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十篇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1

  【关键词】国培计划 教师培训 培训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9-01

  根据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有关精神,受吉林省教育厅委托,长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了“国培计划(2011)――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长春师范学院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班的培训任务。培训班于2011年9月15日正式开班,并于2011年12月15日圆满结束。

  培训通过采取置换脱产集中研修的方式,以省内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的需求为主,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介绍、教学指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针对小学英语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探索适应小学英语新课程师资培训要求的各种理念和方式,培训过程中注重专家与学员的互动与研讨。培训按照项目要求采取了“2+1”模式,即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和一个月的“影子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以体现互动、共享、多样化特征。

  在整个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办学校不断总结反思,以探求使项目有效且得以顺利进行的方案,但难免遇到困难和阻力。总的来说,此次培训的特点有以下5个结合:

  1.省内省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训团队。本次培训聘请了吉林省内省外、校内校外多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培训期间,还带领学员到省内重点小学进行参观和课例观摩。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安排方面,既有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理论专题讲座,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一线教师的经验介绍与交流研讨,既有国培专家指导下学员的理论研究环节,又有“影子培训”及学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的实践推广环节。既有学员课上理论学习环节,又有课下在专任教师指导下独立练习及完成作业的实践应用环节。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次培训在注重教学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设计了科研能力培训内容。不仅请专家做了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还请专家为大家的科研课题进行指导,使大家初步明确了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4.课例观摩和学员自我教学交流相结合。通过现场课例观摩使大家身临其境,领略高水平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风采,同时通过学员教学展示和交流,使大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其他学员的特长。

  5.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本次培训除了有集中形式的专家讲座之外,还有学员分组讨论、交流,以及分散形式的“影子培训”,这对大家接受相对全面的培训,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反思了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培训之初应使学员明确具体的培训方案与要求。本次培训方案是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经过反复推敲修改而制定的。在内容的安排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并聘请了省内、国内一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教授。但部分农村学员对于英语学科理论知识兴趣不高,他们更加关注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

  2.负责培训的学校应在培训工作开始之前通过省教育厅与各地方教育局取得联系,以获得参训教师个人的具体情况。本次培训开班之初,我们发现各学校选派学员的变动比较大,对于参与培训的人员及数量与省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骨干教师名单不符,这给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接待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

  3.顶岗实习的学生不能及时到位。由于各学校对顶岗置换实习生的质量要求过高以及对置换实习生的安全无法给出保障,使实习生不能及时下派,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学,极大地干扰了学员学习的热情。

  4.部分参培教师对基础英语教育,尤其是吉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了解不足,致使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对症下药,缺啥补啥,有些学员感到培训中讲授的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现存的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5.外聘专家、外籍教师及培训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与参培学员的实际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差距太大,影响了培训效果,后期经过调整有所好转。

  总结反思问题后,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1.预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需求分析,根据不同地区和水平的学员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课程,可适当减少一些理论讲座,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

  2.负责培训的学校应通过省教育厅与地方教育局提前联系,组织调研,预先合理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

  3.在培训之前提前做好顶岗置换实习生与培训学员之间的对接工作。

  4.组织英语教法教师到吉林省农村和长春市部分小学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活动,进一步了解英语教学的现状,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培训方案。

  5.聘请的高级外语专家和学者不宜过多,应该多聘请一些一线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并与校方领导取得联系,走进他们的实际课堂听课,亲身感受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

  “国培计划”是国家发展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吉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教学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深入理解小学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解决英语教师由英语新课程理念向英语具体教学行为转化的问题,为全面推进英语新课程在全省的深入实施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并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最终形成一批具备较高学科素养、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能够在农村基层小学发挥骨干作用的英语学科带头人;一批用于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教师资源;一批就地取材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知识更新的课程与学习资料;一批适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研究课或示范课;从而促进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2

  关键词: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36-02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建设,课题组对云南省高校的120名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并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需求情况。受调查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体育类、艺术类、东南亚南亚非通用语等。此调研较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目前云南省高校本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

  (一)问卷调查涉及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今后的学业规划和就业意向是什么?该问题主要目的是弄清专业背景、学业规划、就业意向这三个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需求产生的影响。

  2.学生对当前开设的大学英语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满意程度怎么样?问卷中设计了“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很不满意”五个可供选择的答案。该问题主要了解了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态度和看法。

  3.学生对学校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类型有何意见和建议?调查问卷中列出了六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分别是综合英语类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以及英语考试类课程。

  4.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程的原因和目标是什么?

  5.学生对每个学期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开设门次的建议?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120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已不再是为了某个单一的目的,而是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问卷调查显示,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动机和目的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态势,反映了大学本科学生由于英语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经历、认知风格、个性特点、就业需求等方面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性。从权重高低来看,学生学学英语选修课的目的依次分别是:提高社会工作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力(72.7%);提高英语语言水平与应用能力(63.6%);提高英语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意识(31.8%);迫于国内的考研升学压力或为了出国读硕(27.3%);为了修够学校规定的学分,从而能够顺利毕业(18.2%)。当前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个体化发展趋势说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期望值也在不断地提高。

  2.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而同一大类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1)经济、管理、法学等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英语演讲与辩论、高级英语视听说、翻译基础及实践、商务英语、经贸英语、法律英语等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这是由于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实用性较强,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因此,学生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译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希望通过英语来学习财经、商务、法律等实践性强的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2)人文、历史、教育、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等人文科学,以及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诸如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中国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东盟国家文化等语言文化类课程,这些课程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相关,说明学生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补充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内涵。除此之外,人文类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考研英语这种考试类课程,这反映了人文类专业的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读研究生的机会比较多,想通过升学提高就业质量。(3)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希望通过英语选修课来提高英语水平,比较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综合英语课程。此外,艺术专业的学生还乐于选择像英语影视欣赏这类趣味性较高的艺术鉴赏类课程。(4)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等证书类课程,这反映了纯理科学生的就业前景主要是教育、科研等领域,而教育、科研领域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较高,因此,理科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研英语课程来帮助其实现升学的愿望。此外,有少数理科学生愿意选修专业英语课程,以此来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这有助于今后的科研能紧跟国际学术前沿。

