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 国际电影文化传播 专业考研?

  求经验分享。

  你好~你是本专业还是跨专业报考呢?北京电影学院的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初试考政治、外语、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电影历史理论,共4门。

  其中,北电90%以上的专业方向,初试的专业课一都是考艺术与电影基础理论这一科。对于这一科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基本艺术概念的掌握以及艺术素养。同时在这一科当中并不是全部涉及的电影,还会涉及到一些别的艺术形式的考察,比如:雕塑、美术、音乐;戏曲等,范围较广,需要学生有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涉及的书目有:彭吉象《艺术学概论》(该书再版了多次,其实都差不多,买最新一版的就好); 赵斌《艺术概论》,还有电影学院的老师自己出的书;《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两本也值得大家好好读一读。不管之后再添看什么书,这四本书是必须的。

  如果是非艺术生,刚开始复习《艺术概论》可能相对比较难理解,这里给大家推荐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让你对艺术史的脉络有个清晰的线,这样对于你理解艺术理论这本书有很大帮助,而且你还可以把《什么是艺术》这本书穿插来看效果更佳。

  官方推荐的参考书目: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 (美)艾伦、戈梅里著李迅译《认识电影》 (美)路易斯.贾内梯著《中国文化读本》 叶朗著《什么是艺术》 (美)沃特伯格著《艺术概论》 赵彬主编 (彭吉象或王宏建的艺术概论也可作为参考)

  电影历史及理论主要是了解中外电影的发展演变,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平时 可多关注一些电影影评及历史与材料分析等。相关北京电影学院考研常见问题可以点击参考:美博教育祝你考研复习顺利~~~

  2018届北京电影学院 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考研经验

  我是2016年第一次参加考研的。本科是电影学院13级管理系院线经营管理方向。考研考的是北电文学系下中国编剧研究院中的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没有考上,第二年继续努力,终于考上。在知道自己被录取之后,包括刚刚考完的时候,我曾想记录下自己的考研经历,因为有很多辛酸和值得回忆的地方,但是后来也渐渐地没有再做尝试了。如今我决定写下来,因为当时我在刚刚踏上考研这条路的时候,面对的也是不认识太多有经验的同学的情况,当我想知道一些信息的时候,采取的也就是百度或者google一下“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考试经验”这样的最笨的办法,所获得的不过是一些与官网差不多的只言片语,或者是一些考研机构的所谓模拟题。所以有时当我偷懒没有写下的时候,我想,会有一些人像当时的我一样,也需要寻求一份帮助吧。

  这篇文章整体是对我自己两次考研的一个回顾,想简单地分享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有限的经验。主要集中在我自己的一些感受。面对一场考试,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态度,希望对考研的同学有帮助。让高手见笑了。

  在开始我的叙述之前,我想分享一点给考研的同学的话。

  其实可能过了人生中的一些阶段之后,你会觉得考研的成功或者失败其实已经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件事可能会成为你生命中非常小的一件事情。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事情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考研可能在那两年来看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是这些事情中的一件。我也不认同没有考研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这种手法,因为在考研中吃过的那些苦,也可以在其他地方获得历练。考研确实是一条充满了辛苦和迂回的道路,但是又是一条充满了充实感和幸福感的道路。没有人对自己的生活能够安排地很好,不过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还是需要自己下一个决心。最后做成一件事,往往靠的就是这份决心。

  2016年,第一次考研

  我的大学本科,是在电影学院管理系度过的。整个大学基本都是把管理系的课翘了答个到然后去文学系听课的状态,因为我觉得管理系的课没有什么涵养。当时考进来是因为比较容易考。这是个人追求的问题。在通往文学系的路上走了一个弯路,我想这也是一部分同学考研选定了某一个专业的原因吧。

  不过还好,在文学系的听课时光和大学四年里自己不断地积累中,我自己收获了很多。文学系的老师都很好,也很欢迎来听课。

  2016年下半年正是我大四的上学期。自己没有太关心过考研和以后的出路。听文学系的同学说起“国传”的时候,还是一片茫然,一窍不通。其实这个专业属于文学系下,是中国编剧研究院下面的一个专业。和电影学系的“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管理系的“中国电影高新产业研究院”是一个意思。文学系其他的两个方向的研究生,剧作专业和策划专业的研究生都偏向于创作,国际电影文化传播方向偏向于电影理论研究和电影史,国别电影的研究。我的兴趣点在这里。

  第一年虽然不太懂,但是还是开始认真准备了。经验不足,在复习的时候将重心放在了英语和政治上,花了很大的功夫。不管是第一年还是第二年,我都有一个很传统的习惯,就是用一个笔记本,然后列出当天应该做的事情,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再一条一条地划钩。

  写每天复习计划的小本子

  政治买的是很基本的一些书,比如风中劲草的复习核心知识点,还有教育考试院出的考试大纲,用来查详细的知识点用,林林总总的一些模拟题。当然还有很重要的肖秀荣的1000题、八套卷以及最后的四套卷。当时记得还买了其他的一些较有分量的专家编写的模拟题,比如任汝芬还有蒋中挺、徐之明等等。时事部分也买了参考书。第一年的书,也有一个塑料箱那么多了。后来第一年的这些书,都成了我二战丰富的资源。现在基本能够记得的就是一些主干的书。

