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范文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1

  作为产业,电影大片的制作理应遵循商业逻辑,各种商业手段的使用也是题中之意。从第一部商业大片《英雄》至今,2004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激增至15亿元,2005年继续攀升至20亿元,而2006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有望突破26亿。

  然而,假大空充斥的商业大片能够走多远?中国电影正面临困境,辉煌表面下是苍白的本质。

  大片,大片

  《英雄》投入3100万美元。

  《无极》投入3.5亿元人民币。

  《满城尽带黄金甲》(简称《黄金甲》)投入3.6亿元人民币。

  ……

  中国式大片正渐行渐近。

  3.6亿打造,相信所有人看了《黄金甲》,都会感叹,真是奢侈呀。那些金光璀璨的手工绣品,流光溢彩的琉璃砖瓦,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奢华艳丽的缎面唐装,以及那件23.5公斤的镀纯金铠甲……

  近年的中国电影院,每年都有100多部电影上映,在中国电影20亿的票房市场上,国产电影已经能够占到60%左右。在2006年,大片的票房号召力空前强势,三部大片已经占到国产片票房的近一半,这三部大片便是《夜宴》、《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金甲》公映前,北京新影联院线就和出版方签下了放映协议,而合同看起来比以往苛刻得多:从2006年12月14日至2007年1月14日,整整4周的时间,数字影厅里只放《黄金甲》一部电影。

  同时,以《墨攻》为起点,今年贺岁档长达86天,业界预计总票房将超过5亿,比去年上浮25%。以目前市场积极的反应来看,达到这个目标似乎并非难事。

  事实上,美国《时代》周刊所评出的2006年度十佳电影中,《黄金甲》也在其中。《时代》周刊评论说,该片讲的是晚唐时期的故事。张艺谋执导的这部影片,其华丽程度令人惊叹!它看似功夫片,实则是癫狂的情景剧。周润发与巩俐的表演无与伦比,你能感受到两个魅力超凡的高手过招时的那种精彩。

  不管怎样,集合了张艺谋、巩俐、周润发等华语界重量级影人,投资达3.6亿元的商业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成为2006年国产电影票房冠军甚至创造中国电影新的票房纪录,似乎没有什么悬念。该片国内票房将突破3亿元人民币。

  这种自信并非“无源之水”。来自新画面公司的统计显示,从2006年12月14日至17日,《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首周末票房已达9600万元,这个数字是《夜宴》的1.7倍,是《无极》的1.3倍。

  北京新影联院线的发言人高军认为,以其票房上升势头,《满城尽带黄金甲》很有可能突破《泰坦尼克号》所保持的3.5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

  空虚,空虚

  报载,曾拍摄过《唐明皇》、《杨贵妃》等多部历史大片的著名导演陈家林被问及对2006年三部历史巨著大片有什么看法时,快言快语的陈导语出惊人,认为“《黄金甲》没人物、没故事、没感情”,“都是好演员,却没戏演”。

  平心而论,《黄金甲》沿袭了张艺谋浓墨重彩的画面风格,令观众目不暇接;故事脱胎于曹禺的话剧《雷雨》,因此在人物关系和叙事逻辑上只需顺势而为,不再如前作一般,破绽百出,难以自圆其说。而张艺谋团队日渐圆熟的商业操作手法,更将所谓“曝乳”、“谋女郎”、“张、巩重续旧缘”等娱乐看点逐一引爆,还搬来各路所谓“名嘴”,在全球首映式上招揽看客;为了吸引新生代影迷,甚至专为当红偶像,现为摩托罗拉代言的周杰伦安排了一个超乎《雷雨》诸原型之外的角色:“杰王子”,并让这位面容木讷、心思单纯的王子成为贯串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

  但这部2006年最“大”的一部电影,仅仅演绎出了一场没有社会时代背景,唯有阴谋与杀戮的宫廷戏。此话一点不假,前两年大片流行,古装+功夫+江湖成为标本,2006年又开始流行“逼宫、不伦之恋、欲望与阴谋。”《夜宴》和《黄金甲》也难出其右,故事都是新瓶装旧酒,加上豪华的场面,极尽奢华的布景与打斗,影片没有任何形式的创新和情感,如同风光片。

  在《黄金甲》一片中,导演对大面积纯色系的钟情一如既往,先是遍地菊花黄灿灿地铺满宫院,继而叛军的金甲与王军的银甲在杀戮声中攻防进程,不见人的面孔,只见闪闪发光的金色与银色。

  如果说张艺谋曾经以他对纯色的夸张运用,开创了一种鲜明的影像风格――譬如《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血红色高粱地――那么近二十年来,他在美学方面几乎没有再做进一步的探索。我们在每一部“张记大片”中,都能看到鲜艳的色彩蔚为壮观地充溢到天际,固然能够刺激神经,唤起欲望,但没有为观众留下辨别和回味的余地。这种强迫性的色彩轰炸,与其说来自电影作品的内在要求,不如说是一种创作思维的定式化与简单化,抑或是“高成本大片”对于大规模复制品的客观需要。

  《黄金甲》首映当天,就有大量网友写博文,大呼“黄金甲变成黄金假”。

  其中一网友写道:“在被商业电影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后,对现在的这种大制作彻底地失去了信心。

  谢晋认为,那些商业大片离实际生活太远。而对《黄金甲》,他非常鄙视:“我没有兴趣去看《黄金甲》,电影要全世界说好才算好。这个片子现在骂的骂,说的说,中国电影这样下去要‘不得了’了。《黄金甲》的海报也好,宣传片也好,大多女演员都是半裸到胸部中间,这成何体统。中国十几亿人口,有几十亿农民已经十多年没看过电影了,为什么没人去关心这些,却总围着《黄金甲》转?”

  这是又一次票房与口碑的巨大反差。

  事实上,对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的评价也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甚至“两极分化”。在点映之初,总有一些重量级专家撰文,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对影片竭尽称赞之能事。再有,就是一部分娱记的无节制的吹捧。

  如《黄金甲》点映之初,观看过影片的十几家媒体几乎一致认为这是张艺谋三部古装片中最出色的一部――一部与《英雄》、《十面埋伏》很不同的张艺谋“武侠”片,故事情节更加通俗流畅,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语言对白更加浅显易懂,戏剧矛盾更加紧凑逼人,可以说这是老谋子最“好莱坞”的一部大片,相信也会成为后来者效仿的对象。于是乎,人们就被“忽悠”进了电影院,而且是花了大价钱。

  因此,当人们走出电影院,失望的就不仅仅是电影本身,而是某些专业人士的“职业水准”以及娱记的无节制的吹捧。这样,对这些商业大片的质疑与批评就带有强烈的情绪化色彩。诸如“《英雄》单薄得像一张纸,《无极》玄乎得像一场梦,《夜宴》俗气得像一顿晚饭”。诸如“假如说《英雄》败笔是‘形式大于内容’,《十面埋伏》的败笔是‘形式谋杀内容’,那么《黄金甲》的败笔则是形式谋杀人性”等等。

  中国商业大片题材单一、内容空洞、原创性的缺乏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古装武侠片是否走到尽头,现在断言恐怕还为时过早。无论如何,古装武侠片都还会有一个“最后的疯狂”。如果中国商业大片不进行一定的调整,肯定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也肯定会走向危机。

