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系统地学点哲学,应该从哪里入门?

  看了《苏菲的世界》,算是启蒙,接着应该看看那些比较经典的书籍,应该了解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哲学入门有从问题入门和从哲学发展史入门两种方式,我倾向于对哲学史有些了解,但主要精力放在哲学问题上的入门方式。

  入门书

  除了《苏菲的世界》之外(提问者说已经读过这本书了),《你的第一本哲学书》(原书名 What Does It All Mean?,作者是当代著名哲学家 Thomas Nagel)、《哲学的邀请》是语言上不设置障碍的。把哲学思考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是很重要的,很多哲学书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有的是翻译的原因)。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豆瓣) 哲学的邀请 (豆瓣)

  我自己本科毕业时也写过一本哲学入门的书,这本书比较特别,具体介绍可参看豆瓣页面。

  另一种哲学 (豆瓣)

  美国大学哲学入门教材

  这类书首推近年来新出的两个中译本,《做哲学》和《想透彻》。火了蛮多年的《大问题》也属于这一类。建议有条件可以都读一下,这些涵盖话题太广的入门教科书,没有办法做到每个章节都写得无可挑剔。

  做哲学 (豆瓣) 想透彻 (豆瓣) 大问题 (豆瓣)

  《做哲学》中译本 2018 年出版,英文原书 Doing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Through Thought Experiments 已经出到第 6 版(2019 年)。中译本挺大部头的,但不要被大部头吓到,内容可能比很多小册子要好读。我觉得作者强调的理念很对,你不是被动地学习现成的哲学,而是要逐渐学会怎样主动地做哲学。

  《想透彻》中译本 2017 年出版,英文原书 Thinking It Through: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是 2003 年出版的,此后没有再版。作者是常年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 K. A. Appiah(之前在普林斯顿大学,2014 年去了纽约大学)。第一章先讲心灵哲学有可能劝退一些初学者,大家可以挑最感兴趣的、最能读进去的章节看。

  《大问题》中译本已经出了 2011, 2014, 2018 三版,分别对应英文原书 The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第 7 版、第 9 版和第 10 版。这本书是我很早以前读的,也是一本比较经典的入门教材,推荐这本书的也很多(前两本书豆瓣评分人数都没有过百,而这本书前两版都有 3000 多人评分)。注意 2018 年有另一本也叫《大问题》的中译本,但作者并不是所罗门,不是同一本书,请注意分辨。

  希望直接读英文教材的

  除了可以选择上面这三本书的英文原书之外,再推荐一本还没有中译本、2019 年出版的 Philosophy: Asking Questions — Seeking Answers,作者是 Stephen Stich, Tom Donaldson。是 刘yimao 在 Aspasia 论坛推荐的,他们学校很多同学都因为试用这本教材而选了哲学专业。我最近正在看,也觉得非常不错,值得推荐。每章末尾会有术语解释汇编、理解测试、思考题和延伸阅读的推荐书单。书末还有两个附录,一是读哲学和写哲学的基础指南,二是讲美国哲学专业就业的信息,纠正了一些大众的刻板印象。国内买原版书如果几家国内电商没有的话,可以考虑全球免邮的 Book Depository,或者在 VitalSource 购买电子版。

  法国高中哲学教材

  最近刚了解到台湾翻译过一套《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五册书分别讲政治、道德、自我、文化、真实。我在淘宝上买到了,看过目录和部分内容觉得非常好。没入门和已经入门的看了应该都会有收获。缺点就是价格比较贵,全套大概要四五百块。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五冊套書) (豆瓣)

  各哲学分支入门书

  读入门书的时候你可能会了解一些哲学的专题,如果对某个专题比较感兴趣,可以选择这个专题的入门书继续读下去。

  形而上学入门推荐 Peter van Inwagen. Metaphysics,英文原书已经出到第 4 版(2014 年)。 中译本:彼得·范·因瓦根《形而上学》 (豆瓣),重点看序言

  另一本是 Michael J. Loux, Thomas M. Crisp 合著,收在 Routledge 出版社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丛书里的 Metaphysics,英文原书也已经出到第 4 版(2017 年)。中译本:麦克尔·路克斯《当代形而上学导论》(豆瓣)

  注意这里的形而上学不是马哲教科书里与辩证法相对的那个意思,参看 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

  认识论入门我暂时没发现特别适合入门者看的中文书,都比较难懂。我觉得可以先看罗素的《哲学问题》作为引入(2021 年刚出了张卜天的新译本),但要同时注意这与当代认识论的课题有明显区别。英文过关的可以看看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系列里的 Knowledge(2022 年更新,中译本《知识》已出)。

  认识论的入门书还可以看 White 的这两篇答案:中译本 有什么认识论相关的书籍值得推荐?英文书 自学认识论,有哪些经典著作可以推荐?

