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1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医疗保健支出从1995年占GDP 3.7%上升到2007年的5.6%,2010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了“健康中国2020”方案,提出将在未来十年为所有中国居民提供基本的卫生保健,当年中国医疗保健成本即猛增到占GDP的13%。中国的经济繁荣和政府对医疗保健事业的大规模投入拉动医疗保健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电子、半导体还有相关配套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在医疗保健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beans的统计,全球医疗电子支出每年增长15%,医疗应用的半导体消耗量每年增加11%。至2012年医疗电子用半导体产值将接近50亿美元,其中家用和便携市场增长速度最快,年复合成长率高达16%。辅助复健、治疗装置、监视/传感器与遥测装置等,已经成为家用电子医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电子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当我们手中拥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但是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电子产品却屈指可数,正如飞思卡尔半导体销售和市场高级副总裁Henri Richard所说:“难以置信的是,我们家里最先进的医疗器件就是体重秤。这种情况应当予以改变。”

  新的需求、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各种不同的先进技术被融合在一起实现医疗电子的创新。飞思卡尔半导体长期致力于传感器技术、MCU技术、RF技术等诸多先进技术研究与应用,这使其在当今复杂儿苛刻的医疗电子市场中,拥有先天优势。特别是医疗电子应用的MCU,不仅要求高集度和低功耗,而且还要承担起与各种技术、设备、接口互联互通的重任,应用在医疗电子的新型MCU器件被寄予厚望。

  Kinetis K50微控制器为医疗电子测量和监测设定新标准

  2011年3月份的K50微控制器系列为连续监测提供多种连接选项,并为便携式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和工业测试和测量设备等应用领域的可靠模拟信号处理提供集成测量引擎。K50系列内置ARM Cortex M4内核,采用64引脚封装,提供128 KB闪存,10K数量的起批价仅为3.58美元。

  凭借Kinetis组合的可扩展性、软件的易用性以及模块化的硬件开发工具,K50系列在设计上带来了超凡的自由度。K50系列(包括K50、K51、K52和K53四个子系列,共40个设备)可与Kinetis产品组合中的200多个其他微控制器兼容。而且,庞大的软件生态系统使开发者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IDE/软件编译器。

  K50系列独有的集成测量引擎允许对外部模拟信号进行可靠处理,且不需要昂贵的额外部件,从而降低了开发费用。集成了运算放大器和跨导放大器,且有高速16位模数转换器来转换和捕获信号,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结果,这些使片上信号处理成为可能。

  K50系列提供多个片上监控接口,包括以太网,集成的低功耗LCD控制器,电容式触摸传感模块,还支持众多的通信协议(usB、UART、SPI、I2C、I2S和或外部总线),为不断监测提供了多种连接选择。这种连接能力使工业和医疗应用能够不断监测、评估和控制系统变量。通过USB个人保健设备类和Continua连接库还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通信。

  K50系列的增强的监测和测量能力对医疗市场特别重要,因为医疗设备越来越多地向便携式过渡。由于K50系列能够缩短开发时间,增加功能性一都以极低功率运行,这使医疗设计人员能够迅速适应市场趋势,并提供最终用户期望的便携式且可联网的设备。

  目前,Kinetis K50系列已纳入飞思卡尔的产品长期供货计划,保证至少15年的稳定供应。

  尽管医疗设备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成本也在不断降低,但相比庞大的需求,现有医疗设备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分布也不均匀,如何共享、如何实现快速响应,相关的技术可行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状况也促使医疗设备向:系统更小、更经济、便携、可远程监控并保证性能指标这一方向发展。所以实现更小更经济的系统,同时保证系统的性能,是整个行业最终极的需求。

  关于飞思卡尔技术论坛

  飞思卡尔技术论坛(FTF)旨在推动创新和协作,目前它已经成为嵌入式半导体行业开发商的年度大会。今年,飞思卡尔技术论坛中国站2011重返深圳,回到中国拥有众多高新科技企业的基地以及广大的工程技术精英的身边,并通过以下丰富环节令您率先一睹世界最新科技:

