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脑论——锻炼头脑更快、更高、更强!

  微信公众号:逻辑头脑力

  

  一、健脑的界定

  思维科学博大精深,我在这一领域已钻研了二十多年了,不过每当遇到“思维训练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时,还是常常难以作答。因为你面对的询问者可能是中小学生、普通家长,也有可能是商业精英,政府官员,还可能是专家学者、教师校长……总之问题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导致了我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费力解答这个问题,才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着实令人苦不堪言,不胜其烦。

  如果把思维科学体系比作一片森林,那思维训练就像是其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对于外行人来说,要理解这棵大树已经非常吃力了,更毋庸说要搞清楚整片森林的状况,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以前总是想通过全貌描述来让人们理解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作法,讲的人累,听的人更累,最后问题还没说清楚。

  一般人不关心思维训练是什么,只关心它有什么用,而思维专家首先要知道思维训练是什么,然后才会谨慎地界定它的功能用途。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沟通产生障碍。

  经过长时间的深度思考,我终于领悟到要让人们能够比较轻松的理解“思维训练”的价值,就得抛开学者思维,转而从常人的角度先考虑思维训练有什么用,再解说它的本质是什么。

  那么,思维训练有什么用呢?

  简单讲就是——健脑!

  众所周知,健身可以强体,人们通过肢体的运动锻炼能有效地促使体能强大。同样的道理,健脑可以强智,人们通过头脑的运动锻炼能有效促使智能强大。不过头脑的运动不是形之于外的空间运动,而是藏之于内的思维运动。因此,思维训练与体育训练是完全相通的,无论是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的强化训练,还是臂力、腿力、腰力的强化训练;无论是科学思维、艺术思维、营销思维的方法学习,还是打篮球、拳击、游泳的方法学习,它们在形式上几乎完全相同,都能创造出显著成效。

  如果说体育训练研究的是如何强健身体的学问,那么思维训练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强健头脑的学问,它包含了丰富的训练类型和方法技巧。从某种程度来讲,健身有多少种形式,健脑就有多少种形式;健身有多少种方法技巧,健脑就有多少种方法技巧。

  “思维训练=健脑”这个结论可以帮助人们非常直观地理解思维训练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规律:

  1) 健脑(思维训练)是可行的,就像健身是可行的一样。

  2) 健脑(思维训练)可以使智能强大,就像健身使体能强大一样。

  3) 健脑(思维训练)是任何人都需要的,就像健身是任何人都需要的一样。

  4) 健脑(思维训练)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的,就像健身贯穿老中青少幼婴一样。

  5) 健脑(思维训练)具有多重功效,就像健身具有多重功效一样。

  从需求的角度来划分,健身可分为三大类:

  1)娱乐类健身——追求的是自娱自乐,身心舒畅,例如儿童们的跑、跳、打、闹游戏。

  2)竞技类健身——追求的是更快更强,技压群雄,例如田径比赛、体操比赛等。

  3)实用类健身——追求的是优化身体素质或工作技能,例如老人练太极拳治疗疾病,军人训练格斗技巧提升战斗力。

  从层次的角度来划分,健身可分为两大类:

  1) 大众类健身——对各类运动项目学会即可,不求精通。例如,一般人的跑步、打篮球、舞蹈等体育活动。

  2) 精英类健身——在某类运动项目方面精益求精,达到专业高度。例如,长跑健将、篮球明星、舞蹈大师的专业训练。

  通过简单的类比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健脑也与此类似。从需求的角度来划分,健身可分为:

  1) 娱乐类健脑——追求智力层面的愉悦感,例如:棋牌游戏、猜谜游戏等。

  2) 竞技类健脑——追求智力层面的竞技,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例如:记忆力竞赛、象棋竞赛、奥数竞赛等。

  3) 实用类健脑——追求智力层面的生活需要或工作需要,例如:老年人的养生健脑、学生的学习智力培养、警察的观察力训练、艺术家的想象创意开发、企业家的系统思维修炼等。

  从层次的角度来划分,健脑可分为:

