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范文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1

  关键词:普通话;测试;命题说话;自然流畅

  “命题说话”是山东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最后一个题型,也是占分比重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题型,要求应试者在给定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说话三分钟,做到语音标准,词汇、语法规范,主题集中,自然流畅。考查的是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在给定的语境与限定的范围内普通话口语的表达能力。因此,应试者要完成“命题说话”这一题型,要做到三点:第一,要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第二,要有话可说,自然流畅;第三,要围绕话题,说够三分钟。据多次参与山东省高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评工作的经验,相较于其他三个测试题型,“命题说话”是应试者感觉最为棘手、失分最严重的一个题型。为了提高大学生应试者的“说话”水平,进而提高其测试等级,针对“命题说话”的这三点要求,笔者摸索出了部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一、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

  这是“命题说话”最基本的要求。教授学生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是《普通话》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山东省普通话测试的前三个题型旨在考查学生的字、词、文的识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发音问题所在,并且按照要求采用正确的发音方法不断练习。而在“命题说话”环节中,学生需要将平时所学应用到说话之中,用相对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说话,所以平时上课时指出学生的发音问题并持续关注、不断纠正,是进行“命题说话”的基础,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语言敏感性和耐心,帮助学生通过多次重复性的训练提高普通话

  水平。

  二、有话可说,自然流畅

  除了担心自己的语音不够标准,很多应试者面对“命题说话”这一题型时,更多的是担心“无话可说”。普通话测试以往多采用人工测试,考生面对考官时,容易产生紧张等不良情绪,导致“命题说话”这一环节出现思维迟钝、辞不达意,或语言颠三倒四等情况,成绩受到影响。随着科技的普及,大部分测试点开始采用机考的方式,有利于考生消除部分紧张情绪,但还是有不少考生在说话时仍然紧张不安,影响发挥。因此,如何运用一定方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是做到“有话可说”的一个必然要攻克的难关。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利用好课前十分钟、课时十五分钟。是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准备话题,并于每次下课前十五分钟左右进行相应的练习或表演。为让学生做到面对他人说话不再紧张,采用了各种办法来锻炼学生。如首次课时要求每位学生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再如每次下课前十五分钟左右请几位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班进行说话训练;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准备一个语言类节目(如小话剧、朗诵等),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然后每次课上选一两个小组进行表演。这样的方式,有一定的娱乐性,增强了《普通话》课的感染力和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保证了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得到两次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的机会,这样,其胆量锻炼出来了,面对众人甚至是考官时的紧张情绪也就大大缓解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说话”或者“表演”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鼓励,指出其表现好的一些地方,或者其发音方面的进步,进而激发其积极性,同时也要对其发音错误或缺陷进行纠正,进一步提高其普通话水平。(二)采用模拟考试的形式进行实战演习。在课程结束时采用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人工测试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参加一次模拟考试,教师当面给学生打分。与正式普通话测试不同的是,每位学生考完之后,教师要对其考试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命题说话”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进步,强调不足,以期提高。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后,学生再上考场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不会怯场,应对“命题说话”这个环节也变得更轻松自如了。

  三、围绕话题,说够三分钟

  在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的同时,要让学生把内容说好,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命题说话”要求“在给定的语境与限定的范围内”进行口语表述,所以要求应试者在说话时做到“主题集中”地说够三分钟。为此,笔者采用了如下训练方法: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每次课结束前布置两个话题,让学生们共同思考,并请几位学生说大纲,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内容,在下次课结束前十五分钟左右,随机请学生到讲台上面进行说话练习。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教师带领学生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的三十个话题一一进行准备,为正式测试做好了铺垫。

  具体来说,准备话题内容的过程如下。为了让内容围绕主题进行,学生说话前首先应该有一个说话大纲,即要做到对“开头如何说、中间说几个分主题、如何结尾”心中有数,大纲准备好后,再给大纲填充内容,加上事例等。开头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用两三句话即进入主要内容部分。如《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这个题目开头可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另一方面也有其不利影响”。因为说话时间有限,所以不主张对开头做太多的揣摩与修饰,只要能把意思说明白即可。

  中间部分是主要内容,也是用来占满时间的主要部分,要求学生按照时间、空间或者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并在说话过程中注意使用“首先”、“然后”、“再次”等关联词来衔接,这样就可以做到条理清晰。另外,为了说够三分钟,还应该采用事例的方式来进行述说,即注意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相结合。如上文提到《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这个题目,开头部分已经把正文要说的两个主要方面指出来了,所以正文先说“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而这个方面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式,结合感性材料进行述说,如使用洗衣机后如何节省了家里的劳动力,或有了电脑后给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等;然后说“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方面”,也要结合相应感性材料进行论说。

  在考试过程中,经常因为时间关系,考生不必结尾,但结尾也有练习的必要,可以训练学生采用呼应上文或总结全文的方法来完成。如《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结尾如下:“总之,科技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一些困扰,在今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发展其有利方面,减少其不利影响,让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为了让考生在考场上有话可说,主张让学生多准备一分钟的内容,以防出现考试时因紧张而语速加快,最后说不够三分钟的情况。但同时也必须强调,“命题说话”要求做到自然流畅,因此切不可出现背稿子的情况,否则就会显得生硬。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2

