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2023年5月1日发(作者: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简短)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练习(及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

  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

  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网时代,但是未来30~

  50年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什么是“人工智能”?

  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

  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

  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

  《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

  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

  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

  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

  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

  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

  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

  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

  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

  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

  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

  是无稽之谈。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

  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

  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

  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

  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

  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

  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

  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

  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人工智能来了

  如今,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然语言实时语音翻

  译、视觉内容自动识别、推荐引擎等。淘宝、京东等商城,等资讯网站,会根据你之前浏

  览过的商品、页面推送给你一些相关的产品或网站内容。这其实就是引擎推荐技术的一种

  表现。计算机视觉有着广泛的细分应用,其中包括,医疗领域成像分析、人脸识别、公关

  安全、安防监控等等。智能家居之后,人工智能成为家电业的新风口,长虹发布两款CHiQ

  智能电视新品,主打手机遥控器、带走看、随时看、分类看功能。

  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

  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

  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

  驶汽车会怎么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

  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

  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

  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

  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

  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

  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

  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

  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

  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

  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1)文中举“图灵测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

  能“异化”。(被人工智能“异化”指的是什么?)

  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文中的“未雨绸缪”指的

  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

  (4)有些人担心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会不会导致机器人操控社会,人类沦为机器人

  的奴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你的认识谈一下。

  【答案】 (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

  断标准。

  (2)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

  的思维方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

  生,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

  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的认识。

  (4)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

  时,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

  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解析】【分析】(1)依据文章中的“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

  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可知,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

  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2)①语句“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

  心被人工智能‘异化’”中的被人工智能“异化”,可根据“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

  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

  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

  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来概括作答。②语句“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中“未雨绸缪”,原意是趁天还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后来比喻事先

  做好预防、准备工作。这里用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指人类提

  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3)本题作答可依据“什么是‘人工智能?’”中的“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

  世界上”“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

  准,即‘图灵测试’”“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

  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

  力”和“人工智能来了”中的“但是,人工智能并不只是美好的,面临着很多问题。在人工智

  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

  就是‘奇点(singularity)’”“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

  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等内容,从不同的阶段

  来概括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可作答。

  (4)本题可结合文章中的“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

  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这一语句,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作答。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

  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

  标准。

  ⑵①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决定了我们的

  思维方式,人们沦为了数据的囚徒。②这里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指人类提前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⑶①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断深入,深化。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

  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儿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

  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②“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人工

  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

  “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

  能的认识。

  ⑷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同时,

  应建立严厉的法律规则制裁那些不法分子。相信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

  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说明文时要掌握说

  明文的各种说明方法,知道各类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在答题时要准确判断,并准确说

  出其作用。

  ⑵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注意在文本中找到答案。

  ⑶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要点,在回答时要准确、全面。

  ⑷考生答题时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准确把握文本,回答要全面,要到位。

  2.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你不了解的钼元素

  ①某一年,新西兰的一个牧场遭遇了千早,大量牧草枯萎而死,但有一条矿工经常踩踏

  的小路边上,生长着茂密的绿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里的矿场是钼矿,矿工们走路时

  不经意间将矿渣撒落在小路上,给路边的小草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那么,钼是怎样的一种

  元素呢?

  ②对钼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781年,瑞典化学家彼得·海基尔姆用封闭的坩埚对由碳粉、

  亚麻籽油和钼酸混在一起搅拌成糊状的“浆糊”加热,他用这种“碳还原法”将一种新的金属

  从辉钼矿中分离出来,并将该金属命名为“钼”。至此,钼元素的真面目浮出水面。

  ③一经面世,便以坚韧、耐腐蚀、耐高温的优势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睐。

  ④一战中,英国人最初给坦克安装了75毫米厚的锰钢板,但这种坦克过于笨重,表现

  得并不理想。后来,英国人将锰钢板换成钼钢板,使坦克的厚度减少了50毫米,这不但没

  削弱防御力,还使坦克更加机动灵活,在战争中大显神威,这也让钼名扬天下。

  ⑤钼元素还被应用于医疗实践。比如,锝99是应用最广泛的放射性造影剂,它由钼99

  衰变而来。钼99是钼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它的半衰期为2.75天,半衰期过后,钼99

  表变为锝99。钼99的半衰期非常理想,这个时间既保证了钼原子在原料地到医疗场所的

  运输过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又保证了锝99的放射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激活。在现代核医

  学中,80%的医疗都用到了锝99,而在当今的美国,每天使用锝99的诊断就达55000多

  起,所以,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⑥同时,钼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生长离不开氮,然而,植物并不