  “我现在一看到盔甲就觉得恶心。”一位观众说,如今的大片全是古装,盔甲、宝剑、宫廷,这些元素让人反胃。

  海外,海外

  近年来,中国电影正在不断扩大某国际市场。同时,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像《英雄》、《十面埋伏》、《首席执行官》和《可可西里》等影片,在亚洲国家和北美主流市场成功上映,创造了票房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实力。2005年,中国国产电影的海外票房收入达16亿多元。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投资人都意识到“海外才是国产大片收回投资的主战场”。《十面埋伏》除了北美的1000万美元以上之外,在日本的交易金额达到了800万美元。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商业大片无一例外地将古装----武打(功夫)进行到底,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从确保巨额投资回报的角度看,古装----武打(功夫)毕竟是最安全的、现实的选择。张艺谋接受《东方时空》采访时,曾有过这样的话,问题(为什么中国商业大片只有这样一种模式?)其实回答非常简单,就是海外市场。因为今天的中国商业大片光靠国内市场断然是要赔钱的,而且赔死你。而海外那些片商只认这个类型,其他的他不认。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市场容量有限,投资三个多亿的大片,国内市场要七、八个亿的票房才能收回。所以目前只能用这种国际市场认可的类型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收回投资。

  然而,情况并非一成不变――与投资递增相反,到《黄金甲》出笼之时,中国大片自《卧虎藏龙》积攒起的海外影响力和口碑,已丧失殆尽。

  而且,与内地观众信心遭到打击对应的是,海外片商的信心也在动摇,据影评人周黎明介绍,中国大片在西方市场的神话,自《无极》已开始破灭。该片的北美票房只有67万美元。受《无极》牵连的第一个受害者便是《夜宴》。《无极》的海外发行商是光看了片花就下单的,《夜宴》的发行商吃一堑长一智,坚决要求看到全片才谈价钱。

  《黄金甲》让看过影片的人的信心更是在2006年的冬天降到了冰点。仅此而言,大片非但没有起到拯救国产影片的作用,反而还打击了观众对国产影片的信心。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

  问题还不止于此。正如有人评论“大国崛起”的根本要旨并非对“无上大权”的膜拜,而应该是“大国民的崛起”一样,《黄金甲》中“大人物”“大是非”“大道德”的一概阙如,无疑令这部影片在基本价值上继续暧昧于对君权的崇拜。在人治传统千古未消的当代中国,《黄金甲》似乎可以作为官场与职场中,长官对下级无言的规范守则。

  此外,正如一位资深影评人所说,从《红高粱》到《三峡好人》这些在欧洲电影节上得奖的中国电影都是靠展现“中国的落后、阴暗面”,那么《黄金甲》则是另一种媚外,它展现了另一种形式的中国,豪华、奢侈、壮观,比如让2万人做出整齐划一的团体操,让周杰伦冲杀其间。然而它仍然不是真正的中国,它不过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好莱坞影评人哈尼科特嫌它故事阴谋过多,场面跟故事没关系,转场少,武打和战争很乱,还不如《十面埋伏》。人家没看过《雷雨》,一切从电影出发。这就难怪《黄金甲》这次连金球奖的提名都没得到。究其因,《黄金甲》一片实在缺乏将观众带入历史现场的环境塑造力。

  最后想指出的是,梦想植根于现实,商业大片也不能例外。中国商业大片最缺乏的恰恰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本土现实生活及文化传统的真诚关怀。尽管到目前为止商业大片几乎都取得了高票房,但却有极大的“文化泡沫”。中国商业大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杀鸡取卵似的损害了中国电影生产力,损害了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2

  张艺谋,原名张诒谋,1950年出生于西安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解放前曾在国民党军队任少校军需一职,在“文革”中成为“历史反革命”。父亲没有收入,全靠做医生的母亲那点微簿的收入来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这样的家庭背景给张艺谋带来了政治上的歧视、经济上的困窘、精神上的压抑以及家庭所笼罩的苦闷。用张艺谋的话来说“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许多干部子弟‘文革’中家庭也受到了冲击,吃了不少苦。但‘文革’之后他们就翻过来了。而我们这种人,却不存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问题,永远是河这边的。”这种压抑、苦闷、总觉得自己跟人家不一样的心理,使幼小的张艺谋过早地失去了儿童的天真活泼,造就了他沉稳、内向、敏感、善思的性格和决心出人头地的志向。再加上下乡插队和当工人的特殊经历,使他懂得了天下还有许多比他活得更艰难的百姓。因此,他十分同情那些生活在困苦中的人们,他也不在乎自己吃苦受累,只是不甘心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生活下去。进入电影学院后,他更是憋足了一口气,家庭的压抑、学校的冷遇,促使他越加勤奋,想超越自己,追求卓越。

  依据张艺谋导演创作的经历,我们可以把他这种崇尚生命意识的艺术思想分为三个发展期:

  一、张扬期

  这一时期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主要以高度主观化、强烈的视觉性、丰富的象征性的物象造型来表现他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个性化、风格化都非常强,是“第五代”电影中的典范。这些影片包括《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它从正面表现了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可以说是张艺谋最具个性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把他心中已压抑了三十多年的生命感觉尽情地抒发出来,将他理想中所追求的“爱的热烈和生命的辉煌”表现得轰轰烈烈、张张扬扬。对于为什么把小说《红高粱》改编成电影,他说:“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并深深地被小说中那种生命的冲动、那无边无际的红高粱地里生长出的男人和女人所感染

  它的新意在于字里行间透出一种人的洒脱,一种自由而强烈的生命意识……我这个人一向喜欢具有粗犷浓郁的风格和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品,而《红高粱》正是这种风格的作品”。可见,正是《红高粱》小说中所蕴含的生命冲动激起了张艺谋内心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样他才有意识地在《红高粱》电影中表现那种自由的生命状态、顽强地生命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感性张扬。同时,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出张艺谋对中国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深切地体现会到中国人活得太累,缺乏生命活力,所以,“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就到艺术里去寻找。《红高粱》实际上是我创造的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同时也征服了柏林电影节的所有西方评委,从而获得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金熊奖。