  伦理学入门推荐 Jacques P. Thiroux, Keith W. Krasemann. 2015. 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 (11th ed.)中译本: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豆瓣)

  再推荐三本英文的伦理学教材Harry J. Gensler. 2017. Eth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3rd ed.)Russ Shafer-Landau. 2017. The Fundamentals of Ethics (4th ed.)Russ Shafer-Landau. 2019. Living Ethics: An Introduction with Readings

  心灵哲学入门推荐 John Searle. 2004. 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中译本:约翰·塞尔《心灵导论》(豆瓣)

  另推荐两本英文书Jaegwon Kim. 2010. Philosophy of Mind (3rd ed.)David Chalmers. 2002.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语言哲学入门推荐 William Lycan. 2018.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3rd ed.)中译本:《当代语言哲学导论》(豆瓣)

  政治哲学入门推荐 Jonathan Wolff.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中译本:乔纳森·沃尔夫《政治哲学导论》 (豆瓣)

  然后看 Will Kymlicka. 2001.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2nd ed.)中译本:《当代政治哲学导论》(豆瓣)

  科学哲学可以看 Richard DeWitt. 2018.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3rd ed.)中译本:世界观(原书第3版) (豆瓣)

  另推荐两本英文书James Ladyman. 2002. Understanding Philosophy of SciencePeter Godfrey-Smith. 2003. Theory and Real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科学哲学也可以直接读原著,参见 自学科学哲学,从哪本书入门比较好?

  哲学史

  如果要系统地了解西方哲学史,我推荐 Stumpf & Fieser 写的 Socrates to Sartre and Beyo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中译本叫《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我读或大致翻过接近十本哲学史,这本书是比较好读的(我读的时候还是第七版,2019 年已经出了第九版的中译本)。

  Stumpf & Fieser 西方哲学史(影印第8版) (豆瓣)(英文原文)Stumpf & Fieser 西方哲学史(第9版) (豆瓣)(中译本)

  最近看到 Frederick C. Copleston 的十一卷《科普勒斯顿哲学史》已经开始出中译本了,需要深入看哲学史或者作为哲学史参考书的可以关注一下。关于这套哲学史的介绍可以看《科普勒斯顿哲学史》出版总序丨赵敦华。

  国内的西方哲学史教材,赵敦华写的《西方哲学简史》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语言流畅、短小精悍。 评论中有朋友推荐邓晓芒、赵林的《西方哲学史》,我当年没有读过这本,不做评论,但可以多给大家一个选择。

  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 (豆瓣)赵敦华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豆瓣)邓晓芒、赵林 西方哲学史 (豆瓣)

  中国哲学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原本给国外学生的英文讲义后来由赵复三翻译过来的那版,不是后来写的新编。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上下册) (豆瓣)(中英对照本,赵复三译)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豆瓣)(涂又光译,据说是唯一一部由冯友兰亲自核定的译本)

  更详细的可以看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1200 多页)。这本我是最近几年才知道的,口碑不错。自己查过其中某些段落,但没通篇看过。

  劳思光 新编中国哲学史 (豆瓣)

  如果你读哲学史的时候对某个哲学家感兴趣,就可以去看他的原著了。但选择哪些哲学原著这是因人而异的,你要慢慢发现自己能够读进去、思考进去的作品。其实要说哲学入门,自己的独立思考最重要,看得多可能反而限制了自己的思考。从前的哲学是看不完的,重要的是有那么一些给你启发,你可以开始自己思考问题就好了。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想了解某个特定的哲学家或者某个哲学概念,请善用相对权威、每个词条末尾都有作者信息的斯坦福哲学百科(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2011 年 11 月第一次回答,2022 年 4 月最后修改

  因为最近觉得这个答案被收藏、赞同得有些多,所以我感到了一些责任要去判断当年这些出于个人阅读经验的推荐是不是真的合适,有没有更好更新更合适的材料。所以这个答案会保持更新,有任何意见或建议的也欢迎私信讨论。