  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它们需要在固氮菌的帮助下,将氮元素吸收并存储。固氮菌为

  植物固氮的过程需要一种催化剂——固氮酶,钼正是固氮酶的重要成分,是植物发挥固氮

  功能的重要元素。科学已经证明,对农作物施加钼肥,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早能

  力,提高产量。比如,每亩农田施加钼肥20克,可使小麦增产35%,而大豆则可增产

  47%.蚕豆增产8%,绿豆增产32.8%,番茄增产75%。

  ⑦不仅植物需要钼,我们人体内也需要钼,只不过需量极少。虽然如此,我们对于铜还

  是非常敏感的。比如,我们的情绪容易受钼的影响,有它,我们会精力充沛;缺少或无

  它,我们会感到浑身乏力。钼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呢?原因在于,钼是两种在新陈代谢

  中起重要作用的酶的组成成分,一是黄嘌呤氧化酶,一是亚硫酸盐氧化酶。这两种酶有钼

  存在时才具有活力,起到催化作用。

  ⑧由此看来,钼这种罕见的元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还真息息相关呢。

  (选文有改动)

  (1)简要分析选文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具体分析选文③④⑤段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

  (3)选文⑥段画线句除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它们有什

  么作用?

  (4)选文⑥段划线词语“重要”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5)下列说法不合文章的一项是( )

  A.彼得·海基尔姆用“碳还原法”从辉钼矿中分离出钼,使人们开始了解钼元素。

  B.钼99的半衰期为2.75天,这很理想,能保证锝99的放射性在短时间被激活。

  C.固氨酶在固氨菌为植物固氮过程中作为催化剂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得益于金属钼。

  D.虽然人体对钼需量极少,但它对人体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答案】 (1)写了新西兰牧场小路边上因钼矿渣撒落而长满绿草,交代说明对象——钼,

  用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阅读兴趣。

  (2)③段总写钼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睐,④段和⑤段分别从军事和医疗领域说明

  它的应用,④⑤段与③段“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睐”相照应,所以此三段不能调换

  顺序。

  (3)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钼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进而说明了钼对植

  物的生长和发育起了重要作用(或铝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4)“重要”是“主要”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了钼是植物发挥固氮功能的主要元

  素,并不是唯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元素,“重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D

  【解析】【分析】(1)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第①段的作用,内容方面此段写 新西兰牧

  场小路边上因钼矿渣撒落而长满绿草,从而引出本文的交代说明对象——钼,最后一句用

  一个问句引出下文对钼的说明,而且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合这几段的内容分析,文章第③段概括写钼的优势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

  睐。第④段写钼在军事上的运用,第⑤段写在医疗实践上的运用。所以第③段和第

  ④⑤段之间是总分关系。故不能调换。

  (3) 20克、35%、47%、8%、32.8%、75%这几个都是数字,因此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而且通过数字的对比进行说明,从而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钼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

  量,进而说明了钼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了重要作用(或铝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必需的微

  量元素)。

  (4)首先要理解“重要”一词的意思,“重要”,主要,是相对于“次要”来说的,结合句意分

  析,钼正是固氮酶的重要成分,是植物发挥固氮功能的重要元素,意思是说钼正是固氮酶

  的重要成分,是植物发挥固氮功能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还要其它次要元素,因此,“重

  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5)ABC符合原文意思,D错在“它对人体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控制着我们的情绪”,

  原文中的意思是。 我们的情绪容易受钼的影响,因为钼是两种在新陈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的

  酶的组成成分。

  故答案为:⑴ 写了新西兰牧场小路边上因钼矿渣撒落而长满绿草,交代说明对象——钼,

  用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阅读兴趣。

  ⑵ ③段总写钼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睐,④段和⑤段分别从军事和医疗领域说明它

  的应用,④⑤段与③段“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受到青睐”相照应,所以此三段不能调换顺

  序。

  ⑶ 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钼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进而说明了钼对植物

  的生长和发育起了重要作用(或铝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必需的微量元素)。

  ⑷ “重要”是“主要”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了钼是植物发挥固氮功能的主要元素,

  并不是唯一,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元素,“重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⑸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首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首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引出说

  明内容或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答题时要在理解

  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结构的能力。说明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答题时

  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使用的结构,结构明确之后,能不能换就一目了然了。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

  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

  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

  语。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句意分析其作用,最后要加上体现了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

