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论文

  外来职工大多是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民,文化层次较低,难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帮助和全面发展支持。许多家长无法为孩子辅导功课,教育方法上以说服教育、奖励惩罚等基本方法为主,而且单亲家庭、贫困家庭、问题孩子家庭、重组家庭日益增多。这些特殊家庭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其在家庭教育中比普通外来家庭有着更多的困难,经济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着他们的家庭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有效的外部介入和指导还非常匮乏。

  尽管外来职工子女家庭教育呈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也受现居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养方式上、亲子关系上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多数家长有主动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的意愿和行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党政部门应站在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关切这些问题,重视他们的诉求,在各个层面帮助指导外来职工家庭教育步向健康发展。

  一、制度设计上要求均等化。充分认识外来家庭的出现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涌入城市的外来职工是当地发展的巨大动力和廉价劳动力,而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却生存在城市的边缘。他们付出了种种代价,寄希望于子女能够实现家庭的“代际向上流动”。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困境,以彰显社会补偿、社会关照、社会保护原则等社会价值。当务之急要改革外来职工户籍迁移、申报制度。在购房随迁政策外还应增加以务工年限、缴纳社会保险基金年限为标准的户籍迁移条件,不再让户籍成为其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最大障碍。同时确保均等享有当地的公共服务产品。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外来职工子女不得不面临去向的两难选择,要么在流入地读高中、回户籍地高考,要么回户籍地读高中,但许多外来职工在户籍地已经没房、没地、没人,势必带来一系列困难。应该改革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让学籍也流动起来,然后再实施凭学籍参考高考。

  二、生存环境需要大力改善。提高外来人口的生存质量,为外来人口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建立合理合法的劳动制度,尊重外来人口的劳动权益,使他们能享受到法定的劳动时间和合理的劳动报酬,要承认和保障外来人口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等,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并且使他们真正得到本地居民的真诚接纳和帮助。因为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外来人口的生存状况,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将始终成为困扰社会、学校、家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家庭教育宣传指导上需加强化。越来越多的外来职工子女将会在当地成长、生活、工作。要想方设法帮助破解外来职工家庭教育的困境,加强对家长的指导,提高子女的素质。学校、企业、社区及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指导。学校可以组织“父母学堂”讲座、召开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等方式,启发外来职工开展家庭教育的热情。加强对外来职工家庭的教师家访活动,了解相关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社区在举行暑期活动及“青春健康”讲座时,要邀请外来职工子女参加,增强第“二代”外来职工对第二故乡的心理归属感。企业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的联系,安排一定时间对外来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和学历培训,并在各类培训中加入家庭教育的内容。在工种和工时安排上,尽量人性化,让外来职工与孩子有一致的作息时间,增加亲子互动的时间和机会。

  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需联合化。外来职工中的第二代在现居住地出生成长,他们头脑中对家乡的概念要比父母淡漠得多,今后长住当地的趋势明显。他们会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真正的生力军。与第一代相比,他们的文化会更高、民主意识会更强,对于现实的不公平感受会更强烈,可能会趋于激进,与主流社会产生冲突;也可能会趋向认同,成功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所以社会各界应形成共识,尽量避免第一种可能,共同引导第二种可能。一是在公众媒体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对新生代外来职工的现状进行系列的追踪报道,呼吁社会消除歧视,共伸援助之手。二是人口管理部门要加强外来职工生育管理,指导外来职工减少生育数量,提高出生子女素质。制订合理的家庭发展计划,把家长有限的精力投放到少量的子女身上,增加教育效益性。三是学校要促进外来职工子女学校教育的成功,使外来家庭拥有一个向上的有效途径。同时使外来职工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得以成功施行的基础要件,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学校教育效果就会降低。

  总之,外来职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全社会支持体系来共同构建并实施,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应当责无旁贷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

