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 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埃里克森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防止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影响个体未来能否满意进入社会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防止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缺乏对繁殖感体验的人,会倒退到对假亲密感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感成年晚期(50以后)获得完善感,防止失望、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影响个体能否满意地离开世界

  (二)哈维格斯特

  1.成年早期

  哈维格斯特认为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有:(1) 学习与同龄男女之间新的熟练的交际方式; (2) 学习作为男性或者女性的社会任务及角色; (3) 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 (4) 从精神上独立于父母或者其他人; (5) 具有经济上自立的自信; (6) 选择职业并为其做准备; (7) 做结婚及家庭生活的准备; (8) 发展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态度; (9) 追求并完成富有社会性责任的行动; (10)学习作为行动指针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

  2.成年中期

  成年中期是一生中的一个特殊的时期,它不仅是个体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社会向个体提出最多、最大要求的时期。哈维格斯特认为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来源于个体内在的变化,社会压力,以及个体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1) 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 (2) 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 (3) 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 (4) 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幸福的成年人; (5) 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 (6) 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 (7) 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三)古尔德对北美成年人普遍发展模式的研究

  古尔德认为成年人的发展就是将自我从童年的种种限制(主要是父母)中脱离出来,建立自己的同一性。古尔德认为成年期可以分为七个阶段:①16-18岁:逃离控制时期为逃离而抗争②18-22岁:离开家庭时期离家,同时交朋友③22-28岁:建立可行的生活方式时期了解现实世界,为成就而拼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④29-34岁:信念危机时期对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产生动摇,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容易离婚⑤35-43岁:生命危急时期开始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更努力实现人生目标。若能关注他人和后代,可以消除许多焦虑⑥43-50岁:获得稳定时期接受死亡的现实性,摆脱焦虑,重新认可自己做过的人生选择⑦50岁以后:老成持重时期成熟稳健,不容易为诱惑所动

  (四)莱文森的发展阶段学说

  莱文森认为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而构成的,稳定期和转折期的区别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即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角色是否发生了变化。在比较稳定的时期,个体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优势;在转折时期,个体改变过去建立起来的东西,重新建立系统。每个人都会经历转折,但转折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明显的混乱。

  他发现中年危机的概念可用于指成年期中不同发展阶段的过渡期,此时一种生活模式结束了,人需要在许多新机会中进行选择。成年期主要有五个过渡期,分别是:

  成年早期过渡(17-22岁)、三十岁过渡(28-33岁)、

  成年中期过渡(40-45岁)、五十岁过渡(50-55岁)、

  成年晚期过渡(60-65岁)。

  莱文森非常强调成年中期的转折,如果个体能较好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处理好现实与可能之间的矛盾,那么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

  (一)传统发展观/老年丧失观

  人从出生到机体成熟直到成年期,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属于“发展期”;成年后,有一段稳定的时期,之后的心理变化,只是不断老化和衰退,而没有发展。其主要内容或依据如下:①人是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将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②心理的发展是单项前进的,不可逆转的③年龄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根据,并且是普遍适用的

  (二)毕生发展观

  巴尔特斯、斯普兰格是毕生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将青年视为第二次诞生),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贯穿一生的,并且有很大的可塑性。

  毕生发展观主要有以下6点:毕生得失可修正,生化背景再分配①发展是跨越终身的。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个体适应自己所选择情景的能力在变化,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征和价值,不存在哪一个时期更重要或不重要的问题。②发展既包含了得,也包含了失。发展是朝向多个方向的,人们会通过学习来管理得失或进行补偿,以求尽可能多的得,尽可能的失。③发展是可以修正的。人的一生,发展显示出可塑性,但发展的限度和可塑性程度都有不同。④生物学和文化的相对影响在生命全程中会发生变化。生物学的影响会在一个人变老时减弱,但是文化的支持则可能对此有所补偿。⑤发展受到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在多重背景中进行的。⑥发展包含了对资源的不断再分配。个体会选择他所拥有的一切资源做各种各样的投资。这些资源可能有助于成长,有助于维持或恢复原有状态,有助于应对无法维持或恢复时的丧失。投入到成长、维持、和应对丧失的资源的分配,在人的一生中会发生变化,因为可用的资源总量是在减少的。

