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简介范文

  甄嬛传简介篇1

  [关键词]《甄嬛传》;叙事形式;重复

  有人评价《甄嬛传》是古装版的“杜拉拉”,尽显职场的生存哲学。可是,《甄嬛传》在细述生存哲学的同时,却有着“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的慨叹,它讲述的不仅是职场,更是人生。而形式上《甄嬛传》懂得运用重复,因为它深知全部的生活便是重复。

  最能表达后宫女子之情的莫过于《湘妃怨》,一曲《湘妃怨》道出了甄嬛对帝王之爱的怨叹。甄嬛道:“雨潇潇兮洞庭,烟霏霏兮黄陵。望夫君兮不来,波渺渺而难升。”[1]雍正言:“玉轸朱弦瑟瑟徽,吴娃徵调奏湘妃。分明曲里愁云雨,似道萧萧郎不归。”[2]相同的曲子,对于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解读,甄嬛抒情,雍正观情。诗名的重复,却有着不同的心境,重复不是简单模仿,而是米勒所说的“第二种重复”,本雅明所说的“不透明的相似”。如同人们体验到一样事物重复另一样事物,前者与后者迥然不同,但又令人惊异地相像。[3]

  《甄嬛传》的重复不仅表现在一首诗一首曲之中,更表现在其叙事结构之中,它以故事的循环往复讲述各种风情女子的命运轨迹。《甄嬛传》人物众多,女子也多,仅仅以主人公甄嬛作为线索,不仅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细枝末节,还可以抓住故事主线。对于一部七十六集的电视剧而言,其结构的重复也不可能仅仅表现为一种,它的重复是多层次的,从整体故事到同类事件再到一件事,都有重复的运用,它的重复是多层次的,表现形式分别是:模进、对应和反复。

  一、模进

  模进是一个作曲术语,指一个旋律、节奏与和声的有系统的位移;这是音乐中关于发展的一种方法。在模进中用来做有系统的位移的“型式”,可以有各种变化。[4]众所周知,在所有艺术中,音乐的时间性最强,而在影视剧中,时间性也是其重要的属性之一。音乐的分析法要比影视剧的分析法成熟得多,用同样的定义来表述两种艺术中相似的特性,也是可以接受的。况且,“模进”一词把影视剧中那些故事功能相似但情节不同的连续性,概括得恰到好处。

  甄嬛入宫十余年后成为太后,其过程的辛酸却历历在目。挚友、挚爱都已逝去,是经历和选择成就了甄嬛,成就了一身空牢牢的金凤衣裳。一路上,甄嬛可谓是披荆斩棘,经历了种种磨难:选秀入宫—眉庄落水—余氏投毒—眉庄被诬—木薯粉案—第一次小产—纵火—禁足碎玉轩—甘露寺生病—允礼“丧生”—祺嫔暗算—揭发“对食”—滴血验亲—皇后投毒—甄嬛被疑—甄嬛再次被疑。

  语言学家普洛普认为,在故事中,“变化的是角色的名称(以及他们的物品),不变的是他们的行动或功能”[5]。在《甄嬛传》中,事件的主题发生了变化,参与事件的人物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每件事情所属的功能并没有变化,只是将相同的行为分配给了不同的人物。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功能来研究故事,从而发现其内在重复——模进的规律。综合普洛普的形态学和爱玛·卡法勒诺斯的新叙事学,对两者的故事功能进行分析,可以整理并总结出适用于《甄嬛传》的功能结构:

  开头的均衡(非功能)

  O:破坏性事件的条件

  A:破坏性事件

  B:要求查明原因

  C:查明原因,决定努力减轻A

  D:开始减轻A的行动

  M:辅助者的帮助

  N:阻碍者的行为

  H:减轻A的主要行动

  W(w或L)、H的成功、不完全成功或失败

  继续寻找或新的均衡

  根据这一功能体系,可以把上述甄嬛经历并克服的磨难分为三种:行动成功、行动失败、行动搁置未完成。在行动失败的事件中,其中的一件是禁足碎玉轩,即当甄嬛发现自己只不过是雍正心中纯元皇后的替代品时,诞下胧月公主后没有做出任何积极行动而是选择去甘露寺修行。这一事件的功能结构如下:

  O:甄嬛错穿册封礼服

  A:皇帝震怒、禁足碎玉轩

  B:甄嬛想要弄清原因

  C:皇后有意陷害,并且明白自己是纯元皇后的替代品

  L:离宫

  由此发现,事件的行动素C(查明原因)后没有D也没有H,没有努力也就没有积极的结构,因此注定失败:被废离宫。第二次失败事件,是由允礼“丧生”引发的,虽甄嬛为此有积极的努力,但因破坏性事件A信息错误(是允礼未丧生),所以注定失败。

  分析这两次失败事件是想证明未完成与完成事件以及第二次失败事件功能项的相似性,以表模进。通过这两次重要的失败事件(一次导致甄嬛出宫,一次导致甄嬛入宫)可把《甄嬛传》分为明显的三部分:初入宫被废、甘露寺修行、被迫复出。

  构成未完成与完成事件的行动要素相似,各功能项齐全。只是未完成事件中,或是查明原因C不正确的,或是行动D因某种原因而导致失败。比如,眉庄落水,原因C已经明确,是华妃所害,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最后只能说服皇上,将华妃的侍卫重新换一批:

  O…A…B…

  C:原因查明,华妃派人对眉庄下毒手

  D:质问华妃,但没有证据

  H:提出给华妃换侍卫

  W:华妃的侍卫换了,但华妃依然逍遥自在

  行动完成事件之一,纵火事件:

  O…A…B…

  C:原因查明:华妃指使。

  D:助长火势,扩大损失

  M:眉庄相助,堆到火烛,不惜烧伤自己

  H:告诉皇上是华妃指使他人防火,欲烧死祺贵人并加害甄嬛

  W:华妃被赐死

  由此可见,甄嬛遇到的困难大多是结构相似的重复,变换的仅仅是情节。此外,《甄嬛传》的模进进行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即成功事件大多集中在甄嬛第二次入宫后,而行动未完成事件大多发生在甄嬛出宫之前。但第二次入宫后,甄嬛的挚友和挚爱也在其间死去。所以,整部剧是甄嬛权力逐步上升的模进,是甄嬛手段不断加强的模进,也是甄嬛情感逐渐凋零的模进。

  二、反复

  反复主要体现在一件事情的构成上,特别是在行动搁置状态事件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甄嬛经历的三种磨难中行动未完成占了7次(共16次),说明这一类型在《甄嬛传》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行动搁置事件经常使人不得不从头开始,从H开始,从D开始,从C开始,从B开始,这种同一事件内的重复就是反复。反复与模进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反复是由一个A领导的,为一个事件内部的重复;而模进是不同事件之间的重复。

  甄嬛第一次小产,从开始到事情水落石出的过程也使得当初单纯的甄嬛,渐渐懂得了人心险恶。姑且拿这件事情做例子,来分析反复的架构:

  O:华贵妃让甄嬛在烈日下跪于宫外诵读《女诫》

  A:甄嬛小产

  B:甄嬛和皇上都要搞清楚谁要为这件事负责

  C:表面上是华贵妃罚跪所致

  D:要求严惩华妃

  N:年羹尧势力

  H:褫夺封号,降位为妃,每日罚跪

  w:小惩华妃,没有除掉。而且小产主要原因有待考证

  C:皇上想要华妃不孕的香致使甄嬛流产

  D:甄嬛埋怨皇上

  H:甄嬛不理皇上

  L:皇上自责,两人产生隔阂。而且小产主要原因有待考证

  C:安陵容通过舒痕胶害自己小产

  D:提防陵容,以免再次造成伤害

  H:处处提防陵容

  w:事情搁置

  ……

  W:多年后,与安陵容的其他罪行一起,降罪于安陵容,打入冷宫

  这一事件的反复,是其原因的不断被发现的反复,是三次从C到W/L的重复。其他的行动未完成事件也有类似反复的现象。但是无论反复如何进行,有一点可以确定,甄嬛最后总是能惩罚那些心性歹毒、谋害自己的人。

  《甄嬛传》前半部分,设置了各种行动未完成事件,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后半部分,事情逐渐明朗,异己铲除,权力到手。前半部分,观众看得悲伤,后半部分,观众看得畅快。这种具有反复性的短期行动未完成类似于卡法勒诺斯所说的暂时断点,它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激起读者欲望而又抑制满足。[6]

  三、对应

  在《甄嬛传》中叙事结构的重复,不仅表现在功能结构的重复,还表现在情节结构的重复。对应,顾名思义,前面发生过的事,后面又有类似事件发生。因为那被重复的东西曾存在,否则的话,它就无法被重复,而恰恰这“它曾存在”使得重复成为“那新的东西”[7]。“那新的东西”在《甄嬛传》中,是人心的变化,也是事件功能的变化。

  《甄嬛传》中龙嗣是后宫的头等大事,也是众妃嫔争宠夺势的重要手段。从怀孕到生子,本无多大磨难,但在皇后的阴险控制之下,想要平安诞下龙子,却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事。甄嬛在剧中共怀孕四次,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情形出现,结果也不尽相同。其中最能表现 “对应”变化的,莫过于甄嬛的第一次与第四次怀孕。第一次怀孕,上文已有分析,第一次失败的经历,使甄嬛认识到宫中对手的狠毒,表面上风平浪静,却隐藏着丑恶不堪的事实。