  在英语方面,在第一年里,我一直在试图适应考研英语的特点和模式,第一次复习时还是多少有些不适应。总体来说,熟悉了,了解了考研英语考试的意图——在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地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分数,而不是人性化的考察。理解了这一点,剩下的就是按照它给你的这个框架去发挥就好了。考研的政治和英语是一点水灵灵的东西或者说自由度都没有的,知道了这个现实,剩下的部分在心态上就轻松,在努力的部分就更加痛苦了。

  由于经验不足,我英语并没有在每一个联系地部分都分得那么清楚。误以为和政治一样使用题海战术就可以了,却缺少了具体分析的方法。这一点同样使我第二年的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细致了。当时也是买了教育考试院出的模拟题(其实参考率极低,没有联系提升的效果),记得买了张剑的英语题做了一些。其他的也是分散着做题,考研之前完整地练习了几次

  专业一考《艺术概论》,学硕只考电影学院自己编写的那本《艺术概论》,不像专硕还会参考一下彭吉象老师编写的《艺术概论》。而我个人觉得研究生院官网上给出的《艺术是什么?》,叶朗老师的《中国文化读本》,《艺术使人成为人》其实都没有太大的用。专业二考电影理论和电影史。在我的预想中,专业一和专业二是很容易的,最后的结果证明,我想的不够全面。专业一的情况我不想多说了,因为其实《艺术概论》真的是很封闭的,如果你想考上电影学院的研究生,就必须来读这本书(也许是因为这门课让我第一年没有考上的原因吧)。其实任何一个有理智和有热情的人会意识到:艺术的感觉和通识可以考吗? 我认为专业一所做的考察,其实就是设置一个门槛,考察考生的艺术素养,而这唯一的判断,却来自于这本书。考试的流程上是合理的,分数的高低评判却有些不合理。艺术不是条条框框和名词解释就能概括的。

  专业二纯靠积累,没有捷径。我想,任何有志于往自己心中前进的方向努力的人来说,这是没有什么经验和可以分享的。读某个领域的书,细心地做好读书笔记,掌握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的方法,并使自己读的那些书成为滋养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就是我在考研的两年中在专业二上面做的,不得不说,我特别怀念当时奋斗的过程。

  2017年,第二次考研

  人生是多样的,没有人会,也不应该把自己以后的路线框定在一条道路上,但是没有什么语言能够形容第一年看着复试名单一排排名字然后没有看到自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的感受。没考上后我曾考虑去工作还是出国。在夏天去《三联生活周刊》实习了三个月。

  但是我依然决定考研,想把大学里的那些积累延续下去。

  我决心到图书馆学习,所以三个多月的时间,我每天都是在家和学校之间度过的。内心的负疚感让我吃得很省。这一点不必多说了。

  第二年我则细致多了。总体来说做的功课就是把第一年不熟悉的方面补上了。所做的是自己的改变和查缺补漏。大致总结一下吧。

  政治在采取题海战术的同时,基本上是按照肖秀荣的1000题,八套卷和四套卷出版的时间节点来练习的。1000题过了两边,然后准备了一个本子专门用笨办法抄写里面错的知识点。我还记得我的那本风中劲草已经被翻得快掉页了。如今这些感受,如果在当时考完了之后写,一定会十分地详尽细致,现在都是粗略的介绍。我挑了很多有质量,有针对性的模拟题,在前期做了不知道多少遍选择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政治考试在选择题上所花费的时间其实是绰绰有余的,所以我在选择题上在快速的同时,一遍遍练习的其实是审题的细致度。直到考试,我仍然把选择题的题干上面都留下了划痕和笔记,对于多选题则一直在练习做到不错选,不漏选的情况。选择题总分50分,自己心里要有一个底线,基本是38分以上。同时,对于大题,在10月以后一遍遍在练笔速和记忆里,考试时会在卷子上快速写下这道题的大致提纲,然后按照这个提纲来写。

  英语的复习就更加规整了。首先确立了背单词的重要性,一直背单词直到考试的前一天,我的那本绿皮的考研词汇已经翻得邹邹巴巴了,书页的侧面已经变黑了。其次是做题的时间和顺序。基本10分钟给完型,50分钟到1小时给阅读(包括五选三),10分钟给翻译,半小时给大小作文。基本不到两小时解决。这样有很多的填涂机读卡的时间和弹性的时间。在每一个环节都买了很多书来练习。我没有将多少重心放在完型上,因为我觉得它既消耗时间又没有多少分。一遍遍地降低阅读的错误率和提高作文的分数。作文我一直翻阅参考王江涛的作文书,最后背了很多作文的优美而长的句子和模板。到后两个月基本每天一篇大小作文,然后拿着和标准的范文作比较。到最后阶段基本熟练到看一遍小作文的题目,8分钟左右就写完了。作文本上大作文的那些句子整理也都积累了不少文字。

  由于专业一是令我第一年失败的主要因素。我决定就按学校的游戏规则来。吃透《艺术概论》。我把这本书过了四遍。第一遍通读,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第二遍做一些标记,知道各个章节之间的知识上的联系,第三遍整理好笔记,自己在笔记本上会结合自己以前的积累和网上找的资料自己补充对一个知识点的认识,第四遍把书后每一道题都做了一遍。最后看了看同学分享的往年的考试题,还有模拟题,完全按照三小时的时间不知写了多少张纸。

