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刘邦奇 张金霞 胡健 朱广袤: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评

  心理学第五讲:心理新闻和热点话题

  一、心理学心理分析类读物升温

  中国心理学家网综合媒体报道:2007年图书销售中一大现象是心理学、心理分析类读物、禅学、佛学图书急速升温。

  一是心理健康书籍增多

  在人们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充满着挫折和不确定因素,在升学、求职、升迁等诸多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很多人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国人之前对待心理问题一般都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认为这是个不健康、不好的现象,唯恐被社会知道。但这两年心理行业的兴起(例如电视心理谈话栏目的高收视率、各大门户网站心理板块、心理咨询业的兴起及对心理医生的需求增多),让国人越来越正视心理问题,已经懂得用正确的、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心理问题。但是,由于对心理咨询业的不了解,以及求助心理医生的费用问题,大部分国人都靠自身调解,所以心理类畅销书也由前几年的成功励志型(《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开始转为探索内心型。这一类的心理学图书主要有:《影响力》、《24重人格》、《心理学与生活》、《心理控制术》等,它们都有突出的销售表现。此外,心理治疗类的读物,比如《女心理师》、《充满奇想的一年》、《身份的焦虑》、《我的抑郁症》、克里希那穆提、由陈晓旭的去世拉动的佛学图书《了凡四训》等,销量都很可观。

  二是与心理学相关的“禅学热”带动禅书热

  在Google搜索与“禅学”相关的词汇,其中“禅”1440万条,“佛/禅”90.1万条,“修身养性”45万条,“都市人的心理病”128万条,“都市人的健康”631万条。这些搜索结果都表明了一个事实,人们对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开始逐渐热衷于禅学的探讨研究、讲说撰述。

  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加大,让他们思虑过度,难免影响睡眠、饮食、身体,读读佛经,让身心静下来,对于休养生息,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大有益处。所以,很多读者都希望能通过读佛经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从2006年底到2007年出版的此类代表作品有:《于丹<庄子>心得》、《李叔同解经》、《走到人生边上》、《正见——佛陀的证悟》、《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禅里禅外悟人生》、《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故道白云》、《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胡因梦译)等

   

  二、机器人“心理医生”诞生了

  从事心理咨询的当然是心理医生,是活生生的人,也许你这样认为。但是最近机器人心理医生却问世了。

  一台名为“精神导师”的机器人心理医生最近在荷兰诞生,有机器人来充当心理咨询医生将为有心理疾病的患病的私密生活提供有效保障。

  名为“精神导师”的机器人心理医生是荷兰两位精通神经语言程序学的心理学家亚普·霍兰德和杰弗量·韦恩贝赫设计的一道程序,是机器人心理学家设计所依据的心理学基础,同时引进了其他心理疗法和电子手段,以便机器人能够获知来访者的信息并将解决答案付诸图像。“精神导师”能够系统地向病人提问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复杂问题,可以在一小时内为病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指明新的改变方向。

  那么一场和机器人心理学家的互动对话能否解决一位病人生理和精神上的问题呢?其设计者称答案是肯定的,但很多心理学家却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不过霍兰德和韦恩贝赫指出,仅仅一次治疗对话就产生了47%的满意率,这是任何其他心理学家都无法达到的。“精神导师”并不通过搜寻答案列表回答病人的问题,而是逐渐引导病人自己找到答案。心理学家发现,正确的解决方法比他人的建议更加有效。

  设计者指出,机器人心理学家能够成功解决情绪紧张、家庭矛盾、丧失动力、怀疑人生、失眠、与人相处不和谐等心理问题,但对于精神分裂、躁郁症和吸毒等严重的精神疾病却无能为力。

  但是机器毕竟不是人,难以完全取代人的工作,所以机器人心理医生不会让真人心理医生失业吧。

   

  三、2008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心理事件

  2008年是个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内,对国人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特别多。现在总结一下,2008年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心理事件。

  第1位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此次地震来势汹汹,在1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都感到明显震感。一些县城被夷为平地,无数人无家可归,死亡者数万人。一时之间,举国震惊,中国连续3天举国下半旗哀悼死难者。

  此次灾后重建工作可谓倾全国之力。党政军民各方动员,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海内外华人齐心协力。短短时间内,救援队开赴灾区,各种物资源源不断送达受灾群众手中。

  解读:汶川大地震是一场自然灾害,但正是在这场自然灾害中,人们开始认识了心理学,接纳了心理学。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年初的雪灾,往年的洪涝灾害,都时有发生。此次的震灾,虽然波及面广,灾情严重,但就其本质仍然是自然灾害。之所以将其列为2008年十大热门心理事件之首,是因为在此次的灾后重建过程中,大规模的心理治疗与干预首次进入救灾行列。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失去亲人的人们,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和水,也不仅仅是帐篷和衣服,他们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爱。那些失去了肢体的人们,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孩子们,他们需要在一个充满着爱与关怀的环境里长大。

  心理救助,是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对许多受灾者的心理辅导都将是终身的。学会帮助,学会爱,是这次汶川地震给人们的启示。

  资源连接:

  地震会产生什么心理创伤

  大地震不但会对产生巨大物质毁坏,还会对产生很大的心理伤害。大地震对人心理的伤害除了产生恐惧害怕感外,还会带来失眠、易怒、过度警觉、惊吓、坐立不安、心跳加快等身体反常反应,更可能影响人对社会的认知,如颠覆人的善恶标准等。面对灾害,有高达50%的人会出现急性心理问题,15%的人心理问题会持续3个月,还有的人心灵永远无法复原,成为心理病人。

  无论是灾后幸存者、救援者还是离灾区较近的人群,都可能会出现心理阴影。严重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心理阴影会折磨人的一生,导致性格改变甚至极端行为。专家认为,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今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对于突如其来的地震,人们往往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抱怨,为何没有事先预报,另一种是恐慌,害怕类似情景出现。事实上,地震对人的心理影响是长期的,特别是那些从灾难中劫后余生的人们。多项研究已经说明,地震造成的重大心理创伤会对受害者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专家们对大地震后人们的心理研究,就发现了诸多问题。这里有地震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一些病例:

  病例一:一个患者在大地震中失去3个孩子。每次看到和她家遇难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都止不住悲痛,很长一段时间内郁郁寡欢。在家里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挂上窗帘,不挂窗帘就会出现震亡的小孩要从窗子进来的幻觉。每当与人谈起过去的经历,她都要失声痛哭。

  病例二:一个患者在大地震中被困废墟4小时,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使他安然脱险,从此心中留下了阴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袭来,如同又被埋在了废墟下。以后这种幻象逐渐加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能再呆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

  对母孕期经历大地震的青少年的调查也发现,母孕期遭受过地震应激的胎儿,成人后其情绪状态、智力水平和脑结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异常变化。对64例截瘫患者的心身研究证实,他们的心身健康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研究还发现,地震孤儿也容易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控制不住回想受打击的经历;遇到与创伤事件多少有些近似的场合或事件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极力不去想有关创伤性经验的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不到能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去;过分的惊跳反应;反复发生“触景生情”式的精神痛苦;对未来失去憧憬,如很少思考或计划未来的学习、工作或婚姻等

   

  第2位 刘翔退赛

  奥运会期间,刘翔一直是全民关注的热点。刘翔比赛当天的门票短时间内就被一抢而空,甚至在某些中行的售票网点出现了“不办存款专售票”的奇观。但8月18日的赛场上,刘翔起跑后右脚出现明显问题。他无奈地将身上的白色2号道标取下,退出了比赛。

  之后的中国网络论坛炸了窝……

  解读: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承认,刘翔面临的压力太大了。

  各类媒体在此前半年多就开始了纷纷报道。刘翔作为中国的体育明星和“亚洲飞人”,一度成了报道的核心人物。虽然在赛前,各家媒体相约,“给刘翔一个宽松的比赛环境”,减少了对刘翔的追踪报道,但身为大众传媒的特性就决定了这种减少是有限度的。

  据西方新闻界研究显示,大众的心理关注热点常在名人身上,而非新闻本身,这就是所谓的“个人即事件”。即使刘翔比赛失败了,对于媒体的影响仍然没有减少。

  在这种围追堵截的压力之下,刘翔还能做出退赛的决定,不得不说是其个人心理素质过硬的表现。“自知者智,知人者明”。能够无论何时都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为周围压力所动,不为可能的鲜花和掌声所动,这才是“亚洲飞人”的过人之处。

  人很难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是因为人对自我的形象都是从外界的反馈中得出。就像一个孩子,他所有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都是从父母以及亲朋处得到。如果大家给予的全是过高的期望或是压力,那么这个孩子只会在这种压力下得到一个扭曲的自我形象。

  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理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顽强的可以伤愈复出的斗士,而不是把自己的运动生涯葬送在赛场上的悲剧英雄。

   

  第3位 艳照门

  2008年年初,“艳照门”事件震惊海内外娱乐圈,时至今日仍然硝烟未尽,时不时还会擦出点火花来。谈及那几个女星时,媒体总会说,“在‘艳照门’事件之后,某某如何如何”,这似乎已成惯例。大众一提及陈冠希、阿娇或是张柏芝等人,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为什么“艳照门”会成为一个热点?是因为那些女星的身份使然,还是另有原因?