  3.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对英语的学习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发现,最受学生青睐的工作单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党政机关公务员(41.2%)、国有企业(24.1%)、事业单位(21.3%)、部队(6.1%)、非国有企业(5.2%)、自主创业(2.1%)。其中,教师这一职业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排名差异较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科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比例较低,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选择公务员之外,大多愿意到国有企业工作。而人文学科、外语、理科、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选择教师的比例较高,排第二,仅次于公务员,这说明了不同专业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就业意向产生影响,从而决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

  4.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云南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改革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除了从学校、教师等方面入手外,还必须从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视角出发,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分析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客观需求,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探讨学习环境、就业目标、社会需求等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只有把教师的教学、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三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找到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的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有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有其特殊性。一是教师队伍庞大。在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是最大的一个教学团体,教师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学风格各异,这给教学团队的建设造成了较大障碍。二是教学对象广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三是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针对目前学生对英语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成立课程小组,为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由于专业种类繁多,不可能开设出所有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但可以按大类开设专业英语核心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类:社科类、人文语言类、理科类、工科类、体育艺术类。社科类重点开设财经英语、商务英语、管理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人文语言类重点开设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中国文化、东盟国家文化、英语教育等课程;理科类重点开设理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工科类开设计算机英语、工程英语;体育艺术类开设体育英语、艺术英语课程。

  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大而全,而建设时限一般就2~3年,时间短、任务重、经费有限,难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前期缺乏孵化建设的过程,到了申报项目的时候才临时拉起一个大规模的队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学校应提供一定的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团队建设工作。在团队建设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目标任务等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根据学校的实际,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组建分门别类、形式多样、目标明确、团结协作的小型教学团队。

  1.按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团队的负责人从该课程骨干教师中遴选,负责带领课程教学团队,紧紧围绕某个单一课程的教学开展一系列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这样的团队人员相对较少,便于集中开展活动。建设任务范围相对小,便于进行精细的研究。建设目标大小适中,易于在短时期内完成。

  2.以一两门核心课程(如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程)为基础,建设大学英语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技能为培养目标,以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为主要手段,逐步夯实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云南省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不可或缺。通过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扎实建设好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为后续课程的建设打下基础。

  3.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规划,打造好提高阶段的选修课程建设。首先是组建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是单一课程的教学团队,也可以是相关类别的课程群教学团队,如语言文化类课程教学团队、专业英语类课程教学团队、ESP课程教学团队。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以学生需求为主导,培养适应需求变化的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成员可以是由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如果建设需要,也可以是由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尤其是专业英语修课程的建设,单靠英语教师是无法完成的,需整合全校的教师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群。

  4.以培养目标为纲,统筹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无论是基础阶段核心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还是提高阶段选修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均需时刻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纲,建设大小不等的若干个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统筹做好单一课程教学团队和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使这些各种团队形成合力,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结论

  Widdowson(1981)认为,需求指外语学习者为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所必须要做的事情。Hutchinson和Waters(1987)指出,不论是普通用途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要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根据学科的结构特点和学科领域内课程设置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情况,将学科划分出若干个课程群,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教授的主要课程和科研的重点领域进行师资组合,形成团队。团队成员进行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这样才能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田甜.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王守仁.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J].外语界,2012,(4).

  [3]王厚红.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

  [4]夏纪梅.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难点与出路[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5]张强,乔海曙,刘晓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博弈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3

   

  一、中国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1. 概况

   

  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为止,约有700万小学生在校学习英语,每周平均3课时(梅德明,2004)。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从三年级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的通知下发后,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已成了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颁布,小学英语教学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1 年起,全国各地小学开始陆续开设英语课,但各个城市,乡村开设情况不同。总体来说,大城市比乡村小学开始的早,课时多,师资强,设备完善。

   

  以北京为例,1993 年起,北京市在城区和远郊区县中心小学的四年级开设了英语课。2001 年,北京市教委决定秋季开学后,崇文、石景山、大兴、顺义等区和燕山石化区的全部小学,东城、西城、朝阳、丰台、门头沟、怀柔等区、县的部分小学,从一年级先行试点开设英语课,其他部分小学是在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2004 年 6 月,北京市教委又下发了《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全市所有区县小学一年级学生将从 2004 秋天新学期开始时,正式学习英语课程。《课程计划》指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外语课必修总课时在教育部要求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

   

  国家关于开设小学英语教学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四-六年级每周授课不可少于 120 分钟。香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语言环境,小学英语课每周 7-9 节,每课时 35 分钟,并且英语课和其他学科相容较好,孩子们在其他课上也能接触英语。我们也认为,有条件的地区,小学可增加英语课,课时太少不利于语言的学习。现在北京市小学基本上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每周 4 节课左右, 每课时45分钟,一些条件好的学校每周还设有外教课。但农村小学因师资紧张,没有英语教师承担教学任务,英语开课年级很不统一,课时安排每周一两次。英语教学进度不能正常完成。教学资源较贫乏,教学设备设施简陋。同时,小学英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小学英语教材

   

  小学英语教材是有关领导部门,组织专家和优秀教师编写,经审批后出版使用,例如,小学英语教科书《新标准英语》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英方专家 Printha Ellis 和编者 Naomi Simmons 以及英语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等共同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 2002 年审查通过而出版使用的。《新起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合作,中外专家以及英语教研和特级教师等共同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另外还有清华大学专家负责主编的一条龙英语教材。教材的多样化带来了新的观念,那就是: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以上的实例可以看出,现行小学英语教材共同的特点是:教材由中外英语教育专家和了解小学的教研员及优秀教师共同探讨,编写,实用性较强。 2002 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主持“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100% 教师认为教材有利于说的能力。90% 认为教材语言素材真实、贴近生活。80% 认为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82% 的小学生认为英语教材有趣(梅德明,2004)。Tomlinson (1998)提出好教材应该符合以下标准,即教材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发展孩子们的自信心,真实的语言,给孩子们发展语言的空间,考虑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情感因素,发展孩子的智力,美感,情感等挖掘孩子的语言潜能。以上调查证明,大多数现行小学英语教材与 Tomlinson 好教材的标准是基本吻合的。并且,教材的版式设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各种教材有配套的教师手册,活动手册等,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 课堂教学

   

