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礼仪十篇

  国际交流礼仪篇1

  关键词:国际化礼仪;汉语国际教师;中华礼仪;西方礼仪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礼仪。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礼仪的国际化在国际间的交往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因而,我们在学习自己国家的传统礼仪的同时,重视国际化礼仪的知识:了解国际礼仪的含义、特征;搞懂国际化礼仪与中华礼仪以及西方礼仪的历史渊源;认清国际化礼仪与其他名族的传统礼仪的区别与联系;树立起正确恰当的态度对待国际礼仪和学习国际礼仪,从而使其为我国的国际交往服务。作为汉语国际推广者的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障碍,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便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

  一、国际礼仪的含义和特征

  狭义的国际礼仪只要是指正式的、官方的礼仪。而广义的国际礼仪不仅包括正式的、官方的外交礼仪,同时还包括不同国家人民之间在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各种礼仪形式。更详细地定义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不同国际的人民之间在长期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并逐渐为国际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以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来体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行为规范体系。国际礼仪作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着其显著的五大特征即普遍性、包容性、相对性、传承性和约束性等。

  二、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的渊源

  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里就体现出我国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另一方面无论是古、现当代的中国,还是近些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全球国际间的交往中都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当今世界流行的国际礼仪许多都明显有着英国礼仪的痕迹,受西方的影响较大,但是国际礼仪也从中华礼仪中国有所吸收如:国际礼仪与中华礼仪一样也追求人际交往的和谐顺利。

  三、对国际化礼仪的思考

  (一)各民族礼仪的国际化倾向

  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都有不同程度的国际化倾向。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广泛,也为了确保国际间的交往顺利进行,不得不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进行调整,使其与交往国迎合与全球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礼仪迎合。礼仪国际化之后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分不清本国礼仪与国际礼仪的界线。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在学习了国际礼仪后便忽视了本国的传统礼仪,因而全球或许会有许多传统的礼仪会因被国际礼仪取代而逐渐消失。

  (二)国际礼仪的动态发展

  国际礼仪并不是一个界定了的亘古不变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各国都必须永远共同遵守的国际交往准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国际礼仪仍处于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充实自我的过程中。国际礼仪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国际礼仪还会不断地吸纳一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礼仪,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为全球国际间的交际贡献最大的力量。

  (三)认清国际化礼仪

  虽然现在国际化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人们对国际化礼仪的认识和定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常常混淆国际化礼仪、中华礼仪和西方礼仪三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学习来搞懂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知道三者之间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吸收、相互渗透。

  其次,不能将国际化礼仪完全等同于西方的传统礼仪而一口否认中华传统礼仪,不能盲目地崇洋,认为西方礼仪优于中华礼仪甚至能取代中华礼仪。西方礼仪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并不是在所有的所谓的西方国家都流行且推行的礼仪。虽然国际化礼仪大多有英国礼仪等西方礼仪的痕迹,但要明白国际礼仪是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交往中逐步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1.对国际礼仪的态度和对其的应用

  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的接受国际礼仪而忽略了中国传统的中华礼仪;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排斥国际礼仪而忽视了国际礼仪的重要性。而是要我们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场合使用正确恰当的礼仪,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和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因为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联系愈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作为国际交往的活动行为规范的国际礼仪必然会全面推广和普及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是否懂得和遵守国际礼仪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也需要将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礼仪传承和发展,是发扬光大而不是盲目地排斥甚至遗弃。汉语国际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汉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形象,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应该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际的汉语教学中,在与不同国际的学生的接触中,端正态度,正确恰当地运用国际礼仪。

  2.国际礼仪的学习

  我国社会活动的范围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被拓宽,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不同国别的人之间的交往也越加频繁,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去,也有很多外国人走进来。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与各国人士的交往,我们要懂得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这种世界各国人民文明、智慧的结晶。。正如李晶教授在其《现代国际礼仪》中谈到的一样“在中国正走向世界,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学习和遵守国际礼仪对于树立中国和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形象,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与沟通,增进同世界各国建立长期、稳定、互信、友好的国家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习国际礼仪时,不是学习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要学习隐藏在形式背后的精髓和内涵。并在学习国际礼仪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语国际教师也算得上是中华礼仪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同时是国际礼仪的学习者和遵守者。

  小结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礼仪逐渐受到了国际化倾向的冲击。中华礼仪的国际化对中国的国际交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中华礼仪本身的传承和发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试从对礼仪的国际化的几点思考出发,引起学界更多学者的关注,从而对国际礼仪的应用的同时将中华礼仪发扬光大。起着文化与语言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作用的汉语国际教育者更是要不断学习,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做到不卑不亢,发扬中华传统礼仪;另一方面,做到不骄不躁,尊重他国的礼仪习俗。

  参考文献:

  [1]李晶 ,《现代国际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2]李荣建,宋和平. 《社交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

  [3]李莉,《国际化礼仪的特征》[A].《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6卷第5期.