  而最后一次怀孕,虽然结果和第一次相同,都以小产而告终;不同的是,甄嬛利用它成功打压了皇后的势力:

  O:甄嬛怀孕

  A:太医告知孩子注定保不住

  B:想弄清原因

  C:自己多年体虚原因,并要尽量利用胎儿

  D:开始利用胎儿扳倒皇后

  M:太医帮忙,皇上偏心于甄嬛

  H:甄嬛制造皇后伤害皇嗣的假象

  M:胧月以及其他妃嫔替甄嬛说话

  W:皇帝严惩此事,命令皇后思过。皇后位置再不如从前

  这次事件中,怀孕不是功能项A,所以胎儿保与不保都不关最后的成败。既然这一胎注定要失去,那么通过这次失去换回的最大限度的回报就可以标志她的成功。纵观甄嬛四次怀孕事件中的对应,可以总结出甄嬛在剧中的变化过程:天真被害——保护自身——被迫利用——主动利用。

  对应是基于同类事件重复的具体表现,是曾经存在的存在成为若干个曾经的存在,并且它永远都是新的东西。在类似事件的不同表现中,我们已看到了甄嬛的“对应”变化。《甄嬛传》最终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甄嬛的结局,而意在向观众展示不同的人生观,我想《甄嬛传》并不在于告诉我们怎样成为“杜拉拉”,而是想通过重复来展示生活本身。

  生活是一种重复,就如同《甄嬛传》,充满着事件的重复,角色功能的重复,场景的重复,诗的重复,曲的重复……重复之多,这里不能完全详尽,只能略从形态学的几个方面考察,而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再认识,将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故事功能的理解,更有助于我们在叙事学层面上对电视剧有新的解读,进而使电视剧的全方位研究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33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062.

  [2]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中)[M].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442-97首.

  [3] [美]J·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0.

  [4] [美]瓦匀特·辟斯顿.辟斯顿和声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56:223.

  [5] [俄]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17.

  [6] [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

  [7] [丹麦]索伦·基尔克敦尔.重复[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25.

  甄嬛传简介篇2

  [关键词]《甄嬛传》;家世;德才;服装;细节

  电视剧《甄嬛传》改编自网络热门小说《后宫·甄嬛传》,讲述了清雍正年间,甄嬛的大起大落充满传奇性的人生。这是一部宫廷情感大戏,更注重描写“后宫女人”的真实情感,剧中“甄嬛”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她无数次跌入谷底,最终凭借自己的善良和聪明才智,成为一朝太后。画面以女性为主,婀娜芬芳,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细腻而丰富。

  剧中的甄嬛塑造得十分精彩,她的言行和为人,让人看不到任何不妥,反而不得不敬佩她的目光长远,谨慎周全。剧末,甄嬛不去立自己的儿子六阿哥为帝,反而安排他进入王爷族谱,令本人疑惑。剧中甄嬛与果郡王的爱是悲哀的。甄嬛是皇帝名正言顺的妃子,果郡王是皇帝的弟弟,二人的爱一是违背常规的,二是因为甄嬛是皇帝的女人。虽然果郡王无心争皇位,却必死无疑,因为他爱了皇帝的女人。如果皇权在握,果郡王怎会争不到自己的爱人。相比之下,皇帝虽在女人们的尔虞我诈中真假难辨,但他毕竟得到的太多了——权利、财富和天下最好的女人,比起果郡王,真是不枉此生。那么,甄嬛就仅仅不让儿子重蹈皇帝覆辙,而就不怕重蹈果郡王的覆辙了?剧中的甄嬛,决然推举四阿哥为帝,难道真的视权力如粪土吗?我想还是有其他原因的,立长是皇族的传统,而甄嬛之子是次子,一旦称帝必遭众人非议,甄嬛的威信会受到毁灭性的冲击。而四阿哥名义上也是自己的儿子,受到过自己的亲手调教并对自己感恩戴德,称帝后会更加拥戴自己,仔细想来,诸多客观因素才使甄嬛做了那样的决定。可见,甄嬛的为人不可谓不高明。

  那么,甄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将在甄嬛与安陵容的比较中进行分析。

  甄嬛与眉庄的大与安陵容的小——女子的德才与出身息息相关。“善良和关爱是女人最伟大也是最美的品质。”①甄嬛的为人注重真心,善待下人,得到了瑾汐和浣碧的舍命开脱,经营友情,赢得了沈眉庄和温实初的真心关爱。爱上皇帝却深谙欲擒故纵,深迷允礼却以大局为重。如果空有美貌,没有才情和阅世能力,怎会拥有这样的人格魅力?俗话说:“宁娶大家奴,不娶小家碧。”讲的就是良好的家世环境对女孩成长的重要性。难怪皇帝要从官宦世家中挑选妃子呢!甄嬛家世显赫,丰衣足食。而安陵容则是个穷乡僻壤的县丞之女,自惭形秽,低声下气,后来虽被封为嫔妃,但也觉得禀赋不足,她底气不足的原因不只是出身上,还有她的阅历和见识远远跟不上前列。她的第一次侍寝,紧张得失了分寸,虽然也是人之常情,但她定是把自己的一切都赌在了这件事上。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沈眉庄,同样面对侍寝,沈眉庄却是笑意点点,温婉地叫了声“皇上”,皇帝被她的高雅大方深深吸引,根据她的这一特性,皇帝才让她学习协理六宫,认为她的大度中和比之于矫情骄横的华妃,更能服众。她把甄嬛看成真正的姐妹,荣辱与共,互相提携。沈眉庄看见甄嬛得宠,也是夜不能寐,但她还是对甄嬛好,她会在甄嬛的面前说出自己的感受,表示也有点吃醋,但不会生气,“昨天有华妃,今天有你,明天还会有别人,如果我都生气,那日子还怎么过?”“虽然我有点吃醋,但我更希望是你,因为你不会害我。” 沈眉庄早就看透了一切,因此比麻木的皇后还能淡然以对,让人佩服之余,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家女子才会有这样的大气和中和。确实,电视剧的开头有过这样的细节,梳洗打扮后的沈眉庄向母亲请安,母亲模仿皇帝的口吻问:“你都读过什么书?”沈眉庄回答道:“《四书》《五经》。”确实,沈眉庄读了很多封建社会只有男人才能读的书,这些书的精华思想对女子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任何一个让人难忘的女人靠的都是“才情”,甄嬛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甄嬛在皇宫之所以立足,靠的还是皇帝对她难以割舍的爱恋,皇帝珍惜的是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女子,齐妃那几句气走皇帝的话,换作甄嬛是不会在那种场合说的。甄嬛的“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竟让皇帝暗自倾心;观完飞鸿舞后,皇帝问道:“你还有多少惊喜没让朕看到?”才德——这便是开明的书香门第世家给予女子的财富。“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真的是一句错话。

  甄嬛与安陵容的恩仇很值得深思。安陵容之所以得宠,有甄嬛的一份功劳,是甄嬛把安陵容引入了皇帝的视线,甄嬛尽姐妹之谊是很可贵的。入宫选秀时,甄嬛给她的海棠花助了她一臂之力,安陵容激动得泪如雨下,嘴里默念着,向父母报喜,但丝毫没有感激甄嬛的意思,甄嬛高高在上的身份根本不会把自己当平等的朋友。甄嬛的帮助,安陵容会认为“那是姐姐客气”“姐姐施人冷饭”,受甄嬛恩惠时,她便以冷峻的目光淡然以对,“她能真心对我好吗,不要假惺惺的了!” 她的这种心理其实是黑暗而扭曲的,想必“尊重与爱的缺失”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这与其成长的过程有密切关系。在剧终,安陵容向甄嬛道出了自己的苦衷。原来,安陵容的母亲没有心机,处处受妾室的欺负。安陵容入宫以后,担心自己会沦落为其母的下场,看见谁得宠心里就嫉妒不已。当然,面对树大根深的华妃,她只能选择忍,但看到一起入宫的甄嬛和沈眉庄春风得意,嫉妒之心便止不住地滋生出来。她想得到皇帝的宠幸,又深知自己没有过人的才貌,便利用香术魅惑皇帝。但自己也毁在了这件事上,皇帝留宿的那一晚导致了她早产以致于终身不孕,她原想通过这个胎儿来扳倒甄嬛,但不料这件事却牵扯出自己害死甄嬛胎儿的一件往事。此事令皇帝和甄嬛心惊胆寒。在熹妃回宫前,安陵容伺机在皇帝旁边煽风点火,并请来钦天监正使,以天象不详之名暗示甄嬛怀孕有不祥之兆。总之,安陵容在宫廷争斗中受尽压抑,必然要寻找一个爆发口,那就是打压甄嬛,以此来平衡自己的内心。若安陵容也能像沈眉庄那样看淡一切,也不会有折损人格的举动。她的人生是悲剧性的,没有什么高峰就迅速陨落了,如果她能坚持到最后,仅凭皇帝的怜悯还是可以保身的,但她经不起无边的算计和争斗,最终自暴自弃了,也是很让人同情的。而甄嬛却大不相同,即使生下了异族血脉还能在环环逼问下反败为胜,侦破验血阴谋,重新获得了皇帝的信任。

