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哲学的故事》——斯宾诺莎

  1632年,葡萄牙出生的犹太人,生活在荷兰

  大部分时间是做磨镜师,享年44岁

  神即自然、神无边界、不悔、乐观、无目的论。。。

  一、历史传记

  1.犹太人的“奥德赛”

  在西班牙的犹太人过着繁荣富足的生活,直到1492年费迪南德占领了格拉纳达,摩尔人被驱逐出西班牙。在伊比利亚半岛的犹太人丧失了他们在伊斯兰仁慈统治下享有的自由,宗教法庭突袭他们,逼他们做出选择,要么信奉基督教接受洗礼,要么接受流放,并被没收财产。并非基督教会想要置犹太人于死地,教皇一再反抗宗教法庭的野蛮和残暴,但是西班牙国王却想从这个外来民族那里搜刮财富装满自己的腰包。几乎是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同一年,费迪南德发现了犹太人。

  2.斯宾诺莎的教育

  对于一种信仰,最智慧的拥护者也是最反对它的敌人,因为最细微的差别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是关于统一的主要思想,实体即其本性,即其原因,即其本原。上帝即实体。对于布鲁诺而言,思想和物质一体,实在的每一个微粒都由独立的肉体和精神构成。因此,哲学的目的是寻求多样化中的统一,思想在物质中,物质在思想中,应寻求一种综合的方法,使得对立和矛盾相遇并相融,宇宙中最高的知识境界就是与上帝之爱达到知识层面的统一。所有这些想法都与斯宾诺莎的思想构架密切相连。

  最终,斯宾诺莎受到主观主义、唯心主义之父笛卡尔(1596-1650)——就像培根是客观主义和唯物主义之父一样——和近代哲学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笛卡尔的法国追随者和英国对手而言,他的核心理论是意识第一性,他的主要思想是:比起了解其他事物,心灵可以立即直接地了解它本身。也就是说:了解外部世界就是思想对外部世界在感觉和认识上留下印象。这样说来,所有哲学也就要以主体的思想和自我开始(虽然应该怀疑所有事物),也就有了他的第一论断——“我思,故我在”。

  但是笛卡尔在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并没有引起斯宾诺莎的兴趣,他不会让自己迷失在认识论的迷宫里。吸引他的是笛卡尔的存在论。这种观点认为在物质的多种形态下隐藏着一个同质实体,同时在思想的多种形态下隐藏着另一个同质实体。这种将实在分隔为两个终极实体的观点激起了斯宾诺莎的挑战兴趣,就像是给他的思想注入了精髓。另一个引起斯宾诺莎兴趣的,是笛卡尔想要以机械的和数学的原理解释除上帝和灵魂以外的整个世界,这个想法最早出自达·芬奇和伽利略,可能是受到意大利城市中机械和工业发展的影响。

  笛卡尔发现的机械运动仅见于物质和形体,而斯宾诺莎还发现了上帝和精神。这是一个决定论的世界,而不是设计的世界。因为我们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行动,我们认为所有的过程都有这样的目的,而且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认为所有的事件都和人有关,而且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但是,如同我们的很多思维,这是人类中心说的谬见。哲学最大的错误在于把人的目的、标准和喜好掺杂到客观宇宙中去。因此我们有“邪恶的问题”:我们力争调和生命的恶和上帝的善,却忘记了约伯的经验教训,上帝是超越于我们微不足道的善与恶之上的。善与恶是与人相关的,而且经常以个人喜好为目的,但它们对于整个宇宙而言并不具有规律性。在宇宙中,个体不过相当于蜉蝣,就像“魔手”写人类种族的历史甚至也是瞬息即逝的。

  3.开除教籍

  1656年他(出生于1632年)被犹太教会长老以异端学说的名义传讯。他们问他是否跟朋友说过上帝可能是有实体的,也就是物质的,天使可能是幻觉,灵魂可能仅仅是生命,《旧约》中并没有提到永生的问题。我们不知道他是如何回答的,我们只知道,如果他至少能够表面上维持对犹太教和他的信仰的忠实,他们就会提供给他五百元的年金,但他拒绝了。

