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拒绝内耗

  原标题: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拒绝内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有时候,一天下来感觉心力交瘁,特别累。

  细细想来,似乎又没有做很劳累的事,总有被掏空的疲倦感。

  这就是“自我消耗”的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斯特指出,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大脑都会消耗心理的能量。

  以至于执行力受到阻碍,最后导致身心疲惫不堪。

  生活中,自我消耗的场景随处可见:

  生活出点小错,便觉得所有人都在嫌弃、指责你;

  别人的一句话,你会在心里揣测半天,浮想联翩;

  想做一件事情,却又害怕做不好,害怕失败,瞻前顾后...

  真正让人疲惫的,不是工作和生活,而是这3种内在消耗。

  

  有一位哈佛商学院的终生教授,学术成果丰硕,年薪高达6位数。

  然而,他却说:“每天一上班,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

  别人表示难以置信,教授解释道:

  “每天早晨我到办公室时,就会清醒地意识到,左边那间办公室的教授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永远也拿不到这个奖。

  我右边拿奖办公室的教授已经写了12本书,而我连一本书都没写过。

  为此,我没有一个早晨不是在自卑的痛苦中度过的。”

  教授只看到别人的优秀,看不见自身的光芒,被自卑阴郁的情绪笼罩,饱受折磨。

  哈佛教授亦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

  在意别人的成就,在意别人的评价,时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

  

  周迅和黄觉在接受《人物》采访时,黄觉讲过一件趣事。

  十几年前,黄觉和周迅见面,周迅提着一塑料袋矿泉水,穿着一双松糕鞋。

  黄觉乍一看觉得极不协调,便无意说了一句:“这鞋太难看了。”

  没想到,这句话在周迅心里扎下了根,每次见到黄觉,周迅都会问:“哎,看我的鞋好看吗?”

  周迅还坦言到,自从那次之后,出门挑选鞋子成了她的一大生活障碍,不知道该穿哪双好。

  尽管过了十几年,周迅依旧耿耿于怀,略带情绪地说:

  “黄觉在我生命里是重要的人,你怎么会说我鞋难看呢?”

  矛盾的是,周迅因此困惑了十几年,但黄觉并未真的质疑她的审美,只是一句无心之言。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光芒太耀眼,也不是别人的言语太无情。

  而是,你对别人的在意度太高,进而让降低了对自己的认可度。

  目光注视着别人,势必会模糊自己。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所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自我否定和批判,是世间最残忍的心理战役。

  

  前几天,一张聊天记录截图登上热搜,引发一场“社交敏感度”的话题讨论。

  

  网友问朋友:“起床了吗?”

  因朋友只回复了一个“嗯”,网友便在内心上演一出大戏:“你是在生我的气吗?”

  然而,这句话的背后,往往还有更多的潜台词:

  “我做错什么了吗?”

  “怎么变得这么冷淡?”

  “是不想收到我的信息吗”。

  一张简短的聊天截图,引起近700万网友的共鸣,同时,也暴露出社交中的我们到底有多敏感。

  别人的每个眼神,每句话,你都异常敏感,不自主地反复揣摩,往自己身上联想。

  网友@内向星球就是这样。

  有次,部门同事一起聚餐,他提议并预订了一家火锅。

  用餐期间一直很愉快,只是有位女同事感叹说肚子疼,他便记在心里。

  结束回家后,听说女同事肚子依旧疼得厉害,不停地跑厕所,还去了医院。

  第二天,他见女同事请了病假,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是自己挑选火锅的问题。

  后来,得知女同事前段时间刚得过肠胃炎,他的自责感愈发强烈。

  于是,他发信息给女同事道歉,说自己不该订太辣的火锅。

  女同事附带一个笑脸表情回复说:“我以为自己已经好了,才没告诉你,你做错什么了?”