  服装道具的色彩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序幕是一朵姹紫嫣红的牡丹花,开放在红色的背景中,古雅华贵,一反传统的序幕形式。剧中人物服式的色彩也各显神通,比如,雍容华贵的华妃,喜欢红色,连她的睡衣都是殷红的,她对皇帝的爱是热烈的,专横的。安陵容胆怯,衣服则是粉色的,连睡衣都是暖粉色,分外妩媚,但粉色明度偏低容易被人忽略,所以安陵容在众妃的心目中分量不是很重。而甄嬛的衣服很少是粉色和红色的,入宫前是淡蓝色,蓝色代表理性,圣爱,是受人尊敬的明丽色,甄嬛很少画浓妆,体现了甄嬛纯正的本性而非感性的性格,可见这个女子很有人格魅力,靠的是知识、睿智和善良,赢得了皇帝的爱和上上下下坚实的友谊堡垒。而甄嬛被赐为熹妃重返宫廷的那一刻,服饰立刻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黑色镶黄边的色调,肃穆而压抑,凸显独一无二的高贵,与甄嬛回宫复仇的内心不谋而合。再看甄嬛的浓妆,也令人毛骨悚然,那不再是清秀的少女,而是暗藏杀机的深宫怨妇。剧中的皇帝也对女子的服装很感兴趣。比如,皇帝曾经对浣碧说,这一身的碧绿色很与众不同,但你的鞋子是粉色的,就很不般配了。又如,皇帝去看齐妃,欣喜若狂的齐妃为了让自己鲜亮一点,竟然换上了粉色的衣服。皇帝一搭眼就不耐烦地说:你都多大年纪了,怎么还穿粉色?可见,服装帮助人物定位了性格和身份,也成为了刻板宫廷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相信,演员的演技再好,也需要服装道具的烘托,演员本身也会受到这些道具的影响而更容易进入角色。

  细节彰显影片灵魂。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不要忘记小事和细节。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②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电视剧《甄嬛传》也正是以生动的细节透漏影片的玄机。剧中有的细节我们不能不斟酌。比如,甄嬛第一次面圣的那一幕戏中,当太后让甄嬛抬起头,甄嬛目光下垂,太后和皇帝顿时面带惊异,难道是这有失礼仪的举动,引起了太后的不满?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才知,甄嬛与已故的纯元皇后十分相像,这一细节决不容忽视,它成为甄嬛入选、离宫修行等一系列情节的导引。还有那一幕戏,入宫选秀的一行队伍已经上路了,而安陵容的轿子才慌慌赶来,为了租到便宜的客栈不惜赶远路,这样的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了安陵容的家境、出身的低微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平衡就会体现在她的为人处世上。那么,她的恬退隐忍、小家气的性情就不足为怪了。秀女入宫后,都希望能得到皇帝宠幸,她们的地位、财富和权力全都压在了皇帝身上。我们很难忘怀:那些第一次侍寝的女子,是被洗干净后用棉被裹起来,扛到皇帝床上的,哪有尊严和平等可言。而甄嬛的侍寝则是与众不同的。皇帝赐汤泉宫泡完温泉之后,甄嬛身披薄衫,与皇帝携手一同步入帷帐,那一刻男女双方都体会到了平等、互愿与和谐,暗示了甄嬛浪漫多姿的人生的开始,为其与果郡王相栖的故事起到了铺垫作用,这样的细节对烘托女主人公的传奇人生颇为重要。甄嬛境遇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甄嬛和皇帝相识于花园,而非龙床上。从别人的口中也得知这样的细节:纯元皇后和皇帝也是在花园里相遇的。相信,皇帝也需要情感的邂逅,但后宫很少会给皇帝这样的机会,所以皇帝格外珍惜甄嬛。剧中还有这样的细节,甄嬛侍寝后,给皇后请安,皇后故意刁难甄嬛多跪一会儿,然后责怪剪秋,怪她不早提醒自己;甄嬛回宫面见皇太后,皇太后也责怪沈眉庄不早提醒自己,并告诉甄嬛要尊重皇后。看似漫不经心的皇太后竟如此聪明,她已预感到了甄嬛对皇后的威胁,借“跪”来给甄嬛敲响警钟。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中,却预示了剧情的发展脉络,皇后在皇太后的极力保护下,始终保留着名号。这些细节都是很微妙的,人物关系就体现在这些细小事物中。相信,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多余的。

  总之,《甄嬛传》获得的巨大成功与编剧、导演和演职人员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相信,本剧还有更多的内涵值得深思和推敲,这里不再赘述。

  注释:

  ① 云晓:《不娇不宠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朝华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②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河南人民出版社。

  甄嬛传简介篇3

  [关键词] 《大奥》;《甄嬛传》;爱与义;权与欲

  2006年在日本上映的电影版《大奥》是一部以德川幕府将军换代而引发权力变化、权力争斗为主要背景的宫廷剧。当时时值德川幕府第7代将军德川家继的盛世,统治天下的将军是位年仅5岁的幼君,朝堂上由侧用人间部诠房辅政。其母月光院夫人也母凭子贵,地位骤升。而无所出的天英院夫人飞扬跋扈,屡次刁难月光院夫人。并欲将其身边的忠实侍者大奥总管绘岛,以男女私通之罪为要挟令其反水,招出月光院夫人和将军辅政间部诠房之间的奸情,以此将位高权重的月光院夫人和将军辅政间部诠房拉落马下。原计划用来勾引绘岛的歌舞伎名角生岛新五郎却与绘岛日久生情,在剧场的火灾之夜,奠定了两人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最终生岛新五郎被判刺刑而死,绘岛也被发配西国,永不再用。

  2012年在国内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也引起不俗反响 。这是继《金枝欲孽》之后的又一部宫廷剧力作。剧中讲述了清雍正年间,入宫选秀的甄嬛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的斑斓人生。她是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在后宫谋权争斗的深宫妇人。她无数次跌入谷底,几乎不能翻身,最终凭借自己坚毅的性格、善良的本性和聪明的才智扭转乾坤。虽然最终成为一朝皇太后,位高权重,风光无限,但身边知己一一亡毙,眼睁睁地看着心上人十七爷被毒死在自己怀中,终究也不过是落得一个孤家寡人、只身伶仃的悲惨结局。

  两剧虽然都以宫廷争斗为背景,但其内容却存在巨大的差异。透过相似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剧情设计上所隐含的中日两国迥异的民族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

  一、爱情与义理的葛藤

  在深墙的宫闱之中,一切都要谨小慎微,稍有差池就会被别人抓住把柄。作为侍奉将军之母的绘岛面临众多强敌设计的圈套,聪慧机敏,在茶会和歌会上为主多次化险为夷。为了报答其主君的知遇之恩,恪守主从之道。其品行无异于一名武士。以自己的全部来报答对主人的“义理”,所有的行为都表现出对其主君的忠诚。所以对月光院夫人的忠诚里也包含着具有日本土著文化中的“义理”(按:情义)。日本有句古语:“义理不可欠”,就如同一个人必须报答别人的恩情一样,日本文化中的“情义”在世界文化的道德观念中,是日本特有的。虽然忠与孝是日本和中国所共用的道德规范,但“义理”作为日本社会构造中的形成的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众多的日本人都被绑缚,身不由己,为之所苦。鲁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分析到:“如果不考虑‘义理’,日本人的行动方针是无法理解的。日本人谈到关于所有的行为动机、名声以及在本国遇到的种种进退维事时必定将‘义理’挂在嘴上。”“就和人必须履行‘义务’一样,偿还‘义理’。”所以在船屋中,绘岛再次与生岛邂逅,“那只是一个客人,你不一样”。生岛这样对绘岛说。“我是一个只能在大奥这个围城中生活的女人,和你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在你看来那儿可能是个狭小不适之所,却是我惟一可以栖身之处,那里有我即使付出生命也要守护的东西。”绘岛说完这些望向生岛,浅浅一笑,“生岛,遇到你,虽然短暂,却也给了我梦想。你下去吧,今天就到此为止了”。其中可以看出,在“义理”和“爱情”, 绘岛还是选择了前者,而将自己的朦胧的“情丝”断然割断,来偿还对主君的“义理”。在这里对主君的“忠”与 “义理”重叠在了一起。但对生岛的“爱”已萌生,“抽刀断水水更流”。在另一幕中安路夫人偷偷到后台,潜进生岛的房间,对着那件贯穿始终的风情挂衫泼出燃油,大火烧起,众人慌乱逃跑。生岛帮着绘岛救出困在火中的下属。仓促中众人走散,绘岛被生岛保护着逃离火场,绘岛意识到被生岛抱着时,慌忙推开,本能地想保住最后的矜持,“你只是一个女人,你看看你,鞋子没穿,孤身一人,你现在和别的女人没有什么不同,走吧,我们逃吧!”生岛握住绘岛的手,拖着绘岛穿行在庆祝的人群中,两人被人群冲开,生岛停下脚步,向后张望,狼狈的眼泪汪汪的绘岛柔弱如小女孩般无助地回望着生岛,人潮中静止的两个身形,绘岛抢前几步坚定地握住生岛的手,宛若将一生交付,婉转的恋曲响起,绘岛的脸上带着小女孩般甜甜幸福的微笑,就这样被心爱的男子牵引着向前走。卖风车的小女孩出现,绘岛从生岛手中接过风车,羞涩一笑,人世间最小最简单的幸福。船中,漫天的烟花,一切那么美好自然,生岛温柔地亲吻绘岛。船上的灯光明灭,绘岛轻声唤出“新五郎”,泪水流淌下,这一刻的幸福来得不易且面临着重重坎坷。虽然等待绘岛和生岛的是拷问,但那种真正的爱恋已占据了她的心扉,挥之不去。面临“义理”与“爱情”她三缄其口,已经做好了以死来完成对主君的“义理”和自己忠贞不渝的“爱情”。这让我想到了日本江户时代剧作家近松门左卫门的木偶净琉璃《情死曾根崎》和《情死天网岛》中的情节。加藤周一曾评述到:“当‘义理’和‘人情’(按:个人的爱恋感情)发生冲突的时候,在现实的世界里,‘义理’ 是优先的。但是,在身份的阶层尖锐分化的社会里,町人阶层拥有他们自身的艺术的时候,在这种艺术的世界里。町人在其自身的感情里确认了自己,就自然将内在的‘人情’放在‘义理’的对立位置上。由‘义理’强制的死势必转化成‘人情’的胜利。这就是三弦琴奏出‘男女私奔’和将死崇高化。”而本剧不同的是,两人并非双双赴死,而是生岛以自己的死完成了对绘岛爱的忠诚,其形象骤然变得崇高。在凄美哀怨的氛围中让人体味至死不渝的伟大爱情,其身上体现的人性的真善美涤荡着观众的心灵。本剧延续了日本江户遗留下的木偶净琉璃和歌舞伎中“情死”的传统主题和情节铺设,让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隐藏在剧中的近松门左卫门式的演剧创作的艺术张力以及人情世态剧感人至深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犹如一部美妙的江户浮世绘,描绘出隐藏在华美裙裾之下的人心的晦暗与绝望,平静表面之下的阴谋与勾斗,矜持自若之下的热望与执著,正如那一夜漫天的花火,虽然只是短暂的幻灭,但那瞬间的光华正如那二人短暂而又永恒的爱情,永远留在观众心中。