  ⑸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

  基本思路,概括主旨;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

  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

  用。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

  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

  换影,幅幅成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

  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

  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

  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

  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

  力。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

  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

  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

  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

  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

  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

  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

  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

  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

  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

  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

  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

  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

  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

  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

  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

  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

  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

  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

  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①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3)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

  析。

  【答案】 (1)①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

  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

  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②廊的运用原則:因地制宜,考

  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

  相融之美。

  (2)【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

  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

  (3)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

  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

  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

  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

  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本题中的两个小题,根据

  题目的要求筛选相关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

  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选择文章中的任一举例子的内容,结合说明对象分

  析其作用即可。

  (3)考查对语言特点的分析。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四字短语”的语句,从说明的内容、句

  式特点、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1)①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

  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

  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②廊的运用原則:因地制宜,

  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

  谐相融之美。

  (2)【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

  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

  章的说服力。

  (3)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

  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抓住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2)本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要了解常用说明方法的类型和它们的一

  般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

  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先要辨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然后分别分析其作

  用。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全文的内容和

  主旨,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的词句,分析其语言特色。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古人的名、字、号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顾明

  ①古人非常重视人的名字,在取名字方面也有许多的讲究。而且,他们的命名方式与现

  在不同,一个人不仅有姓有名,还要另外取字和号。那么,古人的名、字、号之间有怎样

  的区别和联系呢?

  何谓名、字、号

  ②古时候,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长辈会给他起第一个名字,这就是“幼名”。

  ③等到他长大成年之时,就要在名之外另取一“字”。

  ④《礼记·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古人看

  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⑤对于文人雅士,他们常常会为自己取个“别号”,在文章唱和时作为代称,也可以用来

  自称。

  ⑥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

  古人怎样取名

  ⑦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慎重地给人命

  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⑧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

  有假、有类。”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

  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

  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所谓假,是指假托万物之

  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

  于物为假”的原则。所谓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⑨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

  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

  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

  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⑩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

  的范围。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家族中排“恪”字辈,他出生在寅时,因此取名“寅恪”。

  ?古人的名字,显示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

  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一到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

  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并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

  “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是“车”的意

  思。

  ?辅助,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

  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

  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

  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

  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此外,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

  “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

  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

  别号怎样取

  ?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

  没什么限制。

  ?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

  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

  “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

  东”。

  ?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

  公”“秦穆公”之类。

  ?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

  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选自《阅读时代》,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只有男性才有字,女性没有。如《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

  玉答曰:“无字。”

  B.古人取名有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

  以器币。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些禁忌。

  C.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长辈面前才能使用,而“字”只用于平辈间称呼。

  D.“号以寓怀”,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自取的,用于自称或文友间互称,多寄托主人的情

  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2)“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哪几种?请列举。

  (3)第?段划线句中划线的文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大多数情况下 , 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

  (4)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列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1)D

  (2)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3)不能删。“大多数情况”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但不排除

  没有联系的情况存在。如果去掉,则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4)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

  别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特点。(或:第?段列举王维和

  柳宗元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别号“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来取;第?段列举“范文正

  公、曾文正公、秦穆公”等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的‘谥号’‘庙

  号’也是一种别号”。)

  【解析】【分析】⑴D项正确。A“女性没有”错。原文是“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

  的独占”,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

  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B“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就很好地避开了这

  些禁忌”错,没有避开。原文是“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晋国的僖

  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为‘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C“而‘字’只用于平辈间

  称呼”错。原文是“而‘字’是用来在平辈或晚辈间称呼的”。

  ⑵可直接提取“古人的字有什么讲究”这部分的第2段首个词语“并列”,第3段首个词语“辅

  助”,第4段首个短语“矛盾式”,第5段首个短语“补充式”,第6段首个短语“引申式”作为

  答案。

  ⑶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

  性。“大多数情况下”意思就是大部分的时候,在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还存在很多别的特殊

  的状况,不能一概而论。只是在这个条件下成立。语境义:通常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

  一定的联系。去掉则变成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了。这样就不实事求是了。

  ⑷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脉络,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使用说明方法的地方,

  找到关键语句分析,明确说明方法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此题比较简单,如“古人的字

  有什么讲究”这一部分中,举“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

  暗’的意思,表示天黑”的例子,来准确地说明此段的首句(观点句),即“矛盾式,即字和

  名两者意思相反”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D;

  ⑵ 大约有五种:并列、辅助、矛盾式、补充式和引申式。

  ⑶ 不能删。“大多数情况”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联系,但不排除没

  有联系的情况存在。如果去掉,则字的选取与名有必然联系,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⑷ 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比如第?段举苏轼别号的来历这个例子,具体说明了别

