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vel 版 (精华区)

  发信人: cetty (天梯钩石栈 横决峨嵋巅), 信区: Marvel

  标  题: 马瑞芳讲聊斋 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Fri Jan 26 21:10:19 2007), 站内

  和马先生结缘是从《幽冥人生》开始的.

  我是一个喜欢淘书的人,几年前在北京海淀风入松书店的一个角落里,我发现了《幽冥人生》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被书中的美文和精辟的点评所吸引,于是我就忘我地读了进去. 读《幽冥人生》的感觉正如冯镇峦所说,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颂劝世文,乃有益身心,有关世教之书.《幽冥人生》犹如一丝甘泉沁入心脾,犹如一剂良药把我从浮躁的现实中拽了出来.马先生为我与至美至趣的奇书《聊斋志异》架起了一座桥梁.于是我在店员打烊的催促声中买下了这本书.

  在我的感觉中,这位作者是一位老先生,学富五车,人情练达,但又不食人间烟火,他在用一种超然的态度引导着我们走进文学大师蒲松龄笔下的林林总总的人和具有人性的物,我一次又一次地被其中的花鬼狐妖的可爱与多姿所感染,还有那看似信手拈来的点评中所透着的人文关怀.

  5年之后,与这位老先生相识了,起因于我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2004年春末策划了《说聊斋》系列节目.我们栏目的宗旨是"让专家为大众服务",本来研究聊斋的专家很多,但是真正找到专家和电视的结合点是很不容易的.突然,我想到了《幽冥人生》的作者马瑞芳先生,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位老先生有多大岁数,身子骨是否还硬朗,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马先生家的电话.当我听到马先生爽朗的笑声的时候,我才知道,这是一位"女先生",我更知道了这个系列.

  节目,马先生"有戏".随后我对马先生有了一个进一步的认识——认真、豁达.

  《百家讲坛》的节目要求既有学术性,又要通俗,还要主讲嘉宾有很好的口才,以及会讲故事等诸多因素限制.最后我们选中了马先生作为《说聊斋》系列的主讲嘉宾.当每次与马先生在电话中沟通《说聊斋》选题的时候,每次都要聊一个小时,马先生的口才与学养让我们深深佩服;可是当我们在逐渐明白马先生所要讲的内容的时候,就"得寸进尺"地让马先生在内容和结构上面为电视做出让步,马先生很不情愿地一次次为我们做出了"牺牲".当我们在"用知识来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服务"方面达成共识的时候,我们之间的搏弈终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合力.

  于是我们经过近多半年的交流,终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上为观众奉上了一道《说聊斋》的精神大餐——《神鬼狐妖的魅力》、《刺贪刺虐话聊斋》、《人鬼情未了》、《苦行僧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下)共六期节目.马先生演讲的特色就是在用聊斋故事来述说着人生的大情大理,这正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马先生用她的学识,她的风采,她的热情,以及她讲故事的技巧征服了电视机前的观众.

  这个系列节目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这就是我与马先生的缘分.

  很高兴看到马先生能够把聊斋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

  缘分即为序.

  魏学来

  2005年3月11日 

  如果问大家:中国古代最好的小说是哪一部?毫无疑问,白话长篇小说《红楼梦》;如果再问:哪部书与《红楼梦》形式上互补,成就上媲美?那当然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红楼,一文一白,一短一长,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聊斋志异》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还是世界文库中的东方瑰宝,它经常让汉学家惊奇.20世纪80年代,芝加哥大学教授九迪·蔡曾对我说:现在美国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文章都是教女人如何在男人面前保持性魅力,而在300年前封建闭塞的中国,蒲松龄竟然已经写出了像《恒娘》这样的小说!妻 子利用性魅力打败竞争对手,把丈夫牢牢握在手心.17世纪中国作家写出可供20世纪美国妇女行为参考的小说,太神奇了.

  《聊斋志异》是部神奇小说,其实它的作者蒲松龄的出生就有几分神奇.

  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槃做了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贴着块铜钱大的膏药.

  蒲槃从梦中惊醒,听到婴儿的哭声.原来,他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槃惊讶地看到,新生儿胸前有块铜钱大的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病和尚胸前的膏药大小、位置完全符合.病和尚入室,是蒲松龄40岁时对自己出生情境的描绘.古代作家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蒙上一层神奇色彩,李白是母亲梦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蒲松龄是父亲梦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如此不得志,如此困苦,很可能因为我前世是苦行僧.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杜撰的宿命故事.他一生确实相当苦,可以说三苦并存:生活很贫苦;科举失利很痛苦;创作《聊斋志异》很艰苦.他的苦是和国家苦、民族难联系在一起的.蒲松龄,这位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的世界级大作家,始终是下层百姓的一员.

  蒲松龄的父亲蒲槃本来是读书人,因为屡考不中,弃儒经商,成为小康之家.蒲松龄青年时代在父亲羽翼下安心读书,跟朋友张笃庆、李希梅、王鹿瞻组成"郢中诗社",孝妇河泛舟,大明湖游览,青云寺读书.但好日子没过多久,25岁时,他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是秀才,两个嫂嫂却是泼妇,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整天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后来能写出那么多精彩的泼妇形象,就因为他日常生活耳濡目染.家里闹得实在不像话,蒲松龄的父亲说:"此乌可居耶?"只好给四个儿子分家.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给哥哥分走,蒲松龄分了薄田20亩,农场老屋3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找堂兄借了块门板,带着妻子、儿子搬进去.他分到240斤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

  为了养家糊口,蒲松龄开始了长达45年的私塾教师生涯.私塾教师是得不到功名的读书人谋生的出路,但寄人篱下的生活很辛酸.蒲松龄写的《闹馆》里的教师和为贵向雇主承诺:我虽然是来教书的,但刮风下雨我背孩子,放了学我挑土垫猪圈,来了客人我擦桌子端菜烧火.简直成全能仆人了.这当然有点儿夸张,但身份低微的农村私塾教师生活确实艰难,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两银子就算不错.而维持一户庄稼人最低生活得20两,这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的.

  蒲松龄30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父亲故去,老母在堂,他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不得不卖文为活,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钱,比如说写封婚书,写篇祭文,报酬不过是一斗米,或者一只鸡,两瓶低档的酒.蒲松龄最犯愁的就是怎样按时交税不让催税的人登门.当时官吏为了催税,搞柳泉先生行吟图方成画所谓"敲比",就是把欠税人拖到公堂上打板子,有时活活打死.蒲松龄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他抱怨土地:怎么谷穗不直接长银子?蒲松龄多次写自己的贫困.有首诗写他看到市上卖青鱼,很想吃,但是没钱,只好"安分忘馋嚼".青鱼很便宜,是属于平民阶层消费的,但是蒲松龄吃不起.他的《日中饭》写全家没有干粮吃,煮了锅麦粥,几个儿子抢起来,大儿子先把勺子抢到手里,到锅底捞稠的;二儿子拿着碗叫着吵着跟哥哥抢;三儿子刚会走路,翻盆倒碗像饿鹰;小女儿站在一边可怜巴巴看着父亲.蒲松龄有首词《甲寅辞灶作》,写"到手金钱,如火燎毛",一烘而尽,除夕祭灶,连肉都没有,他恳请灶王爷不要因为祭神不丰到天上说坏话,风趣地说:灶王爷看不过去,就请上帝赐给万钟粟、万两金,一家老小活得光鲜,祭神也有钱,岂不两相便宜?他的《除日祭穷神文》说:"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在古代大作家里,蒲松龄的平民特点很突出,贫困使他和下层百姓同命运,共呼吸,使他对吏治黑暗有深刻认识.

  "文穷而后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康熙十八年(1679)春天,蒲松龄40岁那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蒲松龄写了《聊斋自志》叙述创作过程. 《聊斋志异》初步成书这一年,蒲松龄到王村西铺毕家坐馆,设帐于绰然堂.东家毕际有是知州,蒲松龄尊称"刺史",毕际有的父亲毕自严是明代尚书,也叫"白阳尚书",毕家号称"三世一品,四士同朝".毕家甲第如云,家里有专门供尚书大人晾官服的"振衣阁",有藏书丰富的"万卷楼",还有个占地三亩、花木繁盛的石隐园.毕际有和地方大员、世家大族都联络有亲.蒲松龄教书之余,还要代毕际有应酬贺吊,接待宾客,代写信札,但宾主融洽,待遇也较好.随着儿子们长大,蒲松龄的生活基本摆脱了贫困.毕际有的儿子毕韦仲跟蒲松龄情同手足,毕际有去世后,毕韦仲一再挽留蒲松龄,蒲松龄在毕家整整待了30年,70岁才撤帐回家.

  绰然堂

  科举失利的痛苦

  蒲松龄一生科举不得志,这不得志又恰好从少年得志开始.

  清顺治十五年(1658),19岁的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在县、府、道三试中名列榜首,成为秀才.录取蒲松龄的是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清初诗坛号称"南施北宋",指的就是安徽的施闰章和山东的宋琬.施闰章给童生道试出的第一道制艺题是《蚤起》."蚤起"这两个字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写多少字,分哪些段,都有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容要揣摩圣贤语气,代圣贤立言.既然题目是"蚤起",顾名思义,就应该模仿孟子的语气,阐发《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文章本义,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蒲松龄却写成了既像小品,又像小说的文章.文章开头写了一段,是文言文,用白话说出来就是:"我曾经观察那些追求富贵的人,君子追求金榜题名的功名,小人追求发财致富,有些人自己并不富贵却迫不及待地伺候在富贵者门前,唯恐见晚了.至于那些悠然自在睡懒觉、无所事事的人,不是放达的高人,就是深闺的女子."这段话不像八股文,是描写人情世态的小品文.接下来,蒲松龄走得更远,干脆虚构起来,他写齐人之妇如何夜里辗转反侧,琢磨着追踪丈夫,而且想"我得起来了".写到妻子决定跟踪丈夫时对妾说:"你关上门吧,我走啦."有人物心理,有人物独白和对话,很像小说,怎能符合八股文要求?但是,蒲松龄遇到的是大文学家施闰章,爱才如命的施闰章.施闰章欣赏蒲松龄对人情世态栩栩如生的描写,他加批语说蒲松龄"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蚤起)二字之上",还写个批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

  蒲松龄三试第一,名气很大,踌躇满志地走上了求仕之路.但他接连参加四次乡试(举人考试),都名落孙山.追根究底,施闰章对蒲松龄的赏识实际是误导,蒲松龄用写小品和小说笔法写八股,虽然得到施闰章的赞赏,其他考官却不会认可.他们都是用刻板的八股文做敲门砖取得功名,只会写这样的文章,也只欣赏这样的文章.可以说,蒲松龄最初参加科举考试就偏离了轨道.

  蒲松龄31岁时到江苏宝应县给知县孙蕙做幕宾,幕宾就是代写公文书信的秘书.孙蕙的家离蒲家庄很近,蒲松龄三试第一后颇有些名气,孙蕙邀请了他.南游是蒲松龄平生惟一一次混迹官场,他观察了官场的方方面面,也坚定了进入官场的决心.有一次孙蕙问他,你想仿效古时什么人啊?他回答:"他日勋名上麟阁,风规雅似郭汾阳."有朝一日我的名字能上凌烟阁,气派像汾阳王郭子仪.这似乎很滑稽,明明是县官请来处理文稿的文字秘书,却说将来要做郭子仪那样比县官大得多的官!其实不难理解,蒲松龄如果不想青云直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什么?

