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晴雯范文

  红楼梦晴雯篇1

  关键词:晴雯 红楼梦 纯洁形象

  晴雯在红楼梦中只是一个地位不怎么突出的丫环,她比不上平儿、鸳鸯那种主子的“心腹”,也比不上袭人那种准姨娘。但就是这个“身为下贱”“招人怨”的丫环却位列“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宝玉进入太虚幻境最先读到的也是晴雯的判词。在她死后,宝玉对她念念不忘,把她比作光辉圣洁的芙蓉女神,并在《芙蓉女儿诔》中盛赞她“冰雪不足喻其洁”。在贾府那样的“淤泥”中,晴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纯洁与骄傲,并最后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人格之洁――最没有奴性的奴才

  在《红楼梦》中的众多丫鬟中,晴雯可以说是身世最为低贱可怜的一个,她不像小红一样是贾府仆人的女儿,可以受到照顾;也不像袭人那样只是被家人卖到贾府,平时还可以出去探望家人。而晴雯却是贾府仆人赖大买来的丫环,是“奴才的奴才”。虽然“身为下贱”但她却“心比天高”,始终保持人格独立平等,是贾府丫鬟中最没有奴性的奴才。

  身为一个丫环,在错综复杂的贾府之中,只有趋炎附势,献媚取宠才能一步步往上爬。而晴雯偏偏心无城府,从未有任何向主子献殷情、 讨好的举动;相反, 她总是设法回避王夫人以及凤姐儿等人的眼睛,不动声色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此外她对于谄媚主子的袭人,钻营攀附的小红等人总是直言反击,口无遮拦,毫不留情。比如晴雯遇到攀附凤姐兴奋不已的小红便讽刺她攀高枝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对于得到王夫人赏赐的两件旧衣服后便受宠若惊感激涕零的秋纹,晴雯也非常反感,骂她是没见世面的小蹄子;对于表面温柔和顺,实际工于心计,讨好王夫人以获得自己准姨娘地位的袭人,更是毫不留情地骂她哈巴狗。

  在仆人之间她看不惯这种没有自尊的行为,就连对自己的主子宝玉,她也是保持着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一回就可以体现出来,之前宝玉因为她摔坏了扇子而骂她蠢才,惹恼了她,宝玉后来劝慰她,她把扇子一条条撕碎,实在是爽快,她以这种方式告诉宝玉人比扇贵,奴不可欺。她以这种方式来反抗封建等级,保持自己人格的平等,这是被宝玉踹了心窝仍然忍气吞声的袭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也是把违抗主子当做是大逆不道的秋纹麝月所做不到的。

  最能体现晴雯没有奴性,敢于反抗,不能容忍人格侮辱的是“抄检大观园”事件。众多被抄检的人都是任其摆布,只有刚烈的晴雯布“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并且指着王善保家的说:你说你是大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这样大胆的举动,激烈的言辞在让人叹服钦佩之时,也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因为她直接将矛头对向了王熙凤、王夫人等贾府权力统治者的身上。晴雯也许知道用这种激烈的行为来反抗统治者不公平的待遇是多么地冒险,但是一个人格纯洁的人怎么能容忍任何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呢?所以宁肯冒险她也要这么做。

  晴雯在贾府中从不向封建统治者低头,在奴才们都相互竞争,趋炎附势的肮脏环境中,她犹如一朵出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着自己人格的纯洁。

  二.人性之洁――“爆炭”熄火后的真诚善良

  晴雯留给人的大部分形象都是伶牙俐齿口无遮拦地讽刺挖苦别人,正如平儿所说“晴雯那蹄子是块爆炭”,遇到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便燃烧起来。但看似十分刻薄的晴雯在不燃烧时的真诚善良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十分感动,是她人性之洁的表现。

  晴雯在得知坠儿偷东西之后,十分生气,对坠儿又打又骂一定要把她赶出去,这不免显得晴雯残酷暴躁,为人苛刻,但是这也正是她的人性之善容不得本就出身下贱的丫环有如此偷鸡摸狗不争气的卑劣行为。其实晴雯平时为人并不这么残暴,她只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晴雯死后,一个小丫头对宝玉说平日里晴雯姐姐待他们极好,甘愿冒着被太太打一顿的风险,也要去偷偷看一眼晴雯姐姐。从这一番话语举动中足以看出晴雯的善良。

  最能体现晴雯真诚善良的是“病补雀金裘”这件事了。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一个一个指顶大的眼,此时的晴雯已经病重,但是为了不使老太太,太太追究宝玉,她不顾自己的身体安危,即使头晕眼黑、气喘神虚、满眼金星,也坚持为宝玉补了一夜的雀金裘。终于补完了之后,“嗳呦了一生,便身不由主倒下了”。如此细致的描写,如此真诚善良的举动,怎能让读者不感动,怎能让宝玉不感动呢?

  三.情感之洁――“白担了虚名”的“第一等的人”

  晴雯的美貌虽没有正面描写,但我们从宝玉的《芙蓉女儿诔》“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以及王夫人的“若论这些丫头们, 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个眉眼有点像林妹妹的丫环应该是十分美丽标致的。在宝玉身边,哪一个丫头不是使尽浑身解数,极力讨好宝玉。袭人就是一个典型,与宝玉初试云雨情后,控制要挟宝玉,谄媚讨好王夫人,想尽办法巩固自己准姨娘的地位。而有着美丽优势的晴雯偏偏不懂得这些,她对宝玉不能说没有情感,可她的情感是极其单纯的。

  晴雯侍候宝玉,夜晚一应茶水起坐呼唤之任都是她做,宝玉外床只是她睡。然而,晴雯一味痴情傻意,并未私情密意勾引宝玉。她可以在手冷时在袭人面前让宝玉替他焐手,身冷时钻进宝玉的被窝儿不怕麝月看见,却不同意和宝玉一起洗澡。纯洁的晴雯只会偶尔在说话中亲昵地用“他”来代指宝玉以泄露自己的爱意,只会用抱病补雀金裘来表达自己对宝玉的真诚。

  在宝玉的眼里,袭人是他的侍妾,是王夫人的耳目,是王夫人等封建家长逼迫他走仕途之路的工具;而晴雯则是他可信赖的朋友,是他的知己。二人所有的并不是肉体上的亲密而是灵魂上的共鸣。晴雯亲自爬高梯把宝玉写的字贴在门斗上,宝玉心疼她手冻得僵冷,替她暖手;宝玉在宁府吃饭时看到晴雯爱吃的豆腐皮的包子,便叫人去送给晴雯,而晴雯一见便知是自己的;宝玉挨打后, 心里记挂黛玉,满心要打发人去,只是怕袭人,便设一法,先使袭人去宝钗那里去借书,然后,再打发晴雯去告诉黛玉;晴雯见宝玉因贾政要问学而一筹莫展时,她则随机应变,巧施计谋,让宝玉装病,躲过难关。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晴雯和宝玉更多是精神层面的知己,是宝玉心中“第一等的人”,他们的关系是是作为准姨娘的袭人所比不上的。

  虽然她和宝玉关系纯洁,是宝玉的知己,但“风流灵巧招人怨”,心直口快,不肯趋炎附势,爱得罪人的晴雯却被当做“勾引”宝玉的狐狸精而在四五日不进米水,恹恹弱息之际,被拉下炕赶了出去,最后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惨死在哥嫂家中。最后在与宝玉诀别中她控诉了自己的冤屈与愤怒,表达了对宝玉的情感,令人潸然泪下。“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得比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1]晴雯最后剪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交给宝玉,又与宝玉交换了贴身内袄。从晴雯这段感人肺腑的话和最后的举动我们不难看出她我们都可看出她对宝玉是有痴情的,但正如她自己所说,自己太”痴情傻意”了,当日也没“另有个道理”,可怜的晴雯到死都是纯洁的,白白担了虚名,让我们无不为她惋惜。

  晴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用一番勇敢的表白和惨痛的告别,实现了和宝玉的感情升华,在宝玉心中定格为永远的“牵念”。死后被宝玉当做芙蓉花神,得到了宝玉《芙蓉女儿诔》这样深情的悼念,也在以“诸艳之冠”贾宝玉为排序依据的册子里,高居榜首。

  晴雯一直被当做小黛玉,她不仅和黛玉一样为情而死,而且还为自己的清白而死,为自己的人格而死。清人青山山农在《红楼梦广义》中给予了晴雯很高的评价:“晴雯立品与黛玉同,其全节较黛玉难。地处密迩则泾渭易于相淆,身属卑微则薰莸难以自异。雯也,具不降不辱之志,表独清独醒之风,可亲可爱而不可玩,可敬可畏而不可欺,殆所谓出水芙蓉, 一尘不染者。生为贞女,殁作花神,不亦宜乎?”[2]晴雯虽处于贾府这样的泥淖中,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人格的纯洁,人性的纯洁以及感情的纯洁。如同一支一尘不染的芙蓉花高傲地矗立在泥淖之中,她注定成为宝玉永久的“牵念”,也注定成为我们心中纯洁的芙蓉花神。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杜贵晨,何红梅.红楼女性[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红楼梦晴雯篇2

  关键词:晴雯 袭人 性格 价值观

  对于《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这一对艺术典型,历来争议颇多。大多的读者和评论家持“尊晴贬袭”的态度,他们认为晴雯是纯真勇敢的化身,而袭人是用来对比晴雯的伪善人物。我认为作者塑造每个人物都是丰满灵动的,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不存在完全的赞扬和贬低,对晴雯和袭人的艺术塑造也一样,她们是复杂的,有阴影也有光彩的两个生动的艺术形象。