  二、权力与欲望的交织

  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作为一代帝王,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后宫佳丽三千。甄嬛只是其中一名。在她身上凝缩了宫门之中众多女性的爱恨情仇。纯真美丽的甄嬛在复杂险恶的后宫争斗中,善良的本性在一次次的被算计与伤害中渐渐扭曲,重情义、守诚信的品格也在权力的争斗中逐渐泯灭。尔虞我诈、以牙还牙的做事原则逐渐侵入甄嬛的骨髓,侵蚀着她的心灵。从剧中设计考究的服饰妆容似乎也能看出来,从清雅素淡到披金戴银,从略作修饰到黛眉红唇,甄嬛的确越来越霸气外露。然而与其说甄嬛是由“善”转“恶”,不如说她内心中善与恶一直在激烈地斗争,最后“善”屈从于了“恶”。

  甄嬛本不想入宫。素颜薄妆前去选秀,但其容貌酷似已故的纯元皇后,无心插柳,却被选入宫。甄嬛一直颇有心计,装病失宠剔除不忠奴才,培养心腹;与安陵容交好,但毕竟没有一起长大的情分,表面热情但心中还是有着隔膜;静观后宫斗争,谦恭以避华妃锋芒,自保于皇后门下。初入宫闱的甄嬛颇有心机主见,不想侍寝,想无花无果,得个终年青翠。如花少女作如此凄凉之想,皆因戒备人心,唯恐惹祸上身。两次失宠又复宠全然都在甄嬛掌握之中,极度的自尊和固执驱使她疏远皇上,极深的心机和世故催逼她必须重获皇上欢心。退就避趋间是她内心善恶攻守的较量,甄嬛想叱咤后宫,从来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想与不想。她的“不想”,源于内心的骄傲,源于对“爱”而非“宠”的渴望,源于对自我的固守,不甘为得宠而成为别人的影子,源于远离是非,安稳度日的念想。这一切都是甄嬛本初心中的善与痴、带有不切实际的纯与真共和一厢情愿的无奈与悲凉。两次复宠则是甄嬛对现实的妥协,在空穴来风,平地起浪,捕风捉影,无事生非的后宫,保守纯善只会被步步逼退,以暴制暴虽无可无奈却不得不做。苦尽甘来,华丽复归,废妃甄嬛一跃而成为熹妃,甄嬛内心的斗争已宣告结束。真善美泯灭在紫禁城高高的红墙之内,爱被掩埋在威严耀眼的华服之下。甄嬛从来不是无力抵抗、任人鱼肉的弱者,深谙人性之恶,让她不屑仅凭心机生存,现实的恶相一点点击溃了她苦心维持的美善幻景。奴才们见利思迁、随风倒伏,妃嫔们面善心恶、心藏暗鬼,皇上重权力轻情义,得意时锦上添花,失意时雪上加霜。宫海沉浮,人性尽现。大结局中,身居后宫之尊,贵为母后皇太后的甄嬛身心俱疲地躺在卧榻之上,内心在思考着什么。在权力与欲望的纷争中,原本内心的善良、纯真、谦和、恭让早已灰飞烟灭,高处不胜寒的孤寂,权力顶峰的寡欢终将伴随她走向无尽的悲凉,权力和欲望无论怎么成功,但最终依然只会是一个悲剧。

  三、结 语

  《大奥》和《甄嬛传》虽然都是以宫廷斗争作为背景展开故事,但其中表现的内涵却大不相同。《大奥》中在权力的勾斗中描绘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日本式歌舞伎式的人情剧,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两人甘愿赴死。剧中浓厚的爱情的味道,让人们在哀怨悲怆的氛围中去感受“爱”的伟大与“义”的忠诚,剧中人物的真善美涤荡人性中的污泥浊水,净化日益灰暗变色的心灵。而《甄嬛传》中则以权力的争斗为主线,表现出为私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利用、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图景。在丑恶的权欲纷争中,竭尽全力想要保留的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泯灭,爱情苍白而无力,只能沦为剧中的一点调味料而已。虽然登上权力的顶峰,但已是身心交瘁,伤痕累累,在威严的权力的光华之下,内心的凄凉与孤独将永远伴随。这也许是两部宫廷剧在中日两国迥异的文化背景之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表现目的和审美取向吧。

  [参考文献]

  [1]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下〕[M].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4-45.

  [2]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马驿,等.丑陋的日本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甄嬛传简介篇4

  [关键词] 模因论;模因;语言变体;甄嬛体;元方体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28-3

  一、理论概述

  (一)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又被称为“米姆”、“觅母”、“弥因”、“迷因”、“拟子”等。它是由牛津大学著名的行为生态学家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于1976年最先在其经典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提出,将生物学中的演义规则与文化传承的过程做类比。模因与遗传因子的基因相似,为文化的遗传因子,从一个头脑转入另一个头脑来进行繁殖,同样经过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逐步演化。

  Dawkins认为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文化习俗、社会观念、社会行为乃至日常语言都属于模因这一范畴。模因的范畴非常广泛,知识、观念、习俗、习惯、新闻、宗教,甚至口号、标语、笑话等文化现象都是模因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

  模因是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模因论是运用模因因子来解释各种社会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在模因论中,模因不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有生命的结构,与电脑病毒的“思维病毒”相似,寄生在主题对象的脑中,还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染他人的大脑乃至传播到他人的大脑思维中。在生物学上,生物的基因会随着环境、时间、地点等的变化产生变异。模因虽发生在信息领域,但其发展规律跟基因具有相似性,模因同样会随着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模因的传播并非像照片式的全盘拷贝,所以模因复制和模仿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画上等号。不过复制品确实从原品中继承了重要的品质,之后,又根据客观实际和具体语境作出调整并整合出新的样式,即新的模因合体。

  (二)语言模因

  模因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在语言学领域里,用模因论的观点来解释语言的功能可以改变或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起源、习得、使用、变异等问题的认知。语言的任何部分,只要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但并非任何语言形式都可以复制传播,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子、篇章等不在被人们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会走向消失。因此,那些得以流传的语言形式是具备一定特性的,即所谓的“强势模因”或“成功模因”。何自然和冉永平总结说,成功的模因如同成功的复制基因一样,具有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和复制性(copy-fidelity)三大特征。这一点也遵循了达尔文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XX体”语言变体实例

  二十世纪互联网的诞生,使人类生活又有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网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在不断改变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在模因作用下,新词语得到复制传播。因此,模因论为研究网络时代的语言行为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就以2012年最为流行的“XX体”这一语言模因现象为例,来分析一下它们的起源、模仿、复制和传播的一系列发展过程。

  (一)“甄嬛体”

  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观众们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被里面“古色古香”的台词所倾倒,剧中人物对话文艺调十足,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从容大方。细细品味这古诗风韵之余,引起网友的效仿,并将这种文体称为“甄嬛体”。很多网友平时说话聊天时纷纷效仿,言语间颇具古风,极具喜感,网络上,除了刻意的甄嬛体造句,网友们还把甄嬛体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凭空制造出无数欢乐。

  “甄嬛迷”们根据甄嬛的剧中台词里常用几个连词和短语,总结出了所谓的“甄嬛体”:“方才……想必是……若能……那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网络上已有超过1万余位网友参与“甄嬛体”的造句大潮,多应用于学习、上班、减肥、偷懒等生活的诸多抱怨中。

  逃课版:“方才在上课时感到头痛乏力心口生疼……想必是昨天没休息好,今天继续上课,难免心生急躁夜不安寐,私心盼着若能早点下课回寝室小睡两个时辰,定可缓解身体不适,老师若能再宽限些日子让恢复体能定是极好的,方可好好学习。”

  “说人话!”“我想回寝室睡觉不想上课了!”

