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憋屎为什么比憋尿更难?

  “憋尿能行千里,拉稀寸步难行”,这句话出自郭德纲和于谦老师的相声作品《麻雀也能下鹅蛋》中的一句逗哏,夸张了些,但每一个有相关体验的人,回忆过往囧境后,会不得不感叹“艺术来源于生活!”

  Part1为什么尿能憋得时间长些?

  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负责把膀胱中贮存的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1]。而当你遭遇堵车、重要的会议中、严肃的考场上、在医院做B超检查,甚至因冬季怕冷不想起夜而躺在温暖的床上,多少人小腹微隆而双腿紧夹……那种呼之欲出却出不得的“憋屈”感实在难受。但难受归难受,很多人是可以憋得住、憋得长的。

  憋尿时间长短和憋尿量的多少,主要归功于膀胱大小,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以及大脑的主观意识控制。

  首先,膀胱大小因人而异。不同人喝同样多的水会排出的尿量其实差不多,只不过因为膀胱大的人贮存的尿液比较多,可以比较长时间的不去排尿。

  其次,膀胱括约肌收缩能力帮助人们憋尿。膀胱括约肌很有弹性,有些人收缩能力比较强,可以使膀胱的充盈能力很强,所以能够憋很长时间的尿。而有的人膀胱括约肌比较松,那么膀胱一受到刺激,便产生尿意,憋不住[2-4]。

  

  一般情况下:

  1.膀胱内贮存200毫升尿液时,膀胱内压力超过0.98kpa,人开始有尿意感;而当尿液接近400毫升时,就有了很强的上厕所的冲动;

  2.当膀胱内尿量超过700毫升,膀胱内压力超过3.34kpa,此时膀胱逼尿肌便出现节律性收缩,我们便会觉得特别想尿尿,不过此时还可有意识地憋尿;

  3.如果膀胱内压力超过6.86kpa,尿量超过800毫升,这时已经出现疼痛,接下来,要么憋出内伤,要么就要尿裤子了[5]。

  最后,正常成年人的排尿受大脑皮层的随意抑制,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人能够积极调动自主意识,努力把尿憋住。

  幼儿由于大脑机能发育尚未完善,对基本排尿中枢的抑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频繁,夜间容易发生遗尿,乃至失禁。昏迷状态的成年人和大脑机能衰退的老年人也会发生尿失禁[6]。

  所以,只要膀胱没有到达上线,我们能下意识的让括约肌收缩住,尿,其实还是可以憋较久的。

  part2为什么屎却没有尿那样容易憋住?

  人类排便机制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调节过程。由结肠、直肠、肛管构成排便的正常通道,通道不仅有横纹肌纤维还有平滑肌纤维,还有大量本体感受器,因此不仅可以起到闭合肛门的作用,还可鉴别粪便的性质,必要时还有延缓排便的能力[7]。

  这其中,肛管处的肛门内括约肌是平滑肌群,不受意识直接控制和干预,非排便时保持自动收缩状态,使肛门闭合,防止直肠内的粪便、液体、气体流出。可持续工作,不易疲劳。需要排便的时候才会在信号刺激下舒张。

  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骼肌,受意识控制,舒张时有利于排便,收缩时有利于憋便。可惜的是外括约肌易疲劳,持续收缩一般只能维持约55秒,超过此时间,肌肉群则无法继续收缩了[8,9]。

  当直肠的粪便增多,或是腹泻,直肠会不断收缩,催促内括约肌松弛,将粪便排出。但情况不允许怎么办啊?这时根据周围环境,大脑发出指令:条件不合适,给我憋住!此时大脑指挥让外括约肌收缩,外括约肌给内括约肌施压,让其不要舒张,。可内括约肌同时也在接受直肠要求其舒张的指令,抗争就产生了。由于外括约肌容易疲劳,抗争不过直肠,内括约肌最终还是舒张了,这个时候大便就可能憋不住,尴尬地排出体外了,尤其是稀便。对一些内外括约肌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受损,憋便持续时间会更短。

  不是不憋,是完全失控,真的憋不住啊。

  

  Part3憋尿和憋便都不是好习惯

  长时间或习惯性的憋尿和憋便可能会带来众多危害。

  长时间憋尿,可能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损伤膀胱与肾的正常功能、引发血尿或结石、引发血压或心脏等问题、降低睡眠质量或工作效率[10]……

  同样,憋便造成粪便在肠道滞留,很有可能会让肠道吸收里面的水分,使大便变得干燥,在肠道中堆积时间过长,造成便秘;而粪便作为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会影响内分泌功能,甚至会导致癌变及衰老速度加快;经常憋便的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会升高[11]。经常憋便还会引起肛裂、痔疮等肛周疾病。

  为了预防与减少憋尿憋便导致的危害,养成良好、规律的大小便习惯。特殊条件下提前准备,创造机会如厕。

  

  参考文献

  1.金锡御, 宋波. 临床尿动力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80–182.

  2.衷鸿宾, 侯春林, 刘明轩.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的实验研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8. 19(3): 266-268.

  3.张建国, 黎朋, 曹子君. 内外括约肌主动力作用下尿道压力的研究.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020. 35(1): 72-75.

  4.周芳坚, 申鹏飞. 男性后尿道横纹括约肌的控尿功能及临床意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0. (08): 377-378.

  5.黄群锋, 刘金迪, 林承光. 直肠癌放疗中膀胱容积测量仪保持膀胱充盈度可行性探讨.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6. 25(10): 1088-1091.

  6.Benjamin D Umans, Stephen D Liberles. Neural Sensing of Organ. Trends Neurosci. 2018. 41(12): 911-924.

  7.张东铭. 排便生理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3): 11-13.

  8.郭茂林, 李大伟. 肛周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 31(3): 184-187.

  9.Deepa Solanki, Fiona Hibberts, Andrew B Williams. Pelvic floor investigations for bowel dysfunction (part 2): anorectal physiology (manometry). Gastrointestinal Nursing. 2019. 17(5): 24-31.

  10.孙清廉. 憋尿的十大危害. 家庭医学. 2018. (08): 35.

  1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武汉). 胃肠病学. 2013. 18(10): 605-612.

  作者:胡强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博士生

  审阅专家:王华曦 副主任医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胃外科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