  解读:那些女星的显赫身份和众多情债,毫无疑问是艳照门事件能被炒热的前提。换了一个人,绝没有现在这种热度。但除了对这件事的猎奇心态外,是什么使得人们对此事如此津津乐道?即使有的当事人以低姿态恳求媒体放过一马时,大众仍然不肯罢休?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欲望。这种欲望可能完全背离社会道德,完全不为世人所接受。平时它隐藏在潜意识里,代表着最本原的那个我。但是经过社会多年的教育,这种本原欲望已经被遏制住了,就像弗洛伊德所谈的“本我”和“自我”之间关系一样。然而当媒体给了一个宣泄口时,这种不能表现出来的欲望就有如黄河决口一般一发而不可收,这也就是为什么“艳照门”事件被人常谈不衰的原因。在内心深处,有些人会因为这种欲望而产生代入感,产生自己就是与知名影星耳鬓厮磨的主角之感,表现出来的,则是一种类似于窥阴癖的执著。

  艳照门,其实只是给了这种心态一个宣泄的孔道而已。

  资料连接:“艳照门”背后  隐藏着孩子的心理问题

  导语: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已经喧闹了一个多月了,至今仍未平息。网络上的图片暴露之大胆令成年人瞠目结舌。成年人有分辩是非好恶能力,只是看个热闹而已,但网络如此发达,那些还处于青苹果时期的青少年看了却不仅仅是看个热闹这么简单,谁敢确定他们看了后里会想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对他们以后的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在此,本报提醒家长们,在您看完这个热闹的同时,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事件回放:1月27日,网络中首次流传出疑似陈冠希与阿娇的欲照,网友纷纷传阅;

  1月28日,网上续出现类似亲密照片,之后“欲照事件”连续十余天登上香港三大报章头版,警方介入。

  1月29日,阿娇、陈冠希所属公司均表示该事已交由警方处理。香港警方寻求国际刑警协助,并于三十日拘捕疑犯锺亦天,怀疑他发布一张相关女艺人欲照。

  2月10日,网上又出现第七名女事主欲照,疑为陈现任女友杨永晴

  2月11日,二百多名记者挤爆阿娇记者会,阿娇承认自己以前很傻很天真,现在长大了,对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感到抱歉。

  事件分析:这个事件对民众和社会的冲击力确实非同一般,也是娱乐圈在新春给我们爆出的一记惊雷,我们该怎么去面对它呢?就事件本身而言,我相信很多成年人都是可以自然面对的,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和事件的主人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们更不会太过惊讶。我们把视角从事件表面移开,扩展到社会背景当中,深入到每个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事件的曝光并不是那么耸人听闻,相反,它可能给每个领域带来一些良性的冲击。

  直到现在,网络上传出陈竟与23位女星有沾。陈虽向众人道歉,也宣布退出娱乐圈,但道歉与退出能洗清一个人心灵,能抚平对那些粉丝们的伤害吗?

  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锁朋主任从心理的角度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她认为事件的男女主角的行为可以这样理解:他们的职业是需要对人性的多个层面进行体验,表演中长时间多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他们对生活产生一种“游戏感”,加上他们在外表上从小很出众,年龄很小就跨入演艺圈,失去了加深文化内涵和修养的机会,容易形成骄纵大胆的作风;另外,演艺圈收入高,他们对物质的追求得到了比普通人更多更快的满足之后,想要寻求更刺激的体验和满足感。演员是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的群体,这个事件也给行业内部提了醒,那就是加强演艺界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疏导。

  如何教孩子对待偶像

  “艳照门事件”出现后,网上曾有个小姑娘发了一条帖子:意思是求新闻界及网友不要再污蔑阿娇了,阿娇是她的偶像,阿娇是个好女孩,这些照片都是合成的。可当这条帖子帖上后,却招来很多网友的回贴大骂,什么“脑残”,“白痴”,“是不是处女”之类的话席卷而来。给这个小姑娘带来了很大伤害。

  崇拜偶像的人不仅仅是这个小姑娘一人,每当开演唱会时那些近似于疯狂的人都是他们的追随者。当自已心里的完美偶像突然被揭出丑陋的一面,孩子该如何面对?家长要如何配合?

  支招:我们首先要知道一点:人性本身就是立体的,也只有立体的人才是丰富的、真实的。临床上很多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为了保护内心不受伤害,无意识地“以假乱真”,或者回避、掩藏真相,结果就成了病态。我们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个人不愿意去接受不光彩的一面,而总想去回避或粉饰,那么是不是也会成为一个病态的社会呢?所以,我的观点是家长自己首先不要恐慌,坦然地面对这件事。首先在情绪上理解孩子受到的伤害,可以这样说:“你一定觉得伤心极了!你是不是感觉到比自己受到了侮辱还难过……”。这样一些话能让孩子觉得有人懂得自己的感受,情绪就会平静下来,愿意接受事件的真相和家长的建议,然后我们再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丑陋的一面,孩子慢慢接受后我们再耐心地引导他们怎样树立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什么样的人才是能支持孩子实现理想的偶像。

  如何看待网络

  在这个网络时代,上网是青少年获取资讯的重要途径,大量网上“很黄很暴力”的资讯也进入青少年的浏览范围。据相关数据统计,在我国的1.37亿网民中,70%是30岁以下的青少年, 55%是24岁以下,28%是学生,有2300万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艳照门”事件的发生正是在大量学生放假的休闲时间,可想而知,其中不乏利用寒假上网娱乐、学习、交友的青少年儿童。

  作为家长,该如何适应这个资讯丰富,不良资讯泛滥的网络时代?又如何教孩子正确看待网络?

  支招:面对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家长的确显得措手不及,社会提供的帮助目前还很难完善,所以建议家长有条件的话自己多去了解网络,这样我们才能给孩子指导怎样利用网络来做些有意义的事。我有一个年轻人的QQ群,都是来咨询过的孩子们,我们经常在网上做后期的辅导,他们遇到问题可以及时给予帮助,起到了巩固疗效的作用。对网络不熟悉的家长还可以请孩子帮忙了解相关的功能,孩子们会很高兴做这件事的,当然也不一定要家长事必躬亲,您可以找周围对网络熟悉的朋友或老师来帮助孩子。

  如何教育子女

  “艳照门事件”发生后,曾有报道称其父母向所有受到伤害及影响的人道歉,并称“自已没有教育好儿子”,而当那些与陈有染的女星们家长却频频回避,不愿直面这个事实,相反都是力挺这些女星们。陈赔上了自已的青春也搭上了自已如日中天的事业,而女星们甚至也是如此,而且名声扫地。他们的代价是巨大的、惨痛的。做为家长应如何教育子女,以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已儿子身上?

  支招:据报道,陈冠希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很早就和多位女性有了性接触,也许他属于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才有了这样的结果。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呢?这里给家长们提几点建议:多花时间陪陪孩子;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环境,包括稳定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少批评多鼓励;不以分数和成就来评价孩子;每月至少有一次和孩子全天在一起的时间。单亲家庭也可以带出健康优秀的孩子,这里要注意几点:单亲父母自己要有情感支持,不能把感情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在处理自己的恋爱问题上要给孩子一种稳定感和责任感。

  如何看待两性

  对于青少年来说,在他们心里想象的性行为一定是美好的。爱情是神圣的,与自已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性生活是幸福的,而像“艳照门”这样的与很多女孩子在一起发生性行为的网上称之为“滥交”。看了“艳照门”之后,很多青少年会对性生活产生一种厌恶感,甚至婚后拒绝,这是很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应如何从此事件上正确看待两性关系?

  支招:对孩子的性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性生理教育”的层面上,一些专家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孩子们的性刺激,起到了反作用。我个人是同意这种观点的,真正对孩子们终身受益的性教育,应该是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观念的潜移默化。这个事件提供了我们和青少年推心置腹讨论两性之爱的机会,让他们区分演艺圈里的“性游戏”和真正的爱之间的不同,引导孩子们看一些描写高尚爱情的文学名著,和他们一起讨论婚姻中的责任和感情,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触及更深入的性心理问题。所以一些学校不回避这个事件,而是将他作为一个契机,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性教育课。

  如何自我保护

  阿娇在解释此事时称“很傻很天真”。而这句话现在几乎被贬成为2008流行语。从这句话的表面来看,显然她是后悔了。而这种事情发生往往给女孩的身体上和精神带来的伤害惨痛的。事后,很多学校将此做为活生生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告诫“男生不能不负责,女生不要太随便”。

  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肩膀还很脆弱,还担不起如此重责任,重要是做到如何保护好自已,不让自已受到伤害。女孩如何做才能不要再说出“很傻很天真”的话呢?教育部门应如何开展相关教育呢?

  支招:女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要有相关的教育课和实用的配套读本,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情爱观念。课程可以这样设计:从对待恋爱入手,以情景剧、互动讨论、主题活动等各种生动的形式让女生参与体验自己可能面临的困境,体会如何转化性冲动、避免伤害。学校可以开设女生信箱,教育部门应该开发和推广一些专用网站,像知心姐姐的网站就有专为女生开辟的栏目。

  如何遵守道德

  “艳照门”之所以流露世间是因为陈修电脑时被人提取泄露。也许奇拿本人是为了赚钱,也许是为了揭露,警告那些“执迷不捂”的粉丝,也许只是为了好奇,但不管他出于哪种目的,这种泄露别人隐私的行为都不道德的。如何让孩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保护别人的隐私呢?

