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备考作文素材积累(六)

  需要整个社会达成的新共识是:无论是在游乐场,还是在虚拟的游戏场,家长和管理员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共同责任人。在虚拟的“场域”中,共同责任人应该如何划分责任和承担义务?在数字时代,作为管理员的互联网企业要不断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家长也需要启蒙,从而形成虚拟游戏场的规则与秩序。

  中青报:“青菜式”的精神财富是这一代学生最需要的奖励

  对于在富足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学校提供的物质激励,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在这种情况下,奖品的精神价值,反而更加值得凸显。

  优秀学生上台领奖,竟然收到了一捆青菜——12月3日,如此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杭州惠兴中学举办的“惠贤学子”颁奖典礼上。学校里,为优秀学生颁发奖状、证书,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而一些学校为了鼓励学生,“破格”发出价值不菲的奖品,甚至是数万元的巨额奖学金,也早已屡见不鲜,令人见怪不怪了。但是,我们却从来没听说过,哪家学校会将平淡无奇的青菜当做奖品,颁发给优秀的学生。正因如此,这则饶有趣味的新闻,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

  在大多数网友看来,惠兴中学这种做法的亮点在于“可爱”和“有创意”,这也是它成为“网红爆款”的原因。然而,这种说法虽然没错,“可爱”和“有创意”却并非校方如此设奖的初衷。事实上,惠兴中学以青菜代替奖品,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远比表面上的噱头更有价值,而校方的良苦用心,也绝不止是在网络上夺人眼球这么简单。

  根据惠兴中学的官方解释,学校发给这些学生的青菜带有三重寓意,分别是“自力更生”“淡雅朴素”和“一生清白”。所谓“淡雅朴素”和“一生清白”,和青菜意象相合,拿来当做寓意,自然是正合适。更重要的是,这些青菜并非菜市场上随便买来的,而是学校老师在校内亲手栽培、冒雨收割而来。将这些青菜发给学生,一方面能够让他们体会到自力更生的不易,认识到成人的责任之重。另一方面,老师们栽培这些青菜的过程,也是他们教书育人的缩影,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栽培者的一片苦心。

  是的,青菜并不值钱,且不提那些发放巨额奖学金的学校,就算是和一些学校发给学生的文具、书包相比,青菜的物质价值也不值一提。但是,说老实话,今天的这一代青少年,缺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学校以奖品对学生提供物质激励,确实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是,对于在富足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学校提供的物质激励,充其量不过是锦上添花,不可能与过去同日而语。在这种情况下,奖品的精神价值,反而更加值得凸显。

  其实,这次为优秀学生颁出“青菜”的惠兴中学,也在颁奖之后邀请这些学生享用了牛排大餐,可谓“精神物质两不误”。然而,让这所学校受到万众瞩目的,并不是豪华的牛排大餐,而恰恰是朴实无华的青菜。这份与众不同的奖品,会成为学生们难忘的青春回忆。

  所谓教育,是“教书育人”的意思。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将知识传递下去,还是立德立人,培养出具有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下一代。这代年轻人的成长环境,远比上一代人更加复杂,其心智发展也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上一代的过度期待、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同辈间的竞争压力,都有可能让年轻人陷入心灵的困境,在成长过程中跑偏。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青菜式”的奖励无疑具有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也更能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产生积极作用,而这恰恰是这一代学生最需要的东西。

  【重庆市语文试题】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几天,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款名为“我的哲学气质”的测试刷屏了。仔细一看,这款网易哒哒出品的测试和2个月前网易云音乐联合第五人格推出的“人格测试”玩法套路几乎没有区别,只不过是主题内容做了差异化,前者套用了经典哲学理论,后者号称是基于荣格心理学。虽然所基于的标准不同,结论却是一样的空泛,“浪漫”、“单纯”、“感性”等词几乎对每个人都成立,不具备太确切的意义。而网友们却依旧孜孜不倦地进行测试和转发。

  对网友的行为,你怎么看?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作文解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由材料和任务两部分组成,所给材料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本题具有任务驱动作文和时评作文的特点。所给材料说的是当下一些测试类的小程序颇受追捧,虽然测试的内容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但网友们却乐此不疲。

  所给的任务是要求考生对网友的行为谈出自己的看法,这就给考生限定了立意的范围,考生只能从“网友的行为”这一角度来写。对于“网友”热衷于“测试”的行为,考生可以多角度立意,

  首先,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人人都有好奇心理,这种测试迎合了网友的好奇心理,给测试者设置了悬念,使网友欲罢不能,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同,这种测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网友的需要;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需要适当放松,并且没测试中给出的“浪漫”“单纯”“感性”等词语对每个人都成立,而且多是从正面总结一个人的特点,因此这种小测试可以让人们在劳累之余获得一定的快乐,得到放松。

  第二,可以写对网友这种行为的态度。可以写认同网友热衷测试的行为,分析这种测试的积极意义;也可以写反对网友这种热衷测试的行为,批评网友的做法,分析其危害性,如指出网友热衷于测试其实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应自立自强等;还可以写冷静看待网友这种行为,谈对这类现象应顺其自然,不必大惊小怪等。

  总之,只要能够围绕网友热衷于测试的行为谈出自己的看法,都是符合要求的。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当今一些类似的现象进行分析,如有一些测运气的小程序风靡一时,一些测算姓名的小程序受热捧等,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①网友热衷测试有内因亦有外因;②网友热衷于测试,反映出人们渴望被认同的心理;③测试小程序无妨大碍,应冷静对待网友的行为;等等。

  【例文】 “测测你的哲学气质”小程序为什么会刷屏?

