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计量电影学研究?

  了解到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有在做“计量电影学”的研究,将计量学和大数据的方法引入电影学,此类研究的价值大吗?电影可以被数据化吗?会不会出现形而上学的倾向?

  这种是一个比较新的视角,也就是以图像作为数据进行识别,分类规律总结和挖掘,最终建立成一个可交互的数据库。这种类似于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观看行为本身。诚然会带来很多新的观点和规律。但这个方式目前还停主要停留在通过计算和统计更好理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类型电影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上(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剪辑频率和各种视听语言出现的频率),其余的方式也有类似于利用对抗网络(GANs 淦死)进行剧本自动写作,和布勒东的概念有相同也有不同。我了解的很有限,你有兴趣可以了解更多。总的来说还是帮助寻找规律和帮扶创作。但我觉得还能进行更多的挖掘出更多概念。关于形而上的倾向,我个人持保留意见。因为规律和结论的筛选还是有人脑进行的,除非能在动态图像(moving visual image)的深度学习和自动写作上有着更多的探索和发展(假设能达到当下AI自动创作静帧艺术的水平), 更多的作品弹出来才能更有探讨是否为呈现形而上趋势的空间。其二,将传统的伦理观念施加于计量电影学这个大方向是否需要进一步论证也尚无人做出有效判断。以上是我个人的理解,有些散。欢迎题主交流。

  二更:

  我会跟你说我用一部麻生希的片子把cinematrics给玩坏了么?用来统计换体位的频次和镜头切换频率的关系。

  三更:

  我偶然发现了一个国外的小电影网站,spankbang,他的后台能够利用算法来自动识别演员交媾体位的变化,并且在视频播放页面的进度条之上自动生成标志图片(有关下一个时间段使用了哪种体位的提示,大家都懂的),以提示观众有选择地跳跃观看。我咨询了一个搞porn studies的学者,这些识别过程是依靠算法是能够自主完成的,准确率还不错。这是否意味着又能够代替cinematrics的算法或软件已经出现了?

  2019年还在准备考研的时候 看到《当代电影》推了计量电影学的两篇文章 虽然觉得蛮感兴趣的 但是没时间细看 去年11月选完导师才又想起这茬 于是把知网上相关度比较高的四篇文章都看了一遍

  功利的角度来说 这个方向很新也很新文科which means很好发(毕竟是和大数据结合而且还有图表 论文一下子感觉好看了)而且它1974年才正式有了姓名所以前景很广阔 国外的cinematrics平台只是一个起步

  但我觉得问题也蛮多

  1、涉及的计量部分其实是超级简单的数学 平均数和中位数还有两者相除 所以其实大部分的计量工作就是数镜头...说难听点写论文贼费眼睛 镜头数数民工 感觉和脑力劳动关系不大? 很怕它流于无聊

  2、数据做出来之后 目标比较模糊 有一篇是分析费穆导演风格的论文 我感觉其实分析的结果和数据没啥关系...? 还是停留在感性分析 (这点我和我导师有吐槽 他的观点是有图表有数据那就是标新立异 不同于别的文科传统论文了 好吧...)

  3、最后一点也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 就是镜头的精准程度 现在镜头的长度还是靠人手工截取 误差可太大了 要是能发展出那种很精确的AI截取那应该会好很多吧 还有就是cinematic的软件感觉可真不咋的...

  不过哈 我觉得总体应该还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吧 毕竟它的数据就来自于电影 以后发展到一定程度肯定会能够再反哺给电影的 而且研究领域里的先驱 Barry Salt和 Mike Baxter 能写出那么多的内容 都出书了 哈哈哈 希望自己也能搞篇论文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