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0524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 ?????????????????2023-05-24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热点追踪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高层动向

  高层动向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疾控机构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会议暨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疾控机构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会议暨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国家级师资培训班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国家级师资培训班

  疾控动态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应急办顺利召开全市流调队伍

  北京市疾控中心应急办顺利召开全市流调队伍

  标准化建设项目卫生应急演练研讨会

  标准化建设项目卫生应急演练研讨会

  科研动向

  科研动向

  不用药物抑制艾滋病病毒新线索揭示

  不用药物抑制艾滋病病毒新线索揭示

  误食剧毒蘑菇或将有解药

  误食剧毒蘑菇或将有解药

  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增加?与7个危险因素有关

  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增加?与7个危险因素有关

  紫杉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有望用于多种实体肿瘤治疗

  紫杉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有望用于多种实体肿瘤治疗

  Nature:发现新冠肺炎危重症的新的遗传关联

  Nature:发现新冠肺炎危重症的新的遗传关联

  Moderna披露mRNA疗法用于罕见病I/II期临床数据

  Moderna披露mRNA疗法用于罕见病I/II期临床数据

  《胃肠病学》:根除幽门螺杆菌8年后,患胃癌风险能下降63%!

  《胃肠病学》:根除幽门螺杆菌8年后,患胃癌风险能下降63%!

  为什么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张建之团队发现,

  为什么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张建之团队发现,

  避孕措施或导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消失

  避孕措施或导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消失

  Nature系列重磅综述:创造性提出心血管衰老的八大标志

  Nature系列重磅综述:创造性提出心血管衰老的八大标志

  舆情信息

  舆情信息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发展养老服务要用好“互联网+”平台

  发展养老服务要用好“互联网+”平台

  一场比赛背后的公卫人才培养期待

  一场比赛背后的公卫人才培养期待

  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即将展开6月—10月派出国家医疗队,

  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即将展开6月—10月派出国家医疗队,

  工作时间不少于3周,其中在县域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周

  工作时间不少于3周,其中在县域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周

  世界卫生大会中国代表团:中国积极推动健康公平可及

  世界卫生大会中国代表团:中国积极推动健康公平可及

  法国绝大多数省份拉响花粉过敏最高警报

  法国绝大多数省份拉响花粉过敏最高警报

  伦敦大学最新报告:入住福利院老人比同社会经济条件其他老人更长寿

  伦敦大学最新报告:入住福利院老人比同社会经济条件其他老人更长寿

  英国试验用电动耳机治疗抑郁症,因做法有效性引争议

  英国试验用电动耳机治疗抑郁症,因做法有效性引争议

  英媒:印度现行节育政策见成效,却给女性带来负担

  英媒:印度现行节育政策见成效,却给女性带来负担

  韩媒:排名前1%韩国富豪平均70岁退休,比整体平均退休年龄晚2.5岁

  韩媒:排名前1%韩国富豪平均70岁退休,比整体平均退休年龄晚2.5岁

  能美容是忽悠?揭开胶原蛋白的几个真相

  能美容是忽悠?揭开胶原蛋白的几个真相

  还在考前“大补”?父母后勤保障要“避雷”

  还在考前“大补”?父母后勤保障要“避雷”

  高考在即,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高考在即,如何调节心理压力

  他们在寻找疾病治疗更多可能性

  他们在寻找疾病治疗更多可能性

  这样吃水果是错的!教你避开误区

  这样吃水果是错的!教你避开误区

  呵护“一老一小”,把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

  呵护“一老一小”,把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

  呵护“一老一小”,把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

  呵护“一老一小”,把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

  热点追踪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2023-05-23 ???中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韩秋在北京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与一个咳嗽的同事一起工作四天后,5月12日,她出现了发烧症状。“我周一到周四请了四天假,正好连着周末休息六天,就基本没什么症状了”,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跟第一次感染相比,退烧很快,嗓子也没有刀片疼了。

  “五一”假期过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二阳的讨论。据北京疾控公布的第19周 (5月8日-14日)的数据,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8081例。新冠感染连续3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传染病病种排名第一。

  5月22日上午,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根据多方面材料判断,4月底、5月初有一个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这是我们预料到的”。

  钟南山分析说,基于seirs 模型的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感染人数约6500万每周。他认为,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可传染30多人,“我们的(疫情)防控战略已从过去的预防感染调整为现在的预防重症,因为感染是很难预防的”。

  感染病例中有重症患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张振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5月之后,尤其是5月15日以后,他所在医院呼吸科门诊和住院发热病例开始增加。目前门诊病人数目基本稳定,预计在15日到30日间达到高峰期。新冠住院病例多有基础性疾病,而且年龄多在60岁以上,还出现了一些重症患者。

  “这次疫情像是查缺补漏,身边第一轮疫情没有感染的同学最近都阳了。”在西安上大学的王艺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月10日,他感到喉咙疼痛,并用半年前囤积的抗原试剂盒测出了阳性,这是他首次感染新冠。尽管王艺卓所在学校允许新冠阳性的同学自主申请入住隔离宿舍,但是因为赶上考试周,他选择在宿舍自我康复,“吃了几片药就好了,没耽误复习”。

  张振华介绍,在其医院门诊新冠病人中,80%以上是二次感染,住院病人中二次感染的比例较小。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他观察到新冠感染阳性人数增加,但大部分感染者是首阳。二阳比例虽比前一阶段增加,但并不占主要部分。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说,5月上旬,国内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比已经达到了95.6%,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由2月的0.2%增加到5月上旬的83.6%,BA.5.2、BF.7和BA.2系列变异株合计占比约16.4%。

  在前述22日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钟南山分析说,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 ~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介绍说,二次感染的原因与抗体下降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此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变异病毒可能会逃避之前通过疫苗接种或初次感染所形成的抗体,从而限制了原有抗体对新病毒株的保护能力。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病毒演化,毒株种类和毒性已经不再是主要关注点,而人群的免疫力程度才是重点。他指出,相较于初次感染,二次感染免疫反应时间会更短,症状也较为轻微。随着时间推移,虽然人群免疫力可能会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相应地,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对于一般人来说,病毒并不会带来太大的伤害。

  新冠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

  今年4月20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张文宏表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陆蒙吉介绍称,全球许多国家在第一轮疫情后,都出现了连续的感染波峰,“一部分人的二次感染或不可避免”。中国也要面临第二三波疫情,但是由于人群已有基础免疫力,感染波峰不会太高,而且感染时间会被拉长,不会发生第一轮感染那种6 ~8周内基本所有人群都被感染的情况。

  陆蒙吉推测,今年冬天随着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增加,新冠感染人群也会增加,但是冲击力会小得多。以德国为例,去年冬天的传染病排行中,新冠病毒排在了流感等其他病毒之后,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较温和的疾病。但他也指出,“冠状病毒变化较快,具体的流行情况还很难预测。”

  《自然》杂志5月4日发文称,无论被称作感染潮还是感染高峰,新冠病毒有了复苏之势,但是再次出现让医院不堪重负的井喷式疫情的可能性不大。准确地说,各国现在经历的是频率高但致死率更低的感染潮,特征为相对高比例的轻症感染。

  文章认为,新冠病毒的快速变异和匆匆消失的人体免疫可能导致了新冠病毒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一些国家现在每年大概会出现三到四次感染高峰,主要源于新冠病毒持续不断且极快的变异速度。

  此前,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也指出,新冠病毒还没有稳定下来,目前并未观察到任何季节性传播模式和可预测性。如果有的国家,每年冬季病例数会达到一定的百分比,那么就能推测出新冠有季节性、可预测的传播模式,可以围绕这种模式制定应对计划。

  保护高危人群 加快疫苗审批

  根据张振华的介绍,5月中旬以来的这波感染潮中,对于发热病人,通常会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然而,住院病人中仍出现了一些重症病例,其中部分是第一次感染的患者。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使用Paxlovid等特定药物治疗,但需要在感染初期使用。

