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更应是行为开始的地方,而不只是知识的开始 | 头条

  从两千年前到现在,我们一直处在知识时代,并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总能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感觉知识能够提供确定性,能够给人的行动提供指导。

  这导致人类将知识作为焦点,当作智慧。

  当人们想到“智慧”的时候,最常见和直接的反应,是与知识联系起来:

  ●人们会想起书本,认为里面装着智慧;

  ● 会想起阅读大量书籍的人,认为他充满了智慧;

  ● 会想起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人,认为他获得了更多的智慧;

  ● 要想变得有智慧,更好地生存,必须在学校接受更多的知识教育。

  于是,我们的行为也形成被知识主导的轨迹:

  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判断哪些知识是有用的,并用各种结构与计划将这些知识组织起来,制定出各类学习计划。当一个儿童用十几年的时间完成这些学习计划之后,我们就认为他已经有了完备的知识体系,有生存和工作能力,能应对他所处的世界中的种种问题了。

  但现实却是,当这个孩子走出学校后,会发现他的知识体系已经过时了,不仅不能支持他应对现实世界,反而对他真实地认识世界、真实地解决问题造成禁锢与遮蔽,因此他也就不能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造。

  将知识作为焦点、当作智慧,还导致我们对人的忽视:

  当我们透过知识看待他人,教师变成了转化与传递知识的机器,学生则是存储和执行知识的机器,同事是知识流水线上的一支机械臂。教学体系则是按照知识分类体系对人进行分类加工和筛选的过程。

  于是我们通过“知识”这个界面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就像机器中齿轮的咬合传动、信息传输。我们不仅要求高度的精确,还会无情地淘汰传动不畅、传输失误的部件,每个人都为了成为更加高效、精确的部件而竞争。

  当教育者透过知识看待自己,就会把自己矮化为执行知识的机器,或者盲目地自信,进入知识至上的虚无主义;就会接受知识的规训与判断,将自己嵌合到知识框架里;同时也按照知识分类标准判断自己的智力高低、成功与否。他所学的知识决定了他如何评估一切事物的价值、如何解释与对待一切事物。简言之,决定了他的一切行为。

  学校拥有强大的话语权,由学校教育建立起的话语体系从教室覆盖到任何有屋顶的地方,当人们以这样的话语运用、谈论、思考智慧时,就像在水中游泳的鱼不会觉察到水一样,不会觉察到自己已经把“智慧”定义为“知识智慧”。

  

  02

  知识智慧与行为智慧

  为了培养知识智慧,我们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不仅有清晰的时间规划、内容规划,还有系统的方法,以及配套的检测与评价。

  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这一套知识智慧的教育体系,现在已经像一条“衔尾蛇”,成为过于偏执的知识智慧守护者的自我幻觉。

  一切知识都要体现为行为,并接受现实的检测。

  所有的时间规划、内容规划、系统的方法,最终的依据都来自于现实,而联结知识与现实的,是人的行为。

  知识不是定义智慧的唯一方式,也不是最好的方式,知识智慧是以旧的、他人提供的经验与知识构成的,它在过去有效地帮助了我们解决生存问题。

  但在面临存在问题的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行为智慧,从行为出发,一切知识都可以找到应有的位置,但都不会成为终极的主导。

  行为智慧,就是将包括知识在内的资源创造性地结构化,以确定和达成目标的能力。

  无论教育者还是父母,或者已经离开学校的成人,都会有学校教育与现实环境的割裂感;全球范围也有许多基于反思的教育探索,这些感受与行动都可以归结为同一个原因:知识智慧与行为智慧的分离。

  这不是一个新的话题,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对这种割裂在哲学与教育层面的修正。

  只不过,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个问题尤为迫切!

  从知识智慧走向行为智慧,我们迫切需要改变自己与知识的关系。社会所提供的经验、方法、原则、理论,在行为中,都是可供选择、组合、改进的工具,而不是行为必然要遵循的程序。

  也需要改变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当我们从行为的角度看待人时,我们会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更能够互相理解,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也更能直接地感受。

  因此我们将不会按照某种统一标准在数值上竞争和比较,而是思考在共同组成的社区里,个人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与价值。

  因为关注行为,我们甚至重新定义了“错误”,行为是穿透未知迷雾的入口,行为是实践,也是探察与觉知,因此“过错”变成了“试错”,对于没有达成预定目的的行为,我们不再拿它对人做伦理与能力的评价,而把它看成人的行为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看到它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也看到它对于团队、社会及至整个人类进程的价值。