  唐逍的是专业答案。我补充些相对偷懒的吧

  《哲学入门》(Philosophy for Beginners) 牛津大学开放课程

  http://www.philosophy.ox.ac.uk/podcasts/philosophy_for_beginners

  《牛津大学开放课程:教你如何和人讲道理/关键性推理》(Critical Reasoning for Beginners)

  http://www.philosophy.ox.ac.uk/podcasts/critical_reasoning_for_beginners

  《牛津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概论》 http://www.philosophy.ox.ac.uk/podcasts/general_philosophy

  ————————以下稍微专一些,但也是入门级的————————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http://www.justiceharvard.org/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哲学:死亡》(Open Yale course—Philosophy:Death)

  http://oyc.yale.edu/philosophy/phil-176

  《牛津大学开放课程:尼采的心灵与自然》(Nietzsche on Mind and Nature)

  http://www.philosophy.ox.ac.uk/podcasts/nietzsche_on_mind_and_nature

  以及 http://www.philosophy.ox.ac.uk/podcasts 上的John Locke LecturesIsaiah Berlin LecturesInterviews wtih Philosophers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Aesthe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ArtBio-Ethics BitesPhilosophy of Religion

  应该还有很多。暂时先总结到这儿。

  上面给出中文名的应该都能在网上找到翻译过带字幕的。希望能有帮助。

  咳,被招来了。

  仅以西方哲学为例。东方(中国)思想另说。

  哲学史我其实是读罗素入的门(所以开始就有点偏= =辜负先生教导)我也比较倾向于Stumpf & Fieser的《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以后》,尤其是如果能够读英文原版的话,请尝试英文版,或中英文版对照阅读。学英语读哲学两不误,而且哲学这个学科整体的中文翻译作品的水平相比而言并不太高。这不是说那些翻译大师们做的不好,而是因为很多观念本身很难用中文解释,例如物自体,先验等等译法,深究下去会很头痛。尤其是如果你读中文的哲学翻译作品入门后,某天再有机会接触到德文,英文(如果你研究基督教的话还有拉丁文),你有的时候甚至会有种之前都被骗了的感觉,慎重,慎重。

  之后我并不建议按照某个特别的单子一本本啃过去。因为读书和人生经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相关的阅历,硬啃超出水平的书,只会空耗时间。建议在阅读上面提到的哲学史的时候,边度边思索一个问题:这个人的观点我能否接受,接受为什么,不接受为什么?如果遇到特别赞同,或者特别不赞同的地方,就去找这个人的观点或者对这个人的相关研究来看。不必太深,了解基本结构就好。等了解了以后再看自己是否还接受或者不接受此人的观点。这样一边读着哲学史,一边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深挖下去。一本哲学史读完,你的研究功底和思辨能力就全有了。

  之后建议根据自己的爱好系统阅读一些分科的东西。一些基础/古典的东西,例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可以多下一点功夫。因为这些是其他一些流派的研究基础。这时候切记,哲学浩如烟海,不要强迫自己什么都要弄懂。知识的累积并不意味着阅历和心灵的成长。读书的目的也不是把自己变成行走的书橱。

  最后,如果你读到了特别有感触,并且想要长期钻研的理论,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哲学读者的境界,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最后送一句话吧,刚开始读哲学史被搞的头昏脑胀的时候教授赠送的一段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与爱书人共勉。

  众所周知,有很多哲学入门书籍充斥在市场上,例如《大问题》《哲学是怎样炼成的》《柏拉图和鸭嘴兽一起去酒吧》《苏菲的世界》等等。当然,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导论课也会用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导论课本,例如:

  (图片来源:京东)

  当然,还有一些非分析背景的同学和老师会直接用各种“经典”原著来入门,例如某校某位老师非常火爆的哲学导论课:

  (图片来源:搜狐)

  对于和我一样的广大业余爱好者,以及在正规大学接受训练的官方哲学家-to be来说,第一种入门书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完全缺乏一手文献的导入,似乎自己学会了一身哲学技术,但是却会缺乏对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实质内容的把握;而第二种路径在没有高超的老师的情况下,我们也很难读懂一些晦涩或不晦涩的文本,同时继续进一步顺着哲学史读的话也会缺乏许多背景和基础能力。

  于是在某天写论文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本《The Norto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它可以说解决了上述所有问题,为新手提供了在我看来目前最好的哲学入门材料。在英语还成的情况下,每位读者应该都可以凭借它在没有老师介入的情况下对哲学这件事情有一个不错的掌握(请出版社尽快给我打钱)。