  以前朋友圈里也总会时不时地刷屏一些测试类的小程序,大家都会晒一晒自己的标签。人们大多是这种心理:你认为很了解自己,但你无法用简短的词句来总结自己,所以,你需要一个软件,帮你总结,并给出标签。其次,你希望通过这样的总结,在别人心里给自己定下一个人设。或者说,你希望在别人心中,营造出一个怎样的你。对于这些小程序,大家总是趋之若鹜。简单动动手指,花几分钟精力,就能看到一个和自己相关的标签,的确是很有意思的消遣。仔细想来,这种小程序能让一堆人转发也是有着充分的理由。

  首先,测试结果带着博彩的性质。再开始测试之前,你完全不知道你会得到怎样的标签;这个标签会把你形容的很好,还是完全不是你想的样子。非得是亲自参与了,才能得到答案。就好像是博彩,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好运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只能一把接着一把的尝试。好奇心,是人类开始活动的源动力。而博彩类的游戏和测试,则是引发好奇心的绝佳手段。

  其次,人往往倾向于支持那些自己本来就认同的事情。每个人对自己都有预期,有的人清晰,有的人模糊。有的人自己就能总结他的标签,而有的人则需要你去帮他下定义。经过测试之后,小程序都会给到每个人一个标签。而且大多数都不相同。这会让你认为,自己非常独特。而当这个标签也恰好暗合了你对自己的了解的时候,人们就会对测试结果表示相信。就比如,星座分析。寥寥几句将一个星座的性格特点总结一下,用词泛泛。但就是有很多人对号入座,深信不疑。

  第三,人,需要被认同。来自别人的认同,能让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充满存在感。毕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太多的信息会被淹没。想被人注意到都很难,更别说被人认同了。当你的个人标签既简单又正面,并且还有其他人经过测试得到了跟你相同的标签之后,人与人之间,就在互联网的空间里建立了连接,得到了认同。

  “测测你的哲学气质”有它的独特之处。

  首先,它很美。以黑,白,灰三色为主要色调,给人以冷静,理性的氛围,暗合了哲学思考的审美内核。

  其次,问题设置。第一个问题是关于过去的,这很有意思!每个人都拥有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现在和将来,都和过去相关。所以第一个问题,它让你从思考过去开始。哲学思考的问题,是科学无法解决的。比如生死。

  题目当中,还包含一些比较典型的哲学命题。像是这个“乌鸦都是黑色的吗?”因为在逻辑上,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个论断,于所有不是乌鸦的东西度不是黑色的等价,但后者显然不对。这就是逻辑和直觉的冲突。

  这样的测试小程序往往只会持续一天。当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它已经不能再用了。不过,它留给我的思考仍在。除了上面关于这类小程序为什么传播快的几点浅析之外,最让我认同的一点是,“人,必须要时刻保持思考力。”我们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质,就在于思考。大脑,是造物主给我们最好的礼物。然而很多时候,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大多倾向于用情绪去解决问题。能及时回归理性,审慎思考的人并不多。有的时候我在想,哲学探讨生死,探讨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探讨生活的方式方法。它面向的问题虽然宏大,但有一些却是我们实实在在,需要亲身去经历的。但是,有几个人,真的去思考过这些问题呢?

  今天,是世界哲学日,它提醒我们,停下来,给自己一顿饭,或者一杯咖啡的时间,让真正的理性回归。当你再次放眼生活的时候,也许会有不同的体悟吧。

  【江苏省宿豫中学】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帽子,可以戴在头顶,也可以加于姓名,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也可以出现在奉承话里……戴帽脱帽,见证着服饰潮流,透露了人情冷暖;脱帽戴帽,体现了礼仪文化,蕴含着人生哲理。

  【作文解析】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帽子”,而围绕“帽子”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帽子”的用途,“帽子,可以戴在头顶,也可以加于姓名,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也可以出现在奉承话里”;

  二是戴帽脱帽中蕴含的内蕴,“戴帽脱帽,见证着服饰潮流,透露了人情冷暖;脱帽戴帽,体现了礼仪文化,蕴含着人生哲理”。“帽子”可以是实指,即“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装饰的用品”,也可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而帽子加之于姓名可指虚名,加之于文章开头可指形式主义,加之于奉承话里可指虚套。而“帽子”演变中可以展示服饰的潮流,“戴帽脱帽”中又能展示一个民族的礼仪文化,可以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则材料既可以写议论文,即围绕虚指的“帽子”,即“虚名”“形式”等展开,

  围绕“保持平常心”“不慕虚名”“拒绝形式主义”“多些真诚少些虚夸”等进行立意,写作的时候要注意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思路清晰。

  考生也可以写记叙文,比如这个帽子是怎么来的,这个帽子发生的故事,这个帽子对你有什么意义等,考生可以围绕“帽子”来叙事,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

  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记叙文的命题如下:“帽子风波”“会飞的帽子”“未来的帽子”等。

  哦,帽子

  正庆幸今天总算不会迟到了,忽觉得身上似乎少了什么东西,一摸头,天啊!脑中立刻“嗡”的一声:我那顶崭新的帽子不见了!顿时,一身的冷汗冒了出来。

  挤车时的满头大汗立刻变成一身冷汗:帽子一定在挤车时掉在车站了!我拼命抑制着慌乱,向车门挤去,可是汹涌的人流把我冲回来,人们在往车上挤,我无论如何也抵不住这逆流了。我连忙向那年轻的售票员求助:“阿姨,我的帽子丢在车外了,您帮我看看外面有没有?”售票员的脸仿佛罩了一层寒霜,理也不理。我又喊了一遍,把求助的目光望向周围的大人,期望哪怕得到一点理解也是莫大的安慰……然而没有人理睬我,他们听而不闻,似乎无动于衷。满腔热望冰冷了,焦急万分也无用处,我几乎绝望了……

  这时,一个稚嫩的声音:“小姐姐,别难过了,我的帽子也丢了。”我低头一看,原来是个背着书包的小对孩,他那坦诚的充满稚气的眼睛望着我,我的眼眶不觉涌起一片潮湿,眼前竟模糊了……

  就在这时,我感到脚踩到一个软绵绵的东西,是不是我的帽子?我惊喜得叫出声来,我努力弯下腰拾起来——“啊,一顶蓝色的帽子,却不是我的——我那顶是红白相间的。”我失望极了!只听那男孩大叫一声:“啊,我的帽子!”

  望着他欢喜的样子,我又为他高兴,又为自己难过。想到回家后父亲的责备,想到这一冬天也要冒着严寒,想到……我的心好乱。男孩不知说什么好:“谢谢你……别难过……”这时心底充塞着对那男孩的感激和对那些大人们的愤怒与憎恨,望着一位位毫无表情的人们,我仿佛掉进坚冷的寒冰中。

  汽车终于到站了,我拖着沉重的脚步下车,怏怏地向前走去。忽然,身后传来清脆而稚嫩的喊声:“大姐姐,帽子,你的帽子!”我侥幸地过头去,啊,一顶红白相间的帽子跃入眼帘,上帝,我几乎怀疑我的眼睛,车上那个小男孩高举着帽子向我奔过来。“帽子还在车上,给!”我惊喜地接过帽子,还不等我道谢,那小男孩又跑回车站,融进了等车的人群中。

  我拂去尘土,抚摸着这失而复得的帽子,啊,白得那么耀眼,红得那么火热!