  蒲松龄做了半个多世纪秀才.秀才是最低的功名,却最辛苦,总得考试.各省学道任期三年,学道一到任先举行秀才考试,叫"岁考".岁考决定秀才的等级,考得不好降级,考到一等,才有了做廪生的资格.所谓"廪生",就是享受朝廷津贴的秀才.廪生有名额限制,即使岁考一等,也得有了空额才能"补廪".岁考第二年举行"科考",成绩分六等,考前几等可以参加乡试,考五、六等降级.乡试三年一次,纳税多的省可以录取百名左右举人.蒲松龄到底参加了多少次乡试?从有关资料看,大约十次左右.也就是说,蒲松龄为了求区区"举人"功名,用了不少于30年时间反复参加岁试、科考、乡试.实在太可怕也太可惜了.我们现在旁观者清,当年蒲松龄却当局者迷.因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是下层知识分子改变人生命运的惟一出路.蒲松龄一直希望有朝一日金殿对策,光宗耀祖.他反复练习,挖空心思琢磨写八股文.现在传下来的《蒲松龄集》里有大量这类文章.40多岁时蒲松龄写的八股文跟当年施闰章欣赏的文章已经很不相同.可是,他还是考不上!一方面,科举腐败,金钱和权势越来越起作用;另一方面,蒲松龄很没运气.我们从他写的词看到他乡试失利的具体情况. 

  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48岁那年参加考试,拿到考题,觉得很有把握,写得很快,回头一看,天塌地陷!原来他"闱中越幅"了,违犯了书写规则.科举考试有严格的书写规范,每一页写12行,每一行写25个字,还必须按照页码1、2、3连续写.蒲松龄下笔如有神,写完第一页,飞快一翻,连第二页一起翻过去,直接写到第三页上了,隔了一幅,这就叫"越幅",而越幅不仅要取消资格,还要张榜公布,是件很沮丧很栽面儿的事.蒲松龄写了首词《大圣乐》描写闱中越幅的感受:"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 魂飞出舍,痛痒全无."他痛心疾首,无颜见江东父老.

  蒲松龄虽然被乡试折磨得如痴如狂,却仍然不肯放弃,又为下一次乡试做准备,写了这些拟表:

  《拟上加意养老,诏令天下年七十、八十以上者,各赐粟帛等项有差,群臣谢表》;

  《拟上以"万世师表"四字颁行天下黉(hónɡ)宫,仍制对庙碑文,御书勒石,命大臣赍至曲阜建立,群臣谢表》;

  ……

  康熙二十九年,蒲松龄51岁时参加乡试,头场考完,被内定第一名,偏偏第二场考试他因病没能考完.又是名落孙山!他的《醉太平》词写"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将孩儿倒绷",像有育儿经验的妇人把婴儿襁褓包倒了.年过半百的蒲松龄仍然不肯罢休,他的妻子刘氏比他看得开,劝他:不要再考了,如果你命里有官运,早就出将入相了.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一定要去听打着板子向老百姓催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虽然觉得妻子说得不错,却仍不甘心,他63岁时在《寄紫庭》中写"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说明他乡试再次失利.自己的仕途希望破灭后,他又寄希望于儿孙.可惜他的子孙同样不能飞黄腾达.更不可思议的是,他教的学生也没有官运.

  蒲松龄自认为他做个进士绰绰有余,只是缺少举人这个环节,他始终通不过的,正是举人考试.《聊斋志异》反映出强烈的"举人"情结.《王子安》对秀才考举人加了七个极其生动精彩的比喻:"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

  "七似"对秀才入闱的精彩概括,没有切身体会绝对写不出来.蒲松龄在科举路上拼搏了几十年,折磨了几十年,终于明白:"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

  现在看来,蒲松龄的苦恼实在可笑、可怜、可悲.中国古代举人数以万计,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有几个?但正是蒲松龄的可怜可悲可笑,成就了中国小说史上如《叶生》、《王子安》、《司文郎》、《贾奉雉》等多篇精彩小说.因为蒲松龄对科举制度有深刻认识,《聊斋志异》是较早的集中揭露科举制度弊端和危害的作品.

  蒲松龄19岁成秀才,72岁成为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所谓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做够年头,挨号排到了,带安慰赛的意思.做了贡生,理论上可以做官,蒲松龄得了个"候选儒学训导"虚衔."儒学训导"是哪级官?不是官,也没有品,算个小吏.封建社会有各级官学,国子监,府学,最低的是县学.县学正教官叫"教谕",需要举人出身;副教官叫"儒学训导",而蒲松龄的"儒学训导"前边还加"候选"两个字,就是你有儒学训导资格,能不能做上还得看山东省除淄川县之外,有没有空出位子,如果空出位子,再看有没有排在你前边的人.蒲松龄做廪生27年,才挨号做上贡生.再照此挨下去,这个大约相当于县中学副校长的"儒学训导"何时能到手?所以,对于年逾古稀的蒲松龄来说,贡生只是带来精神安慰和小小的实际利益:四两贡银.县令却迟迟不肯给蒲松龄树旗匾,发规定的贡银.蒲松龄不得不一再上呈,请求县官给树旗匾,还声明,因为天旱少收,他欠了税,急等这几两银子交税.县令给他树了旗匾,那几两贡银蒲松龄却始终没拿到. 

  我们现在在蒲松龄故居看到的蒲松龄画像,就穿着贡生的官服,这画像是蒲松龄74岁时,他的三儿子请偶然到淄川的江南画家朱湘鳞画的.蒲松龄曾题诗夸赞画家的画技:"生平绝技能写照,三毛颊上如有神."说明蒲松龄认为,画像很传神.

  写作《聊斋志异》的艰苦 蒲松龄总考不上举人,跟他爱写小说有很大关系.蒲松龄是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淄川县东南有座小山,叫黉山,汉代大儒郑康成曾经在黉山上开过书院.黉山山后有个梓橦洞,鬼谷子曾经在梓橦洞讲学.听讲者何人?有苏秦、张仪.苏秦、张仪下山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合纵连横、逐鹿中原开始了.淄川南部有个不高的山叫"夹谷台",孔夫子担任鲁国司寇时,曾经陪着鲁定公到夹谷台跟齐侯相会.……各种美丽的传说影响了蒲松龄.蒲松龄从小喜欢天马行空的作品,他酷爱小说.蒲松龄青少年时正值明清易代,天崩地裂、改朝换代,发生了很多新奇事,引发了他写小说的热情.大约他25岁时《聊斋志异》的写作就开始了.这个推论是从他的朋友张笃庆的诗得出的.张笃庆的诗说蒲松龄"自是神仙人不识","司空博物本风流".司空就是东晋时的司空张华,博物就是张华写的志怪小说《博物志》.张笃庆用晋代写过《博物志》的志怪小说家张华比喻蒲松龄,说明蒲松龄已经开始写志怪小说.张笃庆认为这不利于科举,该放弃,"聊斋且莫竞谈空".但蒲松龄没有接受朋友劝告,他选择了写《聊斋志异》.天才总要表现自己,天才也总能找到表现自己的形式.我们要感谢蒲松龄这个似乎不识时务的选择,他的选择给世界文学留下了一部奇书.

  但选择写小说对蒲松龄来说,是掉进了无底深渊,他得一边做私塾教师,维持全家的生活,一边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见缝插针写小说.那时写小说非但拿不到稿费,连写小说的纸都得从嘴里省.蒲松龄冬天穿个破棉袄,手冻得笔都拿不住,脚像是给猫咬了,砚台里磨的墨水都结冰了,还是着了迷似的写.不管听到什么新鲜事,马上写.他南游期间走到沂州时遇雨,住在旅店休息,一个叫刘子敬的读书人拿出《桑生传聊斋自志》给他看,一个狐女和一个鬼女跟一个书生恋爱,最后双美共一夫.蒲松龄被吸引住了,他把《桑生传》改写成聊斋名篇《莲香》.

  蒲松龄南游期间有两句很有名的诗:"新闻总入鬼狐史,斗酒难消块磊愁."鬼狐向来是中国小说的重要内容,但"鬼狐史"不是单纯的鬼狐故事,而是以鬼狐写人生,以鬼狐寄托块磊愁.块磊愁是忧国忧民之愁,是屈原、司马迁那样上下求索、报国无门之愁.既想青云直上,又喜欢写小说,两者是矛盾的.蒲松龄的东家孙蕙注意到蒲松龄写小说影响求取功名,劝他说:老兄绝顶聪明,只要"敛才攻苦",就能在科举上获得成功.所谓"敛才"就是收敛写志怪小说的才能,把精力集中到攻读圣贤书上.蒲松龄没有接受孙蕙的劝告,继续在穷困潦倒、全家食粥的情况下坚持写作.

  关于《聊斋志异》,有两个传得很广的说法:一个是蒲松龄在柳泉摆茶摊,请人喝茶讲故事,回到家加工,写成《聊斋志异》.另一个是"聊斋"是聊天之斋.蒲松龄摆茶摊从未见于蒲松龄后人和朋友记载,这个说法来自《三借庐笔谈》,鲁迅先生早就认为不可靠.蒲松龄"我为糊口耘人田",一直在富贵人家坐馆,哪有空闲到柳泉摆茶摊听故事?不过,蒲松龄在求生存同时,把写小说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他总是有意识地向朋友收集小说素材,这就是《聊斋自志》所说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至于说"聊斋"就是聊天之斋也太表浅."聊"有"姑且"之意,"聊斋"跟屈原《离骚》叩天门不开"聊逍遥以相羊"有关,跟陶渊明辞官归乡"聊乘化以归尽"有关,"聊斋"含有作者鹏飞无望,聊以著书,聊以明志的意思.

  和大文学家王士祯的结识算得上蒲松龄人生的重要事件.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人,官做到刑部尚书.他提出"神韵说",主张作诗以神韵为先,是清初一代文宗.王士祯丁忧期间到西铺探望从姑母毕际有的夫人,和蒲松龄相识.这时,王士祯正在写作笔记小说《池北偶谈》,他对《聊斋志异》很感兴趣,大加赞赏.他向蒲松龄借阅《聊斋志异》,写下36条评语,说《张诚》是"一本绝妙传奇",说《连城》"雅是情种,不意《牡丹亭》后复有此人".他还写下一首诗《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这首诗称赞《聊斋志异》的传奇性、趣味性,用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说出《聊斋志异》的底蕴.蒲松龄写了《次韵答王阮亭先生见赠》:茅盾书王渔洋《戏题〈聊斋志异〉卷后》诗"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陈诉自己的不得志和矢志不移创作聊斋的志向.蒲松龄写小说受到孙蕙、张笃庆等朋友劝阻,却在一位台阁大臣那儿得到赏识,他非常激动,有一种"春风披拂冻云开"、"青眼忽逢涕欲来"的感觉,他以王士祯的私附门墙的弟子自居,真诚地希望王士祯能给《聊斋志异》写序.王士祯答应可以考虑,但最终没有写.这可以理解,台阁重臣给穷秀才的"鬼狐史"写序,是需要一点儿勇气的.有趣的是,历史常跟人们开玩笑,当年蒲松龄希望通过王士祯写序提高《聊斋志异》的知名度,现在《渔洋山人精华录》煌煌巨著里,知名度非常高的诗歌,竟然就是这首《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大家感兴趣的是:蒲松龄写了那么多优美爱情故事,他自己有没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没有逾墙相从的生死恋?有专家考证,蒲松龄写过一篇《陈淑卿小像题辞》,内容是文章作者跟陈淑卿的生死恋,于是据此推断蒲松龄有第二个夫人陈淑卿,两人自由恋爱,被父母棒打鸳鸯.但是又有专家考证,《陈淑卿小像题辞》是蒲松龄南游归来后在丰泉乡王家坐馆时替一位叫王敏入的朋友写的,这样一来,蒲松龄所谓第二夫人就不复存在了. 蒲松龄为什么能够写出那么多互不重样的爱情故事?非常耐人寻味.蒲松龄妻子刘氏是贤妻良母,蒲松龄在外坐馆,她支撑家庭,养老育小,有点好吃的,都留给蒲松龄,有时都留坏了.蒲松龄家有贤妻,却数十年如一日,把家舍当邮亭,梅妻鹤子.蒲松龄是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当他白天教完学生,夜深人静,一个人孤零零呆在书斋,月色朦胧,树影婆娑,远处传来狐狸的叫声,他很容易想像出这样的情节:一个像他这样才华横溢却不得志的书生在荒斋独坐,美丽的少女推门而入,给书生安慰,和书生谈诗论文下围棋,帮助书生飞黄腾达,替书生生儿育女.而这个少女不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要名分,不要金钱,还反过来给书生金钱.这是多么称心如意、一厢情愿的男人的幻想,穷书生的情爱幻想?在礼教森严、男女7岁不同席的社会能有这样的女性吗?不可能.这美人,只能是天上

  来的,海底来的,深山洞穴来的,阴曹地府来的,是鲜花变的,飞鸟变的,狐狸变的,甚至像《书痴》写的,书架上拿下《汉书》,翻到第八卷,里边夹着个纱帛剪的美人,背面写着"天上织女",突然,这纱剪美人从书本上折腰而起,飘然而下,花容月貌,善解人意,自称"颜如玉",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我们说,花妖狐魅变成的美女就是穷秀才蒲松龄的白日梦.