  技术研讨会:探讨飞思卡尔及其合作伙伴的产品和技术,包括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网络和支持技术五部分。

  互动式技术展示:在FTF 2011中国的互动技术展区现场演示超过80个技术展台展示多种产品和技术。

  培训和实践课程:长达100小时的最新技术培训和动手实践课程。

  观众参与:由观众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参展商”。

  主题演讲、媒体见面会:飞思卡尔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Rich Beyer先生;运动员、科学家、发明家和未来学家Hugh Herr先生将亲临深圳,交流分享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深入分析市场热点动态以及展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并与媒体分享更多资讯。

  如需了解FTF的更多信息,请访问下列网址: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2

  一位体验者摘掉如耳麦一样的设备,从闪耀着彩色灯光的仪器床上走下来,与此同时,一份全身各系统的检测结果就显现在旁边的仪器屏上,一名专业医师正在为体验者解读。

  “根据刚刚检测出来的结果,您的喉部气管和支气管部位经过扫描显示预警信号,要多预防呼吸道疾病,另外,您的手腕关节部位也有显示病理特征,要注意关节保护。”

  “结果很准啊,最近咽喉是有些发炎,嗓子不舒服,还有我经常给店里顾客做美容按摩,手腕用力较多,可能有些劳损。”

  这是在2015?华山论剑?第12届中国美业领袖年会会场上出现的一番对话。体验者是一位旗下拥有多家美容连锁店的女企业家,平躺在一台名叫“ERA健康检测仪”的大型监测设备中,经过不到5分钟的全身光学扫描,体内外各个部位的细胞健康状况就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这并不仅是对已有病理特征的结果显示,更大的作用是,对有潜在健康隐患部位的提前预警。

  转型乃大势所趋

  在海南岛北端澄迈县这个“世界长寿之乡”,在中国美容行业的年度盛会上,一场健康医疗产业设备展示与体验吸引了无数参会人员的目光。似乎在证明着,美容行业与健康医疗产业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

  周立波就是促进这两个行业快速融合的推动者之一,这位来自山东的青年人,现任北京再生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刚刚走下年会华山奖的颁奖盛典的他,对行业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从今年的美业领袖年会就可以看出来,在‘互联网+’的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美业连锁、美业A类店,开始借助甚至转型为互联网营销。”周立波介绍到,“此外,传统生活美容企业在生存压力增大的环境下,逐渐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与医学美容领域合作拥抱。”首先就表现在全国各个区域中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合作产生的市场交易金额越来越多,去年估算将近100亿,今年还将有50%以上增长。其次是很多生活美容机构在已有顾客资源的基础上,为获取更大利润,甚至注册成为了医疗美容机构,像海南的红妆、福州的窈窕淑女、长沙的你好漂亮、深圳的百丽雅,都已率先做出转型。

  当然,这种转型和快速发展也会带来种种问题,如需要同时驾驭生美和医美两个体系,在团队、营销、管理、资金等方面都会面临困扰。但是这种转型是必须的,借用阿里巴巴马云不久前对传统美容业的分析,国内的300万家美容院,在未来的5~10年,将有2/3会消失,只有顺应市场趋势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助力美业转型

  此次,周立波在中国美业领袖年会上荣获了“中华美业年度人物”的奖项,所运营的再生美品牌也获得了“中华美业科技创新品牌”奖项。谁曾想象,这位在美容行业已是荣誉人物的企业运营者,在5年前,竟还是美容行业的“圈外人士”。

  2010年之前,周立波还在一家培训行业公司做职业讲师,涉及的领域包括营销、管理、战略、财务、团队建设等。作为一名综合型企业培训讲师,虽然有知识体系面比较广的优势,但也存在职业发展的困扰,那就是研究太分散了,很难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实现质的突破。

  也是机缘巧合,在对众多行业做讲师期间,周立波偶然接触到医疗美容行业,深入了解和比较后,感觉这是一个在中国市场很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2010年8月,他正式转型为一家知名医美行业公司的培训讲师,专注于医美领域的研究和培训。而最近两三年,又发现了行业中生美医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于是更聚焦于生美顾客如何进行医美转化的研究。