  国际交流礼仪篇2

  [关键词]高校 课程 社交礼仪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190-02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无不体现着合作共赢,充分沟通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未来职场的生力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敬人、律已的处世观和运用规范、得体的言行,掌握与人和谐相处的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与周围环境共融的发展平台。

  一、什么是社交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培育了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的中华儿女。说到礼,我们会想到礼仪、礼节和礼貌。礼貌主要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礼节,是指人们使用于交际场合的,表示尊重、友好的常用形式,礼节是礼貌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我们常说某孩子非常懂礼貌,其实就是这个孩子通过言行这样的外在形式,向人们展示出的品质与修养。

  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已、敬人的规范化行为。礼貌是基础,是礼仪的外化形式,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礼仪的概念要大于礼节和礼貌。

  社交礼仪,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运用和遵守的礼仪标准。社交礼仪的核心是敬人、律已。尊敬是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其身正,不令则行”,人首先要自律,才能推行政令,让人们朝着规范的方向走。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一)学习社交礼仪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在各阶段教育中,普通存在社交礼仪教育缺失和人际关系沟通交流不畅,从而导致大学生有一些不文明的言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自卑、敏感、自负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像马加爵事件、复旦投毒案这类的极端事件。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对孩子的礼貌礼节的教育;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略学生的社交能力,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高;社会环境中的人人为已,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也直接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以上原因,让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模式。而进入大学,离开家乡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父母的迁就,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更加渴望友谊、交流情感,更加希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这一切需要的满足,都必须要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学习社会交往的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尊敬他人为基础,辅以规范的礼节,从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激励大学生更加自信地学习、生活,为以后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素质人才,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方面:基本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基本素质排在第一位,包括与人沟通、交流、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比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卡耐基等大师通过研究得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因此,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三)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社交礼仪是建立在礼貌基础上的礼节和仪式,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社交礼仪时时处处以敬人为基础,通过规范的言行,建立与人共处的融洽环境。社交礼仪不仅有道德的内核,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讲,有强烈的需求,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让学生达到尊敬他人,谦虚自律的道德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在体悟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四)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五千年文化,遗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尤其是文化财富,屹立于世界东方并被世界人民所叹服。礼仪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礼仪方面的规范,大到朝纲社纪,小到乡规民约,无不有明确的规定,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尊师重道的礼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的品质,如孔子一生作为“克己服礼”的典范,对他的3000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诲以及他的学生所表现的正直、谦逊的品质等,都是社交礼仪的文化内涵。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让学生从中获取精神营养、传承中华文化,做一个道德高尚、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为社会发展、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三、社交礼仪教学的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避免形式化、书本化,避免仅仅让学生掌握规范的肢体动作而忽视礼仪文化的熏陶。要让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规范的同时,知道这些规范蕴藏的深层次内涵,与传统文化融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让学生在社会交往中,不自负,不自卑,养成谦虚、宽容、真诚的品质,积极与人沟通,自信地参与社会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这门课有兴趣,学生才会学得进、学得好。因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社交礼仪是各个专业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一般是在大一开设,教师应根据大一新生的特点,找到他们渴望沟通交流、渴望展示自我的心理。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找到人际交往中的归属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

  (二)加强师资建设

  人们往往认为什么专业的教师都可以教授人文素质类课程,这是一个误区。所谓术业有专攻,社交礼仪这门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具备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具备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是从业经验,具备“双师”素质,才能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和个人素质。

  (三)积极开发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首先,社交礼仪应积极开发适用的教材资源,可以根据区域经济对地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特点,编制教材或教学大纲。其次,应利用多媒体技术,积极挖掘网络资源,吸取最先进的学科理念,与学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最后,要完善实训课程。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开发社交礼仪的实训课程并形成模态的形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在体会中提高。

  古今中外,无不重视礼仪。孟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记·礼器》:“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都被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学习社交礼仪,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让人际关系内外和谐,还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在高校各个专业开设社交礼仪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金正昆.商务礼仪简论.北京工商大学学院(社科版),

  2005年1月.

  国际交流礼仪篇3

  关键词:概述 根源 必要性 礼仪知识 现实意义

  一、社交礼仪概述

  所谓‘”社交礼仪”,最初是指在较大隆重场合,为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和友好,根据某些惯例而举行的礼宾仪式。后来根据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步发展为广义的礼仪,即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形成的并为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礼仪仪式、规章制度等。

  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节、礼貌、仪式、仪表等。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社交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二、礼仪的根源和必要性

  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来往规模的扩大,人们审美看法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礼之发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自从有了人,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人与人之间的来往,礼仪便发生和发展起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运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看,礼仪源于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简朴的就就是在社交的历程中文明得体,让对方真诚的接受你,从而真正到达相同交流的目的,让整个历程协调而优美的顺遂的举行。现代社交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来往运动历程中形成的应配合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详细体现为礼仪、礼貌、仪式、仪表等。我以为自己在学习的历程中发展了许多。首先相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文明礼仪有了它局限性的界说。我们要掌握好文明礼仪的尺度,明白文明礼仪也有局限性的一面,也就是晤面礼仪中要求我们要做到称谓合乎通例、入乡随俗……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如今的中国社会已经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也是中国明日发展的引领者、顶梁柱,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因此,学好礼仪,延承文化,已蓄势待发、迫不及待。