  【超美散文】 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千百年前,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一诗,让历世历代,读过的人,在寂寥的冬日里,每一次的展卷,都 有一种新意,围着它,取暖。从读过这首诗后,便喜欢上了它意境上的美,那种美,落落大方,盘根错节,长在一段日子上。是啊,“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每每读到这首诗,便想起了久违的冬天,想起了久违的小火炉。相遇老友,也许是小时的玩伴,也许是那个同桌的你,也许是一个多年的好朋友。相牵相系,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的情分,不一定用在爱情上,它也可以潜在一段友情里。在那样一个雪夜,两个老友,一壶酒,围在一个小火炉边,浅唱低吟,在吟一壶岁月,看月上柳梢,听雪花簌簌。那种意境,一个“美”字,真够叫绝的。

  对于炉子的思念,其实,是长在一段唐诗里。更确切地说,是对于火的思念。这种思 念,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心灵的回归。我发现,渐近中年的我,对于过去的一切,总喜欢纠结在心里,以至于有些耿耿于怀。电子时代的家居生活里,“火”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了,炉子也将被送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吧?

  我三姨总在我面前说起我母亲,如果她再多活几年就好了,因为她没有住过楼房。三姨眼里的 幸福生活,是赶上新时代,拥有新生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她为母亲感到遗憾,在她,就是要尽量地与这个社会接轨,要尽可能地享受生活,这也体现在,她对那些象征着贫穷的、长在她童年里的那些粗粮的厌烦。而我的某些观点,为她所不喜欢。尽管我们的年龄,有二十年之隔。

  我一直盼望,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能有一幢房子,有花有草,春天的时候,踏绿远足;夏天的时候,听蛙鼓虫鸣;秋天的夜晚,听山风,望晓月;深冬的时候,看窗含西岭千秋雪,在红泥小火炉边,等一个风雪夜归人,或是独钓寒江雪。

  我的日子常在这样的时刻沉潜。我也终于能够理解,晚年的祖母,在我们家搬进崭新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以后她那失望的眼神,一副落落寡合的神情,像一头神情呆 滞的老牛。她不喜欢水泥地面,不喜欢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墙。她说,砖构房子凌厉,冰冷,缺少温情,连点泥土和稻草也看不到。也许,她的目光,一直还停留在坯房草盖、南北大炕、一锅一盏的温情里。以至于她经常到乡下去,总是住上很长时间也不肯回,最后终老在那里。

  我踩着她的足迹,在寻一段过往。 奶奶的小火炉,我是没有很深的印象的,但她的小火盆,却使我记忆犹新,火盆应该也是泥做的,那是泥土的精血,掌上心情,温润舒坦。冬天的傍晚,吃过晚饭,她就将火盆端上炕,事先已将盆里放上火炭,上面覆着草木灰,火炭躺在下面,孕育着些许温暖,在时光里一漾一漾的,有草香,也有岁月的香。几个人围在旁边, 煨着烤火,闲话三国,乱侃西游,在生命里淘洗前尘旧事,反刍一段记忆。那种时刻,让人过目不忘。

  直到如今,尽管那些草盖的老屋已经走远,但对于火炕火炉的思念仍旧不断,某些往事像一缕炊烟,升腾着、缠绕着,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超美散文】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炖了肉剥了皮。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

  活到一把子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什么经验。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年轻时咬出点名气,老 了便可坐享其成。狗一老,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更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有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一条熬出来的狗,熬到拴它的铁链朽了,不挣而断。养它的主人也入暮年,明知这条狗再走不到哪里,就随它去吧。狗摇摇晃晃走出院门,四下里 望望,是不是以前的村庄已看不清楚。狗在早年捡到过一根干骨头的沙沟梁转转;在早年恋过一条母狗的乱草滩转转;遇到早年咬过的人,远远避开,一副内疚的样子。其实人早好了伤疤忘了疼。有头脑的人大都不跟狗计较,有句俗话:狗咬人你,你还能去咬狗吗?与狗相咬,除了啃一嘴狗毛,你又能占到啥便宜。被狗咬过的 人,大都把仇记恨在主人身上,而主人又一古脑把责任全推到狗身上。一条狗随时都必须准备着承受一切。

  以前乡下,家家门口拴一条狗,目的很明 确:把门。人的门被狗把持,仿佛狗的家。来人并非找狗,却先要与狗较量一阵,等到终于见了主人,来时的心境已落了大半,想好的话语也吓得忘掉大半。狗的影子始终在眼前窜悠,答问间时闻狗吠,令来人惊魂不定。主人则可从容不迫,坐察其来意。这叫末与人来先与狗往。

  有经验的主人听到狗叫,先不忙着出来,开个门缝往外瞧瞧。若是不想见的人,比如来借钱的,讨债的,寻仇的……便装个没听见。狗自然咬得更起劲。来人朝院子里喊两声,自愧不如狗的嗓门大,也就缄默。狠狠踢一脚院门,骂声“狗日的”,走了。

  若是非见不可的贵人,主人一趟子跑出来,打开狗,骂一句“瞎了狗眼了”,狗自会没趣地躲开。稍慢一步又会挨棒子。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若因主人错怪便赌气不咬人,睁一眼闭一眼,那它的狗命也就不长了。

  一条称职的好狗,不得与其他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在它的狗眼里,除主人之外的任何面孔都必须是陌生的、危险的。更不得与邻居家的狗相往来。需要交配时,两 家狗主人自会商量好了,公母牵到一起,主人在一旁监督着。事情完了就完了。万不可藕断丝连,弄出感情,那样狗主人会妒嫉。人养了狗,狗就必须把所有爱和忠诚奉献给人,而不应该给另一条狗。

  狗这一辈子像梦一样飘忽,没人知道狗是带着什么使命来到人世。

  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 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话,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远、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

  在这众狗狺狺(yín yín,犬吠声)的夜晚,肯定有一条老狗,默不作声。它是黑夜的一部分,它在一个村庄转悠到老,是村庄的一部分,它再无人可咬,因而也是人的一部分。这是条终于可以冥然入睡的狗 ,在人们久不再去的僻远路途,废弃多年的荒宅旧院,这条狗来回地走动,眼中满是人们多年前的陈事旧影。