  对他们而言,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爱国精神;教会不但是他们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中心,也是一种礼仪和崇拜;斯宾诺莎怀疑《圣经》的真实性,而《圣经》却是这些人民“可以随身携带的祖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认为异端学说就是叛国,是不能被宽恕的。

  有人认为他们应该勇敢地冒险,但是,要想公正地评论他人就像要跳脱出自己的躯壳一样困难。

  4.隐退和逝世

  有的人想要找到奇迹的原因,并以哲学家的角度理解自然中的事物,不想像傻瓜一样瞠目结舌,而那些被民众敬仰的自然和神灵的解读者却声称他们是异教徒、亵渎神灵,因为这些人清楚,一旦去除了愚昧无知,他们保持权威的唯一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奇迹,将不复存在。

  ’用华贵的外表包裹那空洞和毫无价值的内在实在不可取。’但斯宾诺莎的穿衣哲学也并不总是这么奉行苦行主义。“无序懒散的举止不能使我们成为圣贤,”他写道,“因为,对外表的漠然是精神贫瘠的重要证据,而真正的智慧也将无处安身,科学研究也只会碰到无序和混乱。”

  《伦理学》在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面世(1677),随之还有未完成的《政治论》和《论虹》。所有这些著作都以拉丁文书写,拉丁文在十七世纪是欧洲哲学和科学界的通用语言。《神及人简论》以荷兰语书写,由范·佛罗登在1852年发现,这显然是《伦理学》的初稿。斯宾诺莎唯一在生前发表的著作是《笛卡尔哲学原理》(1663)和《神学政治论》,后者在1670年匿名发表,但立刻就被列入禁书目录,国内权威也禁止此书销售。

  德·福里在立遗嘱的时候,又想把他的所有财产都留给斯宾诺莎,而斯宾诺莎说服德·福里将遗产留给他的兄弟。这位富商死后,人们发现他的遗嘱要求从他的财产收入中付给斯宾诺莎二百五十元的年金,斯宾诺莎再一次婉言拒绝:“大自然满足于简单之需,如果她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二、《神学政治论》

  《圣经》不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解释万物的,而是以最能感染人,特别是以最能感染未经教育的人们的方式和顺序进行记述的,使他们万分虔诚……它的目标不是以理性使他们信服,而是吸引和抓住他们的想象力。

  斯宾诺莎没有区分《旧约》和《新约》,并把犹太教和基督教视为一体。如果将厌恶和误解置于一边,哲学解释就可以发现相互敌对的信仰隐藏着的一致的核心和精髓。

  三、《知性改进论》

  只有知识能带来力量和自由,唯一的永恒快乐就是追逐知识和理解的愉悦。但是同时,哲学家肯定也是一个常人和一位公民,在他追逐真理的过程中,他的生活方式将是怎样的呢?斯宾诺莎订立了一个简单的规则,据我们所知,他的实际行动与这个规则完全一致:1.以大众可理解的方式讲话,只要不阻碍我们达成我们的目标,帮助他们做一切能做的事……2.只享受维持健康所必需的娱乐。3.最后,只需要仅够维持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金钱,在不违反我们的追求的前提下,遵守这些习俗。

  四、《伦理学》

  笛卡尔曾经表示,只有当哲学通过数学形式表达时才能实现精准,但是他从未实践并忠实于自己这一想法。斯宾诺莎拥有经过数学训练的头脑,并把数学作为一切严谨科学程序的基础,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和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的成就一样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思想的本性是与秩序相抵触的,我们更愿意追随奇思妙想散落的点点滴滴,由我们的梦想编织并不牢靠的哲学。但是斯宾诺莎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将这个世界中令人无法忍受的混乱变得统一而有序。

  1.自然和上帝

  斯宾诺莎体系有三个关键词:实体、属性和样式。

  样式是任何个体事物或事件,是实体的转瞬即逝的具有特定形态或形状的显现。你、你的身体、思想、群体、种族、星球都属于样式,从字面理解,这些都是隐藏在它们之后的特定永恒不变的实在的形态和形式。