  一 两人的光彩与阴影

  晴雯是纯真的,但也是任性的。袭人是和气的,但也是有私心的。两人身上都有值得赞赏的优点和不容忽视的缺点,不能简单地用“奴性”和“反奴性”来概括。

  1 袭人的善良与私心

  评论者们批判袭人大多是针对她的“奴性”。的确,袭人是有奴性的。她遵从封建准则,对自己的主子尽心尽责,“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与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ⅲ;她注重等级观念,听到宝玉把晴雯比作海棠,便认为晴雯的次序越过了她,居然说出了平常不会说出的狠话。这一切都是因为袭人也有自己的争荣夸耀之心。

  她很知道如何紧紧抓住她的机会,如何实现她的追求。如《红楼梦》第19回,袭人对宝玉的“三谏”:第一、改掉好发毒誓的恶习;第二、真喜读书也好,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别只管批驳消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第三、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袭人为什么要这样一味死劝宝玉,为立这个功而动辄以回去相要挟?因为她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因此她以后的荣华富贵,争荣夸耀,不得不靠宝玉来为她实现。

  袭人的精明之处还在于她不仅知道如何做好这上姨娘的位子,还知道怎么坐稳姨娘之席。为了自己姨娘好做,她会有意无意地在人前说黛玉的不是:“旧年好一年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拿针线呢”,甚至在宝玉面前也说道“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宝姑娘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得赔多少不是呢”袭人明知宝玉真心爱的是黛玉而非宝钗,只因她与宝钗相对契合,又加黛玉难以服侍,自认是花姨娘的她就会不时地扬钗抑黛。

  但这种私心也绝没有到余平伯先生说的“引诱、包围、挟制宝玉,排挤、陷害同伴”这么不堪,因为袭人本质上还是一个善良的姑娘。

  袭人的善良之处在于她非常为他人着想,她不愿意让任何一个人难堪。而这种善良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私利装出来的。因为她对于那些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也同样体贴关心。

  如第19回,宝玉的奶妈把宝玉留给袭人的酥酪吃了,袭人回来后,“宝玉命取酥酪来,丫鬟们回说:“李奶奶吃了。”宝玉才要说话,袭人便忙笑道:“原来是留的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吃过了好肚子疼,足闹的吐了才好。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白糟蹋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床。”宝玉听了信以为真,方把酥酪丢开。“像李奶妈这样极不被宝玉待见,扬言要被“赶出去”的人,偷吃了宝玉留给袭人的酥酪,袭人还是替她遮掩,可见袭人顾全大局的贤德。

  又如第39回,刘姥姥吃醉了酒,误闯宝玉卧室,“眠其床,卧其席,酒屁熏其屋”。被唤醒后惊得不知所措,袭人不但没有责备一句,反而宽慰她,还给她端茶吃,然后送她出了怡红院。

  还有一些细节,如王夫人问她宝玉挨打前贾环在贾政面前挑唆的情况,并表示绝不告知他人。这本是献媚的好机会,但袭人还是推说不知道。金钏跳井后,她独自“在那里垂泪”。晴雯被撵后,她派人去送衣物。特别是贾母,王夫人,凤姐等合谋弃黛娶钗时,她曾跪着哭请说:“只怕不但不能冲喜,竟是催命了!我再不把话说明,那不是一害三个人了么?”可见袭人虽然不喜欢黛玉当上正妻,但在生死攸关,又是关乎宝玉一生幸福的时候,她还是站出来为他们说了话。

  可见袭人本质上还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她虽有“争荣夸耀之心”,但这也是基于一个奴婢的角色要求和生存需要。不管她爱不爱宝玉,她都有追求好生活的权利。我认为作者在“温柔和顺,似桂如兰”这两句前加上“枉自”和“空云”并不是俞平伯先生说的化褒为贬,而是对袭人最终未得偿所愿的无限感慨与怜惜。

  2 晴雯的灵性与野性

  爱晴雯的人总不愿别人说晴雯的一点不是,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看到晴雯的真正可爱之处。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她完全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带着原始的野性和灵性,就像天空中的一片云朵,收放随意,阴晴随心,释放灵性的时候可爱之至,但释放野性的时候则并不讨人喜欢。

  比如当宝玉一脸沮丧地回到怡红院,如果是袭人定然会察言观色,行为举止会更加小心翼翼,但晴雯根本就不去看宝玉的脸色,宝玉说她一句蠢材,她就立刻冷笑着回嘴,袭人来劝,就连袭人也一起痛骂,无论袭人怎么退让和解劝都不依不饶,宝玉要去禀报王夫人赶她出去,她也只有哭着说“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等袭人劝回宝玉之后,晴雯好象呆了一样,一点痛快的样子也没有了,只是“在旁哭着方欲说话,只见林黛玉进来,便出去了”。这样痛快的开始却寂然的结束,实在有点不光彩。但这也正说明晴雯是个毫无心机的人,野性一旦发作连自己都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以及怎样了结这个结局自己则一点都没有预见性。这一点还不及林黛玉,林黛玉虽然同样带有原始的野性和灵性,但由于受到严格的礼仪礼法教育,总能勉强把自己的言行举止限制在社会的习俗和礼法之内。但晴雯则不然,如果不是宝玉和袭人这样包容她的人主动和解,以她的个性实在不知道会怎样收拾这个局面。

  晴雯的野性还表现在非常欺下。比如第73回中宝玉挑灯夜读,一个小丫头坐着打盹儿,一头撞到壁上,从梦中惊醒,她只当是晴雯打了他一下,遂开始哭央晴雯,可见对晴雯来说屡有出手打人之事。再如坠儿事件,也许可以说晴雯嫉恶如仇,但不代表对坠儿就可以施以如此的惩罚。本来这事在平儿权衡过后,是准备息事宁人的,也是个综合来说最好的处理方式。但晴雯领会不到,她只知以简单暴烈的方式来解决,缺乏容人改过之量,也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最后这件事导致坠儿被逐,平儿无趣,袭人不快,结果并不漂亮。说到底,她还是一个没有清醒意识到自己奴隶地位的奴隶,正如鲁迅所说:“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

  晴雯还是个很懒的丫头,如第51回袭人回家守灵,晴雯理应

  担负起服侍宝玉的工作,可她“只在熏笼上坐。麝月道:你今儿别装小姐了,我劝你也动一动儿。晴雯道:“等你们都去尽了,我再动不迟,有你们一日,我且受用一日。”从对话中已知其平素做事。再如第26回她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又因宝钗在怡红院待晚了,不能早早休息,便不给黛玉开门。误了事欺了人怎么办?她可从没想过。

  她缺点这么多却还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关键在于晴雯的自尊。她看不惯卑躬屈膝的小人,她的反抗性正是她自尊心的表现如在74回,抄检大观园中,当恶奴王善保家的奉王夫人之命,伙同凤姐带领一群打手来到怡红院时,

  “袭人方欲替晴雯开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便紫胀了脸说道:‘姑娘,你别生气,我们并非私自就来的,原是奉太太的命来搜察。你们叫翻呢,我们就翻一翻,不叫翻,我们还许回太太去呢。那用急的这个样子!’晴雯听了这话,越发火上浇油,便指着他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

  这正是晴雯,把做人的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怕因此得罪主子,她维护了被压迫者的尊严,反抗了封建统治阶级对被压迫者的摧残。晴雯不但自己从不努力讨好主子,对宝玉也是始终保持着纯洁的态度。晴雯是很喜欢贾宝玉的,可宝玉要晴雯和他一块洗澡,她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不愿意有任何不纯洁的事情,就故意说今儿天凉她不洗澡了。

  她的个性也有很多可爱之处,半夜里麝月想到外头走一走,晴雯便开玩笑说:“外头有个鬼等着你呢。”等麝月出去后,懒起来吃茶的晴雯也起来了,只为了吓唬麝月玩。走出门之后,一阵微风而颇觉寒意,知道“厉害”时,仍坚持要唬了麝月。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个纯真的晴雯。

  还有晴雯雪天贴字的娇憨、撕扇子的千金一笑和病补雀金裘的重情重义,使得这个美丽女孩的天然灵性泼墨般挥洒出来。到临死时跟宝玉对换贴身小袄,并对宝玉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个话,心痛中有无畏的豪迈,总叫人忍不住叹息落泪。这都是她释放光彩的一面,也是众多读者爱她的原因。

  晴雯确实是令人羡慕的角色,她快意人生,淋漓尽致地做自己,难怪连作者都对她青睐有加。可是她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收放,她时时收不住的野性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二 两人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

  评论者们“尊晴贬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因为爱“林”而爱“晴”。脂砚斋评价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因为晴雯与黛玉性情和眉眼的相似,一些喜爱林黛玉的读者们就会倾向于晴雯,而那些不喜欢宝钗,把宝钗说成是封建主义拥护者的人就会把袭人当做批判的对象。其实这是不客观的,作者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

  再是因为晴雯是最薄命最冤屈的少女。晴雯在薄命司中排第一,说明她在丫鬟中是最薄命的一个。她的身世极为悲惨,她是一个无家世可考女孩子,只有一个姑舅表哥多浑虫和与贾琏有染的多姑娘。在她十岁那年,被贾府大管家赖大买了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而她最清白却被诬陷至死也是读者们最为她不平的地方,是值得同情与尊重的角色。

  第三是因为晴雯的率真是人们很向往的。不仅是在作者那个充满压迫的年代,即使是在现代,这种个性的女孩也是令人羡慕的。她有青春少女的最洒脱的任情任性,散发着生命最自然地魅力,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压力中不敢做自己的人心生向往。

  撇开这些主观因素不看,其实她们两人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她们只是性格与追求的不同。

  1 两人性格的差异:勇晴雯与贤袭人

  袭人和晴雯从小都服侍过贾母,在贾母眼里:

  “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都不及她,”