  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明的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科技与人类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及其教育情况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历程中,以科学文化为代表的求知探索活动和以技术文化为代表的生产实践活动,与人类社会的整体道德发展水平以及个体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科技文明促进了人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不断发展,这有利于人类道德身心的成熟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与此同时,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推动着科技文明不断迈向更高的层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发展、新的技术革命与道德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技进步会打破人们旧有的道德思维模式,树立起新的道德观念,这些新的道德观念又会从多方面推动学校道德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例如历史上的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学说都强烈地动摇了原有的道德观念的基础,使人们在新的科技发明的基础上,探索、重建了新的道德体系。“今天的社会发展与新技术革命的产生在同样的意义上起到了推动道德进步的作用。包含于新的社会文化中的不少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如时间观念、效益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均具有道德上的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同时也符合人类进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历史趋势。”“世纪之交,我们生活在一个大转折的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知识成为社会的强大力量,并作为社会演变的最强大的动力因素,推动社会的大变革,包括社会伦理生活的大变革。”“科学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科学是精神文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表现之一。科技文化不仅仅是德育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它的深层价值更体现在对人文精神的增益和更新上。”正是在这种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背景下,才为我们考察科技文化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内在依据。

  一、科技的道德意蕴

  当前在新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作为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和人类改造世界工具的科技,一定相应地蕴含着科学理论知识的探求和技术应用知识的实践行为,并且这种行为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作为一种社会体制,科技与社会结构中的其他要素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日益复杂和深化,现代科技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空前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因此,科技实践行为的过程和后果就必然蕴含着道德理性,现代科技已具有了不可忽视的伦理道德意蕴。

  (一)科技发展拓展了道德领域在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大背景下,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结合也由于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日渐紧密,于是伦理道德和科学技术之间便具有了极大的可通约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使人类成为自然的优胜者甚至主宰者,一方面又使社会出现了许多道德问题甚至道德灾难,使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化。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科技的发展拓展了道德领域。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始终在广泛地发挥着作用,而人类社会的实践领域也必然会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应用而得到一定的拓展,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领域也就自然地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了。这种拓展体现在道德从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拓宽到了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20世纪末期,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人类从现实社会与物理的生活空间进入到了虚拟社会和网络的生活空间,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生活的交往关系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虚拟社会的交往关系,于是对网络虚拟交往行为提出规范的道德要求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二)科技活动蕴含着客观与公正人类为了使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某些需求,设定并按照一定的符合人类主体的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种满足必须能为全人类及其后代带来福祉,这里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公正性、目的性。另外,人类为了达到实现人类共同福祉的目的,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客观的规律,这里体现了科技活动的客观性、规律性。因此可以说,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合客观性和合公正性的统一是所有合理的、具有创造性的科技活动的共同特征。而客观和公正恰恰是人类孜孜以求的道德理想。

  (三)科技事实蕴含着价值利益傅维利先生认为,人类为了调节彼此的价值利益的需要而产生了道德,当人类彼此不存在利益和分配冲突时,道德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凡是涉及到价值利益冲突问题的事实,一定蕴含着道德。科技事实的客观存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必然产生一定联系并形成利益冲突。人类依照自身的需求和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从“是什么”到“如何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事实与价值就天然地融为一体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事实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道德意蕴。

  (四)科技发展蕴涵着道德扬善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从而为人类德性的生成和升华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为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对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减少贫穷甚至死亡都是十分有利的,可以说,科技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扬善的过程。科技所固有的工具属性使其天然具有道德意蕴。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活动体系和社会建制的科技文化具有内在的精神之善,蕴含有极大的精神价值,科学精神就是这种价值的集中体现。实质上,科技精神也是一种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求真精神。科学的求真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坚定不移、开拓进取的精神,具有普世的道德意义。第二,不断开拓、用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科学创新精神是一种提升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变革精神,是道德变革的思想支点和精神动力。第三,务实精神。科学注重实践,利用科学规律为人类谋福祉的务实精神,是一种为人类的幸福和自由而奋斗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既是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所体现的最基本的伦理精神,也是人类的崇高理想之一。”“科学的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启迪人们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充分体现了科技的道德意蕴。”袁贵礼、邢建辉认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加强科学精神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人格;(3)加强科学精神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事业态度;(4)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道德对科技的观照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因此,道德对人的行为具有规范和制约功能。就本质而言,道德不仅是外在于人的一种规则,也是人类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的需要。“在人的面前存在这两种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它是由现存的一切事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另一个是可能的世界,它以事物可能存在的状态呈现于人的精神、思想之中。这种可能世界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也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理解。”虽然根植于现实的物质世界,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的道德却并不直接对这种现实作出反应,从理想的、可能的世界中对人们的现实行为加以审视,进而评判善恶,对人们的行为作出导引。故而,道德是可能对现实的超越,是精神道义对物质功利的超越。正是道德的这种超越本质使得道德可以抛弃功利,消除短视,指向人类的终极幸福,可以对包括科技行为在内的所有的人类行为起到规约作用,并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