  我的《艺术概论》

  专业二确定了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知识。电影史把主要的电影运动和国别电影掌握好就够了,其次的冷门知识去阅读补充就好。电影理论系统地看了一些书。为了避免考研的枯燥,当时还借着庞大的阅读量看了几本自己喜欢的小说。我还记得我曾摘抄下这样的一段巴金在《灯》里面的文字:“这些灯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最后阶段每天在日程本旁抄一句箴言鼓励自己,正是凭着这些温暖的文字撑到了最后。其实有一个阶段,我一直在质疑电影理论的实用性,特别容易在高压的环境下产生无边的虚无感和愧疚感。好在最后还是信心占了上风,我没有一味地放大自己的悲观。

  这是我读的一部分书。还看了罗艺军老师编写的《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里面的词条。绝对不全面。很浅显。并不是作为考这个专业的参考书。我的一点分享也就到这里结束吧。

  在图书馆的小小座位

  微信dreamingkids

  写在前面: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样生北电考研,文章内容已经得到了原发布平台和原作者的授权。

  【编者按:分享者为北京电影学院2022级电视剧剧本创作专业拟录取学姐,样生2022专业一网课班学生】

  考研成绩:

  初试总分390+,专业一、专业二120+

  复试80+

  所报课程:

  专业一网课

  个人情况:

  高中理科生,本科传媒专业,工作两年后辞职备考。备考时间7月到12月。

  总分390+,专业一、专业二均120+。

  关于考研,我觉得选择比努力重要,但这不代表努力的占比不大。一个适合你的正确的选择,会让你在之后努力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早在本科阶段,怀揣着对电影的敬畏和仰慕,我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心中萌生了当导演的伟大梦想,也因此盲目地觉得我之后一定要在导演方向进行深造。但是,工作的这两年给了我非常深刻的一击,我发现相比起创作,我的性格和追求更偏向于做研究。这其中除了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不足,也有我对匮乏的人文素养的渴望。因此,学硕对这个阶段的我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深入了解了北电的各个学硕专业后,我选择了与我性格较为契合的国传专业。

  二、初试备考

  各科复习方法

  【政治】

  作为一个前理科生,我几乎没有任何政治的记忆和知识背景。因此,从备考之初我就开始了第一遍政治的学习。建议没有基础的同学还是不要掉以轻心,尽早开始政治的第一遍学习,之后再捡起来也比较容易。

  我的政治备考路线:

  ①前期:徐涛强化班(在徐涛《核心考案》上做笔记,做《肖1000》)

  ②中期:腿姐音频带背+技巧班(在徐涛《冲刺背诵笔记》上做笔记,继续做《肖1000》)

  ③后期:肖8肖4(只做选择,重复刷到没有错题)

  ④后期:肖秀荣押题班(用腿姐押题班提供的论述题思路,去背肖4的大题)

  大家一定要明白自己做一件事的目的。众所周知徐涛老师的强化班非常生动有趣,导致我7、8月沉迷听课,内心非常抗拒做题,结果最后《肖1000》没有做完,最终考试选择单选题就错了6个,这个非常不应该。我还在备考期间被各大yxh和机构出的笔记整理搞得眼花缭乱,全都下载打印下来后发现根本没时间看,看了也记不住。我当时还有老师选择困难症,觉得哪个老师都好,不知道该看哪个,但市面上这么多老师竞争,能出书的都是顶尖的,所以就踏踏实实选个老师跟着ta的流程走,政治分不会低的。

  【英语】

  我本身英语底子比较好,所以裸考上阵了。但是由于没有准备作文模板,考试当天现场创作耽误了很多时间,还导致完型没时间写了。英语较好的同学还是得花些时间准备,咱该拿的分一定得拿!

  【专业一】

  说在前面:专业课的学习,最朴实也最精髓的建议就是,一定要自己整理笔记,形成独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框架。两门专业课加起来,我最终打印了600多页的笔记,里面的字几乎都是我自己敲上去的。对于知识点的总结,切记不要复制粘贴别人的话术,在理解透彻后,尽量用自己的话去总结,之后你再看到这个知识点,就会发现你曾经动脑子去琢磨的这几分钟对记忆的加深十分有帮助。由于我记忆力差,最后就是一遍又一遍默读这600多页文档,让知识点熟稔于心,而没有僵硬地背诵。

  在7月初备考前,我对艺术概论一无所知,尤其在查阅了历年真题后,对专业一产生了非常强烈的畏惧心理。我因此选择了样生的专业一网课。第一遍学习是跟着课程把大概的框架梳理下来,大喜姐会在课上把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和王一川的《艺术学原理》三本书的重点带着我们画下来。课后我会在我的文档里,把课上提到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名词解释,当然字数不限制于一个名词解释的长度,刚开始的学习一定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

  专业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含了中西美学、中西哲学、中西艺术史等等。对于我这种欠缺这类知识的人来说,一上来就接收这么多信息是非常难入门的,因此我首先做的是重新温顾了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重要节点。关于历史的梳理,我也像整理其他框架一样用思维导图软件制作了一个清晰明了的时间线,方便我将每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和美学思想对号入座。但其实大喜老师(负责西方美学)、夏老师(负责中国文化)和小米粥老师(负责电影史)都会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进行历史背景的概述和补充,我个人是由于历史素养太低,所以自学了一遍历史。