  “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她是个没嘴的葫芦”

  我们从贾母的眼里看出袭人和晴雯从小性格就不同。一个口齿伶俐,善于言谈;一个沉默寡言,不爱说话。而一个人小时候的性格对后来处事的性格影响是很大的。虽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但性格的差异却越来越大。晴雯出落成一个勇敢大胆,锋芒毕露的勇晴雯,她率真自然,做事说话由心而发,不会察言观色,不在乎是否冲撞主子。而袭人则成长为一个谨小慎微,隐而不露的贤袭人。她温柔和顺,常常照顾别人的脸面与情绪。她识大体,顾大局,善于察言观色,揣摩迎合,不轻易发表意见,不愿意得罪他人。

  2 两人价值观的差异:晴雯追求真性情,袭人选择适应生活

  两人虽同样是丫鬟,但追求却不同。晴雯爱宝玉,却没有想要争取什么,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宝玉,坚持只表现最真的自己。不计较得失,不曲意迎合大胆与统治者对抗,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值得赞扬的真性情。

  而袭人却原意面对现实,并一心想通过温良恭俭来改善自己的现状与处境。她选择在贾府知任尽职,安分守己,这是她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我们不该因此就责斥她“奴性十足”,相反,她对自身地位身份的认知比晴雯清醒的多,她深知自己无法与封建等级制度抗衡,她理智而本能地选择她的生活方式。最终虽没有得偿所愿,但结局相对来说还是最好的。

  红楼梦晴雯篇3

  [关键词] 《红楼梦》;晴雯;悲剧形象;原因

  读《红楼梦》,不难看出晴雯“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晴雯最终还是被逐出了大观园,不久就病死了,死在其姑舅表哥家,有的人也说,晴雯就是黛玉的影子,她的死也就是黛玉的写照。

  一、自身原因

  曹雪芹先生无疑是钟爱晴雯的,这从晴雯那好得出奇的判词,以及晴雯越过袭人排在了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然而,曹雪芹先生并没有将晴雯描写成一个完美的女子,先生笔下的晴雯,是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

  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儿,先生虽没有正面描述过她的样貌,但从旁人的言语中,我们有初步的印象,她长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得意忘形地忘了自己的身份,她只不过是大观园中一个地位低下的丫鬟,却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荣国府,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

  晴雯的灵巧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中就从容的补好了。连贾母都说“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她”,甚至于百般厌恶她的王夫人都不得不承认“他色色比人强”。然而,心灵手巧的她却不屑于以自己的“风流灵巧”去博取封建统治阶级的赞许。她懒,并不是因为她不想做,而是因为她不愿以一个奴隶的身份去做。她只是希望站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以一个人的身份,为着自己的心而做,所以,就有了病补雀金裘。但是,她这种单纯的愿望,在封建势力奴役下的大观园里,无法得到共鸣,孤立无援的她,必然只能走向死亡。

  晴雯的性格一直也是人们争论的主题,爱晴者称其为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毁晴者称其掐尖要强、尖酸刻薄。首先必须肯定,晴雯是纯洁的,她并没有象王夫人所说的那样“妖精似的”勾引宝玉,也没有象袭人那样奴颜婢膝地去钻营宝玉姨娘的地位。言语尖刻确有其事,但又都事出有因。因为她纯洁,所以她痛恨坠儿的盗窃行为;因为她自尊,所以她鄙视袭人之流安于甚至乐于做奴隶的本性;因为她天真无邪,所以她厌恶蠢奴悍妇的争权夺利,惟利是图。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

  二、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巨作,封建望族荣国府的兴衰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晴雯的死,从小方面看,是遭到小人诽谤中伤;从大方面来讲,则是封建残余势力对反抗者的铁血镇压。

  导致晴雯被撵的直接原因,是傻丫头误拾绣春囊,王夫人在王善保家的挑唆下检抄大观园。如果没有发生检抄大观园事件,王夫人也许就不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那么晴雯或许就可以拖延一段时日,即使最终无法逃脱被撵的命运,也至少不会死。

  然而,检抄大观园却必然发生,这是封建没落贵族在社会现实面前作的最后挣扎。在封建社会风雨飘摇的末世,王夫人等所代表的封建遗老们个个自危,企图以肃清家族内部的反抗势力,来遏制被统治阶级的日益壮大。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有着鲜明反抗意识的晴雯必然首当其冲地成为统治阶级迫害的对象。

  三、宝玉的责任

  晴雯的死,贾宝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王夫人之所以驱逐晴雯,是因为她认为“好好的宝玉就是被这蹄子勾引坏了”。为什么她会认为宝玉被勾引坏了呢?很大程度上在于她对宝玉叛逆行为的不解与恐慌。封建贵公子出身的宝玉,不喜读书、不达事务、不懂人情世故、只喜在内帏厮混,这在封建卫道者王夫人眼中,无疑是一个封建势力的反叛形象。但是,宝玉毕竟是她唯一的儿子,也是她权利地位的倚靠,她无法理解宝玉的反常行为,又没有能力阻止宝玉的反叛举动。病急乱投医的她,只能从客观上寻找原因,将责任归咎于宝玉所钟爱的丫鬟们身上。

  如果晴雯不是宝玉的丫鬟,或者宝玉能够按照封建家长的行为准则一心巴结正道的话,那么,晴雯又何至于落得被逐而亡的悲惨下场。

  四、袭人的告密

  咱们先来分析一下,袭人有没有陷害晴雯的动机。袭人一心想做宝玉的侍妾,为此,她拉拢同伴,讨好主子,甚至不惜牺牲色相满足宝玉的性欲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她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先是得到了主子的肯定,后又被宝玉另眼相看,成为了怡红院中最得意的丫鬟。然而,她心里也非常清楚,能够成为最出色的丫鬟,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宝玉的侍妾。在她的面前,现摆着一块顽固的绊脚石,那就是晴雯。

  晴雯,这个和她一样从老太太屋里拨过来的丫鬟,不仅人长得比她标致,而且深得贾母的赏识。如果只是这些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晴雯那“心比天高”的性格正好与宝玉叛逆的个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袭人很清楚,虽然宝玉对她有着强烈的依赖,但宝玉所最钟爱的,却是晴雯。

  因此,袭人如想稳坐她准姨娘的位置,就必须扫清晴雯这个最大的障碍。然而,以袭人的身份而言,她是不可能平白无故地去告密的,这和她温柔和顺的形象不相符合。于是,曹雪芹先生为她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机会,那就是宝玉挨打。宝玉挨打,惊动了整个荣国府,其中最受冲击的,当然是王夫人。宝玉是王夫人的独子,如果宝玉有个好歹,王夫人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于是,袭人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冒险向王夫人进谏了那一番话,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那种话本不是一个丫鬟应当说的。

  五、封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贾母是荣国府中的最高权威,而王夫人却是荣国府里的实际掌权者。恪守封建礼教的王夫人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与贾母的意志保持着一致。然而,在宝二奶奶的选择上,贾母和王夫人却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贾母主张将自己素来疼爱的外孙女黛玉作为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而王夫人则有心让自己的外甥女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妇,以此来巩固王姓家族在贾府的地位。

  在封建礼教的虚伪面具下,王夫人既不能违背贾母的意愿,又无法对身为小姐的黛玉进行直接的打击。于是,作为黛玉影子的晴雯,就很自然的成为了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贾母因素喜晴雯伶俐,“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而将她放在了宝玉房里,意思就是以后让晴雯做宝玉的侍妾。对于这一点,王夫人未必全然不知。然而,王夫人却因为晴雯“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而“很看不上这浪样儿”。

  对于黛玉,王夫人或许还碍于舅母的身份而不敢轻举妄动;而对于晴雯,王夫人则毫无顾虑地对其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王夫人如此声势浩大地驱逐晴雯,正是向贾母隐晦地表明自己远黛近钗的坚定决心。在这场宝二奶奶的争夺战中,黛玉最终为何失利我们不得而知,而晴雯的冤死却很明显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总之,晴雯的悲剧也正在于,明明是个奴婢,却有着风流俊俏的外貌,呈才露己的自由个性;明明是个奴婢,却有着锋芒毕露的自我意识,有着不甘蹂躏的气概和追求,这就注定了她要被封建制度的等级文化所毁灭。正像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一样,一个被历史限定的人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晴雯的实际地位和特殊个性,使她注定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确能引起我们深深的同情和对社会历史深深的反思。

  红楼梦晴雯篇4

  —《红楼梦》晴雯艺术形象及悲剧命运分析

  摘 要:晴雯风流灵巧,心比天高,出身低贱却渴望着自由平等,但在这个充满奴役的黑暗封建社会,这种想法只能是“空中楼阁”,华丽而又不切合实际。本文试从晴雯的身世、性格以及与红楼其他人物的对比中,分析晴雯的艺术形象及她的悲剧命运。晴雯的美和叛逆性格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黑暗的封建制度则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纯洁美丽、风流灵巧、大胆叛逆、反奴性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①

  这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给作品中贾宝玉的大丫环晴雯的判词。“霁”意为雨、雪停止,天放晴;“雯”意为成花纹的云彩。“晴雯”这个名字由此提炼而成,就像那芙蓉本是出污泥而不染之物,自是高贵不凡,用来比喻晴雯最是恰当不过了。

  在《红楼梦》400多位人物当中,有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有博雅多思的林黛玉和儒雅时尚的薛宝钗,有看似慈爱宽容、内心冷酷无情的封建卫道士的贾母和王夫人,还有隐忍顺从、遵守封建道德的袭人等等,人物千姿百态,而又性格迥异。在《红楼梦》中,晴雯自第8回出场到第77回病亡,作者用极富精炼的文字把一位独具风采和个性魅力的小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她美丽纯洁、热情率真、大胆叛逆,虽然只是一个卑微的奴婢,却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反抗封建统治阶级。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背景,连亲身父母是谁都不知道的丫环,作者却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由此可见曹雪芹对她的评价之高,对她的喜爱之极。

  一、晴雯的身世以及基本人物形象

  晴雯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她的身世可怜,临死也是含恨而亡。在判词中,作者曹雪芹就已经提到了“身为下贱”这样的字眼。晴雯十岁时被贾府的奴仆赖大买来,变成了奴隶下的奴隶,因为“贾母见了喜欢”,就被做为一件小玩艺儿“孝敬了贾母”。后来因为晴雯长得乖巧,手工又好,被贾母派到怡红院服待贾宝玉。直到第77回被诬陷被逐,病亡时的年纪也不过是二十出头。她除了个叫吴贵的姑舅哥哥外,就再也没有了亲人,她甚至连自己原来的姓名和父母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所以她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品尝过所谓父母之爱和天伦之乐的孤儿。所以说,晴雯的命运是十分悲惨的,令人扼腕叹息!