  一、家庭教育隐性因素的作用及现状

  家庭,是生命个体最先接触到的成长环境。针对单个人来讲,家庭的影响几乎可以伴其一生。家庭中的德育多数情况下是以隐性方式而存在。它并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现成模式。它的整个过程很大程度上隐匿于生活的琐碎细节当中:父母的言行、子女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以及“餐桌文化”等。个体成长过程中实际接收到铸成思想观念的讯号,多数并不是家长过多有意而为的教诲,更多的是他们自己成长时因循着自身的感觉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模仿。皮亚杰说:“暗示和模仿是最有力量的。”成长个体对家人言行的模仿,尤其是成年以前的模仿几乎构筑了他们整个道德大厦的轮廓。这种现象类似于生理学上的遗传,可以看作是人类“德性遗传”的具体化。家庭生活对儿童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因为血缘关系的特殊性,这种影响渗透到个体内心,由内而外发挥作用。所以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可以说带有先天的“遗传性”。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家庭德育教育不容乐观。社会的变革让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思想转变不经意的会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最为真实和深刻。社会风气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指向,当下道德失范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家庭教育也因此出现了种种不和谐甚至有悖常理的现象。有学者就指出现在家庭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家长重言教轻身教、忽视子女需求、忽视子女潜能开发、家庭教育环境封闭等。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家庭教育已经沿着“实利主义”的方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家庭教育是比学校教育更带有实利主义性质的教育,它带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自然,父母很关心自己的小孩,但这种关心往往是对儿童未来命运的关心,而不是儿童当下的感受,家长更加关心儿童的前途,比如成年后的工作类别和工作收入。”“家长作为成年人所感受的生活压力越大,他对自己孩子的未来命运就越关心,就越强制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充分的满足当前社会对一个成人的要求,而不得不牺牲孩子当下的幸福。”所以针对目前这种状况,有必要对家庭中具有品德隐性影响的主要因素做一番讨论和研究,使得家庭隐性德育理论体系更为系统和完备。

  二、家庭教育中隐性德育的重要因素

  (一)物质环境

  个体所处的物质环境对其自身发展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物质环境除了能给个体提供足够的生理需求供给,在其精神成长尤其是品德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亦是举足轻重。家庭物质环境与家庭经济结构息息相关,也可以说不同的家庭经济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物质环境。家庭经济结构是指家庭经济来源、家庭向社会获取消费品的方式,经济支配方式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生活方式等。很显然家庭经济的优越能为个体的良好成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成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这对一个在各方面都需要“营养”的成长个体而言是良好的外在环境。所以家庭经济条件的状况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可视的“衣、食、住、行”上,而且对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在精神生活上也完全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而且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与经济收入几乎是呈正相关的趋势。陈鹤琴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应向儿童提供一个游戏、艺术、阅读的环境。因为整洁雅致的环境与脏乱无序的环境相比,总能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快乐健康,而且好的环境对促成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自信,并富有远见和抱负。家庭环境中诸多因素都与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经济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偏好,如:家长的言行举止、“餐桌话题”的内容、家庭交往人群的种类以及社区环境的好坏等等。因此,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风格,每个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必然也都带有其家庭风格的烙印。注重身体健康的家庭,其孩子就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注重外在形象的家庭,其孩子对言行举止以及服饰穿戴就格外留心;注重精神享受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则更愿意在文化领域进行消费等。家庭生活的“文化”风格,对耳濡目染的成长个体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深刻影响极有可能会伴其一生,不仅会成为他们自己的内在行为规定,而且也会成为他们审视外在事物的主观依据。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具有助推作用。

  (二)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通过家庭成员表现出来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教材”或无书“典籍”,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根深蒂固的先导作用,对全体家庭成员起感染、约束、控制和同化作用,直接左右他们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总体来讲,家风是一种类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又极大的体现了精神传承的内隐性、长期性、深刻性。所以,家风侧重的不是父母外显地要求孩子们怎么做,即主动教育。这并不是说完全抹杀主动教育,而是指家风的传承体现在父母通过自己长期的自我行动来潜在地对孩子施加影响。与外在的直观教育相比较而言,这种影响和对象(孩子)之间有明显的被动性,显然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受影响个体对这个影响的消化吸收。不过,就事实而言,家长的主动教育与其名副其实的外在行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会强化这个影响,身体力行往往收获的效果最大。对于模仿能力极强的成长个体而言,对实际行动的模仿要易于对口头说教的理解。所以,家长的行为举止会在无形中渗透到子女心中,并深刻地影响着孩子言行举止。家风的遗传性持久且强大,纵横的双向影响能波及到很多人。国外曾有研究者对此做过调查研究:美国康乃狄克州爱德华家族,讲究道德注重修养的家风,使得其家族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八代人没有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同一时期,纽约州朱安家族,由于家风败坏,八代人中出现了300多乞丐,400多人因酗酒死亡,63人被判徒刑,七人被判死刑。由此可见,家风的传承性不容小觑,其恶劣影响可以波及到几代人。家风作为一种类文化传承,其沿袭的方式大致是家长主动的教育以及自身言行的潜在影响。主动的教育多体现为灌输性和强制性,而后者则不同,它往往更能激起成长个体效仿的意愿,就产生的效果而言,无处不在的潜在影响实效更佳。所以良好的家风的传承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受教育者一方,更多的也在考验施教的长辈能否做到言行一致,能否把自身塑造成良好的榜样。就内容而言,家风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所依照的理论价值体系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风也在舍弃陈旧的内容,不停地被加入新的元素。所以良好的家风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在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它的与时俱进是它发展改良的动力,同时也让它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三)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但是家对于某些儿童来说是温馨的,对某些儿童来说却是牢笼和战场。专制权威性父母,把一切管得过死过严,严格限制儿童的行为与自由,要求孩子绝对服从,稍有不满,则严加惩罚,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对周围人事缺乏信任感,行为举止畏首畏尾,成就动机不强,性格存在着很大缺陷;民主式父母,尊重儿童的想法和行为,注重亲子间的沟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指导性建议,孩子容易成长为有自信、有主见、性格健全、热爱探索并富有创造力。看似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并未有意而为地夹杂着诸多人格教育的内容,但其实这种种方式就已经潜在的对孩子的某些观念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旦积久成深就会继而形成他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很难再发生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所以对待家庭内外大事,要通过家务会议平等协商,妥善解决。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家庭成员之间应秉持相同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要做到征求并尊重成长个体自身的意见和发展需要。使得青少年在文明、民主的家庭环境中,自然、积极、健康的成长。