  蒲松龄在毕家写过聊斋名篇《狐梦》,主人公姓名凿凿,是毕怡庵做了个跟狐女相恋的美梦,他的情人狐女请毕怡庵求蒲松龄把他们的事写下来,让她跟狐女青凤一样传世.但是我们真去查毕家世谱,却没发现这位毕怡庵.这个人是蒲松龄造的,他做的梦是蒲松龄的梦.雨果曾说:想像是伟大的潜水者.蒲松龄能写出这么多爱情故事,靠的不是生活经历,而是想像天才,这么多的爱情故事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位穷秀才的亲身经历.如果我们想从聊斋数十个爱情故事一一坐实蒲松龄的经历,穷秀才蒲松龄就不是研究者喜欢说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倒成了世界恋爱之王了.所以在考察《聊斋志异》成书时,我们可以说,有许多故事是蒲松龄经历过的,是朋友告诉的,是对前人作品的再创造,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却是:《聊斋志异》是天才作家的想像才能和创造才能的集中表现.

  蒲松龄二十几岁开始写小说,40岁那年,《聊斋志异》初步成书,68岁那年他写过《夏雪》,记录夏天下雪的奇闻.花费毕生精力创作、修订一部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从《聊斋志异》传下的半部手稿可以看出他如何精益求精,百余字的《妾击贼》,题目就修改四次.

  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蒲松龄依窗危坐而卒,距今290年.他生前因为穷,没有能力把《聊斋志异》刻印出来,《聊斋志异》只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现在,《聊斋志异》已经有25种外文译本.《聊斋志异》虽然是文言,在中国却妇孺皆知.毛泽东主席欣赏《席方平》,邓小平酷爱聊斋.《聊斋志异》是亿万华人的必读书.

  穷秀才出将入相的理想终成泡影;《聊斋志异》却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聊斋宫(以《席方平》和《罗刹海市》为主建造的地、海、天三界聊斋宫.中国工程院士张锦秋设计,马瑞芳任文学顾问.)

   

  古希腊神话说:在往古,人是一种圆球样的东西,有四只手,四条腿,四只耳朵,一颗头颅上长着观察相反方向的两张脸.人的能力让奥林匹亚山的众神感到忐忑不安,宙斯决定:用一根头发,把人像切鸡蛋那样切开.人从此变得软弱了,用两条腿走路.人被分成两半后,每一半都急切地想扑向另一半,纠结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强烈地希望融为一体……于是,尘世爱情产生了. 费乐巴哈说:爱,就是成为一个人.

  瓦西列夫说: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

  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无数作家探索过爱情的秘密和爱情迷人的奥秘,爱情描写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一曲《西厢记》轰动文坛,杜丽娘还魂又几令西厢减价.蒲松龄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他在《聊斋志异》里构建了一座爱情百花园,春兰秋菊,夏荷冬梅,纷纷绽放自己的美丽.今天的读者仍然能从《聊斋志异》千姿百态的爱情故事中得到启发.

  我们通过具体例子看蒲松龄怎么样巧夺天工写爱情.

  人鬼知音情未了

  《人鬼情未了》是好莱坞大片的片名,男主角森被害,他是好人,该进天国,他却不肯离开人世,他放不下心心相印的恋人摩莉.生死隔不断恋人的情丝.《人鬼情未了》回肠荡气的主题曲感动了多少中国少男少女的心?其实美国建国前1000多年,中国作家就已经写出人鬼之恋,而蒲松龄最擅长写的爱情正是人鬼情未了.《宦娘》是代表.

  温如春擅长音乐,因为偶然机会学得了"尘世无对"的琴艺,有一次他回家途中天晚了,又下雨,匆忙跑到一户人家,遇到个天仙似的姑娘.姑娘一见他,回身走进屋子.然后出来个老太太,温如春要求借宿,老太太同意了.温如春问刚才的姑娘是谁?老太太说是她的侄女儿,叫宦娘.温如春马上求婚,老太太说:绝对不可能.问她什么原因?老太太不肯说.因为老太太借给的草垫子很潮湿,温如春就危坐鼓琴,以消永夜.半夜,雨停了,温如春回了家.

  此后,他到葛公家弹琴,又和葛家喜爱弹琴的女儿良工一见钟情.他向葛家求婚,葛公嫌他穷,拒绝了.幸好良工还惦记着他,想听他弹琴,但温如春再也不肯登门,看来温如春梅开二度的爱情之花又要凋谢了.但是奇怪的事发生了.围绕没有任何越轨行为的温生和良工,连续发生三件莫名其妙的怪事,最终促成了他们的婚姻.第一件是,良工捡到一首《惜余春词》,有这样的话:"因恨成痴,转思作想,日日为情颠倒"、"自别离,只在奈何天里,度将昏晓.今日个蹙损春山,望穿秋水,道弃已拚弃了",显然是女性在抒发对心上人的刻骨思恋.良工很喜欢,抄了一遍,放到案头,被父亲发现,以为是她写的,很恼火.葛公为了避免闺门丑事,打算把良工赶快嫁出去.第二件是,有钱有势人才出众的刘公子来相亲,葛公很满意.刘公子走后,在他座位下边发现了女人的睡鞋.葛公很生气,认为刘公子太轻浮,不肯把女儿嫁给他.接着,第三件怪事出现了.温如春家的菊花变成了绿菊,而绿菊是葛家秘不传人的祖传品种,良工在闺中培育.葛公怀疑良工和温如春有私情送给他绿菊,前去探察,偏偏在温如春的案头发现了他认为女儿写的淫词,还有温如春写的带"色"的评语!温如春立即把葛公手里的词夺走,像做贼心虚.葛公断定女儿跟温如春私相往来,因怕丑事暴露,就把女儿嫁给了温如春.温如春、葛良工有情人终成眷属,又是有情人莫名其妙能成眷属.

  两个人结婚后,发现冥冥中有人在向温如春学琴,学得很执著,越弹越好.小两口拿着一面可以照出鬼魅的古镜,到有琴声而没有人影的书房一照,温如春当年钟情过的少女宦娘出现,说明前因后果.宦娘是死了100年的少女,喜欢琴筝.她对温如春倾心向往,但人鬼有别,她就想方设法给温如春撮合佳偶,报答温如春对自己的感情:"刘公子之女舄,《惜余春》之俚词,皆妾为之也.""调他人之琴瑟,代薄命之裳衣"(但明伦评语).她对温如春说:"如有缘,再世可相聚耳."这是多么深沉的爱情!酷爱音乐的少女沉魂为音乐生情、帮助心上人跟他所爱的人结合,自己再跟心上人相约来世.在蒲松龄之前的作家还没有探讨过,男女之情能不能在性爱之外以精神契合为终极目标?蒲松龄用《宦娘》使人鬼恋进入更高级的精神领域,像雪地上永不凋谢的花朵.《宦娘》写恋爱,不涉及性爱,只涉及精神上的联系,在古代小说里是少有的纯美情节,不仅是人鬼恋,还是精神恋爱,是欧洲哲学家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柏拉图式的爱要求男女在"纯"精神享受的云中畅游,具有"天使般的纯洁".这种爱常常只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幻想. 

  《宦娘》是人鬼之恋,"知音"之恋,精神恋爱,是蒲松龄栽种到神州爱情百花园的神品.另一个精神恋爱的例子是人们百读不厌的聊斋故事《娇娜》.

  孔生雪笠跟皇甫生交往,亦友亦师.不久孔生胸前生了肿块,皇甫生请妹妹娇娜来医治,"引妹来视生,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颜色,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孔生立即迷上了娇娜.娇娜动手割除肿块,"一手启罗衿,解佩刀,刃薄于纸,把钏握 刃,轻轻附根而割.紫血流溢,沾染床席.而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红楼梦》里宝玉挨打,要喊姐姐妹妹,据说可以解疼.聊斋的圣人后裔早就比宝玉走得更远:因为挨着美女,开刀都不怕疼了!孔生对娇娜一见钟情,向皇甫家求婚,却因娇娜年龄小,娶了娇娜的表姐松娘.再跟娇娜见面时,已是姐夫小姨.我家乡青州有玩笑话:"姐夫小姨,挤眼弄鼻."娇娜这位小姨在姐夫跟前却表现得那样的活泼、幽默、大方."娇娜亦至,抱生子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对孔生,"笑曰:‘姊夫贵矣,创口已合,未忘痛耶?’"真是面面生风,显得天真、真诚、富有情趣.娇娜和孔生既已成为亲戚,他们之间的感情似乎就永远埋在心底了.但是,灾难时刻见人心,当娇娜遇难时,孔生仗剑保护,不顾自己安危,为雷霆击晕.此时,娇娜的真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娇娜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娇娜已经无家可归,娇娜完全可以跟松娘一起"效娥皇女英",蒲松龄偏偏不做这俗套的处理,他让娇娜搬到孔生家的"闲园"中,经常与孔生一起喝酒、下棋、聊天,却就是再也不谈男女情!娇娜和孔生甚至于没有像宦娘和温生那样,既有赤诚的爱情表白又相约来世.表面上看来,有情人未成眷属,有点儿遗憾,实际上,蒲松龄正是想通过娇娜这个形象追求一种全新的理念:男女之间高于肉体关系的精神联系是更为难得、更为可贵的.这种精神联系,是善的,美的,更是新颖的.蒲松龄把这样的两性关系叫"腻友",就是关系亲密却不涉及男女私情的朋友.异史氏曰:"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男女之间除了肌肤之亲之外,还应该有更深的精神联系,而且精神联系胜于肌肤之亲,是封建时代其他作家从来没有涉及的领域.

