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你有多久没思考了?

  我发现,身边很多人是爱读书的,只是面对茫茫书海,有时候会迷惑,不知道该读什么。所以,奇奇决定开设这个每周共读一本好书的专栏。尽量做到每周一更。有些书,即使没有时间读,能看看奇奇写的书评也是极好的。看过的书,也可以配着奇奇的书评再回味一遍。希望能给大家节省时间,并提供有用的资讯!也欢迎大家给我荐书,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才更有意义!

  

  《孤独六讲》:你有多久没思考了?

  蒋勋的文字读下来总是让人有安静下来的力量。

  当你觉得浮躁、不安的时候,读读蒋勋的文,一颗漂浮不安的心就沉淀了下来。那种感觉很美好。

  我喜欢在睡前翻几页,他的文字仿佛有镇定安眠的作用。难怪林青霞说,蒋勋是她的半颗安眠药。

  《孤独六讲》是完全的散文体,每一章都有很多小标题,每个小标题之间并没有很强的逻辑性,有种信手拈来之感。太博学的人,总是可以从一点引申发散出许多思考。也因为此,这本书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以孤独为名,圆融了蒋勋对文学、宗教、美学、哲学的许多思考。

  全书共分六章: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情欲孤独

  在情欲孤独这一章,作者特别写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情欲发育,做父母的读一读,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你的孩子在青春期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在想些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变得那么执拗,看起来不可理喻?

  作者也写了自己的青春期,“在我青春期的岁月中,我感到最孤独的时刻就是和父母对话时,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我在说什么,我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在发育之后,我会偷偷读一些书、听一些音乐、看一些电影,却不敢再跟他们说了。我好像忽然拥有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私密的,我在这里可以触碰到生命的本质”。

  人在情欲孤独的时候,需要寻找一个宣泄口,每个人宣泄的途径不一样。读黄色小说可以解决生理上的冲动,但是情感上的孤独依然存在。所以,有的孩子会看武侠小说,看《红楼梦》等一类的文学作品,或者去追星、去听摇滚。这其实都是对澎湃情欲的一种宣泄。

  其实,做家长的人也是从那个年龄过来的,只不过,年代太久远,我们都忘记了。

  情欲发育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如果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还对异性一点都不感兴趣,也从来不好奇生命从哪里来,反而这个孩子可能是不正常的了。

  家长如果能理解,注意引导,而不是如临洪水猛兽一般的粗暴干预,或许就能和孩子少很多冲突。

  语言孤独

  在语言孤独这一章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作者论述了文学作品语言的解读和创作。“看一本小说,不要看它写了什么,要看它没有写什么。如果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没有讲什么。”

  蒋勋以《水浒传》中宋江和阎惜娇的对话,张爱玲小说中的对话为例来说明好的文学语言是什么样的。

  在这一章里,还以故事的形式还讲到了禅宗新派南宗的起源。“禅宗是一个不相信语言语言的教派,他认为所有的语言都是误会,所有的语言都会使修行者走向一个更荒谬、更背叛修行的路。”“禅宗可以溯源自释迦摩尼拈花微笑的故事。当释迦摩尼佛拿起一朵花给大弟子迦叶,不讲一句话,把这朵花传下去,迦叶笑了,心心相印,完全不需要语言。”南宗系统是由一个不识字的劈柴师傅发展出来的。

  可以说,作者是借着“孤独”这个由头,把他熟知的哲学、宗教、文学、美学的许多知识都牵引了出来。

  革命孤独

  在革命孤独这一章,作者认为,革命者都是孤独的失败者。“为什么革命者都是失败者?为什么不把革命者这个角色给成功的人?因为成功的人走向现世和权力,在现世和权力中,他无法再保有梦想。”

  革命者还都是诗人。“因为诗人一直在追求激情,当他发现写诗不如革命激情时,他就去革命了。”比如:屈原、秋瑾、鲁迅……

  在这一章里,作者写到了项羽、屈原、荆轲、秋瑾的故事。虽然他们的革命失败了,但他们却赢得了永久的诗和美的力量。而相对的刘邦、楚怀王、秦始皇是赢得了历史,却输了诗和美。

  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观点,也充满了思辨性。

  暴力孤独

  在暴力孤独这一章,作者提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暴力不会因为掩盖就不存在,他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基因中。我们喜欢看的灾难片、武侠片、恐怖片,还有小孩子玩的游戏,其实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对暴力的渴望。

  同样的,作者举了不少电影作品,如《教父》,文学作品如《水浒传》等为例,来详细的阐述。

  在这一章里,蒋勋谴责了美国“美国可以轻松地说这是恐怖分子策划的恐怖事件,可是当你到阿富汗、阿拉伯、土耳其旅行时,他们会告诉你:世界上只有一个恐怖分子,那就是美国。”

  个人感觉这一章其实跟孤独的关系并不大。

  思维孤独

  思维孤独这一章,蒋勋提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思维的模式真会受天气的影响。似乎在寒冷的时候,人的头脑会特别清楚,而热的时候就变得混沌了。”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概括一下就是:当人们没有耐心去沟通,直接下结论,就会造成思维的孤独。

  蒋勋特别看重思维的过程,他认为过多的结论让思维失去意义。做老师的人,应当多引导学生思维,要珍惜那些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像一个权威的发出者,居高临下地下达结论。

  蒋勋说“哲学的起点是怀疑”。“哲学在检视思维,但不是读哲学的人就叫做有思维。”“哲学是面对现象的思考。如果你读很多庄子的寓言故事,却不能分析你当前的现象,我不觉得这是哲学。”

  第五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对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如何做家长都很有启发。

  伦理孤独

  伦理孤独是全书最颠覆最大胆的一个章节。

  作者写到“当埃及“血缘内婚”是一成不变的伦理时,所有不与家族血缘通婚的人,都会被当成乱伦。所以,我们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所坚持的伦理,会不会在另一个时代被当成乱伦?人类的新伦理又将面对什么样的状况?”

  蒋勋提出:有没有可能我们把“乱伦”两个字用“重新分类”来代替,不要再用“乱伦”,因为这两个字有很强烈的道德批判意识。而说“人类道德伦理的重新分类、重新调整”,就会变成一个思维的语言。

  书里有很多很美又充满了思辨性的句子,随便选一条做个性签名,看起来都很有格调,比如:“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不管是从语言还是思想性考量,这都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书。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论述极富有思辨性。爱思辨的人读起来绝对能体会到一种头脑风暴般的魔力!

  如果你也喜欢这种心很静大脑却停不下来的快感,那么这本书一定适合你!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奇奇(滨院老师),用文字记录柴米油盐里的风花雪月。文风温暖而励志,偶尔犀利又很逗。文能煲鸡汤武能侃故事。话题百无禁忌,总是让你又哭又笑!喜欢就关注她的微信公众号:奇奇漫悦读(ID:qiqimany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