  关于美学和艺术史的补充学习,以下书目都起到了一个“字典”的作用,不用全文阅读,需要啥用啥就行:《中国美术简史》、《詹森艺术史》、《艺术的故事》、甄巍的《西方现代美术史》和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在此推荐一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读下来就只能佩服李泽厚老师仅用简洁精炼的文笔就能描摹出一幅中国美学脉络图,帮助我完善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整体性的理解。

  关于今年专业一的考试,样生的课程真的帮助我非常多,比如夏老师曾经在课上提到一嘴“文质彬彬很重要”,我就将它作为重点在文档里进行总结,于是很幸运地考到了;再比如大喜老师也格外强调了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这篇文章,我在课后全文阅览了一遍,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整理,而这道论点总结题也非常巧地出现在了今年专业一的试卷上。

  【专业二】

  专业二我开始的比较晚,最初三个月就是跟着专业一课上讲的电影史内容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配合着看《北电小灰本》和李少白的《中国电影史》进行补充。后面发现这些内容完全不够,继而阅读了以下书目并针对各章节做了阅读笔记:

  ①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学习电影理论的必读书,我会先浏览全篇,然后再详细阅读并做思维导图,后期学习不记得这些理论的时候就去再看一遍思维导图

  ②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可以建立起一个非常全面的外国电影史框架,时间充裕的小伙伴建议尽早开始读这本书

  ③杨远婴《导演的谱系》:非常适合国传的考试,通过导演的学习也可以再复习一遍中国电影史)。

  以下书目依然充当着“字典”的作用:

  《电影艺术词典》、苏珊·海沃德的《电影研究关键词》、王宜文的《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戴锦华的《电影批评》、托马斯·沙兹的《好莱坞类型电影》《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古典好莱坞读本》、周星的《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是教程》(可以着重看下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的部分)、杨远婴的《电影理论读本》(里面附带了一些理论的原文,但是阅读原文的确比较难懂,可以去知网上搜索一些理论解读)。

  国传的考题比较活,每一年国传都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题目出现,比如今年的“凤凰影业公司”、前几年的“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这一部分的分数我们无法掌握,但占比也并不大,因此把握好基础仍是重中之重。此外,国传重复出题的概率还是有的,比如今年的“影戏论”、“太阳族电影”在前几年都考过。因此,最保守的方式还是在尽全力学习的基础上,练习历年真题。

  一些误区

  第一,在时间不充裕的基础上,切忌不要过度钻牛角尖。如果你从年初就开始备考可以忽略我的话。我个人是对于不懂的知识点有着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因此在仅剩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仍然沉浸在疯狂吸收知识而逃避输出的状态,也因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一些根本不会考到的知识点上。在考后,大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无上限的扩充哈!以及,对于初试来说,对偏门知识点的掌握能做到粗浅了解比做到深刻领悟要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不要妄想在短时间内深刻了解,这会花费掉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你如果知道个大概,在卷子上写出来,也是会让老师眼前一亮的。

  第二,切忌追求完美精细。十全大补方里面的习题我从10月初开始在文档里写,每一道论述题都尽量完美地写出了1200+字的体量,写到12月我都没写完。事实证明,你写过的东西,是不会完全记住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一个完美的/多角度的框架。在考试短暂的三个小时中,这个时间根本不允许你回想你曾经是怎么写的,你只会在脑海中闪现出一个框架。

  第三,输出的训练不要太晚进行。11月开始必须要进行题目的计时模拟练习。我在时间上吃了大亏,四门考试没有一科是写完的。这就是由于我过度注重输入,以为凭借着脑海中知识的容量,就可以在三个小时的时间内进行一个任意发挥。两门专业课我几乎都是现场创作,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吃力,在语言组织和知识点梳理上耽误了很多时间。我每门专业课就模拟了一次,其中有两道差不多的题出现在了考卷上,只有这两道是以一种默写的状态去写的,差别显而易见。因此,对时间把控能力较差的小伙伴比如我,计时训练能帮助培养起这种紧张感。

  第四,不建议拉长战线。长时间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对我个人而言是挺难的,可能会对学习上头那么几个月,这之后就很容易变得疲软乏力。我的备考持续了6个月,但前三个月完全没有紧迫感,每天保持4~6个小时的学习状态,睡前看一部影史电影,也会额外奖励自己多看一部兴趣片。10月报名结束后,整个人顿时有了紧绷感,每天学习8~10h不等,休息的时候会看一到两部电影。最后三个月非常充实,每天就是学习、做题、看电影、吃饭、睡觉,保持了一个非常规律的作息,连朋友来找我吃顿饭都拒绝了,因为害怕打破这种专注的状态。以及还有一点,不必追求过早起床,寻找到适合你的作息时间,我在夜晚和凌晨的时候才是一天中最专注的时候,所以我一般都是早上十点醒,晚上三点睡。考试前一周调整过来作息就可以了。

  最后,良好的心态可以甩开一大批竞争者,备考期间不要过度焦虑,累了就休息,永远不要和别人比,保持自己的节奏,祝愿大家都好运!

