让悲剧重演。

  “看着亲人们异样的眼神,感觉自己被抛弃了。”小何是第一个与陈建萍面谈、也是继罗亮之后第一个认她为“妈妈”的吸毒少年,因吸毒,小何拖垮了整个家庭,很多亲戚朋友都对他 “敬而远之”。随后,在陈建萍的关心帮助和严格监督下,小何有所收敛。但不久之后,小何因盗窃案底被浙江警方逮捕。为尽快帮助小何戒毒,在其服刑期间,陈建萍几乎每个月都会给他写信,送去关心和鼓励,2013年出狱时,小何的毒瘾成功戒掉。

  看到陈建萍的真切关心帮助,有孩子父母主动找到她求助。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虚弱的身体,陈建萍读懂了他们的心,也认他们为“儿子”,一下子,她又多了6个“儿子”。自此以后,陈建萍以一名母亲的身份给这些“儿子”定下铁规,要求至少在3年内,自愿接受她不定时尿检,否则将“六亲不认”。

  为让吸毒少年走向独立,陈建萍多方奔走,到处考察,为他们寻找工作。为此,她还去学习烧烤技术,并出资1万多元添置烧烤工具,带着他们在福泉城区夜市街上摆起了宵夜摊点,同时还在网上购进做生意所需的货物,并资助4000多元让其中一个孩子学到了大货车执照,借款4万余元让他跑起了运输。

  电视报道陈建萍的事迹后,好几个家有吸毒孩子的家长又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她,请求帮助。虽然她知道,帮助一个孩子走向新生说起容易、做起却难,要付出常人想像不到的时间与精力,但是,看到家长和孩子们期盼的目光,她又多了几个“儿子”……

  除了吸毒少年,其它“问题少年”也是陈建萍关注的对象。小文从小缺乏母爱,曾因偷盗等入狱4次,成天无所事事,导致家徒四壁。得知小文的事后,陈建萍给他织毛衣、买生活用品,从各方面关心帮助他,并资助他1500元的路费去上海打工。年仅23岁、却因过失杀人被判7年劳教的小张刚出狱,陈建萍就找到他谈心,鼓励他坚定信心自食其力。还在读职中的小杨,因为父母离异很是灰心,陈建萍鼓励他好好努力,争取美好的未来……孩子们冰冷的心被融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都自发叫陈建萍为“妈妈”。

  为了挽救孩子们,2015年陈建萍写了一篇题为《爱让迷途的羔羊蜕变成人》的论文,获贵州省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为能帮助更多的孩子,2019年在福泉市禁毒办的牵头下,她又成立了“陈建萍工作室”,专门帮助那些“迷失”的孩子。

  用心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记黔南州生态移民局搬迁安置科科长韦明敏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持续做好后续扶持工作,才能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参加工作23年的韦明敏,曾经在条件艰苦的边远乡镇工作10年,也在过县级部门机关工作,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始终能保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每一岗位上都做到认真负责、积极肯干,工作上不怕苦不怕累,立足本职做好工作,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韦明敏在工作中

  2020年脱贫攻坚普查期间,韦明敏主动请缨到黔南州脱贫攻坚普查办公室工作,负责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攻坚普查业务培训及普查指导,积极联系指导平塘县、独山县、惠水县、龙里县脱贫攻坚普查及数据核查、审核验收等工作。

  在州脱贫攻坚普查办的3个月时间里,韦明敏每天加班加点,主动放弃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入户普查期间,她任劳任怨、耐心指导,为及时完成任务,不知道多少次工作到天亮。在她的指导下,各普查县(市)易地扶贫搬迁数据精准,平塘县、独山县、惠水县、龙里县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全面展示我州脱贫攻坚工作成果。

  黔南州生态移民局搬迁安置科还承担有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州“新市民追梦桥”列席会议办公室、中国天眼搬迁专班工作职责等,作为搬迁安置科科长的韦明敏,不仅要统筹好本科室工作,还要思考谋划创新开展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一项全新繁杂的工作,缺少现成的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提炼。为指导县(市)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去年以来,搬迁安置科牵头草拟报州“两办”印发出台了《黔南州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印发了《黔南州易地扶贫搬迁问题梳理、解决及督查机制》《关于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逐步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政策体系。其中《关于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十四五”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指引第18期转发供全国各地参考借鉴,获得省、州领导相继肯定,并获省移民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批示点赞。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她都始终保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眼中,韦明敏工作上是一名业务能手,生活上是一名知心朋友。