  及至《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又从反面来表达其深沉的生命意识。这两部影片都意在揭示封建传统文化与宗法制度对人的生命的摧残,通过表现个体生命的压抑,从反面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菊豆》是由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改编而成的,刘恒是在“寻根文学”的热潮中走上中国文坛的,他的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思索人性。孟子说“食、色,性也”,人性最基本的两个内容就是吃饭和性爱。刘恒的《伏羲伏羲》也没有突破“寻根文学”范畴,其视点就是“人性”――男人、女人之间不正常的性心理与性行为,放置于生存环境中,与社会伦理道德及历史背景共同深化主题。张艺谋看中刘恒的《伏羲伏羲》,也是基于这一视点。他试图通过《菊豆》来表现人性,表现人的生命欲望在压抑之中如何进发,以及在封建传统文化与宗法制度的扼杀下生命所遭到的毁灭。他说“我看中的正是刘恒这种对人物的刻画,所以我的菊豆也是随着《伏羲伏羲》中的那种人物感觉、人物命运、环境压力面前极想表达什么的那种感觉拍摄的……而生命要突破这种东西,人本能地要自由、要呐喊,所以就形成了冲突和斗争,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这种表现生命意识的方式与《红高粱》形成鲜明的对比,“影片《红高粱》是表现大胆,表现敢爱敢恨这样一种热烈的生命态度……我把《菊豆》看作是《红高粱》的姊妹篇。”如果说《红高粱》写的是张扬,那么《菊豆》则写的是压抑;如果说《红高粱》表现的是没规矩没王法,那么《菊豆》则写那规矩把人逼到墙角,置人于死地。《大红灯笼高高挂》与《菊豆》相比,则表现的更压抑,它以陈府中几个女性之间的你死我尖的争宠斗争为表现内容,表现了封建制对女性生命的摧残。张艺谋之所以会选择这样一个旧时代的故事来拍,一是认为当代的事情很难拍,二是因为一个旧时代的故事只要和现代的某种问题结合起来了,照样有现实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现实意义,他从影片造型到人物形象都作了极致的处理,使影像高度主观化、人物形象符号化、主题意念化,从而透露出他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同时也渗透着深沉的女性忧患意识。正如张艺谋本人所说:“从风格上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五代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它有强烈的造型、强烈的意念、强烈的象征和氛围,还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二、平和期

  如果说《红高粱》、《菊豆》与《大红灯笼高高挂》还只是用历史的眼光来传达其强烈的生命意识,那么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张艺谋则以现实的视角,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展示他对现实的人的理解与反思。这也表明了他对普通人的生命意识的感悟与认识的深刻、成熟与务实。

  与张扬期的电影强调影像造型的表现风格不同,张艺谋转而以纪实的方式,在《秋菊打官司》中讲述了一个农民媳妇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以后带着身孕四处告状,最后将村长告倒的故事。在这个平常的故事之中,张艺谋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中国现代农民的存在与生存状态作了深刻的审视与思考。在谈到影片主题时,张艺谋让影片编剧刘恒作了详细的阐述:“我们觉得这个故事的内涵可以分为几层。一、最外在、最肤浅的同时又是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层面,一个民告官 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与基层官僚主义作斗争的故事。二、人物命脉运和性格的层面:一个受到损害的弱者维护自身尊严的故事。三、存在主义命题的层面:人在维护自身尊严的同时,很可能以损害对方为代价。这就上升到人类的自我折磨。完成这个形而上的思考之后,再回到形而下,从最具体的人物最朴素的故事写起。”存在主义命题的层面也就是反思的层面,也就是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关于这一点,张艺谋作了具体的阐述:“我们想通过表现秋菊打官司的过程,让观众更多地看到现代农村生活的原貌和现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这种以平和的心态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关注的艺术思想,延续到张艺谋的下部影片《活着》之中,并在其中得以强化。《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小说表现了主人公福贵一家三代人九死一生的生活经历,这个故事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反思性,即对生命的意义和命运的思考。之所以改编这部小说,张艺谋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活着》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写出了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我看中它,是因为它写的是平常人的故事。而我那时正想用最朴实的手法,以平常人的心态来拍平常人的故事,以此对自己来次彻底的‘反动’”。《活着》用最朴实的手法把普通人的生命意识揭示得非常深刻,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对它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认为“这是第五代导演拍摄的第一部通俗剧……是以一颗普通人的心去展示人物的心态,这让她很感动。”可见,到《活着》为止,张艺谋对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已由张扬变得平淡,变得更加含蓄。难怪连张艺谋自己也说:“这次我可能会让评论家们失望。因为他们从《活着》中再也找不到张艺谋。张艺谋躲到了幕后。站在幕前的是徐福贵、家珍这普普通通的一家人。这正是拍《活着》想达到的境界、想追求的目标。”

  到影片《有话好好说》,张艺谋第一次把镜头从农村转达向城市,他对人的生命意识的关注也由农民而转到一般的小市民。张艺谋用一种更冷静、更平淡、更轻松的创作心态在影片中传达了“现代都市人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感觉”正如张艺谋所说“我这一次是最轻松的一次,也是笑得最多的一次……实际上,我在创作状态上要比以前轻松得多,是近年来拍电影最轻松的一次。”在影片中,张艺谋用一种全新的镜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原本具有悲剧意义的喜剧场面,让我们在嘻笑调侃之后,不自觉地对影片主人公荒诞的结局进行反思。可见,张艺谋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比以前更深刻,其创作手法更成熟。

  随后的《一个都不能少》对中国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深情的关注。张艺谋在此依然保持着固有的生命意识。针对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娱乐化潮流,张艺谋没有动心,他说:“我们国家这几年在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快,许多方面都已经或者逐步地与国际接轨,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电影市场却实际上处于一种下滑趋势,作为一名已从事多年电影行业的导演,内心感到不安……所以我的心里就有这样一个冲动拍两个小题材,两个现在没人愿意拍的小题材。”为了在这个小题材中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索,张艺谋采用纪实的拍摄方法,并全部启用非职业演员,有意在对客观真实事件的描述中追求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影片通过一个13岁的小学代课老师魏敏芝为了高老师的“一个都不能少”的嘱托而到城里寻找辍学打工的学生张慧科的故事,让我们在这平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孩子们之间真实的情感,同时又引起我们对这故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的思考: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就学问题、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居民的生存状态。这正是张艺谋所追求的那种平淡、单纯的生命境界。

  三、调整期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的创作视点经历了一个从历史到现实、从农村到城市、由关注个人感受到关注世情的转变过程,同时他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也经历了由《红高粱》时的张扬,到《活着》以后的平和。这些都表明张艺谋祟尚生命意识的艺术思想已经完全成熟。然而在中国经济与文化高速发展变化的新世纪,张艺谋再也“平和”不下去了,他一方面考虑的是如何保留其以前的艺术个性,而另一方面考虑的更多的是观众在新的现实情势下的消费文化需求。因此,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观念也发生了一点转变,从而进入其导演创作的调整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英雄》、《十面埋伏》以及《千里走单骑》。