  (一)道德对科技行为的规范

  自从16、17世纪爆发科技革命以来,科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纯科学理论知识的探索,而且它还是有目的的实际的技术应用行为。“只要有行为,就必然与行为后果的道德相联系,势必受到道德的规约。这种道德约束力首先包括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即科学工作者思想上的自我约束,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良知的敬畏。”科技行为的主体是掌握有专业知识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比非专业人员更能预料到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危害。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行为无法像科学理论那样保持中立,它与人类其他所有的实践行为一样,无法规避道德伦理的责任和评判。因此,科技活动不仅要着眼于理论或技术目标,还要考虑到达到此目标所使用手段的合法性,并进而估计到投入这一手段可能产生的后果。“在科技革命进程中,不仅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用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同时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运用内心的信念和舆论的力量来对各种科技活动的社会效果作出道德上的判断和监督,使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这种道德的调节和控制,是使科学技术产生积极效果的重要保证。”科技工作者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道德伦理的规范,在科技行为上自觉践行道德行为,方能将科技产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点。道德不仅为科技发展指出价值目标、提供价值判断,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人文和价值准则。

  (二)道德促进科技发展

  1.开放、积极的道德氛围构成了科技发展重要的舆论环境。除了经济、政治等因素以外,道德也是影响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道德水平一旦提高、思想面貌一旦焕新,进步的社会道德风尚一旦形成,就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在我国古代,道德与知识相互联系,《易经》上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的说法,认为社会道德水平高的体现是研究自然、掌握自然界变化之规律。《易经》的这种思想激励着我国古代众多先哲自觉地把探求真知、献身科技作为自身的道德行为规范,这对推动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代科技革命爆发以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吹响了“知识即力量”的号角,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社会舆论氛围和道德风尚在社会中逐渐形成,进而为近代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当代我国的社会公众逐渐接受了道德倡导的“五爱”和“三德”,其中所倡导的“爱科学”和“职业道德”成为了“国民公德”的一个基本内容,再加之“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针,全社会都在倡导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这些都为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必要的精神土壤。这样的社会舆论环境也是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发展事业的道德动力,是推动科技发展重要的精神力量,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观,充分调动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道德保证科技活动的最高宗旨:为人类添福祉“道德对科学的应用起导控作用,使之不至偏离为人类增进福利这一最高宗旨。如果在科学的应用问题上不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就会断送科学的精神意蕴,使科学论背离历史发展方向,成为反人类的一种工具。”科技究竟如何发展,如何为人类社会添福祉,甚至能否为人类造福,科技本身无力决定,而必须依靠道德伦理的力量。“人类现在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已经赋予了人类几乎能随意摆布自然的本领”,为了实现科技活动的最高宗旨,我们需要“根据伦理道德中的求善,通过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指导科技人员对其科学技术行为作出道德选择,从而使科学技术朝着造福人类和不毁坏人类的道德评价系统的方向发展。”

  3.科技工作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程度。当代科技发展是科学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科学团队的作用必须用道德加以协调和保证。“从科学技术的内部结构来看,随着科学的创造本质的日益显示,在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过程中,非物的因素、人的因素的作用在不断增大。作为参与科技工作的个体,不仅有他们的智,还有他们的德,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他们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他们从事科技活动的动机,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等等,这种种科技活动的‘微气候’,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科技而言,它对生产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科技进步本质上是人类创新能力的印证,而道德无疑提供了这样一种原动力。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那些致力于改革生产工具、在科学技术上做出贡献的人,无论是自然科学家抑或是社会科学家,一般都具有为人类服务的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理想。而没落和腐朽的道德不仅造成了对技术的垄断,甚至为个人私利而阻碍技术的进步和推广。”科技工作者进行有效的创造性的科技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这对科技进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道德建设倡导科技工作者讲究职业道德,遵守科技伦理规范,必然在科技工作者群体中产生一种向心力,把各种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和学术作风不同的人才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强大的合力,攻克新的科技难题。”良好的科技道德,不仅可以促进科技的进步,其本身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科技发展提出新的道德要求———科技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现代科技的巨大力量,世人有目共睹。“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变革,为社会全面进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困难,为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大的福利;同时,它也为社会生活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科技愈发达就愈对人类的道德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先进的科技若无有进步的道德相约束,就极有可能存在被人类滥用的危险。若科技被用来当做谋财损人的工具,那么科技的纯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玷污。科技本质上虽然是符合道德的,科技进步将有助于人类道德水平的提升,但历史证明,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道德进步往往并不是齐头并进的,道德的进步常常滞后于科技的发展,这体现了科技的创新性与道德的传统性的深刻矛盾。“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并非完全同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并不会带来社会与个体的道德的自动提升。这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与道德并非同一。”

  一方面,有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根植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例如,与人交往的道德观念,生儿育女的道德观念,婚丧嫁娶的道德观念,等等。这些作为“习惯”的道德观念具有传统性、封闭性和继承性,它们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当中去,规范、指导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们只有规规矩矩地遵循这些道德观念的固有观念,方能在社会上生活的更好,社会也需要这些具有封闭性的道德观念作为“粘合剂”方能维持其有条不紊与井然有序。这就是道德的社会功能,任何社会对道德的这种功能都不能轻视。