  斯宾诺莎这里的实体与永恒秩序非常接近。我们暂且把它们当作一回事,这表明它隐藏于所有事件和事物背后,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本质。但是斯宾诺莎进一步将实体等同于自然和上帝。

  “世界应该阐明整个无限的自然,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特定目的,这才是对的”。善和恶,就像是美和丑,都是太主观和个人化的用语,如果放在宇宙当中,就不值一提了。“我提醒你,我不认为自然是美丽或丑恶的,是秩序井然的或一片混乱的。只有在我们想象的关系中,事物才能称为美或丑,井井有条或混乱不堪。”“例如,眼睛看到我们身前的物体,接收到这样的运动信号,并且传导的是健康的信号,那么那些物体就被称为美的;如果不是,那些物体就被称为丑的。”在这部分上,斯宾诺莎超越了柏拉图,后者认为,审美评判必须是宇宙的规律和上帝的绝对命令。

  因为我认为如果三角会说话的话,它肯定同样会说上帝是出众的三角,如果是圆的话,肯定会说上帝是个出类拔萃的圆,因此每个人都会赋予上帝自己的属性。

  最后,以通常把人的属性归于上帝而言,“才智和意志都不属于上帝”[插图],但是,上帝的意志是所有因果和规律的概括,上帝的智慧是所有精神的概括。上帝——万物流变背后的普遍过程和永恒实在,可能既有精神又有形体。精神和物质都不是上帝,但是,精神活动和分子活动组成了世界的双重历史,这些和它们的因果、规律才是上帝。

  2.物质和精神

  斯宾诺莎回答:精神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精神;大脑进程既不是思想的原因,也不是结果;这两个进程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和平行的。因为它们并不是两个进程,也不是两个实体。它们是同一个进程,从内部看是思想,从外部看是运动;而且只有一个实体,从内部看是精神,从外部看是物质,但是现实中却是两者复杂的统一混合体。精神和形体并不相互作用,因为它们不是异质的,它们是一回事。

  通常被称为意志的,也就是决定一个观念在意识中冲动力的停留期的,应该被称为欲望,它是“人的根本本质”欲望是一种我们有意识的欲想或本能,但是本能并不总是需要通过有意识的欲望而起作用。本能背后是为了自我保存而进行的模糊且多样的尝试和努力。“每一个事物就它自身而言都在竭力保存自我的存在,而事物所竭力保存的自我存在恰恰就是那个事物的真正本质”,事物借以保存自我的力量就是它存在的核心和本质。每一种本能都是因保存个体本性而来的手段(或者是我们的独身者没有提到的种族或群体)。愉悦和痛苦是本能的满足或受阻,它们不是我们产生欲望的原因,而是结果。我们不是因为事物给了我们愉悦,我们才对它产生欲望;它之所以使我们愉悦是因为我们对它产生了欲望;我们对它产生欲望是因为我们必须这么做。

  相应的,也就是没有自由意志,生存的必然性决定了本能,本能决定欲望,欲望决定思想和行动。“精神的决定除了欲望之外什么都没有,根据不同的意向各有不同。“

  3.理智和道德

  伦理学有三个终极体系,三种理想品格和三种有关道德生活的思想。一个是佛陀和基督,强调阴柔,认为所有人都同等珍贵,只能靠善来抵制恶,用爱来诠释道德,在政治上倾向于无限民主。另一种是马基雅维利和尼采的伦理观,强调阳刚,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享受战斗、征服和统治带来的乐趣,以权力诠释道德,坚持世袭贵族制。第三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观,否认阴柔和阳刚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只有明智和成熟的思想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判断,什么时候施王道,什么时候施霸道,因此,他们以理智诠释道德,在政体上赞成贵族制和民主制的结合。斯宾诺莎独树一帜,将这些表面看来相互对立的哲学调和在一起,使之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并且形成了现代思想中拥有最高成就的道德体系。

  斯宾诺莎并不主张人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他比自然更宽厚。他认为利己是自我保存的最高本能的必然结果,“没有人会忽略他认为好的东西,除非他有希望得到更好的”

