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长篇

  如何评价《三体》系列小说?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球状闪电》?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国2185》?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魔鬼积木》?

  中短篇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鲸歌》?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地火》?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西洋》?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国太阳》?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朝闻道》?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天使时代》?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吞食者》?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光荣与梦想》?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地球大炮》?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思想者》?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圆圆的肥皂泡》?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白垩纪往事》?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镜子》?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赡养上帝》?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赡养人类》?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2018年4月1日》?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人生》?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太原诅咒》(又名《太原之恋》)?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时间移民》?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不能共存的节日》?

  如何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圆》?

  哈哈,突然看到了就加一句,直接看第二部分好了,第一部分我写得好无聊

  刘慈欣《山》批评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山》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雨果奖获奖科幻作家刘慈欣2003年的作品,是作者比较早期的作品,作者在《山》中主要寄寓对探索的思考,可以理解为伦理意义上对探索的肯定。本文将采用符号学中的符号矩阵方法和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分析。

  一、符号学分析

  首先我们应当确定义素

  1、以冯帆为主要义素的分析。

  “格雷马斯在《论意义》中给出了基本的结构”(见图1)

  其中,当以人为“固定的字”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地得到一个基本的矩阵(见图2)

  图2

  我们可以直观地把图2中的“人”赋值为《山》中的冯帆,那么和冯帆对立的就是他所心心念念的山,“反人”可赋值为山。和冯帆(人)对应的(非人)可以赋值为“机械人”(在这里我们将作品中出现的外星机械生命体成为机械人)而机械人的对立面则是“泡宇宙”但在这次分析中由于S1项被赋值为冯帆,而在和冯帆对话时,机械人已经超脱了探索泡宇宙的层次,进入了探索宇宙的层次,所以我们将(非反人)赋值为宇宙。可以得到图3

  图3

  冯帆和山之间可以形成一个攀登的主题,机械人和宇宙之间可以形成一个突破的主题,机械人和山之间形成了一个造山的行动,机械人和冯帆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对话或者说对照的主题。而冯帆和宇宙,也就是人和宇宙之间,则形成了一个探索的主题,这也是《山》这篇作品的主旨。

  (1)人与反人

  冯帆和山之间形成了对立,作为人的对立面自然,山对冯帆形成着压迫。山夺走了他的爱人和同学,夺走了他的人生。“船长,还有一件事我没告诉你,在珠峰遇难的那四名大学登山队员中,有我的恋人。当我割断登山索时,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这样的:我不能死,还有别的山呢。”()甚至不能登山对冯帆来说可以作为严重的惩罚。冯帆的登山活动困难有两重,一是高山恶劣的环境“当时觉得珠峰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天划破了,流出那缕白血……很快一切都看不见了,风暴刮起的雪雾那个密啊……”二是来自社会的压力“还用说吗?你也知道当时媒体上铺天盖地的谴责和鄙夷,说我不负责任,说我是个自私怕死的小人,为自己活命牺牲了四个同伴……”。

  但是,山对冯帆来说是生命的意义,冯帆一刻也不能停止地想要登山他说,“我视登山为生命……”()

  冯帆是一个符号化的人,如果没有机械人的故事,冯帆这个符号就只是一种对登山的执念,“时间长了,远山对于我已成为一种象征,像我们生活中那些清晰可见但永远无法到达的东西,那是凝固在远方的梦。”()他自己也并不知道登山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2)非人与非反人

  机械人生存在“泡宇宙”中,他们不得不在文明的初期面临着要凿穿岩壁才能对外探索的窘境,他们和宇宙的关系要远比处在星空下的人类要紧张得多。

  机械人不探索就没有希望,连星空都不能看到,也可以预见到,他们的生存资源在有限的空间中最终会被消耗完。

  他们在岩壁中的探索只能一点点挖掘前进,但挖掘会消耗空间。空间在机械人诞生的星球中偏偏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对于那个狭小的世界,这么一点点空间也是宝贵的,天长日久,随着一艘艘泡船的离去,被占据的空间也很巨大。”()甚至于空间的问题会引发战争。