  他建议,一般人群感染后服用常规药物即可,但高危人群最好还是尽可能服用Paxlovid等抗病毒药物,并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陆蒙吉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系统能够承受疫情的压力。新冠不再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后,应该作为一个医学问题交由医院管理,并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数据以进行监测和预警。同时,他建议人们在感到不适时进行检测和及时就诊,以确保医疗系统的正常运作。陆蒙吉分析说,一般来说,只有60岁以上或有基础疾病的人需要进行检测,而大多数人病情会在几天内好转。如果有人出现持续高烧等严重症状,及时就医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当地时间5月21日,瑞士日内瓦举行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在开幕式上就再次强调,尽管疫情已经不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具有致命性,大家不可放松警惕,还应继续关注。

  面对新冠病毒,接种疫苗仍是重要的防护手段。5月18日,世卫组织咨询小组对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强针更新作出建议,提出新的疫苗应主要针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XBB。

  钟南山表示,研发针对XBB变异株有更好保护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有2种针对XBB的疫苗被初步批准,还有三四种很快能被批准。5月13日,在石家庄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药集团成功完成了首个国产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全国首针接种。

  魏晟认为,针对不同毒株研制不同的疫苗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种疫苗。针对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接种疫苗是重点,而对于低风险人群来说,再次感染可以根据症状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接种疫苗可能并不必要。

  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方案称,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其中,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官网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书,针对COVID-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结束情况进行了说明。该说明书表示HHS将继续支持新冠疫苗接种以保护美国民众的身体健康,并持续努力了解和减轻长新冠的影响。

  陆蒙吉认为,长新冠往往是体内的潜在疾病诱发,而随着接种疫苗、自然感染等途径获得免疫力后,大多数人其实不用太过担心重复感染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他表示,对新冠的社会恐慌有时已经超过了新冠感染本身,我们应将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放在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的管理上。

  摘引网址:https://www.sohu.com/a/678248606_220095?edtsign=

  返回目录>>

  高层动向

  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023-05-23 ???国家卫生健康委离退休干部局

  5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京召开直属机关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作书面讲话。会议传达了2023年全国老干部局长会议精神,学习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委党组贯彻落实措施,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议指出,2022年委直属机关各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2023年老干部工作,忠诚履职担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政治为先强堡垒,全面加强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整体推进拓空间,组织引导广大老同志发挥优势和作用;以人为本重精准,细致入微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守正创新优机制,切实推动老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委离退局及各直属和联系单位负责老干部工作有关同志80余人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ltj/s7693/202305/e31a419f49c5423cbcf045d0e562e8d0.shtml

  返回目录>>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疾控机构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会议暨

  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国家级师资培训班

  2023-05-2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5月15-17日,中国疾控中心在海口召开疾控机构骨干人才培训项目会议暨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以下简称CFETP)国家级师资培训班。国家疾控局、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领导,14个省(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疾控中心领导、首席专家,各省疾控中心的项目负责人和国家级师资代表以及CFETP教师等约150人参加会议和培训。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流调与检测指导处副处长齐宏亮和海南省疾控中心主任罗会明分别致辞。CFETP副主任刘慧慧介绍了全国疾控机构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的工作进展。海南、内蒙古、湖南、四川疾控中心分享了各省骨干人才培训项目经验。培训班采取理论学习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了暴发调查、监测数据分析和数据质量核查,以及调查报告、摘要和口头演讲幻灯片制作等带教指导原则、关键环节和注意要点,并进行分组讨论和总结汇报。

  此外,对疾控骨干项目核心课程内容设计、培训教材及案例练习等进行了讨论。中国疾控中心教育培训处副处长、CFETP主任马会来在大会总结中表示,CFETP作为疾控骨干项目管理和技术支持部门,将一如既往为各省提供师资支持和技术指导,持续推动我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事业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305/t20230522_266164.html

  返回目录>>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应急办顺利召开全市流调队伍

  标准化建设项目卫生应急演练研讨会

  2023-05-23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5月19日,北京市流调队伍标准化建设项目卫生应急演练专家研讨会在江苏大厦召开。北京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李玉青,以及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市疾控中心、市急救中心、北京地坛医院、朝阳区疾控中心、通州区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专家出席。市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孙鑫贵主持会议。

  会上,李玉青副秘书长首先传达了邓瑛会长对本项目的重视和对各位专家倾力支持的感谢,随后她具体介绍了立项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并表达了对在各单位共同努力下,顺利、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的期待。随后,孙鑫贵同志介绍了本项目卫生应急演练部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初步的演练框架。在框架规定范围内,各单位专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给出优化建议。朝阳区、通州区疾控中心专家,根据既往辖区内疫情处置经验,对演练背景、场景选择提供优化建议,如设置养老院背景更贴近实际,设置社区居委会角色,使流调队员的协调沟通能力得到更充分锻炼等;急救中心专家从信息报送、各单位对接和运力不足情况等角度给出优化设计建议;地坛医院专家从多点触发的监测角度,提出多个信息源共同发出预警信号的建议;市疾控中心传地所、环卫所和应急办专家结合本市疫情特点,对采样点位、处置过程、检测技术、结案报告等各环节进行了细致沟通。

  会议最后,孙鑫贵同志根据专家的意见,对下一阶段演练脚本撰写、设备场地筹备等工作做出安排。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本项目卫生应急演练的形式和内容,为后期现场演练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article/78189/2023/5/1684818035652.html

  返回目录>>

  科研动向

  不用药物抑制艾滋病病毒新线索揭示

  2023-05-24 ??科技日报

  ??科学家几十年前就发现,有些艾滋病患者能够在没有任何药物帮助的情况下完全控制艾滋病病毒,但其中缘由一直未被揭示。在一项新研究中,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种异常强大的抗感染白细胞CD8+T细胞或许发挥了关键作用。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科学·免疫学》杂志。

  ??美国拉贡研究所科学家指出,每300人中就有1人能够在不需要药物的情况下控制艾滋病病毒,这些人被称为“自发控制者”。CD8+T细胞是一种T细胞,存在于每个人的免疫系统内,但“自发控制者”体内的CD8+T细胞似乎更善于识别和阻止艾滋病病毒。

  ??在最新研究中,团队分析了7名未感染艾滋病病毒者,19名“自发控制者”,以及17名典型的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样本和T细胞,其中17名艾滋病患者的病毒载量通过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进行控制。团队发现,“自发控制者”体内CD8+T细胞“丰富且功能强大”,而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艾滋病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数量较少,功能也较差。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自发控制者”来说,这些增强的T细胞正在遏制艾滋病病毒,防止其造成损害,他们希望未来能以某种方式利用这种T细胞发挥的特殊抗艾滋病能力。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4/c14739-32693182.html

  返回目录>>

  误食剧毒蘑菇或将有解药

  2023-05-24 ???科技日报

  ??5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为致死性蘑菇——毒鹅膏菌中毒,找到了一种潜在新的治疗药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毒鹅膏菌长得很低调,乍看起来与普通无毒蘑菇颇为相似,因此很容易被误食。毒鹅膏菌又叫“毒伞”,产生剧毒成分“α-鹅膏蕈碱”(AMA)。α-鹅膏蕈碱对人的致死剂量可低至0.1毫克/千克,而一个单独的毒鹅膏菌中α-鹅膏蕈碱的含量就达15毫克,也就是说,误食一株毒鹅膏菌就足以使一个成年壮汉死亡。

  ??“鹅膏蕈碱中毒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等一系列症状。目前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洗胃、催吐和非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等。由于其毒理机制不明,因此目前缺乏特效解毒药物。”王巧平介绍。

  ??对此,王巧平表示,科研团队采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与虚拟药物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治疗毒鹅膏菌中毒。

  ??“我们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来寻找药物开发的蛋白靶点。我们用α-鹅膏蕈碱测试基因敲除细胞库,找出那些特定基因被敲除后可在毒素的压力下存活的细胞,并富集这些存活细胞的DNA进行测序,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而找出毒素杀死细胞所需的基因和信号。”王巧平说。

  ??研究团队发现STT3B蛋白及其所在的糖蛋白修饰通路对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至关重要。N-聚糖合成抑制剂和STT3B的敲除,均能很好地减轻α-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

