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课件

  第十章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12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第十章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12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第十章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

  目前我们急需培养群众对电影的鉴别能力,使他们能够对这种最足以左右群众趣味的艺术发生影响和作用……否则,我们世纪这最重要的艺术现象就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意识里深深地扎下根。------贝拉·巴拉兹返回第十章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目前我们急需培养群众对电影的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心理和过程影视艺术鉴赏就是人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影视作品以画面为单位,展现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塑造鲜明的银(屏)幕形象,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他们的爱或僧、悲或喜、同情或反感,由此,观众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教育与感染;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对影视作品作出一定的评价,并获得一定的美感享受。我们把这种在观看影视片过程中,观众对一部影视片的感想与体验、欣赏与鉴别的精神活动、审美过程称为影视鉴赏。影视鉴赏,是艺术鉴赏的一个分支。因此,一方面影视鉴赏必须遵循艺术鉴赏的普遍规律,带有各种艺术鉴赏的共性;另一方面,由于影视艺术鉴赏的对象、环境、过程、方式与其他艺术鉴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影视鉴赏所独具的一些特征和规律。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不能由观念出发,而只能从审美感受出发。这也应是影视鉴赏的正确方法,即以银(屏)幕提供的形象为依据,对影视片的内容进行体会、感受、认识和评价。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一、影视艺术鉴赏的心理和过程下一页返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观众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积极的精神活动过程。从表面上看,坐在电影院里或电视机前的观众似乎完全处于一种静观的状态,实质上,观众在欣赏影视片的过程中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审美心理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影视审美心理产生于人的内在心理要素与银(屏)幕世界之间的复杂作用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有个体审美心理结构诸要素,又有社会审美心理的积淀;既有感性欣赏的心理体验,又有理性升华的审美愉悦;既有审美知觉引起的感性愉悦,又有审美认识带来的审美快乐。从现当代的大量研究成果来看,审美心理中包含着感知、注意、联想和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交互作用,进而形成统一的审美心理动态结构。影视审美心理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在这些要素中蕴涵着由影视特殊的审美特征所带来的一些因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观众欣赏影视作品是一个积极的精神活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感知,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审美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特征的反应,与直接的生理心理因素有关;知觉是对事物各个不同特征的整体性把握,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审美知觉在表面上是迅速地、直觉地完成的,但它的背后却隐藏着联想和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的参与,是观众心理综合状态的反映。从影视形象的构成手段看,声音、光、色彩、形体、语言、动作,这些影视艺术构成的信息元素本身,不需要什么媒介,便立即、直接、迅速地诉诸观众的视觉、听觉。不管你是否认真看了,是否看清楚了,是否弄明白了,在特定的放映环境中,影视以其特有的四维空间的效果将自己全部的表现信息发放,作用于观众的全部感觉、接收器官,使你不自觉地进入了一个个由画面、景色、时间、空间、声音等所创造的特定环境之中。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感知,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你不能排斥它,也不能拒绝它,于是银(屏)幕上的山村、炊烟,鸡鸣、天亮所构成的生活以它特有的面貌全方位地出现了。这就是你感知到的山村景象,同时你也被引人其中,感觉着那里生活的脉动。这样,由影视特殊表现手段构成的感知环境及生活的特定主题形式就被清晰地展示出来了。你处在其中,不由得不去感知,而这感知是清晰的,且毋须加人任何明确的注释。因此,我们可以说感知是审美心理发生或鉴赏心理活动的初始,它是鉴赏主体对社会生活综合认识的累积在一瞬间的清晰而凝聚的反映,是潜意识在刹那间被碰撞而发出的闪光,在这种感知中,观众被带进了特定的生活—影视艺术所创造的环境。而且,影视艺术通过特殊的手段,可以使观众的感知能力比在口常生活里更加细微敏锐,甚至可以感知到银幕上人物最微妙的表J隋和隐秘的内心。影片《沉默的人》中,英国反谍报机关为了迫使贝蒂尔就范,施展攻心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你不能排斥它,也不能拒绝它,于是银(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来瓦解他的斗志,故意告诉贝蒂尔,他离别十年的儿子前不久坠树身亡。当贝蒂尔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始终冷漠的眼睛闪动了一下,左眉微微扬起,又迅速恢复平静。这一瞬间的细微变化,连老练的英国反间谍特工人员都未能觉察。但通过特写镜头,观众却看见了,从而便观众能更深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注意,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是指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事物,而离开其他事物;集中是指心理活动反映事物所达到的清晰和完善程度。注意能使人在一段时间内清晰地反映某个事物而暂时撇开其他事物。心理学认为,注意的产生,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刺激物的特点,比如鲜明突出、新颖强烈、变化多端的事物更能引起注意;主观原因是指主体的心境、兴趣、经验、态度等所构成的接受期待心理,如越与主体的期待相接近就越能引起主体的注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来瓦解他的斗志,故意告诉贝蒂尔,他离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而对银(屏)幕的注意多半是被动的,即客观因素占更大的比例。这种注意是否被唤起,绝大部分取决于影视片有无吸引力。因此,影视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的注意心理,必须使影视片具有新颖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银幕形象,运用悬念、误会、冲突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乃至节奏的变化,声、光、色的强烈对比,动、静的对比等艺术技巧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例如,悬念、对比的设置安排,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关心、紧张、期待、惊奇的注意心理。如在《安娜·卡列尼娜》一片赛马场的看台上,成千上万的看客处于相对的静态,安娜却突然站立起来,舞动双手,这时观众立即把视线对准了她,同时深深地为她的激动情绪所感染,并为她在公众场合毫无顾忌地表露感情而产生忧虑,勾起关注安娜命运的注视。又如影视片中色彩、光线、声音等画面因素的强烈对比、变化也构成了强烈的刺激来唤起观众的注意。在《幸福的黄手绢》中,那辆不时出现的鲜红的小轿车,成为贯穿影片始终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而对银(屏)幕的注意多半是被动的,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的视觉中心,有力地衬托了那对年轻人的蓬勃朝气并渲染了影片的喜剧气氛,与主人公沉郁的精神风貌恰恰形成鲜明的对比;《复活》中玛斯洛娃被囚禁的女牢阴暗压抑,当她被上兵押送出庭受审的,从黑暗的牢房突然来到阳光灿烂的大街,光线与色彩的剧烈变化和强烈对比,不但使影片的情绪节奏有了明显的变化,也使观众耳目一新,这种造型因素强烈对比形成的冲击力,唤起了观众深切而集中的注意。联想,是指审美活动中因感官接触到某一事物而引发联系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具有多种形式,可分为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等。联想也是审美心理活动中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中的见景生情,正是指审美主体在类似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回忆起同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影视审美活动中,联想占有很大的比重。