  03

  从行为出发

  我们可以重新定义学校

  学校应当是行为开始的地方,而不只是知识开始的地方,当行为开始,意味着知识的传承与创造是同时进行的,也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开始产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不同思维模式通过事实、问题、目标产生交流、协同、融合、生长。

  当我们从知识出发开始设计教育时,我们设计出的学校以及各种教育策略都是个人化、分散化、等级化的。

  当儿童从家庭进入学校时,带着他的个性,他的生活经验,但学校却要将这些消除,要把儿童从他的家庭里剥离出来,我们把人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抽离成孤零零的“个人”,以便于让他学习“系统而有用的知识”。同时我们将来源于人的行为的、包含丰富而有机的联系的知识分割成条块投喂给学生,然后通过同样割裂的评价划分他们的等级。

  但是,从行为出发,我们可以改善这一状况。

  我们并非是要取消学校以及学校的一切,而是要对学校进行重构,对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作出重新定义。

  当我们从行为出发设计教育时,我们设计出的学校将是个性化、分布性、结构化的。

  当我们观察学生的行为轨迹,我们会发现一条路径,它指出学校的核心是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它欢迎与邀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入课堂,它让学生作为有个性的人,与其它人共同组成有个性的团体;

  它要求教师意识到知识的工具性,愿意反思自己对教学、知识的预设观念,按照学生的行为选择知识的内容和形式,而学生通过不同的心智和学习内容为团队的目标实现贡献价值。

  它指向去中心化的课程,学习与课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行为过程,而不是预先设定的标准化程序,学习与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适合这个团队的结构。

  

  04

  重新定义学习

  当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时,他已经超越了哲学,因为当时的许多哲学家并不“真实地过”生活,而是作为旁观者“静观”着别人的生活。人如果要真实的生存,就不能只站在生活之外观察和思考着他人的生活,但也不能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按照既定的观念、规则行动。苏格拉底的真正意思是说,人应当在行动的同时,反思行动。思想、认识、判断、观念在行为触及到的细节中被检验、修正、确认,由此在行为中产生智慧。

  这样的行为就是与学习合一的行为,在这样的行为中,哲学以及其它一切知识都是供人使用的资源。

  05

  重新定义教师

  从行为的角度看待教育,也为站在教室中央的教师提供了成长的路径。

  在这个时代,世界各国普遍面临“教师危机”。这既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危机,也是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危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许多研究都聚集于使教师获得教学知识与经验,并由此组织出各种包含教育学、课程论及致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体系。但是当我们从行为的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核心问题是:如何让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行为主体?

  OECD在2019年6月发布TALIS报告,这份针对全球47个国家、经济体的14.5万名初中教师的调研报告指出,有76%的教师参加了专业发展活动,但只有9.4%的教师认为这些活动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而教师所认为最需要、最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有四个特征: 聚焦专业发展需求; 实践性学习方式; 可持续的连贯活动; 校本环境与同伴支持。

  解决思路隐藏在问题里。

  综合思考这四条特征,我们会发现,它们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思路:

  教师仍然应当是园丁,但不是将草坪修剪得平整如地毯,按照某种审美标准将枝干扭曲成盘虬卧龙,而是建设一个生态环境,让所有植物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共同充分和谐地生长。教师们提出的专业发展活动的这四个特征,其实也是在说明:教师们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能够共同生长的生态环境。

  从行为出发,学校可以和教师们共同建设这样的环境:以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在现实场景中,按照教师的行为脉络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目标为焦点,以行为为脉络,会让人调动一切可能的资源与方式实现目标——自我与他人的生长。

  行为首先是关于个人的,其次是关于社会的。

  从行为出发,我们首先会改变我们的思考。真正的思考不是对事物做出评判,而是对行为提出问题。

  人通过行为触及世界,通过行为抵达目标,行为既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动作细节,也可以是阶段性的行动概观。

  当我们从行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会感觉到真实的思考,同时也会产生真实的理解:我会感到愉悦和激动,产生一些变化,这就是生长!我在行为中产生体验、产生情感,并且显现情感,让情感变成行为,变成影响环境的力量。

  于是,面对着未知的未来,人能够勇敢而清醒地踏出脚步,用自己的行为劈开迷雾!