  三、相关礼仪知识[②]

  我们所学的《社交礼仪》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个人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通联礼仪,应酬礼仪,聚会礼仪,餐饮礼仪等等。通过这些礼仪方面的学习,我了解了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一种惯例,是一种习惯形式,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做法。

  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

  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

  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

  公共礼仪,具体讲指的就是人们置身于公共场合时,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它是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普遍,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其他具体的礼仪细节在此不做阐述}

  四、现实意义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习社交礼仪,就要知行合一,谈吐做言,落落得体。自信是社交场合中一份很名贵的心理本质。一个有充分自信念的人,才能在来往中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碰到强人不自惭,碰到艰难不泄气,碰到欺凌敢于挺身反击,碰到弱者会伸出增援之手;一个短少自信的人,就会处处碰鼻,致使屁滚尿流。自信但不克不及自信,自认为了不起、一贯自信的人,每每就会走向自信的极度,凡事自命不凡,不尊重别人,致使强人所难。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我觉得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而且使我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重要的原则要遵守的。社节虽是生活小节,但在某些场合却代表着个人、单位甚至民族、国家的形象,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它也是衡量人们的教养和道德水准的尺度。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向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仪态大方、彬彬有礼、举止庄重、不卑不亢 ,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礼仪行为。以前没学社交礼仪的时候,对社交基本上不懂,总以为做那些是多此一举的事情,但是学过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社交礼仪还是挺重要的,就象前面所说的那样小则代表个人,大则代表国家代表民族,所以社交礼仪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个人是国家的形象。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学习了社交礼仪让我知道了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长存。

  结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该是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学会礼仪,驾驭礼仪,才会成为一个交际高手。享受礼仪,品味礼仪,才会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品味人士!让礼仪充满每个角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继续延伸。

  参考文献:

  1:《现代商务礼仪》 作者:于忠艳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2:《政务礼仪》 作者:金正昆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现代实用社交礼仪》 作者:陈光谊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公关与商务礼仪》 作者:姜桂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际交流礼仪篇4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交际;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83-01

  一、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的文化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注意,很多人对中国文化及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中国在国际上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的浪潮,世界各国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的人逐渐增多,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高速发展的学科迅速的崛起、走向成熟。但是当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走向世界,各国间的文化冲突变得日益明显。

  为了避免这种文化上的冲突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人们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接触时,首先应对其文化背景进行简单、基本的了解与掌握,尤其是交际过程中,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十分重视交际礼仪,因此对交往对象的礼仪文化背景的学习与掌握,能够尽可能的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

  中日两国同属亚洲国家,同属黄皮肤、黑头发的黄色人种,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得将对方视为与自己大致相同的人,但这种认识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弊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尤其是同肤色人种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必须在交际中注意观察异国的文化,并且善于将其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这样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由此可见,深入研究中日礼仪文化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二、促进民族文化交往、融合

  当两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相互学习时,必然产生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民族文化差异是可以很容易被认同、接受的,而有的则可能由于宗教、民族优越感等原因而不被接受或是很难被接受。那么,那些可以被认同、接受的文化,就会被吸收、接纳,进而融入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去,那些不被接受的文化则会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阻碍。

  中日礼仪文化的对比研究只是一个使人认识中国与日本礼仪文化异同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中国与日本两种礼仪文化的细节差异,从日常社交定场合与非特定场合涉及到的礼仪出发,以餐桌礼仪、婚礼礼仪、葬礼礼仪、仪容仪态礼仪、服饰礼仪、谈吐礼貌、见面礼仪、访送礼仪及民族禁忌等社会交往中最常接触又无处不在的方面为主要探讨方向,使中日两国人民在交往中能够认识到社交礼仪的差异,从而从中吸取对方身上的优点,与自己民族的特色相融合,使本民族的文化更加完善,更加优秀。

  民族间文化的交往、融合,是通过长期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来实现的,文化外交的最基本途径是人际交往,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有利于推动国家、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有利于异文化的接纳与吸收。

  三、加强国际间友好往来,推广汉语国际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将加强与中国的交往作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大事,正因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在国际上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也激发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汉语的交际价值也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突显,成为一种非常具有上升空间的国际性语言。这也使得汉语热急剧升温。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热门话题,也是中国对外推广汉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外交为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人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

  自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到2011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达300家之多,日本共有“孔子学院”14所,多所大学、研究生院设有汉语学科、中国文学和中国史课程,到2003年,开设汉语专业的大学有42所,15所初中设有汉语班,大约有600所高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传承着文化的语言教学,通过对中日礼仪文化的对比研究,使广大的留学生以及汉语国际教育教师认识到了解与掌握不同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民族界限,也通过文化的传播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发展。