  知己之恋的颂歌连城是个美丽才女,知书达礼,擅长刺绣.他的父亲史孝廉拿她的"倦绣图"征少年题咏,其实想挑女连城婿."倦绣"是少女怀春的意思.贫士乔生写了两首诗,其中有两句:"刺到鸳鸯魂欲断,暗停针线蹙双蛾."刺绣刺到鸳鸯时非常失落,停下了针线皱起了眉头.想什么?当然是想自己年轻美貌却不能像鸳鸯那样成双成对.乔生读懂了连城对爱情的渴望,跟连城产生共鸣.连城看到乔生的诗,很高兴,对父亲极力称赞乔生,但史孝廉嫌乔生穷,原来史孝廉征诗择婿,征诗是幌子,挑有钱人做女婿才是真正目的.连城逢人就夸乔生,还伪称父命,派佣人送银子给乔生,让他安心读书.乔生说:"连城我知己也."思念连城,如饥似渴.连城和乔生取得感情契合时,还从来没见过面,这和因外貌吸引,以"色"为标志的一见钟情有本质区别.连城大概想通过帮助乔生金榜题名实现洞房花烛,但父母之命却用金钱说话,史孝廉把连城许给盐商的儿子王化成.不久,连城病倒,奄奄一息.西域头陀出了个偏方,用男子胸头肉一钱做药引子.这时,父母之命选择的女婿露出自私面目,嘲笑史孝廉:"痴老翁,欲剜我心头肉耶!"史孝廉一气之下宣布:哪个男子肯割肉给连城治病,就把女儿嫁他.关键时刻,乔生登门,亲手割下胸前肉交给头陀,知己之恋发展为给心上人献身.史孝廉被感动了,想实践诺言.这时,在生死考验面前溃不成军的王化成又跳出来,坚持对连城的占有,要告官.史孝廉只好把乔生请来,用1000两银子致谢.乔生拂袖而去:我不爱惜心头肉是为报答知己,我不是卖肉的!这时,连城派仆妇劝乔生说:我梦到三年必死,你何必跟人争"泉下物"?乔生明确表示,他对连城的爱是知己之爱:"士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只要连城和他同心,婚姻不过是可有可无的形式.连城信守忠诚,在盐商逼婚时忧愤而死.乔生前往吊唁,一痛而绝,相从地下.乔生对连城说:你死了,我怎么能自己活?他追索连城的托生地,想继续追随,结再生缘.他们的痴情感动了一位在阴司掌权的好朋友,给他们争得复活的机会.经过生死相从,连城、乔生在阴司完成了自主婚姻.连城和乔生为了爱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生死死不变.他们的爱情是生死恋,更是"知己之恋",他们是超越贫富之别的知己.在这个爱情故事里,以封建家长、官府为一边,以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为一边,白热化相拼,在金钱不能诱、威武不能屈、生死不能隔的恋人面前,父母之命、金钱官府被打得落花流水.《连城》是一曲顽石为之点头的"知己之恋"颂歌. 

  聊斋还有个知己之恋的小故事《瑞云》.瑞云是杭州名妓,身价很高,清贫的贺生喜欢她,却没能力跟她相聚,给她赎身.不久,有位异人在瑞云额头上按了一指头,瑞云脸上留下一块墨痕,并一天天变大,美女瑞云变得丑状类鬼.这个时候,贺生毅然将她赎回家.瑞云不肯以正妻自居,贺生大义凛然地说:"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故事结局是喜剧性的,异人帮瑞云恢复了如花的容颜,而且感叹:"天下唯真才人为能多情,不以妍媸易念也."古代小说的妓女形象经常是美丽的,蒲松龄却写个丑状类 鬼者而且让她的情人经受考验,唱了曲"知己"之恋的赞歌.

  《辛十四娘》也写知己之恋.冯生偶遇娇美的狐女辛十四娘,拚命追求,把十四娘娶回家.冯生为人轻薄,十四娘劝戒他远离小人,冯生不听,和豺狼公子楚某往来,被诬陷入狱,十四娘费尽心力把冯生救出.本来轻脱纵酒、好色猎艳的冯生把对辛十四娘美色的迷恋转移到对爱情的忠诚上.狐女十四娘施展法术让自己变得黑丑,像乡村老太婆,冯生仍然对她钟情不改.小说开头十四娘美而艳,小说结尾十四娘老而丑,美丑相形,考验冯生的真情,让冯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冯生忠诚于衰老得像老太太的十四娘,拒不接受十四娘替他挑选的年轻美丽的禄儿.他的选择,标志着爱情生活中灵魂的美胜过了容貌的美.

  像《连城》这样男女主角已经共生死,还没见过面,当然不会是见色起意;《瑞云》、《辛十四娘》把古代小说常见的惊艳、猎艳发展到不以妍媸为念,从两性吸引到灵魂相通,到道德净化,是很大进步.

  为情痴而离魂恋人生死相许,跨越人鬼界限,人妖界限,靠的是什么?情.蒲松龄特别强调"情",特别擅长写"情阿宝".情到深处,成了情痴.聊斋"情痴"故事很多,为爱情离魂的男性形象孙子楚,是典型例子.

  孙子楚是《阿宝》的男主人公,他是个穷读书人,生有枝指,多长一个指头.他"性痴",认死理,撞了南墙不回头.因为对少女阿宝的追求,性痴变情痴.阿宝是美丽的富家少女,家里给他选女婿,怎么也选不到孙子楚头上.孙子楚的朋友捉弄他,让他向阿宝求婚,他傻呵呵地贸然求婚,碰了一鼻子灰.媒人从阿宝家

  离开时,阿宝对媒人戏曰:让孙子楚去掉枝指,我就嫁他.本是开玩笑,拿穷书生的血肉之躯开涮,这事谁也不会当真.孙子楚偏偏冒着生命危险一斧头把枝指砍了去,血流如注,差点死了,然后郑重其事给媒人看.阿宝很震惊,却又"戏请再去其痴",再次拿孙子楚开玩笑.孙子楚有点儿灰心丧气,他想,阿宝未必真美,为什么要把自己看得这么高?孙子楚暂时冷静下来.

  他的朋友又捉弄他,说:你为什么不亲眼看看阿宝?清明踏青,孙子楚远远看到有位少女在树下休息,恶少年环如墙堵.孙子楚的朋友说:肯定是阿宝.过去一看,果然是.阿宝什么样儿?"娟丽无双",漂亮得没人能比.于是"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只有孙子楚一声不吭.阿宝走了,众人散了,他还呆呆地站在那儿.他的朋友说:"魂随阿宝去耶?"果然,孙子楚魂灵出窍,跟阿宝回家."坐卧依之,夜辄与狎",形影不离,还像夫妻一样住到一起.

  孙子楚灵魂跟阿宝走了,他的躯体被朋友拖回家,处于昏迷状态,孙家的人大张旗鼓到阿宝家招魂.孙子楚回家再次病倒,绝食,梦中叫着阿宝的名字.家里一只鹦鹉死了,孙子楚的灵魂又附到鹦鹉身上,飞到阿宝身边.阿宝看到飞来一只鹦鹉,喜而扑之.小鸟大叫:"姐姐勿锁,我孙子楚也."别人喂它不吃,阿宝喂它才吃.阿宝坐,它趴到膝上;阿宝躺下,它依偎在身边.人鸟有别,爱情却发展了.阿宝对小鸟说:你如果恢复人形,我誓死相随.小鸟听说,叼起阿宝的绣花鞋飞走了.蔚蓝的天空上,一只黄嘴绿鹦鹉叼着只绣花鞋,很像一幅美丽的油画.小鸟飞回,孙子楚苏醒,说:绣花鞋是阿宝的信誓物.阿宝也向父母表示:非孙子楚不嫁.阿宝的父母只好同意.在这个爱情故事里,男的贫穷、丧偶且有小孩、长六个手指头,在一般人看来傻呵呵;女的家里富比王侯,待字闺中,美丽聪慧,按门当户对要求,双方悬殊得不摸边,按父母之命,阿宝家根本不同意.可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穷书生孙子楚居然能引起富家小姐阿宝感情共鸣,形成平等和默契.阿宝的情痴还后来居上,孙子楚病死后,阿宝绝食而死,"以痴报痴,至以身殉".这感天动地的痴情打动了阎王,放他们夫妇同回人间,成就了"千古一对情痴". 

  孙子楚离魂也就是魂游,而"魂游"是古代小说戏剧常用的构思模式,六朝小说《搜神记·庞阿》写石氏女因慕美男庞阿魂游.此后,唐传奇,元明杂剧、拟话本出了很多"离魂"名作.在这些名作里,因情痴离魂者都是女性.为什么"离魂"有单一性别趋向?因为,男性在社会占据官场、战场、文场,台阁应对、戍边杀敌、撰文题赋之余,家庭婚姻仅是他生活的次要部分.女性被关进灶台、妆台,除了向男人托以终身,别无选择.私奔、离魂是勇敢的女性在自我选择受到父母阻挠后的主要做法.女性以爱情为生命惟一,以所爱男子为 爱的惟一.男性却既不以爱情为生命惟一,也不以某一女性为爱的惟一.蒲松龄写男子因情痴而魂游,把千百年被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是可贵的创造.

  一见钟情的新内涵

  聊斋爱情在人鬼恋上出彩,在情痴描写上出众,在前辈作家最常写的题材上,能不能出新?比如说:古代作家最喜欢凡间男女一见钟情,蒲松龄会怎么写?

  中国古代因男女之大防,青年男女要有意外际遇才能见面,一见钟情后,以外貌吸引为主的爱情产生了.《西厢记》张生在佛殿看到崔莺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上半天."蒲松龄对这种佛殿相逢爱情模式驾轻就熟.聊斋写一见钟情,甚至写"杯水之欢"."色"和"性"在聊斋爱情里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可贵的是蒲松龄给一见钟情赋予一些新内容,可以《王桂庵》为例看一下.

  王桂庵,大名府世家公子,刚死了妻子,南游泊舟江边,看到邻船有个绣花女很美,"风姿韵绝".他高声吟诵"洛阳女儿对门居",绣花女看看他,低下头绣花.王桂庵投了锭金子过去,绣花女捡起来,不屑一顾,丢到岸边.王桂庵又把一股金钏掷到她脚下,绣花女还是低头绣花,好像没看到.这时她父亲回来了,王桂庵害怕被发现,焦急万分,绣花女却不动声色把金钏藏了起来.绣花女的父亲解开缆绳把船撑走,王桂庵后悔没及时把婚事定下来,立即追赶,赶不上,沿江寻访,找不到,王桂庵害起相思病来.这是典型的一见钟情.还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爱情已油然而生.王桂庵对绣花少女,从对美色迷恋开始,到下决心求婚,已经有了人格因素.少女美丽自重,蒲松龄写她,不侧重"美",而着眼于"韵","风姿韵绝",是说少女不仅漂亮,还特别有韵味.她对偶然相逢的贵公子谨慎观察,一开始她抬头看王桂庵一眼,是因为王桂庵吟诗,说明这个人是个风雅之士,她有好感;王桂庵投金子给她,成了以金钱为诱饵,她立即"拾弃之",有骨气;王桂庵再掷金钏,她心领神会,这是爱情信物,就机警地保护起来.

  王桂庵对他认为的榜人女,也就是船夫的女儿,一见钟情后,痴迷地寻找,干脆买条船住在江边,天天盯着来来往往的船仔细寻找.找了半年没有音信,坐卧不宁,废寝忘食.有一天,他做梦到了个美丽的江村,在门前有一树马缨花的农舍,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少女.还没来得及说话,少女的父亲回来,他的梦也醒了.再过一年,他到镇江,居然在跟梦境完全一样的地方跟梦中情人相遇.他述说相思之苦和艰难寻找,说自己做的梦.少女隔着窗子认真询问王桂庵的家世,说:既然你是官宦人家,哪儿找不到好媳妇,怎么想着我?王桂庵表白: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娶了.这时,少女才告诉王桂庵,她也一直保存着金钏,等待投金钏的人来找,还为他拒绝了好几家求婚者.她让王桂庵赶快派媒人来,至于想非礼成耦,就是不经明媒正娶而私通,绝对不成.王桂庵喜出望外,扭头就跑,少女叫住他说:我叫芸娘,姓孟,父亲字江篱.