  【超美散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有极少数的猪和牛,它们的生活另有安排。以猪为例,种猪和母猪除了吃,还有别的事可干。就我所见,它们对这些安排也不大喜欢。种猪的任务是交配,换言之,我们的政策准许它当个花花公子。但是疲惫的种猪往往摆出一种肉猪(肉猪是阉过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势,死活不肯跳到母猪背上去。母猪的任务是生崽儿,但有些母猪却要把猪崽儿吃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下谈到的一只猪有些与众不同。我喂猪时,它已经有四五岁了,从名分上说,它是肉猪,但长得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这家伙像山羊一样敏捷,一米高的猪栏一跳就过;它还能跳上猪圈的房顶,这一点又像是猫——所以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把它当宠儿来对待,它也是我的宠儿——因为它只对知青好,容许他们走到三米之内,要是别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该劁掉。不过你去试试看,哪怕你把劁猪刀藏在身后,它也能嗅出来,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来。我总是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够了以后,才把糠对到野草里喂别的猪。其他猪看了嫉妒,一起嚷起来。这时候整个猪场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饱了以后,它就跳上房顶去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它会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得都很像;有时整天不见踪影,我估计它到附近的村寨里找母猪去了。我们这里也有母猪,都关在圈里,被过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脏又臭,它对它们不感兴趣;村寨里的母猪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迹,但我喂猪的时间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写了。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得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后来,猪兄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招来了麻烦。我们那里有座糖厂,中午要鸣一次汽笛,让工人换班。我们队下地干活时,听见这次汽笛响就收工回来。我的猪兄每天上午十点钟总要跳到房上学汽笛,地里的人听见它叫就回来——这可比糖厂鸣笛早了一个半小时。坦白地说,这不能全怪猪兄,它毕竟不是锅炉,叫起来和汽笛还有些区别,但老乡们却硬说听不出来。领导上因此开了一个会,把它定成了破坏春耕的坏分子,要对它采取专政手段——会议的精神我已经知道了,但我不为它担忧——因为假如专政是指绳索和杀猪刀的话,那是一点门都没有的。以前的领导也不是没试过,一百人也捉不住它。狗也没用:猪兄跑起来像颗鱼雷,能把狗撞出一丈开外。谁知这回是动了真格的,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人,手持看青的火枪,分两路在猪场外的空地上兜捕它。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战斗,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俗——它毕竟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总之,我在一边看着。猪兄的镇定使我佩服之极:它很冷静地躲在手枪和火枪的连线之内,任凭人喊狗咬,不离那条线。这样,拿手枪的人开火就会把拿火枪的打死,反之亦然;两头同时开火,两头都会被打死。至于它,因为目标小,多半没事。就这样连兜了几个圈子,它找到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之极。以后我在甘蔗地里还见过它一次,它长出了獠牙,还认识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这种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赞成它对心怀叵测的人保持距离。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原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中国青年报】 美女虐杀动物:只要胆子大,不愁没人看?

  土土绒

  如何避免人心中的暴力欲望被激发和放大,摆脱“嗜血”的原始冲动,是每个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也是人类脱离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一课。

  一边是看似娇弱的美女,一边是残酷虐杀动物,这巨大的反差竟然带来了不菲的“商业价值”。据《新京报》报道,网上订购、制作、贩卖“美女虐杀动物”的视频,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这些视频每部价格数十元至数万元不等,内容血腥残忍,甚至还可以付钱“定制”,让虐杀者按照“客户”的“剧本”去拍摄。“只要敢踩,钱是分分钟的事,拍得好不愁没单子,只要胆子大。”有从业者这样说。

  美女虐杀动物,表面上是动物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人的问题。穿着丝袜、高跟鞋的女孩活活踩死一只兔子……很多人只是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就会觉得不适,这种不适来自于本能,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但是,虐杀视频到底错在哪里?怎样做才是对的?却没有几个人说得清楚。一些人甚至认为,人的福利都没有解决,何谈动物福利?

  其实,如何对待动物,其实就是如何对待人类自己。《孟子》有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古人因而提出“君子远庖厨”的观念,这不是虚伪,而是为了培养人的仁爱之心。

  虐杀发泄了一些人心中的暴力欲望,而美女则暗含着色情元素。这些视频不光戕害了一只只动物,也在戕害着观看者的心灵。暴力会激发暴力,美国犯罪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虐待动物与成人后犯罪这二者之间有极大的相关性。如何避免人心中的暴力欲望被激发和放大,摆脱“嗜血”的原始冲动,是每个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也是人类脱离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一课。

  因此,在近代社会,动物福利的概念开始萌生,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关注。不过,有调查显示,我国63.5%民众对动物福利还不知道或不太了解。很多人甚至误解,要求动物福利就是要求动物与人一样的福利。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动物保护类法律或条例,但我国还只有针对珍稀动物保护的法律,在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仍是空白,在实践中存在大量模糊地带。目前国际上广泛接受的理念是,人类可以利用和消费动物,但在利用过程中,仍要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尊重其天性表达,并将其痛苦减少到最小等。在每个具体的领域,又有相应的具体原则。例如,人类可以利用动物做实验,但需要遵循“3R”原则,即尽量减少实验动物数(Reduction)、改进动物实验方法(Refinement)、寻求替代实验动物(Replacement)。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指出,农场动物是供人吃的,但在成为食品之前,它们在被饲养和运输过程中,或者因卫生原因遭到宰杀时,其福利都不容忽视。

  所以,“反正都是给人吃的/消费的,怎么死有什么区别呢”这种观点,太过简单粗暴,也太缺乏现代意识了。即使是从功利的角度来说,改善动物福利水平,也能让动物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动物产品和优良的生活环境。更何况,一个社会对待动物的态度,也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毋庸讳言,人类心灵深处存在着与暴力有关的欲望,但暴力欲的发泄并不一定要以伤害他人或动物为代价。近代社会慢慢发展定型的各种竞技体育项目,都充满了体力和智力的对抗,参与其中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带来快乐。这些都是比观看这类暴力“邪典”视频健康得多的选择。

  制作、传播、观看“美女虐杀动物”视频,不但是对动物的暴虐,也在酝酿、增加着整个社会的戾气。是时候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了。

  从香港大学到哈佛,这个习惯陪着他的整个求学之路!