  上班版:“长假后上班第一日,不知怎的,心急火燎的,想来怕是接连三天疯玩所致,同事默默工作,几日未见,只望不要生分了才好;私心想着若是带一些土特产分享,定可让大家雀跃几分,一起吃食乐乐必是极好的,上班也能过得舒坦些,不过想来三日后又可吃吃睡睡倒也不负恩泽。”

  “说人话!”“又上班,烦死了。”

  (二)“元方体”

  网络“元芳体”的火爆,源于曾经在电视台上播出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李元芳是剧中狄仁杰的卫队长,武艺高超忠心耿耿。在电视剧中,狄仁杰在分析案情时经常询问身边的卫队长“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也很固定化,“大人,我觉得此事有蹊跷。”或“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当狄仁杰阐述完自己的看法后,元芳称赞一句“大人真乃神人也”。这一片断被网友相继模仿形成了“元芳体”,进而产生各种版本,其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网友们专门总结了“元芳体”的四大类型:

  倾诉型:大清早结婚放鞭炮的!是在向哥示威吧。元芳,你怎么看?

  发泄型:人行道怎么被人一踩就塌了?一座桥怎么就被车压垮了?元芳,你怎么看?

  咨询型:近期的股市太让人纠结了。如此疲软的大盘,我是“割肉”呢还是不动呢?元芳,你怎么看?

  揶揄型:得了个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元芳,你怎么看?

  除此之外,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还有“高铁体”、“咆哮体”、“淘宝体”、“凡客体”、“绳命体”、“学长帮忙体”等语言模因现象。那么它们为何在网络如此迅速广泛地传播呢?其原因何在?该文就是用模因论这一新理论来解读其原因,同时结合一系列的社会及心理因素,试图给如今的网络流行语以一定的启发。

  三、“XX体”语言变体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原因分析

  (一)模因论视角

  首先,我们应明确语言和模因之间的关系:语言和模因是相互作用的。模因论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丰富语言的内容;语言又是模因论传播的载体,模因必须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才能表现自己。模因论研究专家,著名的语言学家何自然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主要表现为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的异型传递。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是一些以同一形式按需要复制成不同内容的模因。民谣流传到今天,其内容有的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复制时只保留其形式而换以新的内容,这种以“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横向扩散传播的是模因的表现型。主要表现为:第一,同音异义横向嫁接。第二,同形联想嫁接,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产生不同的联想。第三,同构异义横向嫁接。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改由另外的词语所取代。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不限于单个词语,有时是句,甚至是篇章。“XX体”这一语言变体主要就是运用了“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这一模因的第三种形式——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在“甄嬛体”中,网友们主要运用了“方才……想必是……若能……那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这一句式,在“元方体”中,其基本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网友们就是在保留基本句式基本结构这一“旧瓶”的前提下,加入自己的“新酒”从而促进了“甄嬛体”“元方体”等的广泛传播。

  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形式,复制又是语言模因的本质属性。语言模因能够被模仿并传播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自我复制性。Heylighten认为模因要成功地复制自我,必须经历四个阶段:(1)同化。在这一阶段,“甄嬛体”和“元方体”感染了新的“宿主”,进入到他的头脑中并且被理解和认同。(2)记忆。在这一阶段,因电视剧《甄嬛传》和《神探狄仁杰》的热播,“甄嬛体”和“元方体”得以长时间地停留在宿主头脑中,因此有了被传播出去的可能性。(3)表达。在此阶段,随着电视剧的热播,网友们除了刻意的用“XX体”造句,他们还把“XX体”引入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体现了模因传播的主要途径——表达,模因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或图片等形式才能被他人感知和关注。(4)传输。模因表达必须借助于一些现实物质载体才能最终传播给他人。当然,借助于互联网这一实质载体,“XX体”得以最终传播给他人。

  (二)社会因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语言和社会发展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他们互相依赖,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变化,共同进步与发展。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语言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具有时代特性的新语言、新词汇,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达与沟通。正如吕淑湘在其文中指出的那样,“随着新事物和新概念的出现,人们也相应地创造一些新词来代表他们,以满足交际的需要。

  技术对传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变体在网络上得以广泛传播的另一社会因素就是互联网这一载体的迅猛发展,其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去模仿,去传播的工具。

  (三)心理因素

  首先,中国有4.2亿网民,而在年龄构成上,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30岁的年轻人占到了一半以上。正如盛若菁在其文中指出“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一些语言规范的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因此,“XX体”这一语言变体在年轻人求新求异,赶时髦这一心态下,在网络上得以广泛的传播。

  然后,媒体的迅猛发展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随着“自由”“民主”等意识的觉醒,广大群众需要更多的言语自由。在一个并非完全言论自由的国家,“XX体”等这样的语言变体正好迎合了大众的表达意愿。

  最后,在这个“鸭梨山大”的时代,网友们运用“XX体”这样的看似夸张的语言变体,把自嘲当成放松,吧抱怨当成解脱,不管是发泄、倾诉还是只是体现娱乐精神,这种语言变体都给大家带来了欢乐,是减压的一剂良药。

  四、结束语

  模因论这一新的解释文化现象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研究语言的变化发展。“XX体”这一语言变体的复制和传播就是语言模因作用的具体体现。这种新语体的创造方式得到复制,从而出现了诸如“咆哮体”、“淘宝体”、“凡客体”、“绳命体”、“学长帮忙体”等语体,因此,模因论确实给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很多的启发。

  但是,在得到启发的同时,我们应正确地对待网络流行语。某个语言模因是好是坏,并非是由某个人的主观武断所决定的,而在于这个模因它本身的生命力,似乎用不着我们过多的担心和指责。相信随着一系列语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XX体”这样的语言变体将会有一个更为深刻准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Dawkins R. The Self Ge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2005.

  [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J].辞书研究,1984.

  [5]盛若菁.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2008.4.

  甄嬛传简介篇5

  看过清宫剧《甄嬛传》的观众,想必对其中各种后宫争宠、残害龙裔的桥段不会忘了吧?剧情里导致流产的中药很多,如麝香、夹竹桃、红花等,甚至有闻麝香流产和不孕之说。这些桥段不禁令人好奇,剧中妃嫔们的手段真的会导致流产和不孕吗?这些药物真的碰不得吗?到底孕期应该避免使用哪些中药呢?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来解答这些问题。

  麝香

  剧中麝香最为常用,有华妃即年羹尧之妹常年鼻闻麝香而不孕,有甄嬛用含麝香的舒痕胶流产,有安陵容服麝香以避孕等。

  麝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是一种高级香料,亦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药材。麝香性辛、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功效。多用于闭证神昏、疮疡肿毒、心腹暴痛、跌打损伤,也用于血瘀经闭、难产、胎死不下等。《名医别录》曰其:“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产难,堕胎,去面黾,目中肤翳。”因其活血通经之力较强,现代医学研究又发现麝香对多种动物的妊娠子宫起兴奋作用,因此孕妇禁用。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或早产。若未孕者因疾病需要服用,无害,更无闻其香而不孕之说,麝香无避孕之效,不能用它来取代常规的避孕药物或者工具。

  红花

  另一种活血中药——红花,是现在清宫剧中常见的堕胎之品。《甄嬛传》中华妃喝了含有红花的中药流产,因此记恨端妃,后给端妃灌下一大壶红花,端妃从此不孕。此情节颇为夸张。

  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跌打损伤等。王清任几大活血方中都加有红花,因其有活血之效,孕妇慎服,而不是禁服。妊娠疾病中,若有瘀证,如癥瘕,仍可选用红花入药,用之恰当,并不会引起流产。孕早期若长期大量服用,体虚无瘀者可能导致流产,但未孕时或伴有痛经及子宫肌瘤和内异症者服用,对将来受孕非但无碍反而有助于受孕。

  夹竹桃与桂枝汤

  剧中还有夹竹桃汁与桂枝汤相合导致流产之说。夹竹桃味苦、性寒,有毒,归心经,有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祛瘀的功效,主要运用于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经闭的病人。夹竹桃属强心类中药,孕妇慎服。而桂枝汤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名方,方含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主治外感风寒,若孕妇有表虚证完全可以服用。虽有古文记载,夹竹桃配桂枝,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力量增强,可未经临床验证,也无两者相遇便会流产之说。而古方“桂枝茯苓丸”可用于治疗妊娠下血证。