  这是多么有趣的细节!两年寻寻觅觅,偶然再度相逢,恋人感情尘埃落定,女主人公名字才浮出水面.好莱坞名片《魂断蓝桥》有个很有名的片段,男女主角一见钟情,直到申请结婚登记,男主角柯洛宁才想起来问女主角玛拉:你姓什么?这被看成是经典影片的典范趣笔.其实300年前蒲松龄老头早就写过.

  《王桂庵》写的一见钟情有优美的思想意蕴.一个富家公子对不知姓名、不知乡里的贫家女一见钟情,留着嫡妻位子苦苦寻觅,整整找了两年.无独有偶,他想念的少女也在等待,为了这无望的等待几次拒婚.一对青年男女为了偶然的惊鸿一瞥,为了电光石火般短暂的感情交流,为了一个不知姓名、没有留下地址的人,在茫茫人海,殷切翘盼,苦苦寻找,这样的爱情既是不可思议的,又是真诚纯净,坚如磐石的.两人意外相逢后,芸娘明确告诉王桂庵不能非礼成耦,把两人的关系定位于平等婚姻.王桂庵认为以自己显赫的家世向船夫求婚岂不是太容易了?没想到,当他以百金为聘求婚时,芸娘父亲孟江篱却拒绝了,说,我女儿有人家了.芸娘明明没订婚,她父亲为什么这样说?王桂庵当夜辗转反侧,想不明白.这位贵公子不得不冒着娶榜人女的耻辱请很有地位的亲戚出面求婚,这才弄明白,孟江篱不是船夫,而是读书人,他拒婚正是因为王桂庵的大把银子,"仆虽空匮,非卖昏者".蒲松龄的文笔妙不可言.两人结合后,新的考验,更严峻的考验来了.王桂庵带芸娘坐船回家,煞有介事地开玩笑说:你这样慎重,聪明,却上我的当了,我家里有妻子.芸娘听后,脸色变了,稍作思考,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滔滔江水!芸娘维护自己的人格,宁死不做妾,追求平等的爱,不平等宁可死!王桂庵因为贵家子弟的纨绔习气开"家中固有妻在"的玩笑,芸娘以死相拚,王桂庵忧恸交集.结局当然是花好月圆,儿子寄生襁褓认父,夫妻团圆. 

  《王桂庵》写的是一见钟情,是真挚爱情对"门当户对"的对抗.聊斋里一见钟情的爱情比比皆是,但常有不同内涵.《青凤》是著名的聊斋故事,狂生耿去病遇到借住他本家荒园的狐仙一家,对美丽的青凤一见钟情,拍着桌子大叫:"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立即狂热追求.但青凤的叔父阻挠,带着青凤搬走了.耿去病一直想念、寻觅青凤,后来偶然遇到被猎狗追赶的受伤的小狐狸,抱回家,变成了青凤,一对恋人经过人世沧桑走到一起.有的研究者把这个故事解释为青年男女对抗父母之命、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婚姻. 另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是《红玉》.书生冯相如坐在月下时,有个美丽少女从墙上窥视他,自我介绍说是东邻女红玉.冯相如发现红玉很美,用梯子接她过墙,两人大相爱悦,海誓山盟.半年后被耿直的冯翁发现,骂冯相如不好好读书,是淫荡的畜生;骂红玉不守闺戒,害人害己.冯相如想继续跟红玉私下来往,红玉坚决不同意,她替冯相如安排,让他娶到美丽而贤惠的卫氏女后,自己离开.但是卫氏没能跟冯相如白头偕老,她被一个退休御史看上抢走,不屈而死,冯相如家破人亡.这时,红玉出现了,帮助冯相如养育儿子,重建家业.不少专家认为,《红玉》这个爱情故事更多地跟揭露社会黑暗联系到一起.

  女人操纵男人的恶之花

  一位西方理论家有句名言:"小说家总是喜欢把男女主人公弄到一张床上结束."又说:"床是爱情的摇篮,也是爱情的坟墓."夫妻之间的爱情如何描写?对于作家们始终是个难题,很难写好,以至于张敞画眉的琐事变成夫妻恩爱的经典.蒲松龄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总是在常人想不到的地方做文章,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他居然能在最该板起道学面孔的地方大作"媚"的文章.按照传统观念,夫妇之间应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非礼勿动.蒲松龄偏偏要写一位嫡妻如何使用性的魅力跟小妾争宠.描写女性如何把握男性心理,知己知彼地操纵婚姻.

  《恒娘》写洪大业有一妻一妾,妻朱氏比妾宝带漂亮,洪大业偏偏喜欢小妾,令朱氏非常气恼.她发现新搬来的邻居家妻子恒娘人才一般,小妾倒很漂亮,男主人却只喜欢恒娘.朱氏向恒娘"北面为弟子"请教,恒娘告诉她:人情厌旧而喜新,重难而轻易,丈夫喜欢妾,不是因为她漂亮,而是因为她难到手,有新鲜感.朱氏之所以失宠,正是因为整天唠叨,"为丛驱雀",反而让丈夫和妾一条心了.恒娘教给朱氏"易妻为妾"的方法.头一个月,任凭丈夫跟小妾双宿双飞,自己离得远远的,表面看来,朱氏很贤慧,实际上让丈夫再也不觉得妾有新鲜感,但这时的朱氏在丈夫眼里仍然是唾手可得的黄脸婆.第二个月,恒娘让朱氏变旧为新,先穿着破衣服干一个月家务,突然最后一天穿上美丽的时装,梳上新式的发髻,穿上时髦的绣鞋.喜新厌旧的洪大业果然上钩,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晚上来敲朱氏的门,朱氏故意"坚卧不起".朱氏欲擒故纵,成功地打败了小妾.

  当年聊斋点评家对恒娘很不理解:在家庭中有崇高地位的嫡妻像青楼女子接客,成何体统?恒娘的"易妻为妾"和《红楼梦》凤姐算计尤二姐,《金瓶梅》潘金莲算计李瓶儿,是古代小说写妻妾之争的名段.但朱氏比凤姐和潘金莲要高明,凤姐和潘金莲都在肉体上消灭对手,恒娘却神不知鬼不觉地来个妻妾换位,让小妾生不如死,杀人不见血.朱氏能不能永远受宠?未必.蒲松龄给人物命名似乎早预伏了这层意思:小说主人翁叫恒娘,向她学习的是朱氏,朱者红也,红颜易老而求永恒,岂不是缘木求鱼?李白有这样的诗:"昔日芙蓉花,今成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实际上恒娘写的妻妾争宠是一夫多妻制的必然结果.有的专家精辟地把《恒娘》称为"女人操纵男人的恶之花".

  胭脂虎的驭夫术江城其人,是有据可查的著名悍妇.明代《五杂俎》记载:"江氏姊妹五人,凶妒恶,人称五虎.有宅素凶,人不敢处,五虎闻之,笑曰:‘安有是!’入夜,持刀独处中堂,至旦贴然,不闻鬼魅.夫妒妇,鬼物尤畏之,而况于人乎?" 

  蒲松龄用传统题材写聊斋新故事,他把胭脂般美貌和老虎般凶狠巧妙组合,创造出聊斋特殊人物:"胭脂虎"江城.她美丽、聪颖,敢向封建纲常挑战,善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她占有欲极强,心狠手辣,工于心计,变兰麝乡为犴狴(牢狱),整得二三其德的丈夫俯首帖耳,交降书顺表;她不讲孝道,不讲人情,有虐待狂,把公婆威严彻底打掉,把男人虐待女人,公婆虐待儿媳的历史彻底颠倒. 江城是穷塾师的女儿,本不具备到富有的高家做儿媳的条件,但她能利用自己的美丽和聪明,跃上高枝.她跟高生本来青梅竹马,长大后天各一方,两人偶然见面时,江城立即把握自己的命运,以美丽多情,使高生痴迷.当高家担心江城家上无片瓦,不堪联婚时,江城打点出一副居然娟好的模样,征服爱子心切的高家父母.她进入高家,"悍"芒初露,被公婆休弃,"逼令大归"."父母之命"肆威,失势的江城韬晦应对,被休弃后,马上收敛凶焰,换上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用温情挽回丈夫的心.再返高家后,江城擒贼先擒王,将凶焰直接烧到公公婆婆眼皮底下,她当着翁姑之面殴打丈夫,"横梃追入,竟即翁侧捉而箠之".丈夫见了她,像小鸡见了老鹰.江城用自己的泼悍,将封建家长的威势,三从四德的法规,至高无上的夫权,统统踩到脚下.江城之"悍",用到公婆身上,用到父母身上,用到丈夫的朋友身上,导致公婆与她分家,父母被她气死,朋友们再也不敢登门.江城的"悍",照蒲松龄构思乃前世注定,因为江城前身是佛前小鼠,被高生的前身踏死.但在一定程度上,江城的泼悍是封建时代的妇女对压迫的畸形反抗.蒲松龄曾在"异史氏曰"说:"每见天下贤妇十之一,悍妇十之九."他还曾在《夜叉国》中说:"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封建纲常越来越显示其软弱性,越来越受到妇女的各种形式的反抗,耍泼施悍玩嫉妒,是不得不采用的手段之一.

  江城驭夫,"妒"是主要特征.江城之妒,是妒之极,也是妒之智.江城的丈夫属于那种"既熊又不老实"的角色,他两次"红杏出墙"都被江城捉个正着.第一次,江城得知受父母之命跟她分居的丈夫通过李媪招妓,就机智地先制服李媪,从媪的"神色变异"断定她心中有鬼,用语言恫吓,尽得高生荡行始末;

  然后她冒充高生喜欢的"陶家妇"亲自侦察,"生喜极,挽臂捉坐,具道饥渴.女默不言",平时暴跳如雷的江城居然能如此沉着,如此耐心地让高蕃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完全抓住其把柄,再出其不意地后发制人,真是一次成功的偷袭!第二次,江城的"化装"侦察更成功,高蕃托辞参加文社,去招妓饮宴.江城立即扮成美少年,自始至终盯着高蕃,仔细地看高生如何与妓女调情:"对烛独酌,有小僮捧巾侍焉."她装扮得如此高明,人们皆认为这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书生,"众窃议其高雅",连做丈夫的都没有识破她的化装术,一直在那儿与妓女"倾头耳语,醉态益狂".一切破绽都落入"胭脂虎"眼中,高生只好老老实实地回家,"伏受鞭扑".江城之悍、妒,无所不现其极.而这悍、妒,始终同江城的聪明机智、工于心计并存.

  江城对渔色丈夫惩戒本无可厚非,但她的虐待狂又令读者怵目惊心:"摘耳提归,以针刺两股殆遍."江城之"妒",是占有欲的表现,也是刚强的妻子对二三其德的丈夫的有力报复.这"妒",几乎可以说是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爱情中女性的自觉反抗,正如江城不合情理之"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封建宗法制以毒攻毒.但是根据作者的正统观——男子可以寻花问柳,女子却必须不妒;家长可以随意干涉青年夫妇,直至"出妻",妇女永远要俯首贴耳——江城当然是妒妇、悍妇,是不可容忍的夜叉.