  【编者按】很多同学和家长总是觉得背诵就是死记硬背,毫无技术含量,所以总是想摆脱背诵寻求捷径,但是,本篇文章就要告诉大家背诵、记忆的重要性,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灵感。

  本文作者陈颉祺:高中毕业时,陈颉祺获得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和香港大学精算专业的录取,他选择了香港大学。大四时。陈颉祺获得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著名美国高校研究生院发出的录取通知书,最后他选择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求学路上,陈颉祺一直有一个习惯——喜欢精读和背诵,甚至一字不漏。

  陈颉祺说,从学英语方面来讲,遇到那种他觉得特别“经典”“优美”的好句子,他一定会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后来在申请美国学校文书写作的时候,这个习惯带给他难以想象的巨大便利。

  “我觉得很多人在母语学习中都不见得有这类习惯。他们经常问:背新概念文章能提高英语能力吗?其实,他们真正想问的是:背诵真的有用么?小时候,我们都背过一定量的唐诗宋词,我们的语文能力就因此直接提高了吗?似乎不是很明显。但是,我们却在不知不觉间,谙熟了中文的平仄韵律,凭直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句子朗朗上口,什么样的句子是别扭的。”

  这就是“背诵”的力量。在后文中,陈颉祺自述了“背诵”带给自己的巨大好处。

  智慧就是记忆力

  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使人受益终生

  也许是我运气比较好,从小的时候就不断地能够体会到“总结然后记忆”所带来的成就感。我小学时候喜欢中国象棋,老家地方小,也不可能得到名师的系统训练,所以我练棋的方式就是跑到城里的街边找老爷爷下棋。老爷爷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复盘。

  所谓复盘,就是指在棋盘上重新演练一遍上局棋的每一步。在复盘的时候,他们很喜欢去总结,甚至争吵某一步其实还可以怎么走。不知不觉,在大量复盘的过程中,我记住了各种各样的棋路。在训练了记忆力的同时,棋艺也不断长进,最后居然在一次比赛中获得全国第八名。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才认识到“复盘”对我记忆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复盘带给我的意义还不止如此,它让我开始喜欢“总结”和“背诵”。

  在中学阶段,我很少主动去做课外习题集。但是不管是在课堂上、书本上、试卷上还是参考书上做到的任何一道题,我都会习惯性地去总结:做对的题,就回想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是怎么思考的,为什么能做对;做错的题,就去揣摩当初的思考方式,都经历了哪几步,错在了哪一步,错的那一步其实应该如何去思考……

  我惊讶地发现,仅仅是做到这一点, 就可以让我在考试中如鱼得水。 我想,我没有学过太多棋谱,却在和街角老爷爷的每一次“复盘”过程中记住了棋路,其中的道理大抵也是一样的吧。

  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往往使人受益终生。可你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是好的,因为你正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可如果你的习惯是不好的,你很快就会知道为什么这样不好,因为你的生活很快就会因为这个坏习惯而受到惩罚。

  后来上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总结是最重要的,而背诵只是一个副产品。

  到了大学,偶尔回忆中学的课程,我才惊讶地发觉:完全不记得自己当初是怎么总结的,又总结了什么,脑子里留下的只有当时不经意间背诵下来的知识。这种经历让我相信:背诵、记忆,才是学习最后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记忆又会比总结更加重要呢?

  我在读到一篇关于心理学的文章时,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解释:

  人脑中储存的信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估计10%)是以有序的方式存储的随时方便“调出”,这部分称之为“记忆”。人脑中绝大部分储存的信息就像计算机中不分类管理的“垃圾文件”一样,在大脑中是随处堆放的。这些信息虽然存在大脑中,但是很难被“调出”,这部分我们笼统地称为“潜意识”。

  当有新信息输入的时候,如果这些信息在输入的时候就是高度有序的。那么就很容易被有序地存放起来,很基易成为“记忆”。

  同时,随着有序信息(记忆)的增多,大脑就解越来越需要越来越多记忆细胞。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细胞间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于紧密的神经元树突连接起来,于是就越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现象——换句话说,原本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却产生了联系。

  难怪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智慧就是记忆力”!

  看到这段心理学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总结其实只是手段,是为了让输入大脑的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而背诵和记忆才是目的。再观察身边那些厉害的朋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知道很多,记得很多东西,或者说的正式一点叫做“知识很渊博”。

  所以,讨厌背诵的你千万不要忘了,死记硬背带来的最好效果,其实可以用另外一个感情色彩截然相反的词来表达,那就是博闻强识。

  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认认真真、循序渐进、老老实实地学习

  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回到中学给学弟学妹们演讲学习方法,每次都必定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某某科目学的不好,请问怎么样才能让我的成绩很快提高呢?

  速成是每一个学生的梦想,运用好的方法能够提高我们的效率,然而方法也会强化一个人的本性:懒情。现在各种“速成学习法”充斥着书店的柜台,一些辅导班和培训机构甚至打出“一个月变成优等生”“一个暑假让你考人北大清华”这样的广告。

  而在学生群体中间,也总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比别人更加迷恋方法。他们会购买大量的课外辅导书,反复仔细比对其中的方法,以求找到最佳方法,然而,每个人的结论往往都不相同。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的现象,你说他们懒惰吧,他们还真有本事把各种方法研究得头头是道,他们在这方面超乎寻常地“勤奋”,甚至可以废寝忘食。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他们的这种“勤奋”,其实来源于对时间压力的真切感受。没有时间了,所以只能依靠某些窍门来提高效率。这种冠冕堂皇的说法背后隐藏的,其实还是这样一种想法:“最好有一种方法,能够让我不费力气地拿到高分!”

  我不知道自己的好成绩有多少应该归功于方法,但我很清楚地记得,中学时代的我,从来不会去想“我是不是应该换一种方法学习”。

  那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上课必须认真听讲,每天学过的东西必须复习,而老师布置的作业必须认真完成。然而奇怪的是,其实我只是把我应该做的事情都认认真真做完了,却总被人认为“这孩子学习很有方法”。

  最省力的学习方法究竟是什么?进入大学以后,我也和身边的优秀同学讨论过这方面的话题。

  我发现,优秀的同学在中学时期,无一例外都很少购买课外教辅书,却都能认认真真、循序渐进地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这不由让我思考:也许在学习上,最笨的方法反而是最聪明的方法,而最省力、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许只有一个——老老实实地学习。

  应该经历的过程

  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替你完成

  很多高中生都抱怨单词很难背,然而在大学,出于考北美研究生需要,很多大学生都必须参加GRE英语考试。

  对中国考生而言,这门考试的难点其实只有一个:需要拥有20000左右的英文单词量。而大部分学生,即使通过了大学四级或者托福考试,他们的单词储备也只有4000到6000。

  市面上,辅导书五花八门,却大多都有这样的字眼“XX天搞定GRE单词”。我也听很多人说过背单词的技巧,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大家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对我而言,背单词的技巧只有一个:在不同的时间,重复用这个单词刺激大脑。换句话说,背单词的王道只有一个:老老实实一遍一遍地背诵。