  艾叶

  在剧中,安陵容用艾叶安胎。艾叶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虽是安胎之品,可并不是每个孕妇都适用。艾叶多用于证属虚寒的妊娠疾病中,若证属火热的孕妇使用,反而有加重疾病的可能。正如《本草备要》中说:“血热为病者禁用”;《本经逢原》曰:“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若孕妇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单凭一味艾叶,无法达到安胎功效。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一味药物有多种功效,不同配伍可发挥不同的效能,这就是中医药的灵活性。

  在妊娠期间,我们用药应格外留意,凡是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有毒的药品,容易导致流产或损害母子健康,都应慎用或禁用。禁用药:如峻下逐水药巴豆、芦荟;破血药三掕、莪术;通窍走窜药、麝香、穿山甲;有毒药生川乌、生附子。慎用药:破气药枳实、槟榔;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这类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可酌情使用。但应严格掌握剂量,当“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准妈妈们,电视剧情节以戏说及娱乐为主,不必闻“香”闻“花”就紧张。孕妇若在妊娠期间出现任何问题,请及时就诊或咨询医生,不要自行用药。

  专家简介:

  甄嬛传简介篇6

  [关键词] 清宫戏;人物重塑;电视剧;文化传播

  1、历史的翻拍与虚构

  清宫戏,广义指有关清朝时期的电视剧的统称,狭义上指与清朝后宫相关的电视剧和网络角色扮演。这些电视剧和角色扮演涵盖了从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到末代皇帝溥仪三百多年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转以帝王和周围人的活动为主要的故事内容的影视作品。八十年代,“慈禧系列”的清宫戏是对清朝较早的发掘,而九十年代后期的清宫戏蔚为大观,日益成熟的电视剧市场为清宫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环境,与此同时,“戏说”也成为一种风气,大量的清宫戏充斥着大众的眼球,戏说类的历史剧更是受到大家的青睐。像《宰相刘罗锅》这个电视剧,在片名前就打出了“不是历史”的字样,印文边上写着“民间故事”。就连主题曲也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戏说乾隆》中乾隆是一个武功高强的江湖情种,会打架,会搞笑,皇帝没有了之前历史剧中的庄重,严谨,冷峻的帝王形象。这里面的乾隆已经特别平民化,通俗化。在戏说类清宫戏中,对历史的适度虚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正常合理,尤其在一些戏说类的史剧中,虚构是艺术创造的需要,是根据剧情对某些历史情节进行改造。但是它与对历史人物的虚构和塑造上是不同的,在对历史上真名实姓的人物我们不能指鹿为马,不能颠倒黑白,将贪官塑造成清官。

  2、人物形象的构成出现类型化特征

  细数近几年热播的清宫戏,我们不难发现编剧在人物的设置方面渐渐的趋向于同一个套路。清宫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主流产品,大批量的相似的清宫戏的生产犹如美国制片厂制度提供的工业化的生产机制,出现大批量同类产品。在清宫戏中,相同的题材,相同的场景、相同的服装和道具、相似的历史人物重复性的出现,主题、情节、人物、场景和技巧的相同或相似,给观众带来一种审美上享受,在一定时间内受到大众的吹捧。皇帝的“微服私访”,途中的“爱情奇遇”,意料当中的大团圆结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除了描写皇帝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之外,还有现在很受大众吹捧的展现后宫女人争风吃醋、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万千妃嫔们。女人心思缜密,宫斗不同朝斗。女人间的斗争有时比男人间的战斗更加凶残,观众看惯了殿上诸大臣以军国大事为筹码的朝堂之斗,对此已产生了视觉上的疲劳,而后宫群雌斗法围绕宫闱隐私展开,给大众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后宫争斗戏的主角已不是男人,导演将大量的镜头集中在后宫女人的阴柔狠辣,猜忌争宠上。

  从《金枝欲孽》到《甄嬛传》,宫斗戏总是一枝独秀。主要设置的人物有三派:后宫的嫔妃;宫女太监;皇帝。不论是《甄嬛传》中的菀贵人还是《金枝欲孽》中的玉莹小主,她们都是出身官宦之家,才貌出众,在人物性格方面很相近。甄嬛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女中诸葛,单纯,又不乏心机。而玉莹骨子里具有孩子气,骄傲与脆弱并存,聪明伶俐,却在这深宫中装傻,其实是一心争宠,争取权势。再来看华妃,权势地位都有了,在宫中连皇后都要敬她三分,但是再美好的青春也被“欢宜香”焚掉。正如《金枝欲孽》中的如妃,嚣张跋扈,不将他人放在眼里,是真正执掌后宫的女人。前半部分她在后宫呼风唤雨,表现何等的强悍!但该剧的后半部分却描写了如妃失势,被冷落的悲惨境遇。最后一首“不爱宫墙柳,只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道出了她内心的无比厌倦、无奈的心境。但身在其中,已无法抽身。在这类后宫斗争戏中,女人的角色从一开始的像白纸一样的少女渐渐地被染成了形形色色的模样,尖酸冷血,惯用阴险的权术,只为博得皇帝一笑,为自己在这后宫中能有一席之地而拼得你死我活,纵观这类宫斗戏,大凡如此。

  三、角色的安排呈现“三角模式”

  从1997年《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第一部到2007年第五部的首尾,这一整部巨作秉承同一个基本思路——以康熙的微服私访为主线,以康熙、宜妃、三德子、法印、小桃红这一行人为主要角色。我们可以将这些人分为三类:皇帝、妃子、奴才。如果将这三类人抽象为三个点,那么这三个点就是支撑这部剧的三个支点,三个支点的连接,构成这5部电视剧的人物框架,接下来所有的其他角色都是为这三类人而服务,为衬托出这三个人物而设置的。这种三角模式在其他的清宫戏中也能看到,如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也有这种人物的“三角模式”,只是妃子和奴才换成了大臣,一对“欢喜冤家”,一是幽默诙谐、两袖清风的廉臣纪晓岚;另一个是谄媚逢迎,贪图享乐的奸臣和珅。这两个人在这部剧中缺一不可,一个可为乾隆分忧解难,处理朝中事务;另一个则能揣度皇帝的心思,让乾隆龙颜大悦,是皇帝的开心果。张国立、张铁林和王刚三人的强强联手表演被公认为演艺界的“铁三角”,缺一不可,他们所塑造的角色同样是不可替代的“铁三角”。这种模式被很多的特别是历史题材类的编剧所用,像《还珠格格》,这种女寻父的故事情节中也有这种“三角模式”,乾隆皇帝代表权势的一方;尔康、紫薇代表的是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一方;而容嬷嬷、皇后则代表了宫中邪恶、嫉妒、猜忌的一方,三方面矛盾的冲突,力量的抗衡,使得这“三个角”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很显然,对于这种模式,观众很买账,也让编剧很满意。

  现代很多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像现在很受欢迎的戏说类的清宫戏,编剧加入了很多虚构的色彩和极富夸张的渲染效果,赋予一些历史人物新的个性,新的形象,使得历史人物符号化,在人物的安排上趋向于“三角模式”。同时由于编辑在进行创作时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因素,导致历史人物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很多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特别是在一些人物传记类的电视剧中,很多人物的夸张设计与巧妙安排,是对社会上一些人的隐射,从而表现当代社会现象。

  参考文献:

  [1]朱慧.论文艺作品演播初期时的形态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2]王菊红.《水浒传》中的李逵形象解析[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甄嬛传简介篇7

  [关键词] 网络小说 影视剧本 剧本化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30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会给艺术领域带来冲击和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为艺术提供新型载体,甚至体现在艺术审美观念的转向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文学领域,以网络小说为代表的网络文学的兴起,也对传统文学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小说,是以网络为媒介,通过网络文学网站发表的,供读者阅读的新型小说形式;影视剧本是隶属于影视文学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主要是为将要拍摄的影视剧提供文本依据。影视艺术是一门比较新的综合艺术门类,而互联网更新,它在中国落地发芽仅十七年的历史,中国网络文学的历史也才十一年,网络小说和影视剧本两种文学样式依托不同的传播媒介而存在,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本文以当下一些炙手可热的网络小说为例,探讨网络文学主体——网络小说与影视剧本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网络小说作者构成的变化

  作者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传统文学的作家一般都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文学创作是一种小众的、精英化的艺术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在中国之前,当我们提到“文学“、“作家”这样的字眼时,人们总是以一种崇敬或者仰视的眼光来看待它,在古希腊,也有“诗灵神授”的说法,他们把文学(诗歌)创作当做是一种“神示”,是一种常人无法企及的、神秘的艺术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文学兴起后,这种文学创作的“神秘感”或“神圣”已经被颠覆,网络文学和影视剧本的作家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大众化、多元化的趋势。

  就现在中国大陆有名的编剧来看,他们的知识、职业背景越来越多元,并非只有学文学出身的人才能从事剧本创作。因为电视剧《奋斗》而走红的编剧石康,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学的是技术经济;海岩是军人出身,同时他还是有名的企业家,设计师;《武林外传》编剧宁财神,金融专业出身;《蜗居》、《双面胶》、《心术》等众多电视剧的编剧六六,如今仍然在新加坡从事幼教工作。而根据香港TVB或美国好莱坞的编剧培养模式表明,编剧从业人员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比渊博的文学知识更为重要,编剧技巧可在短时间内习得,这就说明,剧本创作者可以是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人,这与传统文学中作家大多是文学出身有很大的不同。在网上,躲在屏幕后面的作家身份就更加光怪陆离了,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博士;工人还是医生,只要你会用电脑打字,就有成为一名网络作家的可能,网络作家以一种虚拟化的特征出现,如痞子蔡、慕容雪村、李寻欢等等知名网络作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职业和生活,网络写作多为兼职,是他们在业余时间的一种爱好。