  “这里面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是很多生活美容企业的战略蓝海。”周立波认为,在全国300万家生活美容机构中,虽然只有排名靠前的10%~15%企业具备这种转换条件,但如转型成功,那么其市场份额将会占据行业的半壁江山。同时,由于转型涉及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众多初涉企业也会在人员培训、营销方式等配套系统上存在很大的市场需求。

  这也是周立波这5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走进众多生美医美企业,量身定制,协助他们成功实现转型和对接。曾经有北京的一家医美机构,一直运营业绩平淡,每年仅有600万的销售额,而周立波带领他的优秀团队,通过一整套营销体系的导入,严密制定会销前后的关键环节,仅仅开业启动会和初次的沙龙终端会,就分别实现了600万和500万的销售收入,全年更是达到了2000万的业绩,三倍的业绩增长,是这家企业之前从未料到的。

  “企业转型能否成功,运营成否长远,其实关键是企业对人才的重视问题,尤其对于人才基础薄弱的美容行业。”也正是基于这点,2015年周立波成立了企业商学院的服务体系,让受服务企业意识到,每一次的培训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要有一套整体的人才发展计划,这样,每一次培训的成果才能巩固和累积,深入到企业的灵魂深处,贯穿始终。

  进入“再生医学”领域

  如果说从企业讲师到成为企业商学院推动者,从服务生活美容企业向专注于生美医美一体化模式,是周立波企业的服务程度之深化和服务范围之延展;那么,目前的北京再生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做的细胞抗衰技术研发和服务,则是其所涉足领域的新一次质的超越。

  “以往无论是生活美容还是医疗美容,都是以求美者的外在形象为出发点去治疗和改变,而‘再生美’所做的,则是以细胞生物技术为基础,从抗衰老的根源上去突破,由内而外地改善顾客身体机能。”周立波判断,这就是未来大健康时代的战略蓝海,无论是从消费者的市场需求,还是链条上相关企业的运营需求,都将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目前我们正在为迎接这一健康市场做着一系列准备。”周立波介绍,比如这次在中国美业年会上展示的再生美“ERA健康检测系统”,就是依据核磁共振原理,凭借受检者身体发出的声谱、光谱以及量子波动频率,来量化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可以提前3~5年发现人体各部位的致病因素。

  周立波还表示,“再生美”也联合了拥有细胞诊疗领域领先技术的北京振国医院、三亚301医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国际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可以通过独创的四大细胞疗法体系,针对性地解决求美者由内而外的衰老、健康问题。相比于传统针对细胞的放化疗法,利用干细胞进入人体再生和替换的治疗方式,可以减轻患者诸多的治疗痛苦。

  甚至“再生美”还为高端人士开通了多条国内外的抗衰老疗养之旅,改变了通常印象下单调的住院治疗,通过定制化服务,让顾客能在身心放松的环境下,畅享细胞再生治疗之旅。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3

  移动医疗App,医院围墙外的金子

  医药健康领域正发生一场跨界革命。

  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可下载的医疗健康类App有2000多款,在苹果App商店,医疗保健类App已经超过了1.3万个。美国IT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16年,全球医疗App的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近百亿的潜在市场,以前所未有的热度吸引着各方介入。目前国内从事医疗App开发的企业已超500家,从业人员上万。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移动医疗App将改变人们传统的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一条新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重大机遇。

  然而,喧嚣之下,远程诊断中医生的从业资格问题、监管慢于市场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医疗类App监管法案的缺失、开发团队的专业性受质疑等问题,都考验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弄潮儿”们。

  一方面,面对尚未规范的行业,医疗健康类的App更应注重“质”的把握。目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开始对医疗类应用软件进行监管,中国政府有望跟进。国内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起步阶段,政府监管将净化国内医疗App市场,高水准、专业性强的App方能胜出。

  另一方面,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目前,App创业者的运作要点主要体现在用户积累及活跃度、持续营收等方面,其关键点在于数据的采集与利用,而移动医疗主要为广告、增值服务、在线问诊等盈利模式,大多数公司侧重于夯实用户基础,然后尝试变现。