  支招:最好的教育就是保护孩子的隐私,也就是老话说的“小人有小脸”,要爱护孩子的面子,比如不当众揭孩子的短,不翻看孩子的日记,不追问他们不愿意说的事情等。同时家长自己也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隐私,比如不在家里透露工作机密、不议论家长里短、父母的夫妻生活要顾及孩子的存在等。

   

  第4位 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为期一周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举行。这次峰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共同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萎缩,各国股市大幅下跌,原油价格动荡,各大跨国公司纷纷裁员。经济风暴对国内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日用品、食物的价格上涨,汽油价格虽经多方调控但还是居高不下,楼市房市呈现奇怪的供求关系,失业待业情况不容乐观,这诸多问题都意味着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卷入了金融风暴。

  解读:由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世界上很多人的账户空了,心理却满了:不知未来会如何的焦虑,被炒鱿鱼的愤怒与无助感,以及生活习惯大乱、情绪低落、躯体病痛等压力与负性情绪将人们的内心全部填“满”。

  有报道指出,美国因经济危机导致的犯罪案件猛增。对此,休斯敦的临床心理学家查尔斯沃夫解释说,目前的经济环境的确容易令民众滋生绝望、焦虑的情绪,因此导致犯罪冲动增加,社会动荡加剧。

  但是,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感谢“危机”——有危机的地方,往往意味着出路所在。其实,经济危机之于人类社会,就好像感冒之于人类个体,起到的是一种预警作用。从集体心理的角度讲,经济危机给全体人类提了个醒:我们该如何面对经济、文化、环保等问题。从个体心理的角度讲,它也在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检视自己的生活习惯、理财方式,甚至家庭关系是否存在问题。关于这一点,查尔斯沃夫特意指出,许多年轻夫妇不喜欢向对方公开财政状况,那么,他们的小家庭在度过经济危机时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心理学中有此观念: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那么,我们也应该相信,社会系统最终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乐观态度坚守到底。

  资源连接:莫让金融危机变成心理危机——健康网专家提醒高压人群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公司降薪和轮休长假的通知下来时,周琳还是感到非常焦虑和沮丧。一个人在广州打拼,两年多前刚买了房子的周琳每个月有着不小的生活压力。在和几个朋友大倒苦水后,她发现与她有着同样状况的人大有人在。而周琳的一个朋友,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被公司裁员,经济状况也并不乐观,但见到她时很意外,整个人气色与状态比原来上班时好得多。原来她为自己做了一个规划,趁经济不好的这段时间,好好充充电,每天坚持健身,给自己进行中医美容,补习英语,把以前自己想了很久但一直没时间做的事情,列入了自己每天的日程表。朋友满怀信心地说:等到大环境逐渐好起来,我肯定可以比以前做得更好,而且现在对自己比原来有信心得多,已经有新公司对她有意向了,而且是她喜欢做的行业。她要感谢自己失业的两个月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全新面貌!她朋友还告诉周琳,越是在压力增大的情势下,越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别让金融危机带来的心理压力压倒,演变成健康危机。

  一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引发起不小的心理危机,而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遭遇一系列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挫折。而根据39健康网之前所进行的一次《金融危机下白领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有67.92%的网民心理情绪不同程度地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39健康网咨询频道专家张徐彦表示金融危机袭来时,人们容易出现焦虑、愤怒、无助、倦怠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而伴随这些情绪还会出现生活作息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身体病痛以及人际关系变坏等身体症状。据了解,在北京已有相关机构针对这些情况成立了服务于心理亚健康人群和高压力人群的心理压力管理中心。

  据张徐彦介绍,自去年年底以来,他在线上解答了许多心理亚健康的网友的问题。对由于经济大环境引起心理焦虑或抑郁的人群,除了向相关医生或专家咨询或就诊外,自我调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尽早走出心理阴霾也至关重要。专家提出了几点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首先保持生活正常规律化,按时饮食,起居有规律,营养搭配适宜;其次有计划地做些能够获得快乐和自信的让身心更愉悦的运动,比如练瑜伽,跑步,打球等。然后不妨自学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获得一些新的技能。比如可以学习一些保健医药类知识,成为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健康顾问。

  张徐彦专家还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平常工作繁忙,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白领来说,利用失业或休假的机会重新调整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给身体充充电,找回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许会坏事变好事,切莫让金融危机变成健康危机

  资料连接:金融危机下的心理问题

  金融危机下,很多白领人士压力陡增,心理、身体上都出现了不适反应,记忆力下降、失眠、焦虑、烦躁等。如何去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心理问题呢?寻医问药网心理频道与您一起解读。

  一向精明的陈先生最近发现自己的记性变得很差,10分钟前电话里和客户说好看房的时间,马上就记不清了;手里明明拿着钥匙却到处找……周围的人都笑他得了老年痴呆症。陈先生无奈地说,受金融危机影响,工作业绩逐月下滑,工资越领越少,情绪很失落。近段时间的金融危机,刺痛了老百姓的神经:工作不稳定、薪酬减少、股市低迷、存款利率下调……人们的精神健康在不断经受着考验,特别是一些原本过得挺滋润的白领,心理、身体上都出现了不适反应,记忆力下降、失眠、焦虑、烦躁等,医生称之为“初期抑郁症”。

  中年男性受挫者居多:某医院心理科医生指出,近几个月来就诊的患者有明显增加,而新增的病人中,绝大部分是企事业单位白领。心理科李医生谈到,在接诊中,不少人都对目前的金融风暴有比较强烈的悲观情绪,一些已经贷款买房的人,担心单位裁员、收入锐减而无法还贷;一些在股市中深套的人,对今后的股市走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惧和担忧;还有些则对婚姻、子女前途方面存在困惑。他们表现的情绪大都为紧张、不安、焦虑、失眠等等。

  在就诊病例中,因金融危机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进行咨询的患者以40至45岁的中年男性居多。专家谈到,该年龄阶层的男性一般都是事业有成或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社会公众及家人对男性的期望值过高,让他们承受了比其他人群更多的压力。当金融危机来临,前途、薪资受到威胁时,就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要学会减压:“不可否认,金融危机的确加大了我们现实的压力。但这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次挫折,并不需要过于悲观,强加给自己多层压力,应该乐观积极地对待”,医生告诉记者,“当这些患者来咨询时,我会告诉他们,你只是存在着一些心理困惑,而不是真正得了心理疾病,只要正确对待,很快就会走出心理误区。”

  减压有方:当发现自己的情绪有些抑郁时,该怎么办呢?专家建议大家首先要学会稳定情绪,拿出接受现实的勇气。其次,要适时发泄情绪,向周围知心的人倾诉,因为对于处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白领来说,尽可能地放松,找到发泄的渠道对缓解焦虑和压抑的情绪十分有效。同时,家里人的支持也十分重要,这可以转变他们过于关注物质生活的心理,将重心暂时转移到亲情、爱情、友情等精神生活的层面,以此达到心理抚慰的作用。另外,对于已经患有轻度抑郁症的人,建议在凌晨3~5时早醒期和午饭后的两个小时里,家里人要多陪陪他们,因为这两个时段是抑郁症患者精神状态的最低点,此时特别需要有人关怀和帮助。

  另外,大家还可以自我减压,可以去爬山、打球、健身,也可以去唱歌、看电影、旅游,甚至可以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但千万不要躲在家里看电视、报纸、杂志,尤其是看经济类新闻。如果还不行,就要寻求专业机构帮助,及时做心理咨询,进行辅导,健康、乐观地渡过难关。

   

  第5位 三鹿奶粉

  2008年9月起,陆续有媒体报道婴幼儿因长期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而导致肾结石的案例,“三聚氰胺”一词也第一次被世人所重视。陆续有报道显示,除三鹿奶粉外,很多其他品牌奶粉也存在这一问题。随后不久有传言说在其他食物中也陆续发现三聚氰胺。一时间,所有涉及到蛋白质的食品都变成了过街老鼠,在商场里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

  这三聚氰胺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会对民众生活引起如此大的震动?

  解读: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这些年来深受世人瞩目的话题。二恶英、苏丹红和三聚氰胺,原本都是不能入口的化学制品,却先后在食品中出现,这背后引发的恐慌可想而知。人们的恐慌出自内心:现在还有什么可吃的?