  1) 大众类健脑——普通水平的健脑,思维训练量比较小,而且没有系统性。例如,低强度的记忆力训练,生活类问题的分析力训练、编童话的创造力训练等。

  2) 精英类健脑——专业水平的健脑,思维训练量比较大,而且具有系统性。例如,高强度的记忆力训练、技术类问题的分析力训练、编电视剧的创造力训练等。

  

  二、健脑的定位

  这几年思维训练突然在国内变得火起来,从针对孩子们的多元智育、右脑开发、记忆力培训、逻辑狗、奥数,到工商企业界流行的创新思维、六顶思考帽、思维导图、战略思维、系统思考、金字塔理论、领导者之剑,名目之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让许多求学者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选择。

  其实,如果抛开了各类思维课程的表面概念,直接洞察本质,我们不难看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健脑,即所有的思维训练都是为头脑服务的!

  明白了这一点,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施教者都可以比较准确的给自己做定位,避免走许多弯路,甚至误入歧途。

  对于学习者而言,定位意味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

  1) 参加各类思维课程的目的是什么?

  蒙住双眼,把扑克牌放在鼻子下闻一闻就能说出数字花色;迅速翻阅书本,几秒内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就是青少年脑力开发后的神奇功能,你信么?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信了。这家“赢在有脑”培训班的初级班3天,学费49880元,中级班5天,学费59880元,加上食宿杂费,每个孩子的培训开支都在6万至11万元。

  许多家长听信教育机构的一面之词,头脑一热就花费重金给孩子报名,结果孩子右脑没有开发出来,倒是养成了撒谎作弊的坏习惯。

  这是一个典型的没搞清楚学习目的的案例,那些给孩子报名的家长们根本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即使退一万步,假设这个右脑开发班真的有效,孩子们通过学习掌握了蒙眼看字、一目十行的神奇本领,那又能怎么样呢?

  蒙眼看书,是一个娱乐本领。明明能够轻松地睁眼看书,为什么一定要苦修蒙眼看书的本领呢?而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更多侧重的是竞技。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看书的终极目标不是求快,而是要能理解和掌握其中的重要思想理论。不过有几个家长在给孩子报名时会多问一句:孩子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看完书后能理解书中多少含意?

  就算能一天看完100本书,但不知其意,又有什么用呢?达不到这个目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右脑开发不过是培养了孩子们一种竞技本领,而在生活和学习中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2) 各类思维课程的功效是什么?

  俗话常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仍抱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学习思维,他们总幻想着通过短期培训就让自己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而很多教育机构为了迎合这类消费群体,往往会精心设计令人炫目的公开课,例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学生记忆力培训就是这样,很多记忆大师在全国各地巡讲,当堂演示他们神奇超凡的记忆本领,而家长和学生们看了也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现场马上交钱报名,可学完后却大失所望,一方面是自己在短期内根本达不到大师们的高度水平,二是就算掌握了几个速成的记忆本领,如记人名、背圆周率,在现实中也用处不大,过不了多久也就闲置不用了。

  “任何技能都是反复训练的结果,脑力技能也不例外”是我每次上课都会对学员们强调一句话,目的就是要学员们对思维课程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大师的本领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没有高强度的脑力训练,没有持之以恒的时间的付出,就想让头脑智力优秀卓越是一种不可能的妄想。

  那么,学习思维是不是不存在速成的捷径呢?

  从我多年的思维培训经验来看,“速成”是存在的,但它有条件限制,是相对而言的,不能无限夸大。以创新思维课程为例,接受过1天创新思维训练的学员与他们没参加学习前的水平相比,至少要有10倍的差距。但这个差距不是来自他们个人的努力,而是知识传承的威力,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别人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智慧经验浓缩到一堂课里传授给你,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可以在实践中自觉地做正确的事情,后者则要靠盲目摸索,不断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在哪里,而这个探索过程可能需要花费几年、十几年、甚至终生的时间,以及无数的金钱。

  不过,在脑力技能提升方面,速成是比较困难的,这就像人们可以一天学会开汽车,但无法一个月成为赛车高手。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优势和实力才能慢慢积累而成,即使侥幸遇到某个名师,掌握了一些特殊的诀窍,这也仅仅是能帮助人们提高训练的效率,可以相对花较少的时间,较少的训练量取得较大的训练成果,即投入产出率比较高一些,但绝不存在可以不劳而获,一步登天的情况,所以那些怕吃苦,不愿意做大量训练的人学习效果通常很差,脑力技能不会有明显的提升。

  3) 自己的学习方式属于哪个层级?