  在我的単词书上,每一个单元我都清晰地标注背了多少遍,而且往往都在10遍以上。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不相信有任何人、任何技巧可以代我完成。

  我想,这种认识对于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适用的。再也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完成每步学习任务效率更高了。应该经历的过程,没有任何人或任何方法可以替你完成。

  所以,处于高中这么重要的阶段,还是踏踏实实,全力以赴更重要一些。

  【时评】 “二十四节气”标识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传承

  丁恒情

  每当看到麋鹿和雪花,我们自然会联想到西方的圣诞节,但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却一直没有统一化的标识。昨日,北京国际设计周“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获奖作品颁奖典礼在中华世纪坛举行,设计师简山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标识最终获得了专业组一等奖。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笑称,“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也终于有了一眼就能认出来的‘中国印记’。”(9月24日《北京晨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独特创造,在我国使用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并综合了天象、气象与物象,并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来指导生产,安排生活。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一直没有统一的标识,以致“二十四节气”渐渐被人们淡忘,对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人们更是所知寥寥。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机械代替人工,农耕文化正在逐渐远离人们生活,“二十四节气”更是面临着严重的边缘化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十四节气”标识既是留住传统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让“二十四节气”传承弘扬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产生这样的质疑,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去关注“二十四节气”吗?其实,这样的质疑并不无道理。毕竟,在没有钟表、没有日历甚至连沙漏也没有的情况下,古人只能依赖“二十四节气”来掌握时间、记录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提示冷暖等。而现如今科技那么发达,对于那些早已远离土地、每天依靠天气预报来穿衣戴帽的人们,“二十四节气”或许并不能发挥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么“二十四节气”岂不是只能当作摆设的古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应当看到,比“二十四节气”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比如,很多节气与众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对应春节、惊蛰与“龙抬头”、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节、秋分与中秋节等都有着直接的内在关系;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传习,成为东亚乃至东南亚各民族的文化与感情纽带。

  去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由指导农业生产而来,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二十四节气”的一些文化符号,依然是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据,并内在激励着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计在于春”,督促我们顺应天时、勤奋有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提示我们认知和尊重生命节律;“大雁南飞、春燕归巢”,发酵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情思。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怎样发达,守住了传统文化之脉,才能筑牢民族之魂。因此,“二十四节气”理应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弘扬、传承下去。

  【《人民日报》】 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

  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

  美育是一种刚需(人民时评)

  赵婀娜

  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美好的事物人人向往,若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它也容易被遮蔽。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评审们好奇地问,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寻味。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去回答的课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与13个省(区、市)签署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当地政府将会同教育部门支持学校美育发展,建立美育评价制度。这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印发之后,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乔布斯也曾直言,苹果与其他计算机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追求科技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

  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却长期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或许是因为,社会上并没有形成对审美能力的饥渴感。在人生每一个有趣的方面,都有美感的存在。美术馆内,许多人驻足于一幅名画前,凝神欣赏;音乐厅内,观众为一首乐曲微笑、颔首、动心;街头驻足,白发苍苍的老人,衣着得体、妆容精致地在你身边神采奕奕地走过,这些都是美的窗口。可是,肯定也有不少人认为,美既不能充饥,也不能养家糊口,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它关系到感受生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身处相同的世界,但是对于美的理解不同,打量世界的视角不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也就不同。难怪有人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对社会而言,审美能力也是培育历史文化意识的重要基础。如今,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人出国后选择去卢浮宫、正走大英博物馆、玛雅美术馆参观,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却不在少数;尽管城市中的雕塑越来越多,但真入市民精神生活的却寥寥无几;艺术品市场繁荣火爆,但泡沫也不小,个别收藏者连作者都不了解就举牌,一转身又投向下一场拍卖。可见,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于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位。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一种刚需。从现在起,全社会真正行动起来,支持美育发展,建立科学的美育评价制度,为时不晚。尤其是学校教育,要把美育课的开展真正重视起来,不断完善相关课程,配备充足的教师,探索科学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彻底从只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轻视人格养成与心灵教化的功利式教育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很多时候,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克服“阅读危机”,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选择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

  日前,第二十六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落下帷幕。据报道,本届书博会交易额逾40亿码洋,进场参观人数达71.6万人次,创下多个“第一”和“之最”。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一些读书类移动应用软件也悄然占领人们的手机屏幕,比如有一款读书类APP,上线不到3个月就吸引了42万用户下载,用户付费比例达到20%。

  墨香阅读和指尖浏览,到底哪种阅读才能通向未来?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阅读方式的选择,更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即阅读场景的变革。以前,人们的阅读场景比较明确,比如报纸杂志在办公室里阅读,书籍在家里的书房或者图书馆阅读,时间紧凑的上班族也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阅读,等等。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任何内容。以往在时间和空间上对阅读的限制,已经被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全都解除。

  阅读场景的变化,引发了一场知识领域的大变革:传统的知识载体——书籍上的图钉被网络撬开了,知识信息漂浮了起来,成为碎片化的存在。网络放大了这些信息碎片,进而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态。换句话说,面对海量信息,人们的信息焦虑症也更严重,时间不够用了,注意力也不够用了,读过的信息像手中的沙子一样,记不住、留不下。海量信息缺乏装订工具和装订方式,正是被很多人称为“阅读危机”的根本所在。

  克服“阅读危机”,正确的方式不是在纸质书和电子阅读的选择中“有你没我”,而是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知识装订方式,从而给人们提供系统性的认知。传统的阅读在这方面显然是有优势的,但电子阅读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的阅读空间,为人们提供崭新的阅读体验。比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虚拟阅读空间,通过微信好友这一“装订方式”,把人群聚集起来,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间,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信息世界,最早承担“装订知识”使命的是搜索引擎,它让每一个词语、每一种思想,都能从驳杂的网络信息中迅速进入其坐标位。每一个信息都可以被迅速带入需求者的阅读场景中供其推敲。如今,一些付费阅读APP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网络升级了阅读场景之后,获取知识和装订知识的方式也在进化,人工装订知识大有用武之处。比如,一些阅读APP倡导“把书读薄”,通过后台加工,用更加精短的内容吸引受众关注,既让一些经典书籍获得了更多的读者,也为移动阅读增加了文化厚度。

  当今时代阅读场景的变快,提示内容制造方必须以更加用心的方式装订内容,给人们提供新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服务。今天,制造信息的技术鸿沟已被网络填平,人人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信息,这也是自媒体崛起的背景。先进的阅读工具非但不会破坏阅读效果,反而会大大提升“单位面积”内的阅读质量。网络时代的阅读,可以更精彩。