  国际交流礼仪篇5

  [关键词] 礼仪 经济 诚信 跨文化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合。礼仪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一定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多地表现为各种经济活动。无庸讳言,人人都在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所谓的经济人假设是指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人所具有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目标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消费者追求的是自身需求满足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的是报酬或收入的最大化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要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要遵守尊人尊己的“黄金法则”,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如今,合作逐渐代替竞争,礼仪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日益重要。礼仪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无论是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企业注重文化和品牌的创建,家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投资,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各种培训以及终身学习等,都在追求投入与产出利益的最大化。而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一、礼仪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现象分析

  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都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庸思想。在人际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是强调集体主义,对个人隐私的观念极其淡薄。而在西方社会,《圣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念讲究的是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的,人们努力追求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自我。因此,在西方国家中,人们都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因此,中西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中西交往中礼仪文化和行为模式的差异。当前,我们这个时代是沟通、交流、合作、发展的时代, 国家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壁垒, 早已为经济利益、互惠关系所打破,与异国、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礼仪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价值和功能日益彰显。

  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长期以来我们不太注重礼仪教育,大家对涉外礼仪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在对外经贸活动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冲突――失礼的问题,常导致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正如北京中美礼仪教育家海迪?李(Hedy Lee)所说:“中国人富的太快,没时间学习与财富相适应的礼仪。”如《文汇报》刊登的题为《一口痰“吐掉”一项合作》的报道。某医疗器械厂与美国客商达成了引进“大输液管”生产线的协议,第二天就要签字了。当该厂的厂长陪同外商参观车间的时,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这一幕让外商彻夜难眠,他让翻译给那位厂长送去一封信:“恕我直言,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今后要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皮管。贵国有句谚语: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一项已基本谈成的项目,就这样“吹”了。

  凯伦?布郎杰(加拿大形象设计师)说:“握手是陌生人的第一次身体接触,这五秒钟意味着经济效益。”人际交往中握手常常传达着很多信息。艾丽是中国某著名房地产公司副总裁。有一天,她接待了来访的建筑材料公司主管销售的韦经理。韦经理先伸出手让艾丽握了握,几分钟内就被艾丽送出了办公室,结果可想而知。艾丽在一次讨论形象的课上说明了原因。她说:“首次见面,他留给我的印象不但不懂基本的商业礼仪,他还没有绅士风度。他是一个男人,位置又低于我,怎么能像个王子一样伸出高贵的手让我来握呢?他伸给我的手不但看起来毫无生机,握起来更象一条死鱼,冰冷、松软、毫无热情。握手的这几秒钟,他就留给我一个极坏的印象,他的心可能和他的手一样的冰冷。他的手没有让我感到对我的尊重,他对我们的会面也并不重视。这种素质低下的人组成的管理阶层,怎么会严格遵守商业道德,提供优质、价格合理的建筑材料?”握手在商业社会里几乎意味着经济效益。以上二个例子仅仅因为一口痰、失礼的握手而导致经济合作失败。

  礼仪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深入人心。如:创业人士在上海外贸学院选修的最热门的课程,不是会计法则或国际法的奥秘,而是更为严肃的课程:礼仪风俗。学生有1600多名。因应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奥运的举行,人们掀起了学习礼仪、饯行礼仪的热潮。政府也在推波助澜,如政府出台政策在公务员在职培训时,增加礼仪课程的学习内容,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完善政府的形象,创建更好的透支环境,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礼仪彰显企业的文化价值

  1.礼仪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已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多极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新格局。各市场主体为了不同的经济目的,使用的经济手段也越来越多,礼仪也被当作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对于工业企业来说,礼仪是表现企业对客户人性化的服务和关爱的重要途径。服务和形象的竞争力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国际通行证,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根子。而服务和形象,最终还是要人来体现。文明礼仪――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礼仪也是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中国古老的商业谚语就有“面带三分笑,顾客跑不掉”、“没有笑颜莫开店”、“童叟无欺”和“诚实经商”等。微笑是人类最美好的形象,微笑吸引着幸运和财富。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是来自美国金融巨头查尔斯?斯瓦博,当他被问到如何成为富豪时,他诙谐地回答:“我的笑容价值百万美金。”在英国最大的超级市场连锁店三斯波里,服务台上挂着英文缩写成“微笑”的大牌子,作为企业的口号――SMILE。Smile(微笑)Manage(管理)Interact(互相影响)Listen(倾听)Enthusiasm(热情)这个企业的“微笑”(SMILE)口号囊括了成功形象的五个理念。大凡国际化的企业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考评标准。在全球化条件下,工业企业提升服务和形象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现代竞争更重要的筹码。