  在这本长达一千多页的大砖头中,五位目前还在英美学界一线的哲学家编辑选择了几十篇文章或者书籍的节选,除了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外,覆盖了当代(分析背景下的)哲学所有关心的主题:形而上学、知识论、心灵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女性主义。所以其实对于那些已经入门的入门级选手来说,本书也可以作为他们了解自己不熟悉领域的入门选集。

  (书籍扉页以及编辑和他们的单位)

  当然这本书和纯粹的剪刀加浆糊的选集还有许多不同。首先,这几位哲学家邀请了20还是30多位活跃在当代英美学界一线的哲学家专门为这本书撰写了这么多文章:

  而第二点不同则是编辑们为每章(覆盖某个领域的某个主题)撰写了几页的导读,例如下图对知识论中知识的定义这一部分写的介绍:

  第三点不同是本书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术语定义和解释:

  第四点不同则是在每篇文章之后,编辑们还出了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来帮助读者掌握文本。例如在罗尔斯的节选后面就有这些:

  而在书后则有阅读理解题的参考答案。

  第五点不同,也是本书最大的卖点则是它提供的手把手的教学。编辑们在选集前提供了长达几十页的“A Brief Guide to Logic and Argumentation”和“Some Guidelines for Writing Philosophy Papers”。在这两篇guide中,编辑们可谓是一点点地把哲学中最重要的技巧(重构论证、分析论证和评价论证)从头展示给了读者。而在每章最后,编辑们还加入了“analyzing the arguments”的部分(当然还有各种练习),例如:

  当然,本书拥有这么多好处的同时也有一些缺点。首先则是受限于编辑们的背景(有三个人的AOS都是value theory),所以这个选集中并没有逻辑、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相关的内容(当然也少见欧陆哲学作品),而伦理学的部分则显得过多了。第二则是本书太厚了,长达1300余页:恐怕这也是多合一的代价。不过或许作为一个没什么意志力的读者,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和话题来读,而不是试图一下子或者几年内就“完全掌握”本书的所有内容。这样的做法既不太现实,也没什么必要。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好好做题(不是),思考并写下来文章后阅读理解题和思考题的答案。哲学其他学科都一样: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paper。在这个意义上,本书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

  当然或许最重要的是,全书可在某著名盗版网站上下载,amazon上的价格也不贵。下面是全书目录:

  万字长文例行前言(本回答在其他问题下也出现过):作为一名文史哲自学博主(自己定位的),每一篇万字以上(包含内部文档字数)的自学长文都生产不易,经历种种审慎确认和再三查阅。我本身是top2社科博士在读,始终在验证这一件事情:通过深度的搜索和可靠的渠道,我们可以在互联网时代自学任何学科。——唯一的困难是,普通的学科外行很少能给自己设计出相应的syllabus(课程大纲),而学科内部又时常充满了对公共写作和学术科普的轻视(aka: 鄙视链底端)。给无基础的自学者设计合理的“课程大纲”是我每次写作的终极目的,它们特征有二:一,可靠的学术信源,而非百度这种可用性极低的搜索引擎;二,清晰明了的表述方式,无基础者友好。前者需要我进行综述式的查阅,后者需要我自己能读懂、读得下去,毕竟,我每次也基本是从零出发。

  出发吧,同学,硬核自学也是一门技艺。

  第一部分:可靠信源:欧美名校的哲学本科syllabus是怎么样的?

  第二部分:用得上的资源才是“资源”:如何上手?

  第三部分:自学可能性:我真的能够自学吗?

  第四部分:科班同学及其他

  第五部分:关于我:解决“读什么书”和“书读不完”的问题

  文档:欧美大学本科级别哲学课资源集成

  先直接上干货,写这篇回答60%的时间都用在了上面这个共享文档里(飞书文档)。几所大学的哲学本科课程大纲(syllabus),不多也不少,点进去就可以看,用电脑端阅读体验更好。

  我非常理解,即使是给出第一部分这些靠谱大学的靠谱课程大纲,给出这份地图跟着走就好的情况下,对于零基础自学来说仍然是不够的,而且远远不够。

  传统学院派的自学思路是,给你地图、自己阅读,如果读不下去、对一本书始乱终弃,是你自己的毅力问题。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始终认为只有用得上的资源才当得起资源俩字,只有看得懂的书才算是现阶段“有意义”的。所以书单吃灰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的问题,只能说明你并非它们的受众。(误)

  对于大多数无法按照上述欧美名校syllabus直接进行自学的同学,我们从哪里开始呢?