  以上,是本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完整主题阐释。在此,我们邀请你细细地打量并注册以下会议场次,聚焦专业发展需求,以实践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可持续的连贯活动,在校本环境与同伴支持下,助推学校教师行为智慧的真实生长。

  

  

  

  

  

  

  

  

  

  

  

  

  

  

  △点击上图展开

  学习引导师: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破题报告:中层是学校的操作系统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愿景驱动,建构“理想中层”

  马骉(华东师大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剖析“教”的标准,探寻“研”的路径

  徐健(深圳香山里小学课程总监)

  以年级为单位,“双减”背景下的“教”与“学”目标如何设定?

  张伟(北京十一学校数学学科主任、初中年级主任)

  高效能中层的N个思维素养

  刘菲菲(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仰天湖教育集团总校长)

  中层如何成为共识传播的介质?

  王彦月(郑州艾瑞德国际学校校长助理)

  德育团队怎么带?

  魏小静(西安市长安区第二小学副校长)

  黄红军(博实乐教育集团韶关碧桂园外国语学校校长助理)

  王璐茜(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

  学习引导师:郑朝晖(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

  洞察教育现场真问题,提升组织专业成长力

  朱则光(山东省青岛崂山金家岭学校执行校长)

  走向课程5.0的那一场专业蝶变

  朱海粟(杭州市卖鱼桥小学课程部主任)

  破解传统教研难题,如何构建自主化、自动化的现代教研?

  张江平(成都市天府七中常务副校长、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学校组织结构如何为中层赋能?

  陈文艳(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

  年级工作,怎样实现“自转”与“公转”的同步?

  刘充(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副校长)

  当后勤系统成为“作战指挥中心”……

  待定

  学习引导师:刘充(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副校长)

  教师幸福,无关轰轰烈烈的壮举,有关时时刻刻的确幸

  欧阳华(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校长)

  看见每一个教师,走向“自组织、自赋能、自创造”的研究型团队

  赵梓含(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级部教研中心主任)

  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校园服务者,我们做对了什么?

  韩一枫(杭州市建兰中学学生部副主任)

  工具与资源视野下的学校管理再造

  焦憬(郑州市纬五路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

  课后服务全面升级,如何借力优质资源,释放育人潜能?

  王静(苏州实验小学学生处主任)

  搭建一所未来学校,我们囊括了多少资源?

  钟小其(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助理)

  学习引导师:赵桂霞(歌尔教育集团联合校长)

  一套“良性卷入”的成长机制如何激活教师终身成长?

  郑朝晖(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

  向心力、吸引力、生命力:奏响校园党建“协奏曲”

  孙杰(成都高新滨河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党建办主任)

  当信息中心从“技术后台”走向“价值前端”

  陈曦(重庆谢家湾学校信息中心主任)

  赵桂霞(歌尔教育集团联合校长)

  ①系统思维

  李海林(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校长)

  ②目标标准

  赵桂霞(歌尔教育集团联合校长)

  △点击上图展开

  双减时代,应该为教师增什么?减什么?

  高春艳(深圳市宝安区龙腾小学副校长)

  双减最好的出路,是提质减负的课堂

  何捷(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全国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写作教学名师”)

  唐彩斌 (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

  数字化如何助力“双减”?

  张良(爱米教育创始人)

  马堃(青岛超银教育集团信息化管理部总监)

  如何更好地设计延时服务?

  唐梦菁(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学生成长部负责人)

  钱文丹(芬兰教学法学会创始人)

  集团校的高质量建设之路

  田冰冰(杭州春晖教育集团总校长)

  胡爱红(济南市舜耕小学校长)

  如何理解双减时代下的高质量办学?

  罗凤(重庆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谢家湾小学校长)

  张砚(成都市外国语学校新津校区小学校长)

  如何优化作业设计与作业管理?

  丁岚(北京四中璞瑅学校校长)

  刘岚(西安市新城区太华路小学校长、西安新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林家慧 (扬州市梅岭小学工会副主席、大队辅导员)

  面向未来,民办学校的组织使命是什么?

  卢慧文(上海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

  廖俊(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东辰国际学校校长)

  办学活力与现代治理的区域方案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

  评价创新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袁帅(青岛中学骨干教师)

  教育者如何为生涯教育链接好资源?

  余婧(蒲公英教育智库SEEDS"种子计划"负责人)

  赵环平(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初级中学校长)

  本土化为什么与国际化互为道路?

  张莉(深圳市南山区道尔顿新华公学校长)

  陈闽江(建华提雅学园学术&生活体系负责人、学生发展中心负责人)

  新高考下,未来的中学怎么办?