  ??接着,研究团队开始研发STT3B抑制剂,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药物分子库,找到了34种潜在STT3B抑制剂。随后,他们在细胞中对这些候选药物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发现吲哚菁绿(ICG)可以很有效地阻止α-鹅膏蕈碱引发的细胞死亡,减轻毒素对小鼠肝脏类器官的损害作用。

  ??最后,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来验证吲哚菁绿的治疗效果。他们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α-鹅膏蕈碱,然后在不同时间点给予吲哚菁绿治疗,发现在注射α-鹅膏蕈碱后1—4小时给予吲哚菁绿,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小鼠的中毒症状。

  ??王巧平谨慎地表示,目前还不确定吲哚菁绿是否在人类体内具有类似的效果,这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4/c14739-32693189.html

  返回目录>>

  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增加 与7个危险因素有关

  2023-05-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强 通讯员陈霞琼 肖鑫)5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获悉,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脑与类脑智能转化研究所、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调节重点实验室熊利泽教授团队,首次针对全球缺血性卒中疾病死亡负担,及其可归因危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回顾性总结和前瞻性预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著名国际期刊《神经学》。

  ??据悉,缺血性卒中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重要疾病之一。

  ??熊利泽介绍,该项研究工作系统分析了1990年至2019年的30年间,全球204个国家和地区的缺血性卒中的负担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发现,在较低社会人口学指数(SDI)水平的不发达地区,年轻人缺血性卒中的增加趋势更为明显,男性缺血性卒中的死亡负担一直高于女性,且女性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这种差异在未来可能会继续增加。研究还发现,吸烟、高钠饮食、高血压、高胆固醇、肾功能障碍、高血糖和高体重指数等7个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的增加趋势有关,7个危险因素控制不足导致的缺血性卒中,主要发生在年龄大于80岁的老年患者和SDI水平较低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高体重指数的年轻人群中缺血性卒中的人数呈现增加趋势。

  ??该研究进一步预测,2020年至2030年,这7个危险因素导致的全球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将从2019年的329万人,增加至2030年的490万人。而且,该项研究还对这7个危险因素导致全球疾病死亡人数的情况分别进行了预测。

  ??“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的增加以及预测的未来是令人担忧的。”熊利泽说,该项研究工作对护理资源的分配、医疗保健计划,以及需要数据支持的中风初级预防干预措施的发展和实施具有启示意义。此外,减少地区间贫穷以及种族和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对减少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非传染性疾病非常重要。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

  返回目录>>

  紫杉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 有望用于多种实体肿瘤治疗

  2023-05-24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史俊斌)5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获悉,该校第二附属医院康华峰教授、马小斌副教授团队,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吴昊研究员团队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李源培教授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新型紫杉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卵巢癌模型中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药物控释》。

  ??“此项研究成果在解决纳米级药物递送系统载体稳定性差等方面具有巨大临床潜力,未来有望用于多种实体肿瘤治疗。”马小斌对记者说,“紫杉类药物是多种实体肿瘤治疗的基石药物,但药物副作用难以耐受、肿瘤部位药物浓度低、多疗程使用后患者对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等限制了其疗效发挥。因此,人们迫切需要开发创新性的紫杉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减少药物副作用及增强疗效。”

  ??为克服上述难题,联合团队研发的新型紫杉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使两个树枝状聚合物以分步的方式组装,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从而改善紫杉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循环时间,提高其肿瘤渗透率。此外,在肿瘤微环境中,上述纳米递送系统的响应性结构被高浓度的谷胱甘肽和细胞内酯酶所裂解,使紫杉类药物和白桦脂酸在肿瘤原位释放,从而产生强烈的抗肿瘤效果。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

  返回目录>>

  Nature:发现新冠肺炎危重症的新的遗传关联

  2023-05-23 ???生物世界

  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GWAS and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49 genetic variants underlying critical COVID-19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与 COVID-19 患者出现危重症相关的新的遗传变异。这一发现基于之前的分析结果,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促进新冠肺炎重症的因素,并提出了潜在的药物研发靶点。

  GenOMICC之前开展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提出了可能影响约1万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疾病严重性的遗传因素。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24202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基因组数据,并确定了危重症背后的49个遗传变异,其中16 个从未报道过。为了探索其潜在治疗意义,作者将这些结果与基因和蛋白表达数据相结合,确认了114个潜在药物靶点。比如,有些靶点与参与人体对入侵病毒和炎症反应做出应答的基因相关。

  作者认为,现有药物的再利用或能以这些通路为靶标,帮助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比如,他们发现重症新冠肺炎与编码JAK1蛋白的基因有关,该蛋白参与了炎症信号传导,也是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巴瑞替尼(baricitinib)的一个靶点,或是药物再利用的一个可能方向。这些结果带来了新的理解和认知,其中一些或具有潜在治疗前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8958e7323017.html

  返回目录>>

  Moderna披露mRNA疗法用于罕见病I/II期临床数据

  2023-05-23 ???医药魔方

  Moderna近日在2023年美国基因细胞治疗学会(ASGCT)年会上提交了在研mRNA疗法mRNA-3927用于罕见病丙酸血症(PA)I/II期临床研究中期数据。据了解,这也是mRNA疗法首次作为细胞内蛋白质替代疗法的临床试验结果公布。

  mRNA-3927是一种通过静脉给药、由脂质纳米颗粒(LNP)包裹的双mRNA疗法,该疗法编码PCCA和PCCB亚基蛋白以恢复肝脏中功能性PCC酶活性。通过编码细胞内蛋白,mRNA疗法可能在预防和治疗急性代谢失代偿中起作用。

  根据新闻稿,这是一项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I/II期临床试验(NCT04159103),旨在评估mRNA-3927用于1岁及以上丙酸血症患者(经基因检测确诊)的安全性、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mRNA-3927在给药剂量下耐受性良好,显示了剂量依赖性药理学和潜在的临床效益。

  该mRNA疗法的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最初的给药方案是按体重给药0.3mg/kg,首次注射频次为每3周1次,随后更新为每2周1次。完成剂量优化试验(10次给药)的受试者可在开放标签延伸试验(NCT05130437)中继续接受治疗。延伸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终点包括药理学、潜在血浆生物标志物评估及代谢失衡事件(MDEs)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

  迄今为止,共有16例患者在5个剂量组中接受了mRNA-3927治疗,其中11例受试者完成剂量优化试验研究并参与开放标签延伸试验,5例受试者接受为期一年以上的mRNA-3927治疗。在接受mRNA-3927治疗后,多数在治疗前12个月曾报告MDEs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获得减轻或消失。

  Moderna在新闻稿中称,两项临床研究(NCT04159103/NCT05130437)共注射mRNA-3927药物超过280剂,相当于超过13例患者接受了完整周期治疗。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或由于药物相关的TEAEs(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导致的研究终止。

  其中有15例受试者出现TEAEs,9例受试者出现与药物相关的TEAEs;其中8例受试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SAEs),大多数SAEs与PA有关但与mRNA-3927无关;6例受试者出现轻度的输注相关(IRR)的TEAEs,不过大多数TEAEs发生在最初几次给药。

  丙酸血症(propionic acidemia,PA)又称丙酸尿症,是一种罕见、严重的遗传性代谢紊乱疾病,全球每10万~15万人中就有一位PA患者。目前尚未有针对疾病根本原因治疗PA的疗法。

  PA由丙酰辅酶A羧化酶(PCC)α或β亚基(分别由PCCA和PCCB基因编码)的致病性变异所引起,导致PCC缺乏和有毒代谢物质的积累。PA的特征是反复发生危及生命的代谢失衡事件和多系统并发症。多系统并发症包括神经系统表现、心肌病、心律失常、生长迟缓、反复胰腺炎、骨髓抑制以及易感感染。长期来看,有毒代谢产物对各种器官造成损害,代谢失衡事件次数越多,患者认知水平越低。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498e7326797.html

  返回目录>>

  《胃肠病学》:根除幽门螺杆菌8年后,患胃癌风险能下降63%!