  谈到晴雯的基本形象,首先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晴雯是怡红院中相貌极其出众的一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作者却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我们从间接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她的光彩夺目。例如,贾宝玉就曾说晴雯“是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王夫人也曾说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②。大观园中美女如云、群芳荟萃,就连丫环们也是俏丽甜美、光彩照人。在丫环里,袭人也是美丽的,但她都是绫罗绸缎、珠光宝气和浓妆艳抹包装出来的美丽,例如第51回描写袭人“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而作者对晴雯的描写则截然不同,几乎没有什么关于她头上的饰物和身上华丽衣服的突出描写,如第74回晴雯见王夫人时,只是“钗、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已。这也就是晴雯的美与众多丫环的不同之处:与生俱来、不经刻意雕琢、并非庸脂俗粉的美。

  晴雯不但在丫环里出类拔萃,即使与小姐们纵向比较,她的美也毫不逊色。林黛玉的美是一种病态的美,“是个美人儿灯,风吹吹就坏了”。晴雯虽然模样像她,但却是一种健康的美,泼泼辣辣,富有生气的。薛宝钗是个天生的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青春活泼热情的晴雯,则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晴雯的美丽,倘若说只是外表,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她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的生气,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说是漂亮到惊天动地。

  二、晴雯的人物性格分析

  晴雯的性格是十分丰富、复杂且又鲜明的。作者曹雪芹没有把她刻画成一个完美的女子,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亮点与缺点并存的丰满人物。她既有天真纯洁、高傲自尊、风流灵巧等积极正面的性格,又有性格张扬、泼辣苛刻、脾气暴烈的较为负面的性格,总的来说,主要是纯洁热情、高傲自尊、心灵手巧、疾恶如仇、具有反抗精神,这些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环境是极为难得,极为可贵的。最能表现其鲜明个性及生活轨迹的故事情节主要有三个:即第31回的“跌扇撕扇”、第52回的“补孔雀裘”和第74回的“反抄检”。

  (一)天真纯洁、疾恶如仇。晴雯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个天真无邪、朴实无华的怡红女儿形象。《红楼梦》中对她有过这样的描写:她“也不披衣服,只穿着小袄”,大寒冷天深更半夜跑到门外唬麝月一玩笑,又跑到宝玉被子里来渥渥(第51回);与芳官等“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玩笑(第64回),以及清晨早起,“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鞋,披着头发,骑在雄奴(笔者注:芳官)身上”,又“和宝玉对抓”(第70回)。还有私自将赖大娘送给宝玉的风筝放走(第70回)等等。晴雯的心地纯洁善良,她的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晴雯是很喜欢贾宝玉的,可宝玉要晴雯和他一块洗澡,她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不愿意有任何不纯洁的事情,就故意说今儿天凉她不洗澡了。

  也正是由于晴雯心里容不得一点肮脏,使她认为其他人也应该和她一样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如果出现了“不妥之处”,晴雯就觉得很有必要“调教”一番。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丫环姊妹们少有没和她拌过嘴、挨过她打的,老婆子也基本上被她骂遍了。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中,晴雯一听到坠儿偷了虾须镯,立刻“气的蛾眉倒蹙,凤眼圆睁,即时就叫坠儿”。尽管宝玉劝了又劝,晴雯到底没能忍住,没过多久就将坠儿叫到身旁,“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向枕边取了一丈青,向他手上乱戳,口内骂道:“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晴雯的疾恶如仇由此可见一斑。

  (二)自卑自重、高傲自尊。晴雯身世卑微,让她或多或少地有自卑心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她对于自由与平等的渴求。因为“心比天高”,使她懂得自省自重。她从不曾也不愿去讨好她的主子,宝玉屋里的小红巴结了王熙凤,她就冷笑讥讽小红“爬上高枝儿”。例如在第37回中,秋纹得到王夫人赏的两件衣服而得意忘形时,晴雯立刻就说:“呸!好没见识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冲有脸呢!……一样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

  高傲自尊可在晴雯与贾宝玉的关系中可窥一斑。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中,宝玉参加宴会归来,因金钏儿被逐,又因挨了宝钗的讥讽,心中闷闷不乐,偏偏此时晴雯上来为宝玉换衣时失手跌折了扇股,宝玉便借此出气,责骂晴雯为蠢才,并训斥了一番。晴雯也不甘示弱顶起嘴来,她之所以敢和宝玉如此,是因为晴雯和宝玉之间有着密切的友谊,让她感觉到精神上的平等,而现在宝玉却一反常态,这就让晴雯格外伤心。晴雯的伤心,是因宝玉挫伤了她的自尊心,损害了他们之间那种平等相处的友谊,而这种真情也只有宝玉能够省悟,于是便有了紧接着的“撕扇”这一《红楼梦》中最动人的情节。此时的宝玉满怀歉意,比平日更显得谦和和宽容,他对晴雯说:“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这里的隐含之意实际上是只要你高兴就成。没想到晴雯果真痛快利落地几下撕碎了宝玉的扇子,接着又撕碎了宝玉从麝月手中抢过来递到她手中的扇子。伴随着“嗤、嗤、嗤”的响声,他们二人都放声大笑。在这里不难看出,晴雯是借撕扇之事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来证明宝玉对她的情谊并未有所改变。在这笑声中,宝玉趾高气扬的主子身份消失了,晴雯也为自己找回了尊严,晴雯的自由个性和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可和尊重。

  (三)英勇果敢、心灵手巧。最能体现晴雯“风流灵巧”的是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这一章节与撕扇一节遥相呼应,一撕一补,重在反映晴雯身上的那个“勇”字,也是她心灵手巧的最充分显现。贾母赏给宝玉一件产自俄罗斯国用孔雀毛捻成线后织成的雀金裘,这件披衣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衣服,堪称稀世珍宝。不料宝玉刚披上就被手炉中迸出的炭火烧了一个指顶大的洞。恰巧第二天是正日子,老太太嘱咐了要穿去见她。宝玉心急火燎,让婆子拿出去缝补,能工巧匠们没有一个敢揽这个活。此时的晴雯正在生病,“只觉头重身轻,满眼金星乱迸,实实撑不住。待不做,又怕宝玉着急,少不得狠命咬牙捱着。”她带着病体,补不上三五针,便伏在枕上歇一会。即便这样,她还担心宝玉,见宝玉不过意,围着她打转转,急得央道:“小祖宗,你只管睡罢,再熬上半夜,明儿眼睛抠搂了,那可怎么好?”而她自己则撑到天明补完时,已经是精疲力竭。晴雯之所以拼命,纯粹是一种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豪侠之气,颇具“士为知己者死”的风度,难怪连作者曹雪芹都要称她为“勇晴雯”。在古代文献中,“勇”除了有勇敢、勇猛的意思,还有果敢决断的意思。晴雯抱病补裘,表现出了一种毫不动摇、坚决要把一件事情完成的性格,而这样的至情至性又是纯真无邪的。

  (四)脾气暴烈、大胆叛逆。在“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曾说过晴雯“是块暴炭”,事实也正像平儿所想的那样。在第74回“抄检大观园”中,袭人秋纹之辈听闻抄检,吓得唯唯诺诺,开箱子,打包袱,听之任之,毫无怨言。再看看晴雯,先是不开箱,然后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朗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箱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物尽都倒了出来”,这大胆的举措,连奴才“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这愤怒的一“掀”一“倒”,似当头一捧,不只击在了王善保家的身上,更击在王熙凤、王夫人等贾府政权统治者的身上,简直让他们“心惊肉跳”。脾气暴烈是晴雯性格中的负面东西,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上看,一个弱女子能把抗争的矛头直指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实在是令人可叹可敬!