  其实恐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恐慌心理的扩大化。因为恐慌这一社会现象极易引起心理传播,从而引起动荡。在某种时刻,正是因为民众的这种心理易感染性,才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美国曾经出现过一次体育场火灾。当时警方采纳心理学家的建议,以“停车场拥堵”为名,让民众尽快把车子开走,最终事情得到圆满解决,避免了骚乱。

  奶粉里出现问题,不应该扩大到其他食品领域,尤其是某些与三聚氰胺完全无关的领域。

  资料连接:三鹿集团“灭门事件”的心理分析

  一、见利忘义。“诚信”二字在现如今的经济利益唱主调的浮躁社会里已经越显弥珍。尽管人们从内心里崇尚诚信,渴望诚信,然而真正做起来却是谈何容易。如果客观地说,三鹿也未尝不想以诚信取胜,然而同类产品各项指标的高要求,严评比,市场竞争淘汰机制的无情,原材料成本的高耗……是所有这些无形的压力让三鹿在选择‘利’和‘义’的过程中首先选择了前者。可以说这是个无奈的选择,但对于一部分商家来说这也是本性所致。商者,利者嘛。至于盈利是通过正当渠道还是非常手段,要怪就怪现在流行的评价焦点不在于此。利、益,这是现今一些评价和检测部门的唯一标准。

  二、无知无畏。 原本我的脑海里对无知无畏没有一个很具体的形象,但自从看过赵本山拍的《马大帅》后,再提到这个词我便立刻想到了那里面的范德彪炒豆角让他姐夫-马大帅的学校学生中毒的场景。彪哥认为这样把豆角炒成鲜绿鲜绿的就可以吃了,因为这样的豆角更大限度地保存了里面的维生素。相反则是破坏掉了维生素的过时方法。那么,三鹿是否也在无意中成为了彪哥第二呢?如果三聚氰胺能够提高蛋白质的含量,或这种微小剂量的化学物质参杂在奶粉里面并不会引起这样大的后果呢?于是,‘三鹿事件’肇事者的行为是不是就属于了无知无畏的范畴?当然现在有舆论说他们是故意的,是属于明知故犯类。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罪恶可是不小了。不过,我个人的观点却是前者,我想任何人如果知道了这种工业上用于制作塑料的化学物质积少成多会使尚在生长阶段抵抗力很弱的婴幼儿致死、致残、致病,我想任何人的良心都会时刻受煎熬的,也不会这样做下去的。

  三、聪明反被聪明误。中国人素以智慧的民族著称,一直以来追求向往发明创造,毋庸质疑这是好事,是我们的骄傲。然而智慧一旦被演绎成一些小聪明、小伎俩和小把戏而不被人们去关注和区分,那么这个智慧就恐怕不该被叫做智慧了。奶粉里加“假蛋白”、绿色大米、面粉里加化石粉、白酒里加工业用的醇、化妆品里投放重铅、油炸食品里混合洗衣粉、给鸭子喂颜料让鸭蛋黄变红、给猪等牲畜吃药以增加产量和精瘦肉……这是什么?轻点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三鹿’是今天的典型案例,就是这点小聪明将给整个的三鹿集团招徕灭门之灾不是吗?那么严重点说是什么?图财害命,自掘坟墓。

  综上所述,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如此愚昧可恶甚至有的是灭绝人性的事件?我认为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源心理问题是我们最最需要提防的。即“勿以恶小而为之”。酒后架车,一次,两次没问题,直到闯出人命祸害;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一句,两句没问题,直到造成学生心理疾病精神失常:医院为牟利而加大药品剂量推荐无名不法药品,一批,两批,没有问题直到病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们啊,为什么把这些警示名言都忘在了脑后?!

  资料连接:由三鹿奶粉事件想到的

  最近,石家庄三鹿集团闹出了种种沸沸扬扬的事件。先是矢口否认,而后又急忙召回问题奶粉批次,一座青天大厦顿时瞬间倾塌,身为一名多年从事治疗尖锐湿疣的我来说,听到了三鹿事件后,心中不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由受害的无辜儿童想到的

  截止到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婴幼儿一共有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有104人。------------新华社

  看到这则报道,受到伤害的无辜儿童竟已达到了如此众多令我非常的惊讶,不知道潜在发现肾结石的儿童还会有多少。我也是身为人父,对受害的家庭我也能够深有感触,这些可爱的孩子,朴实的家长们所经历的遭遇,用“飞来横祸”这个词语说明更为恰当。无论家长还是孩子,他们哪个都是无辜遭受这样的对待,看到电视机前那婴儿的哭泣,家长略显迷茫的眼神,则更加让我心痛。

  在从事尖锐湿疣的研究几十年,我也发现大多数的患者也是在一种毫无防范的意识下感染到尖锐湿疣的,这些患者在与对方交往时,也并不知晓,等发现患病以后,又显得无奈与苦恼。所以当我接待那些患者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焦急的心情,在治疗时,我更愿意象是倾听一位老朋友的诉说,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树立起患者对克服尖锐湿疣这个顽症的信心。同时,对患者的负责,也是我在工作中必须恪守的准则。

  由身边邻居小周想到的

  前几天,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邻居小周,对我说:“全大夫,这奶粉可是什么牌子的都不能买了,只要是奶粉我就不敢买,别说奶粉了,只要和奶有关我都不买了。前阵子买了一箱奶,这都不敢喝了。”

  自从三鹿事件后,国家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的专项检查,其中蒙牛、伊利、雅士利等在内的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众多知名品牌的奶粉都有问题,那么邻居小周的担心也不是毫无根据,但是如果因为这些名厂的奶粉有问题而拒绝所有的奶制品,未免也显得杯弓蛇影。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确实反映了较为恶劣的食品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人们对此产生的巨大心理问题。可见,心理压力对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于患有尖锐湿疣疾病的患者,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承受疾病的困扰,由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方面也产生了特殊的疾病恐惧心理问题。这种恐惧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在我的从医经历中发现,一部分患者是来自对尖锐湿疣疾病本身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是没有必要的,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机构往往过分夸大尖锐湿疣的危害,让一些患者产生错觉:认为尖锐湿疣是彻底不可治愈的。其实从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除了艾滋病之外,大多数性病经过规范治疗,是完全可以彻底治愈,不留后遗症的。

  由三鹿“大厦”的倾塌想到的

  在三鹿事件中,又一点更为让我关注,那就是关于奶农投毒这事。一些奶农们为了自己的牛奶达标,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他们在道德和金钱之间选择了后者。而最终,这些不法奶农最终被绳之以法,三鹿在人们心中的口碑也一落千丈,至少也已经元气大伤。看到三鹿“大厦”的倾塌,不由的联想到了做为一名医生所需要的基本道德。

  很多得了尖锐湿疣的病人为了想要早点治好同时又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就选择了一些小门诊。而这种心理最容易被部分小诊所利用而痛快地下刀宰人。我接待的患者,大多数都有去过小诊所的经历,不仅耽误了治疗的最佳事件,而且还花费了不少的费用。有些小诊所的医生可能没有经过皮肤性病的专业培训,性病知识比较欠缺。有的医生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可能会给予过度的治疗。如果医生没有医德,那么医生也不会得到患者甚至百姓的尊重,缺乏道德的“大厦”必然要垮掉。

  资料连接:三鹿“四个教训”的警示

  2008年12月31日,三鹿事件真相大曝光。(1月1日《中国青年报》)当天下午16时30分许,石家庄三鹿集团门头标识被拆除。三元的标志已经挂在了乳品三厂办公楼中央。(1月2日 易网财经)

  三鹿标志被拆除,三元标志被挂上,可以说,标志着三鹿已经寿终正寝,此前传言三元并购三鹿已经成为现实。

  笔者认为,价值曾高达150亿的三鹿集团就这样轰然倒塌,曾经家喻户晓的三鹿品牌就这样随风而逝,可以说是2008年中国企业界的“特大地震”,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耻辱和一个沉痛教训,值得每一个企业家和企业人铭记。

  纵观三鹿事件的真相不难看出,三鹿原本可以不“死”,但是,由于原三鹿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更主要的是原三鹿集团高管决策失误,错失了挽救三鹿的三次机会。

  前年12月,三鹿陆续收到消费者的投诉。但是,去年3月,这个投诉才反映到三鹿高管手中,且没有引起重视,只安排技术部监测、检测。三鹿错过了挽救自己的首次良机。

  去年5月中旬,田文华才获知三鹿奶粉出现问题,确认奶粉中的“非乳蛋白态氮”含量是国内外同类产品的1.5至6倍!此时,三鹿本应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但三鹿抱着侥幸心理,把系列样品送往多家检测机构检测得出“产品正常”的结论,使三鹿错过了挽救自己的第二次机会。

  去年8月1日,田文华得知三鹿16个批次奶粉样品中有15批次检出了三聚氰胺,便紧急召开扩大会商议。然而,正是由于这次会议错判了形势,并通过了一系列错误决议,使三鹿错过了挽救自己的最后的机会。

  三鹿之所以走向死亡,笔者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消费者的投诉反应机制迟钝和迟缓。2007年12月,三鹿陆续收到消费者的投诉,但是,这个投诉直到2008年3月才反馈到三鹿高管,足见三鹿应对消费者的投诉反应机制是何等迟钝和迟缓。

  二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从2007年12月,三鹿就已经接到投诉,从敬畏生命和关爱儿童的角度来说,三鹿应该第一时间弄清楚自己的奶粉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这既是对消费者负责,又是对企业负责。然而,原三鹿高管缺乏这种精神和责任,对消费者的投诉一拖再拖,对问题奶粉迟迟不作处理,导致危害继续蔓延扩大,足见三鹿对弱势群体——消费者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意,对自己也缺乏责任感,更没意识到三鹿的危机已经全面到来。

  三是侥幸心理作祟。2008年5月中旬,三鹿高管得知奶粉中的“非乳蛋白态氮”含量是国内外同类产品的1.5至6倍的结论之后,三鹿高管抱着侥幸心理把系列产品送往多家检测机构测检,结果不仅错过了挽救自己和避免危害扩大的可能,而且,检测结果“正常”的结论进一步促使三鹿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下滑。

  四是错判形势,使三鹿走上了万劫不复的地步。2008年8月1日,得知送检的16个批次奶粉样品中有15批次检出了三聚氰胺,三鹿紧急召开扩大会进行商议。然而,正是由于这次会议错判了形势,并通过了一系列错误决议,使三鹿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导致三鹿走上了绝路。

  显然,如果三鹿从开始接到消费者的投诉时起,认真检查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把好三鹿奶粉的质量关,及时停止收购被掺杂了三聚氰胺的奶源,并能及时召回问题奶粉,不仅受害的儿童不会有这么多,而且,三鹿也不会走入绝境。

  因此,笔者认为,三鹿所带来的“四个教训”值得每一个企业认真汲取。笔者建议其他企业应把三鹿作为警示和鞭策自己的强力警钟。同时,笔者也建议有关方面把三鹿标志存放到企业博物馆以警示企业和后人。(王捷)

   

  第6位 华为员工自杀

  2008年对于华为公司来讲可说是流年不利。华为员工中接连有人自杀、自残,有些员工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继7月18日华为张锐自杀事件之后,8月11日华为长春员工赵某又再度跳楼身亡。

  连续的自杀事件,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是什么让华为的两名员工走上了不归路?有网友把矛头直指管理层,认为是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了众多自杀事件,还有人把视线投向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认为是不成熟的个人心态导致了这一切。究竟谁是谁非?