影视的隐喻手法离不开联想,如《巴山夜雨》的结尾,伴随着音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的视觉中心,有力地衬托了那对年轻人的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画面上的蒲公英四处飘荡,让人联想到秋石把反抗的火种撒播进了同舱房每一位旅客的心中,就连受“四人帮”毒害最深的女红卫兵刘文英,在事实面前也终于醒悟过来了。影视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更是利用了人类喜爱联想的天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联想构成了蒙太奇的心理基础,正是由于人类具有联想的心理功能,可以通过联想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从中领悟出内在的意蕴和哲理,才使得影视中的蒙太奇具有了神奇的魅力。影视蒙太奇的各种类型,如交叉、对比、隐、闪回、积累等,都可以从联想的不同形式中找到心理根据。“平行蒙太奇”的心理根据是“类比联想”,如《南征北战》中抢渡大沙河的段落,分别表现我军和敌军急行军赶往大沙河,我游击队炸水坝,三条线索异地交替同时表现。“对比蒙太奇”的心理依据是“对比联想”,如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一方面是张忠良和他的情妇在大后方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他的妻子素芬带着孩子们在敌占区苦苦挣扎,难以生存。影片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来表达创作者的深刻寓意和情感的。“交叉蒙太奇”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画面上的蒲公英四处飘荡,让人联想到秋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心理根据是“接近联想”,如《追捕》《飓风行动》等片中那些你争我夺、互相追逐的惊险场面造成影视特有的“视觉冲突”,往往能获得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被称为“通感”的心理现象,也可以看做联想的一种特殊形式。“通感”,就是指五官感觉中互相挪移,各感官交互为用、互换官能的感受领域。影视中的通感联想可以造成虚实相间、意味隽永的深邃意境。如色彩的冷暖轻重,音响所造成的触觉质感和空间距离,音乐的视觉造型作用等。如在《人生》中有一幕是月夜送肥,当巧珍问起德顺爷爷年轻时是否有过恋人时,德顺爷爷讲述了他青年时代与一个客店主人的女儿相好的故事。当说到每次他与这个女子分手,她总是唱起信天游来送他时,老人情不自禁地哼起了《走西口》,紧接着银幕上响起了带有陕北浓厚乡土气息的女声独唱《走西口》,使人此时仿佛看到了这个纯情少女在挥手送别的动人情景。这一段是此片中最富艺术魅力的场面之一,这种使用听觉手段,通过歌声创造朦胧意象的技巧,要比直观画面更能营造令人感慨的艺术氛围,引起观众无限惆怅的情思。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心理根据是“接近联想”,如《追捕》《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想象,是指人在反映事物时,能够超越感知对象的现实存在,在记忆基础上实现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改造,形成出新的形象。在影视鉴赏过程中,观众坐在大厅里,眼睛不断地看着银(屏)幕上闪过的光影,耳朵里也不时传来各种声音,大脑在紧张地感受着、思考着情节的意义,因而观众的想象是比较被动的、有限的。银(屏)幕形象由于过于逼真、具体和直观,它不像文学形象那样在朦胧和不清晰中涵含着多义性和丰富性,给读者以较大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因而影视作品是偏重于感觉的艺术,但这并不是说影视审美鉴赏中就没有了想象活动,只是相对要少一些。在影视审美心理活动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比如《城南旧事》借鉴中国传统美学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思康这个人物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想象,是指人在反映事物时,能够超越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在影片中始终就没有出现,只是通过“疯女人”秀贞那饱蕴深情怀念的画外音,伴随着空镜头由外向内地缓缓运动,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这一心理功能,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思康初进惠安馆及他与秀贞之间纯真爱情的情景,此时无人胜有人,使观众获得更加隽永深沉的审美感受。情感,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广泛地渗人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它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作用。情感在影视审美心理活动中,集中表现为影视观众的“移情”与“共鸣”。所谓“移情”,就是人在聚精会神地观照一个对象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来没有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了人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在影片中始终就没有出现,只是通过“疯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生命活动。正是这种“移情”,影片《城南旧事》开头那古老长城的特写镜头,那曲折蜿蜒的城墙和秋风中摇曳的枯草,才让人感受到了海外游子那怀旧思乡的浓郁深情;《红高粱》中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仿佛具有生命与灵气,它凝聚着“我爷爷”和“我奶奶”生命本体的冲动,闪动着强烈的情感光彩。所谓“共鸣”,是指在欣赏活动中,通过再创造和再评价,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基本一致,甚至契合无间,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产生了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与交流。影视审美中,这种“共鸣”产生得更直接、更迅速,并始终存在。观看《卡桑德拉大桥》时,观众为全车旅客的命运而提心吊胆;观看《红楼梦》时,黛玉那孤高气傲、挚爱情深却凄凉悲惨的命运,使得观众为之慨叹,为之湾然泪下……可以说,影视审美心理中的“共鸣”就是要通过一切艺术手段,使观众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自己的经历中去体验主人公的不幸,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生命活动。正是这种“移情”,影片《城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理解,是审美心理中的理性认识活动。这种理性认识绝不是游离于感性体验之外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是在感性直接观照里所渗透的对审美对象本质的理智把握。影视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首先,观众要与银幕上的影像世界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也就是说审美主体要采取一种自觉的观赏态度,意识到自己是处于一种非实用的审美状态。口常生活中的情感直接伴随着实用,它常常是行动的先导。而审美情感则是精神上的愉悦,并不要求转化为迅速的行动。审美特有的态度应是寂然疑虑、神与物游,使主体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从容地进行情感的再体验。这种态度实际上已潜在地融进了理解的因素。有了这种态度,无论是看《红楼梦》还是看《三国演义》,观众尽管可以被感动得痛哭流涕或义愤填膺,却也不会忘记这是虚构的艺术世界,不会同现实生活混为一事。其次,观众应具备一定的影视文化修养,熟悉和了解影视的语言、结构、节奏、技巧以及影视的各种美学特征和艺术手法,尤其是当代电影、电视中的时空颠倒、声画对位、跳切、变速摄影、意识流、内心独白、闪回镜头等,才能更好地鉴赏影视作品,并获得审美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理解,是审美心理中的理性认识活动。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感受和审美愉悦。这就要求影视观众应不断墙养和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和理解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影视作品中融合着的意蕴和哲理的直观性把握,它更脱离不了理解因素。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作品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在西方美学中,作品追求“意味”或“哲理”,都认为它是审美的极致。对于影视作品中这种深刻内涵的把握,应当是影视审美心理中理解因素的主要对象。例如,影片《现代启示录》之所以比一般战争片的主题更深刻也更耐人寻味,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创作者力图超越影片题材的限制,从哲学高度去把握非正义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观众只有理解到导演对人类文明倒退到原始野蛮状态的忧思和焦虑,才能领悟出此片的真啼;又如《红高粱》,观众只有从“我爷爷”和“我奶奶”身上辨识出人的意识的觉醒和生命本体的冲动,才能领悟此片的深刻文化内蕴。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感受和审美愉悦。这就要求影视观众应不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以上对影视审美心理因素,即感知、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分别进行了分析。