  2.礼仪促进经济合作

  当今国际交往越来越需要能与人合作的人才,与人合作之时才能实现自身的产出利益的最大化。善于与人合作人际关系好的人,办事容易命顺达。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遵守人际交往的“布吉林”法则。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资本,同时也是一个人影响力大小的客观反映,而这需要尊重他人,包容他人,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有怎样的心态就有怎样的人际关系,以及与之相符的生活质量,与之对应的就是相应的经济产出。在信息化时代,不接受别人的价值观,无法与人合作就会导致落后于不发展。信息就是财富,得体的礼仪,良好的社交能力则是收取这个财富的手段。不愿获得信息的人等于把自己逐出了财富的家园。机遇意味着财富,这是人们的共识。美国机遇学大师卡尔?彼特说:“抓到机遇抓到命,摸到机遇摸到金。凡是机遇都并不是明明白白地展现在你的面前,而是需要人们用智慧的大脑去破译。”聪明人会抓住每一次机遇,更聪明的人会不断地创造新机遇。

  三、礼仪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中国一贯重视和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践行,我们传统文化的实质就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各种形态的传统美德是它的价值表现形式。礼仪渗透在文化、制度和道德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历史证明,传统的礼仪道德对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秩序的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要求各种经济活动都要严格按照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信守合同等规则来运行,并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风尚来保证。礼仪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被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去参与竞争,服务于市场经济,它在塑造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方面,在协调各方的经济利益与矛盾方面,在协调经济实体内部的各种关系,增加内部凝聚力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海尔提倡“真诚到永远”,兴业银行承诺:“世界什么都在变,惟有我们的真诚不变!”这些“真诚”无疑为他们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已认识到:卓越的经济效益来自卓越的企业,卓越的企业来自卓越的员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礼仪的员工群体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当前,国际上普遍奉行的礼仪是:忠于祖国、不卑不亢、求同存异、重信守诺、尊卑有序。诚实信用的名誉是世界上最好的广告,仅仅因为诚实信用的名誉,很多大商行、大公司的名字和品牌就价值数百万美元。卡耐基说:“如果还没有找到诚实的美德的话,那我们也应该在诚实的品质和名声方面进行投资,这不仅是发财的门路,同时也可以深深地感染和影响别人。”诚实讲信用就是一座丰碑,他人深受影响信任你,自然可以获利。所以,由于一贯讲真话而获得的声誉,要比由暂时欺骗所获得的好处,其价值要高千百倍。

  诚信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同时它也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必要基础,并且确实能够为中国带来实实在在的机遇。就此而言,每一个坚守诚信的中国人,除了主观上为涵育个人的高尚人格,客观上也为树立“诚信中国”的世界声誉做出了一份贡献。事实上,诚信不仅为企业带来财富和成功,诚信本身就是一笔具有重大价值的宝贵财富。在跨文化交流中,重信守诺也是很重要的礼仪规范。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守时代表了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大家风范。商业界的人士都明白,商业活动中某些重大时刻会决定以后几年的业务发展状况。因此,在对外交往中,热爱祖国、新手诚诺,恪守良好的商业道德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科技实力的提高,更是与之相符的文明礼仪文化素质的飞跃。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增强对其它民族文化的敏感性认识,尊重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人人注重礼仪的学习和提高,真诚合作,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鲁江: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6

  [2]汉纳?比奇:中国人苦学西方礼仪[J].时代,2005.11

  [3] 胡宝林:细节决定成败全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278~279

  [4](加)英格丽?张Ingrid Zhang.你的形象价值百万世界形象设计师的忠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90~191

  [5]蒋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8

  国际交流礼仪篇6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的结构布局调整时期。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自主创新这样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遇到许多新问题。由于我国社会的传统平衡结构被打破,在新旧交替过程中,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受到冲击、优良传统缺失等问题。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素以“礼仪之邦”为自豪,但百年来受西方思潮和传统文化结构解体的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不甚了解,因而出现了礼仪缺失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失传的危险,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礼仪建设在社会转型进程中的走向如何,这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中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意识较强,但普遍忽略自身礼仪素质的培养,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各种不遵守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深远,甚至涉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归根究底,导致当代大学生礼仪缺位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缺失传统礼仪文化素养

  由萌芽、发展、变革到强化、衰落的中国传统礼仪,在孙中山先生及他的同志破除旧弊、倡导民主自由的基础上,开启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随着新时期的发展,由于国际社会的关系密切、交通往来非常便捷,许多礼仪规范日趋国际化。中国现代礼仪正是在明鉴古今中外文明礼仪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而成的。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强调思想政治的建设而忽略了传统的道德建设,加之电视、电影和大众媒体的流行,造成了官能文化当道、社会价值浮动的生活形态,使得当今大学生普遍轻视礼仪的学习和礼仪素质的培养。且大学生大多为“80、90”后,生长在家人溺爱和物质条件较丰富的环境中,加之家长本身的礼仪素养也不高,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不讲理、唯我独尊、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缺乏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诚意和必要的礼仪修养。因此,进入大学后,一旦缺乏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他们本身固有的思维意识和沟通习惯会成为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标准,而这些标准明显偏离了人际交往中“无私、平等、尊重”的基本原则。