  但从另一方面讲,科技的本质是尚变崇新的,科技发展的特点之一便是创新。科技在实现为人类谋福利的目标时,其价值不在于捍卫过去,而在于开创未来。科技具有一种革命的力量。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会对道德的传统及其封闭性产生巨大的冲击,要求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对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产生严重的挑战。例如,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面临着“太空道德”的确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开始考虑“网络道德”,生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开始怀疑“克隆人”的道德性,等等。未来有可能还有一些更加重大的科技发明,它们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惊呼雀跃,亦有可能引起人们的不安与骚动,担心会出现“道德空白”或“道德沦丧”,生怕因此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这时传统的道德伦理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封闭性,要对科技的进步进行攻击,由此这种道德的封闭性往往成为科技进步的羁绊。而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来源于人类自身需要和利益诉求,而人类为了利益是可以调整道德规范的,因此,科技与道德相比就具有了绝对的优势,在科技与道德的矛盾斗争中,科技亦总是最后的胜利者。但反过来讲,若科技的应用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福祉,反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那么就必须要制定一套道德规范对科技行为加以约束。因而,我们认为,科技发展冲破传统的道德规范是必然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科技的进步,或者它最多只能延缓科技发展的进度,我们不该以过时的道德规范来阻碍科技的进步,而是要研究,从而预计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诸多影响,包括对传统道德诸多方面的冲击,减少甚至避免这种冲击所造成的社会混乱;同时建立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新的道德规范,并发挥新的社会道德观念的调节功能,既促进科技的发展又促进人类道德进步。正如余谋昌所说的那样,高科技的发展不但要征服无知,还要有高尚的道德。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3

  关键词:科技 伦理道德 矛盾 进步

  一次次的科技浪潮,在给世界带来许多惊喜的同时,也给整个社会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特别是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给我们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生物工程等,给人们的生活以许许多多的方便。而与此同时,这些现代科技的产物也给社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如:臭氧层的破坏、日益泛滥的黄色不健康印刷影视作品及逐日增多的高科技犯罪等等。作为维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科技的现状及其发展进步。这样,在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就产生了种种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并且,这些矛盾和冲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一步一步地突现出来。

  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

  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三种观点:(1)科技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理论认为,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对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而且对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道德决定论。这种观点及其相近看法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而社会的存在和维系又离不开道德,要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所以科学技术及其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存在,没有它,也就不存在科学技术了。(3)科技中立说。这种看法认为,对于科技本身而言并不存在好与坏。要是科学技术为好人所掌握并使用,会给人类和社会造福,但如果一旦为坏人或居心不良的人所利用,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损失乃至无尽的灾难。于是就得出结论说科技与伦理道德无关,有关的也只是取决于人的素质罢了。

  2、科技与伦理道德的相互关系

  当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们看到两者之间既不是等同的,又不是相斥的,更不是不相干的。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1)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道德作为人们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反映。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认识领域,因而社会作用不同。科学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道德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都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反映,统一于真善美的追求之中;(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也是辩证统一的,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于伦理道德的发展也是同样具有革命意义的推动力量,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人类道德前进的基本趋势,促进了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深化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更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等等。同时进步的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和文化支撑作用。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目前科学技术发展与伦理冲突表现

  (1)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冲突具有深层次的影响。例如克隆技术,克隆技术的诞生将使人类能够操纵基因,打破种属的界限,人类可以改变物种的基因构成和机能,但是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克隆人将干预人类自然发展,改变人类亲缘关系,打破人类生育概念和传统生育模式。这些冲突比曾经生命技术带来的冲突更加严重和深刻。(2)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伦理道德冲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例如,安乐死、人工受精等研究带来的生命伦理问题;网络技术带来的网络伦理问题,利用网络的虚拟、无序、开放等特征导致的网络犯罪,网络侵犯等;核能、核武器的和平利用引发的伦理问题等等。(3)当代科技发展引发的冲突更加直接,更加尖锐。例如,高科技应用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克隆技术引发的人类身份确定问题,核能的开发引发的安全以及世界和平问题,这都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问题。

  4、协调发展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

  4.1 国际合作,建立国际科技、道德伦理约束与法律约束的双重制约机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核技术等涉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就要求人们超越政治制度差异和民族国家界限,携手合作,共同努力。人类的本性更多是讲求合作互助,而不是竞争,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江泽民同志明确表示“我们希望与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宽科学合作的渠道,积极参加更多的重大科学装置的国际合作项目” 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普遍繁荣,减少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各国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努力。

  4.2 加强科技伦理道德的主体建设和科技伦理道德的普及教育

  科学活动是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认识活动,因此献身科学,追求真理,是科学家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科学工作者是处于活动中心的人群,科学技术的成果及其应用直接来自他们的活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使得他们对可能产生的危害比别人有更清楚的认识,科技伦理要求他们对明显的危及人道的科学问题不参与,对隐含的伦理问题提出警示。如对今天的高尖端的生物技术来说,这项技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就有可能成为他们获取和满足个人私利的手段。此外,政府理性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能否对这项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对未来社会非常关键。政府的作用如果发挥得好,不仅能有效控制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能使之造福于人类;相反,如果使之处于失控状态,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全民中普及科技伦理常识。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使科技精神人格化,让科技活动标准化。新闻媒体也应在伦理宣传中发挥作用,要灌输知情权原则和公众参与意识。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道德,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雷毅.科学也要关注伦理问题[N].科技日报,2000-12-15.