  晴雯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具有反抗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她那英勇刚毅、蔑视权贵、敢怒敢言、坚贞不屈的叛逆性格,这在很多事中都能看出来。如在第77回“俏丫环抱屈天风流”中,晴雯被逐后“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但她仍是决不屈挠,决不向统治势力低头。她曾这样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晴雯带着自己忠贞不渝的风骨,带着对统治势力满腔的愤恨,英勇悲壮地死了。临死前,她“将左手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齐根铰下”,并“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袄脱下”,一并交给宝玉收藏纪念,并坦然道:“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担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我想,这里的晴雯所谓的“他们”,不仅指袭人之流,当然也包括王熙凤和王夫人的。

  因为欣赏所以欣赏,作者版权所有:地址:http://.cn/xiaomo19831024

  三、晴雯与其他红楼人物的性格比较

  (一)晴雯与宝玉。宝玉生命途中志同道合的伴侣自然是黛玉,除她之外,宝玉最可信赖的人就是晴雯了。在《红楼梦》书中屡次表示出贾宝玉与薛宝钗的人生观之抵触,宝玉又总想挣脱袭人的束缚。因此宝玉尽可重视宝钗之才,羡慕宝钗之貌,享受袭人的服侍,承认袭人的尽心,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对宝钗、袭人是疏远的。麝月、秋纹、碧痕都是宝玉所说“袭人陶冶教育出来的”,那么除了晴雯,谁是真能和宝玉内心共鸣的呢?当宝玉挨打之后,急需有人去与黛玉一通消息,而这一使者,只有晴雯,也就足见宝玉心中晴雯的地位了。应该说,宝玉与晴雯名为主仆,实为精神上的朋友。宝玉所欣赏的就是晴雯身上自然、任性、无雕饰且毫不虚掩的那种独特气质。

  (二)晴雯与黛玉。“晴为黛影”,这句话是有几分道理的。晴雯在相貌、气质以及命运上和黛玉都有几分相似之处。晴雯冰雪聪明,资质极佳,可惜她只是个丫鬟,没有资格学什么琴棋书画,否则才情不会在钗、黛二人之下。即便如此,她的针线在一大群心灵手巧的丫环之中还很出众的。晴雯的命运即为黛玉命运的暗示,她们二人的命运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在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在场的丫环小姐全都占了花名,惟独没写晴雯占,因为林黛玉已经掣了一枝“芙蓉签”在手。在此曹雪芹已有意将二人命运统一,暗寓于芙蓉之中,即以芙蓉花代表黛、晴二人的共同命运。后来晴雯死了,宝玉悲痛地对黛玉说:“素日你又待她最厚”。在这一句话里,透露出来黛玉和晴雯的深厚感情,也说明在那封建堡垒里,这一对爱人和那一位朋友,在叛逆精神的契合上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当然,晴雯和黛玉的相似之处还可以找出很多,但个性的东西不能被共性掩盖。晴雯是晴雯,黛玉是黛玉,虽然晴雯在某些方面可以影射黛玉,但她并不等于黛玉,两个人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林黛玉是一株清雅绝俗的仙草,那么晴雯堪比草叶上的一颗露珠,映射仙草,却不等同与仙草。虽然两个人都可算是在尘世匆匆而过的世外仙姝,是清高寂寞的,但晴雯更为要强、勇敢、自尊,她从来没有向命运低过头。

  (三)晴雯与袭人。宝玉显然是很喜欢晴雯的,并对晴雯似乎有些纵容。晴雯像是一匹没有上笼套的小马,而宝玉对她的纵容,就给她暂时提供了一片自由驰骋的天地。同时,她又像个娇纵的小孩子,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不知道去掩饰。而袭人则更具一些成人的特征,处世比较温和、圆通、隐忍。她挨了宝玉的“窝心脚”,也不多说什么,这不禁让人有些怜悯。袭人没有太高的理想,她的目标很实际,那就是做宝玉的屋里人。因此,晴雯和袭人从内心来讲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一个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受,一个是把它压在心底罢了。晴雯自始至终都表现着被压迫在封建统治下反抗者的本质——骨气。晴雯性格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是身居奴才的地位,却坚决反对奴才们掐媚主子、出卖自己的卑劣品质,简单地说,就是反奴性。这是袭人所不具备的。

  (四)晴雯与探春。这两个人物之间可能没有过多的可比性,一个是小丫环,一个是大小姐,但两人都有对世俗的反抗,具体表现在“抄检大观园”中可见端倪。在王善保家的怀揣王夫人的旨意大摇大摆闯入大观园抄检时,独有晴雯不予配合。这对于急于以抄检来摆脱治家不严教子无方尴尬境地的王夫人来说,无疑是晴雯对她的一种挑战,一种极度的蔑视。而综观整个抄检过程,只有探春和晴雯敢于反抗抄检。探春的反抗也许还有着主子身份不容侵犯的优越感和对贾府封建家庭的失望。敢于以奴才身份公然反抗的唯有晴雯,甚至连一向“孤高傲僻”的林妹妹也不曾有什么反抗,实在是难得,也更映射出了晴雯人格的可贵之处。

  四、晴雯悲剧命运探析

  晴雯的命运是一个悲剧。悲剧局面的出现,除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外,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也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晴雯出身低贱却渴望着平等与自由,这种“心”与“身”之间无法弥合的差距,构成了她性格与命运的对立和冲突,而这种“身”与“心”的不平衡状态使她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一)晴雯的美丽是造成悲剧的直接原因。晴雯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直接的原因就源于她的“风流灵巧”。本来,漂亮而又能干的女孩理应有更多生活的欢乐和美好的前程。无奈,晴雯生不逢时。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在贾府那样的尊卑分明的环境里,一个丫头的“风流灵巧”恰恰又成了她悲剧命运的根源。也正是因为她的美丽,使她自恃过高,虚妄地追求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平等。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她的这种反叛精神必将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镇压。在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也曾哭着对袭人说:“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得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太太是深知这样的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③这里自谦“粗笨”的袭人,倒是一下子击中了王夫人们心理。在她们的阶级偏见中,地位卑下的丫头生得太好了,就一定轻佻,这本身就是罪过,更何况美丽又有本事,那就是罪上加罪了。王夫人曾对贾母就晴雯的事说过:“有本事的人未免就有些调歪”④。她一一检示过大观园的丫头,凡不顺眼的都赶了出去。然后,到贾母处讲的却是晴雯得了“女儿痨”。她不敢说晴雯有什么行为不端处,是因为知道贾母将晴雯放在大观园的道理,贾母信得过晴雯的清白。如此一来,贾母虽着实惋惜一回,也是没有法子了。至此,我们也终于明白了“风流灵巧”的晴雯,会如此“招人怨”到必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了。

  (二)晴雯的叛逆是造成悲剧的间接原因。专制制度从来是“顺民性格”的制造者,对于被他们奴役的人来说,就只能顺从、安分、规规矩矩,倘有任何些许反叛,都会被当作大逆不道而加以拒杀,千百年来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麻木了多少渴望发展的灵魂。鲁迅曾说:“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扎,以至于实行挣扎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隶。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摸、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⑤在“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的这种性格与心态表现得更为充分。她的这种大胆反抗,表面上虽然是对着王善保家的,实际上她倒出的绝不仅仅是对这一恶奴的怒气,其中也还包括王夫人。所以当王善保家的抬出王夫人这一“尊神”来震慑压服她的时候,她更加怒火中烧,反映着王善保家的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⑥可以说,“反抄检”是表现晴雯悲剧性格最动人篇章。就是晴雯疾恶如仇、心直口快,具有反抗精神的这种性格,使千百读者为之赞叹,也正是她这种特力独行的性格,导致了她最后可悲而凄婉地死。一个小人物,要想快意人生,简直是一种奢望,晴雯的失败就在这里。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晴雯那与封建礼教格格不入的个性,最终招致了封建卫道者的诽谤污蔑,从而断送了她美丽青春的生命,只留下多情公子的一番牵念。

  (三)令人窒息的封建制度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奴婢制度是一种萎缩了的奴隶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副产物及补充。清代中叶,蓄奴现象较为严重,《红楼梦》对此作了大量的揭露。贾府的奴婢很多,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所谓的世代袭传的“家生子”,另一种是因偿还不起债务而被迫出卖的。晴雯就属于后一种。奴婢们的反抗斗争是令主子们“心惊肉跳”的,于是他们便利用手中的特有权力加以镇压,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以便敬延残喘,“抄检大观园”即是镇压之开端。在这里,那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的”晴雯,着实令王夫人恐慌了好一阵。其实,王夫人恐慌的并非晴雯模样标致,“有点像林妹妹”,而是她的叛逆性格可能“勾引坏了”宝玉,使宝玉“误入歧途”、“断了祖宗继业”,因而大肆屠戮,不仅驱逐了晴雯,而且“洗劫”了怡红院,“净化”了宝玉身边的人,最终将悲剧扩大延伸,冷酷凶残地拆散了“木石姻缘”的宝玉和黛玉。但是,他们的疯狂和暴虐,正好表现他们色厉内荏的本质,也为他们自己的覆灭敲响了丧钟。晴雯结局是悲惨的,她在传统势力与邪恶势力的双重打击下,她纯洁、清白的生命承受不起,终于成了彻底的牺牲者,成了曹雪芹笔下受屈辱最大的一位女性。晴雯“心比天高”的自我追求,终难超越“身为下贱”的社会地位的牵制,最终成为现实社会的牺牲品,引起我们深深的同情和对社会历史深深的反思。

  五、结论

  晴雯是美丽的,又是天真无邪、自尊自爱、大胆叛逆的。她有天使的脸庞,芙蓉花的婷婷玉立,她是大观园中最美丽、最光彩照人的丫环。晴雯在平时的生活中,她活泼好动;在别人有困难时,她会热情帮助;在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会毫不犹豫地去捍卫。在这些当时的环境、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非常可贵的。晴雯的这种鲜明个性不知赢得了多少读者的喜爱和敬佩,可在当时的社会却容不下这样一个天真活泼、追求自由的女孩儿,最终沦为社会的牺牲品。她个人的性格、意志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等主观原因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因素,而最魁祸首是当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一个活泼的、“不合规矩”的女子,纵然天真可爱,在当时的社会注定了是要被摧残的。晴雯是死了,但她有知己为她伤心落泪,为她撰写诔文,又有作者为她安排一个司掌芙蓉花神的浪漫归宿。她的死,不仅仅是贾宝玉的悲哀,更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是那个时代对真、善、美的无情摧残的悲哀!

