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里扒出来的图书馆

  缘起

  在黄河之滨,太行之南,汶水河畔,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它就是莫沟。

  太行山脉逐渐向平原过度的地方,是丘陵。这片丘陵地带早期的居住形式,就是窑洞。

  

  视频中的讲述人、乡土建筑设计师彭志华说,“老苗窑洞图书馆,可能是全中国仅有的、有窑洞特色的、庭院式的乡村图书馆。”这个图书馆被广大网友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来听一听他讲述有关这个建筑的故事。

  

  当初,来到这座窑洞院落的时候,看到这个老宅子相当破旧,院子里,还有屋顶的瓦上都杂草丛生,但是院落外生机盎然,一大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田。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当时就有一种冲动,就是让这座建筑重新焕发它的生命力。

  和现在建成后的样子比较起来,这里仿若隔世。

  

  院子全是杂草,因为长期没有人居住,有很多瓦砾和泥土,整个院落共有八个窑洞,有一半是坍塌的。

  

  这个宅子呢,是明清时代的建筑,主人姓苗。这位苗姓的主人,非常有经营的头脑,做的是漕运的生意,后来家大业大,把宅子修的特别好,各种功能都具备,建筑的细节也非常讲究,可以说是当时的“豪宅”。

  到了民国年间,这个宅子里还兴办过私塾。解放后,当地的区政府机构在这里设置,再之后,办过小学。

  

  在文革期间,为了保护这个宅子,有心的村民用土胚墙把大门垒起来了,因此它免遭劫难。我们把它从土里扒开以后,发现这个门拱雕的很精美,上面有四个字——耕读传家。我们当时觉得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动。

  

  我们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乡村化是主流,当时社会上的精英阶层大部分都是从乡村出来的。

  人们一边劳动耕作,一边寒窗苦读。有很多家庭的家训就是“耕读传家”,希望子孙们既能敬畏耕耘劳作的辛苦,也不忘读书修身治国平天下。那时,人们的抱负,就是这样的。乡村的文化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

  这些历史和文字叠加起来,分明是中国几千年来耕读文化传承的空间缩影。

  构思

  

  客观说,光有我们设计师、艺术家的眼光,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政府、村民共同参与来挖掘老宅子的文化价值。孟州市委书记李英杰是一位有情怀的官员,他跟我们一块儿在村里考察,一块儿聆听村里发生的故事。

  就因为老宅子过去所独有的历史,我们决定在这里做乡村图书馆,做成一个与现代文明同步的窗口,做为一个启迪民智的尝试,这也许是带给老百姓最大的福祉。

  

  现在的乡村学校越来越少,乡村凋敝了,更别提图书馆了,文化传统和乡村伦理之间的中断,成为城乡之间最大的鸿沟。

  没有书香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

  

  我们一定要保存过去的记忆,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这个不能丢,一定得保存下来。所以我们的整体思想就是,一是修复坍塌的房屋,二是空间上进行突破。

  呈现

  我们把原始的窑洞加以修复,保留了最初的空间形态, 做了一些功能空间,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还有韩愈书屋、书法室、接待室、洽谈室等,24小时向村民开放。

  

  

  

  原来的窑洞狭小、潮湿、阴暗,我们要做图书馆,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它要有一些大的空间。

  

  我们探讨了很长时间,有一天突然脑洞大开,我们决定把三个窑洞组合到一块,在相邻的土里面挖一个大厅出来。当时这个想法令我们兴奋不已。

  

  我们把大厅拔高、露天,在上面做个双层的屋顶,双层之间,有窗户可以让天光进来,就解决了采光问题,通风问题。这样的话,我们这个图书馆,既有传统的院落的记忆,老窑洞的模样,然后,也满足了现代公共空间功能上的需要。

  

  现在看到的这个这些构架,柱,梁,其实里面是钢结构的,后来我们在外面包了一层木头。它的主要作用呢,是结构上让它顶住两边的高墙,让结构稳定,把土的侧压力给顶住。

  

  当然这些空间,光有这些还不够,这只是一些功能性的东西,其实我们在做时候,还要找到一些文化性东西。除了这个传统文化的记忆,我们更想给予它精神上的符号。比如说,这个大厅的屋顶,做成了一个舟的造型。“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我们对小孩在读书上的一种隐喻,一种期许吧。

  

  我们内心里有一股火热的力量,努力突破城市标准化、工业化建筑带来的牢笼和枷锁。可以说,只要是优秀设计师,来到乡村,来到土地上,就有一种东西自然而然的爆发出来。可能我们在城市待的太久了吧……

  

  建筑是一种艺术,它的修筑过程需要共同融入艺术和工匠精神。

  

  

  要实现艺匠结合,政府就要把当地的工匠发动起来。好在这个村里有一批老工匠,他们有传统的手艺,又有匠人的专注,一砖一瓦,浸透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有个姓万的老工匠,今年七十岁了,一块参与到这个老苗书馆建设过程中。他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和我们一起把他儿时读书的破院子重新修整成子孙们读书的地方。

  

  

  设计师来到乡村,必须去对土地进行了解,对一砖一瓦了解,跟工匠的共同参与,才能做成今天这个模样。

  期许

  

  窑洞是被土包围着的,土是会呼吸的,所以窑洞里面冬暖夏凉。我们人的阅读行为,多少会带点挑剔,舒服的环境是特别重要的。

  

  我们的下一代也特别需要有书香的环境。如果今天我们不去关注他们,未来我们定会为我们的短期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现在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嘈杂,我们每天都在看着手机,难得有个这样的场所,我们能安静的坐下来,去好好的看看书。

  

  

  我们希望,来到这里的人,能够在这个自然生长,从土里扒出来的这么一个建筑里,安静地看看书……

  

  这个建筑承载了很多,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

  政府的,村民的;

  乡村的,社会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到这里。

  我相信它就像一颗种子,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

  ……

  关于彭志华先生

  彭志华先生,郑州合筑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州轻工业学院研究生导师、法国建筑师设计协会会员、清华大学房地产EMBA ,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学院。

  彭志华先生是一位从设计师创业成长起来的艺术型企业家、业内知名资深设计师,在建筑规划、景观规划、房地产开发等方面有着近20年的从业经验,倡导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的设计开发理念,在城市高端住宅、旅游度假酒店、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等方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近年,彭志华先生受邀参与以老家莫沟为代表的多个美丽乡村及乡村度假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其中设计的单体建筑堪称佳作,受到业内外好评。彭志华先生“艺术归乡”、“设计+”、“艺匠结合”的乡村建设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认可,目前受聘于数个地方政府作为乡村建设顾问。

  彭志华先生曾多次参访考察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美国等设计创意强国,并和国际知名设计机构STUDIO ARCHEA、格雷戈蒂国际设计公司、积水房屋株式会社、纳得工房研究所等交流学习。

  延伸阅读:

  一个河南的小乡村,为啥在北京引起了这么大的关注?!

  耗时700多天,热爱乡村的他在水泥城市打造了一个最任性的桃花源

  合筑设计,2006年成立,是一家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为一体的专业化设计公司,公司擅长规划设计人性化居住环境、商务空间、设计创意空间。

  此外,近两年公司致力于多个美丽乡村及乡村度假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近年在美丽乡村设计领域颇有建树。如老家莫沟、庐山 ·东篱下、莫沟凤凰嘴度假酒店、窑望乡村民宿等项目,为修复乡村生态、传承乡村文化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