  所以斯宾诺莎的伦理不像空想改革者那样,建立在利他和人性本善的基础上;也不像愤世嫉俗的保守主义者那样,建立在自私和人性本恶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认为不可抗拒的和情有可原的利己之上。一个教导人软弱的道德体系是没有意义的,“德行的基础正是维持人的存在,并在这样做的力量中获得快乐”。

  像尼采一样,斯宾诺莎不支持谦卑,[插图]认为那不是阴谋家的伪善就是奴隶的怯懦,那暗示着力量的丧失。对斯宾诺莎而言,所有的德行都是能力和力量的形式。所以懊悔是一个缺点而不是德行:“懊悔的人会加倍的不快乐和双重的软弱。”

  斯宾诺莎说:“最看不起自己的人是最接近骄傲的人。”(一句话道出了精神分析学家最中意的理论——每一个有意识的德行都意在掩饰或纠正一个秘密的恶行。)斯宾诺莎不喜欢谦卑,却赞赏谦虚,并且反感与行为不符的骄傲。

  他认为没有理性的激情是盲目的,没有激情的理性是死寂的。他反对无理性的激情,而赞成经由理性调节的激情,通过对全局的分析而得出结论。思想不应缺乏欲望之火,而欲望也不应丧失思想的光辉。

  “所有的欲望都是激情,只要它们来自不完整的想法;当它们产生自完整的想法时……它们就是德行了。”

  只有在我们知道的情况下,我们才是自由的。

  超人是自由的,并不是因为他摆脱了社会的评判和礼仪,而是因为他摆脱了本能的个人主义。有了这样的全局观和完整性,也就有了智者的泰然自若,不是亚里士多德式英雄的贵族式的自满得意,也不是尼采式理想的目空一切的优越感,而是一种更加亲密平和的心境。

  “通过理性而善的人,也就是说,在理性的指导下,寻求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的人,才能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伟大并不是凌驾于人类之上统治他人,而是站在无知的欲望所滋生的偏颇和无益之上统领自己。

  决定论形成了更好的道德生活,它教会我们不要鄙视或嘲讽他人,也不要与他人动气;人是“无罪”的,尽管我们惩治恶人,但并不仇恨他们,我们原谅他们,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作所为的缘由。更为重要的,决定论使我们能更加平静地期待和接受命运的两面性,我们记得所有的事物都遵循上帝的天命;甚至它还教导我们“上帝的理性之爱”,因此我们欣然接受自然规律,并在自然的各种限制之中寻找满足。将万物看作注定的人,可能抵抗,但不抱怨,因为他“在一种特定的永恒视角下认知事物”。所有必然的东西,”尼采说,“都不会使我生气,爱命运是我本性的核心。”

  4.宗教和不朽

  斯宾诺莎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写道:“幸福不是德行的回报,而是德行本身。”

  五、《政治论》

  强权仍是权力,但是整体的强权限制了个人的强权,理论上只将其限制于个人权利之内,在行使权力的同时确保其他人享有同等自由。部分个人自然强权或主权交由有组织的社会,用以保全剩余权力范围的扩大。例如,我们摒弃了从愤怒上升至暴力的权利,同时我们也避免了其他人的暴力带来的危险。

  有人认为经验教导我们,将全部权威赋予一个人可以造就和平和协调,因为没有比土耳其统治更久的了,而且没有明显的变动。另一方面,那些转瞬即逝的或者连连发生叛乱的都是最受欢迎和最民主的地方。如果奴隶制、野蛮和凄凉都可以称为和平的话,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了。毫无疑问,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争吵经常比主人和奴隶之间的争吵更频繁、更犀利,然而并不意味着将父亲的权利变为财权,将孩子看作奴隶就改进了家庭管理的艺术。将整个权威交付给一个人造成的是奴隶制,而不是和平。

  权力的平等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不平等中找平等只能是自取其辱。”民主制仍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所有人都享有同等选择权的时候,在经受过训练和合适的人中选出能力最佳的人,并使其他人心悦诚服。

  六、斯宾诺莎的影响

  有人说《旧约·传道书》中描述智慧的语言恰好可以用在斯宾诺莎身上:“第一个人对他的了解不完全,最后一个人也不可能完全读懂他,因为他的思想比大海还要宽广,他的思考比深洋还要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