  号“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特点。(或:第?段列举王维和柳

  宗元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别号“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来取;第?段列举“范文正

  公、曾文正公、秦穆公”等别号的例子,具体说明了“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被冠的‘谥号’‘庙

  号’也是一种别号”。)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

  到相关联关键语句,然后提取信息仔细故选,比照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提取概括。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

  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

  ⑶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

  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⑷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

  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

  等。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

  对象服务的。

  5.阅读《生命与气候》,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

  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

  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

  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士壤中到处

  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

  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

  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看全球的植物空前

  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

  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一地球进入了严寒期。动物次通

  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

  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

  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

  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护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

  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

  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上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

  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

  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生存进化的需要。换

  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

  果真如此 , 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

  深深参与其中了。

  (选

  自《大科技》2018年第3期,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2)贯穿全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它与说明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本文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词语“果真如此”能否删去,为什么?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知识储备,请你谈谈若干年后,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

  化,并简述理由。

  【答案】 (1)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

  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3)不能删去。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

  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所以不能删

  去。

  (4)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

  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

  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解析】【分析】(1)细读文章,发现答案应该从第一段中找,由关键句子“地球的气候

  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

  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概括作

  答即可。

  (2)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抓住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化石显示,4.5亿年前”“在6500万年前”“过去约4000万

  年”“大约1万年前”可知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本文内容是生命与气候的共同进化,进

  化过程是按照时间进行的,所以采用时间顺序。

  (3)“果真如此”的意思是“如果的确这样”,也就是说前面的观点如果成立,会产生后面的

  结果。如果删去,与原文意思不符,和事实情况也有明显不一致,因此不能删去。

  (4)根据文章内容,对今后气温的变化进行预测,抓住关键点“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

  斗争决定的”进行推断。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

  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故答案为:(1)生命与气候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时间顺序。说明内容(生命和气候)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时间验证着生命

  和气候的关系;生命和气候的斗争推动着时间向前。

  (3)不能删去。说明的准确要求我们表述的必须和事实是一致的。果真如此,是因为人类

  存在的时间之前的历史,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科学论证,还含有推断的成份。所以不能删

  去。

  (4)如果人类都能像中国一样承担责任,保护生态,若干年后,地球气候可能会比现在更

  好;如果都像美国那样退出世界气候协定,不愿为保护世界生态出力献力,若干年后,地

  球气候可能会风暴肆虐,海平面上升,很多低海拔国家消失……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准确把握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归纳中心句,主要从第7段概括主要内容。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说明顺序。答题时应注意,2到6段开头都有时间从古到今演变的

  词语,很容易判断是时间顺序。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语,再分析句子的意

  思,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的改变,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的延伸和应用。答题时应注意,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

  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

  验。再迁移到文段 中来。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

  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

  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

  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

  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达到百分之九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

  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

  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

  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的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

  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

  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

  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

  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蝇化妆等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

  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

  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以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

  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联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

  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

  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

  必然指向泄露,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

  私”

  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式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入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_______”,值得

  我们每个人深思。

  (根据谈璎同问题文章改编)

  (1)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的目标。(“围

  猎”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入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值得我们每个人

  深思。(“脸”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他担心别人会

  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他消除顾

  虑。

  (4)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答案】 (1)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超过人眼。

  (2)①用“围猎”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②“脸”指代个人

  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3)赵爷爷,不用担心,刷脸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它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以防止用

  照片冒充真人的行为;皱纹增多没有关系,只要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以了。

  (4)刷脸技术准确、便捷,刷脸是带你的到来是必然,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

  但刷脸的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的隐私,让我们进入一个“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

  人隐私的意识。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了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掌握。在文章开头段用汤姆克鲁斯

  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躲避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这个具体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刷

  脸认证准确度之高,已超过人眼。

  (2)此题考查了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回答此题时要注意,应联系前后的文意来具体回答。

  一般词语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不要回答原意。

  (3)此题考查了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这个题目需要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老大爷有两个

  担心,第一是担心别人拿着他的照片去取钱。第二皱纹增多难以识别。针对这两个问题,

  从文中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4)此题考查题目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就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去分析,刷脸技术既有好

  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因此需要从两个方面答题。好的方面是,刷脸技术准确、

  便捷,刷脸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不好一方面是,刷脸

  的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让我们进入“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的意