  刘翥远(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副校长)

  吴黎(重庆南开两江中学课程创新中心主任)

  区域分享:五育融合,走向高质量教育

  金松武(江苏省常州钟楼区教育局副局长)

  蒋玉琴(江苏省常州市怀德教育集团校长、怀德苑小学校长)

  教育人的个人阅读管理: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

  教育人为什么要坚持写作?怎样才能坚持?

  舒大军(新学校创办人,曾任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创校校长)

  “光影参差,教育百味”——电影中的教育学

  徐立(《巅峰体验》《戈壁行者》《未来学校》等教育电影作品导演)

  教育人的身体健康管理

  王伟(北京海嘉国际双语学校理事长)

  教育人的正念和情绪管理

  谷萌(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在兴趣和灵感中丰满教育

  沈磊(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副校长)

  系统管理,理一理学校管理者心中的那些“关键词”

  陆悦(蒲公英教育智库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点击上图展开

  

  

  第一课:学习是一门科学

  刘徽(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第二课:教材是一个例举

  李怀源(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庄惠芬(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第三课:课堂是一场打磨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干国祥(深度语文发起人,全人之美课程总设计)

  第四课:作业是一门艺术

  朱小虎(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孙颖(山东省特级教师 ,潍坊文华学校小学部校长

  第五课:评价是一份洞察

  周文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李永强(重庆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

  第六课:技术是一枚帮手

  谭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第七课:学生是一个时代

  张宏伟(北京市特级教师、“全景式数学”首创者,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

  马志娟(爱哲教育创办人,爱哲安民未来学校校长)

  第八课:未来教师综合胜任力

  花洁(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聚合多重境遇,促成单元学习目标的深度理解

  课例:《富饶的西沙群岛》(3年级)

  李竹平(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市亦庄实验小学教师)

  高阶阅读能力落地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课例:《学弈》(6年级)

  闫学(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

  回到鲁迅,回到语文,回到儿童——鲁迅主题单元教学构思

  课例:《好的故事》(6年级)

  刘发建(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教师)

  指向自主建构的整合性阅读课程

  课例:《阅读与演讲》(4年级)

  梁艳(四川省首届教书育人名师,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教师)

  “深度学习”下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活动设计

  课例:《彩笔绘生活,写清一件事》(4年级)

  景洪春(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员)

  如何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的学习任务?

  课例:5年级上5单元

  李怀源(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统编教材识字单元的二次开发

  课例:《地图里的中国名片——神州谣的学习》(2年级)

  林乐珍(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市籀园小学副校长)

  单元视角下的《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

  课例:《中国民间故事》(5年级)

  付雪莲(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金凤小学,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五问”整本书阅读任务群

  课例:《我想长成一棵葱》(4年级)

  霍晓玲(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校长)

  戴晓娥(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所长)

  任务型学习:指向深度学习的课堂变革

  课例:单元整体教学片段

  罗才军(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待定

  武凤霞(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东林教育集团校长)

  经典文本教学中的解释学姿态

  课例:《少年中国说》(5年级)

  干国祥(深度语文发起人,全人之美课程总设计)

  单元核心问题的确定

  课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4年级)

  朱向阳(浙江省特级教师,义乌市绣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支书记、总校长)

  单元内容的结构化思考

  课例:《小游戏?大学问(<因数与倍数>单元 )》(5年级)

  储冬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

  重构单元学习流程

  课例:《分数的再认识》(5年级)

  陈加仓(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

  单元教学的分析与设计

  课例:《玩转乘法口诀》(2年级)

  李保伟(江西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东莞市嘉荣外国语学校)

  打破教材孤立单元的局限

  课例:《加减乘除是一家(独立单元)》(3年级)

  夏永立 (安徽省特级教师,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

  各版本教材的分析与解读

  课例:《方程的意义与等式性质》(4年级)

  庄惠芬(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以“大概念”为中心的单元教学

  课例:《三角形边的关系》(4年级)

  李红丽(青年名师、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

  单元情境的设计及实施

  课例:《多边形的面积》(5年级)

  席莉(青年名师、湖北省黄石市白马山小学)

  单元核心任务的定位与设计

  课例:《一起玩玩割铁皮》(4年级)

  张宏伟(北京市特级教师、“全景式数学”首创者、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

  单元目标的评价与任务设计

  课例:《统计的初步认识》(2年级)

  阳海林(青年名师,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单元评价活动实施

  课例:《折线统计图》(5年级)

  苏明强 (全国名师,泉州师范学院教授、泉州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教学校长)

  单元活动评价的工具

  课例:《可能性》(5年级)