  《英雄》是张艺谋由艺术片转向商业片的第一部作品。对于这种转变,张艺谋作了辩护“电影始终要讲类型,就好像男女、老人、小孩子,如果不讲类型就很难定位。”很显然这个解释很牵强。对于这部武侠片,张艺谋当初的创作构想是:他绝不会注重表面武打场面,而将着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和人文内涵。然而在作品展示出来以后,我们却看到的是一个个精美的武打场面,至于其中的侠义精神和人文内涵,却变成了英雄口中的一个空洞的概念。但是张艺谋对此却没有意识到,他已完全沉浸到他所制造的生命樊笼之中“拍《英雄》是我的选择,是我喜欢做的事,特别是这部影片创作自由度很大,想象力的翱翔、创作力的紧张,为了一个明确的理想和追求去拼搏,这个过程本身就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燃烧的快乐,是很美好的一种体验。”对于初次尝试武侠片的张艺谋,一方面他力图放下以前“精英文化”的身份而投向大众文化的怀抱,但另一方面却又不想放下他一如既往的艺术个性的追求,这导致他在《英雄》中既符合了作为武侠片类型化、商业化的一面,又保留了他艺术个性中一贯痴迷的人文内涵。然而,这一切都表明张艺谋的创作思想已经发生了偏移。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着力于挖掘普通人的生命意识,而是上升到对所谓的英雄人物、国家群体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上,因而也脱离了现实人生。除了极高的票房收入与创新的市场观念之外,《英雄》在艺术上的价值与意义与其早期的作品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与《英雄》抽象的主题决然相反,《十面埋伏》表达的是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用张艺谋的话来说,“我觉得就是两个方向,《英雄》讨论武侠的形而上,这部片子(指《十面埋伏》)讨论武侠的形而下,也就是《英雄》谈的是思想、意念,《十面埋伏》谈的是爱、恨、情、仇”。可见,张艺谋终于放弃了“形而上”的抽象概念的阐述,而又回到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上。这部电影也不是武侠片,张艺谋说:“实际上《十面埋伏》里蕴涵着另外一个主题,就是想用人性做一个对于武侠类型的反叛。最后这三个人已经完全抛弃了‘侠’所代表的江湖利益和责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进行爱恨的厮杀和争斗。”可见,这是一部“惟情至上”的爱情片。作为一部爱情片,影片中展示的正是个体生命内心的生命感受,人物的武打动作也只是这种生命感受的一种外延而已。三个主角虽处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开始都有着自己各自的阴谋与目的,但在爱情的召唤下,深埋在他们内心强烈的生命意识终于喷涌出来,并走向自 我的情感世界之中。可见,《十面埋伏》讲的纯粹是个体的生命体验,关注的是个体生命意识。然而,作为一部商业片,它追求的是纯粹的娱乐性,没有多少思想上与艺术上的价值。影片对爱情的大势演染无非是作为一种煽情因素而为吸引观众服务的。因此,《十面埋伏》对普通人生命价值的反思已不如以前那些影片深沉,而所谓的“形而下的”情感叙事并非仅仅就是关注人性,而更像是好莱坞式的情节剧模式。正如《英雄》一样,张艺谋力图向商业性靠拢,但又想保持其关注人性的艺术思想。但我们只能说,此时的张艺谋靠的只是先进的电影技术与老到的经验,他对于影片内涵的发掘、对于人性的思考已经止步。

  但张艺谋并没有放弃对生命意识的发掘,在导演了倍受争议的《英雄》与《十面埋伏》之后,终于转向了他所擅长的艺术片,由《千里走单骑》开始探索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其实,张艺谋五年前就开始了《千里走单骑》剧本的写作。影片是根据云南丽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讲述的是对日本父子和一对中国父子各自之间深深的心灵隔阂和试图达到相互理解的故事。张艺谋把镜头又转向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重新探索普通人的真实的情感生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北海道阴郁的天空、宁静的大海以及高原的红土、玉龙雪山的白雪,让人透过这些纯净的画面看到一颗澄净的内心。儿子身患绝症,高田不顾自己的年迈,为解除父子之间深深的心灵隔阂,只身前往异国他乡完成儿子最后的愿望,从而也踏上了寻找人性最美好的情感的修复之旅。这是一部以真情打动观众的故事,表明张艺谋又努力回归到其以往的艺术个性――对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反思,而且更加深入地向人们展示他对人性的积极思索。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去年奉献给观众的又一部巨片。这是一部围绕女性的欲望与阴谋而展开故事的影片。该片悄然无声地回归到他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代所惯于表达的主题:在封闭的环境和权力之争中人性的扭曲和裂变所导致的惨烈悲壮的结局。给人的感觉是导演在这里把大红灯笼换成了无边无际的菊花,那口象征死亡的井,则化身为无数身穿铠甲、手执利刃的士兵。有人甚至说《满城尽带黄金甲》是被黄金镶嵌的大红灯笼。由巩俐所饰演的王后出色地表现出了后宫中女性的压抑和生存危机,周润发也以略带癫狂的风格饰演了一位扭曲和强有力的大王,一场宫廷人伦’惨剧,在野心和权力的驱使下上演。宫内,是一家人之间的仇杀+宫外,大王的伏兵粉碎了二王子的政变。其中,最宏大的场面,重阳夜,菊花军团在铺满菊花的大殿前和大王的军队鏖战,最后死尸横陈,鲜血遍地,染红了金色的菊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相一致,《黄金甲》正是从反面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珍视。该片虽然在表现上借鉴了西方戏剧的一些元素,但始终没有背离揭示皇室为了权欲自相斗争残杀的人伦悲剧这一主题。同时,在视觉呈现上,该片以恢弘的气势让观众品尝了一席铺天盖地的以金黄为底色的视觉盛宴。张艺谋在满足观众感官刺激的同时,也渲染和强化了他对生命意识的传达。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3

  [关键词]武侠电影;影像;传统文化

  2001年,华人导演李安以一部《卧虎藏龙》在西方掀起了“东方武侠热”,神秘悬奥的武侠宗义与美仑美奂的画面,带给西方人一种全新的影视景观,同时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中华文化的偏窗。《卧虎藏龙》在西方的成功,大大刺激了早就有奥斯卡情节的国内导演,于是2002年有了张艺谋倾心打造的武侠巨制《英雄》,有了何平紧随其后以“大片”理念拍出的《天地英雄》,随后又有了张艺谋的第二部武侠片《十面埋伏》,以及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更有甚者,一向以题材类型多变著称的张艺谋居然再次染指武侠电影,他的第三部武侠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亮相。一时间,国内导演久积的武侠情结似乎成泛滥之势,中国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几乎都在涉足武侠电影。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武侠电影又都是以“中国大片”的概念来进行制作和运作的,过亿计的投资,堪称强大的制作班底,非凡豪华的场景设计,叹为观止的武打特技,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宣传炒作以及不断爆出的花边新闻,这样的事实使得武侠电影在实际操作中与中国电影大片画上了等号。

  而有意味的是,由《英雄》一片开始,中国电影既开启了大片时代同时也造就出中国大片特有的弊病:台词的生硬古怪,情节的经不起推敲和漏洞百出,脱离剧情的暴力和色情渲染,为视觉而视觉的刻意。尤令人不解的是这样的弊病居然成了可传染的“非典”,一部接一部的电影大片被感染。于是,这些电影便又造就出另一种景观:公映前的宣传炒作与公映后的负面反映同样声势浩大。而一个隐含的危机则是,如此反复,观众的热情和耐心还有多少?作为中国电影走向市场的引领者,我们的武侠大片该怎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似乎值得思考。也正是基于此,对这些电影中暴露出的弊端加以明确,才具意义。

  一、电影台词古今语法混杂,中西词汇杂糅,成为最大硬伤

  许多年以前,针对电影理论上“影戏观”的过度影响,为了探索电影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道路,电影前辈提出了丢掉戏剧的拐杖,强调要注重电影本体性的研究。而现在的情况似乎是要再“丢掉文学的拐杖”。不可否认,作为一门视听一体的艺术形式,电影与戏剧和文学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技巧。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和借鉴而孤立存在,艺术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年第五代电影人对“影像”的专注其实是对“戏剧观”独占影坛的反诘,而当这种反诘不加节制或是过度自恋的时候,事情就走向了反面。反观当年备受推崇的众多作品,影像的突出表达并没有牺牲电影的戏剧和文学性为代价,今天的情况似乎已经不是这样了。“现代戏剧与影视的造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学内涵的失落,这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情节(行动)解体导致人物形象支离破碎;对有声语言作用的忽视、贬斥和扭曲;作品整体缺乏诗的意象。”