必须指出的是,影视审美心理并不是各个要素的机械相加,而是各个心理要素之间复杂融合的结果,始终形成一种动态的影视审美心理结构。如前所述,影视鉴赏就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在我们探究和把握了审美心理的诸多因素之后,这一过程就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来了。首先,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器官,接触到银(屏)幕上的生活画面、艺术形象时,感觉便产生了,即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把观众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凝聚在欣赏对象上。然而,这种直观的、真实的感觉、注意还只是对影视的形式或艺术形象的外部情状的反映,是影视鉴赏活动的开始。随着对感觉材料的进一步综合,由于逐渐渗进了鉴赏者的体验、感情和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以上对影视审美心理因素,即感知、注意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愿望,就会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觉形象。由于知觉形象的激发,鉴赏者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与影视片中的艺术形象交融达致“会心”,并加以丰富和补充。经过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等阶段,观众对影视片就有了深刻的领悟,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熏染上了欣赏对象的情绪色调。这既是理智的接受,又是情感的渗透。最后,整个影视片释放出全部美学因素的综合体,观众更是充分发挥审美的积极能动性,对影视片的内在意蕴进行总体把握,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审美境界,表现为对客观事物必然性的瞬间感悟和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灵魂由此而受到震憾和洗涤。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愿望,就会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觉形象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二、影视艺术鉴赏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层次在影视作品的欣赏活动中,我们常常见到,有的人更喜爱看《神雕侠倡》《特警出击》《铁鹰行动》等情节曲折变幻的武打片或侦破片,愿在惊险、紧张、追逐、打斗的观赏中度过时光;有的人则更迷恋《庭院深深》《梁山伯与祝英台》,愿在爱恨忧怨的情感纠葛中辗转反侧。面对同一部王朔的电影,有的人开怀大笑,觉其锋利过瘾;有的人如芒在背,觉其冷辣苦涩;有的人反感厌恶,恨其玩世不恭。对于《盗马贼》《秋菊打官司》等纪实风格的影视片,有人觉其真实,有人觉其虚假,有人认为一半是真、一半是假。不同的人对《心香》的兴奋点各不相同,有的人振奋于它的语言突破、形式创新,有的人沉浸于它的情感氛围,有的人慨叹它的哲理开掘。对此,中国古代的《易经》里早就有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释。它也充分说明和概括了影视鉴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二、影视艺术鉴赏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层次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为什么观众会有如此不同的鉴赏取向和审美差异呢?我们知道,影视艺术欣赏亦是一种审美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影视艺术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对象制约和引导审美主体,而审美主体又积极能动地接受并突破制约,对物态化的精神进行还原并再创造,从而达到一种辩证统一的境地,所以离开了对象之物(影视作品),就无所谓主体。同理,离开了对象主体(观众),何来对象之物呢?如此,也就无法谈起美及美感的生成。进而言之,由于影视艺术作品是人的审美创造物,而欣赏又是以人为主体的,所以,在统一的意义上,应该看到,无论是影视作品的美感属性,还是受影视作品制约的观众,都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前提。还由于这种审美活动是在“关系”中呈现的,而这种关系本身又受心理与社会各层面的多样性、复杂性所制约,所以,我们这里所指的影视艺术欣赏在“关系”属性上亦表现为多侧面、多层次或称多向度的复杂性。以下我们将就影视作品的美感属性、鉴赏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以及它们所包蕴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三个角度来探索一下影视艺术鉴赏的不同向度和不同层次。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为什么观众会有如此不同的鉴赏取向和审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各种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为鉴赏的多向度选择性提供了可能:充分体现了“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影视艺术欣赏的存在前提,是影视作品本身的美感力量,即在影视欣赏作为审美关系的客体方面,必须存在着相对于主体的美感力量。就具体作品来说,它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这些银(屏)幕美绝不是孤立的,而是包裹着心理与社会属性诸方面内涵的。由于艺术的创作风格不同,会呈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大致可分为:银(屏)幕上的造型美和动态美,纪实美和梦幻美,凝练美和冲淡美,人情美和哲理美四大类型。就当前所呈现的各种影视艺术类型而言,故事片、传记片、历史片、战斗片、伦理片、政治片、侦探片、推理片、武打片、情节片、喜剧片、儿童片、戏曲片、歌舞片、风光抒情片,以及诗电影、小说电影、散文电影等,它们都各有侧重地展现了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从而也就吸引、分离了不同欣赏类型的观众。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各种不同类型的银(屏)幕美为鉴赏的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例如,动作片、情节片、喜剧片这类影视片特别强调演员形体美、动作美、造型美,这点和杂技、歌舞、武术表演是相近似的。如《巴黎圣母院》里的女主人公艾丝美拉达人长得美,舞跳得也美。当然她不仅有美丽的相貌、舞姿,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又如《少林寺》《武当》《追捕》《佐罗》等影视片赢得了众的观众,与这些影视片在银(屏)幕上展现的惊险搏斗、武打动作与场面、扬善惩恶的内容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散文电影、诗电影这类影片具有抒情美、意境美、人生美和哲理美,有充满诗意的银幕形象、电影语言,蕴含诗情的画面,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一种高层次的美,是情理交织的美,也是情景交融的美。如《良家妇女》中,有一个贯穿影片始终的“疯女人”形象,影片里还反复出现了一个石刻的裸女雕像。这一人一像都是具有明显的、发人深思的象征意义的。这种象征美,实际上具有人生美和哲理美,它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艺术魅力。这两类影片在展示银(屏)幕美时显然侧重点很不相同,同时也采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段,并对观众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想真正把握后者的美,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例如,动作片、情节片、喜剧片这类影视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鉴赏主体—观众的个性心理结构决定了影视鉴赏的不同取向和不同层次。这里所说的个性心理结构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精神积淀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票赋、兴趣习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心理模式。它包括审美能力(诸如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和审美心境等等)和审美经验。就鉴赏个体而言,任何鉴赏都是个性的,而鉴赏者的心理个性在与影视作品所包蕴着的复杂的对应关系中可以组成无数个排列组合式,因而选择在这里表现为自我趣味的寻找及回归,其中介便是影视作品的美感属性。也就是说,在欣赏的心理层面上,任何主体心理模式本身的个性都存在着属于主体的潜在风格,这种潜在风格一旦与处于积极待选状态的作品相撞便自然地形成一种欣赏向度,这种向度在形式意义上可以是喜看情节离奇曲折的侦破片、情节片,或喜看纪实的故事片,也可是偏爱重抒情、意境的散文电影等。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鉴赏主体—观众的个性心理结构决定了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就一般意义而言,一个人观察、欣赏事物总是带着一定情感,怀着一定情趣,并且无形中也受到了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制约,由于情感、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不同,对事物注意什么,不注意什么以及对这些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感情态度也就有了差别。