  移动医疗App的发展显然已成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正在改变传统的就医和健康咨询模式,开始捡拾医院围墙外的金子。然而,这些金子看上去金灿灿,真想拿到手里,还是要下一番真功夫的。

  AVC,一次诊疗模式的革命

  AVC(Advanced Visualization Centre,高级影像中心)关注的是将高级图像处理与传统PACS/RIS的高度整合,以更好地结合临床,服务临床。

  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内放射科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端,放射科的影像诊断和检查技术也随着设备的发展而突飞猛进。现有的放射科报告虽然已经包含了丰富的影像信息,临床医生只重图像不重报告或看不懂放射科报告中术语的情况却仍时有发生,AVC能让放射科和临床科室之间形成共有的语言体系,大大提高了沟通的统一协调性。

  AVC所特有的各种结构化报告,能协助放射科在临床科室的亚专业和放射科的亚专业之间形成对接,这种一对一的沟通和协作,可以为临床中的不同疾病和亚专业提供更准确而有用的个性化、专业化报告,在提高放射科医生诊断报告价值的同时,也能提高放射科报告的利用率和实用性。

  利用AVC,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在术中提供的相关部位的丰富的三维图像,结合不同患者的个性化、结构化报告,可以供临床在术中随时使用,还能够根据结构化报告和三维图像实施调整手术方案。在术后跟踪复查中,可以再次得出一份个性化的结构化报告,结构化报告依旧会生成一份包含所有术后相关数据测量值的各种表格和图像,再结合术前结构化报告的内容,就可以轻松评估术后愈合效果。

  通过智能算法和大量自动功能,AVC不仅能有效提高放射科报告的水平,也能提高影像数据的使用效率,还能为不同临床科室提供制定不同疾病患者入院治疗的标准流程的参考和依据。

  AVC的建设能够大大加强放射科与临床科室的互动,使得放射科的工作更能有针对性地贴近临床、服务临床,它代表了未来的放射科-临床科室工作模式,完全可以称为诊疗模式的一次革命。

  院级集成平台将呈井喷式发展

  “医院要想盈利,要想成为科学运行的现代机构,就必须用现代化的方法进行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是这家正在探索和发展集成平台的医院对集成平台建设意义的深刻理解。

  对于院级集成平台各层面、各角度的争论到了2013年基本“静音”了,发言者和讨论者变成了实践者,一些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的大型三甲医院开始了集成平台的建设:在现有异源异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基于面向服务的开放架构和国际标准,构建以临床数据仓库为核心的大型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来自不同厂商的HIS、LIS、RIS、CIS、ERP等的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流程协同,并同步推进临床信息化建设,通过电子病历浏览器和医生门户实现全流程患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

  集成平台之所以成为趋势的原因之一是医院信息系统不断丰富,传统的HIS系统没有能力承受系统越来越多带来的压力;而另一个原因是医院逐步对自身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并探索管理的精细化――院级集成平台恰好是这些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

  业内专家面对这一行业发展趋势表示:面对热点,每个医院都应该冷静面对,应首先完成自身业务的梳理,并结合医院特点思考集成平台到底能做哪些工作、解决哪些问题,而且这一项目一定要得到“一把手”的坚定支持和医院的倾力投入。

  值得一提的是,医联体和集团医院的发展也将是院级集成平台被广泛应用的重要环境。

  向医疗服务质控延伸成就电子病历专科化

  电子病历专科化的发展趋势是医院对电子病历系统应用程度的深入带来的。

  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化的诸多系统中与临床业务结合得最紧密的系统之一。电子病历从2010年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开始,直至现在,已经经历了3年的发展历程,医院对电子病历的认识也从一开始的通过使用了解其“能为医院做什么”,到现在的了解电子病历系统后对它能够在哪些方面做更深入的工作进行思考。

  电子病历系统在医院应用之初解决的是医院电子病历文书的质控问题,随着信息系统与临床结合的愈加紧密,医院更加关注医疗质量的质控,这样的发展就要求电子病历系统能够在不同的病症方面有更多的采集点,完成质控的功能。