  自从韦明敏担任该机关支部副书记以来,经常与同事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及生活情况,对退休的同志经常打电话关心慰问。同时,在单位推行政治家访全覆盖,全面深入关心干部职工及家属,对存在的困难及时向党组汇报帮助解决。扎实开展好党建带工会、团建、妇建等工作,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凝聚干部力量,共同为“两个移民”贡献自己力量,助推“两个移民”有序开展工作并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韦明敏始终强化理论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坚定理想信念。2020年获评“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先进个人”,获评黔南州直属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2021年获评“全州优秀共产党员”,获全省“重大专项普查优秀普查员”荣誉。

  在基层一线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记龙里县醒狮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裙

  90后的张裙,身上总是有股劲,一种面对困难一往无前的劲。

  2014年,大学毕业的张裙来到了龙里县龙山镇,这一年,正值开展第一轮精准扶贫,刚刚毕业的她,义无反顾来到了基层一线,从事建档立卡工作。

  为了掌握减贫数据,她利用一个月时间到草原乡走村串户,详细了解每户收支情况。当时条件艰苦,很多村寨没有通路,有道路的地方也泥泞难行,遇到雨雪天,车辆根本无法进村只能徒步前行。于是她自备干粮,自己走村串寨,常常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经过一个月的奋战,她掌握了全镇14个村寨状况,为当地脱贫攻坚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

  

  张裙走村串户了解情况

  2015年12月,因工作需要,张裙被借调到龙里县扶贫开发局工作,参与开展全县贫困户纠错“回头看”,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监测系统数据,绘制龙里县挂图作战总指挥室,同时,编制《龙里县贫困户收支台账》。

  在这里,她热心接听龙里县扶贫专线,为贫困户补办《贫困户登记卡》670人次、帮贫困户代办、转办482人次。

  2017年,张裙到龙山镇深度贫困村桥尾村驻村,期间与战友们一起组织村民实施改厕、改厨、改圈。与此同时,她还到每家了解孩子上学情况。当了解到唐金花和唐诗俊因家庭原因而辍学情况后,她立即联系县、镇教育部门和村委,有效的帮助他俩求学。在与未婚夫订婚的头一天,还亲自送两个孩子到校报名,为他们铺床、办理饭卡,送上一份开学迟来的礼物才回来。

  同事们总是开玩笑说:“你明天就要回家订婚了,今天还在忙这些工作,就不怕你未婚夫不高兴?”张裙笑着说:“我家那位现在都还在一线执勤,他是警察,我是基层脱贫工作者,先有‘大家’才有‘小家’,他不会不理解我的。”

  多年来,她把青春也热血献给了基层工作,献给了脱贫攻坚。

  为确保建档立卡数据准确,张裙先后20余次到省扶贫办核对龙里县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2018年龙里县迎接国检,当时身怀六甲的她作为监测科负责人,坚持每天调度部门及乡镇数据。此外,她还兼任冠山街道扶贫业务组组长,白天奋战在乡镇一线指导工作,晚上到单位继续检测系统数据,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办公室加班。2018年9月,龙里县成功通过国家脱贫验收后,当同事们提起曾经的艰辛时,张裙总是笑着说“这一切都值得!”

  2020年2月1日,张裙看到龙里团县委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她立即报名参加。此后,她先后到龙里县莱茵堡、龙城国际等住宅小区312户入户不入门发放防控宣传册、返乡人员排查、出入登记、测量体温等。她说:“疫情关键时期,我作为共产党员必须肩负我的使命,确保龙里县安稳,保护大家就是保护小家”。

  2020年7月,时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张裙组织开展了20余场次村(社区)全面普查业务培训会,组织23名驻村干部开展清查摸底工作,并完成线上录入验收。

  工作7年来,张裙一直奋战在基层一线,负责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贵州省扶贫云系统中龙里县贫困户、贫困村等各类指标数据监测和年度减贫分析工作。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幼教一线花盛放

  ——记惠水县第四幼儿园教师周贤怡

  她,是全国模范教师,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是“黔南骄傲”年度人物……诸多光环荣誉集于一身,她却从未骄傲,凭着对幼教事业的不渝初心,一直奋战在幼教一线,即使是身患癌症,依然靠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抗争。瘦弱的身体里装着巨大的能量,她就是惠水县第四幼儿园教师周贤怡。

  1998年9月,带着对幼教事业的憧憬和希望,周贤怡被分配到距县城25公里的惠水县摆金镇幼儿园工作。因为出色的教学业绩,两年后,周贤怡调到惠水县第一幼儿园工作,通过不断主动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业务,她一次次实现教育教学上的突破,逐渐成长为园里的骨干力量,2001、200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园先进教育工作者”。2011年8月,她的论文《实施“适应性发展课程”感悟》获贵州省幼儿园课程建设项目实验园成果评比论文类一等奖。