  人民时评:涵养温暖向上的大学之道

  王石川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精神成熟的关键阶段,最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引,需要大学帮他们扣好价值观的“扣子”。

  这两天,有一则小消息颇有趣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校区宿舍楼的洗衣房门口有燕子筑窝并繁育小燕子。因担心学校暑期封楼后小燕子会饿死,有同学将该信息发到网上求助。学校在得知后当天便决定,封楼期间在洗衣房打开一扇窗户,以便燕妈妈出入。

  小小的一条新闻,促使人们思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学。甘肃定西考生魏祥,以自己的“自强不息”赢得大学的“厚德载物”,日前已被录取到清华大学理科实验班。“每月食堂消费低于200元,学校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补助。”中科大偷偷资助“不舍得吃饭”的学生,让“隐蔽的关爱”传递大学的温馨。这些,都可谓大学树人精神的当代体现。

  无论关爱身残志坚的学生,还是巧妙帮助贫困生,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学之大、情怀之真。正如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所说,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的领导人才。让学生习得“立足未来的专业知识”,当然是大学的重要责任,但除此之外,更应该塑造学生“昂然向上的精神气质”,让学生具有理性和道德,以及养成“清明淡定的人生态度”等等。可以说,大学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滋养出的学生就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大学能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涵养什么样的价值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领袖在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曾引述这句古语,并语重心长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番话意味深长,在当前喧嚣的时代语境中,尤其值得深思。重温大学之道,不忘树人之本。当人们为一些大学生成为“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忧心忡忡时,也许更该追问,他们何至于此?如果大学失去定力,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之中,培养出的学生自然“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如果大学做不到“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又怎能奢望学生个个正其道、修其理?

  毋庸讳言,社会上的一些“流行病”已不可避免地蔓延到菁菁校园。某校辞退患癌女教师,将大学之道等同于“生意人的经营法则”;少数高校学者被指“堕落为经济动物或者科学的骗子”,还有老师振振有词“大学教师全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难免受到不良风气熏染,影响健康人格的发育。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说过,大学的一大使命是“对社会秩序与民族文化所能建树之风气”。诚然,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斯文所系。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正处在走向精神成熟的关键阶段,最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引,大学有义务帮他们扣好价值观的“扣子”。大学灵魂不失重,学生心灵才不会荒芜;大学精神饱满,学生才不会颓废。

  连日来,各大院校毕业致辞竞相“盛开”,或说远见,或谈理想,或论世道,其间,对学生有祝福、有劝诫,也有期许。与其说这是院校领导或知名校友的内心独白,毋宁说是带有指向意义的价值宣示。“一个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当大学坚守着这样的价值坐标,就不会陷入迷失;当大学毕业生带着这句话踏入社会,青春的火焰一定更加炽热。(《 人民日报 》)

  时评: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

  每年高考之后,那些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满分作文或高分作文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成为考生模仿、教师解析的经典“个案”。至于汇聚历年优秀作文的“大全”、“宝典”之类的书籍,更是凭着张扬的商业广告,引得无数学子或家长去寻求应试作文的“独门秘笈”。

  高考作文产生如此普遍的教学影响和强烈的市场反应早已司空见惯。现在,且让我们随意从坊里选择一本优秀高考作文选,仔细读读这些在考场上脱颖而出的篇章,或许考生洋洋洒洒、一蹴而就的敏捷才思的确令人刮目相看,并且这些优秀作文中亦不乏文思俱美的佳构。然而,这样的优秀高考作文读多了,我们却生出了非常浓烈的“审美疲劳”。

  “审美疲劳”从何而来?一言以蔽之,来自于应试情境下优秀作文的“精致化”取向。何谓“精致化”?“精致化”的本质是“形式化”。透过这些优秀作文,很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青年学生心中的那份使命与忧患,不是他们燃起的激情与梦想,不是可贵的理性与责任,而仅仅是一堆言辞。从大量高分作文里,我们很难看到青年学生独立、自主的思想,深切、厚重的现实关怀,很难看到一代人真实的成长和真实的青春。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失去生活品格和情感内蕴的华美辞章。

  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表现随处可见。君不见,那些训练有素、制胜于考场的学子们,他们不约而同地写着排比式的短小段落,又不约而同地在每个段落里书写着一气贯下的排比,而在诸如开头、过渡、结尾等文章醒目处,又大都是一些精警的、如同格言的短句独立成段。特别是两两相对的骈偶句子更是频频出现:前面若写“朝霞满天”,下文必述“夕阳西下”;上句写到“春花烂漫”,下句自有“秋月如水”;上段是“回望历史”,下段必为“展望未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写下的文辞不可谓不形式整饬,琅琅上口,甚至不可谓不先声夺人。经验也一再表明,它们确实能在一瞬间捉住评卷教师的目光。

  然而,问题正出在这里。高考作文“精致化”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学生“带着镣铐的舞蹈”,是思维与情感被模式化的无奈与悲怆,是对个性与创造力的束缚与扼杀,是一种不正的“文风”。这种“文风”固然是某种“文章病症”,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又何尝不是一种现实担当精神的丢失?一种理想情怀的远逝?精致化、形式化的句子正在遮蔽考生最宝贵的人生思考与生命感悟,正在消解他们青春的光焰与热力。

  高考优秀作文的“精致化”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六朝文学追求骈丽的形式主义文风,联想到“文起八代之衰”的散文大家韩愈。六朝文学之病或许可归罪于形式化追求,今日之高考作文却是应试惹的祸。

  笔者曾听到某著名中学之特级教师上了一堂高三作文观摩课。“名师”煞有介事地指导学生如何写出哲理性短句,以备将来应试之需。想来滑稽,哲理本是思维开出的最美花朵,而在这位特级教师眼里,它却降格成了一种可以举一反三的“文字技术”。我们丝毫不怀疑这种应试指导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捞分”的“速效”,但如此功利化的指导,不能不说是在为作文“精致化”取向推波助澜。

  多年前,就有学者曾痛斥中学生作文严重“缺钙”。缺钙者,缺思想,缺风骨也。想想,今日之高三学生正是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信仰确立、梦想放飞、热血沸腾的年龄。卡尔·马克思于中学毕业时的演讲辞,字里行间跳动着志存高远之血性,青年毛泽东当年于湖南省立一中写下的《商鞅徙木立信论》可谓思想雄阔、饱含忧患。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位青年都有此种襟怀与气度,但对当下中学生来说,我们热切地呼唤“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的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呼唤一种兼济天下的社会担当精神。