  注 释:

  ①—④、⑥自《红楼梦》曹雪芹、高鹗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⑤自《鲁迅全集(第4卷)》 鲁迅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参考文献:

  [1]自《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5年2月第一版

  [2]《红楼梦人物谈》 胡文彬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3年6月第一版

  红楼梦晴雯篇5

  [关键词] 《红楼梦》;晴雯;独特性;悲剧性

  我们一直为曹雪芹未写完《红楼梦》这部皇皇巨著就“泪尽而亡”而遗憾,为没能看到他亲笔所写的黛玉之死而耿耿于怀,但我们也应庆幸,因为他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将晴雯悲剧的一生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给我们以感动,引我们之深思。

  晴雯在小说中正式露面的场合,有人做过相关统计,“自第五回伺候贾宝玉小睡起,至第七十回夭亡止,共有三十六次,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次数,作者对之仅是一笔带过,并无特别描写。”①但描写晴雯的文字不多并不等于作者不重视这个人物,恰恰相反,曹雪芹用精练的文笔塑造出了一个真实完整、可歌可泣的丫鬟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形象画廊中有着重要的典型意义,一直被读者和红学研究者津津乐道。本文从文本出发,主要谈谈自己对晴雯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晴雯一生的遭遇,曹雪芹在小说的第五回就给出了预告:“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②从中我们能读出她特有的抗争精神以及导致她悲剧一生的根源。晴雯的“心高”不同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想通过改革来挽救家族的衰落,也不同于看上去“空云似桂如兰”实则内心卑污的袭人,一心想坐稳奴才,爬上姨娘的宝座,她的“心高”是敢于跟命运抗争,追求自尊自爱和平等,这就是她的独特性之所在。

  关于晴雯的自我定位,有人认为她是以怡红院的女主人自居,争春占光,以大欺小。③然而在我看来,她是以宝玉的红颜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定位自己,并不想成为宝玉的侍妾。因为如果她想,凭她的“风流灵巧”和宝玉对她的喜爱,这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贾母将晴雯调去伺候宝玉的初衷也是有此打算,但当宝玉邀她一起洗澡时她拒绝了,平时也没有为此汲汲钻营,这也体现了她的自爱。至于以大欺小,无怪乎是针对她对小丫鬟严厉和她撵走坠儿这些事而说的,但我们也应知道,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大家族里规矩极多,因宝玉对这些丫鬟素来不错,她们必然会自由散漫得多,但若被王夫人等抓到她们的毛病和失职,很可能会被撵出去,不是打骂一下就算了这么简单,因而晴雯也是为她们着想,提醒她们要做好份内的事。撵走坠儿,虽然做的有点过火,但也不无道理,一能给坠儿留下深刻教训,二能保全坠儿性命。若替她隐瞒,继续留在府里,万一她再犯被抓,不会仍像这次幸运地碰上平儿的宽容,仍能得到宝玉的原谅,很有可能下场更惨。再说,以大欺小的现象在府中是普遍存在的,自小就进府当了丫鬟的晴雯这样做也不足奇怪,我们不能苛责她,毕竟人无完人。但从这件事中我们能看出她的爱憎分明以及对丫鬟们爱之深责之切的态度。而正因为她以宝玉的知己自居,所以她才会尽心照料宝玉,替他给黛玉送帕,才会为他出谋划策逃考,才会病补孔雀裘。急人所急,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是她重情义、真性情的体现。正因为她以宝玉的朋友自居,她才会在跌扇挨骂时气愤不已,指出宝玉的借题发挥、对她的不尊重和对朋友间情谊的背叛,也才会有当宝玉道歉后撕扇发泄不满的举动,这更是她追求平等、维护尊严的体现。

  最能体现晴雯的抗争精神和烈性的,要数她在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风波中的作为了。当时她已染病在身,之前又遭到王夫人斥骂,并令王善保家的“好生防他几日”,以待处治。所以当王善保家的带人来怡红院搜查时,晴雯满腔的忿恨得以爆发:“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咣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翻,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来。”她不允许别人污蔑她的人格,践踏她的自尊,哪怕是得罪主子,她也在所不惜,这是对王夫人等主子的不满和反抗的表现,其他丫鬟是不敢的,晴雯与众不同的倔强个性和刚烈性格令人钦佩。

  因而晴雯的独特就独特在她虽是丫鬟却不阿谀谄媚、攀高争宠,身为下人仍敢向封建势力和命运抗争,维护尊严、追求平等。袭人没她的烈性,黛玉少她的勇气,她不是任何人的影子,她不是许多人的结合体,她就是她,她就是敢讲敢说、冰清玉洁的“勇晴雯”。

  但就是这样一个好姑娘,从十岁起被贾府总管赖大买来,接着又被当成礼物送给贾母,继而又被派遣到宝玉身边伺候,到被王夫人赶出府去,她只度过了十六个春秋便香消玉殒了。不论从家庭出身还是生活遭遇,晴雯都是贾府丫鬟中特别富于悲剧性的人物。而她的的悲剧性及其悲剧根源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探讨和挖掘,窃以为她悲剧的原因从判词中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不逢时,强调贵贱尊卑、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边压榨他们的劳动,一边还摧残他们的心灵,想将他们培养成顺从卑微的奴才,而晴雯不愿奴颜婢膝,她追求平等和自尊,哪怕是做丫鬟,她也要做个有尊严的奴隶。但这样的叛逆者是不被允许存在的,她必然会被封建势力所摧毁,这是时代的悲剧。二是她的美貌、才能和性格使得她遭人妒忌、毁谤,以致于她过早地逝去,这是她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关于晴雯的美貌,作者没有多少直接的描写,而是假他人之口,侧面写出她的倾城之姿:嫌恶她的王夫人说她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这些都是古时美女的特征。而凤姐更曾说过“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里,能得到凤姐这样的评价,可见晴雯的美貌确实出众。 中国自古就有着红颜祸水的传统意识,再加上晴雯的心灵手巧和快人快语、敢爱敢恨的刚烈性格,她受到袭人等丫鬟和王善保家的妒忌毁谤不足为奇。但晴雯不能意识到这些,因此她要问为何“我虽生得比别人好些,并没有私情勾引你,怎么一口咬定我是个‘狐狸精’?”以致含冤而死,这不得不说是晴雯悲剧性的体现。对于她死前剪下指甲送给宝玉,和宝玉换贴身的袄穿,并让他不必瞒着别人的一些举措,把它看成是晴雯对隐藏在自己心底的爱情的觉醒无可厚非,因为平时的她追求平等,不想像袭人那样为了当上侍妾成为王夫人在怡红院的代言人,整天监督宝玉的言行,想着法子讨王夫人的关心,即使成了侍妾也还摆脱不了奴才的地位,与其那样,她不如做宝玉的知己,把那份爱深藏在心底。可临死又担着个“狐狸精”这莫须有的罪名,她也就无所顾忌了,索性大胆表明自己的心迹。这虽说得通,但我认为晴雯更多的是意气用事,她的做法是为了对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强烈抗争和反击。且晴雯临死时“一夜叫的是娘”,此情景极具悲剧色彩,这是她对自己悲苦身世和悲惨遭遇的无奈和冤屈的呐喊,是对封建等级社会的忿恨和不平的控诉。如果此时她叫的是宝玉的名字,我想她的抗争精神和悲剧色彩也就不会这么震撼人心了。有人认为晴雯不会藏拙,不能认清自我是她导致悲剧的原因,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晴雯恰是认清了自我,她从十岁起就成了丫鬟,被当成物品三易主人,其中的世态炎凉她定是体会极深,府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她看得肯定也不少,跳井的金钏,吞金的尤二姐不会不给她一些触动,正因为她看透了这个黑暗社会,知道自己身为下人不管怎样结局都不会太好,与其活得卑微低贱,不如敢爱敢恨、活出自我来得痛快些,有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她不是不会藏拙,她只是不屑藏拙罢了。再说就算会藏拙又怎样,善于此道的薛宝钗不也还是个悲剧结局么?但我们也应看到,不屑藏拙加速了晴雯悲剧的发生。

  有学者认为,晴雯的死宣告了黛玉、宝玉和作者曹雪芹三个人的死亡④,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从她身上,我们不但能预知黛玉、宝玉的大致结局,也能看到作者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批判,这是晴雯在小说里重要地位和作用的体现,不容忽视更不容小视。可以说,晴雯形象的丰富内涵注定了她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典型价值,她值得让人们去感动,去同情,去思考社会与人生的意义。

  注释:

  ①陈桂声《划破乌云浊雾的理想之光――论晴雯》,载于《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4辑,第204页。

  ②本文所引《红楼梦》文字,若不注明,皆见于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本。

  ③冯文楼《晴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载于《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辑,第204页。

  ④参见王勃、张健《“花”自飘零“水”自流――晴雯人物形象之管窥》,载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93页。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何其芳.论红楼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4]严云受.论晴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78(2).

  [5]冯文楼.晴雯,一个悲剧性的存在[J].红楼梦学刊,1994(2).

  [6]陈桂声.划破乌云浊雾的理想之光――论晴雯[J].红楼梦学刊,1995(4).

  [7]周五纯.晴雯形象探微[J].红楼梦学刊,1996(4).