  2023-05-23 ???奇点糕

  “眼光要放长远,不局限于眼前”,这句话虽然并不总是正确的,但在医学和健康领域还挺适用,比如坚持健康生活方式、远离某些疾病风险因素,作用当然不会一夜间就显现,但也不意味着努力没有用。

  比如众所周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我国和全球胃癌的最关键病因,而规范治疗根除Hp感染,可以有效降低胃癌发病率,但这种好处需要多久才能显现呢?美国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至少7-8年。

  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研究团队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上的论文显示,有效根除Hp感染可使感染者的非贲门胃腺癌(NCGA)发病风险,较未经治疗的感染者降低63%(sHR=0.37),但这种作用要在随访期≥8年时才显现。

  而与完全未检测过Hp感染、也未接受治疗的普通人群相比,根除Hp感染的防癌作用同样需要在根除感染后的7年才浮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好处也越发明显[1]。所以为了把胃癌拒之门外,大家还是早点针对Hp感染行动起来吧。

  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胃癌可以进一步分为贲门癌和非贲门癌,从我国及全球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Hp感染对两类胃癌都有巨大影响,但非贲门癌的发病风险与Hp感染关系更大[2];而与东亚等Hp感染重灾区不同,在美国等Hp感染的非高发国家和地区,根除Hp感染的实际获益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以此为出发点,凯撒医疗集团的研究者对1997-2015年间,加州北部超过70万例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其中包括68.7万曾行Hp感染检测的人群(阳性率为35.5%,含活动性感染和既往感染),以及2.95万例接受根除Hp治疗的患者。

  随访结果显示,与未感染Hp(检测结果阴性)的普通人群相比,感染Hp且未经治疗的患者,NCGA发病风险会暴涨6倍(亚分布风险比/sHR=6.07)!单就这一点,Hp感染的危害也毋庸置疑。而接受根除Hp治疗的患者,相比普通人的NCGA发病风险也会显著上升(sHR=2.68),但总比不治疗要好得多。

  在根据患者年龄等基线特征调整后,研究结论也基本不变(未经根除Hp治疗患者sHR=3.67,经治患者sHR=2.24);从累计发病率曲线上可以看出,接受或不接受根除Hp治疗的两类人群,在随访早期的NCGA发病风险并没有明显拉开(sHR=0.95, 95% CI: 0.47-1.92),直到随访期≥8年时才有显著差异。

  累计发病率(每万人)

  研究者们又进一步把分析范围扩大到凯撒医疗集团服务的全部人群(北加州区域),以未接受检测也未接受根除Hp治疗的普通人群为对照组,评估根除Hp感染(共20.3万例患者接受治疗)对降低NCGA发病风险的作用。

  数据显示,接受根除Hp治疗患者的NCGA标化发病率(SIR),会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随访期≥1年、≥4年、≥7年和≥10年时,对应SIR分别为2.00、1.01、0.68和0.51,这意味着在根除Hp治疗7年后,Hp感染者的NCGA发病风险已被有效压低,甚至只有普通人群的一半,治疗确实收效较好。

  研究结论汇总

  基于分析结论,研究者们在论文中提出了两条建议,首先在癌症早筛早诊方面,由于根除Hp治疗后患者仍残留很高的NCGA发病风险,这类人群应作为筛查重点;而“长期随访SIR减半”,则提示还有太多普通人尚未完善Hp感染和胃癌相关检查及治疗,设法提高公众防癌抗癌的参与度,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43e7323272.html

  返回目录>>

  为什么同性恋没有在进化中消失?张建之团队发现,

  避孕措施或导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消失

  2023-05-23 ???生物世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思维的转变,同性恋在人类社会中越来越普遍,一些国家也已经开始承认同性婚姻的合法性,这也使得同性恋者在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上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知道动物也会与同性个体发生性行为。同性性行为(SSB)已经在1500多种动物中被观察到,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哺乳动物,以及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令人疑惑的是,物种的进化(演化)依赖于通过繁殖代代相传的基因,而同性性行为不会产生后代。那么,为什么许多与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人类基因组中清除呢?这是一个困扰了科学家们几十年的问题。

  近日,密歇根大学张建之教授(第一作者为宋斯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Contraception ends the genetic maintenance of huma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避孕终止了人类同性性行为的基因维持)的研究论文。

  为什么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没有在进化中消失,目前的证据支持拮抗多效性假说,即SSB相关基因通过增加异性恋者性伴侣的数量,从而增加它们后代数量,对异性恋者带来繁殖益处。

  而这项最新研究显示,自从20世纪60年代口服避孕药问世以来,拥有更多性伴侣不再意味着拥有更多后代,甚至SSB相关基因开始变得与后代数量负相关,这表明SSB相关基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基因维持。

  同性性行为会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源,对于自然界而言显然是一种浪费。而事实上,不管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同性性行为的一直存在,这说明同性性行为必然在成本巨大的同时,也能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巨大的繁殖效益,否则,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早应该被淘汰了。

  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持续存在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基因具有不止一种功能,也就是所谓的基因的多效性(pleiotropy),或许这些SSB相关基因在某种程度上对异性恋有利,例如帮助他们拥有更多后代。

  2021年8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 Brendan Zietsch 等人在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Human Behaviour 发表的论文支持了这一观点【2】,他们认为,携带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的异性恋者比不携带这些基因的异性恋者拥有更多的性伴侣。这可能会带来一种进化上的优势,因为更多的性伴侣可以带来更多的后代。这有助解释为何同性性行为在整个人类物种进化中的持续存在。

  而著名进化生物学家、密歇根大学张建之教授认为,这篇 Nature Human Behaviour 论文提出的机制不太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因为现代人类拥有避孕手段,所以该论文提出的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的维持机制在现代社会实际上已经丢失了。

  张建之教授团队指出,自从20世纪60年代口服避孕药广泛使用以来,拥有更多的性伴侣不再意味着一个人会有更多的后代。事实上,他们对来自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中超过30万人的遗传和健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实际情况是反直觉的——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异性恋者的性伴侣数量与子女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从正相关转为负相关。

  在英国,口服避孕药分别于1961年和1967年对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开放后,避孕措施大幅增加。为了更具体地评估避孕在研究结果中的潜在作用,张建之教授团队根据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中每个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份,将这些参与者分成了几个亚组。

  他们发现,从1950-1959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与该亚组的孩子的数量呈正相关,这支持了先前提出的在口服避孕药广泛使用之前维持这些基因的机制。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SSB相关基因和孩子的数量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变成了负相关。也就是说,SSB相关基因在当代英国人口中总体上是对生殖有害,并具有降低后代数量的综合效应。

  这意味着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在现在与更少的孩子有关,而不是更多的孩子。如果过去人类SSB相关基因在进化中得以维持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增加异性恋者的性伴侣数量来提供繁殖效益,那么这种机制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起作用,由于避孕措施的广泛使用,这种机制可能已经消失了至少半个世纪。

  研究团队表示,这一发现让我们对科技进步对人类进化本身的巨大影响感到敬畏,在英国广泛使用口服避孕药前后,这种相关性的明显逆转令人惊讶。

  这项研究提示我们,同性性行为受到多种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的影响,具体每个基因影响很小,由于避孕手段的广泛使用,让SSB相关基因在异性恋中的繁殖效益不复存在,这可能会导致SSB相关基因会逐渐减少频率,甚至从人类中逐渐消失,除非出现一种新的机制来维持它们在人类基因中的存在。

  最后,论文作者强调,该论文只讨论与同性性行为相关的基因变异,而不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性行为本身。事实上,近几十年来,英国生物数据库(UK Biobank)中的参与者的同性恋比例一直在上升,这可能是由于社会对同性恋越来越包容和开放。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e3f5e73269b8.html

  返回目录>>

  Nature系列重磅综述:创造性提出心血管衰老的八大标志

  2023-05-23 ???Aging

  正常的循环功能是无病预期寿命(健康寿命)的关键决定因素。事实上,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越来越普遍,这也是导致全球发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维持心血管健康对于促进机体健康和寿命是十分必要的。

  2023年5月16日,法国巴黎CARPEM癌症研究所的 Guido Kroemer 教授联合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心脏病学系的 Mahmoud Abdellatif 教授在 Nature 旗下综述期刊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Hallmarks of cardiovascular ageing 的综述论文。