  (三)其他毕生发展观

  1.毕生发展的控制理论

  罗特鲍姆等认为,控制包括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改变环境的企图,从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这是人的根本愿望次级控制指适应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

  次级控制一般发生在初级控制受阻之后。就个体适应而言,初级控制的功能大于次级控制,但次级控制的作用(补偿、恢复和提高初级控制)对个体发展也是不能缺少的。

  研究表明,成年期次级控制策略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其中包括自我保护性归因(酸葡萄等)、目标和激励水平的调整、积极再评价以及向下的社会比较等。

  总体而言,成人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而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则贯穿于整个成人期,甚至高龄期。

  2.毕生发展的元理论—发展是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的结果

  带有补偿的选择性最优化模型理论(SOC)将毕生发展的结构框架应用于建构一个发展的总体模式。①选择指根据可供选择的范围来考虑如何使用有限资源的过程,主要涉及发展的方向、目标和结果的问题。②优化指获取、改进和维持那些能有效达到期望结果,并避免非期望结果的手段或资源。与最优化有关的成分会随着领域、发展状态、年龄的不同而变化。③补偿由资源丧失引起的一种功能反应。

  选择、优化、补偿三者是不断变化的,三者协调产生期望的发展结果,同时使不期望的情况最小化。

  3.毕生发展的总体框架—生物和文化共同进化的结果

  巴尔特斯等认为,人的行为是生物基因和社会文化共同建构的结果。它包含三个原理。

  第一个原理,选择的优势随年龄增长而衰退;

  第二个原理,对文化的需求岁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第三个原理,文化的效能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即文化的补偿效率和个体的可塑性程度在下降。

  资源的相对配置存在一个系统转换,即资源配置从成长向保持和应对丧失的方向转移。儿童期,资源主要配置给成长;成年期,资源主要配置给保持和恢复;老年期,则主要配置给应对丧失。

  4.社会情绪选择理论

  卡斯滕森等人认为,社交对人至关重要;人本质上是动机性的动物,目标指导人的行为;人有着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标,目标的选择先于活动。

  社会目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知识相关的社交目标;一种是与情绪有关的社交目标。当人们知觉到时间有限时,与情绪有关的社交目标成为基本的追求。

  (一)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①流体智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取决于先天因素,较少受到教育文化的影响。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关,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对比、类比、演绎、抽象都是流体智力,对擂演象流,知觉速度和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属于流体智力)②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能力,如在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方面以储存信息为基础的能力。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但是在25岁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③青少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青少年期以后,在成年阶段,流体智力缓慢下降,晶体智力保持相对稳定,甚至还会因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而呈现上升趋势。 关系:晶体智力的发展依赖于液体智力,具有相同经历的人,液体能力越高,晶体能力发展越好。对于晶体智力发展,只有液体智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环境作用。一个液体智力高的人,如果生活早不良的环境中,其晶体智力的发展水平也不会高。

  2.智力双重过程理论

  巴尔特斯认为,智力发展可以分为两种过程①基础过程/智力技能/认知机械成分,相当于流体智力 与思维基本形式密切相关,主要负责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 儿童、青少年以该过程为主②应用过程/实用智力/认知实用成分,相当于晶体智力 是智力技能与情景、知识相联系的应用,它主导成年智力的发展,受个体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随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而增长。巴尔特斯认为,随年龄的增长,液体智力会逐渐下降,但为了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个体会选择适当的晶体智力进行补偿。这种在解决现实中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之后获得的,来自对现实丰富经验整合而成的成人能力称为智慧。构成智慧的一种重要因素是熟悉性,老年人并不存在智力降低的问题。