  [8]王勃,张健.“花”自飘零“水”自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红楼梦晴雯篇6

  《红楼梦》亦名《石头记》,是曹雪芹笔下最富盛名的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同时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本文主要分析晴雯形象中蕴含的人性内涵。

  关键词:晴雯形象;人性内涵;分析

  可以说《红楼梦》作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的最高成就流传至今,对《红楼梦》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不在少数,但是在如此大量的研究下,依旧没有完全挖掘出这部传世经典的深厚底蕴,可见曹雪芹先生笔触之锋锐世间少有。对于现代《红楼梦》的研究领域,即我们常提及的红学来说,《红楼梦》这部小说对于中国封建制度、文化等层面的揭露之深刻让人为之叹服,而且曹雪芹先生选择了贵族家庭的兴衰这样一个非常刁钻的角度来进行社会的刻画,可见其自信心之旺盛是明清众多小说家中少有的。其实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曹雪芹先生其实最早也是贵族成员,只是后来家道没落,不过在《红楼梦》的社会里,我们似乎可以触碰到曹先生曾经的那段往事。

  说到贵族家族,自然府中老爷、小姐、奴仆众多。曹先生在《红楼梦》中所刻画的人物不计其数,而且他的笔法细腻,对于每一个人物形象都细心雕琢,尽管人物众多,但是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两个人会存在相同的特点。特别是面对荣国府中众多的丫鬟女婢,曹先生秉持的是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进行刻画和描写的,不以其为鄙,也不过度评价,一切尽在字里行间,由读者评判。而在其中晴雯无疑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几个女婢之一。晴雯作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同时也是贾宝玉房中四大丫鬟之一,因其身上所展现出来的逆反性格以及纯洁率真使得红学学者对其印象深刻,并将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事实上我们客观来看《红楼梦》中关于晴雯的介绍会发现,曹先生对于晴雯的刻画并不显浓墨重彩,相反寥寥几笔,却又将晴雯的立体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丰满而又现实。纵然是丫鬟身,却有小姐志。然而在这样既定的命运下,她只能无奈的展现背离自己的自己。曹先生在晴雯身上灌注了许多他所看到的人性,所以才使得晴雯这个角色充满了复杂与矛盾。

  一、晴雯的心高气傲与洁身自好

  《红楼梦》中给予晴雯的形象定位就是心高气傲,又洁身自好。所以她看不起袭人,看不起袭人身上所带有的女婢的奴性。甚至于她从不暴露自己的对袭人的鄙视。她脾气火爆,看不起暗地里的勾当,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叛逆的性情才导致晴雯在那样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环境里落得悲惨的下场。而且晴雯之所以能够在众女婢中出众的原因就在于她拥有一手出彩的针线活。那个年代,在曹先生看来,晴雯在女婢中出彩的针线活,正如同林黛玉在众小姐中出彩的诗词,都是出众的。而其实这就是晴雯傲气的祸根。

  荣国府说白了就是曹先生笔下的一个现实客观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晴雯的洁身自好的秉性最终也造成了她的苦郁而亡。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晴雯与宝玉之间的感情线也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补裘”与屈死两个片段中晴雯所表现出来的对贾宝玉至死不渝之情,可以说为人所称道。而从《红楼梦》中我们看,其实这些与贾宝玉有着情事缠绵的女子大多都是有着某种目的的,譬如袭人就渴望借贾宝玉摆脱丫鬟的身份。而整个荣国府中,唯有黛玉、妙玉与晴雯三人是因为精神认同,没有任何功利想法的靠近贾宝玉,而晴雯是三人中唯一一个以婢女身份与贾宝玉情投意合的。所以我们看,相比于袭人的“勇于献身”,晴雯无疑洁身自好了许多,在这个复杂的荣国府中,她的这种纯洁的人性,无疑是点亮了《红楼梦》的剧情。

  二、晴雯的嫉恶如仇和与麻木愚忠

  《红楼梦》中晴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嫉恶如仇,特别是在坠儿头平儿玉镯的事情上,足以看出晴雯的火爆脾气和直率的性格。但是这种性格在这个复杂多变的荣国府中是要不得,更何况晴雯的身份还是一个丫鬟,所以晴雯必然是要遭受一些小人的恶意中伤,最后成为被迫害的对象。正如红楼梦中对于晴雯的判词中所的那样“风流灵巧遭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

  其实无论是晴雯生前的所作所为还是晴雯死后对贾宝玉的独白我们都会在其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晴雯始终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她身处的环境是一个吞人不吐骨头的“恶兽”。她始终觉得自己是老太太派到贾宝玉身边的,而且贾宝玉又对她无线宠爱,那么她就应该理所当然的将怡红院视作是自己的后花园,甚至于对于晴雯来说,这个荣国府的大牢笼里她心甘情愿被捆绑与束缚,贾宝玉要打发她出去,她也不甘愿。因为在她看来,她的归属在这里,那么她应该扎根在这里。

  晴雯的生与死,之所以能够撼动那么多读者的心,无外乎曹先生的神乎其技。对于晴雯这样一个高傲的人来说,如果拥有的是小姐的身份,那么无疑整个荣国府都会是她的天下,但是偏偏可惜,她只是一个丫鬟的命。所以这种有着小姐秉性却无小姐命的遗憾才让读者为之动容。她富有儿女真情,即便是真真切切的爱上了贾宝玉,她依旧不原因自毁清白,与暗地勾当的袭人来讲,这种洁身自好也是晴雯鲜明的人性特点之一。而曹先生偏偏就借助了这样一个真性情的女婢来深刻的孔数了封建礼教制度下的那些虚伪者的丑陋嘴脸,同时也控诉了那个年代荒谬而又残酷的人性规束,卑贱与高贵,在《红楼梦》一书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晴雯就是这样对比下的一个鲜明的例子。而且,其实曹先生早就以晴雯的死,暗示了宝玉与黛玉之间无果的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王前程. 既做不了济世英雄,则做个修身好人――贾宝玉形象的人文价值[J]. 红楼梦学刊. 2007(04).

  [2]蔡宗海. 《红楼梦》人物赏析――论晴雯的性格[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09).

  [3]白旭辉. 光彩照人的反奴性典型――《红楼梦》中晴雯形象试析[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4(09).

  红楼梦晴雯篇7

  关键词:冤;叙事;冯渊;晴雯;香菱

  《红楼梦》是一部冤书的命题,见于周汝昌先生所著《红楼十二层之文化》中[1]P48-50。他认为《红楼梦》的冤在于冤这个字出现了很多次,如“冤冤相报是非清”,“二疗冤疾”,“冤孽偿清好散场”等这些字词;冤枉的故事有多则,如冯渊被打死之冤,鸳鸯与贾琏被疑有牵连之冤等;被冤枉的人也比比皆是,如娇杏、甄士隐等几乎人可见冤,贾宝玉更是第一大冤人。在《红楼新境》中《说冤》一文,继而提出了冤字与贾宝玉的宝玉上“二疗冤疾”这句刻词有何联系的问题。总之,《红楼梦》所冤各个自异,而都为含冤抱屈之人事,虽然有明有暗,有主有次,有直有曲,但都可统揽鉴析。然而笔者认为,《红楼梦》之“冤”非散见于文中的字词人物故事等,“冤”在全书中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形叙事结构。由于笔者的学识见解,试以冯渊为冤叙事的起笔,晴雯为冤作结,香菱一生经历布局全书之冤,从而以首尾相连的结构推进论证《红楼梦》冤的圆形叙事。

  (一)在间接叙事下看逢冤的悲情艺术

  冯渊为冤作开路人。曹雪芹常用谐音的艺术手法,使故事情节增加层次和趣味,“逢冤”就是冯渊的谐音字,是《红楼梦》中的头号有冤之人。“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第四回)中,冯渊一出场就是个死人,直接切断了自鸣其冤的自救之路,仆人为之鸣冤不过求财,门子详知内情却为巴结老爷,有冤无处诉,诉了也是哑巴官司,直接冤沉海底了。封建等级社会中,阶级压迫惨重至置人于死地,可见表现于大地主阶级对小地主阶级的压榨下青鱼吃虾米似的食物链的残酷性。

  间接叙事与直接叙事相对,冯渊作为一个叙事符号,并没有在《红楼梦》中现出真身,他的两次出场,都是通过旁人之口,作用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符号出现。冯渊首次是被他的仆人破口道出,“被殴死者乃小人之主人”[2]P56,死人在影视作品中被当做是背景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则有着叙事的作用,引出下文冯渊的死因:他与薛蟠争抢一个丫头,即英莲,而被薛霸王打死;继而深入发展,葫芦寺内的一个小沙弥现在是应天府门子,作为第二叙述者,道出冯渊“是本地一个小乡绅之子,名叫冯渊,自幼父母早亡,又无兄弟”,身世凄凉,又“酷爱男风,最厌女子”[2]P59,癖性乖巧,好容易收心花钱买个女孩子过日子,不但平白无故地被别人抢去,自己还因此送了性命,告到官府结果一无所获。因此有了贾雨村上位全书伊始的头一件冤案。

  (二)在完整叙事下看晴雯的冤死命运

  晴雯为冤作结。晴雯在未进大观园前,只是贾宝玉身边的一个小丫鬟,入住怡红院后,位居四大丫鬟第二,若说冯渊是无法申诉的被压迫者,那么晴雯则是为不公平命运顽强的抗争者,“晴雯是清代社会广大被压迫的奴隶们反迫害斗争的一个缩影”[3]P84。晴雯早在第五回就轻描淡写地出场,却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第一个浓墨重彩描写的对象。相对钗、黛这样的主要人物而言,晴雯作为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是个性鲜明,认知度极高。她貌美,是为芙蓉神;她灵巧,勇晴雯病补金雀裘(五十三回);她泼辣爽直,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三十一回),她不畏强权,抄检大观园时(七十四回):“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2]P1029,何等畅快;可是她又脾性桀骜,爱嘲讽人,爱打骂小丫头。最终因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毁谤构陷,致为晴雯最后被逐与死亡,“晴雯之死源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种种弊端”[3]P85。

  虽然《红楼梦》中有许多与晴雯相似命运的人,但在曹雪芹已写完的八十回中,晴雯的屈死独具意义,她的死与冯渊的死可见曹雪芹叙事结构的完整性,她性格突出最具代表性,她是死后被贾宝玉赋词凭吊的唯一,她是许多类人含冤受屈的冤结,“这个艺术典型所揭示的是人生悲剧”[3]P85。众女群芳,个个可冤,却无人为其鸣冤,早已习以为常,封建阶级杀人,杀就杀在温水煮青蛙之中。