  该综述创造性的提出心血管衰老的八大特征——巨噬功能丧失、蛋白质稳态丧失、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改变、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神经激素信号失调和炎症。并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特征,来减轻心血管风险。

  人体心血管系统由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组成,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它们协同工作以维持身体每个细胞的充足血液供应和废物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心血管细胞类型都是高度特化的,需要在以持续不断的机械压力和剪切应力为特征的恶劣条件下发挥作用。然而,独特功能的获得(例如心肌细胞,心脏中唯一的收缩细胞类型)是以牺牲细胞周期为代价的。因此,这些终末分化的细胞密布着线粒体和肌节。衰老不可避免的侵蚀了体内每种细胞类型的生理功能,心肌细胞和其他心血管细胞也特别容易出现与年龄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衰竭。事实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血管和微循环都经历了实质性的结构和功能重塑。因此,年龄是心血管健康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尽管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医疗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病理仍然是全球发病率、残疾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衰老对心血管系统细胞组成的影响

  在这篇综述中,研究人员推测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持续居高不下是由于缺乏针对衰老过程本身的有效干预措施。有趣的是,专门设计用于延缓心血管衰老的实验干预措施足以减轻模型生物体的衰老。同样,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也可以防止与年龄相关的微血管磨损,并有效地延缓跨多个器官系统的与年龄相关的病理,从而延长小鼠的寿命。这些例子证实了心血管恶化介导全身衰老中的核心作用,并表明以循环系统为目标是在机体水平上促进健康衰老的可行切入点。

  抗衰老干预的前提是针对衰老的分子机制。然而,许多经典的“衰老特征”最初是在无脊椎动物模型生物中发现的。此外,尽管这些标志在 2023 年进行了修订,重点关注哺乳动物的衰老,但它们在衰老过程中对主要心血管细胞类型功能障碍的具体参与仍有待评估。

  在这篇综述中,基于三个严格的标准提出了八个分子标志作为心血管系统衰老的共同特征:

  1、这种现象必须体现在衰老的心脏、血管或两者中。

  2、促进标志的基因操作必须加速心血管衰老的迹象。

  3、对该标志进行实验或治疗抑制可以延缓、停止或逆转心血管衰老。

  心血管老化的标志

  这些标志包括主要的衰老机制,即巨噬功能丧失、蛋白质稳态丧失、基因组不稳定、表观遗传改变、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神经激素信号失调和炎症,下面我们将一一进行阐述。

  1、巨噬功能丧失

  巨自噬,是一种关键的细胞质量控制机制,对于清除功能失调的细胞质成分至关重要。在自噬过程中,潜在有毒的蛋白质聚集体和老化的细胞器被隔离在双膜囊泡中,自噬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以酶促方式降解,从而为生物能和合成代谢反应提供代谢物。此外,自噬机制有助于“异噬” ,心肌细胞将功能失调的线粒体包装在所谓的外逸层中,将废物挤出到细胞外空间,在那里它被心脏驻留的巨噬细胞降解。鉴于其重要的稳态作用,自噬被广泛接受来控制各种真核细胞类型的健康跨度和寿命,特别是那些构成心血管系统的细胞。事实上,功能失调的自噬与广泛的心血管疾病有关,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化疗引起的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此外,几种广泛使用的心脏保护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已被证明可以调节自噬活性。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功能随着机体衰老而下降,从而导致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心血管系统中,据报道老年小鼠和人类的脉管系统中自噬逐渐减少。相比之下,衰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心脏自噬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此,评估自噬通量的改进方法已用于果蝇、小鼠和大鼠的研究,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衰老的心脏以及衰老的血管系统中的自噬功能下降。

  与年龄相关的自噬下降涉及多种机制。在这些机制中,自噬蛋白的抑制性过度乙酰化与老年心血管系统中sirtuin脱乙酰酶及其必需底物 NAD +的活性降低有关。自噬的抑制也可能是由于营养物质供应的增加,这为蛋白质乙酰化提供了过多的乙酰辅酶 A 水平,以及胰岛素-IGF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mTOR 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尤其是在(内脏)存在的情况下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此外,与年龄相关的多胺亚精胺水平降低可能会损害自噬蛋白的依赖性翻译。事实上,心脏亚精胺含量随着人类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其外源性补充会重新激活老年小鼠的心脏和血管自噬。

  人类心脏亚精胺水平的年龄依赖性下降

  2、蛋白质稳态丧失

  蛋白质稳态是机体健康和抗压能力的主要驱动力,蛋白质合成、折叠和降解之间的微妙平衡受到广泛的分子伴侣和蛋白水解酶网络的严格调节。蛋白质组的完整性是通过重新折叠变性蛋白质或它们的选择性降解来维持的。

  与年龄相关的蛋白质稳态丧失对心肌细胞构成了特殊的挑战,因为它们的功能单位“肌节”依赖蛋白质稳态来维持。然而,心肌细胞面临着大量的蛋白质毒性活性氧,这些活性氧是强烈氧化磷酸化的副产物。已证明老年大鼠心脏会积累氧化和泛素化的蛋白质,这与蛋白酶体活性降低和几种 HSP 的表达水平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血管介质聚集体与老年小鼠的脑血管功能障碍以及血管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相关。

  蛋白质不稳定性在心血管老化中的因果作用得到实验研究的支持,在这些实验研究中,心血管衰老通过诱导心血管系统中蛋白质稳态的丧失而加剧(或延迟)。综上所述,数据表明与年龄相关的心血管衰退导致蛋白质稳态丧失,并表明维持蛋白质稳态的遗传、饮食或药理学策略可以延缓心血管衰老。

  部分通过靶向衰老特征来延长心血管健康寿命的干预措施

  3、基因组不稳定

  尽管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各种器官和跨物种衰老的共同特征,但突变积累的速度在组织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心血管系统中,与年龄相关的突变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和环境。

  DNA稳定性与血管老化之间的关系争议较少,尽管与平滑肌细胞相比,衰老似乎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引起更大的 DNA 损伤和端粒功能障碍。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有DNA损伤的报道,并且具有血管平滑肌细胞限制性DNA损伤的小鼠表现出较低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全面和系统的基因组分析来评估自然衰老小鼠和人类生命过程中的血管 DNA损伤,以证实这些发现的相关性。这些研究还将有助于查明基因组不稳定性在血管老化中的确切作用,因为辐射诱导的强迫DNA损伤遗传模型显示系统异常和其他可能促进血管功能障碍的机制,无论DNA完整性状态如何。

  4、表观遗传改变

  独立于DNA突变,心血管系统中的基因表达水平可能会受到多种表观遗传因素的影响,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ncRNA)。

  这些表观遗传改变集中在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和基因转录失衡上,与病理生理过程有关,例如蛋白质稳态丧失、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炎症。即使在基因组不稳定性存在争议的心脏中,衰老也会导致基因表达出现明显的异质性,这表明表观遗传改变可能与心血管衰老有关。

  5、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衰老和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的一个关键特征,特别是在严重依赖线粒体代谢和信号传导的心血管系统中。除了它们在心肌生物能量学中的功能外,线粒体在细胞内钙稳态、氧化还原平衡、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反应以及心血管系统中几乎所有细胞类型的炎症和致死信号的启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与年龄相关的线粒体功能障碍首先影响心血管系统。事实上,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说是广泛的心血管疾病中最关键的病因之一。

  在心脏中,衰老与线粒体含量的大幅下降有关。此外,衰老的心脏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受到损害,表现为直径增加(肿胀)、基质变形、嵴丢失和继发于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尤其是复合物IV)活性和稳定性降低的氧化磷酸化减少。

  重要的是,旨在避免与年龄相关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某些方面的干预措施已显示出心血管保护作用和延缓衰老。例如,通过E3泛素蛋白连接酶parkin的转基因过表达在心肌细胞中诱导的线粒体自噬不仅维持了线粒体完整性和心脏功能,而且还减轻了老年小鼠的衰老和炎症迹象。总而言之,这些发现表明线粒体是在临床前水平上预防或延缓心血管衰老的可行目标,需要尝试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

