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子宫”的未来:技术上牵涉重大伦理问题是杞人忧天吗?

  

  (视觉中国/图)

  雷德利·斯科特的史诗级科幻电影《银翼杀手》假想:未来世界利用基因科技,复制克隆人用于太空拓殖,最终与人类发生冲突。这部科幻大片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暂且不论,仅就科技与市场方面,几十年前的异奇假想,已不再完全是科幻,而已成近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当代“钢铁侠”Elon Musk,与数字产品交易平台Gumroad创始人拉维尼亚、以太坊联合创始人布特林等科技界知名大佬均认为:研发“人造子宫”代替女性自然分娩,将有助于解决未来社会所面临的劳力短缺难题,并将消除怀孕“负担”,让女性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追求人生。这听起来很美好。

  但是,“人造子宫”若与其他技术联动,会带来巨大的伦理问题。

  “人造子宫”与“银翼杀手”有何关联?这就要涉及“基因选择、火星拓殖、星际立法”等若干未来概念联动。

  《银翼杀手2049》有句箴言:文明的每次飞跃,都建立在可支配劳动力基础之上……听得人彻骨生寒,但却是真实社会的高度浓缩,在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则被称为“人口红利”。阿西莫夫幻想的“索拉力星”“奥罗拉世界”等遥远未来,数万变异人对数亿AI和机器人进行精神控制,以维系人类的等级社会。

  这些科幻,对我们这些普罗大众而言是娱乐产品,而对Musk这类科技巨擘而言,则是未来方向、研发指导、利润源泉,以及追逐的归宿。

  目前,NASA宇航员年薪在45万-115万美元之间,且其有家人、亲友牵绊,有严格的法律监督保护,以确保其安全、健康、社会权利。每次任务成本高昂但任务时间却很短,这显然是备受尊重的专家,而非理想的“可支配劳动力”。

  所以,由科技制造、没爹没妈、以公司为家的克隆人(或起码是基因改造人),始终是最激进人士的前沿梦想,是理想的“可支配劳动力”。

  人类目前的法律严禁克隆人,甚至利用基因科技干涉人类孕育,也在法律禁止之列。

  Elon Musk表示:未来的火星拓殖,“星际立法”应不同于地球法律,应由火星拓殖者制定。事实上,地球司法也确无能力管理0.6-2亿公里之外的“火星殖民地”。就好比美国、加拿大等“新大陆”,终将脱离欧洲故国的王权和政府法统与实际管辖一般。

  管辖权可以分离,但人类物种仍是人类。摆脱了地球法律限制的科技巨擘,就有权在外星进行“银翼杀手”般的基因改造甚至克隆人研发。

  传统孕育手段,无论是自体细胞基因克隆,还是真人代孕,所需系统资源都非常庞大、耗时漫长、法律风险巨大。而“人造子宫”则省掉“母亲”环节,规避所有风险,批量制造优良耐操的“可支配劳动力”。

  源自人类受精卵,却被“人造子宫”生产而非母亲孕育的“可支配劳动力”,天生没有法律层面、社会层面、情感层面的父母,被隔绝在外星殖民地,容易被驯化,在物质与心理层面只能依附于、忠诚于生产他们的科技企业。

  人造子宫、基因科技、火星拓殖、星际立法……每个概念孤立看,都尚未完全成功,暂可视为科幻娱乐。但这些项目全都在研发进程中,其中有些进展还相当快,未来20-30年达到试运行阶段的可能性较大。把这些项目串联起来,如前文分析:有可能使阿西莫夫、斯科特等人几十年前的科幻逐渐、部分成真。

  可见,“人造子宫”项目,绝非单独成立,而与其它科技联动,才能发挥1+1>2的巨大威力。

  “人造子宫”研发过程,或是动物试验先行,以降低难度:牛、羊、猪、狗、猴子…循序渐进。如此生产动物蛋白,不但能减少饲养母畜造成的“碳排放”,还可减少因母体带来的寄生虫、病原体感染,既环保又有利于食物安全,各国政府可能不会禁止之。

  从航天事业来看:“人造子宫”是外星拓殖的必备科技,几十年后“星舰”无需运送几千吨肉罐头,也不必将整个饲养场的牛羊运到火星。只要运输若干“人造子宫”设备运到火星,就可用优质的牛、羊、猪受精卵,就地生产优质肉食,牲畜生长所需的物质与能量供给,则取自于火星。

  人类“太空大航海”伟业,可能使一些国家政府支持“人造子宫”研发。前几十年“高级哺乳动物人造孕育”研发阶段在地球进行。然后在火星上、在地球法律监管之外,完成最后一步:利用“人造子宫”生产人类婴儿,将科幻变成现实,生产“可支配劳动力”“太空族”,或“银翼杀手”。所以,对这一前景进行严肃的观察、反思与伦理考量是必要的,并不是杞人忧天。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美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