  近两年,笔者走访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泉分校)、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朝阳实验小学、万泉小学、育英小学、人大附小、北师大附小、清华附小和中关村一小等几所学校,观摩了他们的 10 几堂英语课。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这些小学的英语教师 50% 有本科学历,50% 大专学历。教师理解课程标准,有新的教学理念,有科研意识,这些学校每周或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这几所学校基本都有英语骨干教师,教师们常参加区教学科研和教师培训等活动。有的学校有小学英语科研项目;有的学校有国外参观,进修的机会。

   

  笔者在观摩他们的十几堂英语课时发现,教师们注意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掌握语言。教师们发音比较标准,课堂用语较规范。万泉小学的一位年轻教师的语音语调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影响。清华附小的一位老师坚持课前口语练习,效果较好。教师们对教法有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采用综合式,情景法,任务性,全身反映法等。育新小学一位区级骨干教师,在低年级的英语课上全身反映法运用自如。教师们在注重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初步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些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教学条件较好。例如朝阳实验小学,普通的教室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位年轻教师的课件做得又漂亮又实用。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朝阳实验小学有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各学科教师制作课件,而且校园网有制作课件的资源,用起来很方便。在十几堂课中笔者看到,教师们对学生的态度都很亲近,以鼓励为主,评价方式多样化。比如人大附小一位老师把评价与语言点的学习结合起来。当学习内容是有关形状的单词时,教师用彩纸做了各种形状,并把它们奖励给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和形状,然后自己去拿。总之,笔者观摩的这 10 几节小学英语课从理念到教学方法都给人一种新的感觉。

   

  二、问题与隐患

   

  我国小学英语教育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但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师资水平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学外语课程的普遍开设使小学外语教师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由此产生了教师的总体的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方面的质量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技能和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科研态度滞后。

   

  笔者在培训职前和部分在职小学教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小学英语教师对理论知识和科研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有一些基本英语知识,技能,上课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就是好的英语教师。有些在校师范生和受培训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理解不深。例如,有些教师只片面注重学生的兴趣,忽视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的目的,结果大量的教具、音像图片、实物使学生的情绪亢奋,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英语学习上。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英语教学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学生的学习意识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形成。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更多的人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观念,提倡任务性教学的教学模式。但有些教师忘了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任务体验中掌握语言,使任务性教学成了无意义的纯粹的活动。

   

  与城市小学英语教师相比,农村,大城市的远郊区县的英语师资的质量问题更加严重。从英语能力来看,大部分英语老师达不到大专水平。从其他学科转行教英语的现象严重。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主持的“大中小学一条龙英语人才培养模式”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英语教师中大专学历的有 61%。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王松美对延庆、昌平、顺义等五个远郊区县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英语教师是从中文、数学等非英语专业转行而来;此调查另对 181 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笔试,结果显示,近九成的英语老师,口语和听力更差,课程理念也跟不上新课程改革

   

  由此可见小学英语教师从数量上和质量上急需提高。

   

  三、思考与建议

   

  1. 加强多渠道在职培训,探索职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在职教师培训主要是由教育学院,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电视大学等承担,职前的教师培训主要是由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等承担。

   

  笔者认为在职培训不应仅依赖于培训单位的集中培训,还应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 立足于校本研究, 定期组织教学科研活动,发挥组内备课、教研优势,鼓励各校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以有经验教师带新入职教师,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区市优秀教师跨校介绍经验,以骨干教师带全体教师。区和市英语调研员和大学英语教师共同研究,实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也可以通过网络让与小学英语有关的各个部门参与小学英语教师培养。例如,香港朗文出版社给教师提供了小学英语教材 New Welcome to English 的 website,教师在使用该教材时如遇到各类问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与编者进行对话,为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保证牵线搭桥,同时也建立了教师终身学习的Blog平台。

   

  探索职前培养模式,为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靠师范大学的初等教育院系。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从2001年起设英语方向本科专业,主要负责北京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教育。为了我们在校的本科生新入职时期可以较快地进入教师角色和今后的继续发展,我们的培养方案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大学基础课,教师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以及教学见习和实习。毕业前一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践活动一年。除了要加强校内的培养模式的探索,还应该加强与小学联系,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国情的骨干英语教师的培养模式。

   

  2. 严格教师资格鉴定

   

  笔者认为保证小学英语师资的质量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前提;严格小学英语教师资格考核又是小学英语师资质量的保证。这种考核要对上岗的英语教师从英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和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考试考核,并要有一定合理的标准。比如海淀区就规定小学在职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口语考试绿色通道6级以上,新入职英语教师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以上标准的考试,同时也要具有“绿色通道”六级或以上口语考试合格证书。这样的规定保证了海淀区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质量,也使海淀区小学英语教学研究走在北京市英语教育的前列。笔者也访问过日本奈良和京都的六所公立小学,教师大部分是本科毕业,个别是研究生毕业。小学教师在大学期间需要经过教师资格考试,还得通过采用考试。国家公立小学教师的采用考试是由各省或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进行,一般有教育基础理论,教师专业知识,英语等三,四门笔试和实际教师技能考试。一般毕业后三,五年才能拿到国公立小学教师的采用资格证。

   

  总之,对小学英语教师任职资格规范化是非常重要的。

   

  3. 完善针对学生的教学评定手段

   

  我国教育改革改变了很多英语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对学生的评定不能以简单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作为标准,而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动态的评定。因此,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喜欢使用形成性评定(formative assignment)和档案袋评定(portfolio assignment)。但在使用过程中,有些老师简单地把各种小测验的成绩当成形成性评定、把各种小测验成绩,阶段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小组活动成绩和各种奖励放到学生的档案袋中,不加分析地加到一起,再算一个平均成绩,认为这就是对学生一个学期的评定结果。实际上这是对形成性评定和档案袋评定的误解。

   

  形成性评定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评定,“直接起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的作用。”老师也能从中得到反馈,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便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档案袋评定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定,它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历程,即成长变化的过程。教师在决定使用档案袋评定时一定要先确定档案袋评定目的,内容,评定的方法和规则。

   