  识。

  故答案为:(1)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超过人眼。

  (2)①用“围猎”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②“脸”指代个人

  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表情等。

  (3)赵爷爷,不用担心,刷脸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它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以防止用

  照片冒充真人的行为;皱纹增多没有关系,只要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以了。

  (4)刷脸技术准确、便捷,刷脸是带你的到来是必然,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

  但刷脸的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的隐私,让我们进入一个“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

  人隐私的意识。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能力。要了解常用说明方法的类型和它

  们的一般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

  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先要辨析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分别分析

  其作用。

  (2)本题考査对文章语言和写作特色的理解把握能力。说明文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

  平实,有的生动。解答此类题目,须整体感知全文,从内容和效果方面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由于说话的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也不同。解答此题

  时,一定要根据情境,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及事件的主要内容,语言得体,言之有理,表

  述清晰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以及信息收集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力求做到把握文章

  脉络,划分阅读区间,抓住文章中心句和重点句,理清信息要点,从而快速判断是非。

  7.阅读《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一文,回答小题。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研究

  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对当

  地的话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现在

  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比如

  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的地

  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拉

  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

  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

  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

  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话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

  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

  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

  方人利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一。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整才

  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1)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列数字)

  B.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举例子)

  C.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下定义)

  D.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

  (作比较)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划线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因

  此可以删去。

  C.第④段中划线词“它”,指代的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

  【答案】 (1)C

  (2)C

  (3)B

  【解析】【分析】(1)考查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的把握。标题“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

  成和演化”就是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

  选择该说明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说明的中心内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

  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其它几项都以偏概全。

  (2)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此句

  不是下定义。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此

  句并没有对“声调”的本质特征做概括。

  (3)B项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从“发声时,先吸入空气”“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

  干涩,缺乏弹性,所以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话言”这些话可看出“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

  的影响”这一道理的正确性。所以不可以删去。

  故答案为:(1)C;(2)C;(3)B。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与题

  目相关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准关键词,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

  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

  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

  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细读相关语段,根据题目中的提

  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

  ①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

  法。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

  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

  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聆听莫扎

  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均有负效应,会使

  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

  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

  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

  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

  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

  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在演奏乐器时

  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除此之外,参

  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

  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

  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

  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

  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双手互相配合的运动,

  对提高整个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极有益处,会使工作的效率提高。

  ⑥当然,如果你对学习乐器演奏(A)望而生畏 , 那么常常听听音乐,对大脑(B)大

  有裨益。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音乐,尤其是复杂的古典音乐,对大脑各种功能也

  能产生良性刺激。

  ⑦首先,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空间分析能力。举例来说,像解决特别困的问题,安排复

  杂的事情,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联,解答谜题之类的活动,都需要我们的空间信息想象和

  处理能力。研究表明,进行空间分析的脑力活动和听古典音乐是相同的。所以,当我们欣

  赏古典音乐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好像在处理空间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大脑得到了锻

  炼。

  ⑧其次,听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听觉处理能力。音乐家们的听觉能力显然比普通人更强,

  他们的听觉注意力,即区分不同声音的能力及能记住所听见的内容的能力都比常人要好。

  这是因为音乐改善了大脑功能。普通人如果提高了这些能力,对考试、记住重要的信息、

  改善语言回忆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⑨音乐能让人变得聪明,如果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背景音乐,效果是否更好呢?科学家

  早就发现,音乐能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微妙影响。英国伦敦教育学院的专家们通过一项

  新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背景音乐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影响竟(C)毫无二致。

  ⑩专家们将受试儿童分成甲、乙、丙三个组。甲组儿童欣赏阿尔比诺尼轻柔优美的《慢

  板),乙组儿童聆听克尔特林的爵士乐《三位一体》,而丙组儿童则什么也不听。此后,

  三组儿童又都接受了阅读理解、记忆单词、背诵课文和四则运算测试,而测试内容完全是

  刚刚新学的知识。最后的结果显示,平均成绩最优的是甲组,其次是丙组,最差的是乙

  组。

  ?专家们的解释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背景音乐,不能像轻柔优美的背景音乐那

  样,对孩子的大脑认知机构起积极作用,相反却只会起消极作用。

  ?可见,在某种情况下,音乐能帮助你更快完成一些枯燥的任务。如果你要学习复杂的

  新知识,就需要(D)全神贯注 , 最好把音乐关了。因为研究表明,音乐会减弱你对新知

  识的认知及学习能力。

  (1)结合上下文内容揣摩文中划线的四个词语,其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望而生畏

  B.大有裨益

  C.毫无二致

  D.全神贯注

  (2)第②段“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中划线词“可能”能否去掉?请简

  述理由。(只有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3)第④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你的同学王冰喜欢在预习新课时听摇滚音乐,请你结合本文知识劝她改掉这个习惯,