  6、细胞衰老

  衰老通常被定义为细胞周期的永久停滞,导致不可逆的复制能力丧失以及特定细胞功能的降低和促炎特征的获得。然而,衰老不仅适用于增殖细胞类型,例如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还可以影响心肌细胞。衰老是由多种内部和外部应激源诱导的,包括端粒缩短、致癌信号、持续性DNA损伤、氧化和机械应激、营养失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病毒或细菌感染。

  由于它们的解剖位置,血管内皮细胞(包括大脑微循环中的细胞)直接暴露于诱导衰老的刺激,包括生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与其正常对应物相比,衰老的内皮细胞表现出异常的形态和增大,以及与基底膜的粘附增加和与血流方向对齐的能力降低。在功能上,衰老的内皮细胞与年龄相关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以及血脑屏障完整性的丧失有关。

  然而,在自然衰老的小鼠中,衰老细胞的全身清除可以延缓衰老并延长寿命。在这些动物的心血管系统中,衰老细胞的遗传或药理学消除减弱了心肌肥大和纤维化并维持了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这些发现表明,在心血管系统中积累分泌和代谢活跃的衰老细胞可能会影响心血管衰老的各个方面。因此,靶向衰老细胞可能是延缓年龄依赖性心血管健康下降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7、神经激素信号失调

  全身和局部神经激素信号传导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β-肾上腺素能信号传导和胰岛素-IGF1信号传导,在衰老过程中长期激活,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失调。

  8、炎症

  衰老与慢性低度无菌炎症或炎症相关,这种现象在动脉粥样硬化等与年龄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中尤为明显。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持续数十年的炎症性病变,涉及多种免疫细胞亚型和细胞因子,与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相结合,导致血管重塑和斑块形成和破裂。更引人注目的是,线粒体转录因子A中的T细胞特异性缺陷会促进慢性炎症并加速机体衰老,包括在心血管系统中,这可以通过TNF中和减弱。因此,影响T淋巴细胞的免疫衰老可以加速心血管衰老。

  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和相关的冠状动脉疾病,HFpEF(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主要形式)也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多器官综合征,主要由加速衰老驱动。在喂食高脂肪饮食和脱氧皮质酮的老年小鼠中,可以通过给予β-羟基丁酸盐来预防HFpEF的发展,β-羟基丁酸盐直接作用于NLPR3炎性体,抑制IL-1β成熟和促炎、细胞因子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如前所述,有大量证据支持炎症过程导致心脏和血管衰老的观点。然而,哪些患者群体将受益于抗炎干预,以及是否同时靶向多种细胞类型(如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细胞内通路(如cGAS–STING、NF-κB和炎性体通路)或亲炎症效应分子(如I型干扰素、TNF和IL-1β)可能构成延迟或阻止心血管衰老的有效组合策略仍有待确定。

  结论

  总的来说,心血管衰老的标志紧密交织在一起,这意味着任何单个标志的实验加重或减弱都会影响大多数其他标志。例如,自噬被破坏会导致蛋白质稳态丧失、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激素信号失调和炎症增加。相反,自噬的实验诱导也改善了线粒体功能,防止蛋白质稳态损失,减少细胞衰老并减轻炎症。

  本文提出了心血管衰老标志之间的教学区分,即本综述中讨论的前四个标志(巨自噬功能丧失、蛋白稳态丧失、基因组不稳定和表观遗传改变),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并构成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细胞器,应被视为在上游水平启动心血管老化的主要标志。在更下游,假设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激素信号失调和细胞衰老是反映对损伤的(不良)适应性反应的拮抗标志,因此在心血管衰老中具有更微妙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暴露于外部因素,如营养不良、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心理和社会压力、吸烟和污染,也可能通过在不同水平上作用于这些标志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这一概念以肥胖的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为例,其中自噬功能丧失、蛋白质稳态丧失、表观遗传改变 、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神经激素信号失调和慢性炎症已被报道,并且与加速的心血管衰老表型一致。相比之下,饮食限制引起的适度体重减轻已显示出有前途的心血管和其他抗衰老益处,包括在没有肥胖的小鼠和人类中。

  事实上,每个心血管老化标志都可以被视为开发新药物以延长心血管健康寿命的潜在目标。从理论上讲,这些标志的相互关联程度将决定靶向心血管老化不同特征的药物是否可以有利地组合以产生累加效应,甚至可能产生协同效应。因此,系统评估对老龄化过程不同方面的同步干预措施以及心血管和一般健康方面的结果测量都是必要的。尽管有广泛的临床前证据,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巩固人类衰老特征的转化相关性和靶向性。尽管动物模型模拟了人类衰老的许多方面,但它们不能完全涵盖其复杂性。

  除了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深入了解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和运动)可以优化到何种程度,以使心血管系统适应各种环境压力并减缓衰老过程。事实上,关于健康饮食、规律的身体活动和适当的社会心理应激反应的分子基础的文献不断增多。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建立客观的、生物标志物指导的建议,以结合特定的药物预防策略,养成健康的习惯。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5c0e7327094.html

  返回目录>>

  舆情信息

  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3-05-24 ???光明日报

  ??当地时间5月21日,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世卫组织成立75年:拯救生命,推动人人健康”。

  ??会议期间,本届大会副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介绍,长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90%的城乡家庭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点。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聚焦重点人群推进健康中国行动,重点满足妇幼、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帮助近1000万因病致贫家庭成功脱贫。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时的35岁增长到2021年的78.2岁,消灭了天花、脊灰、疟疾等传染病,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曹雪涛表示,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直用实际行动推动发展中国家人人健康,促进健康公平可及。今年适逢中国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60周年,60年来,中国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增进了世界人民健康福祉。中国致力于团结协作、携手抗疫,向世卫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向34个国家派出38批抗疫专家组,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有力支持了发展中国家抗击新冠疫情。

  ??曹雪涛指出,中国积极参与世卫组织等卫生领域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的工作,坚定支持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事务中发挥领导协调作用,主动分享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最佳实践。2016年成功与世卫组织共同举办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近年来在世卫大会主推并通过儿童安全用药、传统医药等多项决议,并牵头举办卫生体系、健康扶贫等多个主题边会;目前有5支国际应急医疗队获得了世卫组织认证;成功通过世卫组织疟疾消除认证,中国疟疾防控经验被纳入世卫组织技术指南;传统医学也被正式纳入最新《国际疾病分类》(ICD-11)体系。这些举措都为促进全球健康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曹雪涛表示,中国高度赞赏世卫组织75年来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感谢世卫组织为推动全民健康覆盖、改善健康公平所做的杰出努力,将继续坚定支持世卫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中国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据悉,在为期10天的大会期间,与会代表将审议世卫组织在全球卫生应急架构中的关键作用,审查去年的进展、成就和挑战,以及世卫组织工作关键支柱的未来优先事项,包括全民健康覆盖、突发卫生事件、改善健康和福祉等。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4/c14739-32693173.html

  返回目录>>

  发展养老服务要用好“互联网+”平台

  2023-05-24 ???北京青年报

  ??据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和市民政局介绍,5月24日举办第一届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论坛当日,“北京养老”Logo将正式亮相,并现场展示专门打造的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该平台及配套的App、微信小程序预计今年6月份正式上线。(5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8%。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从宏观来看,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就微观而言,我国老年人大多数都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形成“9073”的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因此,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

  ??近年来,各地持续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探索建立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同时,出台土地供给、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满足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不过,信息不对称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的提升。一方面,一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信息闭塞,不清楚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不能精准掌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市民政局积极开发搭建全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打造了集供需对接、政策宣传、养老地图、养老助餐、人才管理、京津冀协同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其App、微信小程序的上线,有望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难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在哪里可以吃上老年餐桌的可口饭菜,老年人通过平台可以一目了然,大大方便了他们的生活。老年人都有哪些所思所盼,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哪些难点痛点,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平台一网打尽,真正把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

  ??此外,针对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使用智能手机,面临“数字鸿沟”的问题,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一些手机App适老化改造“走形不走心”,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且普及率尚低,被不少老年人诟病。鉴于此,将作为专业化平台的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其App、小程序打造成为适老化应用示范样本,尤其值得期待。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降低老年人应用数字技术的难度,保留线下服务途径,为老年人获取基本养老服务提供便利”。各地各部门应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4/c14739-32693192.html