  作为电影艺术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具文学性的电影台词,在今天中国的武侠大片中居然成为了一个问题,而且是最令观众不满的问题。当听着片中的古人间或脱口的语法混杂中西词汇杂糅的不伦不类不生不熟的台词时,观众便被生带出银幕世界成为了真正的旁观,而创作者所精心营造的情景氛围也便瞬间瓦解。若对此现象加以考查则可发现,这样的台词问题是随着中国电影大片的诞生而诞生的,从最早的《英雄》里面无名对秦王说出“长空与飞雪曾有一夜之情”开始,到《无极》中充满话剧风格的现代台词,如光明大将军的“我被你感动了,因为你永不放弃”以及鬼狼的“真正的速度你是看不见的,就像风起云涌、日落生息,就像你不知道树叶什么时候变黄,不知道你的孩子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不知道你会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再到《夜宴》里面杂糅有莎士比亚戏剧、冯氏贺岁片、现代诗话流行语等诸多风格为一体的电影台词,诸如“天才的艺术家!朕很欣慰”“你贵为皇后,母仪天下,睡觉时候还蹬被子,受凉了吧。”“是你的复仇之火让你穿越死亡之谷,还是你的忧郁打动了女人?”“在你之前,我不困惑,但在你之后,我困惑了。”等等,实在是让喜欢中国武侠电影的观众不敢恭维。电影台词,这一电影从业者最基本的入门贯口竟然一再地让中国大片备受口实,实在是让人费解,个中缘由,或许只有创作者明了,但有一个事实是,作为叙事手段的电影台词,没有受到这些电影人应有的重视。

  二、故事设计缺乏合理性,情节漏洞多

  说电影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大概不会有人反对,虽然叙事不等于讲故事,我们也不否认电影史上曾诞生过“不讲故事”的电影(如西方的一些先锋派电影),但是对于一部商业电影而言,故事讲的好坏则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在以商业电影称霸世界影坛的好莱坞是再明白不过的事情,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商业大片成功的金科玉律,《泰坦尼克号》是这样,《拯救大兵瑞恩》《角斗士》同样是这样,甚至就连取材他国文化加以改造的影片也是这样,如《一千零一夜》《花木兰》等,而反观近几年我们的商业大片,却在这方面欠缺有加。故事情节设计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一厢情愿和牵强生硬之处不在少数,而一些剧情方面的漏洞更是成为备受观众指责的硬伤。

  电影《英雄》可以称为中国第一部武侠大片,但是整个影片却是建立在对中国武侠文化曲解或是反诘的基础上的。心系和平、胸怀天下,暴君秦始皇居然成为了天下侠士们误解的真英雄,而无名那没有刺出的一剑则让长空、残剑、飞雪之辈的慷慨献身变的滑稽;曾拍出过风格独特的武侠电影《双旗镇刀客》的导演何平,却给他的带有写实风格的《天地英雄》设计了一个科幻式的结尾:危机时刻,舍利佛光显世,于是一切邪恶恩怨全都泯灭;而张艺谋的第二部武侠电影《十面埋伏》,在情节铺设上远不如与之剧情相仿的《无间道》来的细致,片尾的“大雪突降”和“小妹复活”的生硬设计则让原本就简单的古代三角恋的故事更加经不起推敲;再看以“魔幻武侠大片”示人的《无极》,用“馒头”和“满神”来引发和推动一个宏大到可以普度众生的故事实在是莫名的牵强。当结尾处,昆仑带着倾城飞升在时间回流的浩瀚星空时,整个电影便和观众一起迷失在一片虚无之中。如此稀松的情节,难免会在民意畅达的网上流传出《一个馒头引发的悲剧》的戏谑之作;而一向以“会讲故事”著称的冯小刚,此次的更弦之作《夜宴》,因为没有了喜剧的打圆,也在情节设计上暴露出受人把柄的缺陷,除了影片最后的那没有出处的致命一击令人费解外,中国传媒大学的胡克教授还指出了《夜宴》当中的两处硬伤:一是为了得到皇位毒杀哥哥的厉 帝并不是一个仁慈的皇帝,这样的人会为爱情,会为内心的谴责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杀吗?二是殷隼率众雪地营救太子时,正是一片旷野,殷隼是如何知道御林军会在这里动手杀太子,而且合围的那样精确,形成了以御林军为圆心的包围。如果这里不是一片开阔地而是一个山口,如果说设伏人身上不是覆盖着厚厚的雪,这点还能说得通。

  以电影《卧虎藏龙》引发国内武侠电影世纪风潮的华人导演李安在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国际电影论坛上曾说:不管是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还是中国电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希望这一简单而又简单的道理能给我们的大片以启示。

  三、人物塑造表面化,艺术形象单薄空洞

  文学是人学,而电影艺术又何尝不是。回顾中外电影史上堪称经典的作品,哪一部没有为我们留下经久难忘的经典形象?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电影中的一些情节我们记不清了,但是那一个个充满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已深深地刻印在我们心底,任岁月淘洗,却依然鲜亮。比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主人公安东?西里,《乱世佳人》中的斯佳丽,卓别林系列电影中的夏洛尔,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素芬,《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小兵张嘎》中的“嘎子”等等。“与小说同属‘叙事艺术’的影视剧,也应把人物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情节结构、有声语言和视听联觉造型在影视剧中固然重要,但是人物形象创造却是这一切艺术表现的目的,人物形象是审美意象的集中表现,特别对影视剧来说人物形象更是其出发点和归宿。”

  对照我们最近的几部大片,人物塑造着实欠缺,甚至就连一向注重人物刻画的张艺谋也在自己的大片中“集中精力搞画面搞场面”去了,于是,一个个被精心包装的人物形象因为没有了性格情感的专注刻画而成为了华丽的道具,于是,当剧中人为爱为恨痛哭苦流涕自杀自残的时候,观众只觉得做作。电影《十面埋伏》中,无论是飞刀门的卧底还是官府的捕头,几乎都成为了导演用以展示影像的道具,当冒着死亡危险的飞刀门的卧底发现自己的女人竟然爱上了捕头的时候,只能用所谓的“我等你三年难道抵不过他陪你三天?”这样的简单诘问来陈述自己三年来的遭际,实在令人感觉空洞。而电影《无极》中,大将军、昆仑、无欢、鬼狼和倾城,在关于爱情、权利、背叛、民族、命运、抗争等的诸多宏大主题下全都变成了飘忽不定的符号,除了迷失还是迷失。有影评人曾指出,如果电影把精力放在昆仑一个人身上,好好地加以刻画,凭借陈凯歌的实力,应该是一部具有震撼力的电影。然而,这只能是假设,当人物一个个飞在天上的时候,观众只好抬头观看。如此怠慢电影的人物塑造,要么说明创作者的急功近利,要么说明其贪大求全。而想想当年的《红高粱》中的“我奶奶”,《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以及《霸王别姬》中的“段小楼”和“程蝶衣”,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至今令人怀念,今昔对比,实在让人感叹!