  这时,他恍然想起,其实他有问过大家的意见,都说能吃辣最终才订了火锅。

  尽管如此,得知女同事不舒服,他还是第一时间触发了自责情绪。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日常所有的风吹草动,都会在敏感的人内心激起一阵波澜。

  生活纷杂,个人太小,其实,多数事情都与你无关,是你硬要往自己身上套。

  情绪跟着思路东奔西走,困顿便油然而生,快乐也就越离越远。

  

  网上有一副很有意思的图:

  

  一个人拼命想往前走,另一个自己却在背后死死抓着地面不放。

  前行的想瞻前,后缀的想顾后,向前走不动,放弃又不甘,最后就成了拖拉。

  作家洪晃是一位重度拖延症患者,她有几十个计划一直被搁浅。

  有段时间,洪晃准备做一个PPT,并在心中策划出了大纲,但行动迟迟没跟上。

  洪晃反思发现,她迟迟未行动的根源是,感觉自己不擅长做PPT,既怕自己做不好,又怕做出来不会被认可。

  种种思虑缠绕着她,越想越乱,越乱越不敢开始。

  最终,计划就沦为了一纸空谈。

  洪晃不是个例,只是千千万万拖延症患者之一。

  你是否也是这样?

  计划时踌躇满志,行动时犹豫不决,一切还未开始,已被臆想打败。

  忧虑如一谭泥沼,你越在里面挣扎,往往就陷得越深。

  有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烦恼箱”实验。

  他要求一群实验者每周日写下对未来7天的忧虑,然后投入“烦恼箱”中。

  三周后,他打开箱子拿出纸条,和实验者们核对发现:当初的忧虑,有90%根本没有发生。

  紧接着,心理学家让实验者们把剩下的已发生未解决的烦恼再次丢进烦恼箱。

  三周后,他们再次开箱核对,惊讶地发现:剩下的忧虑,早已不再让人烦恼。

  现实有时很调皮,你认为前路崎岖蜿蜒,其实前方是一条康庄大道。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过:

  “所谓人生困境,不过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生活中,多数的烦恼,都是杞人忧天,多数的困境,都是固步自封。

  心中顾虑太多,是给计划设置阻力,当心灵套上枷锁,行动必被拖后腿。

  

  有句话说得好:

  “内耗就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斗争,不用等别人动手,自己就把自己耗尽了。”

  心理内耗,是一场个人的战役,别人拯救不了你,只能自己管理好自己。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不是掌控身材,不是控制情绪,而是停止内耗。

  如果你也正在饱受内耗消磨,不妨从以下4步治愈自我。

  1、接纳自己

  无论好的、坏的,都是每个人独特的印记,

  余秀华在《爱》中写到:“生活总是给好的一面给人看,另外的一面,是要爱的。”

  人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把放在别人身上的目光拿回来,方能获得安宁。

  2、分离人生课题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有提到“课题分离”的概念:

  意思是,把自我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你怎么做,是你的课题,别人怎样看待你,是别人的课题。

  当你学会区分人生课题,便不会被别人的言行牵制,更不会坠入执念的泥沼。

  3、行动起来

  生活是环环相扣的,如“齿轮效应”一般:

  当一个齿轮开始转动,会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转。

  给思想做减法,行动做加法,是改善拖延最好的办法。

  与其思前想后,不如行动代替忧虑,唯有第一个齿轮先转,现实才能踏上进程。

  4、增加阅读

  人生烦恼万千,皆因太过空闲。

  杨绛先生有句名言:“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没事别乱想,有空多读书,用文字填补心灵的空洞,斩断忧思的滋生。

  当你的精神世界变得丰盈,内耗也就不治而愈。

  往后余生,多给精神放个假,让生活开阔起来,烦恼便会烟消云散。

  作者| 李可沫,个人公众号,可沫姑娘。

  主播| 玎珰,大学播音教师,公众号:主播玎珰

  图片|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1月27日晚上20:00

  畅销书作者弗兰克

  做客十点读书直播间

  分享《如何打造个人品牌,提升赚钱能力》

  如果你想要知道如何找对人、说对话、做对事

  欢迎免费预约直播哦

  即可加入直播互动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