  一、名词解释

  1. 真实电影

  答题要点:

  (1)定义:真实电影是法国出现的一个电影流派,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首先提出。

  (2)举例: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让·鲁什、弗朗索瓦·莱兴巴赫、马里奥·吕斯波利等,《夏日纪事》被认为是第一部真实电影。

  (3)特点: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征: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不会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影片制作者变身为积极的参与者,直接向被拍摄者提问和探寻,在真实和共识的情景下激发话题以暴露被拍摄者自身。影片的摄制组通常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被拍摄者被给予机会在电影制作者面前表演自己的生活,这与同时在美国产生的直接电影纯观察性的风格大相径庭。

  (4)评价、影响:真实电影的方法通过提供一种由非精英们讲述的多样化的历史,带来一种不同于霸权和制度化的历史的另类视野,并影响到了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后迅速形成的包括戈达尔和格林的维尔托夫小组在内的激进团体。

  解析:难度较低,初试常考知识点,与之相关的考点还有直接电影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

  2. 景观社会

  答题要点:

  (1)定义:“景观社会”是法国“情景论者”的主要发起人居伊·德波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

  (2)内容:德波认为,面对二战之后现代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工业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特别是大众传媒的兴起,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社会开始转变为景观社会。在景观社会,所有的生活都把自己表现为景观的无限积累,人们的生活被五光十色的景观所包围。景观将人们抛入一个抽象的表征世界,甚至人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景观作为媒介,原先鲜活的生活本身被转变为一种表征。

  (3)评价: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在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中重新激活了马克思主义,他对马克思关于商品化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解析:难度一般。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题目更符合专业一的考察范围,不过电影理论与批评和电影学系也考察了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考点,可能说明了北电的老师不希望单纯地直接电影理论,而是希望借由对与之相关的哲学知识点的考察,考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孤岛电影

  答题要点:

  (1)定义:“孤岛”电影特指上海被日本侵略者侵占期间(1937年~1941年)在租界区的电影创作活动。

  (2)特点:“孤岛”时期的电影在进步电影人的努力下,出现了不少精品,尤其是一些借古喻今的影片。《木兰从军》《孔夫子》《铁扇公主》等是其中的不俗之作。与此同时,其他商业类型也颇为活跃,如言情片喜剧片歌舞片侦探片鬼怪片恐怖片。

  (2)评价:在短暂的4年时间里,上海孤岛电影摄制了近200部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商业上确实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由于当时电影已经解决了技术上的声音等基本问题,对观众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另外,好莱坞电影在上海同步无限量放映,客观上为上海电影提供了模仿的样板。

  解析:难度较低,孤岛电影同样是初试常考的热门内容,重点需要掌握孤岛电影的创作特点和发展概况。

  4. 田纳西·威廉斯

  答案要点:

  (1)定义:美国剧作家,曾凭借《欲望号列车》和《热铁屋顶上的猫》两获普利策奖。田纳西·威廉斯与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合称为美国20世纪三大戏剧家。

  (2)特点:田纳西独特的创作方式及指导理论受到广大读者、观众及电影业所熟悉及欢迎。他独树一帜的带有浓烈美国南方色彩的,充满现代诗意境的写作风格在读者与观众中引起了广泛的赞誉。相较于之前的剧作家,威廉姆斯不仅仅局限于人物的语言表达和剧本背后的故事性、启发性,更致力于创造自己的戏剧帝国。

  (3)评价: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为著名和最为优秀的剧作家之一,田纳西·威廉斯为美国戏剧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难度较高,对这位知名剧作家的考察大概率是因为其代表作品《欲望号列车》曾被伊利亚·卡赞改编为好莱坞经典电影,而这个知识点又和论述题中对中美家情节剧差异的考察形成了呼应。

  5. 天一影业公司

  答题要点:

  (1)定义:是中国电影制片机构,由邵氏兄弟于1925年在上海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业务。

  (2)特点:由1926年起拍摄了《梁祝痛史》、《珍珠塔前后集》、《义妖白蛇传》、《孟姜女》以及其它古装片,多数取材自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公开标榜:“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虽在内容上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艺术上比较粗糙,可是由于故事情节家喻户晓,加上浩大的宣传声势,颇受南洋华侨欢迎。1928年进一步拍摄《混世魔王》、《乾隆游江南》等神怪武侠片,掀起了所谓“古装片浪潮”。

  (3)评价:天一影片公司是20世纪上半世纪的电影公司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就以明确的市场取向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虽是后起者,它却成功地引领了“稗史片”、“古装片”等风潮。这些制片路线也给“天一”在上世纪后半叶的继承者“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打上了印记。

  解析:难度较低,对电影公司的考察是北电几个电影学专业初试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几个重要的中国早期电影公司,如明星公司、联华影业等,而对于国传这个专业来说,还会偏向考察一些更为细致的内容,如去年曾考过的,战后香港的重要电影公司凤凰影业公司,亦或者一些早期欧美电影公司,如乌发电影公司。

  二、简答题

  1. 简述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创作与思想。

  答题要点:

  电影创作与思想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1)新浪潮时期:刻意追求一种粗糙、即兴的自然风格,创作上充满叛逆的味道,处理对白完全即兴,排斥完整剧本;强调导演个人视野,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忽视社会及道德面;突破古典叙事,采取布莱希特史诗剧场的间离方式,不时以断裂、重复、离题的技巧保持美学距离,使观众不立刻认同剧中角色,从而减少感情增加理智,将电影提升到知性层面;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精疲力尽》等;