  他们的探索本身的困难性也远远超出人类。“在一个刚能容身的小小空洞里机器般劳作,在幽闭中追寻着渺茫的希望,无疑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乃至于把机械人自身作为给养吃掉“船上其余的人,包括船长,都被哥白尼当食物吃掉了,事实上,这种把船员当给养的方式,是地层探险早期效率最高的航行方式。”()最后机械人是花了十万年才到达了地表“加加林抬头望去,这时,地核文明十万年的探索得到了最后的报偿。他看到了灿烂的星空。”()在这个故事中,困难与坚持是主要的书写对象。机械人的探索一是求知精神二是情势所迫。

  (3)人与非反人

  机械人同宇宙的故事和冯帆同山的故事形成了一种对照的关系。冯帆是喜欢登山,机械人是必须登山。“ “我喜欢登山。”冯帆说。(机械人说)“这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我们必须登山。”在机械人的故事里,“登山”是必须的,因为机械人一开始就被困在岩石星球的中心,他们和非反人(宇宙)之间的冲突比起人类来要激烈得多,处在完全被困住了的状态,如果不朝外“登山”就会被完全困死在星球内。这个故事的对照帮助冯帆完成了从喜欢登山到必须登山的过渡。

  (4)反人与非反人

  机械人在地球上制造了一座山,从未有过的海水高山,机械人的文明程度远高于人类,而超过珠峰的万米海水高山带给人的震撼也是无与伦比的。这非常类似于超越于人类的神明通过神迹留下的神启。可以说机械人与山形成了启示的主题。“你用不着那么大声,我们连地球上的一只蚊子的声音都能听到。我们从你们行星外泄的电波中学会了这些语言,想同你随便聊聊。”()

  对于这个启示的内容,不同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这是毁灭,选择对抗或者逃跑。而启示的承接者冯帆,可以说是已存死志,并且和机械人形成了精神上的共鸣,前文已有论及。所以他成为了这个启示的承接者。

  这个启示的内容,就是作品的主题。也是山的象征意义。也是机械人讲述的那个故事的意义,详细分析将放在下文的伦理学批评中。

  2、复合项分析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是非常灵活的,学者康建伟就指出了中国学者目前在运用符号矩阵分析的时候有简单将人物对应为四项“存在着将符号矩阵四项与文本中的人物简单对应的倾向。”,和缺少对复合项分析的问题“缺乏整合意识。在对符号矩阵的四项赋值之后,急于求成,就企图挖掘文本深层内容,不再确定复合项。”

  他将祥林嫂的分析从以“问”世间是否有轮回为赋值由图4所示,改为了图5所示的复合项分析。

  问(祥林嫂) 反问、肯定(鲁四老爷)

  非肯定 (我) 非问(柳妈)

  图4

  鲁四老爷

  图5

  这使得人物的心里变得丰富了,祥林嫂的问当然是不肯定的。“我”当然是在肯定与疑问中间摇摆的。鲁四老爷心中肯定也是包含有疑问的。

  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冯帆并不怎么像人,机械人也不是完全同人不同的非反人,山也不单单是在压迫冯帆的反人。如果还想要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吧矩阵丰富成以下形式。图6

  那么冯帆就是在人与非人之间的一个符号,相反船长等人更像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机械人就是同样具有人格的人和同人关系稀疏的非反人之间的和人的对照。宇宙则是同冯帆在故事中不发生故事的最远项。而山并非先天的就是要压迫人的反人,而是先天的不是人的非人,因为在事实上对登山者造成了伤害,所以具有了反人的特性。可以看到这么分析人物性格会具有更多的层次。但是,人物性格等问题既不是这篇作品的主题也不是接下来在伦理批评中的重点,图6在此姑且作为一个参照.

  二、伦理道德批评

  《山》这篇作品的主旨是探索精神。在探索精神中,也包含着其它社会伦理内容。我们首先分析清楚《山》的伦理主张。在对其进行详细的评析。

  1、《山》中次要伦理价值

  在《山》当中其它的伦理价值都是次要地从属于探索精神或者是被探索精神所压倒的。

  (1)友情和爱情,友情和爱情是被主人公冯帆所抛弃的,这也是主人公受到社会舆论批评的主要原因,冯帆在珠穆朗玛峰第二阶梯上割断了绳索,只为了活下去可以继续登山“当我割断登山索时,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这样的:我不能死,还有别的山呢。”并且为了逃避负罪感,冯帆逃到了船上,远离了高山。