  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的评价可以用终结性评定,比如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低年级以口试和听力为主,并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对学生做出描述性评价。高年级以口试、听力和笔试为主,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香港小学英语卷面百分制,通知家长的成绩是等级制。北京很多小学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合理而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学期总成绩评定指标应参考学生的语音、语调的掌握情况,学生课堂活动表现和合作能力的情况记载,学生口头,笔头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内容掌握情况记录等。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我们的评定目的就是要鼓励学生学英语,而不是紧紧根据测试成绩给一个结论。

   

  四、结论

   

  尽管对是否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有不同的看法, 但由于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符合国际英语教育的潮流,因此,小学英语教育仍然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又为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政策上的支持带来了小学英语教育的大胆改革与研究,从小学英语教材的多渠道开发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法的多元化;从教师培训模式和内容到教学评价手段与方法;从对系统理论的研究到实践经验反思都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小学英语教育的研究仍处在摸索中,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的差别仍然较大;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还不统一;职前、职后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设置还不够合理有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仍然脱节;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需要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更需要对教育落后地区的扶持。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课程资源;教学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仍属发展中国家,仍需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通过使用英语,中国能够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在不断增强中国国力的同时,输出中国的优秀文化。据统计,全国90%以上的大学生是非外语专业,就渤海大学而言,非外语专业学生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食品、自动化、新能源、计算机科学、软件服务与外包、历史、政治、会计学、工商管理、营销学专业。这些专业中,将有相当多的专业知识扎实、翻译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对外交流或学术研究工作,也会有大量的科技、文化翻译人才出自非外语专业,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特别是翻译课程,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习、生活、工作中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学术英语交流能力)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目标。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的提出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将翻译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三个等级:基础目标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1]提高目标要求学生能摘译与题材熟悉、与所学专业或未来所从事工作岗位有关、语言难度一般的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体裁较为正式、题材熟悉的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语言表达清晰;能运用较常用的翻译技巧。[1]发展目标要求学生能翻译较为正式的议论性或不同话题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借助词典翻译有一定深度的介绍中外国情或文化的文字资料,译文内容准确,基本无错译、漏译,文字基本通顺达意,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借助词典翻译所学专业或所从事职业的文献资料,对原文理解准确,译文语言通顺,结构清晰,基本满足专业研究和业务工作的需要;能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1]三个等级的目标中,基础目标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英语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根据《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以下简称《英语(一)大纲》),翻译试题设置在阅读理解的C节,其目的是测试考生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概念或复杂结构并用汉语正确予以表达的能力,译文准确、完整、通顺。[2]测试部分的句子一般结构较为复杂,与全文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考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词性的转换、分译、合译、语序的调整等)有助于对测试部分的理解。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翻译教学目标的分级、《英语(一)大纲》对翻译技能的要求,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针对英语起点水平较高、有志于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应以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为标准。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只设置读写课、视听说课,不设置翻译课。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各级别考试中,翻译占比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汉译英15%,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一)英译汉10%、英语(二)英译汉15%。翻译课程缺失与各级别考试中对翻译的考查相脱节。

  (二)课程资源问题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然而,大学英语部级规划教材中只有读写教程、视听说教程、快速阅读教材,缺乏翻译教材。虽然《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二版涉及翻译内容,但编写者也仅在读写教程的课后练习部分设置单句翻译练习,没有常用翻译方法介绍与相应练习。这些单句之间毫无关联,缺乏整体翻译语境,更较少涉及自然科学、医学、新闻传播、伦理等题材,其目的也仅仅使学生巩固课文中的核心词汇与语法结构。日常学习中翻译练习形式与题材的局限性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的翻译训练,不了解汉英两种语言表达与文化的差异。就应试而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试题为段落汉译英,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展目标”一致),相当多的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段落翻译任务;对于有志于从事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学生而言,没有经过系统的翻译训练,未来更无法翻译所学专业的文献资料,不能满足专业研究与工作需要。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问题

  受课程设置的限制,翻译课缺失,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教授读写课、视听说课,没有形成翻译课程建设意识,未能掌握足够的翻译专业理论知识,甚至从未研究翻译教学方法。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师普遍无法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发展和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例如开设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更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开设选修课,设置翻译课时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总体框架要求:大学英语课程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1]自2011年起,大学外语教研部开设英语(五)、(六)、(七)选修课,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三个学期的选修课采用模块化授课方式,每学期的课程模块由翻译、阅读、写作构成,其中翻译课共60学时,为系统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供了保障。2015年,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五)、(六)、(七)学期的翻译总学时缩减为45。转动课堂的课时分为课内课时与课外课时,课内课时占60%,用于精讲、互动、多练;课外课时占20%,用于集中答疑和课外辅导。翻译转动课堂兼顾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自2016年起,大学英语(三)、(四)为选修课,每学期51学时,教师可以充分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资源。

  (二)制定翻译课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及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需求,把非英语专业学生分为非艺体类和艺体类,分别制定相应的翻译教学大纲。非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经过第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发展目标。艺体类学生经过第五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基础目标;经过第六、七学期的学习,应达到翻译能力的提高目标。任课教师根据每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表。

  (三)选用并编写适合学生水平与需求的教材

  采用全新编写的部级规划教材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将翻译教学引入大学英语常规教学中。第三版教材的段落英汉互译练习,在形式设计上较以往的单句练习更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求及人才培养需求。教材充分考虑时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主题多样,涵盖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3]通过英汉对比翻译引导学生理解英汉在表达上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从多元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除使用新版部级规划教材,大学外语教研部挑选翻译理论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翻译教程编写团队,编写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常用翻译技巧、篇章翻译实训、翻译练习。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材内容、编写体例充分考虑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性,编者以英汉对比为切入点,选取十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实训部分,编写组摒弃单句练习,选择不同题材的篇章,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与翻译能力。因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翻译学时减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远远不够。为了方便学生课下自学,编者在编写时精心选材、精选例句、精讲译法。