  [2]詹颂生.科技时代的反思[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4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技异化;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2.17;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56-01

  庞德说:“法是社会控制的最终有效工具。” 随着后现代主义科技“潘多拉魔盒”的打开,在催生一股新型社会发展力量的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个异化的恶魔,吞噬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后现代主义将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相分离, 导致科技异化风靡而来,使作为科技本体的人“沦落”为客体的工具和异己力量,严重阻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因此,需要法律从根本上把人类社会从科技异化的道德和法律泥沼中拯救出来,重新驾驭科技这匹脱缰的烈马,实现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和人性的回归。

  一、后现代视阈下的科技异化旨趣

  科技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概括和总结,由科学与技术相互交汇、纽结而成,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它既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能对人类的现实生活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科技异化。

  科技异化,是指科技作为人的创造物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本应秉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质理念,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然而却从服务人、造福人的工具变成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成为其创造者的对立者。

  当今科技异化,严重扭曲了人们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人们行为规范的缺失,使人陷入了道德和法律的泥沼难以自拔:科技犯罪屡见不鲜、生态破坏日益严重、战争对人性的蚕食不断加剧、人类安全危险频频,异化现象颇为严重。

  科技的理性发展,使其成为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有力工具,然而过分膨胀,却使“为人”的科技嬗变为“反人”的力量,远远背离了人类科技活动的意图和目的,导致科技人本主体的“沦丧”和人文精神的背离,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安全。

  二、科技异化法律规制的理学分析

  科技和法律同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二者联系紧密,影响甚大。科技发展能够提高人们法律意识、丰富法律内容、挑战传统法律观念和思维、完善立法技术、提高法律效率和水平、推动法律发展和完善;法律能够促进和保障科技进步、防止和制止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组织管理科技活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应用。

  法的价值是法的本质属性和法律活动的归宿和目的,法具有应然性的价值,主体需求是其存在的前提, 它具有正义价值和秩序价值。科技异化是一种扭曲了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形式,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科技主体的行为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回归科技的发展本意,维护科技社会的发展秩序。

  法具有实然性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科技异化直接导致人类行为的失范,

  法律首先以其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来规范科技行为、以评价作用和预测作用来应用和推广科技成果、以强制作用来惩罚违法犯罪,规制科技主体的失范行为,遏制科技异化;其次,法律通过社会作用调整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有效避免科技发展中的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三、科技异化的法律规制路径

  科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之一,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和精神; 法是国家用以调整、管理、控制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具有规制科技异化的功能。科技异化表明,科技这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性的危害,因此需要法律对其进行有效规制。

  第一,培养科技法律意识,重构科技法律秩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以为科技发展指导,树立正确的科技研发、使用价值观,培养科技法律意识;贯彻科技法律化理念,明确科技导向,夯实科技异化规制的法律基础,重构科技法律秩序,建立健全系统的科技研发、应用、推广、发展制度,促进形成良好的科技利益机制体系,使人们在享有科技利益的同时,又能有效避免科技的“反人”异化。

  第二,规范科技行为,回归科技人本精神。“有害于人”是科技发展的法律底线,法律必须有效规范科技行为和科研成果的使用,明确科技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科研活动“误入歧途”,预防科技行为失范,防止科技成果分泛滥使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塑理性的科技价值,使科技研发和应用回归以人为本的目的。

  第三,建立预防科技异化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科技异化的“避雷针”,通过预警机制,可以及时有效的了解科技发展状况,并适时做出相关预防处理,提高科技安全性,将科技异化消灭于萌芽之中,降低异化程度,避免异化危害。

  第四,加强科技法律监管,明确科技监管职责。构建科技监管体制,使科技活动在有效的监管中有法可依,明确监管职责,防止对科技活动做出违背科技发展规律、破坏科技研发和使用秩序的行为,设置科技禁区,遏制科技异化,促进科技的良性发展。

  此外,捋顺科技发展与法律规制的关系,完善科技异化规制制度,构建科技异化规制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和关系,健全政府科技决策和调控机制,提高改进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发展潜力。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理性的骤然膨胀致使科技异化风靡泛滥,严重阻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社会进步;法律是遏制科技异化的根本手段,有助于重塑科技理性价值,回归人本精神,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三三,朱清海.科技异化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80-83.

  [2][美]庞德.《法律的任务》,童世忠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89.

  [3]邱夕海,陈俊明. 从科技异化到科技人化――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科技的伦理反思与道德重塑[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5-8.

  [4]刘大春.科学技术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9.

  [5]张晓芝,杨建军.法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76.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5

  [论文关键词]科技发展高校德育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刘天阁.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J].许昌师专学报,1999(4).