  首先对知乎以及其他中文互联网上对“自学哲学”做一个流派上的总结:一种是开书单派,一种是网课及书单派。就我而言,我始终认为阅读是最好的信息摄入方式,经常会调视频倍速,并且即使在倍速的情况下很多视频的知识密度也无法达到同等时间的阅读效果。网课最大的优点是易懂,这个优点完全可以通过调整书目的阅读难度获得。但网课不及书本更有体系和覆盖面这点,却基本让它永远无法取代阅读功能,只能成为读书的辅助。

  由此,基本上你可以把我理解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读书派”,反对拆书和听书,也反对知识焦虑。我的确经常做开书单的工作,作为职业之一,但都是针对具体的人,而且为了学习效果时常是谨慎开单,书单并不长。

  适合所有人的书单没有意义,但的确有适合大多数人的“入门书”:对于只听说过一些哲学家名字,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却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一无所知的人,首先最踏实的办法还是从一本简明的哲学史开始。没有什么比哲学史更能够回答“几千年来这个学科究竟干了什么”这个问题的了。

  在这里,我指的是广义上的哲学史,其中有完全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也有按照哲学问题编排的哲学史。后者以跳脱的方式将对同一个根本问题提出的不同回答串联起来,其依据在于,从哲学问题的角度看,“时间”顺序往往是一种被打乱的顺序(指内部逻辑被打乱)。有可能对某一个问题的回答要间隔百年才有回声;也有可能在某一时间密集地出现了大量对同一问题的高强度论辩。

  ? 以下是上述思路下组织的一个大纲:

  大纲名称:哲学入门

  适用人群:对哲学无任何系统性了解的初学者(母语简体中文)

  Step1 准备工作:

  阅读罗森伯格《哲学是做出来的》第十三章“阅读哲学家的六种方式”。阅读哲学著作并不是为了读完,而是为了读深。这就是为什么哲学课程的内容不同于数学或生物课程,哲学课程的内容并不根据难易度或复杂度分出层次。比如在数学中,你得先学加减乘除再学几何代数,学完几何代数再学三角函数微积分。在生物中,你要先解剖蚯蚓再解剖青蛙,然后才是小白鼠。然而在哲学之中,你学爬学走学奔跑,都是在同一片风景下。在哲学之中,起点即是终点——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与笛卡尔和休谟结伴而行,与群星闪耀的全部伟大哲学家们,与他们的著作和关切伴随始终。

  “准备工作”很短,甚至不是全书,希望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我搞自学的思路,第一项工作不能是拉力赛。打速战的同时,你会对之后要打的战役有一个良好的预期,这部分的内容将始终成为在阅读接下来的著作时头脑里的嘱咐,形成一种初步的“阅读的自觉”。

  Step2 阅读按照哲学问题编排的哲学史: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这本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不那么强调去做一个“博学”的哲学史家,相反更强调自身生活中的思辨能力。这本书无论在美还是在国内都非常普及,易读性也很高,适合作为入门的第一本哲学书。同时,从“问题”进入也比一头扎入从“时间”进入的哲学史要好得多,它会保留你对哲学问题的敏感度,使你在阅读哲学史时更少地获得“阅读历史”的感觉,而更接近“阅读哲学”。比起这方面的优点来看,缺点可以暂时忽略不计。

  Step3 阅读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哲学史:

  劳黑德《哲学的历程》。这本书是被长期低估的哲学入门教材,一部富于生气的西方哲学史。作者劳黑德既是一名哲学史教授和研究者,也是一名对学生和读者相当耐心的哲学史写作者。整部书是教材体例,因而走的是谆谆善诱的路线,对很多深度问题点到即止,但却全面地介绍了很多历史上的重要名字及其主要关切,是一张很好的地图。建议是读到近代部分即可,现代部分的问题更加复杂,可以暂且搁置。

  在阅读上述两本哲学史的时候,要做到两点:一是短时间内大量读完,长战易疲,疲则易弃;二是要珍惜读的时候那些“好像没讲透”的部分,那些闪现的信念可能正是那些哲学家大量心血之所在,但难以在很小的一个教材章节中讲完。这些部分也是你将来阅读哲学的兴趣点,要保存好,像对待夏天夜间的萤火虫那样,不要让它们熄灭了,它们将来还要指路的。