  (2)“吉加·维尔托夫小组”时期:戈达尔等人组成的吉加·维尔托夫小组提出一个口号:“问题不在于拍政治电影,而是在于如何政治化地拍电影”。 戈达尔认为,政治与影像必须结合起来了解。这是他所有作品的问题核心所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东风》《斗争在意大利》《弗拉基米尔和罗莎》等;

  (3)回归时期:1980年,他以《各自逃生》一片重新回到电影界,成功开启了他的作品新时期。他开始使用于佩尔、阿兰·德隆、德帕迪约等欧洲的明星出演自己的影片,将欧洲的古典艺术和现代主义用电影这个媒材结合在一起。

  (4)影像批判时期:21 世纪以来,戈达尔的影像生产仍与技术问题密切关联,强调影像生产中的技术赋能。这一阶段他影像实践的根本姿态可归结为批判性和反沉浸,而镜头画面自运动、档案性、编辑化则是其践履自己技术美学观念的主要手段。他基于以往的影像创制经验对新兴影像技术进行的相关探索,对当今艺术潮流的发展有深刻的启迪价值,但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他已滞后于当代影像技术的艺术潜能。

  解析:难度较高。戈达尔的去世是去年最为重要的电影热点之一,因此对他的考察早已在我们的预期内。然而,由于戈达尔的许多电影较为晦涩,再加上中文世界中对他的研究并不算太多,所以在复习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与此同时,由于戈达尔的创作生涯非常漫长,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对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如果复习时没有提前做好这些准备工作,考试时恐怕很难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

  2. 简述科幻电影与奇幻电影的异同

  答题要点:

  (1)共同之处:从字面上理解,科幻片、奇幻片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幻”字,它们都是创作者的幻想之作,即是被想象、幻想出来的故事。

  (2)不同之处:科幻电影是在科学或伪科学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与现实世界有别的故事世界,并在新的世界观内讲述幻想故事,探索未知的一种电影类型。在科幻电影的定义中,“科学”和“幻想”是两个最重要的要素,即Sci-Fi中的Science和Fiction。“科”强调电影中的科学或“伪科学”特性,使科幻电影与奇幻电影等同样以虚构叙事的电影类型区别开,“幻”强调科幻作品的虚构性,使科幻电影区别于现实主义传统的电影。因此,想象力是科幻电影的生命力之所在。

  解析:难度一般,自《流浪地球》大获成功后,华语科幻电影便成为了学界的讨论热点,因此在复习时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这个题虽未直接考察华语科幻电影的发展,而是考察的概念上的辨析,但只要复习时对科幻电影的定义和概念有所了解,其实不难答出与奇幻电影的异同点。

  3. 简述卓别林与基顿电影的差异

  (1)在塑造人物上:“孩童”与“成年人”

  (2)制造笑料的方式:摄影机vs表演、闭合空间vs开放空间

  (3)主题表达上:现实主义vs"人与世界的冲突 "

  解析:难度一般,作为美国默片喜剧黄金时期的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基顿和卓别林常常作为比较对象出现在不同院校的电影学考题中,因此这也是初试复习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

  4. 简述爱森斯坦电影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题要点:

  (1)“吸引力蒙太奇”是其蒙太奇美学思想的基础,他试图对电影感染力进行科学的丈量,以意识形态为导向,注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对电影主题效果进行研究;

  (2)“理性蒙太奇”是其美学观的核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感性和理性的融合,同时在观众接受心理方面的创见也意义深远;

  (3)“垂直蒙太奇”是电影美学研究的扩张,爱森斯坦从节奏、重音、主题、运动等要素出发探寻声画对位的通约性规律。他的蒙太奇美学从“冲突”的内核走向“融合”的有机性,从关注外在形式的冲击力扩展为对内部蒙太奇效果的探索,始终围绕电影的艺术性和功用性开展研究,折射了其美学体系建构的动态性及思辩性。

  解析:难度较低,苏联蒙太奇学派是电影学初试题目中最常出现的考点之一,只要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回答。

  三、论述题

  1.结合中国和美国的家庭情节剧创作,比较分析中美对“家庭”的不同态度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答题思路:家庭情节剧是中国和好莱坞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两种题材和样式,但由于两国各自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好莱坞和中国的家庭情节剧产生了独特的价值观和叙事模式,因此在答题时可从不同文化思想和社会背景入手,阐述两国家庭情节剧的源起和发展。

  中: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对于“天地君亲师”的崇拜,使得中国人对于家庭、宗族有着更为深刻的依赖,在发展迁徙的过程中,家庭也往往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共同体的角色。对于中国式家庭情节剧而言,其雏形似乎可以追溯到比这一类型命名更早的时期,在戏文话本中“家庭”便早早成为表现的主要对象之一,在电影中更是如此,用家庭矛盾建构戏剧冲突,反应时代和社会的命运,一直是中国家庭剧的主导模式。