  四、片面追求视听奇观,刻意为了场面而场面

  作为一种现代艺术,电影在科技的强大支撑下,视听效果得以不断强化。通过电影特技,人们看到了梦中的幻像,看到了远去的历史和不曾谋面的未来,甚至看到了人们无法想见的视觉奇观。应该说,这是电影艺术的进步,它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功能,但是当把电影技术不加节制的使用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电影叙事,不仅靠精美的画面、新奇的场面、迤逦的音乐,更应该靠流畅的故事以及寄予人类情感向度和生命哲思的理性探求,这已经是被电影艺术自身发展道路所证明过的事实。就我们的电影史来看,从早期的电影被称为“杂耍”到“影戏”再到一步步丢掉戏剧拐杖自己走路,电影不是仅仅依靠视听表现才成为被大众接受的艺术的。然而今天,面对好莱坞大片的进逼,我们的商业电影大作似乎要走回历史的起点。我们不否认《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等影片中足够流传后世的经典场面的优秀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电影艺术整体表现的要求,特别是当这种对画面场面的追求以牺牲其他艺术元素和功能而成为一种刻意的时候。有人说,目前中国的电影正在从灵魂走向躯壳,从内容走向形式,逐渐符号化了。画面、音乐、动作、造型等等,似乎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美,美的让人厌倦。《英雄》是这样,《十面埋伏》是这样,《无极》也是这样,就连一向以讲故事擅长的冯小刚也在自己的豪门《夜宴》中,表现出同样的倾向。其实《夜宴》中有不少动作场面看起来都很勉强,比如将皇后设计成武林高手就很没有必要,实在有为打而设计。而皇后与太子一见面就来上一段打斗以及御林军兴师动众的自杀场面,实在是形式大于意义,另外将杖毙设计得如此夸张更是令人咂舌,事实上这一刑罚只需要表达出残酷性便可以,没必要让人飞上翻下的,将大量的动作场面都设计的极尽华丽,反而减弱了影片依照历史悲剧的厚重感。针对这种现象,曾有人撰文指出,电影如果一味炫技,一门心思营造“视觉冲击力”,营造出的只会是感观麻痹的审美疲劳。任何艺术只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才会拨动观众的心弦。

  对比李安的《卧虎藏龙》,或许我们能看得更清楚。《卧虎藏龙》里也有“武”有“侠”,也有精致的画面和商业化的特技,然而,李安并没有为了场面而场面,他的场面设计都是紧紧围绕一个内核来展开的,那就是中国武侠文化丰富的意蕴和中华文化中儒、释、道等宗义内容,这样就使这部电影承载了更多的东西,也使武侠片摆脱了纯粹的画面展示和暴力打斗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表达,一种伦理、道德的纠结和拷问。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商业电影,没有必要追求思想内涵道德意义之类的深刻东西,现代人需要的就是放松和刺激,就是要有视听冲击力,这看似合理的辩解事实上却是对商业电影的曲解。商业电影是要好玩好看,有视听冲击力当然不错,但是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的艺术元素和表现方式都不能脱离电影叙事的根本而存在。为场面而场面的结果只会降低电影艺术的表现力,而观众难免不会产生审美疲劳,这一点无论对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是一样的。反观好莱坞电影商业大片,如《泰坦尼克》、《勇敢的心》、《珍珠港》、《蜘蛛侠》,哪一部不是在视听上作足了功课,然而,好莱坞却并没有为了技术而放弃叙事,没有为了画面而丢掉文学,电影的故事情节的建构铺陈、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细腻刻画,始终是电影的主体。

  五、着力情色渲染,热衷各式非正常恋情的编制

  林语堂在分析中西艺术的差别时,曾说过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他说:“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而今天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同。当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武侠电影一再地热衷于情色渲染和各种非正常恋情的编制的时候,武侠的精髓已在悄悄地变味。可以看到,以艺术之名创作的所谓的“激情戏”,在这些电影中丝毫不逊色于打斗场面的奢华:《英雄》中出现了有“侠客”之名的“残剑”,为了报复“飞雪”而强暴自己丫鬟的场面;《十面埋伏》中多次出现章子怡和金城武草地里“野合”的香艳场面(有人曾做过统计,整个剧中章子怡曾五次露肩,其中三次被金城武按倒在地,一次被刘德华按倒在地,一次是自己洗澡),《无极》里面也有光明大将军和倾城滚作一团的激情处理,而《夜宴》里面更是有让观众血脉贲张的皇帝为半裸的皇后“推油”的场面以及背部全裸的皇后进行沐浴的场面。如此艳俗的场面设计除了可以用来进行商业炒作和满足观众所谓的窥视欲之外,实在是有悖于“发乎情止乎礼”的东方式的情感表达,更与武侠电影应有的“侠骨道义”相抵触。而针对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过分暴露的人物造型设计,有人撰文《中国电影冲奥,是该用“巨乳”还是“巨儒”?》以此来表达看法,虽然言辞有些激愤,但其个中道理还是值得品味的。

  应该说,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武侠片的魅力就是在于其中赋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正如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的金丹元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是源自先秦的‘儒道互补’和隋唐以降的儒、道、佛三教合流所形成的多重义理并举及其审美思维。这在当代武侠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从《少林寺》至《新龙门客栈》,无论是大陆的还是港台的,武侠片始终在华语领域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人们要看的难道仅仅是穿着古装,演绎悲欢离合的帝王将相、得道高僧、娟妓优伶、太监门宫?实际上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从武侠电影中往往可以看到被夸张了的历史的缩影和虚虚实实的传统文化的脉络,从而满足了对民族史和民族性的认同。”理论是灰色的,但对中国大片而言,这道理却是切中肯綮的。

  也许是对中国的大片寄予了太多的厚望,所以才会如此尖刻,但不管是厚望也好尖刻也罢,对中国电影的信心是不曾改变的,作为中国的电影观众,真的希望看到能够感动我们心灵的自己的大片,而不是在现影后的失望中再次神伤!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4

  本刊每期都会准备10道音乐知识题,等待你的作答。你可以将答案写在本刊的小插页“读者调查表”上。本刊每期会从答对70分以上的调查表中,抽取100位幸运读者,并赠送一份精美小礼品。还等什么?赶紧参与进来吧!

  1 《彼得与狼》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写的一部交响童话,讲的是少先队员彼得像猎人那样机智勇敢,在小鸟的帮助下逮住恶狼的故事。故事中的各种不同角色是通过不同的乐器来表现的。你知道爷爷、小鸟、猎人的枪声这3种角色分别是通过什么乐器来表现的吗?( )

  A.小提琴、长笛、钹 B.大管、长笛、鼓

  C.大管、小提琴、鼓 D.圆号、大管、鼓

  2音乐术语中“a Tempo”的意思是( )。

  A.恢复原来的速度

  B.比原来的速度快些

  C.比原来的速度快些

  D.渐强

  3在简谱中,休止符用( )表示。

  A.实心圆点 B.0 C.短横线 D.