比如,怀有娱乐消遣心理的观众,他们要达到松弛神经、改善心态、消除疲倦烦恼、获得精神平衡的欣赏效果,就对惊险、武打、喜剧等娱乐片情有独钟;怀有审美愉悦心理的观众,他们要获得艺术的审美享受,当然就对比较“雅”的影视片感兴趣;怀有明星崇拜心理的观众,不管是什么片子,只要是他的喜爱的“星”就成……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就一般意义而言,一个人观察、欣赏事物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影视鉴赏的取向和层次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任何人都是历史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文化氛围中的人、社会实践中的人,因此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结构以及它的精神必然潜移默化地沉淀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每部影视作品,每位影视观众都毫无例外地打上了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烙印。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已然带上了地域、民族、时代和文化的偏见,一方面观众因为这种偏见对各类影视作品加以选择和取舍,另一方面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这又使得影视鉴赏呈现出不同的层次。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影视鉴赏的取向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影视欣赏的对象是以影片为中心的放射性体系。作为综合艺术,影片是编剧(主题、情节结构、人物设计、叙事方式、语言等)、导演(文化观念、美学思想、整体结构、技术处理、民族风格等)、演员(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把握、细节的运用等)、摄影(镜头、画面、剪辑)、美工(化妆、服装、道具、背景设计等)、录音(声音、音响、音乐、插曲等)协同运作、融而为一的集中成果。因此,影视欣赏必然以影片鉴赏为核心,从影片出发进而鉴赏编、导、演、摄、美、录各个部分,再从各部分如表演进入更为具体的如眼神运用等细节的鉴赏。在对影片的各部分对象的欣赏中,导演艺术相对于影片的整体成就而言居于重要的统领地位。而演员的表演则更加直观、形象化,易于交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影视欣赏的对象是以影片为中心的放射性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影视欣赏具有瞬间流动、注重时空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现代时空综合艺术,不像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展示具有永久性,可以不间断地、长久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反复欣赏;也不像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对精彩段落反复咀嚼,再三吟咏,把玩不已,或者看到后面情节,还可以翻到前面回味作者的铺垫和伏笔。影视作品的观赏是一次性完成的,它的长度是给定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按作者(导演)的安排,有所限定地看完作品。它的所有画面又都是瞬间留存、转瞬即逝的。在一次性观赏中,观者一般不可能倒过来把某一段再放一遍,也不可能将某一自己喜欢的部分放大、放慢,反复咀嚼。因此,影视艺术欣赏决定了影视艺术注重通过有限的细节来达到感受的整体效果和审美能力。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影视欣赏具有瞬间流动、注重时空整体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影视艺术欣赏具有感受的直接性、生活性和广泛性。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观众对它的欣赏感受具有无接受障碍的直接性。阅读外文书需要学会外国语言,观看芭蕾舞需要较多的观赏经验的积累,欣赏现代派绘画艺术需要对其理论背景有所了解。影视则不同,它是一种最普泛的大众艺术,其艺术教育功能就在人们从小到大的口常生活中完成,它描述人们最熟悉的现实生活,采用形体和画面语言,叙述生活中的故事,因而所有人都能看懂。尽管影视欣赏趣味有高低,鉴赏有深浅,但影视作品首先是人人能看、愿看,而不论国家、地区、民族、信仰、年龄、职业、文化、地位的区别。有人曾细致描述了美国电视肥皂剧在非洲某一贫困国家的贫民区垃圾场吸引众多难民观看的情形,这也从一个角度显现了影视艺术感受的直接性、生活性和广泛性。由此便引出了影视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影视艺术欣赏对象具有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欣赏的特点。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新兴艺术,其发展远远超过了历史上历经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影视艺术欣赏具有感受的直接性、生活性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数千年才发展起来的其他艺术门类与艺术形式。它与现代都市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相适应,与开放的全球性文化交流相适应,也与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相适应。它一方面具有现代艺术的普遍性、时尚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同时,它还具有影视作品内容的包容性和意义的模糊性,人们总是可以从多种不同影视作品中选择自己喜爱的种类和适合于个人观赏趣味和品位的作品。即使在同一部作品中,每一位观众也可从情节、故事、人物、演员、画面、声音等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对作品进行鉴赏,从一部作品看到自己所钟爱的能够构成自己欣赏对象的形式和内容。电影和电视是相当接近的姊妹艺术。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中的假定性与逼真性,以及在蒙太奇的使用方面,都有许多难以严格区别的共同点,特别是在共同调动各艺术门类的艺术技法、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的鉴赏仍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与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数千年才发展起来的其他艺术门类与艺术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第一,电影、电视的欣赏条件与具体环境不同。一般来说,正式的电影欣赏应当在电影院里进行。看电影是在黑暗的、封闭的环境里集中欣赏对象,观众目标比较专一,观众间一般不能互相交谈心得,个体观众容易直接与影片达成精神交流,进入影片设定的情景,往往会处于“忘我”和“人境”状态。同时电影观赏环境还有某种强制性,如果观众选定了某部影片,一般就会坚持看完,获得一个完整的艺术印象。电视则不同。观众一般在家庭中看电视,随意性较大,观者不容易进入专注的艺术欣赏情境之中,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或有不速之客来访,或有电话干扰,或有其他家事需同时展开。而且观众在电视观赏中常伴有相关的评论和交谈,甚至伴有完全无关的聊天。电视可以躺着看、睡着看,可以随时打开,也可以随时关闭。电视观众有很大的选择范围和选择特权,他们对电视剧的忍耐力很低。据调查,一般电视观众对一个节目的忍耐时间为几分钟。一部电视剧如果演了五分钟观众还没有被吸引进入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一,电影、电视的欣赏条件与具体环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剧情,那他就会换频道。电影既可以拍摄那种从平淡的表述入手,卒章见奇、篇终显志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拍摄诗电影、散文电影,以及淡化了情节和故事的更具探索性和思想内涵的作品。而在电视剧中,具有能吸引人的情节和故事则显得尤为重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剧情,那他就会换频道。电影既可以拍摄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第二,电影和电视的表现方法不同。电影侧重于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电视则更具娱乐性、休闲性、参与性。电影更具备长效应,特别是那些经典电影,长演不衰;电视则更讲时效性,追求当下的时尚效应。在电影拍摄中,导演必须一次性全部完成,作品无法等待观众的评判之后再做修改;而电视剧特别是连续剧则可边拍边放,甚至边拍边按观众的要求改动。比如《还珠格格》拍完后,播映效果好,立刻拍续集,续集放完了,观众余热未退,电视台还想三续貂尾。电影中的“蒙太奇”剪辑都简洁而快速,跳跃性大,一般使用“多时空结构”,此一瞬间在这里,下一瞬间背景已发生根本变化。而电视艺术更多使用“顺时空结构”,就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一一交代。比如“约会”,电影中可能用三个镜头:打电话、飞机落地、公园长椅,一剪接就进入会面;电视剧则可能对这一过程进行很详细的表现:如何联系,如何下飞机,如何乘车,如何焦急等待,一一交代描述,这适右一边P瓜子、吃零食,一边织毛衣的电视观众进行观看。电影中10分钟的长度到电视剧中要长出许多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二,电影和电视的表现方法不同。电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第三,电影与电视的拍摄过程不同。电影的拍摄规模大、时间长、流程复杂,电视剧则有相对运作灵活、周期比较短、录像带复制方便、无须洗印等优点。用电子编辑机进行处理也十分快速、方便,很容易加人特技。拍成一部电影需要一两年,而拍一集电视剧则只需两三个星期。电影一般采取分镜头拍摄,演员需把故事切开,对着镜头表演;电视剧则采用多机拍摄法,用多台摄影机分工合作,按导演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景别进行拍摄,演员可以像演话剧一样按自然流程连续表演,效果上更生活化一些。所以,电视更容易时尚化、娱乐化,追逐当代最热点、最时髦的浪潮;电影则必须更沉稳、更艺术化、更具思想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三,电影与电视的拍摄过程不同。电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