  二、功利性的创作目的

  较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和影视剧本的创作更具有目的性和市场性。传统文学作家在创作小说时,几乎不考虑小说的发行量和读者多少的问题,传统作家在文学创作时是非功利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是一种“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或者是席勒所认为的一种“游戏”、亚里士多德认为的一种“模仿”、抑或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宣泄欲望的“白日梦”,这个创作过程与读者是分离的,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体现作家很独特的、意念性的、个性化的审美品位。

  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在网络文学网站“码字儿”的作家,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写的小说能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希望它能引发更多读者的共鸣,近几年,网络小说改编成热播影视剧的现象,更是让许多有着编剧梦的们投身诸如:潇湘书院、晋江文学网站、红袖添香等网络小说网站,这些网站俨然成为了编剧们获得公众关注的终南捷径。红袖添香网站打出的口号就是“我要当作家!”很多在网上写作未成名的“”们,目的就是想借着网络这一“全能”的大众传播媒介,得到更多的点击率,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满足一种“被关注”、“被追捧”的虚荣感。影视文学中影视剧本创作的目的性就更为明显,它完全是为了影视剧的拍摄而创作的一种文体形式,剧本创作时,几乎没有编剧仅仅想让它停留在文本阶段供人阅读。撇开导演的二度创作成分,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甚至对整个影视作品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剧本必须考虑观众和市场因素,特别是在商业片中,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一定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票房”或“收视率”——类似于网络小说中“点击率”,商业片编剧一般会迎合观众的口味设计一些比如:追逐、歌舞、竞技、窥视等观众爱看的,能牢牢抓住观众眼球的场面。

  三、戏剧性的创作手法和文本特征

  传统文学的写作手法很多,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或夹叙夹议,诸如此类手法在传统小说作品中很多见。但在网络小说和影视剧本中,记叙和描写类的语言大大被简化,抒情、议论、说明类的文字也非常少,故事的戏剧性冲突和情节发展的速度大大被加强。比如在网络小说《失恋三十三天》开篇:

  “6月26日 星期日 大风天。

  亲眼看到我男朋友挽着他新欢的手,

  在新光天地里试喷香水的那一刻,

  世界‘蹭’的一声,变得格外面目可憎。”

  “而这一次,我指着那一对甜蜜的人儿破口大骂是因为,

  他身边那娇羞的新欢,

  竟是从初中起便和我混在一起四处嬉戏的首席资深闺蜜。”

  ……

  故事一开始,就写女主人公失恋了,这是戏剧剧本或者影视剧本惯用的开始模式——让主人公带着故事入戏。在影视剧,特别是在电影中,编剧讲究的是很快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好莱坞著名编剧悉德.菲尔德说过,电影剧作家一开始要做的就是要“建置”一个故事,“建置这个故事、人物、戏剧性前提、故事的情境(即动作周围的环境)等,并建立起主要人物和其他的围绕他并在他周围活动的人物的关系。当你看电影时,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大约10分钟左右就会做出是否喜欢这部电影的决定——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产生这样的决定。”[1]影视剧本和网络小说同样具备这个特征,观众、读者在看电视或者在网上读小说时,可供的选择很多也很廉价,所以当作家在写作故事的时候更注重的是故事人物的“动作”。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传统文学中的语言美在影视剧本和网络小说的文本中却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被忽略。在网络小说或影视剧本中编剧往往都很注意故事情节点和戏剧化冲突的设置,“情节点,它是一个事件,它勾住动作,并且把它转向另外一个方向。它把故事推向前进。”[2]在《失恋三十三天》中,故事一开头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情节转折,原本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故事被“勾住”,从甜蜜的爱情转向了失恋的主题,更戏剧性的是主人公遭遇的小三竟然是自己的资深闺蜜。在《甄嬛传》中一开始叙述的就是入宫选秀的场景,人人都想“飞上枝头变凤凰”唯独甄嬛却:

  “这场选秀对我的意义并不大,

  我只不过来转一圈充个数便回去。”

  “而皇帝坐拥天下,

  却未必是我心中认可的最好的男儿。

  至少,他不能专心待我。”

  ……

  这本身就是一种主人公的内心冲突,而接踵而来的,安陵容在长春宫遭到夏氏的羞辱属于人物与人物的正面冲突。那些极其想中选的秀女落选了,而甄嬛这个抱着来“打酱油”心态的人却被皇上一眼看中,这更加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元素,所谓“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编写剧本的的要旨,网络小说的作家们也深谙此道。

  从网络小说的语言风格来看,它跟剧本也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网络小说的描述性语言都很简练,作家都试图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很大的信息量,在《甄嬛传》中,作者采用了略带文言的文风来叙述,这也是现代信息爆炸时代,读者心理所决定的,与看影视剧一样,很多看网络小说的读者都的抱着一种娱乐而非学习的心态来欣赏它,如果描述过于冗长,读者马上就感到疲乏从而不会继续读下去。在《失恋三十三天》中,叙述性语言也很简练,主人公对话很多,特点是对话都很生活化、短句化、不完整性。比如,黄小仙老板请她喝酒那场戏:

  “这酒是智利的,你尝尝,有樱桃和黑巧克力味儿。”

  我乖乖举起杯子尝了尝,

  果然,比我自制的长城干红加雪碧是高端那么一个档,

  细细品,满嘴都是崭新芳香的人民币味儿。

  我坐立难安,终于忍不住发问了:

  “王总,大中午叫我出来喝酒是有事儿吧?”

  大老王避左右而言其它,

  “这酒配猪肉最好,你不是回民吧?”

  “你是不是要开除我?”

  “别他妈瞎想,你们这一代,怎么男的女的都有被害妄想症啊?”

  “那你是要泡我?”

  大老王手一抖,叉子跌落在盘子上,发出一声脆响。

  ……

  在这类表现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的小说中,风趣、幽默的人物对白、无厘头的后现代风格很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语言风格也很符合影视剧本创作中对人物对白设计的动作性、个性化等美学特征,与这些网络小说一样,在剧本中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学中抒情性描写和丰富精彩的心理描写是很有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但是,在《甄嬛传》、《失恋三十三天》这两部小说中,我们很难找到大段的抒情和心理描写,最多就是一两个高度概括性的词汇或者短句:“一丝浅浅的艳羡之色”、“神思有片刻的怔怔”……这一点也与在影视剧本的特征不谋而合。

  很多网络小说都以连载的形式出现,这与传统文学中的章回体小说比较类似,而这种“说书”式的、段落式的叙事手法,是影视剧中最常见的叙事样式,网络小说中的一章,一般对应的是电视剧中的一集,网络小说作者在写作时,为了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不管是在塑造人物,还是在结构布局上,必须要不断地运用编剧技巧,设置悬念、突转、发现等影视剧中的戏剧化叙述手法。“电视剧有许多悬念设置的经验,如开场三分钟必须抓住观众,然后每十五分钟来个小扣子,每集结束时再卖个大关子。”[3]在红袖添香网站,最近比较火热的一篇小说《凤凰斗:第一嫡女》,第一章《陌路狂花》中写到:

  “暴雨天,白堤上,断桥侧,亡命夜。”

  一开始,小说就模拟剧本场次的写法,以12个字,对场面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后来写到一群彪形大汉在雨夜追捕一位名叫楚惜情的女子,女子走投无路,纵身跃入了西湖。

  “彪形大汉冷笑道:咱们先到望湖亭那边守着,

  她一会子没了力气肯定淹死在西湖里,

  张妈妈说了,咱们红绡楼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楚惜情机械地朝前游着,

  只是她的身体太虚弱了,

  此刻再没有力气,

  茫然地漂浮在湖面上。

  一个大浪打过来,

  她便卷入无边漆黑的湖底。

  窒息的感觉汹涌而来,

  她心中只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在死亡来到之前闪动。

  不甘心,她真的不甘心!”