  国外有个“1万小时”理论,据调查任何人只要在某一领域持续投入1万小时的训

  练,都可以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天才。

  秘诀是简单的,但是实践却是困难的,许多人喜欢立大志,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想的时候总是要发奋图强,但做的时候却怕吃苦受累,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到头来一事无成。

  健身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但是有多少人每天能坚持锻炼身体,又有多少人能像专业运动员一样高强度地做训练呢?

  我经常能接到许多网友或读者的咨询电话,他们是看了我写的文章或书籍后,非常想对自己的头脑进行锻炼。对这些求教者的热情我很感动,但对其坚持性却不太看好,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劳动不是体力劳动而是脑力劳动,同样最艰苦的训练不是体力训练而是脑力训练。我的建议是,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缺乏自制力,无法长期坚持做艰苦的脑力训练,要么报个培训班让别人督促自己做强化训练,要么就干脆泛泛了解一下,做一些娱乐性的健脑活动项目,既可以开心,又可以活跃思维,当然这样也别指望有多么显著的效果。

  在讲思维课的时候,我通常会把学员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具有极强的自我驱动力,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能够忍受枯燥乏味,持续完成大量重复性基础功训练,这类学员是有望成为精英的少数。而多数学员通常属于想学但却不愿吃苦的“猪八戒”,对于这类学员最初我是采用强制态度的,希望能把“小鸡”培养成“雄鹰”,后来发现这是徒劳的,这类学员更适合的学习方式是博而不精,按照“通才”的标准来培养效果更好。

  讲这些是希望学习者能够对自己做准确定位,一个人如果对健脑没有极高的目标愿景,同时也有缺乏强大的毅力,那么就没必要花高额学费报班上课,现在网络上有大量的免费资料和视频,只要用心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许多不错的思维训练教程,学习起来非常方便,重要的是学会后得坚持天天锻炼。这就像一个人想锻炼臂肌腹肌,没必要去报班学这个技巧,那个技巧,天天坚持做100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是个人经济条件不差钱,也愿意在头脑方面投资,报班上课的学习效果显然要比自学更好,有专业人士做指导和督促,个人进步会更快,就像有名师指点的“猪八戒”要比自学的“猪八戒”少走许多弯路,少做许多无用功。但是从长期来看,仍然是谁训练的更刻苦,谁的优势能力更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体育明星即使背后都有庞大的教练团队,个人仍然需要天天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反复锤炼自己的每个基本动作和技巧,不敢稍有松懈。

  

  三、健脑的排序

  “排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前一段时间看玄幻小说,其中一个情节让我深有感触,突然领悟到“排序”在教育中重要性。

  有一个凡人想修仙,四处报名参加各大门派的仙师讲座,有一次在听课结束后,他得到一个向仙师提问的机会,他经过深思熟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仙师推荐10本修仙的入门书籍,并把这10本书排出先后顺序?”

  仙师听了毫不客气地说:“你的问题得先交500枚晶石,我才能回答?”

  这个凡人惊讶道:“这么贵,我听一次讲座才花了1枚晶石啊?!”

  这位仙师想了想道:“我刚才说错了,知道10本入门书籍的答案需要500枚晶石,知道这10本书排序的答案得要2000枚晶石。”

  “排序”法则在生活和工作中无处不在,事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顺序搞错了,即使做同样的事情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2/8”定律,意思是80%的事情其价值只有20%,而20%的事情其价值会占到80%,人们在工作中应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20%事情上,这样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面对众多的思维课程或方法技巧的时候,许多学习者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兴奋,而是深深的迷惑,自己究竟该选择什么课程或方法技巧才比较合适呢?