  第四,电影与电视剧在放映上也有很大不同。电影的银幕巨大、清晰、真实,银幕可大到几十平方米;电视的屏幕则只有几十英寸,是“匣子里观看的艺术”。电影的画面大,可以拍摄广阔宏大的场面,甚至可以以航拍方式拍摄大全景。电视屏幕小,清晰度差,画面的层次和景深就不宜过大,因此更多采用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电影虽然画面大,但长度确定,不宜表现过长过细的故事与内容,电视则可以用连续剧的方式一集一集地接续下去,不断制造悬念,推波掀浪,高潮迭起,让你不忍离去(转换频道)。所以长篇电视连续剧反而能够拍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这种大题材、长故事。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四,电影与电视剧在放映上也有很大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五,电影和电视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制作成本相差很大。电影因为需要多种特殊设备,以及洗印拷贝等因素,制作成本很高,主要靠影院放映回收成本。当代电影在好莱坞推动下,日益走向奇观化、大制作,拍摄成本越来越高。像《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影片制作成本甚至高达数亿美元。这也给观赏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这一压力甚至成为近年电影欣赏大滑坡的重要原因。电视剧则不同,一般来说,观众看电视剧是品尝“免费的午餐”,电视台主要靠广告收入来回收成本、获取利润。这种区别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即电视依靠自己无所不在的优势,墙养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而电影则由娱乐的霸主宝座跌落下来,风光不再。甚至电视的欣赏方式也已侵入电影欣赏中,如看电影时聊天、说笑、吃零食等放松式欣赏已越来越普遍。上一页返回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鉴赏第五,电影和电视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影视艺术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观众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欣赏、议论与评价。其实质就是接受主体在审美欣赏过程中,对作品进行具体化—再创作,建构接受客体的一种精神活动,也是受众对影视作品的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和审美反馈。因而它是创作主体了解、掌握其作品社会效果、艺术价值的重要渠道。好的影视艺术评论,不仅是传播影视文化、美学思想的春风,也是影视艺术珍品的催化剂。因此,要繁荣我国的影视艺术,不可忽视影视艺术评论的作用。那么,谁来参与影视艺术评论,怎样对影视艺术进行评论呢?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影视艺术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观众对影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一、人人都是影视艺术评论者(一)影视艺术评论的大众性影视艺术,作为最年轻的大众化艺术,拥有的观众最多,受众面最广,参与性最强,而且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因而对影视艺术的评论也具有大众性特征。首先,它最年轻,因为它历史最短。自1895年问世以来,至今不过100多年;而电视几乎就是在我们时代诞生,并与我们的生活同步向前发展的,因而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艺术。其次,它受众最多、最广,因为它视听兼备,拥有最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最为生动的形象,艺术感染力最强,最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不论地域、国别、民族、种族,不分职业、身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人人都喜欢影视艺术。它几乎成为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是“拥抱全世界的艺术”。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一、人人都是影视艺术评论者上一页下一页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再次,它参与性最强,因为影视艺术是蒙太奇思维的产物。它不必像文学艺术那样,需要靠语言文字符号的积累,去调动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依靠理解才能在头脑里形成一种抽象的模糊的艺术形象。影视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直观的、具体的、可感的,因而容易唤起观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易于被不同层次的观众所理解与认同。不论年龄大小、文化程度高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议论、交流和评价。特别是电视,具有小屏幕、近距离观赏、“面对面交流”等特点,再加上家庭的欣赏环境、欣赏方式的随意性等条件,极易产生亲切感。观众可以边看边议论,无拘无束,很容易参与其中,发表评论,人人都有发言权。从上述意义说,每个观众都是影视艺术评论者。然而,这种大众性的口头评论,自发性强、随意性大,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生自灭,言过无痕,很难留存,也不易收集和传播。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只不过是一种感性的表面化的审美反映。这一切,如要见诸文字就复杂得多了。它不仅仅需要视听感官的感知,还需要调动各种心理机制的参与。因此,从真正意义上看,可狭义地理解为影视艺术评论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再次,它参与性最强,因为影视艺术是蒙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二)影视艺术评论者的素养影视艺术评论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创造活动,因此影视艺术评论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能力、“创造性的思维活力”和娴熟的写作能力。这一切,均来自于各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第一,必须具有合理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理论修养,才能使自己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是欣赏、评论影视作品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正如颜纯钧先生所说,观赏影视艺术,“不仅涉及眼睛和耳朵,更涉及整个心灵,涉及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和理论”。因为影视艺术是高度综合的视听艺术,它不仅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集于一身,而且还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那么,作为影视艺术评论者,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就很难进入接受过程,建构具有独特个性的接受客体,就无法完成审美欣赏任务。因此,影视艺术评论者必须注重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论修养。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二)影视艺术评论者的素养上一页下一页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第二,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影视基础理论和影视文化知识,懂得影视语言和影视艺术创作及欣赏规律。这一切,都是从更高层次上去欣赏、评论影视作品必备的条件。掌握了这一切,才能使影视评论的写作不流于一般化,体现出鲜明的影视化特征。影视艺术评论,作为联系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可以帮助创作主体掌握受众的审美心理、艺术追求及其变化,从而为继续创作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受众更好地欣赏作品,提高受众的审美欣赏水平,更新受众的传统观念和审美意识,形成新的审美需求和艺术观念,为影视艺术的再创作提出更高的需求,最终促进影视艺术的发展。显然,影视评论要发挥这样的作用,其作者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影视理论和美学修养,使自己由外行变为内行。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第二,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扎实的影视基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第三,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学基础。