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可国】良知与责任: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再论

  注释: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140页。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141页。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141页。

  [4]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423页。

  [5]A.И.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愚生、重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第122页。

  [6]A.И.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愚生、重耳译,第123页。

  [7]参见唐凯麟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1页。

  [8]参见郭金鸿:《道德责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6—241页。

  [9]参见董莉:《良心是对义务的自觉意识——对良心与义务的哲学思考》,《理论月刊》2000年第12期。

  [10]参见张恒山:《良知义务与理性“应当”之别——评自然法学义务与凯尔森实证法学的“义务”的分野》,《法学家》2007年第1期。

  [11]参见涂可国:《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管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

  [12]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6页。

  [13]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6页。

  [14]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6页。

  [15]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38页。

  [16]参见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17]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38页。

  [18]朱熹:《中庸章句》,《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页。

  [19]参见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第88—89页。

  [20]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61页。

  [21]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37—138页。

  [22]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7页。

  [23]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7页。

  [24]A.И.季塔连科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愚生、重耳译,第127页。

  [25]责任伦理与意图伦理是由马克斯?韦伯所提出来的两个相反相成的用以分析人的行为动机和结果的范畴,他强调把责任伦理与意图伦理结合起来判断善行的价值。林毓生认为中国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意图伦理(信念伦理)为主导的文化,李明辉指出儒家主流思想基本上包含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两个伦理学面向。

  [26]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7页。

  [27]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48页。

  [28]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6页。

  [29]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47页。

  [30]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2页。

  [31]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37—138页。

  [32]参见涂可国:《儒家责任伦理考辨》,《哲学研究》2017年第12期。

  [33]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75—76页。

  [34]参见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8—74页。

  [35]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6页。

  [36]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7页。

  [37]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4页。

  [38]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7页。

  [39]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90页。

  [40]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73,74页。

  [41]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82—83页。

  [42]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95—96页。

  [43]叶适:《乐清县学三贤祠堂记》,《叶适集》卷九,刘公纯、王孝鱼、李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49页。

  [44]罗大经:《唐再幸蜀》,《鹤林玉露》内编卷一,孙雪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58页。

  [45]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26页。

  [46]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53页。

  [47]阳明说:“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09页。

  [48]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4页。

  [49]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55—56页。

  [50]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69页。

  [51]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70—71页。

  [52]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80—81页。

  [53]谢灵运:《辨宗论》,《谢灵运集》,李运富编注,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第305页。

  [54]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82—83页。

  [55]参见涂可国:《儒家正论的五元结构》,《齐鲁学刊》2017年第2期。

  [56]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7页。

  [57]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35页。

  [58]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8页。

  [59]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0页。

  [60]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29页。

  [61]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6页。

  [62]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7页。

  [63]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2页。

  [64]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3页。

  [65]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4页。

  [66]王守仁:《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吴光等编校,第121页。

  [67]参见涂可国:《儒家之义的责任意蕴》,《孔子研究》2017年第5期。

  [68]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15页。

  [69]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22页。

  [70]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40页。

  [71]王守仁:《传习录中》,《王阳明全集》卷二,吴光等编校,第83页。

  [72]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37页。

  [73]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24页。

  [74]王守仁:《传习录上》,《王阳明全集》卷一,吴光等编校,第40页。

  [7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141页。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