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奇迹·笨小孩》?

  很多电影在上映之前都有着突击改片名的经历,《奇迹·笨小孩》便是其中之一。

  不久前它还是简洁明了的《奇迹》,“神”来之笔缀上“笨小孩”多半是因为刘德华、宁浩、文牧野这三人的伯乐承继关系。至于是本片想蹭刘天王,还是春节档常驻歌手刘德华想蹭该电影,不必深究。

  

  其实本片还可以有更多片名可以去蹭热点,比如:

  1、《我不是机神》

  相对于跟风的《我不是酒神》《我不是赌神》等各种奇葩,以《我不是药神》起家的文牧野更有资格把《我不是X神》做成一个系列品牌。

  本片中我们能看到徐峥、王传君、章宇、杨新鸣等“药神”主要班底的客串,这是一种默契、一种传承,将一个票房明星+若干演技派绿叶的演员组合延续下来。

  

  票房明星的接力棒由徐峥递给了易烊千玺,而把“机神”这个名号授予他也当之无愧。

  片中易烊千玺饰演的景浩是一个年纪轻轻的修机高手,手机、电视、助听器……凡是跟半导体、二极管有关的破机器弄他手里,都能给你整的跟新的一样。

  

  有志不在年高,小小年纪便有着大大的梦想,他想吃下一整仓库的返修机去挣一大笔风险钱。不是他好高骛远,而是现实(妹妹的病)逼得他走上了“机神”之路。

  那间小小的破落店面里住着一个不安分的灵魂,甘冒违规的风险去拯救一个急需巨额手术费的至亲,过程中他遇到了一帮同病相怜的城市边缘人。有过犹豫,有过彷徨,但他仍然毅然决然的铤而走险,带领这个拼凑而成的团队克服万难,走上成功之路。

  

  本片与《我不是药神》的故事框架如出一辙。巧合吗?

  因为万象的城市里的确蕴含着一个个情节雷同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个“奇迹”,由你我身边一个个平凡的人在不断创造。

  这便是真实的力量,远比小说或是电影里那些虚无缥缈的霸道总裁玛丽苏故事更能打动你我。它们叫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2、《城市志·深圳》

  这是一部镌刻着“深圳”印记的电影,平安大厦、地王大厦、华强北、城中村,影像中的符号型建筑里住着深圳的各种标志性人群,金融白领、高科技人才、超高层外墙蜘蛛人、劳动密集型或是技术型深漂打工仔,以及他们的家眷……

  

  各种阶层的人们聚集到这座从小渔村平地而起的大城市里,怀揣着各式各样的梦想,用一种统称为“深圳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努力拼搏、争取成功。赚钱、发财、风光、致富……这些只是表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是内核。

  高效、务实、敢冒险、有冲劲,每个奔赴深圳的外乡人最终都会融入到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一个地道的深圳人。

  

  他们唱着半生不熟的粤语歌,吃着天南海北的大排档,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井然上班,在人潮汹涌的夕阳下默默归巢。像海量的机器零件,坚毅而整齐的排列在这座高速运转的机械城市里,为这座新兴而伟大的城市贡献着自己的一份扭力与铆劲。

  这是一部应该命名为《城市志·深圳》的电影。想想我们自己所在的城市,有这样一部能体现群体认同与城市精神的电影么?

  “奇迹”之名献给这座城市,献给奋斗在这座城市的所有深圳人。

  

  3、《奇迹》

  影史上有很多名为《奇迹》的电影。

  比如成龙的功夫喜剧片《奇迹》(1989),讲述一个外乡人误打误撞在香港干出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大事,“奇迹”之处在于一帮黑社会居然能帮助一个卖花大婶完成女儿嫁入豪门的愿望。

  

  又比如是枝裕和的家庭伦理片《奇迹》(2011),讲述离异家庭里天各一边的两个小兄弟离家冒险,去往传说中的奇迹之地许下愿望。“奇迹”能否实现已不重要,一路之上的成长才是那潜在的奇迹。

  

  被冠以《奇迹》的电影无外乎两种走向,外延事件的“奇迹”,或是内在本质的“奇迹”。

  《奇迹·笨小孩》是否兼具了二者?

  大家还是走进影院去慢慢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