  解读:华为又有员工自杀,于是其又成了媒体的焦点,为什么总是你?自杀的员工如同华为的人肉炸弹,总能将公司推倒万众瞩目的风口浪尖上,难道华为是自杀者的摇篮,存在自杀的机制?当任正菲的三高政策:高效率、高工资、高压力中,高压力远远大于前两者,员工心灵上能否负重?很多人用异样的态度对待华为的狼性。我也曾劝华为给狼性加点人性。但是这次我得为华为辩护,不是所有羊都能变成狼,羊更是很难融入狼的团队。一个对家人、对自己生命都不负责任的人,公司有如何能为他负起责任?

  高级白领们一向受世人瞩目。他们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不菲的收益,但同时也肩负着常人想象不到的重任。华为员工自杀只是其中一例。这其中自然有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原因,但一方面,还有员工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白领,不单是一种职位称呼,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代表着巨大的压力:从经济上到生活上。为了维持白领生活,很多人都要起早贪黑,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拼搏。经济压力使其不敢放弃已经显得无味的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也使工作变得没有激情。在个人生活上,缺乏情感支柱和来自朋友的支持,也使得这批人变得日益憔悴。

  个人心理健康维护,是现阶段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现代西方心理学研究也显示,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人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其表现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如何调整个人心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就成为了新课题。

  在面对困难时,心理健康者会想办法解决困难,如果无计可施他们懂得放弃。而心理脆弱的人则也会选择放弃,不过是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许这就是华为员工自杀案带给世人的启示。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脆弱的人不会有一个脆弱的外表,却会有一个脆弱的心。种种自杀表明,死亡不是最可怕的。对于某些人,他们怕责任、怕失败、可是不怕死,所以这种人遇到大的挫折多半会选择自杀,因为这是最简单的解决之道,死了啥烦恼都没了。殊不知这种不怕死却是懦夫,愧对于家人朋友,更愧对于自己。

  但是有些人他们不怕责任、不怕失败,但是很可能很怕死,从来不把生命作为筹码。所以这种人遇到大的挫折多半会从头再来。这种怕死的人反倒成了英雄,他们会自信坦然地接受事实,义不容辞地从头再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反败为胜,可能就不能给家人、给自己更好的生活,所以他们咬紧牙关,继续向前,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修成正果。

  这次事件,归根结底的根源是人的差异。既不能怪华为,也不能抱怨教育体制和社会,毕竟一个受过教育、智商健全的人,面对高楼,下去就是告别人世;转过头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生命弥留的最后一刻,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半个上帝,由他决定一个人的生与死。

  选择下去的人,game is over,而且是永远over,他没有想到多少残疾的人想拥有他那健全的身体,多少年老的人渴望他那似水年华,多少身患绝症的人期望能够像他那样活蹦乱跳,当然,所有这些不如他的人不会像他一样跳下去。 因为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知道比起生命,残疾不重要,年龄不是问题,病魔也不过是挑战。

  只要活着,一切的一切都不是问题!然而,我们很多年轻的“骨干”越来越试生命如此之轻,而且还屡次发生在华为,尽管不能怪华为的狼性,不能怪华为的三高政策:高效率、高压力、高工资。但是我还是要劝华为以后多给员工上一些关于人生意义以及责任的这种课。对于先天性不足的朋友不一定有用,但至少也是在人性关怀和危机的防微杜渐上做出了努力。

  最后送即将成为半个上帝,裁判自己死刑的人。姑且把你现在的遭遇当成最低谷,那恭喜你,因为你再也不能往下了(当然在往下是地狱,但是自杀的人都以为会上天堂),这说明你峰回路转的时候到了,往上爬一步就是进步,就是改善,多容易成功啊。做人的起点低不是坏事,失败到最低点,你也有可能重新站起来。

  资料连接:

  “太惨了!”26日下午1时50分,成都天府大道天府软件园B区7栋华为研发中心大楼,黄白相间的警戒线格外醒目,多名警察和治保人员维护现场,众多闻讯前来围观的其他公司员工在警戒线外议论纷纷。一名身着深色衣服的男子躺在华为研发中心出口左边的斜坡上,身下是残留着一条两三米的血迹。华为研发中心8楼,从右数第5个外伸阳台处,警察正进行紧张勘查。

  2时03分,记者来到华为研发中心试图了解相关情况,对方拒绝。

  3时许,面对越来越多赶到现场采访的媒体记者,有工作人员从华为公司拿出了纸箱,将其拆成纸板后围在了死者周围,并摆放了花盆进行支撑。

  4时25分,殡葬车来到现场,将死者尸体送往殡仪馆。

  目击者:死者佩戴华为工作牌

  天府软件园另一公司员工称,26日中午1时30分,他和同事吃完饭经过华为楼下时,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一名年轻男子头朝内蜷缩在地上,鲜血不停从头部冒出,身上佩戴着华为的工作牌。听其他围观的华为员工介绍,该男子是华为公司无线部的员工,刚从楼上跳了下来。

  1时45分,120救护人员赶到现场,急救人员进行短暂的诊断后,宣布男子死亡。随后,华为的一些领导和安保人员让其他围观者离开现场。警车呼啸而至,警察立即对现场进行了警戒,刑侦人员也随即赶到现场。

  邓先生说,现场一些华为的员工称,男子是公司的新员工,跳楼的原因很可能与炒股有关。“但我们都觉得这个理由可信度不高。”邓先生猜测,该男子跳楼很可能与工作压力过大有关。

  警方:死亡原因为自杀

  记者从警方获悉,跳楼男子名叫李栋兵,现为华为员工,出生年月为1983年4月1日,初步判定其死亡原因为从8楼跳楼自杀。李栋兵的一名女同事被带到派出所做笔录,她已经被当时的情形吓懵。她只是记得,她在中午路过办公室的时候,看见李栋兵一个人站在阳台上。记者还从警方获悉,一名华为清洁工亲眼看见了李栋兵跳楼的全过程。对于李栋兵自杀原因,警方正在调查之中

  惨剧发生亲人还不知情

  据调查,李栋兵1983年4月1日出生,原籍眉山市仁寿县文林镇红兵4社。2006年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根据毕业生就业协议显示,他被华为属下的慧通(深圳)有限公司录用,后来,他出现在了成都华为。

  26日下午6时许,当记者拨通仁寿李栋兵家的电话时,李的舅舅接听了电话。据他介绍,5时许,成都华为公司两名员工驾车赶赴仁寿,接李栋兵的父亲李德仁(音)、母亲熊菊花到成都。华为来人没有说李栋兵出了什么事,仅仅是说要他们到成都看孩子。

  当听说李栋兵已经跳楼身亡,电话里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随后,李栋兵的妹妹李珍接听了电话。李珍介绍,他们知道哥哥出事了,但不知道具体的情况。留在仁寿的家人都在等消息。估计还有一个小时,李的父母就该抵达成都。李珍说,他们有两兄妹,爷爷70多岁,父亲50多,母亲也接近50岁。一家人为了送哥哥上学,欠了很多债。因为家穷,她初中毕业就没再上学,家里全力培养哥哥,一直到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春节前大年29日,哥哥从成都回到家中过年。也说起过自己在炒股,亏了钱。但他表示,自己已将所有的股票出售了,今后不再炒股票。哥哥是否在外面借了钱,具体亏损多少,家里无人知道。正月初5,哥哥离家到成都上班,10多天来,他没有打电话回家。

  晚7时许,李栋兵的父母抵达成都。他电话告诉家人儿子死亡的消息。当记者再次电话联系李家时获悉,李栋兵跳楼自杀的消息震惊了所有的家人,亲友们都来到了李家,守着李家70多岁的老人发愁。李栋兵的大婶告诉记者,爷爷还不知道孙子死亡的消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把这个噩耗告诉老人。

  老师:痛苦而震惊

  26日晚上,记者与电子科技大学取得了联系。该校某学院的林老师获悉此事后,异常震惊。她说,她已经从网上获悉华为员工跳楼自杀的事情,但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人是自己学校出去的学生。

  林老师几乎是语无伦次地询问了李自杀的经过,原因,然后仔细询问了其家庭的背景。当知道李家倾尽全力才送出这个大学生后,林老师几乎是脱口而出:“我能做些什么?”他不好叙述自己的心情,想了一会,她说:“痛苦和惋惜。”