  Step4“哲学”作为一种思维训练:

  罗森伯格《哲学是做出来的》。这一本并不聚焦于历史上的哲学,而是最为现实的哲学:它如何运用逻辑?如何切入问题,又如何论证它?它与其说是你在哲学史上看到的期望中的哲学,不如说是一本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学,它最终的目标是使我们成为一个清晰的思考的人。对其他社会科学(的入门者)而言,读这本书功益不输自己学科的方法论。

  读完上述几本书之后,对“哲学”这两个字好像没有那么陌生了,有时看见它会感受到清凉的智识愉悦,那些思考家毕生思索的时间差不多凝固成为一种存在于时间之外的反焦虑凝剂,时常可以擦在身上降温了;那些问题都差不多成为“望远镜”,可以经常拿来望向更远的城市以外的地方了,这时候咱们就再往前走近一步,毕竟,人类走了这么多年,积累和对自身的思考不能限于此。我们也要活好些年,思考自然也不能停步于此,对不对?

  Step5 初期拼图的最后补充:

  这一本书可以不必通读:赵林《西方哲学讲演录》。但是在以上以劳黑德(或别的)为主打下的哲学史底子中,如果有哪一块还不是很明确的话,可以翻看这一本书作为拼图的补充。尽管我们的拼图还是一本非常稚拙的拼图(毕竟咱们也不是以哲学为生的),也不能有一块明显的空缺。作为讲演录,它十分好懂,是补课的好去处。我记得我本科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时,就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思想渊源中一块重要的东西被补上了,韦伯对于新教伦理的阐发同时再塑了彼时的我对早期资本主义时代和中世纪两个历史时期的认知。拼图要全,才好读原著;咱们先不太讲究难度。读哲学只是为了其中难度的人除外。

  Step6《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卷

  终于来到了原著选读部分,“难度”也相对上来了。这两卷是商务印书馆出的,蓝蓝的两本,摸起来就非常舒服,里面全是知识的味道。(重读的时候发现,这一段看起来很不像在荐书,哈哈哈)

  这两卷仍然不建议从头读到尾,而是挑选你在阅读哲学史时印象深刻的那些“人类的群星”,比如你不知怎的对费希特感兴趣,那就先读费希特的原著部分,多看几遍,再上溯到康德,再往上读。或者转而以康德为起点,再往下读,都可以。这样非线性地读的好处就是,网总会织成一片的,而离你出发点越近的节点,越会被加强,你越关注的问题出现的次数会越多。就这样,咱们在难度稍微上来一点的时候,继续保持哲学热情。

  Step7 真正的入门:从“选读”到“精读”

  在阅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七七八八之后(一定要至少七七八八,不能只读了个三三四四,也不能五五六六),你已经具备了去独立选书与阅读的基本能力。假设我们的目的不是成为哲学史专家,到达这里,已经比一般的“哲学爱好者”做的工作要稍多一些了。我的建议是,这时候要做的事情有两个:其一,该差不多从哲学史中抽身,回到哲学问题中了,比如你对怀疑论感兴趣,就去集中地读休谟“Skepticism with Regard to the Senses”、莫尔的“Proof of the External World”(这个时候第一部分的课程大纲就重新派上用场了,你可以在其中挑三拣四);其二,在读《哲学的历程》时我曾经建议跳过当代的部分(20世纪以后),这时候你可以将当代哲学的部分重新拿起来阅读,最好和20世纪的历史一起读,也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因为当代又是一个难度的跃迁,这时候哲学已经高度专业化了,不再是大多数时间读到的那个面向大众的哲学。这方面需要勇气和挑战,但也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哲学都更切身,不去深入某一位哲学家的话,至少几大流派可以搞清楚。再往后,勇敢的你如果还在这条路上,就要学习拉丁语、古希腊语;以及阅读各类当代学术期刊了。这一步的学术资源可能就不仅仅限于书,SEP等大家常用的百科、各类索引网站,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但这已经接近哲系科班本科生的工作,且有些还要图书馆订阅,对不在学院内部的广大群众太不友好,不在话下。