  (四)采用“主导-主体”与“内容依托”等多种教学方法

  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2015年起,学校实行“转动课堂”教学模式,把课时分为课内学时(占60%)和课外学时(40%)。课内学时采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精讲重点、难点,通过师生、生生间互动及课上多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课时为集中答疑与课外辅导,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课内、课外课时,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贯穿始终: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预习翻译篇章,熟悉题材内容,自学与主题相关的核心词汇,复习语法要点。课上,教师通过精讲翻译知识与翻译技巧,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方法。课后,教师布置翻译作业,并在下一次前随机检查完成情况。此外,任课教师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内容依托(Content-basedInstruction)模式,把培养翻译能力与学习主题内容有机结合。内容依托模式摒弃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毫无关联的单句翻译教学模式,强调真实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感知力与理解力。

  (五)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目前,渤海大学的大学英语一至二学期为必修课,三至七学期为选修课。必修课采用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必修课与选修课,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采用课堂考勤、随堂小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作详细记录。课堂考勤与考核结果记录使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有效监督,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根据教学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课堂考勤和考核也是评定学生期末成绩的重要依据。期末成绩评定结束,课堂考核记录随成绩册一并上交部门存档。终结性评估包括一、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大学四六级考试及硕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

  (六)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与教学实践能力

  大学外语教研部分批次派教师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聆听名师授课,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提升翻译教学水平。每年暑期,大学外语教研部选派教师参加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举办的外语教学研修班。此外,大学外语教研部定期邀请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教授做专题讲座。这些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使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翻译理论水平,促进了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七)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英语竞赛活动,如“非英语专业本科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笔译与写作模块)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翻译兴趣与翻译能力。

  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取得的成果

  自2011年起开设选修课至今,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教学与科研、教学管理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学生的翻译能力显著提高。而翻译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听、读、写等能力的提高。翻译教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学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考研英语上线率的提高。2017年,非英语专业考研英语上线率达到86.52%,较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其次,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不断提升翻译理论与教学实践水平,而教师翻译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又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翻译教学、科研团队:发表与翻译相关的教改与学术论文29篇;主持、参与省级教改立项13项;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主持、参与校级精品课2门;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编写的校级规划教材《实用大学英语翻译综合教程》已经在大学英语选修课投入使用。此外,大学外语翻译课程教学及管理日益规范:有固定的翻译教学学时(三个学期共45学时),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有正式出版的翻译教材,有专任教师系统授课,有详细的课堂教学记录及考核登记表,这些都促进了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与管理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已经建立了大学外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它能有效推动高质量翻译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发展,能促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更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能推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目前,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还没有成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中心,与翻译教材配套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仍然是一项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DB/OL].360doc个人图书馆.

  [2]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英语(一)、英语(二)考试分析(非英语专业•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3]丁雅萍,等.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3.

  [4]翟子惠.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构想[J].高教学刊,2016(10):156-157.

  [5]李玲.大学英语课程的现状分析与新体系的建设初探———以文华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21):199-200+202.

  [6]傅敬民,居蓓蕾.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探索[J].当代外语研究,2012(2)49-53.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5

  1.专业设置与调整

  英语教育专业已连续招生10余年,在校生总数达400余人,每学年学生人数不少于120人。本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对知识,能力,素质概念把握准确,且结构较科学,较好的体现了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能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本专业根据每年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结果,做出了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并根据就业岗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内涵,取得了一定成绩,毕业生质量基本达到岗位要求,就业竞争力有所加强。

  2.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规格和目标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个人修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和教学基本功,能够从事初、中级英语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业务规格:

  <1>培养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热爱中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

  <3>掌握现代社会和从事基础教育需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

  <4>掌握初等教育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和开展素质教育的能力,初步具备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

  <6>较为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2)专业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结构体现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工作业务的设计理念,符合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服务组织教学内容,并与国家职业资格标注相衔接,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全部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四大部分组成。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构建模式,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大学专科中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所设课程有:综合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翻译、写作、泛读、英美文学、英美国家文化、语音学、语言学、词汇学、语法、教法、二外等。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中学教育专业对学生进行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其任务是使学生及时补充新知识,增加信息接收量,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发展举特长,进一步开发智能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学有专长的中学教师。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本校和本地区中学教育实际自行安排。具体内容如下: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6

  【关键词】军事医学英语 教学现状 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大学2011年度人文社科基金课题(2011XRW06)。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2-01

  21世纪随着多种安全威胁的增多,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已成为世界各国军队使命任务的基本趋势。卫勤保障工作作为我军执行多样化任务的重要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遂行海外卫勤保障任务的过程中,语言交流障碍仍然是影响我军充分展示卫勤保障水平、深化与外军合作交流的一个突出问题。

  1.军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军执行海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的医务人员和卫勤人员普遍缺乏军事英语素质培养。作为培养我军军事医学人才的主阵地,军医大学的军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同样不容乐观。虽然军医大学普遍开设了公共英语课程和医学英语课程,但在军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方面还相当薄弱。军队医学生普遍缺乏军事医学英语基本概念。我军军事英语教学虽然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从军事英语教学研究的总体状况看,侧重于军事英语语料考察的人较多,对军事英语课程教学进行研究的人较少。军医大学的军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还相当薄弱,针对军队医学生军事英语素质培养和军事医学英语教学的专门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

  近几年,虽然军医大学都意识到了军事英语的重要性,相继开设了军事英语课程(以选修课为主),但因课时少、随意性大,且没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也没有制定系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军队医学生军事英语素质的要求。目前,军医大学军事医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不明确。(2)课程设置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松散性。(3)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4)教学方法单一。有鉴于此,本文对军医大学军事医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为军医大学开展军事医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2.军事医学英语课程建设构想

  军事医学英语作为军医大学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对军队医学生军事医学英语素质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

  2.1课程目标的确立

  《军事医学英语》在坚持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应更好地将外语教学与军事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员建立对军事医学英语的初步认识,拓展军事英语知识,培养将来在国际维和、军事医学、卫勤保障等领域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使我们培养的军事医学人才在思维层次上能够更具开放性、国际性和战略性。在“以素质教育和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确立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2.2课程体系构建

  坚持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原则。军事英语素质是每一个军队医学生都应当具备的基本语言素质,同时又是公共英语(EGP)向专业英语(ESP)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在本科阶段,可考虑开设《军事英语基础》(必修课,第三或第四学期)和《军事医学英语》(选修课,第五学期)。

