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也许是在死的面前,我们才会真切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生而为人的无力。越是至亲的离世,越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

  昨天还活蹦乱跳的人,今天就一动不动地躺在冰冷的地里,被土埋起来了。就是那一刻,对死和生好像有了清晰又模糊的认识,醒悟过来,一辈子不长,要珍惜眼前人,看到身边的人和事一点点消失,重新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

  01

  今天要跟大家说的这本书——《皮囊》也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的。作者的父亲去世后,他一直努力回忆父亲的影子和足迹,想要记录下来。

  写着写着,就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觉得自己应该看见更多的人,对生命里的每一个过客都应该有所回忆和留下,“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因为“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这本书是由14篇故事组成的散文,分别写了自己的阿太,父亲,母亲,朋友们,故乡的故事,以及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答的问题。

  虽然不是小说,但作者用极其冷静客观平淡的语言,就把每个人的一生铺开摆在我们面前。

  从中我仿佛看到自己的父亲母亲,看到了一幅幅隐忍的生活和一条条倔强的生命,看到了在闽南小渔村里奇怪的风俗,看到了意外和未来让人们手足无措时,只能靠信奉祈求神灵获得暂时的救赎和帮助。

  14篇故事,是14条生命的画卷。

  正如贯穿全文的主旨句“肉体就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凭借着这具身体折腾出了自己生命的模样,这确实是本“认心又认人”的书,通过别人的生命发现别人和自己的内心。

  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母亲的房子》和《张美丽》这两个故事。

  02

  书中的母亲很爱建房子,就在他们的老家,那个小渔村。爱建房子到什么地步呢,借了很多外债,宁愿天天累死累活做工,饭都要靠捡菜叶吃了,也要盖房子。好不容易债还完了,房子盖起来了,以为这事儿就翻篇了。没想到,母亲又想接着盖房子,而且还是在一个即将要被拆除的地儿。

  说实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跟作者的三伯一样很不理解。以前盖房子就算了,那是因为没有个像样的屋子,折腾完事就可以了。现在为什么还要盖,还是在一个要被拆掉的地方,何必呢。

  为什么要让孩子也一直都背负着还债的阴影,勒紧裤腰带在大城市压抑地活着呢。

  刚开始我有想过,也许是因为母亲的虚荣,因为在农村,一般都是比谁家房子盖得高盖得气派,这样的话母亲面子上挂得住。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

  因为我家里也有这样一位父亲。

  虽然我到现在还不是很能理解。

  为什么每年过年回农村老家一定要穿新衣服,为什么只有穿新衣服才能让别人看起来混得有出息,为什么要让别人看起来你过得好。

  为什么本来应该作为顶梁柱的人,却只顾着自己过年有没有新衣服穿。为什么你看不到跟你吃苦劳累几十年的母亲省吃俭用至今过年没有买过几件新衣服,就为了那所谓两天的颜面?

  为什么总是一回农村就开始跟亲戚们一起嘟囔着那些没有儿子没有房子混得像什么样子的调调。进城这么多年了,汉江前的沙滩都被淹得一粒沙子都看不见了,为什么父亲这个坎还是过不去。过得好不好,又不是长在别人的嘴里。父亲为什么还是那个不成熟的愣头青。

  对于农村那片土地,那里的人,爱得深沉,有时也爱得无奈。

  书中母亲这么爱建房子,为了父亲的脸面,“建起来了,就站起来了”。在书的后记里,作者写道,“在母亲的房子里,才真正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无法说出口的爱情”。

  我还没有像作者一样实现理解父亲,但越想越觉得母亲的不易和重担。但也或许还没有真正理解到母亲的不易,因为我也还没有成为母亲,只是心疼。

  伟大这两个字之于母亲,没有什么夸张和不合适。

  03

  第二个故事的女主角叫张美丽。自古红颜多薄命,命运对她并不友好,她的结局并不美丽。

  张美丽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向往独立自由,直率善良,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事业的现代女性,如果她再晚出生几年或出生在其他更开放的城市,或许她能过不一样的人生,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

  但在那个还不是很开化的地方,从她追求爱情开始,就被认为是不合群的,被人们骂狐狸精,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她的风吹草动和每一次落败都被当成是笑话。

  不过她都冷眼相对,你们爱说啥说啥,老娘就是要活得风生水起。后来她嫁给外地生意人,离婚回到小镇,开始做自己的生意,开美容店,娱乐城,酒店,尝试着把所有她喜欢的东西做大做好,也做得很成功。

  再后来她成了商会会长,坐拥最豪华地段,对于社会捐款,她也积极参与,在那个拮据的地方,她一出手就是好几万。

  但这些丰功伟绩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待见,人们依然骂她是狐狸精,认为她做得是见不得人的不正经的生意,即便捐款白送钱给他们,他们也挥挥衣袖,用很有骨气的口气说着,这样的人挣得钱我们不要。

  这样一个真性情的女子,一生不被所有人理解,最终死在了世俗的枷锁和人们的唾骂下,死后也没能进入家族祠堂。

  为什么要说家族祠堂呢?因为你了解了就会知道,有些文化遗留,狠起来真的要人命。

  “按照宗族的规矩,人死后,要在自家或者宗族祠堂做法事,然后再落葬。最后还要摆一个木牌在祠堂里,这样灵魂才会安息。

  而张美丽呢,无论家里还是祠堂都不愿接收,更别说木牌了。

  按照传说,这无法安息的魂灵,将没处安身,只能四处游荡—这是宗族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了。”

  看吧,活着的时候没能受到认可,死了之后也连基本的安息瞑目都无法享有。有时候想想这些,后背阵阵发凉。

  书中写道,“美丽当晚跪在自己宗族的祠堂门口,大声哭着,对天发誓自己没有作孽,‘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婚妓,没有卖毒品,我只是把我觉得美的、对的、我喜欢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没有作孽。’哭完,她狠狠地往祠堂的墙撞去。”

  小镇上只是多了一个头条,一代传说张美丽,香消玉损。

  她做错什么了吗。她没有错,从头到尾也没有做错什么。

  但人们都说她有悖伦理,败坏风化,是镇上的毒瘤,成为孤魂野鬼是她罪有应得的惩罚;可究竟有毒的到底是什么,吃人的到底是谁。

  看完之后,为她心凉惋惜,也许有时候,说的是人话,要的却是人命。

  希望你在另外的世界,没有偏见,没有排斥,依然做你自己,美丽如初。

  04

  写到这里,我才发现,今天说的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性,也许是同为女性,有些经历和内心的纠结波澜更能感同身受。

  其实,无关性别,不谈身份,我想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都是浑浊而又清醒地活在这世间。看完这本书,更让我的这个感受加深了。

  “所有人都是生来赎罪,还完才能撒身。”

  我们一路碰撞,从丧到佛系,再到打工人,是自问,是自嘲,也是追寻。曾经热血满腔,也曾热泪盈眶,都是在用这具皮囊与世界对抗,抵达灵魂的远方。

  也许我们看起来很幼稚笨拙,甚至有点傻,但我们只是在寻找一种状态,一种对的状态,一种跟自己,跟热爱的一切相处的状态。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

  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最终能全部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看完这本书,会想一个问题,一个需要自己完成和回答的问题,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那就是:

  好好想想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