  中国家庭情节剧自确立之初,便常常围绕着传统伦理来构建矛盾冲突,通过人物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探讨建立在家庭关系基础之上的伦理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转变,爱情、婚姻、个体在电影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渐重要,叙事结构和意义构建也在不断演变,与文化内涵和社会政治状况密不可分。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中国人的问题与心结永远映现在家庭空间,这也是家庭情节剧一直以来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美: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家庭情节剧大行其道,这得益于二战后和平稳定的生活使人们对于富裕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社会重心回归家庭,在社会舆论的宣扬和引导下,家庭中无私的母爱和妻子的职责也成为最主流的社会观念。与此同时,美苏冷战以及越战的爆发,使美国意识形态面临巨大挑战,社会中充满着对这种内部崩溃的恐惧。性别、种族、婚姻、阶级、青少年犯罪等问题在美国社会集中出现,家庭结构也随之开始发生结构性变化。不难想象,家庭内部作为集合这种种矛盾和焦虑的最为基础的舞台,便成了表达戏剧冲突最为适合的背景。此时在好莱坞家庭情节剧中建立了其最为经典的叙事模式,“以精致、世故的视觉风格,完成了对严肃现实主义的某种戏仿”,这种叙事模式在当今的家庭情节剧中仍在有效运作。

  解析:难度较高,这个题的考察可能源自2021年第10期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家庭情节剧:概念溯源、批评传统与研究路径探索》,这提醒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随时关注几本核心期刊的研究动态,老师很可能会在期刊上“选题”。另外,北电的杨远婴老师也曾主编过一本《家之寓言: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虽然并非由文学系老师撰写,但同样可以作为初试复习时的参考。

  2. 论述当代中国女性题材电影的创作特点

  参考思路:

  一、 批判: “失范”的原生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 同时也是每个个 体性格形成的重要“土壤”。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家庭亦是以父权为主导的“体现男尊女卑文化惰性 的一项重要的意识形态”[2] , 家庭成为女性主义电 影重要表现对象, 从《嘉年华》到《妈妈!》这一 系列的女性主义电影无一例外地将批判的矛头指 向了原生家庭, 通过对“失范”原生家庭的控诉来 强化“反父权”的女性主义艺术主张。

  二、 困境: 生育、 家庭与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认为, 女性的地位是 根据生产技术发展而变化的, 在原始社会, 受制 于生产条件, 男女在原始分工中并无多大差距, 男女身份达到一定的平衡。 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提 高, 农业需要集约劳动, 柔弱的女性在新一轮分工中败下阵来, 私有制的产生导致女性从属男性 的新局面, 所以“女人的自我意识不是取决于她的 性征, 实际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 这一环境又反 映了人类所达到的技术发展水平” 。 在互联网 经济环境下的今天, 女性早已同男性站在同一经 济起跑线上, 传统的经济关系、 家庭结构、 两性 观念都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 正是这样的新经济 环境为女权意识的生成与表达提供了沃土。

  三、 思辨: 女性主义与时代症候折射

  近十年来这批青年女性导演均不约而同地采 用了现实主义叙述方式, 从影像刻画到主题表达 都具鲜明的贴近性与时代性,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是时代图景的‘木乃伊’, 也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 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题材电影在相当程 度上反映着当下社会思想变革与时代症候。

  解析:难度一般,女性题材电影是近几年来华语电影和世界电影创作的重要趋向,因此我们在去年的暑期提高班中也专门针对这一热点进行了总结和讲解。这种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在平时复习的时候,结合论文和自己的思考,提前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梳理,考试的时候很快便能写出不错的答案。

  PART01文学系-剧作方向

  黑塞:写在沙上(内容原文来自——@燃读)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二十世纪前半叶著名的德语作家(原为德国人,后入瑞士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投入和平运动,反对战争和极端的爱国主义,受到德国国内文坛和出版界攻击,但却受到罗曼·罗兰的赞许。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关键词:黑塞;写在沙上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QshwYpB7xs34nnqp661iw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2文学系-创策方向

  陈某龙捏造制作怒怼领导聊天记录,拘!网传中电科加班事件调查结果——(内容原文来自——@北京晚报)

  

  图源网络|侵权联删

  2023年4月5日,接上级公安机关指令,我局针对网传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科)有限公司下属单位不实信息一事,依法进行立案调查。

  经初查,陈某龙(男,汉族,26岁)目前居住在德阳经开区,系网上发布不实信息者,此人从未有中国电科下属单位及关联企业从业经历。因此前向中国电科求职未被录用,心生不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虚设“CETC—软件开发课”“CETC成都事业部”2个微信群,虚拟CETC员工姓名、头像,捏造制作了多张“怒怼领导、发泄情绪”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公众热议,造成恶劣影响。

  陈某龙故意散布谣言的违法行为严重扰乱了网络公共秩序,我局已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处罚。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之中。

  关键词:当代媒体网络罗生门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8XmUG_pwvdaEVbSHX47gg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3导演系

  马丁·斯科塞斯将携《花月杀手》时隔37年重返戛纳电影节(内容原文来自——@导筒directube)

  

  《花月杀手》

  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宣布,与Apple Original Films达成协议,确定在戛纳全球首映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最新长片《花月杀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此举标志着马丁·斯科塞斯自1986年《下班后》(After Hours)展映后时隔37年重返官方评选单元。

  关键词:斯科塞斯、德罗尼和莱昂纳多过往合作影片次数、所获奖项和代表作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mrcR7eVTFpL_fyGm9GqcQ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4表演系

  开票|北电师生同台演绎《向阳里8号楼》:一部有温度的筒子楼生活简史(内容原文来自——@YOUNG剧场)

  