  (三)在虚构叙事下看香菱的一生之冤

  香菱原名甄英莲,谐音为“真应怜”,是一个真真可怜的人,本是富贵望族之家的小姐,三岁被拐子拐了,十二三岁给薛蟠做妾,二十岁左右逝去,一生颠沛孤苦,社会地位的转变,使她的命运落到了身不由己的境地。尽管如此,却被作者赋予了无比高洁的品质,“不独菱花香,就连荷叶,莲蓬,都有一般清香的”(第八十回);她在伴宝钗入住大观园后,常为诗痴迷,这并不意味着作诗赋曲便是高雅的,她爱诗喜作诗也不能证明她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可是一个比常人更专注更能热爱所钟爱事物的人,更能说明她精神自由,心底善良坚定。可这份喜悦平静在薛蟠取了夏金桂后掀起滔天巨浪,这层亦奴亦妾的身份更加卑微[3],在双重欺凌的压迫下走向了末路。

  香菱是一个作者虚构的心灵完美的人物,由此来布局全书之冤,更能体现有情人心与无情世界激烈矛盾冲突。真正由单个人的一生形成的圆形叙事结构,莫过于香菱的一生。香菱的家庭因她被拐而伤心,又因被大火焚烧而流离,致使甄士隐遁破红尘而分崩离析,这是对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命运的预演,是对大观园众儿女悲剧情节的提示,归结了全书的女性命运,实现了小说叙事上的又一个圆形结构。[4]P63-64

  (四)结语

  除了这标志性的三人外,另有一些“冤”。被遗弃不用的那块五彩石,是冤字之始;甄士隐家庭由幸至不幸,是个冤士;娇杏与贾雨村误为夫妻,是个冤婢;《红楼梦》中有冤报冤,有情报情,贾宝玉又是为了还谁的冤债,这是未解之冤案;三春各屈枉至死,是冤情;雪芹的家世是个政治大冤案,他本人是个不为人知解的冤人。他的书被人横加篡改割续,是一桩千古奇冤。他书中的人物都没离开这个可歌可泣、可骇可愕的“冤”字……作者在以“玉”纲为明线,“情”纲为主线,“红”纲贯穿全文的同时,在大清朝的背景下,钟鸣鼎食大家族的环境中,以“冤”为暗线,从内心深处升起不愤之情怜悯着那些个小人物的冤情,为之时时痛哭,处处冤哭。

  总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红楼梦》是一部人情小说,周汝昌也写《红楼十二层》阐明《红楼梦》的多层主旨含义:政治历史小说,爱情悲剧小说,自传书……但《红楼梦》是一部“冤”书这个提法更为独特重要,冤字揭示了曹雪芹的著书大旨和思维,冤人表现了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关系网,冤案则展现了人物关系间的社会内容和故事冲突,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的体现,作用于文本叙事结构的推进意义上,以及文本主题的悲剧美学意义上。(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十二层[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张晓艳.试论晴雯的人物性格及其悲剧色彩[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2).

  红楼梦晴雯篇8

  关键词:风流灵巧 性格 特质 暴炭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巨大的艺术表现力,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悲剧。这些悲剧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一些女性不仅外表是美的,而且内心更是美的。《红楼梦》是一曲女性的悲歌,同时也是一曲女性的颂歌。“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俏丫环晴雯,以其不受拘束、爽利明朗的性格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和喜爱,成为《红楼梦》中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红楼梦》里众多丫环中,晴雯给我的印象最深。她心高位卑、风流灵巧,正是困为她那种心比天高的性格与世俗格格不入,才导致了她命如纸薄的结局。在一片因妒忌而引起的诽谤声中,过早地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几句判词是晴雯一生的写照。

  晴雯的身世是凄惨的,她是曹雪芹笔下一个家世可考的女孩子,是怡红院里一个重要的丫环。她自幼孤零、身居微贱,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舅哥哥和色情狂的表嫂。她在十岁那年被赖大家买作丫头,贾母见她标致伶俐,十分喜爱,赖嬷嬷遂把她孝敬给了贾母,不久贾母又把她赏给了宝玉。她就这样走进了怡红院。低贱的身份使她更懂得人格尊严的可贵,更渴望获得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作为独立的人应有的权利,而这一追求又导致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对她进一步的压迫和摧残,因而加深了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并最终促使了她为那个社会所不容和毁灭。因此,这两方面既是晴雯形象所包含的反差中最本源的部分,又是形成她身上其它矛盾的基础。

  在贾府的丫环中晴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她像“一盆才透出嫩箭的兰花”,宝玉又用这样的抒情诗的语言来赞美晴雯的美。另外,晴雯的灵巧也是众所周知的,多少能工巧匠都无法织补的雀金裘,她在病中就从容地补好了。然而,心灵手巧的她不屑于以自己的“风流灵巧”去博取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赞许。但是,她这种单纯的愿望,在封建势力奴役下的大观园里,无法得到共鸣,孤立无援的她,必然只能走向死亡。

  晴雯的性格一直是人们争论的主题,一种称其为天真烂漫,纯洁无邪;一种称其掐尖要强、尖酸刻薄。她不但自己从不努力讨好主子,而且对那些刻意做作,讨主子欢心的奴才们尤其鄙视。 这种性格的形成是与她自身的经历与当时的环境分不开的。她的苦难的遭遇,铸就了这个“身为下贱”的孤儿那种“心比天高”的骨气和自尊心。她自始至终表现着反抗者的本质――骨气。简单地说,就是反奴性。晴雯性格的特质,是那种独来独往、疾恶如仇、敢爱敢恨、敢笑敢骂的青春活力和那种反抗权威轻视等级的自由平等的精神。在她的口舌间,时时吐露出刀剑般的讽刺。晴雯具有反奴性,这种反奴性突出地表现在她与贾宝玉的关系中。在这些丫头中,除晴雯之外是没有任何人敢与宝玉冲撞的。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跟晴雯是相似的,他们都是有骨气的。晴雯是丫环中有骨气的,黛玉则是小姐中有骨气的。然而,林黛玉却不如晴雯豁达,林黛玉虽然知书达理,却也常常放不开心胸,而且,处事也较为谨慎。她惟一值得赞叹的是她与贾宝玉同样无视功名,追求自由,在这点上晴雯似乎比她更大胆。“晴有林风,袭乃钗副”。她们同属于机智而又尖刻,高傲而又善妒之人,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她们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只有这样才能作为区别与他人的特质。

  晴雯是能干的,而且对宝玉的好是一种出自内心的好,并无所图的真情。病中勇补孔雀裘,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挣了命去做的,这是一种责任吧,其实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拿袭人来和她做比较。袭人的尽职尽责是一味的忠于主子,希图着将来有那么一点好处,有些去升迁的机会,可以做管理奴才的奴才。晴雯就不同,她把宝玉当做朋友来看待,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但这已经是很难能可贵的了。宝玉出了事情,她可不管是不是合乎伦理道德世俗要求,只要宝玉有要求,她便可以两肋插刀,从来没有教导和规劝。其间的分别,不言而喻。

  晴雯的死着重在一个“屈”字。作者写宝玉去看晴雯,晴雯悲愤地对宝玉说:“只是一件,我死了也不甘心的。我虽生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蜜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咬定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耽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晴雯受冤屈而死,死不瞑目。晴雯是无辜的,为了死而无恨,她选取了一种特殊的方式,给枉耽的虚名充实进了充实的内容。她剪下自己的指甲送给宝玉,穿上了宝玉穿的小袄,而且还说:“回去他们看见了,要问,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既已耽了虚名,越性如此,也不过这样了。”这是对使她蒙受的黑暗势力的抗议,是失败之后进行的抗争。堂皇正大,敢作敢当,视死如归,这就是晴雯的本色,这就是晴雯的风骨。

  晴雯的死亡,在贾宝玉精神生活上所带来的打击与惨痛,是无法形容的。晴雯的死亡,暗示了林黛玉不可避免的死亡命运,也说明贾林爱情悲剧反封建的强烈倾向。贾宝玉将他无比的愤恨和哀伤,用优美的文笔,一起写进《芙蓉女儿诔》里,这更印证了晴雯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地位低下的女仆,是一个聪明、活泼、性格倔强的姑娘,一个富于反抗的形象。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是贾宝玉游太虚幻景时所见的“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中的“又副册判词”之一。“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她命运的写照。晴雯“风流灵巧”早就“招人怨”了,“寿天多因诽谤生”因袭人的告密、从中作崇,至使晴雯最后带病被撵出了大观园,在姑舅哥哥的破炕席上恹恹弱息,乃至见到了偷偷来探望的宝玉,才猛烈痛切地感到“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这是晴雯的判词,也是对晴雯一生真实的写照。

  在邪恶势力的打击下,晴雯纯洁、清白的生命承受不起,终于成了彻底的牺牲者,成了曹雪芹笔下受屈辱的一位女性。她的离去,预示林黛玉在贾府将遭到厄运,同时,也在宝玉心中刻下了无法治愈的伤痕。她的一生,真应了“薄命司”两边的对联“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而其他的人,何尝不是?但她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气质是谁也不可比拟的。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写的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的让人刺心搅肺、心酸泪流,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晴雯在那种环境下能保留自己的个性不被污染,实在是个特例,也是值得人敬佩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2].周光慎:《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3].曾杨华:《末世悲歌红楼梦》 汕头大学出版社。

  [4].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上海师大研究所编:《红楼梦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华书局。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作家出版社。

  [8].王国维:《红楼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