  读是第一步的,比起读来说收藏各种书单实在是太容易了,不算数的。读了,不行,就再回去读,重新读,没有关系。再说一遍,不是以哲学为生的话,真的没有必要为难自己。真有感受了,才是最重要的。历史不是线性发展的(最近的新闻也印证了这点,对吧),哲学也不是线性发展的,你最喜欢谁都可以,你想回应谁都可以。在哲学史上刚刚入门不代表你对生活本身这件事刚刚入门,在语词上不精致和准确的思考不一定比晦涩的那些要更不利于你的生活。你也可以去文学中去,在具象的细节中感悟日常哲学可能性的无尽。

  书单已经开出来了。在尚还停留在我这个答案、还没开始自学哲学之前(假设,真的有人按照我这张毛毛躁躁的地图开始读哲学),我们需要破除一些迷思、接受一些好消息和坏消息,“清洗”一下自己并做好心理准备:

  其一(好消息):出身论不重要

  在某篇访谈中,谈及自学,吉大的张盾老师这样说:说到自学哲学,我的哲学确实是自学的。说到这种学习经历有什么特别意义?我觉得是这样: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只要你真喜欢,有那个性情,也有那个才智,就可以学哲学了,不在于你是不是哲学系出身。我们有些最好的学生就不是哲学系出身……

  我对张老师并不熟悉,也没有看过他的著作,只是读了这篇访谈,知道他不是哲学专业出身,原本学的是历史。他也认为学历史是进入人文科学的一个非常好的入口,因为“历史学是一个非常基础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甚至说“学历史的人改学文科哪个学科都问题不大”。这不是对历史学的作用的夸大,而是“把历史作为一种方法”,就像现在言必称的学文学要学文学史、学艺术也要了解艺术史一样,人文学科如果没有接触学科史,可能连学科前沿为什么要关注某问题都不知道。举个例子,不了解相关历史,很难理解后现代主义绘画,也很难看懂80年代的先锋文学,鉴赏力可能还只能停留在直接的“哇这个画得好像”和“呜呜那个写得好感人”上。再进一步,人文社科上的民科、民哲可能差的就是这方面。

  出身论不重要也在这个方面:真正的出身不是你去了哪所大学(像我在北大,本科读的是纯自然科学,那时连哲学门都没摸上),也不是跟了哪个导师,真正的出身往往一开始是对学科史的掌握。自然,这里说的是广度而非深度。

  其二(坏消息):——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大量有关哲学的奇怪观念。

  这句话被《哲学的历程》作者劳黑德放在他书第一句。这本书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跟着读,你很容易能发现这句话。他介绍的“奇怪观念”总共有以下几类:

  1)哲学只是一个“超然的”爱好:尤其是对那些intellectual,那些知识分子,本身具有智识优越性的人,作为一种“增进博学”的爱好。这种我把它归为“弱化哲学社会功能”;

  2)哲学“说了等于没说”/“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把哲学家定义为“描述不可能者和证明显而易见者”。这种我把它归为“弱化哲学自身论证功能”;

  3)哲学(哲学史)是“一座布满灰尘的博物馆”:堆满了没人要的老古董。这种看法我把它归为“弱化哲学现实意义”。

  如果你不持以上三种偏见,并且对哲学和哲学史充满了正向的求知热情,说明你已经获得了一些现代哲学的最基本训练。这些训练是由许许多多哲普工作者、或不经意间充当了哲普工作者的人完成的,向他们致敬。

  要和科班同学聊的应该有很多,尤其是我的请教。但主要想聊的问题是哲学的公共性。哲学的公共性在哪里?进一步,公共写作有标准吗?什么是“好听的话”,什么是“有用的话”?形成一份对所有人都有效的哲学书入门清单是可能的或有必要的吗?这些问题都是我没有答案的,想必也只能讨论而无标答了。我自身只定位为成为一名资源型入口,圈内人做科普总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既然我是圈外人,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到底有多少人会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我完全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哪怕一些人只是看个热闹,也没关系,有一点收获,总比完全没有要好。 ”

  希望多多指教。

  这是我致力于解决的两个问题,客观来讲,我所有的答案都是为了实质上解决第一个问题服务的;而第二个问题我仍然在努力,也是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希望未来的教育更多是主动的自我教育(事实上现在很多是被迫的),体系化地去阅读、去学习,有相同自我教育理想的人都可以完成这个平平无奇的愿望。评论、指正或者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可以去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

  进一步了解我(作为个人的我),可以阅读:程原在森林:我的休学故事: 登完珠峰,下到东海,我如何对抗虚无

  感谢阅读,程原在森林祝你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