  你会怎么说?(50字左右)

  【答案】 (1)C

  (2)不能去掉。“可能”表推测,说明乐曲的节奏不一定是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去掉

  后,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严密性。

  (3)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演奏乐器能使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的状

  态,从而使人变得聪明。

  (4)示例:王冰,你好!喜欢听音乐是一项有益的爱好,但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音

  乐,对大脑的认知结构起消极作用。尤其是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

  了。相信你一定能改掉这个习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A项“望而生畏”指看见了就害怕;B项“大

  有裨益”是指益处很大;C项“毫无二致”是指丝毫没有两样,完全一样。但是句子想表达的

  意思是不一样,“毫无二致”和语境义是完全相反的,所以不和语境;D项“全神贯注”指全幅

  精神高度集中。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①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表态“不能去掉”。②解释词语

  的含义并说明在语境中的意思,“可能”表估计、推测,不一定的意思。③删去后就成了

  “乐曲的节奏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意思太肯定了,显然是不准确的。④最后写明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在所给句子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方法的关键词即

  可辨析,从“比如”可以看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演奏乐器的好处(具体答

  出),答题格式为: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4)本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的劝说类题目。要注意交流对象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等方

  面;语言要有针对性,能打动被劝说的人,从而使交流对象接受你的观点;注意礼貌用语

  的使用;要满足试题的要求文从字顺,字数恰当。此题可围绕“摇滚音乐对大脑的消极作

  用”来谈,最后还要指出应该怎么去做。

  故答案为:⑴ C;

  ⑵不能去掉。“可能”表推测,说明乐曲的节奏不一定是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去掉后,

  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去掉,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

  性;

  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演奏乐器能使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从而使人变得聪明;

  ⑷示例:王冰,你好!喜欢听音乐是一项有益的爱好,但是过分活跃或带有攻击性的音

  乐,对大脑的认知结构起消极作用。尤其是学习新知识时,需要全神贯注,最好把音乐关

  了。相信你一定能改掉这个习惯!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

  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

  一个确定的意义;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

  限制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

  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

  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语境,语言的运用,力求言之有理又有序,

  得体又简明。劝告他人型口语交际:称呼、劝说的内容得体、语气委婉。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

  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

  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

  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

  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

  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

  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

  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牡丹

  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

  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

  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

  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

  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

  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

  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

  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

  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

  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

  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

  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

  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花

  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慧 有改动)

  (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2)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3)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答案】 (1)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

  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

  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

  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4)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

  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解析】【分析】(1)从文中筛选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由“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

  满,被推为‘花后’”“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书年

  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可以概括得出第一个

  原因是: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 ; 从“在清

  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是在无形之中让牡丹在百花之中提升了它的地位,可以概括

  出第二个原因是:历史悠久。从“牡丹在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

  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概括得出第三个原因是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2)运用找中心句和关键词的方法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认真阅读可知,第②③段中心句都

  是第一句,第②段中的“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茗称.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

  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第③段中的“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

  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第④段中的“从中国牡

  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裁

  培地的格局。”“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很明显这是在说明中

  国牡丹裁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是运用列数字

  的说明方法说明牡丹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的特点。“《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

  载”“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

  的历史悠久。

  (4)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寄寓的感情。第⑤段画线诗中把“庭前芍药”的妖无格和“池上芙蕖”

  净少情与“牡丹”的真国色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牡丹之美。表达对牡丹寄寓赞美之

  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而《爱莲说》中周敦颐托物言志,用花喻

  人,菊花比作隐士,莲花是高洁的象征,而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作者以牡丹来反衬莲花

  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

  故答案为:⑴ 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

  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开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

  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⑵ 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

  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⑶ 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⑷ 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

  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

  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

  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⑶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的分析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做这样的题,要在

  平时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特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判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最

  后再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是:①统观全文,

  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情;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0.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勾兑奶茶暗藏的健康风险

  邬时民

  ①近年来,街边奶茶店生意红火,很多年轻人即使排长队,也要买一杯香甜可口、奶香

  浓郁的奶茶来满足味蕾。然而街边奶茶店售卖的奶茶很可能既没有“奶”,也没有“茶”,只

  徒有虚名。这种奶茶味道虽好,却很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②奶茶原本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饮料和招待客人的必备之品,最原始的奶茶是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