  我想,只有站在“语文育人”、“语文立人”的立场上,高考作文之教学与命题才可能确定好行走的坐标,才不致于陷入作文“精致化”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作者:黄耀红)

  【2017江苏满分文言作文】 绿色生活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dòng),至於弱冠,不明犍状。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识豜豭(jiān jiā)。每啮毚(chán)臑(nào),然竟不知其夋兔(qun,同狡兔,见韩愈之《毛颖传》)之三窟也。方彼之时,窋(zhú)诧之态,非闠闠(huánhuì)之中所得见也。

  今北方久熰(ōu),瀵(fèn)氿(guǐ)甃(zhòu)眢(yuān),坌(bèn)坲坲(fó),焘天幠(hū)日。土地皴崩,罅可容人。南疆霶霈,洚水肆虐,当此之滈,茅舍尽走。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同泣)啾啾。

  凡此异态,非天之咎。

  君不见斵(zhuó)楩(pián)焚樟,岵(hù)之为屺(qǐ),睇眄(miàn)之下,万山尽屼(wù),百尺篔(yún)簹,化为竹著。於彼幼蛇,匌(gé)不盈寸,巴蛇王虺(huǐ),尽化柈(pán)馐。玈(lu)气烰烰,上格瑶池,贫地徕贾,以丰其赀(zī)。然千丈方圆,莱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见。

  呜呼!漫山设棙,遍地尽罘。此天灾也?人祸也!河海黟(yī)然,浊水仍倾,此天灾也?人祸也!斵木[算刂]竹,彍(guō)弮(juàn)待兽,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飞,蚁不得宭(qún),髬髵不见。此天灾也?人祸也!

  翕合沴(lì)气,终日涽涽。天不复蓝,水不复清。未有乌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看天下,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

  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网法,下偩几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灾。北国井冞(shēn),阵主复至,当与孔张俱歾(mò)。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叹息。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诮(qiào)己而诼共工。未之可也。闤闠所趋,不可恈恈。当思子孙后代,人己知之。然行之效,则体躆庙堂者思之,媕娿(ān ē)之徒,弃不婟(hù)嫪,国之大蠹,捐而必究。

  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杨槐蓁蓁,町疃(tuǎn),柳榆其秝(lì)。苾葌柅柅游屮(chè)葳蕤,见柳而人不攦,视草而众不蹸,日驾双軑(dai)之车,斐斐闾巷之间,目不复睺,鼻不再鼽(qiú),鸟不惊人,鲋游沴然。

  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万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遗祸搙孙,当修长远之道以藾万世。

  今吾执笔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当唪唪,攲枝水上,当复驾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坐银杏树下,观儿童嬉於树下,延於砖祴(gāi),搤(è)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几株。燠(yù)热之时,而可摘菱冣(zuì)菂,爇之为饘(zhān),以奉亲房。

  【参考译文】

  呱呱坠地的小孩,只知道喝牛奶;到二十岁,还不知道牛的样子。幼小的猪,(小孩)每天都吃它的肉;等到成年,也不能分辨猪的公母。人们常常啃吃野兔的兔腿,然而最终却不知道狡兔有三窟。在那个时候,兔子从洞穴里出来的神态,不是街市之中能够看见的。

  现今北方久旱,泉涸井枯,尘埃飘拂,遮天蔽日。土地干裂,缝隙大可容人。南疆大雨滂沱,洪水肆虐。遇到这样的水灾,草舍都被冲走。想修缮而不能,人们只能啾啾地啼哭。

  凡是这样的异象,并非上天的罪过。

  你难道看不见砍伐树木焚毁森林,草木葱郁的山变得荒芜。极目远望,万山都光秃秃的。百尺高的竹子,都做成了竹筷子。对于那些小蛇,粗不足一寸,(与)剧毒蛇王,都成为盘中美味。工厂黑色的废气蒸腾上升,上达瑶池。贫穷之地招徕商贾,以增加他们的财富。然而方圆千丈之内,连萝卜都不能生长,九天之上,星河也不能看见。

  哎!人们漫山遍野地设下捕兽的机关和抓兔子的网。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河海里的水已变得漆黑,各种废水还在不断向其中排放。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砍木伐竹,张弓等兽,以至鹿不能奔跑,鸟不能自由飞翔,蚂蚁不能群居,野兽鬃毛竖起也不能看见。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

  人们呼吸着浊气,整天昏昏沉沉。天不再蓝,水不再清澈。没有乌云,天空为何阴沉?旭日升起,太阳光彩明亮的样子也不复存在。看人间,鸟飞而不敢落下,很少能看见野兽成群奔跑,在这样的时候,到哪里去能乞求到青天?

  庆幸的是人知道这种灾难,人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然而,国家制定法令,民众有几个能遵守执行,就无法知道了。

  现在天下多灾多难。北国井枯,(即使)陈后主再次到来,(也只)当与姓孔与姓张的两个妃子一齐死在井底;南疆大水,(即使)大禹还活着,(也)只能扼腕叹息。人们不归罪于自己而归罪于造成旱灾的鬼怪,不责备自己却责备共工。不可这样做啊!城市的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应当考虑到子孙后代。人们已经知道后果的严重性。然而力行改变,则是那些当权者要思考的。阿谀奉承的小人,舍弃而不要怜惜;国家的蛀虫,舍弃而必定要追究。

  我所梦想的是,河流边上,杨槐青翠丛杂,舍边空地上,柳树榆树稀疏而均匀地排列着。芳香的兰花和野草长得十分茂盛。看见柳枝,但人们不去折断它;看到草坪,但众人不去践踏。在街巷之间徘徊散步,眼睛不再迷茫,鼻子不再堵塞,鸟悠适而不怕人,鲫鱼偶尔被水边的动静惊走。

  人是天地所生。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同)是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现在不应当目光短浅,遗祸子孙。应当作长远之计来福荫万代。

  今天我执笔于此,所想的是,屋旁长有早蟠桃一株,如今应果实累累。桃树的枝丫斜伸向水面,我想再驾小舟,拾起它落入水中的桃子,扔进猪圈。坐在银杏树下,观看儿童在树下嬉戏,在砖铺的小道上闲适地散步。扼腕叹惜水中没有种植菱藕几株。夏天炎热的时候,就可以摘菱聚莲,烧煮成粘稠的粥,侍奉亲长。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投稿:120156131@qq.com,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 QQ12015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