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留住美好时光

  转自:山西日报

  《易经》中有“初九,素履往,无咎”。素,便是无咎。先秦时,人们便对人的品性、处世、行为有了道德上的期许。

  今天张俊苗以《素履行》作书名,也是向先贤们致敬,但同为女性的我,体察出她的另层意思,她对女性本身也有一种形象上的规范,那便是素履素心,自在地游走于生她养她的那块土地。

  那块土地,我是熟悉的,或者说,是介于雾里看花与实际体察之间的一种熟悉,这个名叫黎城,又因古黎国的考古发现而闻名于世的小城,与我的故乡毗邻,两个同为春秋时期的小国,有着地缘上(我的故乡春秋时为潞子国)的亲切,也有血脉上的相融相连。或许因为我将来会埋骨于古黎国那块土地,于是提起来我便有着一定的归宿感。或许这便是我读张俊苗的文字,竟然有丝线拽疼心脏的感受。

  如果把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一个女性作家对女性身份的确认,然后去观察和体认自己身边的一切,从而用文字去留住一个个曾经在她身边流过,却可能再也回不来的东西,岁月飘逝中,她感知到了“黄鹤一去不复返”的苦痛,也或许是在某个梦醒时分,对梦境的迷恋,也许本身就是被梦所惊醒,赶紧爬起来写字,写下心中景与梦中事,也写下了忧伤与美。

  书的另一部分,就抛却了女性特质,以一个作家的本真与世界发生联系,她碰到的乡村医生、到黄崖洞来的王近山的女儿王媛媛、她怀想中的古黎国、她看到的与黎城有关的戏剧、对她有帮助的几个文化人……都在她笔下活灵活现起来,她对这些物事有感情,细腻地去描绘他们,一眉一眼一颦一笑一嗔一怒,都在,仿佛写下他们,就在抵还心中欠下的债。

  她的文字,把两部分结合起来,可以一语概之:是对旧时光的怀恋。

  旧时光如同一束光,跟着她亦步亦趋,却又渐行渐远,每回头,总会丢失一些,这真是让人叹息的事情,她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呢?倒也能从文字中窥探出一点踪迹,那时候她小,父母并没有让她在苦役中沉沦,她也就得以站下来细嗅“蔷薇”,得以对着风雨诉说心事,那种根植于安静与素白的乡村生活因此埋入她心里了。但这只是植入,若提取,还需一个途径,她便找到了文字,文字的输出终于让她在植入和输出之间获得了平衡。她的心平衡了,便以一个新的人生,与周围人有着距离感的一种人生,活下来。

  活下来,在文字中获得快感,这或许是众多作家的共性,不同的只是快感的程度和由此程度带来的文字的异化。

  比如说,其中一篇《受》,让我惊讶。“‘受’字只比‘爱’字少两笔,便一副头重脚轻、不堪重负的模样,让人喜欢不起来”,她不是只在“受”字上格物,而是带着对生活的感知,“能受”,小学生造出的一个句子,让人笑,可却是乡间“能吃苦,爱动弹,勤快勤谨”的意思,那其中包含着求生的无奈,还有乡间劳作的辛苦。人们都需要吃苦,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受”字就可表达。还有,虽然需要劳作,却不能“瞎受”,在外打工,要“受苦”……她不谈人们常说的“难受”“感受”,她的“受”,包含着她对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一种悲悯。

  我固执地认为,好文章里必须有好句子,“金句”才能让文字在某一刻迸出光来,我因此在她的文字中寻找,她没有让我失望,诸如“医离了药,哪里还是医?药离了医,也便没有了药的神奇”“平凡的世界,庶几复归了平凡,方才能找得见自己的价值”……有了这些句子,自然能撑起文章的皮囊。

  读这样的文字,看得见她在那块土地上行走,也在文字中行走,带着她的情思、幻梦,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一个家一个村一个县一个上党一个太行,就这样悠然地行走。她是乡村和城镇双重凝结的花朵里的花蕊,她截取了一个个横截面,在文字中若有若无地表达一些挽留。

  她的挽留是轻松的,并不沉重,有时候甚至是轻松中透着乖巧的,看着看着,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小姑娘,站在花草和雨雪前,怯怯的,对着人笑,哭着笑,有点对尘世的畏惧,想怒骂,又不敢大声,怕惊醒了这个世界。

  倒也别致,倒也安静。

  有一篇《赵店惊蛰讨吃会》,只是写一个叫张天斗的民间传说,却写得有滋有味,兴致盎然。“讨吃”一定程度上就是“乞丐”的代名词,却因张天斗的由人化神,由神而俗,带有了民间温情,这温情,维护着民间的秩序,乡人用这种德育润物无声地化育乡间,乡间由此纯粹,由此动人,由此大雅大俗。而古黎国的风姿也在这种雅与俗的兑换中,带来了三千年的沉厚。

  如果能看到这三千年,便能明白,张俊苗是在对即将和已经消逝的农耕文明做出记述和挽留。工业文明太迅疾了,当我们从清末的颓丧苏醒过来,痛定思痛,决意“洗心革面”,也有了成就时,却又发现我们丢失了太多,时代在发展,那些逝去的,或将不复归来,尽管美尽管好,留给我们的却只能是怀想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在植入和输出之间找一找平衡?

  张俊苗的文字还是有缺憾的,写到小处她比较讨巧,一旦涉及到大题材,便能看到她的薄弱之处,这应该成为她今后努力方向,想做一个好作家,就不能停步不前。

  素履,无咎,便是世间最美的样子,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