  (四)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人际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尤其是感情关系。理想的家庭成员关系应是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姊妹之间,互相尊重友爱,整个家庭和谐有序。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心理学家说:“个性特点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人们相互关系的产物。”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既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还会对他们的情绪机能、个性发展、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巨大影响。所以,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会使孩子形成积极愉快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增强生命活力和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良好,相互理解,彼此信赖和尊重,能够使成长个体精神振奋,形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家庭人际交往是成长个体和家庭以外成员进行交往的摹本和参照,所以良好的家庭成员相处方式不仅提供给孩子优良的成长环境而且为他们在家庭以外进行为人处事时树立了典范,同时也增强他们自主自动形成良好性格和品质的能力。不良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家庭成员尤其是成长中的个体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在类似环境里成长的儿童性格往往有很多缺陷,偏执、孤僻、冷漠、甚至往往还带有暴力倾向。格鲁克指出犯罪青少年家庭的共同特点是“这些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可能是敌视的或冷漠的,而很少是有感情的,他们不是打孩子就是忽视孩子,少有给孩子指导。”孩子的成长在后天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变得千差万别,模仿的本能会因为自身的深切感受而得到千万倍的加强,所以从最初的模仿开始,家庭成员的关系就成了他们对外进行交往的第一手教材。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遇好则好、遇坏则坏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明显的倾向。虽然在这样一个长期的成长过程中,尚会有不确定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和谐美好家庭成员关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人格上会更健全,在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上更具有可塑性。

  (五)家庭成员言行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其《父母必读》中提到:“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么对待先进人物、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忧愁等等这一切都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父母的言行是子女天然的模仿样板,而这一切的发生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儿童未成年以前模仿能力是赋予其获得技能和习惯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不需要耗费力气就可以习得的小习惯上。例如,言谈举止、一言一行。而又由于父母和其他长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性以及朝夕相处的缘故,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而言具有无可辩驳的正确性,所以依照他们所做的去做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就是对父母言行可以对孩子造成重大影响的鲜明写照。所以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在不讲究语言文明,相互出言不逊,骂声不绝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污言秽语早早就成为孩子语言的一部分;而在一个注意文明用语、互相尊重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文质彬彬,守规矩,懂礼貌。这仅仅是个体成长的一小部分的举例,而更深刻的有关人格形成的影响也包含在其中。

  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xx年)修订》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更加重要,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使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积极、阳光、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积极心理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泰斗塞利格曼

  (Seligman)认为培育积极感情和情绪是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必要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主张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研究重点是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并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小学阶段,学校在实施教育行为时发现,目前,很多家庭教育还存在着和儿童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一部分家长不了解儿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导致儿童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研究重点是挖掘人自身的积极因素,以积极的心态生活,并最大程度地挖掘人的潜能,获得幸福的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让积极心理学充分发挥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从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呢?在研究中我们找到了一些颇具效果的好方法。

  一、帮助家长塑造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忧心地看到: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长的意识亟待提高。在我们的“知心姐姐信箱”里,很多孩子的来信都提到了家庭的问题,不幸的家庭环境或不和谐的家庭氛围都给如此小的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阴影。因此,我们利用家长会、“给家长的一封信” 或校讯通等方式让家长树立积极阳光心态,帮助家长学习并理解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让家长明白: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并在日常生活中联系应用这些天生的优点去获得幸福的生活,让家长在迷茫中有一个总体的方向感。