  返回目录>>

  一场比赛背后的公卫人才培养期待

  2023-05-24 ???健康报

  ??挂着红白相间的医疗急救包,个头比汽车方向盘大一点,由4名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自主研发……在近日落幕的首届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大赛上,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团队的紧急医疗无人机案例获得了二等奖。

  ??“公共卫生安全场景下的无人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研究有明显的需求,但尚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柴润祺说。他带领学生们在此领域进行多方位的探索,正在编写公共卫生安全场景下的无人系统最优控制相关教材。柴润祺说,希望搭建更多像此次大赛一样的平台,为工科人才深度参与公共卫生建设提供渠道。

  ??首届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大赛从启动到决赛历时5个月,大赛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等主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队伍同场竞技。

  ??比赛中,不同学科深度交叉,不同技术汇聚在一起,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们集结成组。“希望通过大赛激发不同专业大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科思维交相碰撞、相互融合。”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说,将公共卫生教育与国家社会需求、健康中国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是大学的使命。

  ??梁万年说,3年多的新冠疫情防控,我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过去,公共卫生是在医学框架下展开的。现在,越来越感受到,公共卫生是一个交叉学科,不应该仅仅用传统生物医学视角和理念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需要公共卫生、社会学、法学等各类专业交叉融合。高校应该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式,从教室走向大地,走向现场,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交叉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本次大赛中,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参赛团队近半数。在案例设计过程中,大家看待公共卫生的视野变开阔了。南开大学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流动卫生服务何以韧性?——以内蒙古棋盘井镇“小药箱”工程为例》,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该团队代表孙昊辰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2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讲述“小药箱”的作用时,孙昊辰团队运用了不少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领域的理论分析框架。

  ??“有了理论框架,可以比较系统地对技术点进行梳理。”柴润祺带着学生们把优秀案例的理论记录了下来。“工科背景的学者开展基于公共卫生场景的技术创新研究可能存在碎片化问题,如果能结合管理学科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或许能全方位地满足实践需求。”柴润祺说。

  ??“凝练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此次大赛的另一个初衷。”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说。梁万年表示,下一步清华大学将创造机会,在适当时间向全球公开征集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让中国大学生和国际大学生同台比赛,相互取长补短,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让世界听到更多健康中国的故事。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24/489356.html

  返回目录>>

  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即将展开6月—10月派出国家医疗队,

  工作时间不少于3周,其中在县域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周

  2023-05-24 ???健康报

  ??本报讯?(首席记者姚常房)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将以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地区为重点,组织2023年的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工作;组队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等16家医院,派出时间为6月—10月。

  ??《通知》指出,每支国家医疗队不少于5人,以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为主,适当配备管理人员;工作时间不少于3周,其中在县域开展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周,其余时间可以在地市级医院开展工作。承担任务的医院要保证派出人员各项福利待遇不变,巡回地区要为国家医疗队队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和安全保障。

  ??《通知》指出,2023年巡回医疗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开展疾病诊疗、健康宣教等巡回医疗工作;根据受援地区医疗机构实际发展情况和辖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提升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重点对地市级、县级人民医院进行指导,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通过集中授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对受援地区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受援地区医务人员疾病规范化诊疗意识和临床技术水平;鼓励派出国家医疗队的医院与受援的地市级、县级医院搭建远程医疗协作网,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3/0524/489364.html

  返回目录>>

  世界卫生大会中国代表团:中国积极推动健康公平可及

  2023-05-2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日内瓦5月23日电 ?(记者刘仲华)第七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在日内瓦举行,本届大会副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22日在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中表示,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直用实际行动推动发展中国家人人健康,促进健康公平可及。

  ??曹雪涛说,今年适逢中国政府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60周年,60年来,中国向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派出了3万人次医疗队员,诊治患者2.9亿人次,增进了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曹雪涛说,中国致力于团结协作、携手抗疫,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5000万美元,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捐赠1亿美元,向34个国家派出38批抗疫专家组,向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2亿剂疫苗,有力支持了发展中国家抗击新冠疫情。

  ??曹雪涛说,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90%的城乡家庭15分钟内能到达最近医疗点。

  ??曹雪涛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医疗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曹雪涛说,中国高效统筹了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

  ??曹雪涛表示,中国高度赞赏世卫组织75年来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中发挥的重要领导作用,感谢世卫组织为推动全民健康覆盖、改善健康公平所做的杰出努力,将继续坚定支持世卫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中国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七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21日在瑞士日内瓦开幕,本届大会为期10天,主题是“世卫组织成立75年:拯救生命,推动人人健康”。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3/0524/c14739-32693165.htm

  返回目录>>

  法国绝大多数省份拉响花粉过敏最高警报

  2023-05-23 ???海外网

  海外网5月23日电 根据法国空气生物检视网站(RNSA)22日发布的报告,目前花粉过敏几乎影响法国所有地区,绝大多数省份处于花粉过敏红色警报状态,这是最高警报级别。

  据《费加罗报》22日报道,法国空气生物检视网站在其最新报告中介绍,目前法国96个省份当中有81个省份处于花粉过敏红色警报状态,这意味着花粉过敏风险对健康的影响高。其余几个主要位于北部和西北部的省份处于花粉过敏黄色警报状态,这意味着花粉过敏风险对健康的影响为中等。

  法国空气生物检视网站警告称,草花粉正在从南部蔓延到北部,这个星期将影响法国本土所有省份,并对健康带来高风险。该机构解释说,天气温和、阳光充足、多风的环境有利于草花粉传播,在顺风的情况下,花粉可以飘散几十公里。

  另据BFMTV新闻资讯台22日报道,随着花季来得越来越早,法国季节性过敏人口面临的风险更严重。据估计,2023年法国30%的人口对花粉过敏,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到50%。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0ZBUVog3A

  返回目录>>

  伦敦大学最新报告:入住福利院老人比同社会经济条件其他老人更长寿

  2023-05-2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伦敦大学城市学院贝叶斯商学院发布的一项最新报告指出,入住福利院的老人比相同社会经济条件的其他老人更长寿。

  据英国《卫报》22日报道,英国70多岁的老人一般会住进福利院养老。这类福利院由慈善机构运营,有志愿者提供服务,入住收费较低,通常低于当地租房费用。研究显示,以男性73岁时入住福利院测算,其寿命较孤独养老的情况可延长2.4年,相当于实现了15%的延寿效果。

  分析认为,福利院的老人们在一起能减少孤独,实践也证明这种养老模式能很好地适应现代人的养老需求。

  有关人士甚至表示,福利院养老这种公社式居住模式对解决如今年轻人的住房需求也有参考价值,可考虑为没房住的年轻人建设类似的集体公寓,以解决当下的住房危机。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0ZLBBIiIw

  返回目录>>

  英国试验用电动耳机治疗抑郁症,因做法有效性引争议

  2023-05-2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HS)正在试验一款治疗抑郁症的头戴设备,但该做法的有效性引发争议。

  据英国天空新闻网21日报道,瑞典医疗器械公司“流动神经”设计了一款类似耳机的设备,通过温和的电流刺激抑郁患者大脑中不活跃区域,从而缓解抑郁症状。该公司称,88%参与试验的抑郁症患者在6周后有所缓解。

  领导NHS试验的医生表示,目前一些患者已停用抗抑郁药,只用这款头戴设备。不过,也有医生认为,患者所需的疗程和效果持续时间都有待考证,一些患者停用这款设备后很可能出现症状反复。目前,这款头戴设备正在NHS患者中进行试验,私人购买者可能需要支付高达399英镑(约合3490元人民币)的费用。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0ZIFv0A8e

  返回目录>>

  英媒:印度现行节育政策见成效,却给女性带来负担

  2023-05-2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广播公司22日报道,印度现行的节育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给当地女性带来负担。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为减缓人口膨胀,印度政府开始推行节育政策。2006年开始,印度政府联合民间力量发起一系列宣传运动,以减少民众对使用避孕套节育的尴尬,这些宣传在印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并获得了国际称赞。

