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少儿不宜”的影片,成年人一看就懂!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将自己所写的《驯兔记》搬上了荧幕。此片一出,立即成为当年豆瓣评分最高的短片之一。
有人说,这不是一部童话故事,这是恐怖故事。还有人说,这不是拍给孩子看的,这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少儿不宜」的暗黑童话,听说短短的24分钟便足以让人背脊发凉。
每个班上,都总有几个混世魔王,而我们的主角皮皮鲁就是其中之一。
刚刚进入小学课堂不久,皮皮鲁就成为老师眼中的另类。
一天课上,徐老师出了道智力测验题:一只皮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怎么办?
「用网子捞!」一位同学说。老师摇了摇头,说「再想想」;
「往坑里倒水,让球漂起来!」班长李小曼举手说。
「正确!」老师满意的点点头。
老师点名让皮皮鲁回答。
皮皮鲁说:「让爸爸再买一个球吧。」
全班同学轰堂大笑。
老师皱眉,「你故意捣乱是吧?」
「没捣乱呀!您不是问球掉到深坑里怎么办吗?与其费时间去掏,不如再买一个。您不是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吗?」皮皮鲁振振有词。
「你的意思是我错了吗?老师不对反而你对是吧?老师会不正确吗?」徐老师恼羞成怒了,这是她职业生涯里第一次被质疑。
班长李小曼立即站起来制止皮皮鲁:「老师的知识那么丰富,怎么会不正确呢!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听老师的话,不跟老师顶嘴!她多辛苦啊!」
可还没来得及得到答案,恐怖的一个画面出现了,班长李小曼的脑袋上突然冒出两只耳朵,渐渐变成了一只兔子。
班上同学都被吓坏了,私下纷纷议论这件事,此时的李小曼也哭不停。没想到,班主任徐老师高兴坏了,立即通知校长开表彰大会。
徐老师安慰李小曼,说:「你很快就要成为别人羡慕的好学生了,温柔顺从、不调皮捣蛋的兔子,不惹事生非,老师有你这样的学生,不知道多骄傲。」
表彰大会上,老师立下了军令状,表示自己一定会不负重托,把班级打造成第一个「全兔班」。
接下来,在老师的不懈努力下,班上的兔子越来越多,他们都成为了老师夸、家长爱的乖孩子,听话、顺从、绝不胡思乱想。
原本皮皮鲁的爸爸都不赞成变兔子,还说:「好好的孩子,干嘛要变成兔子。」
然而在一次次家长会上被当众羞辱之后,皮皮鲁的爸爸也开始变了。
为了儿子变成兔子,他把皮皮鲁的房间全部刷成红色,准备了一冰箱的胡萝卜,甚至偷偷让孩子喝下「长耳朵」的药......
在这样的攻势下,皮皮鲁仍然固执地表示不变成兔子。
直到有一天,他在校园里遇到了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子。
女孩说,妈妈整天都为皮皮鲁的事发愁,连做梦都希望他快点变成兔子。为此妈妈都没有时间陪她、给她讲故事了。
皮皮鲁听了之后非常自责,和女孩约定:「以后都让你妈妈陪你。」
回家之后,皮皮鲁戴上了假的兔子头套,尽管他不是真的相信那套变乖变兔子的道理,但他为了不给老师添麻烦,不让父母蒙羞,所以他学会了把自己伪装起来。
当皮皮鲁戴着兔子头套走进教室的时候,老师激动地抱住了他,终于,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全兔班」诞生了。
影片的最后,《驯兔记》的作者郑渊洁在树林里等着皮皮鲁,并安慰他:「孩子,这只是一个童话。」
其实,这哪里是童话,这就是我们的童年。影片中一只只听话的兔子,正是我们小时候的缩影。
隐藏个性,听话顺从,绝不胡思乱想,我们被训练成没有想法的成年人,同样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着我们的下一代。而这样的「听话」教育,最直接的弊端就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抹杀掉孩子的想象力。
在日本的幼儿园里,老师们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会将幼儿园的外观设计的非常简洁,并让孩子们自己去白色的墙上「乱涂乱画」。
而这背后的用意是:不让内容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就像我们中国山水画里「留白」的用意一样,提供一个空旷的环境,以此激发孩子无限的遐想空间。
因此,当孩子再追着我们问稀奇古怪的问题时,不一定非要直接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要知道,想象力的培养对于一个孩子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拥有想象力的孩子长大后一定是乐观的、充满希望的。即使他们未来有一天会面对不幸,他们也总会有思路和想法,在绝望的时候寻找希望,乐观面对生活。
不仅如此,整个人类的进步也需要依靠想象力来推动。否则,我们不会有艺术、诗歌、科学、哲学、宗教,更不会有西游记、希腊神话这样流传至今的故事。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是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拥抱变化」的时代,唯有想象力才能促使人类进步,创造力才能推动科技的创新。
就像我们秉持的教学理念一样:与其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如让孩子通过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从而让自己的思维得到发散,想象力得到释放。
我们始终认为,每告诉孩子一次答案,就剥夺了一次他们学习的机会。
孩子应该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孩子的想法也不是外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