  许卫兵(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总校长)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的语言素养提升

  拓展阅读课:《Classes, but Not in a Classroom!》(4年级)

  主维山(国内知名小学英语教师及培训师)

  基于社会情感学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阅读活动课:《friends》(5年级)

  查玢玢(深圳市宝安区青年骨干教师,宝安区天骄小学英语学科负责人)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项目化学习

  读写课:《I have a pen pal》(6年级)

  单静(浙江省特级教师,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正高级教师)

  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

  听说课:《School》(4年级)

  朱朦(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郭茨口小学教导处主任,武汉市英语优质课竞赛特等奖)

  单元视野下,如何用主题式英语讲中国传统文化

  读写课:《What’s he like?》(5年级)

  刘小菁(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培训专家)

  基于微电影的单元整体微课设计

  听、说、演课:《Do as the Romans do》(6年级)

  贾继平(杭州市特级教师,杭州天地实验小学英语教师)

  差异化学习

  差异化阅读课:《Protecting Our World》(3年级)

  Wanjoo Tan(杭州云谷学校小学英语教师(马来西亚籍))

  融学科背景下,单元主题英语教学思路

  立体阅读课:《Ocean Yoga Studio》(4年级)

  陆晶(深圳市道尔顿新华公学课程发展中心主任,TESOL高级国际英语教师)

  大单元,大阅读

  均衡阅读课:《lucky day》(5年级)

  戈向红(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英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主题报告

  袁贇(上海市特级教师,法国巴黎ISTEC教育管理博士)

  单元呈现:《shapes》(4年级)

  课时1:韩艳雯(浦东新区竹园小学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协会秘书长、骨干教师)

  课时2:叶建军(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

  学术总结

  杨晓钰(西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理念引领:小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汪晓赞(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大单元中武术教学游戏化的创设

  课例:《抱拳礼和手型》(3年级)

  俞向阳(江苏盐城市实验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

  大单元中教会的标准定义

  课例:《少年拳第一套》(5年级)

  钱明星(浙江杭州采荷二小,第八届全国体育教学展示课一等奖)

  大单元设计中教材分析的重要性

  课例:《跑与跑的游戏》(2年级)

  黄嘉欢(佛山市禅城区环湖小学,广东省体育赛课一等奖,佛山市教学能手)

  大单元设计中勤练手段的创设

  课例:《高抬腿跑与游戏》(4年级)

  刘丽(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城关第三小学,安康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

  大单元设计中逆向教学设计的思路

  课例:《匀速耐久跑》(5年级)

  向宏钊(重庆市人和街小学,高级教师)

  理念引领: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陈雁飞(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院长)

  大单元设计中体操内容进阶的构建

  课例:《技巧组合与游戏》(3年级)

  李亚琼(安徽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特级教师)

  大单元中真实情境的创设

  课例:《肩肘倒立组合》(5年级)

  吕明娜(成都市金苹果龙南小学,四川省赛课一等奖)

  大单元设计中操控性技能游戏化的应用

  课例:《手运球》(2年级)

  孙文婷(山东淄博高新区第三小学,山东省教学一等奖)

  大单元下学习任务单的建构

  课例:《行进间直线运球》(4年级)

  陈大宁(无锡通江实验小学,全国第五届体育教学展示课一等奖)

  大单元设计中篮球内容的构建

  课例:《体前变向运球》(6年级)

  金刚(苏州高新区体育教研员,全国第七届体育教学展示课一等奖)

  △点击上图展开

  

  破题报告

  张莉(蒲公英教育智库联合创始人、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院长)

  当我们把大量的学习任务关联内容设计到场景中,建立场景和学科学习、素养成长的关联,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师的课堂设计被重构,带来了教学行为的目标升级——走向以学为中心、以具身为特点、以任务为抓手,实现深度学习。

  反之,深度学习的实践又将进一步推动场景空间的升级,让学校成为场景与人双向互动、永续建设、实时反馈的教育场。

  从空间到课程,构建实时反馈互动的教育场

  张咏梅(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校长)

  学校教室之外的空间,都该是师生共享的“灰空间”

  宋鹏君(深圳市和平实验小学校长)

  从以教室为基础的学校,到以学习社区为基础的学校

  普拉卡什·奈尔(国际知名建筑公司菲尔丁·奈尔国际创始人、学校设计领域的全球最高荣誉A4LE麦康奈尔奖获奖者)

  顺势而为的空间,自然而然的教育

  秦波(重庆童心小学校长)