  

  周贤怡与幼儿园内孩子们的欢乐瞬间

  2012年年初,周贤怡发现自己脖子右侧长了一个花生米大小的包块,到医院检查后诊断结果是甲状腺癌。得知检验结果的周贤怡思绪万千:难道自己就要从此倒下,离开幼儿园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和自己热爱的幼教事业?她有万千的留念和不舍。

  手术结束后,当得知全园教师和孩子们都在想她、牵挂她的时候,周贤怡忍不住泪流满面,渴望着早一天能走出病房,回到可爱的孩子身边。出院后,她多次向组织申请要求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仅仅在手术一个月后,她就再次回到自己热爱的幼教岗位上,一如既往地积极主动、加班加点、效率不减,经常在睡梦中还上着课、与同事们讨论教学内容。

  2014年9月,周贤怡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周贤怡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习近平总书记的手和她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周贤怡感到无比兴奋和幸福。她深知: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能得到这么大的荣誉和褒奖,是极大的鼓励与肯定。

  2015年8月,惠水县第四幼教管理集团组建,周贤怡又主动承担起集团的帮扶工作。当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如火如荼开展,随迁而来的移民群众的子女教育成了老大难。为此,她持续4年调研走访,发现由于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很多家庭的孩子无人看管。

  为解决这个问题,惠水县推动建立“移民子女欢乐之家”,周贤怡主动请缨负责筹建帮扶工作。在她的努力和带动下,惠水县第一个“4点半学校”——“惠水县移民子女欢乐之家”在新民社区内成立。“欢乐之家”切实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得到中央、省、州、县各级领导的认可。除此外,周贤怡担负了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龙泉安置点龙泉幼儿园的筹建工作。几年来,为1410户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孩子们带来无限欢乐,让他们不仅搬了家,更是留住了心。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6、2017、2019年,贵州省教育厅相继成立“贵州省周贤怡劳模创新工作室”和“贵州省周贤怡乡村名师工作室”“贵州省周贤怡名园长工作室”。三个省级工作室的成立,是引领全县幼儿教师成长为“学习型、辐射型、合作型、研究型”的教研活动基地,周贤怡成为了全县乃至全州推进“学前教育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的示范带头人。几年来,工作室的成员、学员达到了百余人,定点帮扶20余所薄弱公办民办幼儿园。

  2019年9月,周贤怡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教师”;2020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2021年7月,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被授予黔南州第五届“黔南骄傲”年度人物。诸多殊荣,并没有让她迷失,反而让她更加深知肩上的责任。在她看来,自己一直只是一名普通的幼教工作者。

  身残志坚 走出“致富路”

  ——记贵州省三八红旗手、龙里县洗马镇乐宝村致富能手齐敏

  今年46岁的齐敏,因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行动不便,身高仅有1.3米。身体残疾的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了与命运抗争。

  “失败了重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贵州省“三八”红旗手、龙里县洗马镇乐宝村致富能手齐敏的座右铭。从2009年开始,她潜心研究辣椒种植方法,主动向有经验的村民请教,广泛阅读农业书籍,提高种植技术。

  

  齐敏潜心研究辣椒种植技术

  2010年,齐敏购置120元的辣椒苗,只收成了一半,卖了121元钱。“赚到一块钱也是赚,这就是成功了一步。”齐敏乐呵呵地说。2011年,她将水田变成旱田,用村民们的话来说叫“打生地”。种下的辣椒成活了,她独创的一套种植技术收获了1000斤辣椒。

  为实现自己的自主创业梦,为乡亲们铺就一条脱贫致富路,2017年9月,以齐敏作为负责人的“贵州众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万事开头难。创办合作社初期,群众不买账。“她一个残疾人组建蔬菜合作社,真搞不懂图什么?”“大面积种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面对寨邻的半信半疑,齐敏从没想过放弃。因地制宜,潜心研究更新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和技巧,并积极拓宽辣椒销售渠道,一个又一个的电话打出去,只为换来“好的,我可以过来收购”的回复。

  为增强村民们的信心,齐敏白天忙着组建蔬菜合作社的事情,晚上拖着佝偻的身躯挨家挨户串门,动员鼓励群众发展蔬菜种植,最终,有17户村民愿意加入蔬菜合作社,抱团闯市场。合作社成立后,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17户社员的60余亩土地发展蔬菜种植。社员以每亩土地3000元折合成股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出技术和负责销售,群众出土地负责种植和管理,收益合作社占10%,群众占90%。

