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有多博学?

  喜欢看老郭的相声,主持和评书。越来越佩服他随口讲来的典故,感觉二十四史和各种文学作品都不在话下,嬉笑怒骂信手拈来。有知情人分析一下郭老师的文化水平吗?怎么练就的?

  郭德纲称,“说学逗唱”中的唱是指“太平歌词”,这的确是朱绍文时代的定义。但是,朱绍文唱太平歌词的同时,还用白沙撒字。

  建国后,“学唱”单独成列,替换了1930年代就已经淘汰的太平歌词,成为新的“唱”,这在演员和观众都已达成共识——最强大的改革推力,来源于郭德纲的师爷侯宝林。郭德纲倒行逆施、欺师灭祖,其动机显然在艺术之外。

  我们先分析郭德纲及其粉丝都尊敬的马志明,他也把“唱”固化为太平歌词。

  马志明,嗓音并不好。很典型的,《纠纷》中的丁文元的声音,已经反人类,听起来既不像男人也不像女人,大概算是预测了21世纪后的“中性美”。

  公开表演的相声,马志明既没有学唱过戏曲,也没有学唱过歌曲,只学唱过对嗓子要求不高的曲艺——也是囫囵吞枣。

  根据马志明这个案例,大概可以推断,把太平歌词“引入”相声的朱绍文,嗓子可能也不怎么样,否则就不会把一种“丐歌”作为相声的基本功。

  类似的,郭德纲的假嗓子,也包含了“中性美”,从来不敢唱流行歌曲,唱京剧和河北梆子,皆因为“画鬼容易画人难”,台下谁也不会傻乎乎地坦白听不懂国粹,更不敢说郭德纲的唱完全外行。倒可能上演《皇帝的新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郭德纲的功底就是深啊!”

  一些粉丝很主观,把太平歌词看作朱绍文新创的——这是爱屋及乌了。太平歌词比相声要早很多,大约200年,是一种“丐歌”。

  什么是“丐歌”?就是乞丐唱的,并不是乞丐娱乐时唱的,而是乞丐工作时唱的——他们的工作目标绝对单一,活着。八国联军、内忧外患的时代,乞丐满大街,彼此有竞争,衣衫褴褛、装傻卖惨是最低级的。太平歌词、数来宝之类,会让乞讨更容易得手,也可以说“卖艺不卖尊”。

  当时的朱绍文,处境和乞丐差不了多少,走街串巷的乞丐可算“省港流莺”,在固定地方“画锅”表演的可算“一楼一凤”。所以,与其说朱绍文“引入”了太平歌词,不如说因陋就简,别的不会。

  当然了,相声圈内的人士,谁也不会承认“祖师爷”是要饭的,只是一味地强调“穷不怕”——“不怕”,刚好印证了他“穷”,极端的穷,终生的穷,时时刻刻挣扎于生死边缘,怕是很奢侈的情感了。在郭德纲的极力鼓吹下,一些相声粉丝以为,太平歌词和京剧的地位类似,根本不知道太平歌词是标识乞丐的“家丑”。

  所以,郭德纲对唱的定义不仅“刨”了解放后99%的前辈和同行——包括他那既擅唱戏又爱唱歌的师父侯耀文,郭德纲也大义凛然地挥刀自“刨”:他唱什么都是一个味儿,永远无法掩盖“中性美”。

  21世纪了,任何一个普通百姓,所听过的旋律,都远超大清王朝的每一个皇帝,既听过贝多芬也听过华彦钧,既听过《 My Heart Will Go On》也听过《笑红尘》,如果还把清朝的“丐歌”太平歌词奉为圭臬,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违心,要么痴心——前者,是斗争的需要;后者,是宗教的虔诚:“我就爱吃棒子面窝头,咋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