  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李茵(深圳荟同学校校长)

  好的课程设计成为学校刚需,教师需要重新搭建对学校内外资源的基础框架,并学会深度理解、延展应用甚至相互叠加。学校需要通过学习者的数字画像,将资源和解决方案进行海量扩容、清晰分类、模型建构,从而科学性地优化教师的设计与应用工作,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效果。

  当课堂成为回归生活的大冒险……

  李虹霞(青岛赫德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

  重新定义图书资源,让图书馆课程散发微光

  叶锦莲(云谷学校图书馆馆长)

  176个体验式学习项?背后的故事

  钱小娜(北大附中天津东丽湖学校高中部主任)

  这所“奇特”的小学里,孩子们如何跨界学习

  朱爱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

  光影定格社的STEM追求

  吴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校长)

  今天,数智化 成为赋能学校治理的关键动力,只有当合理的技术被恰当地运用,帮助我们重新打量学校生态、师生行为、学习路径、关系再造等维度的“化学反应”,我们才能真正站在人的需求层面建设数智化管理体系,我们也才能站在数智化的基础上重新研究与思考机制流程、服务支持、资源体系等,在离师生行为与教育质量最近的地方,开足马力。

  走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学校怎么办?

  杨现民(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

  小手环、大管理,重建师生发展能量场

  陈刚(成都天府七中校长)

  从一个支点出发,长出未来学校的饱满生态

  冯正华(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校长)

  学生做主,“智造”校园新生活

  张浩强(杭州胜利实验学校校长)

  基本式+变式,设计区域教学改革的生态链

  林君芬(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副院长)

  重新想象未来学校,需要从局部到整体,将学校愿景、发展目标、管理机制与技术融合、空间打造、课程体系、教学变革纳入一体进行思考,并由此启动学校每一个人的系统规划能力、学习设计能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力……实现未来学校整体的发展。

  未来学校一体化建设,升级学校“场景力”

  杨欢(DETT教育设计研究院空间环境设计中心总监)

  “未来学校”需要一份IP战略

  潘东标(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学校建筑本身就在发生着教育

  张健(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总校长)

  带着真问题,去村小的世界寻找解决方案

  于海龙(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

  当学校成为技术赋能的学习共同体

  张治(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

  △点击上图展开

  站在国家立法的角度,谈教师的责任和权利

  孙霄兵(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今天,我们呼唤怎样的中小学教师?又该如何培养?

  储朝晖(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教师如何决定教育?教育如何决定区域发展?

  待定

  大学的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承接新时代的教育目标?

  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校长的第一天职是培养教师,我们能做些什么?

  程红兵(金茂学校总校长、金茂教育研究院院长)

  K12教育校长角色行为报告、教师素养行为报告、学生阅读行为报告、教师职业风险防范行为报告、2021全球基础教育风向标学校TOP10

  蒲公英教育智库

  如何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培训?

  李大圣(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重庆市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学校教师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教育新基建”?

  宋涛(南京市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技术科科长)

  今天的中小学教师需要怎样的知识重建?

  待定

  基础教育年度风向标:培养高质量教师,学校深度转型的12个场景

  李斌(蒲公英教育智库理事长、《新校长》杂志社总编辑)

  △点击上图展开

  疫情原因,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转为远程混合式学习

  ★ 线上平台:新学习App、DETT学校云智库、 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官网 (http://2021.dett.cn/)

  ★ 线上观看方式:购买成功后您将获得1个账号,登录账号通过“新学习”APP端和“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官网”电脑网页端(http://2021.dett.cn/)可同步观看会议内容。建议学校使用电脑网页端开展线上集体教研学习;“新学习”APP端口可提供给个人使用。1个账号只能同时登录1个手机APP端和1个电脑端,不能同时登录多个手机端和电脑端。

  ★ 每场线上会议赠送学习手册(电子版)。

  ★ 线上会议为虚拟内容服务,一经购买成功,概不退换,敬请谅解。

  STEP 1:扫描上方二维码在线报名或联系会议报名工作人员,填写报名表并提交。

  STEP 2:线上支付或向以下账户对公转账,待收到“报名成功”短信后即视为已报名。

  ●户名:重庆市新美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开户行:招商银行重庆分行北部新区支行

  ★ 付款时请备注“单位+参会者姓名+手机号”,本次活动发票默认为培训费普票。

  【全程在线学习】

  【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包含学生论坛、家长论坛)】

  【中层领导力主题峰会】

  【小学课程周】

  【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年会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