  华为员工再跳楼网络全程播报全记录

  死者坠楼后约15分钟,天涯上出现了第一个附有跳楼现场照片的帖子。随后,天涯论坛、网易、新浪等各大网站,均有网友在事发后的十多分钟之内发帖子,上传照片、讲述现场经过。

  从帖子中的照片角度来看,发帖者多为该公司附近企业的员工,有些发帖者还对此事进行了即时更新,为网友提供现场最新进展。各个与传媒和IT行业有关的QQ群,立即对此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并相互打听进展。

  下午3时许,其中一个QQ群率先公布了死者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半小时后,有新帖子否认了之前的帖子关于死者的个人信息。据称,发布在下午3时30分的帖子经过了当地警方对死者个人信息的核实,该信息显示,死者是2002年从眉山迁移到建设北路,2006年其户口又转移到高新区创业路18号附5号人力资源公司,其职务显示为“职员”。

  与此同时,网友在讲述现场经过的时候对此事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热议,有议论华为公司企业文化的,有谈论员工自杀是否值得的。截至昨晚8时,天涯论坛有2000多网友参与了此事的调查。华为再次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公司:是否与工作压力有关暂不评论

  26日,记者通过熟人找到了华为成都负责人熊所长的电话,“熊所长,请问对今天发生在华为成都的这起事件华为怎么看?”,熊所长称,华为对员工出现这样的意外“深表惋惜和悲痛”,但目前事件还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对于记者提问当事人死因,以及这起事件是否与之前业内所传华为工作压力大有关,该人士这样回应:“原因还不能随便透露,目前我们没有调查(结果)就不好说,现在只有听警方的。”

  【余波】华为人力资源模式再成焦点

  李栋兵死了,自杀,原因有待进一步核实。但华为再次成了舆论的焦点。“残酷”、“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加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封锁”之类的关键词,在网络上下,特别是在IT行业内乱飞。

  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华为老员工介绍,从2006年后,华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行人事外包管理模式。华为用新人,先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合同,由人力资源公司按照华为的需求,提供相关的劳动力,称为劳务派遣。员工们是被人力资源公司派到华为工作。华为将报酬支付给该人力资源公司,公司再支付给受聘员工。劳动力的人事管理,由人力资源公司承担,而员工与华为,不发生直接的人力资源管理关系。

  据悉,这种做法,降低了华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成本,规避了用人的法律风险。用这个员工的说法,他们是最彻底的打工者,华为,与他们关系不大。而对于员工,由于我国的劳务分包制度还在完善中,他们就可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随时可能失去工作。另一个麻烦是“歇工制度”,如果用人公司需求不旺,人力资源公司则可能启动歇工制度,他们不能上工,将只能领到最低的生活保障,而需要交纳的相关保险,也最低。

  新闻链接

  近年来,华为公司频频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2006年,华为员工胡新宇因劳累猝死一事。华为掌门任正非也曾在内部承认,“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人十分担心。”2007年7月18日下午,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的楼道内自缢身亡。有关“华为员工死亡”的讨论成为2007年中国IT业界讨论最热的话题。时隔不久,2007年8月11日,华为公司长春办事处又一名赵姓员工跳楼自杀。当事人在一栋楼房的7层与人在电话里争吵20分钟后,情绪激动,先扔下手机,然后纵身跳下,当场身亡。

   

  第7位 杨佳袭警

  2008年7月1日,北京青年杨佳携带作案工具蹿至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

  事情的起因是:2007年10月,杨佳因被上海警方盘查,后因无法解释交代清楚问题而被带回派出所做进一步调查,第二天予以放行。

  案发后,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向法院提起公诉。10月2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杨佳袭警一案做出判决:杨佳故意杀人罪成立,判处死刑。

  悍然袭警,并非双面杨佳的必然选择

  2008年7月1日,上海闸北公安分局,28岁的北京青年杨佳,上演了一幕疯狂的“杀戮游戏”。

  手持一把27厘米长的单刃剔骨刀,不做任何的铺垫,没有过多的言语,逢警察便砍,砍完一个寻找下一个目标,继续砍。刀刀见血,招招致命。几乎同样一种作案手法:用刀对准民警的胸腹部或者颈部动脉猛烈插入,伤者会在30秒内因失血过多而毙命。

  袭警案中的杨佳残忍、暴戾,连砍10名警察,其中死亡6人,重伤4人,用“丧心病狂”、“冷血无情”等词来形容杨佳毫不过分。

  然而,生活中的杨佳却有另外一面,喜欢在网上冲浪,有自己的博客;热爱旅游,时常和“驴友们”跋山涉水,参加户外活动。

  这个80后的28岁青年,与周围的同龄孩子并没有太大的不同,甚至扔到人群之中,都不会引起太多注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双面杨佳,一手炮制了惊天的血案,让整个社会为之震惊!

   

  解读:法制建设一直是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部分。多年以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一直是民主进程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所谓的“英雄情结”,对于“梁山好汉”式的人物总是报以盲目的同情,因此此案才会引发关注。

  但此案不同于“许霆取款案”。许霆一案反映的是旧有法律是否适应新时代形势的问题,反映了情、理、法三者如何统一的问题,而杨佳一案只是“水浒”式英雄情结在作祟。所以两者的最终判决也截然不同:许霆引发了社会上关于法律宽严尺度的思考,由无期徒刑变成有期徒刑5年,而杨佳案则维持原判,判处死刑。

  群体心理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在不断对群体人群潜移默化的心理现象。它的成因来自于多方面。就中国人群体心理而言,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对其有着深厚的影响。杨佳案,其实是中国古典小说对人影响与现代法律社会的一次交锋。

  悍然袭警,难道就是双面杨佳的惟一出路和途径?

  李玫瑾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她告诉记者:“任何一个社会,都有最基本的法则,那就是:人的生命永远是最高的价值!何况每一条生命的背后还牵挂着父母、妻儿的依靠与眷恋,每一个生命的来去都是一个家庭的阴晴圆缺,在任何社会背景下,人类情感都不能允许将生活中的‘是与非’以伤害他人的生命为了断。”

  “而杨佳明显是违背了人类共同认可的这一基本原则,同时,他袭警的作案方式是自杀式的,在犯罪心理研究中,有一种杀人类型是自杀式的杀戮。如2007年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主犯赵承熙也是这种类型。”李玫瑾分析说,7月1日的袭警,杨佳压根儿就没想活着出来。如果他仅仅是为了报复,完全可以在砍杀一层的民警后、投掷爆炸或燃烧物后趁乱逃走。而事实是,杨佳一直从1层砍杀到21层,直至被擒拿制服。这种自杀式的杀人其心理原因往往与其日常的生活和心理困扰有关。

  犯罪的心理问题和人的生理问题有许多相似点,人一生中多多少少会生病,同样,人在社会生活中,多多少少会出现些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发展到严重程度后就会导致自杀或者杀人。在李玫瑾对所有犯罪者的研究体系中,杨佳属于典型的心理障碍类型。

  李玫瑾告诉记者,所有的犯罪者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考量,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四种人。第一类是人格障碍,这种人实施犯罪带有必然性,也就是说,这类人日常生活中会出现不止一次的犯罪行为,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人格障碍又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的人格障碍按专业术语就叫反社会人格,这种人从小就有反社会的一面,属于变态人格,这类人在历史上曾有学者称其为“道德白痴”,其核心特征是不能形成正常人的情感反应,永远不可被情感牵制或感化,因而较难教化。湖南常德抢劫大案主犯张君就是此类犯罪的代表人物。

  后天导致的人格障碍又叫社会化导致的人格障碍,这类人要么是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爱的抚养,没人管没人教,从小自生自灭,接近成年时开始实施犯罪,流窜4省作案的杨新海就是典型代表;要么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溺爱长大,娇生惯养,此类人不能吃苦,不愿吃苦,即便有能力也不会约束克制自己,他们往往怂、蔫、奸、坏、懒,大多实施偷盗、强奸猥亵犯罪。

  “很明显,杨佳不属于这类人格障碍,而属于另一类心理障碍。”李玫瑾解释说,与人格障碍相区别的普通心理障碍其犯罪带有偶发性,这类人能够并且一直有正常的生活背景和能力。他们犯罪往往是因生活遭遇了一道坎而无法应对或者应对失败,从而以犯罪的方式去反应。像云南大学生寝室锤杀同学凶手马加爵、陕西血洗道院凶手邱兴华、美国校园枪案凶手赵承熙都属于这类心理障碍。

  “杨佳心理障碍的形成应该与他成长的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李玫瑾进一步分析说,杨佳是独生子女,成长在单亲家庭,缺少父亲榜样式熏陶,母亲的脾气也不太好,生活中杨佳其实并不像表面上那么阳光、舒心,实际上在看似平静、舒缓的外壳之下,包裹着一颗敏感而自卑的心灵。

  “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这是杨佳被抓后,解释犯案动机的第一句话。

  “我很理解杨佳的心情,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李玫瑾认为,“采取袭警来报复警察,来终结自己的青春是愚蠢的,也是令人痛惜的。”

  “要是有个人在身边提醒他,点拨一下他,他可能不至于去杀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杨佳可以去行政复议,可以去行政诉讼,但他偏偏选择了一条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而且制造出更多痛苦、包括给自己亲人带来痛苦的不归路。”李玫瑾说。