  现在,乐宝村的村民都跟着齐敏种上了辣椒,全村共种植辣椒311亩,覆盖种植户93户。“一亩地平均可产1000公斤鲜辣椒,按每公斤3元计算,亩产值就是3000元。全村311亩可为群众增加收入93万余元。”齐敏掰着手指算起了辣椒增收账。

  齐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2019年,她成为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作为党员志愿者,在洗马镇环境整治中,她走家串户,积极联动寨邻,拓宽了平日通行的道路;产业擂台赛中,她起早贪黑,汇聚寨邻,将农闲时的荒土铺满了绿芽……

  在疫情防控交通卡点,齐敏主动要求参加值守。“我每天都来看看,我既是一名志愿者,又是一名党员,我应该担起防疫工作的责任,其他党员都在一线,我不能搞特殊待遇。”齐敏面对党组织的关怀这样说。

  她是2017年“德行龙里·一路有你,家家脱贫·仁人致富”十大感动人物,是2019年洗马镇种植能手、文明实践先锋,是2021年贵州省最美劳动者……她更是广大党员妇女志愿者的缩影,将奉献与担当默默谱写在农村大地。

  让留守未成年人不再孤单

  ——记贵州飞遗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胡运

  “我是一名绣娘,祖祖辈辈生活在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大山里……1964年出生在一个苗族抛花刺绣世家,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特别喜欢抛花、马尾绣等刺绣,一直致力于研究多种民族绣法的结合与创新,希望能‘绣’出美好生活。”

  绣娘名叫胡运,是贵州飞遗秀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多年坚守着“让绣娘回家,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的理念,让非遗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用一针一线、一花一朵彰显少数民族刺绣魅力。

  

  胡运在指导学员刺绣

  刺绣,对于普通人而言是艺术,而对于绣娘而言则是质朴而真实的日子和流淌在骨子里的技艺传承。

  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胡运在三都的村寨里被一群留守未成年人无奈和期盼的眼神触动了内心,村里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则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胡运心想:怎么才能让绣娘不离村不离寨,绣着花,让留守未成年人不再孤单?

  2008年,从事金融工作的胡运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去公职,走上了创业之路,在瑶山腹地的拉揽社区成立了飞燕绣娘工坊,解决了当地及周边村寨10余个妇女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家庭妇女有8个。

  2016年以来,在黔南州妇联及黔南州旗袍协会的帮助下,胡运先后成立了三都水族自治县鳯凰民族刺绣工艺有限公司、工作室、贵州飞遗秀文化有限公司、巾帼手工坊等,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过上了经济收入稳定的美好幸福新生活。

  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龙寨的陆永利,是胡运公司的一名绣娘。对于她来说,胡运是她的贵人,因为结识胡运,让她的家庭生活彻底地发生了改变。

  2014年,陆永利与胡运一起在贵阳参加“一赛两会”刺绣比赛,入住宾馆时,细心的胡运发现陆永利连支付酒店的押金都不够,于是胡运悄悄地帮她付了押金。当胡运了解到陆永利家里养育着三个子女,经济拮据,入不敷出后,她当即与汕头分公司商量,选派陆永利到汕头学习潮绣,每月工资3500元。一年后,陆永利学成归来,拿到了高级技师,从此与胡运签订了合同,现在月薪达到4000-6000元,2017年还翻修了新房。与陆永利同在胡运公司旗下刺绣的有200多名水族妇女绣娘。

  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妇女有稳定的收入,胡运大力支持“让绣娘回家,让留守未成年人不再孤单”公益项目,与广东汕头颜族米兰服装有限公司长期合作,将时尚服装设计与马尾绣、抛花绣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当地一部分人的就业难题。近年来,胡运团队先后解决妇女就业800多人次,为农村贫困妇女创收150多万元。

  为让更多的妇女就业,自2015年以来,胡运经常深入村寨开展马尾绣、抛花绣培训100多场次,受训农村妇女达到3200余人。她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上海东华大学、杭州服装学院、贵州大学等在黔南建立非遗文化实践基地,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为桥梁,向外宣传黔南、宣传黔南的马尾绣和苗族抛花绣。

  天道酬勤,她和绣娘团队创作的作品频频在省内外大赛中亮相,胡运先后荣获了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优胜奖、贵州省巧手脱贫手工技能大赛优秀奖、全省旅游工作先进个人、黔南骄傲提名奖,胡运个人或作品获得州级以上表彰奖励共50余次。她表示,在今后的日子里,公司将携手更多的绣娘一起努力向前,用精湛的技艺锦绣美好生活,用勤劳的双手铺就富裕之路。

  (来源:云黔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