  (2)生命

  在《山》当中,可以说提到了很多死亡。队友死亡,冯帆曾在抛弃队友后想要自杀澄清,可是这并不是冯帆真正所想的,冯帆所真正想的是为了继续登山,所以他要活下去。在导师提出折中方案后,冯帆选择了到船上躲避。但在海水高山形成以后,冯帆选择游泳登山则是已存死志,绝无生还的可能,只有为了登山,冯帆才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不过,在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只有一个星期可活了,冯帆付出生命还暂时只是伪牺牲。

  (3)社会

  在机械人的故事中,是有着类似于我们国家的存在的,并且,这个社会是严禁泡船探索的。因为泡船探索会消耗最为宝贵的空间。“世界政府”甚至于派出泡船和探索者直接进行战争,夺取他们带走的空间。整体社会被设立在了探索的对立面。但在机械人的故事中,社会价值并没有被完全地踩在脚下。探险者在打败了世界政府后宣布独立,成立了探险者联盟。世界政府也在液体和气体的发现后被打动加入了探索,使得探索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3)宗教

  关于宗教论述极少,但可以看到作者借冯帆之口,把可能的宗教设立在探索的对立面。当然事实上宗教并没有在本文中正式登场。““是被教会禁止的吗?”不,没什么教会,一个看不到太阳和星空的文明是产生不了宗教的。元老院禁止隧洞探险是出于很现实的理由:我们没有你们近乎无限的空间,我们的生存空间半径只有3000公里。”没有更多地书写宗教和探索的关系,我个人认为这是《山》的缺憾。

  2《山》中的探索精神

  (1)不可遏制的探索欲望

  这是写在两种生命体基因当中的本能,这也是机械人和人类共鸣之处。机械人说:“进化赋予智慧文明登高的欲望是有更深的原因的,这原因是什么我们还不知道。山无处不在,我们都还在山脚下。”,人类是如此,机械人也是如此,但是不是一切生命体都如此呢?我想并不是,在最后一部分再详细发挥。在机械人的故事中,机械人,至少其中的探索者是充满着探索的欲望的。泡世界的居民机械人经常因为“赌徒般的发现欲望”而越过折返点殒命。而第一个发现泡世界意义上的“哈勃红移”的被称为哥白尼的机械人则是靠着吃掉其它所有船员的方式到达200公里的远距离的,宁可最后被短路处决。

  (2)文明存续的必由之路

  机械人能够最终超脱诞生他们的星球,就是由于数十万年的探索,如果他们中途放弃了,最后的结局一定是被局限在星球内部,耗尽资源最终消亡,不会成为眼前远超人类的超级文明。作者在此是仁慈的,他没有写最后留在星球内部,放弃探索的人的毁灭之路。而是写最终世界政府也加入了探索,成就了机械人这么一个整体的“探索型文明”。

  另外,在机械人才来时他们被认为是来毁灭我们的。“电台上说,外星人是来毁灭地球的,他们仅凭着飞船巨大的质量就能做到这一点!”虽然最后机械人说“”机械人来到地球,在前文已经分析过,是要来给予启示的,但如果发现无人能够领会神启,会不会因为最后没有人登上山顶,机械人就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探索可能的种族,随手毁灭了?就像上帝降下的洪水。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得不到文本的支撑。

  但是,我们可以推定,如果人类不能超脱地球之外,最终的结局一定逃不过资源耗尽,星球消亡等等一系列毁灭的可能性。

  (3)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追求

  这个主要是通过冯帆的描写表现出来的,冯帆为了登山放弃了友情、爱情、事业,甚至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对于机械人来说也是如此,对在故事中被称为哥白尼的伟大探索者如此,无数死在岩层深处不知名的探索者也是如此。这是冯帆在听完机械人的故事以后,得到的启示,这也是机械人在历经数十万年探索后得到的领悟。探索的目标不是星空,不是更大的空间,不是文明的延续,而是探索本事就是意义。“他必须活下去,因为山无处不在。

  ”前文已经论述过山就是探索的象征。那么冯帆从求死,到必须活下去的转变,就是由于对探索意义的真正认识。

  3、对《山》伦理价值的批判

  我们诞生在宇宙中,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有没有自我意识?为什么我们会有智慧?世界是否是有规律的?如果要有意义的话,意义应当起源于疑问,最终也不过能停留在疑问。高等文明有登高的欲望,宇宙诞生智慧生命的意义是不是就是为了追问自身的意义。