  除了医院的内需之外,政策导向也对电子病历专科化提出了需求。在医院等级评审的大潮下,各个医院都在根据评审标准第七章中对“单病种控制做到专科化”、“不同病症和手术要有不同的采集点”、“电子病历要在流程和单病种方面做到更多的质量控制”等需求,对自己的电子病历系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特别是那些专科医院,在评审细则当中细化的主要是专科专病方面的内容。

  从厂商来说,嘉和美康和南京海泰等电子病历系统的领先提供商都将自己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了升级,将IT基础服务和流程进行了重新区分。更多的领先厂商希望通过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来加强局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从医院的刚性内需到政策推动,再到领先IT提供商的引领,电子病历专科化趋势十分明确!

  可穿戴设备持续升温

  可穿戴设备是指用户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的相关科学设备,可以是T恤衫,可以是手表,也可以是薄薄的“纹身贴”,利用软件支持、数据交互和云交互,可穿戴设备可以帮助用户更便捷地获取信息,发送指令,提升生活品质。

  在医疗领域,该如何看待可穿戴设备呢?一些数据研究机构通过监测数据、市场公开数据以及用户调查等方式,对2013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进行了分析。

  以下四点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可穿戴设备额的市场趋势:

  1. 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765万台,市场规模相比上年增长301.64%;

  2. 2013年前三季度全球25家可穿戴设备企业获得投资,中国占比12%;

  3. 中国可穿戴设备最受关注的十五款产品中,医疗健康为重点细分领域;

  4. 产品形态以智能手表为主,市场认可度高。

  根据统计到的2013年前三季度中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获得投资的25家企业的数据显示,可穿戴设备市场得到投资商的一致肯定。其中映趣科技、康康血压和土曼百达3家中国可穿戴设备企业获得投资,虽然投资金额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来说较少,但是这也向我们宣告了其对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肯定与看好。

  2013年前三季度全球25家可穿戴设备企业获得投资,中国占比12%。而在中国,虽然不少人对可穿戴设备持好奇态度,却并不影响中国的商家将医疗健康行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

  可穿戴设备给用户的最重要的感受,应该是其“无存在感”,最大的震撼,应该是其与用户的“心有灵犀”。即使目前“大举进军”医疗行业的时机有待考察,但从医院患者的角度来看,如果辅助自己维持身体健康的仪器们都轻轻薄薄地成为日常衣着、配饰的一部分,那感情多好!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4

  关键词:智能家居;安防;设施;云安防技术;架构;趋势;模式

  当今对于民用安防还是工业安防,我们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理解方面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中国人一提起安防,无疑会提到的监控、门禁、CCTV、报警、红外周界等等,几乎都是产品,而与系统的关联性关系不大。若从纯西方国家的角度说起,安防就是弱电系统,不仅包含消防、安防、楼宇自控等,还有云安防技术。

  云安防技术架构前景与需求如何,存储容量是否可以实现平滑扩展?存储成本可以有效的降低?是否更可靠更安全地和更便捷地使用分享数据?它可以解决越来越庞大的系统给维护管理带来的困扰吗?

  因此,我们将从当前的暗访技术所面临的瓶颈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云安防技术架构前景与需求进行探讨,通过对云安防技术方面进行分析和深入展开探论。

  一、现安防技术所面临的瓶颈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人们对智能家居安防已成为依靠,而当前尾随其后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不得不让安防技术水平升级。据有关专业调查报道,人们对更新鲜、更时髦的智能家居安防硬件产品更感兴趣。

  然而当前智能家居安防的安全性能却慢慢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让人们犹豫不决的是高昂的价格。面对拥有巨大的潜在客户数量,缺让人们无法却步,更无法达到广泛使用和普及的效果。

  在智能安防市场呈现风靡云蒸之势时,发展的弊端也逐渐露出,最令人关注的是,安防系统中安全性能的不足和高昂的价格。安全性能也因此成为智能安防制造和施工企业的下一步发展重点。与此同时,高昂的价格应降低至廉价,才会有更多的需求者。只有这样,智能家居安防的产品和性能需求才能达到更好的广泛使用和普及的效果。