  《歌德谈话录》有言:"艺术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此外,作家如果满足于一般,任何人都可以照样摹仿;但是如果写个别特殊,旁人就无法摹仿……每种人物性格,不管多么个别特殊,每一件描绘出来的东西,从顽石到人,都有些普遍性."聊斋"胭脂虎"似的妒妇,就是很别致的"个别特殊".除江城之外,还有《马介甫》的尹氏,《邵女》的金氏,《阎王》里的嫂子.似乎蒲松龄对妒妇有特别浓厚的兴趣,《马介甫》篇末还集中了中国古代关于女性妒嫉各种典故的来源,一句一典,如数家珍,几乎成为一篇文言"中国妒妇史",对此社会现象有研究兴趣者不妨一读. 

  聊斋爱情的重要特点是它不像话本小说那样,纯粹写实,述说男女间悲欢离合,而是着眼于诗意美和空灵美的创造,聊斋爱情常有诗意化氛围.《晚霞》像是歌舞剧,晚霞在龙宫一出现就带着迷人的风采:"振袖倾鬟,作散花舞,翩翩翔起,衿袖袜履间,皆出五色花朵,随风飏下,飘泊满庭."晚霞和阿端的幽会

  地点是地上的莲花池,叶大如席,花大如盖,落瓣堆梗下一尺多高,荷叶幛蔽,莲瓣铺 地.《白秋练》写书生和白暨豚的爱情,他们以诗传情,以诗疗病,诗和爱情构成男女主角的生命主体.《宦娘》写人鬼恋,音乐和爱情构成男女生命的主体.其他一些聊斋名篇《连琐》、《荷花三娘子》、《西湖主》都情景交融,像一幕幕诗剧,一幅幅美丽的水彩画.

  歌德说:"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就因为能从平凡中发现诗."蒲松龄之所以是个了不起的小说家,在于他能从各种各样的爱情中发现诗,用诗化笔触描写爱情.

  当然,聊斋爱情有鲜明的封建特点,蒲松龄欣赏男性中心,欣赏嫡庶和美,双美一夫,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聊斋写过不少"双美"故事,两个女性跟同一位男性发生感情纠葛,或者"二美一夫",或者男性家有妻外有室或情人.这些故事常常有一个中心:子嗣,体现了聊斋爱情描写男性中心的特点和封建性.甚至出现像《林氏》那样不可思议的现象:为了求取子嗣,做妻子的千方百计把丈夫和丫环拉到一张床上.所以说,蒲松龄在创造姹紫嫣红爱情百花园的同时,还用生动复杂的艺术形象反映出封建婚姻的本质方面.

  《聊斋志异》创造了各种各样令人销魂的爱情,有人鬼恋,有情痴和生死恋,有知己之恋,有精神恋爱,也写了家庭婚姻中令人触目惊心的争夺和悲剧.聊斋给古老爱情描写带来更坚实的社会内容,更深刻的道德教益,更迷人的韵味,更优美的韵致.读罢聊斋掩卷沉思,爱是什么?是身心交融,是魂魄相从,是跨越生死,是超越贫富,是涤荡心灵的清泉,是雪地上永不凋谢的花朵.神鬼因爱入人世,人世有爱赛神仙. 

  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用这样的观点来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蒲松龄是写女性的行家里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我们把女性放到爱情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美在什么地方、真在什么地方、善在什么地方?

  聊斋最美:阿绣 聊斋美女很多,每出来一个,不是"容色娟好",就是"风致嫣然".

  如果给聊斋选美,选哪个?应该是狐女阿绣.因为她是个真诚的、执著的美的追求者,是个外貌美和心灵美的获得者.

  《阿绣》是小说的篇名,小说里边有两个阿绣,一个是民间少女,一个是狐仙.民间少女阿绣长得美丽非凡,狐仙阿绣想修炼得像她一样美,这样就演出一段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刘子固结识了杂货铺少女阿绣,念念不忘,因为阿绣"姣丽无双".但是他向阿绣家求婚时,却得到个消息,阿绣已经跟广宁人订婚了.刘子固沮丧的同时,"徘徊顾念",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他告诉小主人,这个跟你来往的少女不是阿绣,她的脸色过白,面颊稍瘦,笑起来没有小酒涡,不如杂货铺的阿绣美.这个地方很荒凉,这个阿绣不是鬼就是狐.刘子固是个银样蜡枪头,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大惧",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她说自己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她让刘子固仔细看看,她到底像不像阿绣?狐女落落大方述衷肠,刘子固却吓得毛发俱竖,一声不敢吭.狐女说:"我且去,待花烛后,再与君家美人较优劣也."

  狐女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即使不特别加害,民女阿绣也清白难保,甚至性命难保,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温情脉脉地告诉她:爱你的人马上就来了,你跟他回家吧.狐女这位爱情失意者,没有悲哀,没有懊丧,没有嫉妒,没有怨天尤人,只有对所爱者的宽容和帮助.狐女用神力帮助阿绣回到刘子固身边,刘母"为之盥濯,妆竟,容光焕发,益喜,曰:‘无怪痴儿魂梦不忘也.’"

  狐女帮刘子固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第一次,刘子固、阿绣新婚嬉笑,狐女突然出现:"快意如此,当谢蹇修矣!"刘母及家人都不能辨识两个阿绣哪真哪假,刘子固也几乎分辨不清,仔细瞧一会儿——可能根据仆人观察面颊和笑涡的秘诀——断出真假,向狐女作揖致谢."女子索镜自照,赧然趋出".狐女认为自己比不上阿绣之美,惭然而退.第二次,狐女借刘子固醉酒之机,冒充阿绣,问刘:"郎视妾与狐姊孰胜?"刘子固回答:"卿过之,然皮相者(只看表面的人)不能辨也."被狐女讪笑"君亦皮相者也".连做丈夫的都不能分辨妻子的真假,正说明,狐女之美已跟阿绣没有区别.孜孜追求如许日月,狐女终于如愿以偿,欣慰地笑了,这是因获得美的极致而笑,因苦苦求索终于到达美的极点而笑.

  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炼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她们再世为人,为狐,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在《阿绣》里,"美"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与其说狐女最初追求刘子固是爱刘子固,不如说狐女在追求阿绣的美,借刘子固误认,给自己的美做证明.狐女以德报怨,替刘子固找到真阿绣,不是爱情的多余人,而是爱情的缔造者;不是家庭的"第三者",而是家庭的保护神.爱一个人不意味着占有,爱一个人就要让他跟所爱的人走到一起,这是狐女的哲学,高尚的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狐女在追求形态美的同时,获得内心美;修炼形体美的同时,获得道德美.因为对美的执著追求,对爱的无私奉献,狐女的品格,焕发出璀璨圣洁的光辉.《阿绣》给我们的启示是:至善至美存在于不断的追求. 

  丑女亦美:乔女

  古代小说的爱情女主角经常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乔女却丑得出奇,跛一脚,壑一鼻,面如锅底.二十五六岁还没嫁出去.丧偶的穆生娶了她,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这时,她有了一个改变贫穷和孤苦的机会:同县家境富裕的孟生死了妻子,续弦条件很苛刻,见了乔女却"大悦之",派人说媒 ,要娶她.孟生当然不可能看上乔女的外貌,而是看上乔女的德.但乔女信守封建律条,坚决拒绝.她说:"饥冻若此,从官人得温饱,夫宁不愿?然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听了,对乔女越发欣赏,让媒人带了很多钱再次求婚,还说服了乔女的母亲.母亲亲自动员,乔女还是不同意.乔家要把小女儿嫁给孟生,但孟生认定了要丑陋的大女儿,不要漂亮的小女儿.乔女是恪守封建道德的淑女,她虽然坚持不事二夫,但孟生对她的钟情让她深深感动,感激"独孟生能知我",心灵早就跟孟生联系到一起.

  不久,孟生得暴病死了,乔女到孟生坟上临哭尽哀.无赖趁机把孟生的家

  产携取一空,仆人趁火打劫.无赖又想谋夺孟生的田产,孟生的好朋友林生在乔女劝说下,打算到官府帮助孤儿维权.无赖扬言要用刀对付他,林生吓得不敢出面,孟生的产业眼看就要落到无赖的手里.这时,非亲非故的寡妇乔女挺身而出,到官府告状.县官问:"你是孟生什么人?"乔女回答:"您管理一个县,凭的是个理.如果说的话没道理,就是至戚也有罪;如果说的有道理,就是路人的话也可以听."县官很恼火,把乔女轰了出来.乔女到有地位的缙绅门上哭诉,终于替孤儿保住了财产.然后,她又任劳任怨地把孟生的孤儿乌头抚养成人,给他请老师,帮他积累数百石粮食,和名门联姻.乔女死了,乌头想把她和父亲合葬,乔女的儿子也同意了,但是抬棺材的时候,抬不动,原来乔女活着的时候恪守"不事二夫"的律条,死了,还坚持跟自己的丈夫合葬.但是,一个寡妇到没有任何亲戚关系的男子坟上致哀,再像亲生母亲一样抚养这个男子的遗孤,所做所为,俨然是孟生遗孀,实际上已经背叛了"不事二夫".所以,乔女有一定的叛逆色彩,她跟孟生的感情,实际是精神恋爱,她用终生的辛劳拥抱理想云雾,报答孟生的知己之感,在封建时代很少见.

  阿绣外貌美心灵也美,乔女外貌丑而心灵美,蒲松龄的生花妙笔,还写到最肮脏角落的女性,怎么样维护自己的人格.

  出污泥而不染:鸦头和细侯

  鸦头

  鸦头是个误入风尘的少女,是狐妓,因为不肯接客一再受到老鸨毒打.她认识了诚实的书生王文之后,认为这个人可以托以终身,就马上机智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王文眼里,鸦头美若天仙,又对自己脉脉含情,于是拿着借来的钱求见鸦头.鸨母嫌少,鸦头突然一反常态,表示她愿意接待王文.她伶牙俐齿地劝鸨母:您整天嫌我不做摇钱树,现在我乐意做了,我第一次接待客人,以后的日子长着呢,不要因为王文给钱少,就放走财神.鸨母信以为真.鸦头获得了跟王文见面的机会,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问王文,你倾囊博此一夜之欢,明天怎么办?男子汉王文只知道流泪,想不出什么办法.弱女子鸦头果断决策,告诉王文:你不要伤心,落在非人的风尘生活里,很不合我的心愿,早就想找个忠诚可靠、像您这样的人共度今生.咱们跑吧.

  鸦头和王文逃出虎口,王文担心家徒四壁,如何过日子?鸦头说:做小买卖也可以过日子.他们把驴子卖掉做本钱,开个小酒店,鸦头作披肩,刺绣小荷囊,过起自食其力、淡薄自给的清贫生活.后来鸨母知道了鸦头的下落,派另一个妓女妮子抓她回去.妮子骂鸦头跟人私奔,鸦头理直气壮地说:"从一者得何罪?"鸨母亲自出马,鸦头终于被抓回妓院,关到幽室十几年,生下的儿子被丢掉,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天天饥火烧心.她仍然坚决不接客,最后被儿子救出,和王文团圆.鸦头出身低贱却为人清高,蒲松龄认为鸦头像魏征一样美好.魏征是唐太宗的宰相,因为直言敢谏让唐太宗觉得美好.蒲松龄别出心裁把微贱的妓女鸦头跟封建社会的台阁重臣相比. 

  细侯是妓女,她生活在锦围翠绕、前门迎新后门送旧的生活里,却出污泥而不染,喜欢写诗.在认识了游学异乡的穷书生满生后,细侯更把过一夫一妻、清贫自给的生活看成理想.满生告诉她,自己只有半顷薄田、几间破屋.细侯说,能自给自足就足够了,"闭户相对,君读妾织,暇则诗酒可遣,千户侯何足贵"!