  对此我的看法是,如果是大众类健脑,或者是把健脑当做娱乐活动,那就没必要太在意健脑课程或方法技巧的排序问题,因为没有效果的压力,所以随便选,随便学即可。不过,如果属于精英类健脑,或者追求健脑的竞技和实用目的,那就需要认真研究排序的问题,正确的顺序不仅可以让人少走弯路,节约时间,而且能够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提升思维训练的层次。

  下面我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和需求的学习者推荐一下他们应当关注的健脑思维课程:

  婴幼儿——1)运动健脑课;2)绘画音乐健脑课;3)识字计算健脑课。

  中小学生——1)逻辑思维课;2)学习智力课;3)其他健脑课。

  普通成人——1)逻辑思维课;2)问题分析与解决课;3)其他健脑课。

  职场精英——1)辩证思维课;2)逻辑思维课;3)其他健脑课。

  中高层管理者——1)系统思维课;2)辩证思维课;3)其他健脑课。

  老年人——1)记忆力课;2)表达力课;3)其他健脑课。

  需要说明一下,以上健脑课程的排序仅供参考,并非是绝对不变的,人们在选择

  时,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再对比一下健脑与健身相似性,就不难做出正确明智的

  选择。

  上述排序是从“实用”的角度考量的,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的“急功近利”色彩,下面我再从“功能”的角度对思维做一下排序,它更贴近于思维的“真实原貌”,让我们从本质看清孰轻孰重,孰先孰后。

  从思维智力的重要性和发育难度来划分:

  1) 初级智能——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

  2) 中级智能——理解力、推理力、思考力、想象力

  3) 高级智能——创造力、洞察力、内省力

  从思维智慧的重要性和内容难度来划分:

  1) 基础智慧——逻辑思维方式

  2) 中级智慧——辩证思维方式

  3) 高级智慧——系统思维方式

  从人脑智力功能来划分:

  1) 人脑硬件——脑神经系统

  生理头脑是人类智力的物质基础,没有一个健康发达的头脑,优秀卓越的智力也就无从谈起,不过人脑的神经系统结构是目前医学都无法完全了解的神秘区,因此对于对头脑硬件的开发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旦出现偏差后果无法挽回。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松果体刺激、间脑开发、气功益智、幼儿催眠教育等课程,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轻易尝试,因为这种针对人脑硬件或潜意识的健脑课收效小,危险性大,而且操作过程复杂度高,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士作辅导,或长时间循序渐进培养开发,非常容易陷入急功近利,走火入魔的境地。

  对人脑硬件最好的开发方式就是体育锻炼,对于婴幼儿而言,大量的运动活动会刺激脑神经主干发育粗壮,神经结构细密,俗话说“心灵手巧”,其实锻炼“手巧”也可以开发“心灵”。对于成人而言,体育锻炼似乎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嫌疑,实际上体育锻炼的好处功效正是要通过四肢发达,让头脑简单,以此来平衡现代人头脑越来越复杂的倾向。一般用脑过度而又很少健身的人们常常会出现会失眠、头痛、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弱等症状。正是有鉴于此,在国外越是社会精英人士、高级脑力工作者越注重健身运动,经常下了班以后就到健身房挥汗如雨,让头脑放空归零,以此来平衡高强度脑力工作所带来的压力。

  2) 人脑信息——知识、经验

  千百年来,知识传承是人类主要的智力开发手段,通过学习前人的智慧成果,人们可以在几堂课的时间,掌握他人需要探索一生才能知道的答案结论,还有什么智力开发方式能比学知识更速见成效呢?

  在过去知识是稀缺品,垄断了知识教育的权利就等于占据智力的制高点,所以人们把学历高低与智力高低直接划等号,中学生拥有鄙视文盲的智力优越感,大学生拥有鄙视中学生的智力优越感,博士生拥有鄙视大学生的智力优越感。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大爆炸,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网络教育的兴起,让知识学习的成本越来越低,相反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面对海量的知识,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等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人们,无路可走让人苦恼,歧路太多同样让人头疼,所以现代人更担心的是有没有知识可学,而是会不会因超负荷的吸收知识而过劳死。