  (二)缺乏传统和现代礼仪实践教育

  在应试教育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分数成了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使得我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忽视了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教师把很多教学时间使用在说教上,减少了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的时间。因此,中小学生很难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去,没有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这样的结果是,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把不文明的行为表露无遗,缺乏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素质。且目前各高等院校的礼仪教育,注重道德性的内容而忽略行为实践的内容,虽然大多数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知识,但却不知道如何把一般的社会公德主张具体转化为个人实际行为,这使得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在高等教育问题中十分突出。

  二、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内容体系探究

  (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的美德教育内容体系

  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闻名于世的礼仪文化,但是,我国古代传统礼仪在其发展中,历经了无数的困难和波折。民国礼仪革新时期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破旧立新的政治文化运动,但每次都不同程度地给社会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许多优秀的传统礼仪被当成洪水猛兽弃如敝帚,导致全社会礼仪失范、道德滑坡,甚至人们提起礼仪都不知为何物。总体说来,儒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礼仪主张,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元素是一致的,但其封建等级和男尊女卑观念,又与现实生活的意识形态相冲突,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元素。

  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以“三礼”为代表的儒家传统礼仪典制,对大到治国治邦、小到个人举止都作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并富有深远的意蕴,使得社会个体在举手投足中均有“礼”可循,其中不乏合理可鉴的成分。在孔孟看来,礼是美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语?泰伯》中,孔子说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明礼不仅意味着合宜的规则,也意味着适当的美德。在儒家学者看来,道德行为不仅要符合“礼”的外在形式,还要符合“礼”的内在精神,“礼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儒家学者将有礼有节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看成是“礼”的本质,这也能解释现代礼仪的“礼”的重要内涵。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主张通过提倡学礼、懂礼和守礼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通过制定礼制和礼典来规范社会秩序和人们的社会道德行为。当代社会中,礼仪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规则和道德行为规范,依然在社会道德行为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件中指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充分说明了礼仪在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从儒家伦理道德的角度学习礼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以国际礼仪为主的现代礼仪内容体系

  现如今,传统的礼仪文化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变得更为多元化。世界各国人民由于国情、民族和文化背景不同,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礼仪习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礼仪禁忌。为避免与之交往和接触时做出不当的举动,引起不快或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甚至产生纠纷,应对这些礼仪禁忌有所了解,尤其是一些国家和民族仍然保留着独特的禁忌风俗,对此应格外重视。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交往也需要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因而产生了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国家与人民所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它的范围包括典礼、应酬、礼貌以及文书规范,这些已被大部分国家和人民所接受。

  从整个世界来看,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文化和礼仪方面迥然有别,因而各国人民在进行文化交流和交往时的习惯也各有千秋。以西欧礼仪为代表的国家礼仪主流文化,归纳起来有四大原则:生命权、自由权、社交人权及隐私权。主要是通过平等开放、个性自由、简单实用、惜时如金、女士优先等思想来阐述西方礼仪的实质内容。在国际交往过程中,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在谈话、服装、外貌和行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涉外活动等方面,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体现礼仪的文化内涵。此外,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也要求我们有更全面的文化知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良好的民族礼仪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代共存。因此,通过认识、接受和借鉴西方礼仪文明的优秀成果,使东西方礼仪文化有机融合,以提高我国人民的礼仪素质。

  三、转型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礼仪践行体系思考

  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是包含理念和实践在内的完整文化系统。礼不仅是价值系统同时也是践行体系,《礼记?礼器》中讲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可见礼的双重要素即“本”和“文”,其“本”即道德理念、政治等级,其“文”则是指具体的礼节仪式。礼也经常被分解为礼义和礼仪两个部分:礼义是指伦理价值、道德规范等价值体系;礼仪则是指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实践体系和实践方式。

  礼仪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知识体系。礼仪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自我学习和训练获得的,离不开长期知识的积累和实践。传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便是以“礼”为首展开的学习。通过对大学生的礼仪技能培训与实践教育,加深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行为意识。此外,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国际交流礼仪篇7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通过学习,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乐趣,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提升个人素质,使你更适合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生存。

  一、在个人修养方面,现代礼仪起了很大作用。学习现代礼仪,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使举止得体,言语文雅,而且还培养了礼貌待人接物的好习惯。

  二、在职场礼仪方面,也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平时老师举的典例,实训室里的各种模拟,都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了许多,了解了许多以前所不了解的,各种模拟使我的紧张感减小了,让我可以从容镇定,落落大方的面对眼前的一切。

  国际交流礼仪篇8

  同志们: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将机关“靓化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以迎接中国第三届会8月16日在我市成功举办为契机,以迅速提高广大机关干部文明素质为目的,优化“软环境”,打造“软实力”,全面提升市直机关整体形象,努力把我市加快建成文明富裕和谐牡丹江。今天,市直机关工委和市委党校、晨报联合举办公务礼仪培训班。大家作为文明之师、礼仪之范的学习者和传播者参加培训,充分体现了各单位对机关文明礼仪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反映了在座的各位对文明礼仪知识的渴求和文明行为的向往。为此,我代表市直机关工委,对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积极支持市直机关文明礼仪培训工作的市委党校、牡丹江晨报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文明礼仪培训班顺利开课表示诚挚的祝贺!