  [3]李志强,戴艳军.科技时代科技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探索,2004(1).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6

  在全新建馆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科技馆新馆采用了国际大型科技馆推崇的“故事线”设计理念,彻底突破了学科界限,用故事把它们串联起来,这也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科技馆展教理念。展厅围绕“创新之美、和谐之美”的展示主题,与常设展厅“和而不同”,既互相呼应,又自成体系。小球阵列、生命螺旋、机械旋律、气泡成像和时间之轮等大型展品的设立,将科技的亲和力展现无遗,让观众在美的环境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中国科技馆新馆充分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在科技馆新馆四层培训教室的顶部,有一层太阳能玻璃,利用光导照明,白天不用开灯就能通过自然采光解决照明问题。外维结构的围墙和天窗也安装了相应的保温和遮阳系统。这种类似百叶窗的天窗结构把建筑的遮阳和装饰效果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普通玻璃一经阳光照射,屋内温度就升高了。为达到良好的温控效果,新馆采用温屏玻璃,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解决隔热问题,减少对空调的使用,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来到馆内,讲解员告诉记者:“如今世界上的科技馆已经逐步脱离原来那种高端的、远离普通公众的线路,开始走向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因此,中国科技馆新馆秉承了这个理念,让青少年在玩的过程中去学知识,寓教于乐。”

  据介绍,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常设展览包括“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及“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和公共空间展示区,以及宇宙剧场、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集展示与参与、教育与科研、合作与交流、收藏与制作、休闲与旅游于一体。

  华夏之光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曾经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有的还远播到世界各地,并与其他文明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展厅通过序厅、中国古代的科学探索、中国古代的技术创新、华夏科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体验空间五个展区,向广大观众展示华夏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

  科学乐园 “科学乐园”主题展厅特为3~10岁儿童设置,展厅面积为3800平方米,下设九个主题展区。主要以儿童成长需求为本,展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科技内容,采用以游戏化、探究式互动参与为主的多样化展教方式,鼓励儿童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在展览和活动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好奇与兴趣。

  探索与发现 在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程中,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厅围绕人类科学探索的若干重要方向及内容,把反映宇观探索的宇宙和微观探索的物质,反映对身边自然现象探索的运动、声音、光和电,反映对自身探索的生命,以及在人类探索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数学等科学内容串联起来,展示科技的美妙和神奇,展示人类在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使观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受到科学精神、思想和方法的启迪,享受探索与发现过程所带来的快乐。

  科技与生活 生活孕育了科技,科技改变了生活,科技与生活相互交融,难以分割。本主题展厅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为展览的贯穿脉络,选取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关乎衣食来源的农业、关乎自身生活的健康、关乎家庭生活的家居与住宅、关乎社会生活的信息交流与交通运输、关乎创造生活的工具与机械等,展示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传播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使观众感受科技创新为人类带来的福祉和恩惠,同时,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一些问题以及人们解决这些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使观众在参观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领悟。

  挑战与未来 展厅位于新馆4层,主要展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展示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展示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使观众认识到创新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引导观众对未来科技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展厅展项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大型中国立体沙盘,并看到千万年来的气候变迁给我国带来的变化,甚至亲手“造就”青藏高原;你可以“操控”核裂变与核聚变,深入探讨原子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和深思;你可以认识一个纳米材料并亲自体验它的神奇;你可以重温科学家克隆多莉羊的过程,可以亲自“操刀”进行神经干细胞微创手术;你还可以化身宇航员“参与”空间站对接,并到月球基地看一看;你还能深入海底一睹海底牧场,操作探测船进行可燃冰的资源探测、钻探考察;最后,你不妨走进科幻世界,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与大胆想象,知道反物质火箭吗?去过白矮星吗?快来“挑战与未来”展厅探索吧!

  旅游提示

  中国科技馆新馆坐落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是我国唯一的部级综合性科技馆,比邻鸟巢和水立方,新馆的建筑主体是一个既像中国“鲁班锁”又像西方巨型魔方的单体正方形,具有探秘解锁的寓意。整体设计由若干个积木般的体块相互咬合而成,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馆的特点。是一个主题突出、功能完善、形象完整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性国家科技馆。观众可以在宽松的、特殊的学习情境下来体验科学。新馆的五大主题展厅将科技展览融故事性、知识性于一体,着重激发观众的兴趣,强调自由选择和自主式的参观学习,强调互动参与,重视观众之间、观众和展项之间的交互。

  动手体验趣味科普——

  索尼探梦科技馆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7

  1科技社会化的特点

  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历次科技革命都无法比拟的。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前峰扫过,科技社会化浪潮紧随其后,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科技社会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社会化表现为科技知识的加速增长。这主要体现在科技知识的增长超过以往任何时代,从本质上反映出人类创造科技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知识的增长呈指数增长规律,科技知识的激增对人类社会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

  科技社会化表现为科技向社会生产的加速转化。这主要体现为从科学(S)到技术(T)再到生产(P)的发展逻辑,表现为从科技成果到产品、进入消费市场的周期明显缩短,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

  科技社会化表现为科技向社会生活的加速渗透。这主要体现在现代科技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人类的衣、食、住、行、娱乐、旅游诸方面须臾不能离开科技,否则将是难以想象的。