  击中软肋,最危险的职业最需要保护

  八个装满汽油的啤酒瓶,一把27厘米长的单刃剔骨刀,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普通人,就轻易洞开了最为坚固的堡垒——公安机关,并最终酿成了6死、4伤的惨案。

  杨佳袭警案发生之后,社会公众除了震惊之外,发出了“公安民警连自身都保护不了,何以保护人民群众”的质疑。

  “群众发出质疑,实际上是对公安工作的不了解。”李玫瑾告诉记者,“警察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都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都是擒拿格斗的行家里手。警察除了有特警、刑警之外,还有法医、痕检、信息处理、后勤等文职人员。而在杨佳袭警案中,杨佳偷袭的恰恰是从事这些职业的民警们,他们很少与社会直接发生冲突,类似于我们一般机关里的办公人员。当然,由于公安机关本身是一个敏感的部门,因此,大门的保卫工作极其重要。在杨佳袭警案中,公安机关的保卫工作有明显的缺陷,基本上处在一个不设防的状态。作为职业性的警察却没有警察应有的警觉与防护意识,这的确是一次血的教训。”

  “我曾经去过澳门的廉政公署,他们的办公区在部门之间都有门禁系统,公共区和办公区严格区分开,陌生人没有卡,根本不可能进去。”李玫瑾说。

  和平年代,警察这个被誉为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这个职业最真实的写照。据统计,200 1年至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2718名民警牺牲,2006年全国公安机关共有398名民警为了公安事业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24人被批准为烈士。

  “平均每年牺牲400名左右,每天有1.5个民警把自己宝贵的生命奉献出来。”李玫瑾说,“我是搞犯罪心理学的,平时和刑警接触的比较多。他们是没日没夜的干工作,办案时脑袋挂在腰带上,极其辛苦和危险。同时,警察,这个最危险的职业最需要保护。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面对锋利的匕首或者黑洞洞的枪口。”

  记者了解到,自从2008年7月1日杨佳袭警案发生后,各地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派出所已经注重落实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目标。

  记者曾在江苏省常州市某派出所采访,发现该派出所将办公区域统一划分为窗口服务区、执法办案区、勤务工作区、后勤保障区“四个功能区”,不仅基层所队的办公场所窗明几净,整齐划一,而且大幅提升了民警的自我防护能力,提升了应急处突的水平。

  在加强硬件设施防护能力的同时,全国公安机关积极开展全警实战训练、对症下药,“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运用“战训合一、轮值轮训”的模式,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警卫和安保任务,民警的技战术水平、自我保护能力和实战本领都得到了提升。

  2008年7月10日,公安部警务实战训练大连基地在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成立揭牌仪式。警务实战训练大连基地是公安部继深圳、广东、福建、四川之后成立的全国第5个警务实战训练基地,主要承担全国公安机关特别是北部省份公安机关的基础训练和实战指挥训练任务。

  记者获悉,大连基地的成立是公安部积极构建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全面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公安部在全国形成东、南、西、北部级实战训练基地布局,警察训练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全面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公安部在已经建立的部级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共举办警务技战术教官培训班10期,实战指挥教官培训班3期,为全国公安机关培训警务实战教官1100余名,有力地促进了警务实战训练工作展开。

  构建和谐,现代社会警民之间的纽带

  10月5日,他花50元租来了一辆自行车,打算来个上海“自驾游 ”。当晚8点半,闸北区芷江西路普善路口,一场噩梦在此埋下了伏笔。

  骑车的杨佳被民警拦下接受盘查,而杨佳对民警的举动抱以极大的逆反,“你为什么要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查看我的证件,限制我的人身自由?你为什么谁都不拦,就拦住我一个。你也没有理由……”

  这是上海警方公布的当时的一段现场录音,杨佳拒绝出示身份证件,也不愿意将自行车的来源证明提供给民警,街口的争执持续了40分钟。

  杨佳最终被带离现场,来到派出所接受进一步的调查。在确认杨佳的自行车确是租用后,在第二天凌晨2点杨佳被放了出来。

  杨佳的激愤就此一点一点被点燃、扩大。返京后的杨佳,立刻通过信访、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始投诉上海警方。而上海警方接到投诉后也采取了高效率的处理方式。

  2007年10月16日,在事发后10天,上海警方督察部门赴京走访杨佳母子,双方无果而终;2008年3月 15日,上海警方再次进京做杨佳工作,还是无法和解;之后的电话沟通也没能将杨佳的心结解开。

  杨佳的愤慨终于在2008年7月1日爆发,他用利刃砍向身着警服、毫无防备的民警。

  “从目前披露的内容来看,上海警方程序上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李玫瑾告诉记者,“民警在执勤巡逻的过程之中,遇有认为形迹可疑的人员,本身就有盘查的权力,而公民也有无条件配合的义务。”

  李玫瑾以亲身经历来举例,“2008年乘飞机实施更为严格的安检程序之后,有一次坐飞机,机场的安检人员要求我把高跟鞋脱掉,我很配合地做了,并且光着脚从这头走到那头。”“我没有大叫大嚷,也没丝毫的不悦,我清楚,要为了大家的安全,大家也包括我们自己,就必须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美国在‘9·11’之后也探讨过这类问题,即隐私权与生命安全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最后大家选择的还是生命安全更重要。这很正常,应该理解。”

  然而,由于杨佳过于敏感的心理,将这次普通的盘问,酿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最终毁掉了7个幸福的家庭。

  反思杨佳袭警案,如果当时执勤的民警盘问更加注意技巧,有一套更加规范、合理的盘问程序,或许,事情还不至于导致如此悲惨的结局。

  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由此提出,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水乳交融、血肉相连的警民关系?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广大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会不会做群众工作,在孟建柱看来,关键是能不能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所以,作为警察在执法中也要改变我们以往工作中某些习惯性的简单做法。李玫瑾说,她在一项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的项目中曾调查过“民众对警察哪种问题最不满”,结果,在列出的各项内容中,“警察态度耍横”被排在第一位。所以,警察在执法时,在面对被执法对象时其态度非常重要,要让人感到警察是彬彬有礼的,是尊重对方的。同时,李玫瑾建议:警察要多学习和掌握一些现代心理学知识,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学会辨别不同性格的人,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警民之间有了融洽的关系,再从程序上有一套规范、科学的执法标准,大多数冲突就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李玫瑾建议,从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活动最急需的方面入手,进一步细化各类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环节,确保民警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记者了解到,针对民警在盘问检查时暴露出的程序不规范问题,江苏省公安厅近期专门出台了一个指导意见,对民警在街面路面、社区村庄、治安卡口等盘问检查都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杨佳是一个悲剧,6个无辜牺牲的民警是一个大大的悲剧。”李玫瑾说,“希望通过这起事件,让我们的公安机关大幅度提升战斗力和执法水平,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让软肋不再软,让拳头更加硬,更好地履行保护人民、惩治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神圣使命。”

   

  第8位 满城皆是炫富女

  2008年4月,一个名为“兰董”的网友现身于网络,以博客的方式对80后和90后一通炮轰,称其为“废物”和“垃圾”,并声称“我的车,你们一辈子都买不起”。

  “兰董”激起了网友的一致声讨。后有人提出一系列证据证明“兰董”只是“我友”网的普通职员,其行为有可能是出于他人授意。

  无独有偶,2008年网络又爆现“雅阁女”、“烧钱男”、“山西炫富女”等一系列以炫富为目的的新人类。而据网友们“人肉搜索”的结果,其中大部分全是闹剧。例如“山西炫富女”所谓的豪宅,其实是姚明在美国的住所,名车也不过是汽车公司的最新展品。

  尽管只是闹剧一场,但众多父母无不忧心忡忡:这样怎么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众多网友也义愤填膺:这不是在给80后90后脸上抹黑吗?

  解读:关于价值观的讨论,一向很难得到结果,其原因就在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构成了一个人思想的根基。如果从心理构成的角度来看,价值观属于非常底层的心理层次。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它在人的童年早期开始慢慢形成,并且贯穿人生始终。所以针对价值观的“闹剧”,总能在网上得到最多的关注。且不论这众多“炫富”闹剧背后的根本利益究竟是求名还是求利,它所引发的思考的确值得我们重视。

  炫耀性消费观念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消费观,也是个人心理的一部分。它由旧有的农业经济与小商品经济和现代化经济三者共同扭曲发展而成,是邻里朋友之间面子、排场的新体现形式。在市场经济初期,这种消费观念不可避免,也尤为明显。

  消费观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是社会多方面共同培养影响的结果。不成熟的消费观,其实也折射出了在目前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里,存在某些“亚价值观”或“反价值观”。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任重道远。

  资料连接:女孩发炫富帖称一小时花八万遭质疑

  近日,在各大论坛皆被炒得火热的帖子《败家小妞疯狂扫货一小时,太古广场败掉八万》再一次将网上炫富这个话题推到了公众的视线中。之前,随着广东90后富家女、兰董、雅阁女等炫富女的出现,网上炫富这一行为被越来越多地人了解和模仿。对于充斥网络的各类真真假假的炫富帖,不少网友也从中找到了乐趣——为炫富者找茬、挤去炫富帖中的水分,甚至有网友写出了辨别真假炫富帖的技术贴,从技术的角度调侃假富人的“水货炫富帖”中的漏洞。

  一小时花八万,炫富帖遭网友质疑

  网络这东西,就好像是一个假面,隔着网络,谁知道在网线那一头跟你聊天的是个王子还是只青蛙呢。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上炫富。炫富帖已经变成了一种网络现象,成为某些人为了吸引眼球而专用的网络题材。