  为搞好这次培训,取得预期效果,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文明礼仪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的客观要求。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五经之一的《三礼》,最核心的就是《礼仪》。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至今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家知道,孔融让梨,尊敬长者,被传为美谈;岳飞问路,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这些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礼仪道德所在。文明礼仪,既然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礼仪。举办文明礼仪辅导员培训班,就是为了在继承我国优秀文明礼仪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外礼仪的精华,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我国公务员法要求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来源:文秘站 )第二,文明礼仪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文明礼仪是调整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规范。只有那些注重自身修养和礼仪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被社会尊敬和认可的人。反之,如果不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就会被视为“异端”受到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进行谴责和约束。孟子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这些都充分说明礼仪是何等重要。由于文明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只有通过系统的礼仪教育,才能够使人们掌握丰富的礼仪知识,了解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指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修养的现代文明人。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市直机关普及文明礼仪的基本规范,帮助公务员掌握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交往原则,学会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三,文明礼仪是促进和谐机关建设的有效途径。任何单位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进步,生活越社会化,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都希望寻求一种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合作、温馨和谐的生存环境,寻求充满文明友善,真诚安宁的生活空间。机关是社会的缩影,如果没有礼仪作为交往的前提,作为人们交际的行为准则,作为同事之间打开感情之门的钥匙,就不可能有和谐宽容的机关环境。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传统美德,历来被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重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识,也是构建和谐机关,打造独特机关文化的有效途径。这次文明礼仪培训,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市直机关形成高尚的言谈举止,庄重的仪表服饰,规范的接待礼仪,温馨的办公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促进市直机关良好风尚的形成,使人与人之间、科室与科室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努力推进市直机关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四,文明礼仪是提升市直机关形象的内在需要。文明礼仪是软环境、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直接代表市直机关的整体形象。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教育,是深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全体公务员的道德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更是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精神,提升我们市直机关整体形象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文明礼仪培训工作,作为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塑造市直机关形象,深入开展全市机关公务员文明行动的重要抓手,并以此为突破口,努力形成市直机关一流干部素质、一流礼仪环境、一流服务质量、一流机关风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泛调动市直机关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文明礼仪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进机关、进系统、进科室、进头脑,努力做到全员覆盖、全员参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按照文明礼仪重在细节、重在养成的要求,在循循善诱、正面引导、讲透道理的基础上,搞好典型示范和引导。在开展各种文明礼仪养成活动时,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精心策划干部职工便于参与、乐于互动的各类创建活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使活动真正成为干部职工自我教育,提升文明礼仪、提升机关形象的重要实践过程。

  国际交流礼仪篇9

  关键词:高校;外事工作;涉外礼仪

  随着国家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院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外事礼仪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中即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这就要求外事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涉外礼仪知识,做到运用自如、不失大体。

  一、高校外事活动中涉外礼仪的意义

  简单来说,涉外礼仪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礼仪是高校对外交往的名片,在涉外活动中,不懂或者不讲礼仪,就会闹出笑话,惹出麻烦,造成误解,给外国友人留下不良印象。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必备要件。

  二、涉外活动中应注意培养的素质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称著于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常言道:“外事无小事”。平时普通人看来司空见惯、不拘小节的细枝末节,在涉外场合就有可能被外方人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因此,高校外事工作人员在涉外活动中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外事礼仪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身形象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同志一生的风度和仪表堪称楷模,一直为世人所敬仰。这种风度和仪表是与其平时的技能训练分不开的。他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时,就在一面大镜的上方悬挂着一张条幅:“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严,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后来他在外交场合所表现的正是这一礼仪准则的体现。外事工作人员的形象不仅代表个人,还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在参加外事活动时要做到仪容整洁、服饰得体、举止文明、谈吐优雅、表情亲切、态度热情,这些既是自身修养的体现,也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

  2.守约遵时

  作为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守约遵时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必须认真严格地遵守自己所做出的一切承诺。说话务必要算数,许诺一定要兑现。参加各种外事活动,都要按时抵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过迟到达,会使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过久而失礼。如确因故迟到时,应诚恳向主人和客人致歉并说明原因。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尽早礼貌地告知主人,并表示歉意。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信守约定”,对一般人而言,尤须在下列三个方面要身体力行,严格地要求自己。第一,在人际交往中,许诺必须谨慎,既不能含糊不清也不能模棱两可,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第二,对于自己已经作出的约定,务必要认真地加以遵守。第三,万一由于难以抗拒的因素,致使自己单方面失约,或是有约难行,需要尽早向有关各方进行通报,如实地解释,并且还要郑重其事向对方致以歉意。