  科技社会化表现为科技思想及观念的潜移默化。这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所说的:科技不仅是一种物质的财富,而且是一种观念的财富。科技在现代社会日益体现出其深刻的思想及观念财富价值,人类不是单纯享受着科技带来的物质恩惠,而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科技思想及观念的影响。诸如得到世人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就是一种科学的生存观、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文明观。

  科技社会化表现为科技对社会管理的有力支持。这主要体现在科技对社会管理的深刻影响,表现为科学决策体制、科学管理理论、决策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手段诸方面的创新,科技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对社会管理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前者诸如为管理者提供DSS(决策支持系统)或构筑电子政务平台等,后者诸如社会选择的技术背景等。从美国总统的竞选过程看,皆与当时的社会技术背景有关。早期竞选总统者只能驾马车四处游说,以后则是有了汽车乘汽车,有了火车乘火车,有了飞机乘飞机;当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实用后,竞选总统者开始在电台发表竞选演讲;当电视技术进入实用后,竞选总统者开始在电视中展开辩论;当网络技术进入实用后,竞选总统者则充分利用网络,纷纷制做个人的主页并设立有关的网站。毫无疑问,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改变了人类社会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不仅有助于社会选择,而且有力地支持了社会管理[1]。

  科技社会化表现为科技普及的速度加快。这主要体现在科技普及成为人类日益重要的社会活动,各国各级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使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工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使我国工业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耐用消费品市场空前繁荣;生活科技的推广普及,使我们更加向往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网络技术为例,其普及的速率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技术,包括收音机和电视。究其原因,在信息网络技术产品技术指标不断提高的同时,相关的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却直接下降。据统计,1970年1MHz信息处理能力的成本为7601美元,到1999年已下降到0.17美元;1970年存储1Mb信息的成本为5257美元,到1999年已下降到0.17美元;1970年传输1Gb信息的成本为150000美元,到1999年已下降到0.12美元[2]。

  科学社会化表现为科技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科技作为一个整体,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全面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养,并有效促进马克思所说的“个人向完整个人的发展”。

  2科技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科技社会化浪潮方兴未艾,并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科技社会化进程不可逆转。科技社会化已经给人类社会打上了深深的科技烙印,导致了世界面貌的急剧变化,并造就了20世纪人类文明的辉煌,奠定了我们追求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从本质上看,科技社会化具有自组织性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进程。事实上,推进科技社会化已经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自觉行为,人们在推进科技社会化的进程中可谓受益匪浅。

  科技社会化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伴随着科技社会化浪潮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经济作为科技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初现端倪,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按照OECD关于知识经济的论述: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所涉及的知识是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行为科学知识。显而易见,知识经济与科技社会化密切相关,科技社会化是知识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坚实基础,知识经济只有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以及科技社会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才能产生,科技社会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起到定向开路的先导作用。

  科技社会化提高人类科学认识的总体水平。从科技社会化的特点看,它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尤其对科技知识创新和科技知识普及的强化,将提高社会的科技能力和社会的科技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科技文化素养,也将有效地提高人类科学认识的总体水平。人类对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及进化、地球起源及演化、宇宙起源及演化等重大基本问题的科学认识,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科技社会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21世纪的科技社会化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高科技将成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由于高科技本身具有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率、低物耗、低能耗、低自然资源约束以及低污染等特点,可以说21世纪的科技社会化将同高级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管理的影响将更加深刻。以面临突破的纳米技术为例,其应用之广泛令人难以想象,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无法估量。科学家们认为:纳米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命,将远远超过电子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科技社会化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从技术评估的角度看,现代科技也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人类带来许许多多恩惠,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尤其是在科技的社会控制出现问题后,滥用科技的社会后果会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滥用生物技术的风险远远高于滥用核技术的风险,一旦生物技术成为“战争狂人”和“恐怖分子”手中的武器,人类社会将不得安宁,后果将不堪设想。在科技社会化的推进过程中,多少会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负面效应,有些是可以规避的,有些是可能规避的,有些是可以减小的,有些则是不可能回避的。

  3科技社会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从世界范围看,科技社会化的推进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的科技社会化进程要比发展中国家明显快一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社会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科技社会化将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科技社会化无疑是一个科技全方位普及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方位社会教育的过程;而科技社会化的关联度大、渗透性强的特性,又对科技普及起到了增效的作用。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必须努力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这是中华民族能否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也是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造竞争优势的关键。

  科技社会化将强化社会科技意识。科技意识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一些认识,看法和评价,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社会科技意识则是社会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不同程度的认同。社会科技意识具有层次性、非平衡性、可塑性、指向性、稳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它与科技社会化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科技社会化能够强化社会科技意识,社会科技意识又能促进科技社会化进程。对于我国面向未来的发展来说,强化社会科技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科技社会化将缩小我国科技差距。科技社会化浪潮的兴起,将加快国际科技转移,使全球的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并产生关联、辐射、激活等现象。在科技社会化的推进中,通过积极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我国能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客观存在的科技差距,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现某些领域的技术跨越,为我国21世纪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科技社会化将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我国在加入WTO以后,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与管理方面设置的新壁垒,《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等文件对我们的科技活动有所约束[3]。在国际科技竞争白热化以及知识产权约束的刺激下,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创造科技知识和应用科技知识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开发。加快我国的科技社会化进程,无疑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社会化将促进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跨世纪的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采取了经济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重要举措。不论是科教兴国还是可持续发展,都必须真正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都必须努力提高社会科技意识及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在这种意义上,科技社会化的推进将有助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4科技社会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科技社会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遇往往与挑战同在,希望往往与困难并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技社会化使我国面临教育的挑战。科技社会化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尽管我国可能倾全国之力在某些技术领域实现跨越,但在教育方面却是无法跨越的,需要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教育改革,扎扎实实地加强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的基础。特别要注意适应科技社会化的时代要求,在教育中增加现代科技含量,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同。