  读书是人类最主要的健脑方式,没有之一,而是唯一。因此如何读书,如何学习知识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现在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学校自然会安排学生读什么书,如何读书,以科学的方式向孩子的头脑内灌输知识。这种观点如果放在30年以前还算正确,那时候的大学生毕业生在中国还属于社会稀缺人才,但在今天还抱着这种落伍观点的家长都不合格,工业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众教育”,学校像流水线一样制造“人才”,通过一级一级的残酷考试,优中选优。而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小众教育”,追求的千姿百态,比拼的是差异化,评优的标准不是在学校的考试成绩高低,而是未来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高低,即学校既当教练又当裁判的时代已经结束,学生水平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找到高薪职位工作。

  在我看来,学校教育传授给孩子们的知识80%属于竞技性质的,也就是说在学校这个封闭圈子里大家比拼的热火朝天,进入社会后几乎全无用处。如果不相信的话,大家不妨盘点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可能大多数人的数学知识只用到加减乘数,英语知识仅限几个模糊的单词,而物理知识、化学知识也许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在这里,我并不是否认数理化的重要性,只不过“彼之良药,此之毒药”,对于专业科技工作者来讲是重要的、有用的知识,对其他人可能全无用处。屠龙术虽然高妙,但显然不如杀狗术更实用。遗憾的是,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仍沿袭工业化时代的思路,把每个孩子都按照科学家的模式来培养,然后再不断淘汰,优中选优,除了艺术生和体育生的课程教育有所侧重变化外,其他的孩子无一例外要接受统一模式的塑造,学了大量自己将来用不上的知识,这种弱势知识学得越多,一个人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就越差。

  政府和学校也许是世界上最顽固,最不欢迎变革的组织体系,在无奈的现实面前,家长们如果想让孩子将来成才成功,就一定不能盲从学校的教育模式,要到学校之外去寻找优秀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尽早接触对其未来成才成功而言最有用、最重要的知识。即除了读学校规定的“无用之书”之外,再去系统地读一些“有用之书”。

  知识改变命运,但如果选择错了,白白浪费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命运不一定越来越好,也有可能越来越差。

  从健脑的角度来看读书,首先是要建立读书的习惯,天天坚持读书,就像天天坚持晨练一样;能长时间专注读书,就像长时间做高强度训练一样。虽然这个世界上天生不喜欢读书的人很少,但大多数人但在读书方面也的确没建立起良好的习惯。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传出消息,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制定全民阅读规划,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建设全民阅读重点工程等。窥一斑而知全貌,从读书需要立法来强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读书量已经低到何等地步,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必然弱智,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智力素质又能高到哪去呢?!

  其次,读书不能漫无目的,无书不读看似知识广博,但其效果如同娱乐性健身一样,表面热闹实质收效甚微。正确的读书健脑方式应当是按照成才成功的标准规划所需的知识结构,分出主次方向、高低层次、专博领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时间就像你的财富,你投入的每一小时就代表你花出去的钱,换回来的就是读书得到的知识。没有人愿意花钱买一堆自己不需要的商品,但奇怪的是许多人却耗费大半生的时间读一堆没用的书,最后虚度年华,悔恨不已。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时间的成本价值越来越高,面对各种机遇与诱惑,将来也许会出现专业的私家时间管理师来帮助人们规划如何高效利用时间,让每一分钟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益,比如如何高品质娱乐,如何高效率工作,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 人脑软件——思维方式

  要培养像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学习科学知识还是培养科学思维方

  式呢?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居于核心地位,学校是一个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否成功评价标准主要是看知识的传输效率高低,假如某个学校能让小学生读完大学的课程,那这所学校一定是世界上最牛的学校,直到今天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媒体新闻报道那些培养出考上大学“神童”的父母是如何教子有方。

  在IT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公理:“假如软件错了,那么输入的信息无论多么正确,电脑输出来都是错误答案。”其实,这一公理也适用于人脑,思维方式简单,考虑问题必然粗疏,思维方式复杂,考虑问题必然周密;思维方式乐观,看问题必然积极,思维方式悲观,看问题必然消极;思维方式高级,输出答案质量高,思维方式低级,输出答案质量低……