  3.迎送接待。在迎送外宾之前必须准确掌握来宾所乘坐交通工具的抵离时间,安排相应身份人员前往迎送,主人身份要与客人相差不大,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要提前制定详尽、具体、规范的接待计划,并及早通知全体迎送人员和有关单位。对不同的来宾采取不同的接待规格,既要体现对来宾礼待的诚意,又要从实际出发,以节俭务实为方针,拒绝铺张浪费。客人抵达住处后,一般不要马上安排活动,应稍作休息,起码给对方留下更衣时间。在安排具体接待日程方面,对每天的行程都要有详细的内容介绍,并提前发给对方确认。在以我为主的同时还要兼顾对方的意愿,进行协调沟通;在食宿安排方面,应提前了解来宾的具体情况,在个人禁忌、民族禁忌、宗教禁忌等重大问题上,不可掉以轻心,要尊重各国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均应予以尊重。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等;在安排交通工具方面,要在来宾抵达之前,就确定好车辆及司机,并保持联系畅通,做到随叫随到,安全可靠;在接待人员方面,要将每项活动参与的人员落实到位,同时参与接待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外事工作人员要加强文化学习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自身的修养,能够掌握我国相关法律和政策,严格遵守我国的外事条例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系统化、正规化、规范化的组织外事工作人员学习外事知识以及涉外礼仪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涉外工作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外事管理干部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使其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总之,交往离不开礼仪,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是涉外交往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作为外事工作人员,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认真学习涉外礼仪规范,遵守涉外交往原则,以其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推动外事工作稳步发展,使得涉外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艳丽,谈谈高校外事工作中的涉外礼仪[J],科技信息2009(15)

  国际交流礼仪篇10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品德;礼仪教育;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重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还体现了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

  一、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学生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的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同时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规范培养,其中包括良好的礼仪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发《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都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学校礼仪教育可以此为准则,通过指导和纠正学生的行为方式,注重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塑造,引导他们的文明行为。

  2、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促进身心健康。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然而,近年来中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没有礼貌,不讲个人卫生;类似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骂人,买饭插队,乱穿马路等现象比比皆是。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存在重知轻礼的观念,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了偏激、暴躁、蛮横的性格,表现出"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爱惜,接受别人的帮助习以为常,与人相处不懂得谦让"等。学校教育强调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礼仪的缺失会影响学生将来的求学、就业,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社会和国家。因此文明礼仪教育必须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思想品德课渗透礼仪教育的内容

  七年级教材主要渗透教材"家庭礼仪"部分:第一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渗透"交往礼仪"的内容;第三课"关爱父母学会孝敬"中渗透"尊重父母"礼仪的内容;第五课"家庭琐事心里调节"中渗透"热情待客"的礼仪内容;第七课第二框"我们需要哪些邻里道德"中渗透"亲睦邻里"的礼仪内容等。

  八年级教材主要渗透教材"公共场所礼仪"部分:第一课"公共生活注重规范"中渗透"生活礼仪"的内容;第二课"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渗透"旅游礼仪"的内容;第三课第二框"自觉爱护公共设施"中渗透"参观、阅览、观剧和购物"礼仪的内容;第四课第二框"交通安全需要道德规范"中渗透"交通礼仪"的内容;第五课"心中有他人学会交往"中渗透"交往礼仪"的内容等。

  九年级教材主要渗透教材"涉外交往礼仪"部分: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中渗透"我国节俗礼仪和尊重宗教礼仪"的内容;第六课"振兴中华共担责任"中渗透"各国交际礼仪"的内容等。

  三、如何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为平台,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培养呢?

  1、礼仪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校在礼仪教育中缺乏科学理论做指导,要么搞成走过场的形式教育,或强制性的服从教育,把"行为规范"镌刻在墙上、精印在纸上,甚至要求学生背出来。为了使"行为规范"更好地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学校每周、每天进行检查评比,从个人到小组、班级,贴红星、评优惩劣,搞得轰轰烈烈,像这样的"行为规范"活动通常是召之即来,来之即做,做之即散,对学生的心灵并没有多大的触动,因为它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动的内容笼统、抽象,忽视了礼仪规范所讲求的"小节",不符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将良好的礼仪行为具体体现在日常行为中。比如,将"讲礼貌"细化为"见人微笑、打招呼、会恰当称呼对方"就具体多了,这样学生模仿时才有行为上的参照,讲礼貌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发挥礼仪教育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方面的积极作用。

  2、要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教师要按照《教师礼仪要求》,身体力行,规范礼仪行为。比如课前礼仪,当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起立向教师问好,教师应该郑重地鞠躬还礼,并说"请坐",这是师生间相互尊重的表现。可是不少教师却忽视了这个教育细节,在同学起立问候后,不鞠躬,不向同学问候,甚至连个"请"字都不说,只敷衍地说声"坐下"。可见,礼仪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庄重的场合注重示范引导,而且要重视细节,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接触中,始终以良好的礼仪风范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