  3.新皮亚杰主义的理论

  佩里等人研究了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三种水平。①二元论水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凡事追求什么是正确答案。②相对论水平:通过权衡比较不同观点,审视理论,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 个体思维过程的抽象性及理论性已达到很高水平。③约定性水平:不仅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分析事物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现象的解释持相对的态度,由于能意识到所有事物具有运动及变化的性质,因此既能坚持那些约定俗成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又能随时对此作出调整。

  4.智力适用理论沙伊认为成年人智力活动的特点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有很大关系,智力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根据环境的要求而发展。 根据智力适应理论,沙伊把人一生的智力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①获取阶段:儿童青少年期智力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获取信息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②实现阶段:成年早期青年人开始从事工作,建立家庭。在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将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③责任阶段:成年中期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社会责任重大,社会责任最为重大。他们要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如果有人还在当领导,就转入下个阶段。④行政阶段由承担一般社会责任转到承担领导责任,取决于个人才能、成就、机会等多种因素。⑤整合阶段:成年晚期由于退休,老年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逐渐减少。老年人智力活动转向内心世界,重新整合自己一生的经验。

  补充(看看即可):新皮亚杰主义是对皮亚杰主义理论的修正与发展,罗比·凯斯是代表者。

  1.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修订

  目前,西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个“新趋势”,就是质疑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近年来,在西方认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以皮亚杰的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形式进行的。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儿童十分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只是程度有限,这些能力将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一直发展到成年期。

  (2)提出成人思维发展模式

  佩里(W. Perry)等人研究了成人思维发展的模式,对皮亚杰的将15岁定为思维成熟期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15岁不一定是思维发展的成熟年龄,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展的最后阶段。佩里把大学生的思维概括为如下三个阶段:

  ①二元论阶段:非黑即白,凡事追求什么是正确答案。

  ②相对性阶段:通过权衡比较不同观点,审视理论,找到解释现实的有效理论;此阶段个体思维过程的抽象性及理论性已达到很高水平。

  ③约定性阶段:不仅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分析事物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对现象的解释持相对的态度,由于能意识到所有事物具有运动及变化的性质,因此既能坚持那些约定俗成的立场和思想观点,又能随时对此作出调整。

  上述两种观点的提出者都称自己是新皮亚杰主义者,但是他们在思维发展的模式上和皮亚杰的学说有着不同的看法。

  2.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信息加工论者对皮亚杰的理论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非发展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之所以与成人不同,只是由于知识经验的储存不够,如果够了,就与成人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的区别;另一种则是“发展论”,认为应当把皮亚杰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

  3.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

  (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研究。

  (3)不想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即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等。

  (4)试图创设几个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当然,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还在形成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

  (二)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①加工速度理论(最成熟,影响力最大) 中枢神经系统老化导致加工速度减慢,加工速度减慢是认知老化的主要原因。 加工速度减慢会造成在进行认知加工时, a.对信息的编码程度较低 b.对信息提取时间变长; c.对新信息理解困难; d.影响依赖于早期加工的深层加工的进行。②工作记忆理论 工作记忆广度随年龄老化而减少,是导致认知老化的主要原因。 巴德利将工作记忆系统分为了三种成分——中央执行器、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模板,并认为工作记忆的衰退是由中央执行器功能的减弱引起的。③抑制理论 不能有效抑制无关信息,是导致认知老化主要原因。 抑制机制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防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干扰有关信息;二是防止那些不再相关的信息继续留在工作记忆中。随着个体的衰老,这两种抑制机制的效率下降,干扰因素更容易进入工作记忆中,降低活动效率。④感觉功能理论 各种感觉器官的衰退,是导致认知老化的主要原因。 感知觉衰退较早较快,而思维等老化得较晚较慢,在感觉中,最先开始衰退的是听觉,其次是视觉。⑤执行功能衰退说 额叶执行功能的减退,与认知老化有密切关系。 执行功能负责对认知操作进行协调和控制,对认知活动有着广泛影响。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额叶对老化最为敏感,认知功能的老化与额叶执行功能或皮层功能衰退有密切关系。

  加工资源理论认为,认知加工是否成功进行是受数量有限的加工资源所限制的,而加工资源直接受年龄的影响。因此,认知功能的年老减退归因于老年人加工资源的减少。主要的加工资源理论有加工速度理论、工作记忆理论和抑制功能理论。