  满生为了凑足替细侯赎身的费用南游,阴差阳错被关进监狱,和细侯失掉联系.细侯自 从满生走后,杜门不接一客.有个富商来向她求婚,不惜代价,务在必得.鸨母用嫁给富商可以"衣锦而厌粱肉"劝诱细侯,她回答:"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富商为了把细侯弄到手,买通了审案官员,长期关押满生,还假造了满生绝命书寄给细侯.细侯误以为满生已死,嫁给富商.一年多后,生了儿子.

  满生昭雪出狱,发现是富商做手脚,托人告诉细侯.细侯才知道造成一切不幸的根源,都是富商的圈套.她趁着富商外出,"杀抱中儿",回到满生身边.

  细侯杀子,很像古希腊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美狄亚的丈夫见异思迁想另娶妻子,美狄亚用魔袍烧死了新人,为了让丈夫的痛苦得不到解脱,美狄亚竟然当着丈夫的面,亲手杀死了他们的两个儿子.蒲松龄也用杀死亲生子的不近人情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女性形象.他还把这个烟花女子抬到和被封建时代尊为圣贤的关圣(关羽)同样高的地位,说细侯杀子归满生和"寿亭侯之归汉,亦复何殊"?从细侯这个人物的命名也能看出蒲松龄对她多么推崇.汉代有个受人欢迎的好官,姓郭名汲字细侯,后人常用"细侯"代称父母官.蒲松龄用父母官代称给妓女命名,可见对她的推崇程度.

  天马行空一侠女

  贫穷的顾生跟母亲一起生活,邻家搬来一对母女,非常贫穷.穷到什么程度?

  靠女儿做针线维持生活,而且连尺子都没有.顾生发现,少女十分美丽,却举止生硬.少女来顾家借刀尺侠女,顾生母亲就打起如意算盘,跟儿子商量,这家母女无依无靠,何不两家合一家,你代养其母?顾生母亲

  登门跟女家母亲吹风,母亲想同意,女儿却不肯.顾生母亲很奇怪,难道这个姑娘嫌我们穷?但是少女对顾生母亲非常好,顾生母亲生病时,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细心照顾.顾生也尽心照顾这对母女.

  奇怪的是,这个不肯嫁给顾生的少女竟然主动跟顾生幽会,而她在男女关系上决不随便,有个少年对她图谋不轨时,她望空手抛匕首,少年身首异处,变成白狐.一个文弱少女有如此高的武艺,更让顾生猜叹不已.后来少女居然替顾生生了个儿子!顾生母亲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说:"异哉此女,聘之不可,而顾私于我儿!"一个未婚少女,不接受明媒正娶,却心甘情愿地跟穷小子私通并养儿子,太奇怪了.小说结尾,少女提着仇人的头来跟顾生告别,说,她是大司马之女,父亲被陷害而死,她为报父仇隐藏民间.看到顾生家贫无力娶妻,她决定给顾家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以报答顾生的养母之德.这样一来,少女身世和她不可思议的行为之谜都解开了.

  侠女的行为不合社会习俗,所以始终在他人的"猜叹"之下.猜,是琢磨,想不通;叹,则是因不合常规叹息,感叹.第一个对她猜叹的是顾生,她在陌生男子前没有少女常规的羞涩,却凛然不可侵犯:"见生不甚避,而意凛如也."第二个猜叹的是顾母,"此女不似贫家产",在顾母看来,此女孤苦无依,有人代养其母,必定乐意.顾母提出联姻建议,女郎却"意殊不乐".顾母猜疑:"女子得非嫌吾贫乎?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第三个对少女进行臆测的是"少年":"艳丽如此,神情一何可畏?"三个对侠女猜叹者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顾母担心绝后,急欲娶儿媳;顾生爱慕少女;姿容甚美却行为轻佻的少年怀不轨之心.少女身世迷离之谜,行为乖张之谜,一一解开.一个可歌、可泣、有胆、有识的可爱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如果说为父报仇,算不了多神奇,唐传奇甚至六朝小说早就有,那么,在侠女身上表现的婚姻观,在那个讲贞节、讲究婚姻是"终身大事"的社会中,就再出格不过了.侠女不肯接受顾生的求婚,却跟顾生幽会,替他生儿子,而且对顾生说:"枕席焉,提汲焉,非妇伊何也?业夫妇矣,何必复言嫁娶乎?"侠女说自己给顾生料理家务,同床共枕并生育后代,已经是实际的夫妇,何必再要求表面夫妇形式?像这样只要求婚姻实质,不讲表面礼法和名份,不能不算是极其解放的思想,在其他古代小说里几乎找不到. 

  所遇匪人:窦氏和云翠仙

  窦氏

  女性遇到负心汉,是常有的事.聊斋里边也有不少这样的女性,她们怎么对待自己的不幸?窦氏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恶霸南三复外出时遇雨,到一户农家躲避.村里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恶霸,窦老头小心翼翼地给他倒茶,招待他吃饭.南三复看到窦家有个漂亮少女,有事没有事总往窦家跑,有一天趁着窦老头不在家拉住窦氏动手动脚.窦氏坚决拒绝,说:我虽然穷,是要正正经经嫁人的,你凭什么仗势欺人?南三复花言巧语,说:你跟我相好,我肯定不娶别人.窦氏让南三复发誓,南三复就对天发誓.窦氏被骗失身后,恳求南三复快来迎娶,可是蛇蝎心肠的南三复想的却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女,玩玩可以,哪是结婚的对象?恰好有人给他说媒,南三复听到对方是个大户人家小姐,长得很漂亮,就订了婚,而且再也不到窦家了.

  不久,窦氏生下个儿子.窦老头拷打她,她把南三复的事告诉父亲.窦老头问南三复,南三复坚决不承认.窦女抱着孩子找到南三复门上,南三复连大门都不让进.窦氏让看门的替她求南三复:你就是不管我,难道也不管你的亲生儿子吗?无人性的南三复仍然不让进门.窦氏哭了半夜,抱着儿子冻僵在南家门口.

  窦老头到官府告南三复,南三复用1000两银子行贿,官府不管不问.眼看窦氏要冤沉海底,窦氏的鬼魂出现了.她抱着儿子托梦给那个富家小姐的父亲:你不要把女儿嫁给那个负心汉,你如果那样做,我就杀了你的女儿.大户贪图南三复有钱,还是把女儿嫁过来.新人很漂亮但总是泪汪汪的.婚后几天,大户来看女儿,发现女儿吊死在后花园了.他随南三复进房间,却看到一个女人,就问:"你这房间里的女人是谁?"却不料那个女人一下子仆倒死了,原来是窦氏.按照当时法律规定,"开棺见尸"要判死罪.窦翁告南三复开棺盗窃窦氏尸体.官府再受贿,南三复又逍遥法外.在跟金钱的较量中,窦翁和窦氏的鬼魂败下阵来.但是南三复也败落了,好几年没人敢把女儿许给他,只好从100里之外聘了曹进士的女儿.

  窦氏冒充曹家送亲者进入南三复家,把姚举人女儿的尸体放到南三复的床上.有钱有势的姚家去告状,南三复被判杀头.窦氏因为幼稚上了坏人的当,变成鬼魂后,逐步看透了南三复背后的强梁社会.南三复两次因为开棺见尸成为被告,为什么第一次能蒙混过关,第二次就得杀头?因为两次尸体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是贫女窦氏,第二次是姚举人的女儿.南三复终于被判罪,官府认为是他让姚举人女儿的尸体一丝不挂躺在床上.窦氏的鬼魂成熟了.窦氏这个被污辱、被损害的刚强少女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俗话说:男怕挑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遇到这种事怎么办?云翠仙展开了跟命运的抗争.

  云翠仙

  梁有才是个贫穷懒惰的无赖,他登泰山时,看到跪香的人里有个漂亮少女,就假做跪香跪累了,到女郎的脚上捏了一把.芙蓉花一样美丽的云翠仙岂能看上梁有才这样的肮脏角色?马上"膝行而远之",赶紧用膝盖走路,离开他.梁有才脸皮却厚得很,碰了钉子,穷追不舍,"膝行而近之",跪着跟过去,又在少女的脚上捏了一把.云翠仙干脆出门离开他.没想到梁有才贴上了云翠仙的母亲,雇上轿子抬着云老太太,几句甜言蜜语,云翠仙母亲对他产生了好感,轻率地把女儿许给他.云翠仙坚决不同意,说那家伙不是个好东西.但云母显然不讲"父母之命"的郑重严肃,只讲父母之命的主观随意,轻率地把女儿许配给梁有才.云翠仙只好服从母亲的决定.

  梁有才骗娶云翠仙后,狐狸尾巴立刻露出来,整天赌钱喝酒.他的狐朋狗友发现云翠仙很漂亮,给他出主意,让他把云翠仙卖了,而且告诉他,卖到妓院可以得不少钱.梁有才很想把妻子卖进妓院又不能明讲,就在家中叫唤"贫不可度",拍桌子,打板凳,扔碗筷,骂丫鬟.云翠仙怀疑他肯定没安好心,就故意买了酒来跟梁有才喝,用言语试探,看他打什么主意.云翠仙开头说:家里这么穷,把丫鬟卖了吧.梁有才回答:丫鬟能卖几个钱!云翠仙明白了,梁有才不是不想卖丫鬟,只是丫鬟值不了几个钱.更值钱的是谁?当然是云翠仙本人.云翠仙用"不如以妾鬻贵家"的话试探,正中梁有才下怀,但他很狡猾,担心云翠仙不是真心,就故作惊叹:"何得至此!"云翠仙越发坚持要卖自己,梁有才果然上钩,说:"容再计之."也就是说,可以讨论如何卖掉妻子、以及到底可以卖多少钱的问题了.云翠仙用话套话踩住了豺鼠子的尾巴. 

  实际上,云翠仙对如何挣脱不幸婚姻的牢笼早有打算.第一,她母亲送她两锭黄金,她藏着不让梁有才发现,以便观察梁有才没有妻财可用时,能不能像个真正的男子汉承担养家义务?第二,云翠仙从不回娘家,不让梁有才知道岳父家非常有钱.像梁有才那样的无赖,一旦知道岳父家有钱,必然会千方百计榨取岳家财富.云翠仙在不公平命运面前,忍辱负重,审时度势,想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位深闺弱女,实在难得.接着,云翠仙略施小技,骗梁有才跟她回家,她说过去她的娘家担心女婿穷,不来往,现在翠仙与贫婿断绝,可以回 娘家了.让一个打算卖妻子的人跟着妻子回娘家,这是多难办的事?云翠仙居然迎刃而解!利令智昏的梁有才果然上当了,跟云翠仙回到娘家.翠仙痛骂梁有才是"豺鼠子",云家的人要跟梁有才算账.梁有才这才发现原来岳父家楼房成片,奴仆成群.突然,云家的琼楼玉阁全部消失,梁有才被吊在峭壁之上,面向万丈深渊……一直以民间普通弱女出现的云翠仙,原来是女仙.无数的女性因为所嫁匪人而永远处于痛苦中,蒲松龄让受害弱女的不幸在仙女幻想中得到补偿.

  光怪陆离双美图

  因为蒲松龄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也因为封建社会广泛的实际存在,聊斋爱情故事有个非常奇特的角落——光怪陆离的双美图.《莲香》、《青凤》、《巧娘》、《青梅》、《小谢》、《陈云栖》、《阿英》、《嫦娥》、《竹青》、《寄生》、《萧七》、《房文淑》……或者写"二美一夫",或者写男子家有妻外有室(或情人).一般情况下,"二美"和谐、友好,全心全意让男人享受到嫡庶和美、多子多福的幸福生活.