  近日,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的一小时败掉八万元的败家小妞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女在帖子里贴出了自己在香港太古广场一个小时内的“战利品”:包括Chanel、Burberry、Prada等世界一线名牌的鞋、墨镜、皮带等,以及NOKIA最高端产品线Vertu的手机一部,单是这部手机就售价46000元港币。该帖一出,立即遭到了不少网友的炮轰,有网友认为“败家小妞”一小时花八万元不太可能,还有人认为“败家小妞”买的应该是“A货”。

  掺水炫富帖网上横行

  无论“败家小妞”是否在一个小时内花掉了八万元,但从她帖子里的贴图可以看出,她至少展示了不少实物。相对与“败家小妞”而言,论坛里那些一抓一把的炫富帖就显得水了很多。

  3月12日,网名为pakb的网友发帖,希望高薪找个高素质的女朋友。在该帖中,pakb展示了自己的宝马车钥匙、以及无数的Gucci、LV的品牌纸袋。该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1页的跟帖,不少网友对于pakb的炫富行为进行了调侃,有网友针对他晒出的无数品牌纸袋留言“小家伙家是开回收站的,所以有这么多产品包装袋”,有网友坦言“不喜欢有钱人炫富……你已经吃肉了,请不要吧叽嘴”。

  而在猫扑网上,2月28日也有网友发出《相当看不惯80、90后,你们拽什么?耍炫……》的炫富帖。发帖人的炫富方式相当直接,摆出了11捆人民币,记者从人民币的厚度来目测,每捆大概有1万元。对于这样暴发户式的炫富帖,网友给予了一致的嘘声,有人打趣说发帖人拿了首付要买房,也有人损他说这些钱全是HD90打头的。

  网友发帖对炫富帖进行技术分析

  针对这种喜欢在网上炫富、却又炫得漏洞百出的行为,有网友给出了终极教程——《炫富帖也是要技术滴》。在这篇教程里发帖者以教导的口吻对不少“水货炫富帖”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发帖者“深深迷恋”首先肯定,炫富帖的主角都十分具有自我牺牲以及娱乐大众的精神,因为炫富帖的出现给了大众更多茶余饭后的谈资。随后“深深迷恋”话锋一转,指出鉴于大量质量低下的炫富帖的雷人表现,他忍不住呼吁炫富也要具备专业精神,也要讲究技术。于是,“深深迷恋”总结了炫富帖所必须注意的一些事项,记者归纳如下:

  一:图片要清晰,并且不能PS。否则就影响了大众欣赏的质量,削弱了其富有生活对大众的冲击力。

  注意事项:要慎重选择拍摄场景,如果家里太寒碜配不上炫富者的身份,请拍外景以转移注意力。免得让广大观众看见那种所谓名牌产品和大量人民币被放在有裂痕的地板上的雷人场面。

  二:慎重选择炫富的品牌,不要使用低廉的大路货。建议用度身定制款,这样就可以随意报价格。

  注意事项:首饰不要用太张扬的品牌,如果你实在忍不住,可以牵上你家狗狗(一定要纯种啊),把某品牌首饰套在你家狗狗的前爪上,咔一张PP,然后很无奈地来上一句:“没办法,我家狗狗就是爱炫,老戴这种暴发户品牌。”

  三:说话要有涵养,炫富的同时不要贬低别人。

  注意事项:千万不要说那些什么“本人年薪百万”,是“上等人”,“看我滴”之类的。你是有钱银(有钱人)嘛,有钱银应该是受过高等教育,说话有水平滴银啦。那些低俗的话不适合你啦,应该说些有档次滴话啦,比如说,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看到全世界人民如此恐慌,我心里很难过,一直没睡好觉。

   

  第9位胶济线火车出轨事件——所有已婚及未婚的男士女士:中央提醒大家吸取教训:胶济铁路车相撞的事件以血的事实告诉我们:出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轨的时候正好被撞到

  4月28日,由北京开往青岛的T195次列车在山东境内出轨,事故造成72人死亡,416人受伤。根据调查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此次火车超速60%,其根源在于调度管理不良。

  事故过后,人们也开始反思:用近500人的鲜血为此次事故买单,其代价是否太重了?未来人们的出行安全究竟怎样才能得到保障?

  解读:衣食住行是人们所面临的最基本的生活要素。中国人口众多,铁路运输本来就是重中之重。此次火车出轨事件发生在胶济线施工调整时期,本身具有外在的特殊性。但在此次事件当中也反映出了管理层面存在着的诸多问题。

  与其说社会群体关注于此次的列车脱轨事件,倒不如说更关注在此次事件的处理意见和方法上。民众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情,常常有两种反应:一是盲目自傲,以为自己什么都清楚;一是丧失自信,谣言满天飞,以至人心惶惶。这两种反应在最后接触到事情真相时,都会引起恐慌。而恐慌作为一种极端的社会情绪,会在短时间内与人群中产生共鸣,进而扩散。心理学上对于恐慌的研究有很多,研究结果显示,很多时候恐慌的事件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引发的情绪动荡。

  尤其是当人们面对与自己性命攸关的出行问题时,更容易受情绪影响而产生种种不良情绪。此次国家能在最快的速度内把事故调查清楚,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未尝不是应对社会情绪的良策。

  资料连接:胶济线列车相撞事故续:广东老乡救出数十乘客

  深圳乘客夏环替重伤员人工呼吸留下心理阴影:在“4·28”胶济铁路撞车事故的数百名伤者中,有两名广东老乡也在这次事故中受到轻伤。但他们在危难中不顾自己安危,把援手伸向别人,在意外发生后带伤抢救出了数十名被困乘客。

  全车厢就他没摔下床:“这次真的是大难不死啊!”来自深圳的夏环这次专门去北京看车展,列车出事时正睡在11号车厢里,他旁边的铺位就出现了三个重伤者。“要不是晃第一下的时候我有所警觉,拼命抱住床边的扶手,恐怕也要被摔成重伤!”

  当因车速过快,列车经过弯道开始出现脱轨现象时,夏环开始意识到不对劲:怎么山东的火车这么颠簸啊?他下意识抓住床边的扶手,突然之间,整个车厢就开始打滚!剧烈的震动中,夏环保持镇定,用左脚死死地抵住卧铺的楼梯。“当我睁开眼睛时,整个车厢就我一个人没摔下床铺!”夏环回忆说,当时车窗户全碎了,乘客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下,大声地喊着救命。他往外面望去,才知道原来是列车出轨了。“列车员当时还拿来手电筒,我看到她满脸鲜血,后来还扶她坐到外面去。”

  人工呼吸留下心理阴影:夏环虽然只是撞伤了左腿,但这几天老是忘不了事发时救人的场面,一想到替昏迷者人工呼吸,吃饭时就有想吐的感觉。昨天还在医院接受了专门替伤者治疗的心理医生辅导。

  “撞车后到处是伤者的哭叫声,我看到两口子坐在我前面,男的被撞得吐血后就不省人事了,女的在旁边拼命哭,我马上俯下身子替他进行人工呼吸。当时他嘴里还在流血,抢救时血还流进自己嘴里。现在想起来还能感觉血腥味就在嘴边。”可惜的是,尽管夏环竭尽全力,这位男乘客仍然没有苏醒的迹象,直到被急救人员抬走。“希望他能够平安无事。”夏环担忧地说。

  由于伤得比较轻,夏环当时马上就和几个同样轻伤的乘客一起跑去12号车厢救人。一名北京来的女乘客被另一个乘客和倒下的床铺压得死死的,人躺在地上大声呼救。他让对方抱紧自己的脖子,用尽全身力气把她拉了出来。“昨天还打电话给我说她已经没事了。”夏环微笑着对记者说。

  “小伙子,尽量不要再去想这件事,慢慢淡忘它,你会没事的。”昨日,来自北京的心理医生针对夏环的心理阴影,专门对他进行了辅导。

  没有村民施救伤亡会更大:“你们应该好好报道一下当地的村民,当时要没有了他们的及时赶到,我们的伤亡会更大。”夏环告诉记者,“其中一位老乡还是第一个赶到现场,那四个法国伤者就是他救的。”

  火车出轨后,一个身材高大,头顶微秃的老乡第一个扛着锄头来到现场,当时正好来到11号车厢前,车厢里一位老奶奶已经被撞得呼吸困难,夏环连忙招呼这个老乡把她抬出车厢。“只记得这个老乡脸红红的,50岁上下。一来到就马上砸开玻璃救人,见到有人想过来趁乱捡东西都被他用锄头赶走了。我们车厢里的那四个法国乘客就是被他救出去的。现在真想找到他,好好地跟他说声谢谢。”

  忙乱中丢了结婚戒指:“别看我受了伤,在车上我还救过两名老人呢!”来自吴川的郑康指着自己受伤的脸,自豪地告诉记者。他说撞车事故发生以来,记者是第一个来看自己的广东人,因为伤势不重,他正准备5月2日就返回广东老家。

  从淄博上车到徐州的郑康现在还在为自己买的是“无座票”而庆幸。凌晨3点他坐上5034次列车的刚好和两位山东老人作伴,三人还在一起聊天解闷。突然间车厢前面传来一声巨响,自己开始像“坐云霄飞车一样翻滚了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