因为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很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就是由中外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影视艺术也不例外。人物,永远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生活的聚焦点。有了文学基础,就掌握了了解人生、研究社会的基本功。同时,丰厚的文学修养又是娴熟的写作能力和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本源。第四,实践出真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因此,影视评论者必须经常投人欣赏实践,多看、多写、多修改,不断地积累审美、欣赏、写作经验,才能在影视艺术评论的大地里有所收获,有所成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第三,必须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学基础。因为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二、影视艺术评论的写作影视评论的写作过程,实质就是调动评论者的各种知识、生活经验和理论修养,对作品进行具体化—再创作,建构接受客体的过程。由于各人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的不同,所建构的接受客体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好的影视艺术评论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写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就必须首先解决写了i‘么和怎样写的问题。总结分析以往的影视评论实践的经验,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写作规律和要领:(一)选好角度,量体裁衣影视评论的角度,就是写作的切入点、突破口,即从什么地方入手,评论什么。角度选好了,写作的内容也就基本上确定了。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影视艺术,对其评论的角度多种多样。可以说,构成影视艺术的各种要素,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切入点,成为评论的对象。针对不同的评论对象和范围可分三类进行探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二、影视艺术评论的写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1.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论可以评思想内容(如:《艺术地透视时代改革主潮—影片<黄山来的姑娘>漫笔》),评主题(如:《呼唤民魂的复归—评影片<焦裕禄>》《隐蔽的艺术—谈<为什么生我>的主题及其他》),评艺术形象(如:《深厚文化底蕴下的芸芸众生—评电视连续剧<皇城根儿>》《浅谈靳开来形象的塑造》),评艺术特色(如:《<喋血黑谷>特色之我见》《略论影片<人生>的美学追求》),评情节构思、结构特点(如:《总体构思的失败—我看<人生>》《套层结构的新尝试—电影<奔向银幕的马>漫笔》)……可以进行整体分析,也可以进行局部探索。如:评开头、评结尾、评细节,或者评一组镜头、一幅画面、一个手法、一首主题歌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1.对一部影视作品的评论上一页下一页返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2.对一系列影视作品的评论可以评某个时期影视艺术的创作倾向和特点,或评一个时期或某个地区影视艺术的创作概况(如:《论新时期电视剧艺术的发展》《银幕现实主义的开拓—评长影新时期的故事片创作》);也可以对某一类题材或某一类作品进行综合评论,如: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成就、论新时期的喜剧电影、论女性电影等;还可以就某个问题对一系列相关影视作品进行评论(如:《妇女解放与传统文化—新时期银屏女性形象透视》);还可以就某类影视现象、电影思潮评一系列影视作品(如:《论第五代电影》《论谢晋现象与谢晋电影》)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2.对一系列影视作品的评论上一页下一页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课件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3.对作家、艺术家的专题评论可以评编剧(如:《论王兴东、王浙滨的编剧艺术》《论夏衍的电影改编》);评导演(如:《论李前宽、肖桂云的导演风格》《论张艺谋及其影片》);评演员(如:《论潘虹的表演艺术》《论赵丹的表演成就》);还可以评摄像、评化妆、评服装、评特技等。影视艺术评论的角度真是举不胜举。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构思成篇。如此多样的评论角度,应如何选择呢?总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一是考虑作品的实际,抓其突出之点、创新之处,或有明显瑕疵之处,选择可谈并且能够谈出特色的角度。二是根据自己实际,如资料占有、知识积累、艺术功力、理论水平等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够谈出独到见解的角度。三是衡量评论界实际,选择别人没有写过的,能够发挥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新颖独特的角度。角度选好了,就可以定题目,文章就有了成功一半的基础。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3.对作家、艺术家的专题评论上一页下一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二)抓准特点,深入挖掘每一部影视艺术作品都有很多特点,应该抓住其有别于其他作品的创新之点、独特之处加以评论。这一点之所以引起你的注意,使你激动或厌倦,可能就是该作品最感染人、打动人的闪光之点,或有着明显瑕疵之处。有的理论家称之为“感觉点”“动情处”。抓住这一点进行深人挖掘,就能有的放矢,写出情理并茂的评论,而不是空发议论,套活连篇,人云亦云。这里的关键是“感觉点”要准,即对作品的理解要符合实际,才能抓准特点。现代接受美学认为,“面对同一艺术作品,不同的接受主体会建构成具有不同色彩的接受客体”,也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如果评论者所建构的接受客体与创作主体的意图相吻合,就意味着接受主体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认同与接受,就会产生审美愉悦。这样的评论必然是有的放矢、符合实际的科学论断。反之,如果评论者建构的接受客体与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图相悖或错位,就意味着“感觉点”不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二)抓准特点,深入挖掘上一页下一页返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没有真正理解作品,就会作出不准确,甚至是荒谬的评论。比如,电影《雷雨》上映后,有的观众一出电影院就说:“这部影片就是表现一家人乱搞(乱伦)。”这种“感觉点”就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荒谬的,说明他没真正看懂影片。而有的观众看完《雷雨》后,则从中领悟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尖锐的阶级对立和腐朽的社会必然崩溃的趋势。这种评论抓住了作品的实质,是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因此,现代接受美学还把接受的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认为“艺术的欣赏过程,是一个由浅渐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所谓“感性”,对于影视欣赏来说,就是以一种直觉或直观的“感知”来建构接受客体。所谓“理性”就是经由对作品直觉的“感知”进入对其中所蕴涵的艺术真啼的领会和把握,通过理性思维来实现其对接受客体的建构。比如前文所述的两个观众对《雷雨》的评价,前者是感性的、表面化的、浅层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没有真正理解作品,就会作出不准确,甚至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次的建构(评论),后者则属于理性的、深层次的建构(评论)。如果进一步深人挖掘,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分析,把握了作品的精髓,领悟到了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这样的建构(评论)就会达到更深的层次。有的评论甚至捕捉到了创作主体在作品中试图表现,但并不十分明确的东西,并通过分析和闸释,使其明朗化、系统化,这样的评论既准确,又深刻,既适应创作主体,又高于创作主体,是真正的真知灼见。比如有的评论家对一些探索性影片的读解、刘析,使人茅塞顿开,不仅启迪了观众的智慧,也开启了艺术家的灵感,提高了全民的影视鉴赏水平。这样的评论是高水平的、最理想的,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对作品把握得准,又挖掘得深呢?从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和理论家的启示,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次的建构(评论),后者则属于理性的、深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1.欣赏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为评论而进行的欣赏,目的不是为了娱乐、消遣,而是为了探索艺术的奥秘。因而在欣赏过程中,要带着探索精神,积极介入,不能满足于了解表面的故事情节,而要边看边思索,发掘其背后蕴含涵的丰富的审美信息,发现突出之点绝不轻放过,而要极力进行破泽和剖析。2.做好有关作品的各方面资料的准备如准备好有关作品简介、编剧、导演、演员等作家、艺术家的资料、创作谈、导演阐述,以及关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等资料。