  《嫦娥》里的宗子美娶仙女嫦娥为妻,纳狐女颠当为妾.一妻一妾非但不互相嫉妒,反而整天跟宗子美嬉戏,似乎生活在化妆舞会中.宗子美以未见古代美人为憾,嫦娥执古代美人图细细观察后,"对镜修妆,效飞燕舞风,又学杨妃带醉.长短肥瘦,随时变更;风情态度,对卷逼真".嫦娥可以学历代美女,颠当

  又能凝妆作嫦娥姿态,引得宗子美拥抱并喊"嫦娥".颠当还顽皮地扮龙女侍观音,"嫦娥每趺坐,眸含若瞑.颠当悄以玉瓶插柳,置几上;自乃垂发合掌,侍立其侧".宗子美娶了一妻一妾,这一妻一妾又变尽法术让他"享受"历朝历代美女,何等惬意的男人幻想!

  《萧七》写徐继长邂逅一美人,美人相约跟他回家,徐回家告诉妻子,妻子"戏为除馆"迎新人.新娘(实际是新妾)进门后说姐姐妹妹们想来看看,徐妻又"为职庖人之守",热情招待一番.徐妻一点儿也不妒嫉,反而对丈夫和萧七持纵容态度.萧七也很"自觉",主动抢家务活干,让嫡妻好好休息.

  萧七

  即使在非常优秀的聊斋爱情故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类"效英皇"的画蛇添足:《连城》里的连城和乔生,为了真情可以共生,可以共死,篇末两人双双复活,偏偏莫名其妙跟上一个"泪睫惨黛"、"意态怜人"的宾娘.实在摸不透蒲松龄老头儿如何想的,难道因为乔生忠于爱情,就多"赏"他一个美人儿?王桂庵忠于爱情,芸娘宁死不做妾,他们的儿子寄生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时娶了两个美女.作者意图是想把儿子的恋情写得更高于父亲,但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成了谬误,《寄生》虽然故事曲折生动,人物却较《王桂庵》逊色多矣.

  性爱是排他的,聊斋故事也反映这排他性.《莲香》写两个女人之间露骨的嫉妒,李女极力反对桑生同莲香亲近,莲香挖苦李女"醋娘子要食杨梅".《张鸿渐》里狐女舜华说:"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之也."那么,如何维持这本来互相排斥的"双美"心甘情愿"共一夫"?蒲松龄经常乞灵于二女的友谊,侍女青梅和小姐阿喜本来是关系亲密的主仆,早就都钟情于贫穷的张生;陈云栖和白云眠本是同一道观的"女冠",早就希望将来可以共侍一夫;莲香和李女经过重生产生了深深的依恋.……显然,"娥皇女英"是蒲松龄的重要思想支柱.但例外总是存在的.《青梅》和《房文淑》里的狐女就坚决不接受侍妾的地位,决绝地把孩子丢给丈夫说:决不做仰大妇鼻息的老妈子.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保持艺术魅力,就是因为蒲松龄不仅是个写爱情故事的高手,而且是女性描写的铁笔圣手,他能写他人没有写过也写不出来的人物.《聊斋志异》这些爱情故事的女主角,追求爱情,追求心灵自由,更追求真善美,追求独立人格.她们的人生,是美丽人生.她们不仅给古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而且能让现代人从她们的不同寻常的人生中,得到道德教益和启迪. 

  在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聊斋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社会生活中,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大放光芒:她们在跟恶势力斗争时,机智勇敢,谈笑之间却敌兵;她们的处事才能、文才、治国才能也让庸碌的男人望尘莫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她们还成为商品经济中的弄潮儿.

  社会黑暗,恶势力猖狂,即使堂堂五尺男儿有时也会一筹莫展,柔弱的聊斋女性却能在 家庭和个人危难的关键时刻,以冷静的思考,果敢的行动,给恶势力致命一击,像复仇女神,让正义得到伸张.比如《商三官》.商三官已经订婚将要完婚时,父亲被恶霸杀害,哥哥向官府告状,一年多审不出结果.女婿家要求迎娶,母亲答应了,商三官却对女婿家的人说:父亲尸骨未寒,你们就要求举行婚礼,难道你们没有父母吗?柔中带刚,有理、有利、有节,礼貌而坚决地拒绝了女婿家的要求.接着,哥哥告状失败,打算把父亲的尸骨留到家里做告状根据,商三官对哥哥说:杀了人都不管,官场到底黑暗到什么程度就知道了,难道你们以为老天爷会专门为你们兄弟生出个铁面无私的包公老爷吗?聊斋点评家但明伦点评这一段说:"其才其识,足愧须眉."商三官说这番话时,已经胸有成竹,放弃对官府的幻想,让父亲入土为安,亲手给父亲报仇.

  此后,商三官女扮男装进入演艺小班子.戏班去给杀害父亲的恶霸庆寿,她殷勤地劝酒,笑容可掬地侍奉恶霸.恶霸喜欢上了她,把她认作娈童,留下同床共寝.商三官沉着冷静地给恶霸扫床,脱鞋,服侍得无微不至.恶霸跟她说下流话,她只是微微一笑.恶霸更加迷惑,毫不防备,把仆人都打发走,只留下女扮男装的商三官,结果,被商三官身首两断,死了还不知道死在哪个手里.

  蒲松龄把商三官叫做"女豫让".豫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他有句名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蒲松龄自豪地说:"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沉浮者耶!"大名鼎鼎的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之歌刺杀秦王,却没有完成任务,他都应该在商三官面前感到羞愧,何况碌碌无为的男人呢?

  庚娘是太守的女儿,嫁给世家子弟金大用为妻.遇到战乱,金大用带着父母和妻子逃亡,路上遇到一个也带着妻子逃难的,自称王十八,愿意给金大用领路,金大用就跟王十八同行.

  到了船上,庚娘告诫金大用,不要跟此人一起走,他总是盯着我看,眼珠乱转,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白,我看他不怀好意.金大用信口答应,觉得不会有什么事.他们一起雇了条大船,庚娘发现王十八跟船家很熟悉,格外留心.夜里,船开到河面很宽的地方,王十八邀请金家父子出来看月亮.金大用一出来,就被王十八推下水,金家两位老人也被船家打下水.庚娘看到全家人落水,一点儿不惊慌,故意在船舱里哭:公公婆婆都没了,我到哪儿去呀?王十八说:跟我回家,我家有房有地,保证让你衣食无忧.庚娘明白,杀人越货的家伙是对着自己来的,立即擦干眼泪,表示很满意.在船上时,庚娘巧妙地躲过了王十八的纠缠.他们回到金陵,王十八又想动手动脚,庚娘故意骗他:30多岁的男人还不知道男女间的那点儿事?穷人办喜事还得喝酒呢.庚娘把王十八灌醉杀掉,跳进池塘自杀.

  她预先写好信,让大家知道她的冤情和报仇因由,于是众人捐了100多两银子埋葬她.有几个恶少年看到庚娘陪葬品丰富,掘开棺材,发现庚娘还活着,目瞪口呆.聪明的庚娘马上说:幸亏你们来了,让我重见天日,我的首饰金钱你们都拿走,再把我卖到尼姑庵里.这些贼就把庚娘送到一位有钱的寡妇家,最后和死里逃生的丈夫团圆.

  庚娘两次面临生死考验,沉着冷静,像大将临阵杀敌,既保住了自己的清白,又报了仇.正如蒲松龄所指出的,在大变故面前,被淫乱的女性可以活着,贞节的女性只能死,像庚娘这样谈笑不惊,亲手杀死仇人,千古轰轰烈烈的大丈夫里边,有几个能比?谁说女子不能跟英武刚烈的男人并驾齐驱呢?

  玩政敌于股掌之上

  小翠 

  王太常官居侍御,王给谏跟他住在同一个巷子,二人一向不和,恰好遇到三年一次考察官吏的时机,王给谏妒嫉王侍御掌握着河南道巡查御史大权,想找机会中伤他.王侍御明明知道王给谏的阴谋,就是想不出应付的办法.没想到他的儿媳妇小翠却像奇兵从天而降,接连办了两件看似十分荒唐的事,却帮了王侍御大忙,除掉了政敌.

  一件是:有一天王太常睡下了,小翠戴上帽子,剪了白丝线贴到嘴上作浓密的胡须,打 扮成吏部尚书的样子,把两个丫鬟打扮成随从,把马牵出来,说要拜访王先生,跑到王给谏门前,打着马大声说:我要访的是御史王先生,怎么把我领到做给谏的王先生家了?说完调头就走.她回到家,守门的人以为是尚书大人来了,报告王太常.王太常赶紧迎接,才知道是儿媳妇开玩笑.他气极了,说:人家正找我的错,她反而制造闺门丑事!没想到,小翠的恶作剧歪打正着,当时尚书气焰熏天,小翠扮演得跟他丝毫不差,王给谏以为吏部尚书真拜访了王侍御,他的陷害阴谋只好作罢.小翠玩玩闹闹,让公爹度过了难关.

  第二件是:一年后,吏部尚书罢官,王给谏抓住了王太常的一点儿错,要向他"借"一万两银子,其实就是敲诈.王太常拒绝,王给谏亲自登门相威胁.王太常要接待客人,却找不到官服了.王给谏等的时间长了,很恼火,突然他看到王家的公子穿着皇帝的龙袍被一个女子从房间里推出来.王给谏先是大惊失色,接着就喜从天降,让王公子把龙袍和皇冠交给自己,然后抱起来就跑.等王太常出来,他已经跑远了.王太常吓得面如土色,说,这下子灭门之祸来了.大骂小翠是祸水.王给谏告发王侍御想造反,交上龙袍和皇冠为证.皇帝查验,所谓皇冠是高粱秆插的;所谓龙袍是个破包袱皮儿;再把王侍御的儿子叫来,原来是个傻子.皇帝说:这副德性还想当皇帝?找邻居调查,都说:王家的傻儿子和疯媳妇整天胡闹.皇帝大怒,下令:王给谏充军.

  这就是《小翠》的故事.狐女小翠的母亲早年为躲避雷霆之灾,藏到没做官时的王侍御身边,为了报恩就送小翠给王侍御的傻儿子做媳妇.王家担心小翠嫌弃傻儿子,小翠却一点儿也不,哄着傻丈夫玩.一会儿,小翠自制一个皮球,穿着小皮靴,踢球为乐,让傻丈夫满头大汗捡球,甚至一脚把皮球踢到老公公脸上;一会儿,小翠自导自演,把傻丈夫画得花面似鬼,自己穿着艳服,婆娑做帐下舞,演霸王别姬;或者头上插着雉尾,手里弹着琵琶,演昭君出塞,让傻丈夫扮演沙漠人.玩得令人喷饭.小翠来替母亲报恩,嬉闹之间把公爹的政敌整下去,"报恩"报得八面威风,达官贵人在小翠面前显得一无是处.

  足愧须眉的才女

  颜氏是名士之女,她的父亲感叹,我女儿是女学士,可惜不戴帽子(男人才戴帽子).颜氏父母想给她找个有才能的丈夫,没找到,父母死了.颜氏独居,邻家妇人来看她,用字纸裹着丝线,是某生的信,字很漂亮,颜氏反复看.邻妇说:写信人是翩翩一美少年,给你介绍如何?邻妇撮合成这段姻缘.

  结婚后,颜氏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