  人类文明得以存续,发展到今天,从来不是因为保守和安全。没有祖先走出非洲,我们还停留在非洲原始部落的发展程度。没有大航海,美洲还停留在印第安部落时期。没有天上的气象农业卫星,我们的农业会减产30%。没有转基因技术,我们养不活这么多的人口。甚至有一天,我们可能会说,没有克隆人,没有人类改造技术。人类就毁灭了。

  看起来克隆人,永生之类的还有伦理学上的阻碍。但是我要说的是,能对人类进行科学实验和应用形成真正阻碍的只有技术阻碍。人类一直反对进行反人道的科学实验,但是这么多年,纳粹和日本的人体实验被公之于众了,那么,那些没有战败的国家呢?只要技术上可以实现,最后就会被人类推进,这是最后伦理学要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

  探索是人类被诅咒的梦,人类根本就不是工程意义上适合探索宇宙的物种,愚昧,保守,胆怯,故步自封。不能传承的知识,短暂的寿命,脆弱的身体,受情绪左右的大脑。以及在这之上构成的,平庸、死板、短视的社会。

  绝大多数人类终其一生,也只能挣扎在生存上,食物容易满足,但构建起来的庞大社会,想在其中获得一个自由的位置,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都不具备探索的天赋,绝大多数有天赋的人都不惧别探索的条件。

  每一颗尘埃,都在随宇宙四散而去,每一颗星星都将燃烧殆尽。四顾不过一片漆黑,沧海一粟,前程是无限大的世界。这无限大的世界,背后不过是更大的空虚。机械人的探索是以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进行的。我们呢,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太阳系有多大,地球能存在多久,而探索本身就在加快资源的消耗,加快着走向灭亡的进程。世界不是被神设定好的乐园,我们证明不了世界是有规律的,证明不了我们可以在耗尽地球资源之前走出地球,证明不了我们的认识能力可以一直地把自然科学推进下去。我们证明不了在哲学和科学的极限,在世界的尽头那里,有意义的存在。

  从出生起看到浩瀚的星河,就种下了追寻的诅咒。人类因为愚昧与自欺,可以在无意义的命运下继续苟活。人类因胆怯与保守,种族得以延续。知识不能传承,才有每个人都新鲜的体验。弱小的肉体,逼迫我们尝试突破自身的极限。深陷于情感之中的意识,才让人有勇气质疑神的箴言。必死的天命,才让人有勇气超越生死的边界,才让人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人生并无意义,我们一无所有。可我要问,为什么“山就在那里”。

  话说回头,我个人认为用登山来承载探索的意义显得过于单薄了,主要就是冯帆登山并不能使得他自己或说人类能够踩在他的肩膀上登上更高的山峰。而且,因为主人公的极端,对其它的价值太不宽容。

  我自己在初中的时候也在和同学孜孜不倦地探讨宇宙的起源与生命的意义,勉为其难地去看霍金费曼的科普读本。现在也不过是个普通的研究生,再在网上关注最新的成果时,我连一个公式都看不懂。但我仍旧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在精神的领域,我只要追问了,也就够了。

  再说回头,我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我反对一切意义上的宗教。就因为,一个原因它们为世界设定了起源、意义和终焉。它们从人身上夺走了自由,尊严,掏空了人的探索精神。我能想到人最坏的结局,不是暴死街头,终身监禁。而是到头来还沉浸在自我的麻醉里,拒绝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命运。我能想到人类最坏的结局,不是行星撞地球,不是疾病灭绝,而是耗尽资源,科学探索无力为继,由保守的宗教一统全球,节约资源,设定戒律。在孤寂的宇宙中凭借虚假的安慰等待毁灭的降临。

  《山》这篇作品有着让人清醒的力量,在平庸的日常生活中,给予人一缕刺痛,是保持自我意识的良方。还记得在考研时的日日重复的深夜,当数十万年如一日缓慢挖掘的机械人最终看到了星空,我久违地泪流满面。再抬头,窗外是雾霾笼罩的穹庐。

  参考文献:

  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外国文学研究 2006年第 2期

  康建伟《对符号矩阵”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反思》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24卷第1期

  龙云《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外国又学研究2009年第1期

  格雷马斯《论意义》吴浅缈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145-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