  科技社会化使我国面临科技发展速度的挑战。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明显存在的科技差距,对我们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与发达国家并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事实上,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丝毫不能懈怠。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并以较高的速度发展科技,否则科技差距有可能扩大,进而导致发展差距扩大。

  科技社会化使我国面临科技安全的挑战。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客观存在的科技差距,加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使我们不得不引进世界上的先进技术、用市场换技术,甚至重复引进、反复引进。由此可能产生技术依赖性,使我国的科技安全受到威胁。从新中国诞生半个世纪的历史看,发达国家倚仗其科技优势对我国进行的“科学封锁”、“技术禁运”几乎没有停顿过,时至21世纪的今天仍然如此。

  科技社会化使我国面临科技创新的挑战。从本质上看,科技社会化是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或者说科技创新是科技社会化的源泉。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但我国目前在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创新能力等方面,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最终体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发明创造少,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创新能力低。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专利申请情况看,高科技领域的专利大部分由国外所申请。

  科技社会化使我国面临科技活动投入的挑战。与经济活动一样,科技活动也同样需要投入,并遵循投入产出规律。诸如高科技具有高附加值或高回报的特点,但同时高科技也具有高投入的特点。我国由于国力有限等原因,长期以来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我国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科技普及的效果。现代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既取决于科技自身的发展水平,又取决于科技被公众理解的程度,两者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投入。

  【参考文献】

  [1]李光.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4):38-40.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6.

  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篇8

  关键词:法律 科技 促进

  法律作为调整某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体系,是评价人们行为适格与否的标准,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并预测未来行为及其后果,是警告和处罚违法行为的根据。国家政治稳定繁荣需要法律,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法律,一个国家的法律建设成熟的程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保障。科学是人们发现世界探索真理的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表现为一种动态的知识系统,是系统的、具体的关于客观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法律活动相互影响。

  科学技术对法律的影响十分广泛。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法律方法的扩展和法律观念的更新,法学研究和法制宣传都受法律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交通工具和通讯传播技术发展建设减少了时空阻隔,不同法律文化间沟通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促使人们对传统法律价值观发生变革,对人权、平等、自由等观念有了更高程度的认知。法律信息库和法律信息传输网络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更好的物质手段,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及其法律体系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法律问题,需要新的法律法规来加以规范和调整,这就促进了新兴领域的科学技术法的产生,如知识产权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国际交流合作法等。专门性的立法技术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再次,法律的理性化、形式化和技术化借助于科学技术理性进一步发展,许多科技成果成为确立法律规范的依据,大量科技领域的专业术语、概念被吸收到法律之中,大量的技术规范被赋予法律效力。科学技术则正在强势地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法律能否恰当地调整社会生活反映客观规律,往往取决于立法者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最后,科学技术成果为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工作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和技能,影响着立法司法体制、过程和方法,促进法律运作机制的专门化、民主化科学化,提高了行政执法的效率。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法律的立法、执法等各个层面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在近代以前,科学技术活动属于很少为法过问的领域。近代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化、复杂化有了国家干预和法律调整的必要。现在社会中,法律对科学技术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法律特别是法治之法通过其形式理性和价值理性抑制科学技术的负面的影响,保证科学技术为人类福祉服务的方向。法律在控制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调整科学技术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防治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所引起的社会危害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而重要的作用。其次,法协调、指引和组织科学技术活动,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法律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并将国家科协技术发展战略具体化、细则化、程序化,促进科技发展的合理布局和高效运行。最后,法律调节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保证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与研究和法,发明者对科技成果享有专有权,是一个二者都具有合理性的两难选择,这种两难选择借助纯粹的权力或道德手段都难以合理解决,法律却能以其理性的、权威的权利义务设置使这一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既有既有其社会运转规律,又有其自然规律。因此,对于现代社会的广泛的科技活动,需要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特别是以科技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保障,使这两种规律都得到尊重。法律在控制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方面,在调整科学技术内部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及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抑制其消极作用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且重要的作用。科技活动中不良行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科技的迅猛发展与人类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生活习性的矛盾,科学技术成果的巨大能量与人类控制能力的矛盾等都需要法律加以调节。同时相当一部分的科学技术研制活动具有风险性和人身危害性,需要法律严格规定研制试验的防护措施和补救措施。法律同时可以协调科学技术宗旨和本质属性与社会经济现实以及物质生产的关系,有关科学技术商品化市场化的法律能够疏通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循环渠道,保障科学技术成果的转让和应用,有效地将科学技术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