  4下面哪两个调号之间属于等调关系?( )。

  A. 五升和六降 B. 六升和五降

  C. 五升和五降 D.七升和五降

  5室内乐,原指在宫廷和贵族家中演奏的音乐,现在通常是指( )。

  A.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 B.在室内演奏的乐曲

  C.独奏曲

  D.各种舞曲

  6乐音体系中的半音指的是( )。

  A.两音之间的距离 B. 两音之间的关系 C.相邻两音之间的距离 D.两音之间的高低

  7《十面埋伏》是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一首表现“楚汉相争”的( )独奏曲。

  A.古筝 B.古琴 C.扬琴 D.琵琶

  8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古时称为“横吹”的是( ),又名“喇叭”的是( )。

  A.笛子、箫 B.箫、唢呐

  C.笛子、唢呐 D.笛子、巴乌

  9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曲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他的原名叫( )。

  A.刘天华 B.华彦钧

  C.黄自 D.李叔同

  10我国的少数民族不但能歌善舞,许多还有各自的歌唱节日,你知道壮族、苗族和蒙古族的歌唱节日分别叫什么吗?( )

  A.歌圩、花儿会、敖包会

  B.歌圩、坐妹、敖包会

  C.花儿会、游方、歌圩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5

  中国的大片自1997年已初见端倪,那是谢晋导演为了纪念香港回归而执导的《鸦片战争》。该片投资一亿元,是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的一次最大投资,并完全由民间集资。但是此片算不上是一部商业娱乐片,因此不在此作讨论。真正意义的商业大片应是始于张艺谋的《英雄》,该片投资2.6亿人民币,全球收入共计14亿人民币。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为张艺谋赚来了满堂彩,再加上此前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也赢得了奥斯卡的小金人,更是一剂强心针,刺激了中国商业娱乐大片的发展。紧随其后的是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投资2.4亿人民币;陈凯歌的《无极》投资3亿元人民币;冯小刚的《夜宴》投资1.2亿人民币;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3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内顶级的三大电影导演都参与了商业大片的拍摄,自然也就引起了大家的高度关注。

  如果算上李安的《卧虎藏龙》的话,四位导演的6部影片中,叶锦添参与了3部,袁和平参与了2部,谭盾参与了3部,鲍德熹参与了2部,章子怡则4次担任女主角。制作班底有如此高的重复率,类型更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古装+动作”。对此,张艺谋说:“……我们的大片类型还太窄,只停留在古装动作上,但这不是导演的问题,是市场的问题,因为光靠中国内地市场是养不活大片这个投资的,那么只能靠海外市场来收回成本,而海外市场只接受这种类型的。……还不能说是古装+动作人家都张开双臂迎接,不是,他们还挑挑拣拣,看质量,看明星,看团队,也看剧本。

  二、商业大片分析

  2003年第一部具有标本意义的大片《英雄》出炉,这是一部向《公民凯恩》或《罗生门》致敬的影片,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猜测与讲述构成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该片汇集了两岸三地的明星大腕,花了1000多万元进行轰炸式宣传。明星的号召力及唯美的画面立即吸引了无数人进入影院,国产片国内票房2.5亿元的纪录直到最近才被《满城尽带黄金甲》打破。《英雄》一片最有特色的就是色彩的运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故事。

  红色代表着激情,蓝色代表了侠义,绿色代表着平和……在一次对话中,斯皮尔伯格对张艺谋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于有听障的人,你的颜色可以鲜明地说明这个故事,字幕不用看就能理解你的故事。”或者这部影片已成了一个标高,是日后用颜色讲故事的影片无法超越的高度了吧!片中的一些动作设计更是开了动作创意先河。

  受到《英雄》一片成功的鼓励,张艺谋又拍摄了第二部大片《十面埋伏》。这是几部大片中唯一与宫廷无涉的一部影片,讲的是关于江湖门派的故事。这是张艺谋为了与《英雄》区别,不再讲大侠、天下,要平民化,于是改成捕头和帮派小妹的故事。影片中的牡丹坊舞蹈与竹林追杀拍摄得真可谓是无可挑剔,可惜的是故事本身太薄弱,以至于在放映时引起数次笑场。所以有人说这部影片更适合用来做摄像教材,将任何一幕拿出来看都极精致,只是妨害了电影本身。张艺谋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他说:“大片容易炫技,把导演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些细节上去,故事就会不自然。”

  当张艺谋认识到自己影片的缺陷时,陈凯歌却又不幸重蹈覆辙。《无极》的场面实在过于华丽。影片无一处不设计,无一处不有所指。陈凯歌急切地要赋予它太多的使命,关于速度、命运、爱情、隔膜,关于记忆、心理创伤、未知世界、承诺和背叛。因此当一个馒头结结实实地砸过来时,《无极》毫无招架之力,以至于“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成了2006年的流行语之一。

  冯小刚是一位聪明的导演,善于学习并汲取教训。一开始就确定了要改编莎翁名剧《哈姆雷特》,这是一部全世界人民都熟悉的戏剧,在剧本上占了先机。他将故事放在中国的古代宫廷之中,开阔的空间,沉郁的色调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但冯小刚又是一位平民化的导演,擅长于诠释普通百姓的心理,洞察社会百态。将他的这些长处放到《夜宴》中,就成为了他的软肋。只是冯小刚习惯了制作小规模影片,这部影片中并没有留下什么经典性的画面,这也算是遗憾之一吧!

  三、小结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6

  一、用音乐来导入

  学生可能不喜欢枯燥的文字,但会喜欢动人的乐曲,讲课前放一曲与课文相关的乐曲,会让学生在陶醉中进入课堂。比如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放一些古典名曲,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学生领略了乐曲的魅力后,老师可以告诉学生,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弹奏,眼泪把衣袖都打湿了。琵琶女的弹奏为何如此动人心扉呢,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对课文的学习上了。再比如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可以放一些感恩母亲的音乐,比如《烛光里的妈妈》、《懂你》等,这些歌曲也会把学生很快地带进课堂,和作者形成共鸣。

  二、用视频来导入

  很多老师讲课喜欢利用多媒体,它有画面,有声音,对于吸引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讲解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讲课前可以把《三国演义》的片头部分放给学生看,它的场面壮观、磅礴、气势宏大,再加上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些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苏轼词里面描写的意境中,比老师唇干舌燥讲上半天,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讲鲁迅的《祝福》,讲课前可以放一段电影《祝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祥林嫂的不幸,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用故事来导入

  对一些外国作品和节选类作品,老师可以先讲一些与课文相关联的故事,把学生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比如讲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老师可以先讲一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虽然它们一个是东方的传说,一个是西方的戏剧,形式上差异很大,但二者表达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对自由、美好爱情的追求,对恶势力的批判,学生可以带着对《化蝶》的认知迅速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中。再比如讲《林黛玉进贾府》,老师可以先讲一讲《红楼梦》第一章中两个神话传说“女娲补天”、“木石前盟”,这些传说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也会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理解。