  现代教育模式充分认识到“思维方式”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把“思维方式”放在核心地位,比如学数学知识为的是培养数学思维方式,学历史知识为的是培养历史思维方式,学艺术知识为的是培养艺术思维方式,学英语知识为的是培养英语思维方式等。总之,知识就像是磨刀石,而思维方式就是刀,刀磨锋利了,石头就可弃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知识学习效率似乎不高,但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要远远超过中国的同龄学生。尽管中国的孩子知识量更丰富,但是遇到问题连续追问几个问什么就傻眼了,他们的头脑中只装着书本的答案和老师规定的结论,从来没有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主张意识,更像是一个知识的“仓库”。

  缺失了软件的电脑不过是一个大型的“存储器”,同样没有软件的人脑不过是一个会移动的“书橱”,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呢?

  通常思维方式的塑造与一个人的年龄、需求、用途等有着密切关系,下面我从一般性智力素质优化的角度谈谈思维方式的学习选择。

  1) 头脑灵活性和速度性提升——学习发散思维方式

  2) 头脑准确性和深刻性提升——学习抽象思维方式

  3) 头脑独立性和思辨性提升——学习批判思维方式

  4) 头脑创意性和构思性提升——学习创新思维方式

  5) 头脑宏观性和全局性提升——学习战略思维方式

  ……

  在一般人看来,思维方式的培养非常神秘,其实从某种程度来看,无论是家长对孩子言谈举止的教育,还是宗教对世人道德伦理的规范,都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思维方式培养。内在的思维方式塑造定型后,人们的外在行为就会按照设定的“程式”活动,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表现。所以,有哲人这样感叹道:“思想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你想的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这里我们所讲的是狭义思维方式的培养,主要研究的是关于“智”的思维方式,即遇到问题时头脑以何种方式思考才能更快、更高、更强。由于内在思维方式塑造不像外在行为模式那样可视可见,因此只有少数专业人士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拥有“透视务虚”,对思维模式进行“塑形构造”的本领,因此思维方式的培养是思维训练中最复杂的项目,通常一般人也许会比较容易觉察到自己思维方式存在的缺陷,但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其难度要远远高于不良的行为习惯的改变,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所谓的本性就是已经固化为本能的思维方式。

  关于思维方式的内容比较复杂,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简单来讲思维方式可以分为道、法、术三个层次:

  1) 道——类似于人脑的灵魂信仰软件,例如: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

  2) 法——类似于人脑的操作系统软件,例如:逻辑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等。

  3) 术——类似于人脑的实用项目软件,例如:逆向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等。

  了解了思维方式的基本架构,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自觉地对思维方式进行培养或改造,尽管这一过程会比较漫长艰苦,但心智的锤炼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训练不是体力训练,而是脑力训练!

  

  结束语:

  最早萌生写“健脑论”的念头是受一个朋友的启发,我的这个朋友曾经体重达到140公斤,后来坚持长跑健身已经减到80公斤,而且直到今天仍保持每天最少5000米的长跑记录,几乎风雨无阻。

  据他讲在美国“健身”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而且也是一种宗教文化,近二十年知识经济崛起,高科技的弄潮儿把职业中的创新和冒险精神带进了健身,知识经济中个人的素质比企业组织更重要,大家都要争先恐后地“证明自己”,极端体育成为他们宣示自己艰苦卓绝的竞争教义的手段。在这些人中流行的是极端体育:马拉松、长距离游泳、长距离自行车等等。

  朋友关注的是“健身”所彰显的一种超人意志,我关心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交流过程中一些想法慢慢扎根发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终于开花结果,所以有了这篇“健脑论”。

  随着智能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越来越聚焦于人脑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任何领域的竞争到了高层次几乎都是头脑的竞争,而且越是高级脑力工作对从业者的智力素质要求越高,现代职业对人们体力的要求越来越低,对脑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健身不过是少生病或减肥的手段,并无多少职业实用价值,而健脑则是工作需要,是个人职业成长的需要,没有卓越的脑力技能,人们也就无法有效地处理困境难题,应对机遇挑战,所以头脑是未来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无人敢忽视。

  相信在不久的明天,“健脑”将成为一种流行全球的时尚运动,坚持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刻苦锤炼心智,锻炼头脑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们都是靠头脑吃饭的人,所以让我们天天坚持健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