  不过,有人认为,印度现行的很多政策几乎全部针对女性群体,而大多数男性对节育持抵触态度。印度2019年至2021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家庭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该国接受绝育手术的女性人数接近38%;而在男性群体中,接受节育手术的比例仅为0.3%。同时,虽然政府工作人员会给村庄和城市的贫民发免费避孕套,但印度社会只有9.5%的男性选择避孕套作为避孕手段。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0ZFrIeSWb

  返回目录>>

  韩媒:排名前1%韩国富豪平均70岁退休,比整体平均退休年龄晚2.5岁

  2023-05-23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韩国一家保险公司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韩国最富有的前1%人群的平均个人净资产达到30亿韩元(约合1600万元人民币),排名前0.1%的韩国富豪们的平均净资产甚至达76.8亿韩元。个人净资产是指一个人的房屋、汽车、投资和现金等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价值。

  《韩国先锋报》21日报道称,根据韩华人寿保险的数据,排名前1%的韩国富豪约有20.9万人,大部分居住在首尔地区,拥有自己的房产。他们的退休年龄比韩国整体平均退休年龄的68.2岁要晚,平均在70.7岁退休。同时,收入排在前1%的韩国家庭平均年收入为2.15亿韩元,远远超出该国普通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6120万韩元。

  这份报告还发现,净资产前1%人群仍在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资产,主要通过投资高价值房地产的方式。韩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富豪们的净资产从2021年的29亿韩元提高到2022年的32.8亿韩元,而房地产占他们净资产的80%以上。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D0ZJ4DLB97

  返回目录>>

  能美容是忽悠?揭开胶原蛋白的几个真相

  2023-05-23 ???人民网

  作为食物,胶原蛋白跟其他蛋白质一样,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被人体作为“原料”合成各种蛋白质。

  胶原蛋白在世界各地都很火热,尤其是中国,在时尚女性中充满号召力。关于胶原蛋白,商家和专业人士争论许多,这里列出关于胶原蛋白最重要的几条真相。

  真相一:胶原蛋白不会直接作用于皮肤。

  作为食物,胶原蛋白跟其他蛋白质一样,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被人体作为“原料”合成各种蛋白质。人体合成蛋白质时,并不能分辨“原料”来自哪里,不会因为吃的是胶原蛋白就合成胶原蛋白,也不会因为吃的胶原蛋白多就合成更多的胶原蛋白。简而言之,健康的皮肤需要胶原蛋白,但那些胶原蛋白需要身体自己合成,你吃的胶原蛋白不会乖乖跑到皮肤上去,也无助于这个合成过程。

  真相二:作为食品,胶原蛋白是一种劣质蛋白。

  人体的蛋白质需要自己合成,从食品中摄入的蛋白质只是提供氨基酸作为“原料”。人体对于不同氨基酸的需求量不同,所以科学界以消化吸收率以及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比例的接近程度来衡量一种食用蛋白质的品质。优质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合理,消化吸收率高,所以吃进体内的利用率高。胶原蛋白中没有色氨酸。色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不能通过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需要从食物中摄取。这就意味着如果只吃胶原蛋白,那么吃多少都无法满足人体需求,所以被认为是“劣质蛋白”。

  真相三:“小分子胶原蛋白”有助美容,没依据。

  市场上有许多“小分子胶原蛋白”“胶原蛋白肽”“水解胶原蛋白”,宣称经过高科技处理,人体能够直接吸收利用于皮肤,有助美容。事实上,这些产品是把胶原蛋白用蛋白酶进行水解的产物,相当于把人体消化的过程在体外进行了一部分,吃下肚子后消化吸收速度更快。一些研究发现,有大量的胶原蛋白二肽、三肽能够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而且在血浆中相当稳定地存在。这种现象被演绎成这些小肽能够被血液运送到皮肤等部位直接形成胶原蛋白。但这只是“猜想”,并没有可靠的科学证据。另一方面,人体合成蛋白质需要氨基酸进入细胞内,在核糖体内“组装”成蛋白质,迄今并没有科学证据显示小肽能够完成这个流程。

  真相四:植物性食品中没有胶原蛋白。

  对素食的推崇还催生了“植物胶原蛋白”的说法。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忽悠。胶原蛋白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的皮、骨等组织中的一种起结构作用的蛋白质。在植物中不存在这样的组织,营销广告中所说的那些含有“植物胶原蛋白”的食物,比如银耳、桃胶、珊瑚草等,其实连蛋白质都几乎没有。所谓的“植物胶原蛋白”,实际上是一些多糖,经过高温烹煮会形成黏黏糊糊的溶液,就被当成了“胶原蛋白”。

  摘引网址:https://jiankang.163.com/23/0523/21/I5F24KB000388051.html

  返回目录>>

  还在考前“大补”?父母后勤保障要“避雷”

  2023-05-24 ???科技日报

  ??2023年高考进入倒计时,全力备考的高三考生们正在进行最后冲刺。此时,不少家长可能会因过度紧张孩子而让考生大量服用保健品、餐餐大鱼大肉补充营养……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错误做法一:迷信保健品并让孩子大量服用

  ??高考在即,很多考生家长会选择为孩子购买补脑、安神类保健品,为孩子考试助力。

  ??山西医科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闫丹凤表示,考生家长千万不可过分迷信“健脑品”等对智力和考试成绩的作用。“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均衡地吃好一日三餐,大脑每日所需营养就能得到满足。”闫丹凤说。

  ??科技日报记者在不少购物平台上发现,一些声称“增强学生记忆力”“提升专注力”“抗疲劳口服液”的保健品十分热销。湖北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蔡红琳认为,热销的补脑类产品,对家长和考生而言,其实更多的是起到安慰剂的作用。

  ??任何一种营养素摄入量的水平如果超过人体所耐受的最高摄入,它产生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至少它会增加孩子的胃肠道负担,反而可能导致考试时发挥失常。

  ??错误做法二:烹制新奇食材,大鱼大肉补充营养

  ??考前,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学习辛苦,便为孩子补充营养。但闫丹凤指出,一般考试前一周不要随意改变考生平时的饮食习惯,不可大鱼大肉过度补充营养,不要食用平时考生没有吃过的新奇食材。

  ??她解释,一方面因为新食物平日没吃过,可能引发过敏、胃肠不适等问题,也可能破坏孩子身体原有的平衡,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大鱼大肉富含高蛋白、高脂肪,孩子的肠胃并不一定习惯,弄不好反而会导致孩子腹泻、食欲不振等。

  ??闫丹凤提醒,学生考前要少吃容易产气、产酸的食物,如韭菜、地瓜、碳酸饮料等。饮食要注意少盐少油,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冷饮、凉拌菜、油炸食物、利尿食物等。

  ??“贪吃冷饮有可能会造成胃肠消化吸收功能紊乱。而煎炸食品会加重消化负担,导致大脑的供血相应减少,从而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闫丹凤说。

  ??她建议,可以在三餐之间让孩子吃些水果,如西瓜、香蕉等,尤其是香蕉具有稳定情绪的功能。考试阶段,孩子的大脑对氧和某些营养素的需求比平时增多。家长可以适量给孩子增加蛋白质、磷脂、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B族维生素、铁等的摄入。

  ??错误做法三:给孩子买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提神

  ??高考期间正值炎炎夏日,长时间的学习备考使得考生难免感到疲惫,不少家长会给考生准备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用来提神。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改智表示,尽管咖啡因有提神效果,但青少年身体敏感度高,突然服用过量的咖啡因很有可能造成身体不适。同时,并没有研究明确表明咖啡因、牛磺酸、丙氨酸有提高身体机能的效果。此外,考试期间考生也要少喝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以及甜饮料,因为甜饮料、咖啡因会使人尿频,影响考生的临场发挥。

  ??“孩子备考期间正是炎热夏季,学习强度大,容易出汗。因此提醒家长,要保证考生每天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量。”李改智解释,充足的水分才能确保血液循环顺畅,这样大脑工作所需的氧才能得到及时供应。她建议,考生在备考和考试时最好饮用白开水,或者矿泉水、纯净水。

  ??错误做法四:让考生服用助眠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