  四、用疑问来导入

  在讲课前,老师可以先设一些问题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把他们带进课文的学习中来。比如讲《鸿门宴》,老师可以先讲一讲刘邦、项羽各自的发展道路,兵力对比,然后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项羽兵力远强于刘邦,最终却落得个“霸王别姬”的悲惨下场,让学生学习课文,看看谁找的原因全面、准确。再比如讲《小狗包弟》,老师可以先讲一讲巴金老人的一些情况。然后再设疑,如此一个慈祥博大并且享有盛誉的老人为什么保不住一条小狗,而要把它无情地送上解剖台。带着疑问来学习,学生注意力会集中起来。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7

  【关键词】影视作品;制作;导演职责

  中图分类号:J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48-01

  一、筹拍阶段

  在影片筹拍阶段,需要寻找剧本、演员、场地,这个阶段占据了整个影片制作时间的大头。一部好的影片能感动观众,使观众产生无数的情绪回应。在我们看过的影片中,总有那么几部“深入我心”,心灵受到碰撞的影片。也许它们所讲的内容我们并没有同样经历,但仍会被其中的东西深深吸引,深深感染。正如我第一次观看《阿甘正传》的触动,它讲述了另一个国家的人,它讲述了一段我不了解的年代,它描写了一个我从不会接触的人物,但这个人物却在短短的时间里牵动着我的笑我的哭。同样《肖申克的救赎》也充满了震撼,当主角从下水管道爬出,站在磅礴的大雨中仰首向天时,我的心中也充满了喜悦、希望、解放的感觉。那么这些影片是用什么来牵动我们的心?是人物吗?人物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喜欢他们?当我们追根探源地去思考时就会发现,塑造了这些我们喜欢的人物的东西还是故事。什么是故事?大卫马梅说故事是“主角在追求他的目标时,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重要事件的演进。”而故事对于影片首先便是剧本。在一部影片的筹拍阶段,我们从剧本开始,我们将要讲述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物、它是怎样展开的、它要告诉人们什么、它又怎样收尾,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当我们在筹拍影片时,剧本成了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因此,在筹拍阶段,导演编写修改好剧本非常关键。一个剧本如果讲的故事感染不了人也会给影片造成硬伤,如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画面精美、镜头唯美、色彩鲜艳、群星云集、投资巨大,但却鲜有评价影片触动人心,故事打动人心的评论。剧本准备得越充分,导演与编剧越注重讨论细节,越利于影片的顺利拍摄。导演与编剧的良好沟通也利于导演对演员角色的选取和把握。

  二、拍摄阶段

  一部片子从正式开拍到拍摄结束,这个周期只占整个片子制作过程的很小部分,但这个阶段却是最繁琐复杂的阶段,也是最体现导演能力的阶段。导演就像一个片子的中心枢纽,首先,导演要具有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这样才能确保拍摄顺利进行。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演员、排戏的场地、拍摄人员都需要导演的调度和协调。如果某一环没有紧扣就很难顺利完成当天的拍摄计划。同时,导演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徐静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导演的表达对整个片子的创作非常重要。电影本身是导演想法的载体,有效的表达才能使其他人员能理解并帮助导演实现他的想法。其次,导演要对剧本的把握烂熟于心,同时也要具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是可行性的想法。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变故而使导演的拍摄想法破产,导演要为每一段情节选择适合的“场景”,他要选择拍摄的方式,他要为摄影机选择安放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式,他要设计镜头的变化――多大景深、是否变焦?他还要指导演员――需要他们做什么,等等。但同时这些设计的东西无形中又受经费、天气、光线的影响而改变。再者,导演要具有很好的场面调度能力,在拍摄现场摄像机位、演员的走位,因某种现实原因要改变镜头的设计等,这些都需要导演有很好的现场控制能力,从而领导剧组完成拍摄。

  三、后期制作阶段

  十面埋伏讲的什么故事篇8

  尤小刚:大概1亿多元,接近200万元一集。这是我拍电视剧以来投资最大的一部,仅服装造型的投入就达到了几百万元,演员片酬更是水涨船高,群众演员也特别多,张建民(《十面埋伏》舞蹈编导)的舞蹈队跟着我们全程拍摄……1000人的场面一天就得30多万元。其中还有70人的制景队,足足做了4个月。

  《综艺》:演员片酬水涨船高得厉害?

  尤小刚:这是电视台给抬起来的。孙红雷火了,电视台就一个劲说:“我们就要孙红雷”。如果是孙红雷的片子,电视台都表示价格高一点也无妨。总开会,说希望制作商联合控制演员价格――这哪是我们控制得了的。我们压价人家就不演了,他们又不愁没电视剧演。

  《综艺》:这么大的投资,《杨贵妃秘史》现在的市场反映如何?

  尤小刚:和各台都在谈,市场情况不太好,因为这几年市场上积压的电视剧不少,彼此占用空间。对于卫视来说,2010年大致的计划都排好了,除了政策性的影响,卫视的电视剧排期表调整的余地只有15%,比如有好作品出来,会把其他的剧往后推一推。不过电视剧不存在他们都说的“太贵”问题,现在电视台的收益已经到十几个亿了,但其购片费用之于收入的占比并没有增大,反而有减少。电视台在利用播出平台进行垄断,制播分离这么多年,把文化创意产业做大不是把电视台自制节目做大,而是要促进社会制作产业的发展。

  《综艺》:你觉得现在观众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剧?

  尤小刚:现在观众有两方面需求,一是纯粹娱乐,二是精神诉求。一部批判现实的《蜗居》就出了这么大风波,所以老百姓只好看点好玩的剧热闹热闹就行了,这样,全民审美水平就越来越降低;另外,文艺作品更重要的是宣传人文精神,但不是哗众取宠地批评两句社会现象就是人文精神,而是要体现人类的根本精神,情感的道德基础,对世界的认识基础。现在大部分戏很毛躁,大家都想赚钱,有过多的桥段化,缺乏对生活的监视和把握,谁都不愿意深入生活。现在的状况是电视剧量很大,但大部分没什么审美价值。

  《综艺》:那你怎么看近两年电视剧业的发展?

  尤小刚:边走边看吧。这个时候,凭良心把自己的事做好就行了。

  《综艺》:你认为中国电视剧的编剧水平怎么样?

  尤小刚:编剧技巧比较普及,但生活普遍很贫瘠。编剧们缺乏关心社会,关心人文的精神,关心人民币的热情倒是比较高涨。虽然他们很辛苦地在写,但缺少对生活素材的把握,又不甘于寂寞,一味地抓紧时间“编”。优秀的编剧,也有被过度开采的状况,都累的不得了――因为所有的人都攥着钱等着往他们口袋里塞。不过也有少数几位优秀编剧还在关注自己该关注的,老作家还是有良心的,拿着钱弄一些不咸不淡的东西恶心人的事,他们做不出来。

  《综艺》:你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尤小刚:要拍下两个“秘史”系列:《四大美女秘史》和《隋唐秘史》(包括《隋朝秘史》《唐太宗秘史》《武则天秘史》《杨贵妃秘史》)。《杨贵妃秘史》是两个秘史系列的启幕和奠基。明年还要拍一部电影,暂定名为《突围》,讲的是三个红军的故事。

  《综艺》:为什么突然想拍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