  至此,文章第一章结束,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主人公被逼投湖,到底是被淹死了?还是被人救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市场性的运作以及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小说在人物塑造上、故事结构上都和影视剧剧本的创作很雷同。

  四、强烈的受众意识和商业化运营

  目前,中国网民达到4亿,宽带拥有量和在线阅读人群均占世界第一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人,占网民总数的42.3%[4]。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化的“第四媒介”与影视具有大众媒介的普遍特征,网络小说的读者包罗万象,网络小说网站的低门槛性和免费性导致,只要能上网的人,他就有可能成为一名网络小说的读者,这是网络作为一个大众媒介它的开放性的特征决定的。

  网络与影视一样,还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与中国大陆的影视剧创作不同,韩国、美国、台湾等电视剧的创作采用“一边拍,一边播”的模式,即编剧在写剧本以及导演在拍摄的时候,很大程度上要根据受众的反应,随时调整人物或故事的发展走向,这样的模式有一个好处,就是影视公司在商业模式中,不容易失败。

  这种强烈的受众意识与网络小说极其相似,在网络小说的写作中,作家对点击率非常敏感,作家在写作时也很在意读者对小说的留言评价,甚至会根据读者的留言建议,改编小说的风格和倾向。网络小说网站商业化的运营方式对这种现象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文学网站为了获取商业利润,实行产业化运作,他们举办各种网络小说大赛,获奖的将获得丰厚的奖金、小说出版发行、被包装打造成知名作家,甚至有机会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从而一炮走红,这些小说的获奖标准往往只看“点击率”,红袖添香近期正在举办的主题为“爱在青葱时代”的短篇小说大赛,从主题来看,它正好也迎合了网络小说的读者多为年轻人的商业特征,所以说,网络小说的作者大多都抱着一种“有所求”的目的在写作,文学在网络上成为了一种“消费”。郭敬明就是以“第四维”的笔名在“榕树下”发表小说而成名的网络作家,而如今,他自己也创办了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出版《最小说》等文学杂志为主,且连续多年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名前三甲。

  以上种种皆为网络小说与影视剧本共同的倾向,这种倾向构建起新兴文学有别与传统文学的独特的审美价值,网络小说剧本化的趋势是否会进一步加强,这还需拭目以待。在这个艺术以市场为导向、文化成为消费品的时代,网络小说和影视剧本创作者们,应该权衡好商业与艺术的关系,在与商业相结合的过程中,更应注重作品的艺术性,让它们在消费文化的土壤中开出美丽的双生花。

  注释

  [1](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从构思到完成剧本的具体指南[M],鲍玉珩 钟大丰,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第11页。

  [2]同上,第115页。

  [3]姚扣根:电视剧写作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45页。

  [4]马季: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77页。

  作者简介

  甄嬛传简介篇8

  布鲁斯·温斯坦,美国伦理学专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2011年他把“德商”的新概念具体阐明为五项原则。这些简单的原则一经发表,立刻引起美国和全球的讨论和关注。他也因此出现在几乎所有美国重要的网站和有线电台,欢迎他演讲的对象从全国橄榄球联盟(NFL)、华尔街的大企业总部到国民警卫队,遍及全美。

  他在《彭博商业周刊》开辟了专栏,他的作品还包括:《没有被抓到算是欺骗吗》、《生活原则:善心善举》以及《我该怎么办?——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好决策的四个简单步骤》。

  内容精要

  德商作为“智慧”的另一种形式,或许并不是很受人们的关注。但是如美国教育家布鲁斯·温斯顿博士指出的,这是决定职场成败、关系的完满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实现的最实用、最有价值甚至是最激励人心的一种形式。温斯顿在《德商》一书中讲述了横观全世界的文化、宗教传统以及纵观历史古今都得到印证的五个基本道德伦理原则。第一,不造成伤害;第二,让事情变得更好;第三,尊重他人;第四,公平;第五,友爱。本书分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德商的重要性,阐释了德商的五原则及其相互关系,解决了人们关于德商的十个疑问,同时向读者展示如何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去来发展自己的德商。书中举出的现实生活的例子以及作者和CEO们、运动员、名流、政要们的访谈内容,为读者解析了在实际情形中存在或空缺的伦理道德。最令人惊喜的是,温斯顿给我们提供的这些伦理道德原则不仅仅是一个“好”字而已——它们会对我们的健康、幸福以及最终生命的丰盛产生很好的帮助。

  阅读启示

  “德”这个字从双人旁,底下有心,若要从宽泛的字面意思去解释,恐怕可以解释很久,而且不易理解。可是,我们每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越来越感到“德”与我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失去“德”的社会最终将招致毁灭。

  布鲁斯·温斯坦是一位常年从事伦理学、社会学研究与教育的作者,“德商”概念系他提出并被全球社会所关注。之前,他曾在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的专栏上撰写此类文章,被人们称为“道德先生”。在他这本《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一书中,鲜见地提到“道德”元素如何在当今商界领域中的发挥及发扬。

  在中国这个历来崇尚“德在人先,利居人后”的文化传统里,是向来容不得外来文化来指点我们如何尚德、讲礼数的。你看,如此浩瀚的古代文化已啃得我们精疲力竭,一层层礼仪与道德说教压覆着我们的背脊,所以到了如今,有些人索性背信弃义,耍起赖皮来——他们首先钻法律的空,其次再将“德”抛至耳后,现代文明与道德的约束遭到多重挑战。

  人生在世,凭借什么能力才能混迹江湖?是智商吗?智商高的人头脑聪明,对世事或许能洞若观火,但若无道德统御,难免会糊涂一时,反被聪明所误。是情商吗?情商高的人八面玲珑,貌似事事吃得开,但若无道德规范,难保会比别人更快地步入歧途。江湖险恶,唯有德者居之。智商和情商不过是为达到目标的工具,好像是车之两轮,道德是行事的准则,恰如车的方向盘,方向不对,车轮跑得越快,离目标就会越远。正如美国教育专家布鲁斯·温斯坦在他的著作《德商》中亮明的观点——德商,比智商和情商更重要。

  布鲁斯·温斯坦的德商五原则之所以被认可,有着深度的社会原因,在当今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头脑灵光、八面玲珑的人不很稀缺,有原则、守底线的人却往往少见。人们往往为一己之私而损人,往往损人却又不利己,到头来谁也不成事。道德失范让商业混乱、社会失序。这些有目共睹的现状,人们希望改变。所以当布鲁斯·温斯特重提道德,阐述德商五原则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

  尘世嚣嚣,我们不需要太多偷奸耍猾的小聪明,也不需要太多八面玲珑的投机钻营者,无德的聪明和无德的钻营都是负面的能量,不符合人们的期望和社会发展的轨迹,虽然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注定最终还是会失败。当今的世界需要德商来改变,“德”是大众约定俗成的某种规范和约束,这是社会既定的规则,谁都不能故意去违背它。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以这种“德”的思想,在学校期间就受到德育的浇灌,可是迈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一些陋习仍见缝插针地影响你——这就需要你适时运自己的“德商”来进行控制和约束。

  作者在书中提到很多层社会关系,上下级、同事之间、家人朋友之间,甚至邻居、顾客与店员等等。他举例讲了很多发生在日常的小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德商”采取更好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和化解。人与人的交接,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是任性妄为、一意孤行,只会瞅准了方向把自己脑袋往墙上撞,最终受伤的是自己。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智商和情商,但如果缺乏一些与人沟通的良好方式方法,学不会控制自我情绪,依然会在竞争激烈的职场败下阵来。

  作者的分析及举例都非常适合现在中国职场的情形,比如他讲到办公室恋情,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杜拉拉升职记》,还有那部脍炙人口的《甄嬛传》。权力与性爱的关系不是那么容易处理的。你说《甄嬛传》是古装剧,实际上也可理解为现代职场上的关系,皇上就是老板,而妃子们既充当了他的恋人,又要相互争宠、赢取他的好感,实际上权力笼罩下的爱情不见得是件好事。请看作者怎么说:“办公室恋情通常与德商不符。与同事约会,看上去像是将原则二——让事情变得更好——运用得很好,但这会损害到你与同事、客户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的确说过:幸福生活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工作与爱情,但他不是说要在同一地点找到这两者。”从这一点联想到那位主动提出与溥仪离婚的淑妃文绣,就会觉得她的“德商”相对而言要高多了。

  读完此书,你会在书中采用的一些测试中看到自己的德商水准。我觉得日渐浮躁的现代人,尤其在事业打拼中忙得顾此失彼的人更应该读。一个具备很高“德商”的人不会轻易愠怒或兴奋地上蹿下跳,他是温文尔雅,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会“谨于言,慎于行”,他应该会兼顾到自己整个人生的内涵和意义,而不仅仅停留于某个时段的超常发挥。如作者所说,我们每个人应该试写一下自己的讣告,总结一下生活中的主要成就,“这个练习有助于你看到生活的叙事弧。这样你就会知道怎样才会被人们记住,这可以激励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同时如果有必要,为情况好转作出一些改变。”

  在古时,不顾道德礼仪廉耻的人,重者杀头;在现代,固然不至于收牢坐监,但是违背内心的良知,久而久之,愈演愈烈,犹如沉疴难愈,最终毁人毁己,得不偿失。一个有梦想、有孩子的人,就应该以身作则,好好炼制修为,最终成就的便是自我人生和美好前程。

  名人评荐

  《德商》从世界各民族尊崇的美德和各种宗教普遍接受的原则中,提炼出德商5 原则。它涵盖人类进步文明的智慧和慈爱情怀,清晰坚定简明扼要,是打开发展和幸福大门的金钥匙。

  然而知易行难。有人戾气充盈,磨擦频仍。很多行业行为失范,屡屡击穿道德底线。本书可谓一剂良药,温暖人心启迪民智。用以指导人生,有助于你在纷杂选择中作出最好的决策。这既是光荣的,也是有益的。

  读《德商》,让自己变得更好,让中国变得更有希望。

  ——中国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推荐语

  “温斯坦博士在书中展现了德商为何是美好生活的一个必要因素。我喜欢这本书!”

  ——丹尼斯.奥斯丁(健身专家及《获得能量》的作者

  “这是一本基于合理道德原则、富含实践智慧的动人指南,它能帮助我们以公平、尊敬和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你的道德智商是多少?做个道德测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