  坚持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军队任职教育的发展,军医大学承担的军队卫勤干部任职培训任务日益增多,军事英语课程对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可考虑设置《军事卫勤英语》、《野战护理英语》等课程。只有将军事医学英语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加以系统建设,才能与大学英语、医学英语一起形成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课程体系。

  2.3 教学内容特色

  军医大学在人才素质培养上具有鲜明的军事医学特色,作为军队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英语素质既是军队医学生借助英语在军事领域特别是军事医学领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更是未来执行军事卫勤保障任务所需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军事医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专并蓄。在一般军事常识和通用军事英语的基础上,应结合学员的医学专业背景和将来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军事医学、军事卫勤等专业发展对英语能力的需求;二是学以致用。既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将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相结合,循序渐进,更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有常用军事英语知识军事术语、常用表达等语言知识的学习,也有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综合应用。

  2.4教学方法改革

  军事英语既具有语言学习的一般特征,又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和实战特征。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同于一般语言教学,需要采用贴近实战、针对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实战式案例教学。以将来可能承担的军事任务为背景,介绍战情,布置任务,并按照军队建制标准,采用军用编号将全班分为若干个作战小组,学员轮流担任组长,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各项模拟训练任务。既做到与实战结合,保证全员参与,又可加强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员的指挥能力和协同能力。(2)模拟语境训练。通过仿真语言环境等形式实现模拟语境训练,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了队列指挥、通讯联络、野战救护等室外模拟演练内容,将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军事用语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员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投入意识,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模拟场景的创造,还可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实战能力和应用能力。

  3.结语

  着眼于军事变革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遂行海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对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军医大学开展军事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加强军事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这不仅符合新时期军队建设发展对卓越联勤军医的培养需要,也符合军医大学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军事医学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葛广纯主编,新军事英语:军事医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7

  一、高考改革视角下高中英语教育的功能

  笔者认为,教育部高考改革的总体方案是科学的、公平的、具有人性化的。因为这次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将考试与招生分离,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努力改变“一考定终生”的状况。英语科目实行社会化一年两考的等级考试模式不但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考试机会,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客观、公平地选拔人才,还减轻了目前高考过分强调英语语言知识和技巧的局面,这将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并促进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实行英语高考社会化的目的是改变学生英语学习死记硬背、时间长、效率低的现状。同时,英语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平衡性,学生的成绩较稳定,适合一年多考。所以,对英语考试实行社会化并没有撼动英语教育的重要地位,而是让英语教育回归本然之态。高中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认识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国际理解,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在高考改革背景下,英语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赋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放眼世界,丰富人生经历,吸收多元文化,培养国际视角,发展创新能力。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1.不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实现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应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实施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组织并鼓励高中英语教师参加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评比活动,如:专业研修、新政解读、观摩课、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制订英语教学计划,改编教材,设计教学,处理作业等。

  2.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弹性英语教学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高考改革中,英语实行一年两考的社会化考试模式,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按最好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这必然影响到高中英语教学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来设置具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如,英语教学可采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置机制。必修课程更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切实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选修课程更注重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对英语课程的选修避免英语语言学习的中断。

  3.遵循社会化考试导向,创新教学方法,推动高中英语教学的良好发展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 词汇学课程 历史回顾 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59-04

  一、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和实体表征,是语言实践(听说读写译)的重要基础。历来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都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但学生的词汇学习往往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早期专门系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英语专业的词汇课程研究也始终是一个比较薄弱的领域。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课程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学”方面,但已有研究大多关注教材或教法,缺乏对课程设置历史轨迹的追寻,也没有较大范围的实证调查。本文基于外语教育史和国家英语专业教学指导文件,对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予以追寻,利用网络平台对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总体状况与具体维度予以探析,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来审视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发展状况,以此扩展和丰富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研究,为词汇学课程改革提供历史与现实理据。

  二、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回顾

  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史料表明,解放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重文学轻语言”。建国后,仿效前苏联模式重视语言理论教学成为词汇学课程得以独立设置的重要契机。这首先体现在国内的俄语专业,然后推及英语专业。我国于1955年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制定了三、四年制俄语专业学计划,弥补了我国无学计划的空白。其中现代俄语理论课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国内大学外语专业开设词汇学课程沿袭了苏联高校外语专业的做法。这与当时中国大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展向苏联学习、与苏联进行全面合作所形成的苏联教育模式这种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词汇学课程历史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已故著名英语教授陈嘉先生于1983年12月在为《现代英语词汇学》所写的前言中明确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关于英语词汇的规则一般都并入英语语法中讲授,仅占语法的一小部分。解放以后,传人苏联斯大林语言学学说,语法和词汇被并列为语言的两大组成部分,而苏联高校内英语词汇学独立设课讲授的方法,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各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英语词汇学课程的院校。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早在1951年,北外英语系就建立了基础英语、口语、翻译、词汇4个专业教研组,在一定程度上为词汇学设课做了前期的准备;1956年2月,北外英文系在苏联专家杜陆尼娜的指导下率先开出了一些语言理论课程,比如语言史、文体论、理论语法,词汇学课程则由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负责。

  尽管建国后有关部门颁布过一些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文件,但具有实质内容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颁布的。相关研究表明,教育部在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之后的1978年12月制定并完成了3个不同类型(外语学院、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这些文件在课程设置中都将英语词汇学作为语言类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开设学期与课时分配也做出了一些说明,比如规定词汇学可开设在高年级,课时为36。

  1983年12月初,高校外语教材编委会英语编审组和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的25所高校外语院系代表参加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座谈会对高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及设课的指导思想、高年级的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认为,读写译和文学、英语语言学基础作为必修课程,而其他文学、文化课程和词汇学、文体学等可列为选修课。显然,在20世纪80年代,词汇学仍然是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选修课程之一而加以设置的。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英语词汇学作为高等院校英语々业课程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教材,且开课的院校亦寥寥无几。直到80年代中后期,该课程才逐步走向普及与繁荣”。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多部由我国学者自行编写的英语词汇学教材,比如汪榕培和李冬的《实用英语词汇学》(1983)、陆国强的《现代英语词汇学》(1983)、林福美的《现代英语词汇学》(1985)等,这使词汇学课程得到了较大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规定,除了语技能(阅读、写作、翻译、学十论文指导)为必修课,其他关于语言、文化、文学的课程都作为选修课。英语词汇学与英语语言学概况、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都是作为语言学类选修课程来设置的。大纲对选修类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实施(课程描述、课时、教材、教法和测试)给予了简要的描述。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是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将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列入必修课;关于语言、文学、文化的具体分支学科课程则作为选修课程,比如英语词汇学与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等均列人选修课程。但就这些选修课程如何开设,大纲并未做出进一步的规范。