  二、班主任熏陶感染,促动家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我校的“家长学校”已经办了很多年,在家长学校中,我们会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出色的家长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当中,各班主任会以积极的心态感染家长,并请有经验的家长做经验介绍,传授家庭教育的某些方法,培养孩子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同时拓展家长从更广阔、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未来,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在对孩子的问题上尽量以理解、宽容、鼓励为主。现在我校每个班级都有QQ群,在家校沟通之余,家长们之间也会针对一些问题,互相询问,借鉴经验,共同面对孩子阶段性的问题。

  三、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教育引导孩子。

  孩子的任何转变,都离不开他自身的转变和努力,我们在心理健康课上渗透积极心理学观点理念,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潜力,获得学习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实现人格的完善。通过体验性的团体活动,让他们关注到自身,关注社会、体谅父母、老师、朋友,从而获得属于自身的幸福、快乐及有意义的人生。通过观察、讨论、角色扮演等提高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通过沙盘游戏让孩子认识自我。

  四、多种渠道,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有时间期限的,孩子越小受家庭影响越大,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会与家长们勤沟通,通过多种渠道,抓住有效契机,帮助家长与孩子,让他们共同成长,体验感受共同成长带来的快乐与幸福感。

  1、家长自己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塑造积极阳光心态,然后去熏陶感染孩子。

  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在更大的程度上接纳孩子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扬长避短。孩子是有自主能力的人,他们并不是大人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当他做不到的时候,委婉地提醒他,因为他也有疲劳的时候,作为家长尽可能地理解他就好。要懂得孩子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不能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孩子,而应该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2.家长需要坚持不懈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他们有他们心理成长规律,尤其到了四、五年级,这时的孩子们的表现开始从“听话”转向“不听话”,其实,这正是孩子们的自我意识的成长。六年级的孩子更是有了青春期初期的性意识,开始注意异性。因此,家长们要不断学习,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坚持不懈的自我成长与完善,如此才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达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目的。

  此时,我们会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有关方面的经验或介绍一些好的书籍给他们。比如:什么是真正的爱?真正地爱:①无条件的爱②尊重孩子的独特性③了解孩子需要什么④给孩子一个边界⑤给孩子成长的空间⑥教会孩子爱别人⑦适当的挫折教育⑧负责的爱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当中的小林校长是如何对待小豆子种种出格的事情的;怎样塑造良好的自我概念等等;

  3.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

  在我市有一些公益性的组织,比如“红城亲子成长群”(QQ群),群中的志愿者都是我们这些心理咨询师、法官、检察官和学校的老师等等。在群里每周都会有关家庭教育的公益讲座,我们会推荐家长们去参加这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让家长更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梳理自己。通过学习,很多家长也都找到了自己家庭教育失误的原因,如:①父母自身带着创伤长大②父母个人感情存在问题③父母自身压力过大,把焦虑转嫁给孩子④父母既往有创伤性的养育等等。因此父母必须先调整自己,让自己有个健康的心态,这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4.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有资料显示,孩子可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表现为听话,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认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认真看书、学习、回家写作业,然后一考试前3名、前5名、前8名,这样的孩子看书能记住,到时候能写出来,这属于视觉最优型,这样的孩子占33%的比例。今天的教育适合他们,善于看书背书,学习时都是好孩子,到工作的时候,成就就不大,缺少创新精神;

  二类,这样的孩子跟小老头似的、每天慢悠悠,晃晃荡荡,不爱发言,什么都慢,什么都处于边缘,回家也比较慢慢悠悠的,比较敏锐、敏感、脆弱,他的快乐源自内心,这样的孩子属于听觉型,适合当艺术家,这样的孩子占20-24%的比例,这种小孩,不爱说话,能点头就点头,他们不出声,即使很激动。老师一般不喜欢这样的孩子,他敏感,要求完美,作艺术,高科技领域的最好,包括陈景润、包括爱因斯坦都是听觉型的;三类,这样的孩子一早背着书包就来了,人到声到,一到班级就能看到他招猫斗狗,上课不太注意听讲,老师让他向东他向西,老师让他抓狗他就摸鸡,不愿看书,总愿意说话,玩没问题,劳动也没问题,一考试就班级倒数,这样的孩子是动(触)觉型。3岁以后就精力旺盛,不爱睡觉,生命能量强,创新精神强。目前的教育方式不一定能都适合这些孩子,所以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属于哪种类型,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仅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施教育,而且,也可以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欣赏孩子的长处,接纳孩子的不足;以欣赏、发展、积极和更具智慧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如此,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家长们也可以真正地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最终达到孩子成长、家长成长;孩子幸福、家庭幸福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