  成年中期人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自我调节功能趋向整合水平,性别角色进入整合阶段,对生活的评价具有现实性。从生命全程来研究人格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主要有埃里克森、荣格、拉文格。

  (一)发展社会性理论——埃里克森

  自我发展是人终身的命题。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决定这个体自我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可分为三个时期儿童期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青年期开始注意到本我存在,发现自我,关心自我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自我形成。自我明显的分化,意味着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其结果是达成自我统一。

  (二)内外倾说——荣格前半生、外倾性生命力外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外倾型,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后半生、内倾性生命力内流占优势的人,属于内倾型,注重主观世界,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

  (三)发展类型说——拉文格

  拉文格认为,自我是个性的核心,了解自我的发展也就等于认识了个性的发展。自我的发展是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年龄阶段的自我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自我的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他用句子完成测试来测量自我发展水平。

  拉文格将自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型分为八种,每种类型代表自我发展的一种水平,其中成年期自我发展主要经历后四个阶段。(前共冲自我,遵公自整合)前社会阶段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其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形成对“现实”的概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自我与客体是不分的。共生阶段儿童在了解客体稳定性后,仍然认为他与父母或某些玩具有共生关系。本阶段,语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冲动阶段儿童的冲动有助于证实他的独立的同一性。儿童的冲动起先是受到强 制性制约的,后来还受到直接的奖惩制约。本阶段,儿童对其他人的需要是强烈的。自我保护阶段儿童认识到存在规则,并学会了期待直接的、短时的奖惩。一方面,儿童把规则用于自己的满足和利益;另一方面,儿童又要注意自我控制动,学会保护自己。遵奉者阶段也叫从众水平阶段,只有少数成年人处在这个阶段,个体行为完全服从社会规则,如果违反就会产生内疚感。个体还表现出强烈的归属需要。公正阶段也叫良心水平阶段。个体遵守规则是为了自己,即社会的外在的规则已经内化为个体自己的规则,个体有了自己确立的理想和设立的目标,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自我反省开始发展,但思想仍具有两极性。自主阶段个体能承认、接受矛盾与冲突,对矛盾与冲突表现出高度的容忍性, 有勇气面对矛盾和环境的挑战,把现实看成复杂和多方面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集合体。 充分尊重个人的独立性,理解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能够容忍自己与他人需求不一致的矛盾性。整合阶段自我发展的最高水平,自我同一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处于这一水平的个体,不仅能正视自身的矛盾与冲突,而且还会积极调节和解决这些冲突,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ー水平。

  (四)稳定性与可变性①人格稳定性 稳定性表现在等级评定稳定性、平均水平稳定性和人格的一致性。人格的一致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从婴儿期到中年期,特质的一致性呈线性增长。在50岁以后达到顶峰。随着年龄增长,人格变得越来越稳定。②人格可变性 可变性表现在冲动性和感觉寻求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抱负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和女性都更加独立。独立性的改变和角色选择与生活模式有关。成年晚期的人格变化:①稳定、成熟、可塑性小②自尊心强,衰老感及希望做出贡献传于后世③自我中心,猜疑多虑,刻板性、不容易听取反面意见

  库布勒·罗斯将临终的状态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阶段内容1.否认患者否认死亡的现实,拒不接受有关死亡就要发生的信息2.愤怒患者开始承认死亡,但是内心充满了愤怒,并将怒气往生者身上发泄3.乞求患者表现平和,存有发生奇迹治疗的幻想,期盼延长寿命,努力配合治疗4.抑郁患者知道自己将与亲人永诀,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表现出悲观沮丧的抑郁情绪5.接纳患者接纳一切,对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不悲不喜,心情平静

  临终适应的影响因素:

  疾病及其症状的演变过程、

  个体对有压力的生活事件的反应方式、

  社会支持、精神信仰及其文化背景等

  马林笔记中如果有写不明白的知识点,

  欢迎评论私聊,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