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据颜纯钧先生介绍,夏衍同志看影片前,总是先读故事梗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测和想象。然后在观赏过程中,自觉地把自己的推测和想象与影片实际相比照,从而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这些经验,对我们是很好的启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1.欣赏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上一页下一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3.做好精神准备欣赏过程中,绝不放松自己的注意力,而要由始至终处于紧张的接受状态,不仅要调动视听感官,积极接受视听信息,而且要调动思维的活力,不断地思考、联想、分析、判断、推理,才能挖掘到艺术的真啼。(三)确定形式,精心构思内容决定形式,由于影视评论的角度多种多样,影视艺术的特点异彩纷呈、各人的感悟千差万别,影视评论的形式也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影视评论没有固定的程式,但总结历来的影视评论实践,归纳起来,大体有这样几种主要的文体形式,即论说体、对话体、书信体、诗歌体、随笔散文体、观赏札记体、观众絮语等。其中论说体是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文体形式。这里,我们着重探讨这种形式的影视评论。论说体又包括短论式、观感式、批评式和阐释式(论文式)等几种。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3.做好精神准备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短论式评论:多就评论对象的某一点有感而发,就某个问题深人挖掘,阐明道理,谈出自己的深切感受和看法,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特点是角度小,内容单纯集中,以小见大;文字少,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笔犀利活泼,针对性强,风格类似杂文。观感式评论:即影视作品的观后感。多评论对自己触动最大、感受最深之点,内容多涉及作品表层的外部联系。特点是秉笔直言,真诚坦率,态度明朗,观点鲜明,感情色彩浓,具有直观性,写作时间短,见报快,观后挥笔即成。评论几乎与作品播映同步,时效性强。如果写作太慢,播映期已过,就会时过境迁,再好的评论也难以发表了。批评式评论:大多针对影视作品中的瑕疵、问题,揭露其中的矛盾,提出质疑和批评。通过艺术原理、事实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来阐发论证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和态度。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短论式评论:多就评论对象的某一点有感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阐释式评论:也称为综合分析论证式。内容与观感式相反,多深人作品内部,探求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挖掘作品深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是论说体中最基本的评论方式。这种评论方式,需要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作品有总体性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显然,上述几种形式的评论,侧重点和笔法各有不同,但归结起来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三种构成要素。论点,即评论者对评论对象的看法、观点、见解;论据,指支撑论点的理论依据、客观资料及作品本身的实例等;论证,就是通过论述、判断、推理,用论据对论点进行阐述、证明的过程。因此,把这几种方式统称为论说体。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阐释式评论:也称为综合分析论证式。内容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上述不同方式的论说体评论,只不过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对一些优秀的评论加以总结概括出来的,目的是供写作时参考。实际上这几种评论方式之间并没有鲜明的界限,而且常常是相互影响、彼此兼容的。写作时没有必要把某种方式当成模式对号入座。只要对评论对象(影视作品)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写作灵感和激情,完全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按照自己的精心构思写下去。所谓构思,就是写文章时的思路。构思的过程就是思路形成的过程。这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思路也就是思想的行动,它好比思想走着的一条路:从哪里开始,怎样一步步往前走,又怎样到达终点。写什么内容,提什么观点,是否设分观点,设几个分观点,用哪个原理、哪些材料去论证,怎样论证……这一切,都需要精心布局,巧妙安排,这就是构思。只有构思巧妙,新颖独特,评论才能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因此,精心构思是写作时必须高度重视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上述不同方式的论说体评论,只不过是为了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四)掌握方法,力求创新影视艺术评论的写作方法是由文体形式决定的。即有什么样的文体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写作方法。由于文体形式的多种多样,评论的方法也必然千变万化,无法一一赘述。这里,我们仍以论说体评论为主,阐述几种最基本的方法,以供借鉴。1.综合分析归纳法此法也可称之为纵向刘析法。这种方法往往开宗明义,先提出总的观点,亮出论者对作品的看法和评价。然后,将作品打乱,运用逻辑思维,依据作品诸因素的内在联系,重新组合、提炼出几个分观点,分别用事实(作品中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使总观点进一步深化。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四)掌握方法,力求创新上一页下一页返影视艺术的鉴赏与评论课件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如《关于影片<重庆谈判>的文化思考》(姚莉)一文,就以开门见山式的开头提出论点:“一部历史巨片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原貌,更在于其中熔铸着当代人对历史的文化思考与评价。影片《重庆谈判》的成功,正在于此。”下面提出三个分观点,从三个层面加以论证:(1)“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两种相对立的文化传统,即以君为核心,维护专制独裁统治的封建文化;以民为本,抨击、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文化。任何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无不渗透着这两种文化传统的对立与交锋。国共两党的政治谈判也不例外。”接着用谈判中的事实说明国共两党所继承的分别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与精华。

  (2)“任何政治谈判,实质都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胆识、智慧和心理的较量”。“这种较量又是通过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个具有高深文化素养的统帅人物体现出来的”,因而,“斗智斗勇中渗透着文化情趣”。接着通过两人的对话和谈诗论赋,说明各自承袭的不同文化传统。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如《关于影片<重庆谈判>的文化思考》(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3)“在编导精心再现的时代特点、情绪氛围中,也无不浸透着编导的文化思考和卓见”。此后,通过平行蒙太奇推出的重庆与延安欢庆抗战胜利的不同场景的对比,说明两种文化的不同实质。最后加以归纳:“总之,这些艺术处理,不仅再现了历史真实,而且深人到历史的纵深处,挖掘了现实阶级斗争的文化底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进步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体现了人类文化史螺旋上升、不断升华的发展规律。”使开头的总观点得到升华。结尾得出结论:“在共和国系列历史巨片中,《重庆谈判》不愧为匠心独运,别具特色的佳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3)“在编导精心再现的时代特点、情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全文从三个层面(内容、人物、场景)紧紧围绕“文化思考”这一核心命题展开论证,综合—分析—归纳,层层写来,步步深人,使之富有逻辑性。不难看出,综合分析归纳法是论说体评论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评论者必须掌握的。当然,写作过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又是灵活多变,各具千秋的。2.比较分析法此法即把评论的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置于历史与时代交叉的艺术坐标系中,找到其应有的位置,通过比较,看其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纵向比较与横向对比两种。纵向比较:把所评作品与影视艺术史上同类作品进行比较。