  除了上述普通高等教育英语本科专业可开设英语词汇学课程之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也将英语词汇学课程作为选修类课程加以设置,旨在培养和检验自学者词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语言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建国以来国家关于英语专业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词汇学始终属于英语专业语言(理论/知识)类选修课程,但缺乏关于其作为选修课的具体规范。比如,从课程论的角度而言,选修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指定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但以往文件都未做出任何阐释。国家已有关于英语专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对于词汇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的规划,使各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词汇学课程设置上有了很大的弹性,这可从下而的调查数据中得到反映。

  三、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现状调查

  2000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给出了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参考性和指导性方案,但同时也指出:“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进行调整,确定教学时数,开设时间和教学内容。”那么,英语词汇学课程在全国各地高校英语专业的开设情况

  究竟如何?针对此问题,笔者于2010年12月采用网络调查方式,对国内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简介或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收集。鉴于一些高校没有提供网络版课程设置信息,笔者最终获得国内54所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状况详略不等的基本数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对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状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一)词汇学课程设置总体印象

  近年来,有两项研究对个别省份或部分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状况有所报道。比如,乔相如借助调查问卷对湖北省17所高校的340位学生和12位教师(共计352人,实际332人)进行的英语词汇学教学现状调查发现,英语词汇学课程目前在湖北省高校的开设比率较高,但也有少数学校没有开设该课程。郝红梅基于全国各地115名英语专业教师和全国11个省市42所高校的42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关于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外语类、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高校英语专业英语词汇学课程的开设比例为62.3%,但该课程在不同类型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率存在差异:外语院校38.1%,师范院校84.2%,理工院校68.0%,综合性院校65.6%,重点院校58.1%,一般院校70.5%。重点大学和外语院校词汇学课程设置比率明显低于其他类型院校,这可能与前者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高于后者有着直接的关联,也反映了学校层次与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从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历史发展来看,由于建国以来国家指导性文件并没有要求各个院校必须设置该课程,所以该课程的实际设置与否完全是南院校自行决策。本文基于网络调查的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涉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所院校,已有调查(乔相如2009,郝红梅2009)与笔者的研究都表明,词汇学课程在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也反映了英语专业教育对词汇学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二)词汇学课程设置具体情况

  1 课程名称使用

  从本文调查情况来看,97%的院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采用了“词汇学”或“英语词汇学”的名称,仅有个别院校使用了其他称谓。比如,中国科技大学设置了“实用英语词汇学”,“实用”二字彰显了该课程指向语言实践和指导语言运用的价值取向。再如,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课程计划中有一门“英语词汇学习”课程,其课程内容提要是:学习词的基本概念、词义的演变、词素、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词义与语境、成语、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词典学等。据此可以认为,该课程即为“英语词汇学”课程。不过,该课程的冠名也体现了一种课程价值取向,即希冀该课程有助于促进英语专业学生的词汇学习与发展。

  此外,吉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词汇语义学”课程。显然,从学科关联来看,词汇语义学既是词汇学的分支和细化,也是词汇学与语义学的交叉。词汇语义学虽然仅仅是在两所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得以体现,但也反映了英语词汇学课程设置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

  2 课程类型定位

  基于课程管理方式和学生学习选择自由度,课程可以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一门课程属于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其定位是由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需求分析来确定的。必修课是指确保人才培养规格的强制性修业课程,往往包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选修课则是扩展学生学科和知识视野、培养其在特定领域的兴趣、偏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指向等方面的拓展性和发展性课程,可细分为指定/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选修课通常与一个专业的学科类课程或方向/倾向类课程相关联,因而成为模块课程的有机构成。词汇学作为必修课或任选课,反映了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学习权利和自由的考虑。

  那么,国内高校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类型定位情况如何?已有专题问卷调查表明,一些省份的高校(如湖北省)开设词汇学课程,其课程类别或者作为专业必修课程,或者作为专业选修,但必修比率高于选修比率。而基于更大范围的相关问卷调查则显示,在开设词汇学课程的院校中,必修类型比率为26.5%而选修类型比率是73.5%;英语专业学生对词汇学(选修课)的选择比率则在54.8%。

  本文所调查的52所院校(共54所,其中2所院校缺乏课程类型信息)中,词汇学课程作为必修类型的院校仅为8所(15.38%),其余44所(84.62%)院校的词汇学课程均为选修类型。关于词汇学作为选修课程,除23所高校的词汇学课作为选修课的具体类别信息不明而无法做进一步的分类和分析之外,5所高校将词汇学归人专业“任意选修课”,16所学校把词汇学作为英语专业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经贸英语、法律英语、双语、翻译等方向的限制选修课。

  词汇学作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对语言学习和应片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现行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建议,将作为英语专业知识核心的语言学、文学、义化各取一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而将基于三类学科领域的分支学科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这种课程安排,从保障专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习得、遵循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知流程以及考虑专业教育课时的分配等角度来说都是较为合理的。总体而言,本文所调查的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设置的类别定位与既往和现有的英语专业教育国家指导性文件所拟定的课程类型定位基本上保持一致,即将词汇学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加以设置。至于一些学校自行将词汇学作为必修课程予以设立,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学生词汇习得和发展需要的双重角度去审视,仍然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话题。

  关于词汇学作为选修课的具体划分,相对于强制性的必修课,任意选修课赋予学生的学习自由度最大,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意愿。学生可以在任意选修课模块中自南选择欲选修课程,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但调查所涉及的词汇学作为限制选修课的设置却存在一些问题。(1)词汇学课程在同一学校英语专业的某些方向开设而另一些方向却没有开设。那么,词汇学课程是否适合于英语专业的某些专业方向而不宜另一些专业方向的学习?词汇学课程是否具有专业方向区分性?是否在学习对象上应该窄化?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现行大纲关于英讯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高校英语专业大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英语专业的方向/倾向设置呈现出多元格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案也根据专业分流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但课程设计的专业方向性区分却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话题。(2)个别学校对词汇学课程在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模块课程中给予不同的课程类别定位也是值得商榷的一个现象。比如,某师范大学的“英语词义学”和“英语词汇学”在师范类和非师范类课程计划中的课程类型划分就出现了既是限定选修课又是任意选修课的情况。课程类型如此划定的依据是

