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妙花”的绽放

  《花传书》的启示

  《教师花传书》的标题源自于世阿弥的名著《风姿花传》。但它和《风姿花传》的链接并不止于此,作者希望能够在教师的教学时实践及其作为专家的学习语境中,对《风姿花传》中的“技”所表现的“基于体验的身体技法”及其学习进行阐释;它着眼于教师工作的“妙花”以及让课堂的“妙花”绽放的“技”的学习。

  《风姿花传》的核心在于说明如何让艺术之美——“花”达到“妙花”的境界。作者对其感到惊叹。在《风姿花传》一书中,世阿弥道出了学习的真谛:擅长者也非样样精通,拙劣者也有可取之处。擅长者是拙劣者的榜样,拙劣者要认认真真向擅长者学习,同时,擅长者也要学习他人的可取之处,从而使技艺更上一层楼。这不谋而合了我们的圣人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两本书中谈到的的学习也并不完全一致。能剧的学习是模仿与表现,而教师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此。教师的学习是教学实践,是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的学习。教师工作中的知识和技术,既带有艺术家的性质,也带有匠人的性质,科学家的性质,乃至技术人员的性质。

  在教师的工作中,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这二者的结合就形成了教师的力量。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所以,教师的能力是匠人的能力与专家的能力的综合。既然是“综合”,那么就不能片面地将教师的能力归纳为“匠人”或者“专家”。

  创造性的教师技法:教学“妙花”的绽放

  古屋老师在学校创设了“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教授去听课的那次恰逢该校的“学习共同体”的公开研究日。在古屋老师的课堂上,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乐于参与。

  古屋老师在“民俗学的教育实践”的研究和在学校进行“学习共同体”的改革过程中,他心目中关于“交响的教学”的意象发生了变化。从“星座”转变为“水的波纹”。如何将教室中产生的多样且复杂的“波纹”串联起来,如何使其扩展开去,成为考验教师技法的重要命题。就像要做到因材施教,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怎样去倾听教材的声音,怎样去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怎样去倾听面对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时教师自身内在的声音?

  古屋老师课堂上的“妙花”

  教学开始之初教室中的“气息”就决定了此后的一切,因此教室中的“气息”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而古屋老师的课堂中的气息是绝妙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气息彼此融合,实现了“冲刺与挑战的协同学习”。

  古屋老师课堂中的时间是可逆的、循环的、多重的。从当地古代生活中所采集的题材(养蚕业)将时间变得多重,一年来学生们还在教室旁的走廊里学习养蚕。

  儿童与父母、祖父母或当地的长者们三代人相互联系,共同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已经发展成将久那土与整个亚洲串联起来的学习。这种学习时空的拓扩展,让课堂中的学习从根源上就充满着动力。

  古屋老师的课堂教学构造极为单纯,正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构造极为简单,因此他对待学生的方式显得更为纤细,柔软而生动。他撤掉了讲台,轻轻的坐在学生座椅上,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话语,因为没有距离就形成了直接倾听的关系,而且古屋老师的视线与学生的视线水平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语言柔和且灵活正是这种交流的结果。学生们已经完全理解了协同学习就是要建立联系,每位学生的发言都与前一位学生的应答相呼应。

  我的感受

  读完这三节,品完古屋老师的教学“妙花”,在课堂之外的我也感受到了“美”,“流畅”。我想,仅靠“技术”的设计,没有这么美的课堂,其中还有属于教师自身的日积月累的对“妙花”的追寻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