  《向阳里8号楼》

  话剧《向阳里8号楼》讲述了同住8号楼的三家人在艰难时期相互扶持、共度坎坷的故事。

  本剧为“向阳系列”的第二部作品,由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优秀师生共同打造,阵容庞大,将为观众呈现一台原汁原味儿的京味儿话剧。

  关键词:学院派创作;温暖现实主义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mD0ugz_CWz6iymhqI0eNA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5摄影系

  又一个顶级巨星,突然走了(内容原文来自——@独立鱼电影)

  

  坂本龙一

  突然一则噩耗,震动了影迷圈。音乐家坂本龙一,走了。终年71岁。据日媒,生前患有直肠癌的坂本龙一于3月28日在东京一家医院去世。直到今天,他的所属事务所发布声明,才确认了消息。全球的音乐迷、影迷,无不哀痛、追悼。

  关键词:坂本龙一;电影配乐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7dTIwroI0cHNf0hNX17gA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6声音学院

  清明怀思,让我们共同纪念这位伟大的电影音乐人:坂本龙一教授(内容原文来自——@locationsound同期录音网)

  

  坂本龙一

  著名作曲家坂本龙一教授(Ryuichi Sakamoto)于3月28日在东京的一家医院去世,离开了我们,享年71岁。

  坂本龙一是日本著名音乐作曲家,1952年1月17日出生于日本东京,6岁开始学习钢琴,后来进入东京艺术大学学习音乐。被大家昵称“教授”,世界级音乐家、电影配乐大师。

  关键词:坂本龙一;电影配乐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ZjHEg_CeLdRXuwHUFzfzQ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7美术学院

  1M沙龙|《流浪地球2》电影美术设计·对话(内容原文来自——@电影美术人)

  

  《流浪地球2》

  数据显示,《流浪地球2》约搭建了180个场景,其中科幻类制作难度较高的场景就有102个。在173分钟的时长里,基本每一分钟就有一个新场景,可想而知美术组需为此付出的大量工作与努力。

  一幕空间特别推出“《流浪地球2》电影美术沙龙”,邀请《流浪地球》系列的美术指导、造型指导、概念设计指导郜昂老师,为我们分享其电影美术幕后,现场更有《流浪地球2》场景、道具设计图等精彩展示。

  关键词:《流浪地球2》电影美术设计·对话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qlCIP5H6zNB0RpFT5BrLA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8管理学院

  从 《阿凡达:水之道》浅析3D技术及高帧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内容原文来自——@柏龄)

  

  《阿凡达:水之道》

  《阿凡达:水之道》定档的消息和公布使用了4K、3D、高帧率拍摄的报道引发了持续性的讨论。

  对于 《阿凡达》系列的探索,早已超越了电影技术和艺术本身的范畴,引发的思考和带来的影响力已推动电影产业各方面加速发展升级。

  后疫情时期,电影强势回归大银幕已成为必然趋势,高新技术格式运用促进了电影行业全面提速发展。

  本文从 《阿凡达:水之道》出发,分析了3D技术与高帧率技术的现状、发展过程,并提出适用建议。

  关键词:影片放映规格;放映技术发展趋势

  文章链接:(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https://kdocs.cn/l/cg4I0dBxvYW5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09动画学院

  《铃芽之旅》,新海诚的一次失败尝试?(内容原文来自——@动画学术趴)

  

  《铃芽之旅》

  时隔三年,已经被誉为“日本国民动画作家”的导演新海诚,其新作《铃芽之旅》已于3月24日在国内上映。

  继《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本作同样以灾害为主题,并直面311东日本大地震这一历史事件,将女主直接设定为震灾幸存者。本作以“往门”“常世”等带有日本神话色彩的世界观为背景,讲述失去了母亲以及震灾记忆的女主角铃芽在邂逅了“闭门师”草太后,踏上巡礼日本、封印灾害之旅的故事。

  《铃芽之旅》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但是新海诚原本想要讨论的、是非当事人如何处理自己与某个事件的关系、不在场者如何处理自己与某个空间的问题,最终却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关键词:新海诚;《铃芽之旅》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qIVNvIB4irU3bSpFNziuw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10视听传媒学院

  图源网络|侵权联删

  疫情时代下的文娱行业中,短剧是为数不多的快速发展赛道。

  无论是优、爱、腾、芒等视频平台、还是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亦或是小程序短剧崛起,都有着各自的套路和玩法。

  关键词:微短剧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Z_9_idr1ZIMTSQa2WSaIQ也可扫码直接观看

  PART11电影学系

  

  铃木清顺

  2023年迎来日本电影大师铃木清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特设“大师回顾:铃木清顺”专题,放映《野兽的青春》《肉之门》《东京流浪汉》《暴力挽歌》和《杀手烙印》五部影片,其中《杀手烙印》为4K最新修复版本。

  作为一个狂野、反传统及独树一帜的“异色导演”,铃木清顺曾说:“与其像日本电影导演那样追求道德观、义理和真实性,我宁愿一边追求非道德观和虚构性,一边在一无所有的基地上和桃色的天空下去死。”或许也正因为此,铃木清顺往往把镜头对准了日本黑帮、职业杀手、风尘女子和各种为生存而挣扎的边缘人士,并巧妙地将他们的故事与疯狂的视觉创意结合起来。

  关键词:日本新浪潮;铃木清顺;北影节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zfyqzy8WyfBEukhfkER8w也可扫码直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