比如,新时期之初,电影《小花》放映后,有的评论就把它与以往的军事题材影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过去,我国军事题材影片,大都正面描写革命战争的历程,歌颂某种军事思想,或战略战术原则的英明正确,通过战斗塑造英雄人物性格和品质;影片《小花》则突破了这种框子,把战争和人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全文从三个层面(内容、人物、场景)紧紧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位置进行了颠倒,基本上把战争、战斗推到了后景,作为背景虚写,而把人、人情和人的命运移到前景来,“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革命战争中人的命运的变化(这在过去是禁区),并着力渲染赵永生兄妹三人的骨肉之情、革命之情”,表现人物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充满了抒情气氛。有的评论指出,影片所采用的彩色镜头和黑白镜头交替出现的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时空交错式的结构,在当时是首次出现的,很有新意。从而得出结论:这部影片“是我国电影创作上的一个新的突破”,“标志着中国现代电影的开端”。有比较才能鉴别,如果不把作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没有对我国电影的总体了解和把握,就影片本身评影片,是很难得出如此深刻而独到的结论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位置进行了颠倒,基本上把战争、战斗推到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横向比较:把评论对象与同时期的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比如,国产优秀影片与进口大片的比较分析,大陆影片与港台影片的比较分析,或者将两个导演的作品进行比较等。通过对比,可以发掘各自不同的文化意蕴、美学追求、长处与短处等,从而为中国影视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3.横断面切入剖析法如果说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宏观分析、开放式评论的话,那么横断面刘析法则属于微观分析。即从所评作品中摄取一个横断面:一个场景、一个段落、一组镜头,或一个细节等,将其展开,进行细致入微的刘析。并由此生发开去,谈及影片的艺术个性或成就。散得开,又收得拢,最后仍回到所谈的问题上来,从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横向比较:把评论对象与同时期的影视作品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比如《出“手”不凡—<黄土地>感言》(王志明)一文,开头即提出《黄土地》是精湛的,接着,从洞房花烛夜突然切入的一只黑乎乎的大手的描写谈起,详细描绘刘析了这只黑手出现的前前后后的情景、翠巧惊恐的表情和惊慌躲闪的动作、手的出现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加以评论:“手,在银幕上真可谓弹指工夫,却‘弹’走了洞房中全部的‘红’的暖意,‘静’的氛围,从而给我们以心灵上的震憾!”接着由手说开去,谈到对顾青和翠巧两个人物刻画的方法,认为,“它似乎并不是着意于人物的个性化描写的。甚至它有点‘挺而走险’地用了类型描写的笔法”,“只求把握人物的大致轮廓”,这样写的作用:“腾出笔墨去谋求新的表现”。由此又引中到“求雨”“打腰鼓”等大场景描写的良苦用心,说明“类型描写也是一种艺术把握,它有意弱化着人物个性,而使主题意蕴在整体气氛中得到强化,这实际上是更高层次上的艺术个性”。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比如《出“手”不凡—<黄土地>感言》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最后,又回到手的评论上来:“手的表现亦然。‘不见其人,只见其手’,对于人物刻画来说,当然是一种模糊,然而,导演要的就是这种模糊。”“影片想说的只是翠巧嫁给了哪类人,而不是哪个人。在这里,具体哪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注意发挥了观众模糊思维的潜力和积极性”,“让我们在这只黑粗的手的局部性暗示中去想象其全人”,“去捕捉另一只抽象意义上的手—残害翠巧和翠巧们身心健康的封建主义之毒手”。从而揭示出一种艺术哲理:“模糊,原本亦可是清晰的一种手段”。很有思辨色彩,全篇都充满了辩证法,分析得既到位又深刻,见解十分精辟独到,充分体现了横断面切入刘析法的妙用。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最后,又回到手的评论上来:“手的表现亦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4.影像读解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我国新的电影美学—影像美学的崛起,影坛上出现了一系列在这种美学理论影响下的探索性影片,如《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盗马贼》《晚钟》《猎场扎撒》等。此后,不少电视剧也开始吸收影像美学的营养,努力寻找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新视角,既注重叙事,又重视造型,创作了《丹姨》《太阳从这里升起》《希波克拉底誓言》《秋白之死》等优秀的现代电视剧。影视评论总是伴随影视创作实践同步向前发展的,于是影像读解法便应运而生。这种评论方法的特点是,从影像入手,注重研究镜头、画面、电影造型、电影声音、色彩、构图等诸因素的表意功能。通过读解,发掘其中的深刻蕴含。因此,要求评论者具有较高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影视理论基础,不被表面的故事情节牵着走,而要善于思索,在读解中欣赏,在欣赏中有所发现。从看似平常的镜头、画面中,发掘出他人意识不到的奥妙。这种评论,显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创造。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4.影像读解法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比如,1979年上映的影片《一个和八个》,有的观众看后觉得没}i么意思,有的根本没看懂,有的甚至看不下去。原因在于这部改编自郭小川同名长诗的影片,表层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八路军指导员被叛徒诬陷为内奸,投人随军监狱,同八个真正的匪徒罪犯关在一起,内心经受着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但始终对党忠贞不渝。这八个罪犯在这位共产党人崇高灵魂的感染下,终于在战火的洗礼中净化了灵魂,完成了自我更新。影片并不着意于人物外部冲突的展示和情感的宣泄,而注重画面和造型,因而使习惯欣赏故事情节的观众很不适应,感到晦涩难懂。而陈犀和先生却作出了详细的读解:“面对这样一个素材,《一个和八个》的改编者并不满足于将声画仅仅作为完成故事情节的手段,而是积极地用它们来传达原作的灵魂”,通过“一个好人终于沉冤大白”的外部事件所“折射出来的精神现实—一场灵魂和信念的搏斗……”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比如,1979年上映的影片《一个和八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我们先来看影片的构图和色彩。影片在构图上一般都比较饱满,近景和中景相当多(因为牢房里没有太大的空间)。有时甚至给人以撑破画面之感。例如,影片中第一个牢房的镜头,一条条的横杠横贯画面,加上沉郁的色调,给人一种压抑和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有的画面又用巨大的前景(磨盘、箩筐等)占去大部,而只给主题(画面中的人物或脸部)留下一个角落。……在这个基础上,作者也用了一些开阔的构图,以形成对比。例如,部队在遇难村民前默哀一场,镜头慢慢地越拉越远,给天地留出广阔的空间,加上静止持续的画面,似乎无限地扩大和延长了痛苦。又如疯子大喊:‘都杀光了!’向远处跑去,疯子越跑越远,逐渐成为画面中的一个点,辽阔朦胧的空间则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这种解读无疑给我们以启迪和导引,使我们按照这种提示,逐渐进入影片所提供的陌生而又全新的信息之中,慢慢地领悟、感受其无穷奥秘,从而由不适应到适应,最终更新了审美观念,提高了欣赏水平。此后就可以对此类影视作品欣赏自如了。现在,影视读解法已经不再是理论家的专利,逐渐被更多的受众—影视评论者所掌握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我们先来看影片的构图和色彩。影片在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

  此外,影视艺术评论还有艺术本质抽象法、历史文化透视法、精神分析法等多种,这里不再一一阐述。这些评论方法只不过是从影视评论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实际上,写作过程中很少单纯采用一种方法,往往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几种方法兼收并蓄,或以一种写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艺术贵在创新,影视评论的写作也不例外。没有必要用已有的套路来束缚自己。只有既研究别人的经验,掌握成功的方法,又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刻意求新,才能写出自己的特点、风格与个性。像《才子乎?大侠乎?》(白丽)一文,评的是改编的香港新潮片《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弊病。从内容上看属于批评式,形式又类似短论,但却突破了论说文体评论的写法,而采用一种反讽手法,正话反说,虽措辞尖锐,却不失柔和,淋漓而不失含蓄、深刻又不显强硬。比如:昔口之“风流才子”、温文儒生唐伯虎,如令却“借尸还魂”为“鲍世武功唐大侠”,这本属不伦不类,但作者笔锋一转:“要知道这才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此外,影视艺术评论还有艺术本质抽象法第二节影视艺术评论陌生感、距离感—新鲜感,才逗笑逗乐呢,才有票房价值呢。”既具有讽刺挪榆意味,又道出了创作主体的某种心理:要票房,草营艺术,“管他什么张冠李戴、风马牛不相及、画虎类犬,胡编才有新意”,“赚他一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