  什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既缺乏词汇学与词汇学习的关系考虑,也没有课程论的相关依据。

  3 课程时间分配

  一门课程的设置时间,其内涵包括开设课程的学期划定、每周课时、总学时以及学分赋值。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词汇学课程开设的课时分配情况如下:

  (1)学期分配。在21所提供相关数据的高校中,词汇学课程除了1、3学期之外均有设置,其中在高年级开设该课程的院校有16所,在基础阶段设置该课程的有5所。由此可见,词汇学课程的学期安排大多在大二三或大四。该课程的学期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词汇学课程作为专业知识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部分高校英语专业将该课程与高年级专业方向设置有一定关系。至于部分学校将词汇学课程下移至基础阶段则可能与该课程的实用性价值定位有关,即希望尽早通过词汇学理论的学习来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

  (2)学时规定。调查证实,词汇学课程周学时为2。由于各个高校学期教学周数存在差异,因此调查中发现词汇学课程每学期总课时在各所高校中少则24学时,多则56学时,但以30-36学时居多(18所高校)。由于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学期局限――倾向高年级阶段以及大多历时一个学期,所以该课程的学时有限。

  以往有些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文件涉及对词汇学课程学期和学时的规定。比如,教育部于1978年颁发的三个文件都有相关描述:在《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作为语言方面选修课程之一的英语词汇学总课时为36,在三四年级开设,但具体学期未作规定;在《综合大学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词汇学被安排在5-6学期,周学时2,总学时72;在《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将作为选修课程之一的英语词汇学设置在第6学期,周学时2,总学时369。此外,1990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对所有选修类课程的课时做出过指导性规定:周学时为2,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从目前国内部分高校英语词汇学课程设置的学期分配和学时规定调查来看,其情况与以往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文件的相关规划基本一致,即词汇学课程在高年级设置,历时一个学期,每周学时为2。

  (3)学分赋值。学分制是基于选科制而产生的一种将课程学习时间换算成学分、学生修完该课程考核合格即可获取该课程学分的课程管理制度。因此,学分是指学生成功地完成某一课程学习所获得的分值,是用于计算学生课程学习量和达到合格标准的一种计量单位。从相关研究来看,基于规定学习量和考核合格底线的学分制在计分方法上较为简单易行。比如,潘懋元认为:“每门课程每周上课一学时,自学二学时,修满一学期,经考试及格,即可获一学分”;也有研究指出,国内“大学选课和课程学分计算的差异不大”,“大约16个学时计1个学分”。相关研究似乎都倾向于将一个学期的课时量转换为一个学分的标准。在本文所调查院校中,除词汇学课程在临沂师范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的学分为3、河南工业大学为1.5学分之外,其他院校均为2学分。这表明,绝大多数院校对一个学期的选修课的学分赋值定为2个学分。由此可见,课程学分赋值的具体标准可能与各个院校规定的学分制度及其专业教学计划有着直接关系。

  四、结语

  要认识现实必须首先了解历史,历史研究是作为现实研究的基础并为现实研究服务的,而且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现实研究是任何系统研究的基本向度。“当我们在进行任何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研究时,必须对该课题进行纵向的历史研究和横向的现实研究”,“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正是我们探讨任何教育问题应把握的两条基本线索”,“只有使二者结合,才能理清事物发展的基本线索,抓住事物发展的各个环节阶段和联系”。这是进行教育研究时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林福美,现代英语词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小学英语国培研修总结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 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教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51-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林建,2010)“卓越计划”本身并没有指出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同时,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也是需要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本文仅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根据“卓越计划”中所提出的本科层次标准,探讨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旨在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促进对大学英语改革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

  二、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施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各大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环境方面进行了改革。在教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和专家对教学现状进行过调查。例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宏观调查(王守仁,王海啸,2011),又如,对工程类本科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乔小六,2012),然而,对于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却很少见。应用型本科院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近30%,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沈阳工程学院的230名工科学生(预备级50人,一级班115人,二级班45人)的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在学习目的方面,50%以上的学生选择考级,42%左右的学生选择就业,选择扩展知识的学生占16%,选择提高个人素养的学生只占10%。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工科学生英语学习目的是外在目标(Cook,2007),极少数工科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是内在目标(Cook,2007)。在学习动机方面,42%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来自于社会需求,大约28%的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习英语,16%左右的学生的动机来自于学校和家长,另外还有14%左右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在语言技能方面,我们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技能的重要性和掌握程度的调查中得出,学生对五项技能的重要性排列顺序为:说、听、读、译、写;掌握程度的排列顺序为:读、听、译、说、写。然而,教材每单元课时的分配为:读(3学时)、听(1学时)、说(1学时)、写和译(1学时)。在学习策略方面,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除了英语课堂外主动学习英语的机会很少,将近50%以上的学生只通过英文歌曲和电影接触英语,接近80%的学生每天课余英语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90%的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量少于三个小时。只有4%的学生在课余经常写作。绝大多数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能通过写作作业来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以上得调查分析可见,教学改革应建立在充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地进行。

  三、“卓越计划”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构想

  1.教学目标。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中的“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适应国际发展的需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一些标准有一定程度的契合,这也为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应用型工程本科大学英语总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围绕卓越计划的本科层次中的以下四个标准:(1)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2)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3)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4)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林建,2010)。每门课程和每次课应在总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设立。

  2.课程设置。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是进行课程建设的关键。我们针对是否应开设外语类选修课,以及选修课程的内容所进行了问卷调查。66.4%的学生希望开设后续英语课程。其中91.6%的学生认为后续课程应以选修课为主;74.2%的学生认为后续课程对求职和深造很有帮助。54.2%的学生选择语言知识类选修课;35.9%的学生选择语言文化类选修课。根据本校实际,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应用型的大学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