  二、云安防技术架构的发展前景与需求

  1、云安防技术的特点

  云安防技术不仅具有性能高、安全可靠系数高,而且成本低、易用、易维护,还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互换性、功能性、装饰性。当前对“云”来说,行业市场和人们展望的需求十分强烈。为了财产安全,人们用于尝试和挑战使用新技术产品,云安防技术的服务需求因此增大。传感监测、网络和应用是分别层叠于物联网中,将来物联网极为重要的核心结点就是视频监控CCTV,随着全球眼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数字(云高端)高清化发展,会有巨大的视频信息量,它还具有海量传输、存储的承载运行能力,还要结合云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和云搜索技术,应用在大规模的联网中。

  2、云安防技术的实际技术性能

  云安防技术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住宅小区的建设也须走云安防技术之路。云安防技术可以提高信息采集、传播、处理、显示的性能,还可以增强了安全性和抗干扰的能力。从安防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可视对讲系统被数字化后,非常完美地解决了模拟系统的主要问题:一是超长距离的音视频传输问题,二是联网多通道问题,并且可以用数字可视终端作为转折的控制和监控节点,不用安装继电器或转换器,就可以实现与家居报警系统、照明系统、家用电器电源控制系统形成完美的一体化整合。它还可以把小区的多种功能集成起来,如:公告通知、留言托管、电子新闻、安防报警、访问门禁、智能家居、小区环境、噪音检测、水位检测、社区购物和派送、三表远程抄录、社区医疗等等功能整合到一起,可非是开发商或物业服务企业最为增值的服务。

  3、云安防技术前景架构

  云安防技术的抽象定义是基于物联网模式运行与采用云存储技术来满足现代化智能家居安防的需求的智能家居安防管理技术。通过集群应用、硬件设置、网格技术、软件分布应用系统等功能,把我们小区工程中常应用的CCTV视频监控、ASC门禁控制、RFID射频识别、ALS入侵报警、FAS消防报警、MPP广播报警、MAS短信报警、GPS卫星定位等技术集中后,再通过“云”协同工作的系统管理平台的终端,不仅通过它来通信和信息交换,还要通过它来进行并完成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和监控的安防管理。终端的用户可以通过B/S&C/S以及携带有统一频段和信号的移动设备客户端进行全天候24h的无缝远程对接来进行监管。

  从云安防技术架构上来分析,短期来看云安防技术在视频监控CCTV领域的应用将快速被运用直到成熟地普及,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其推广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瓶颈也会得到彻底的疏通,云安防技术必将拥有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未来。

  4、云安防技术的“软件”――服务

  首次是卖云安防技术产品、系统,其次卖的是云安防技术HTS服务,升级换代紧跟着是服务周到的概念,若没有服务的思维和意识,再先进的技术也不是最成功的,信息反馈和服务是需要将其置于一定的健康跟踪服务的高度来t望HTS(Health Tracking Service)模式。如:在云安防技术系统中,通过摄像头、红外探头、开关门磁性探测、玻璃破碎探测、煤气探测、火警探测等各种检测装置,自动监控是否有陌生人入侵、是否有煤气泄漏、是否有火灾发生等。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立即进行自动处置和自动报警,反馈的信息会给信号到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或人工及时关闭煤气阀门、自动喷水、向住宅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和警方报警,通过手机向房主发出报警信号。

  三、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在进步,现有的安防技术更新换代的同时会遇到瓶颈,就要科学合理地将云安防技术置于现实生活中,它是现代住宅智能化安防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社会智能家居安防转型升级的引擎。(作者单位:江苏兴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方甬.住宅建设将增加安全防范设施[J].城市规划通讯,1996(04).

  [2] 陈吒d.智能小区弱电系统设计[J].福建电脑,2011(03).

  [3] 王峰彪.安全防范新技术在博物馆建筑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06(03).

  [4] 陈基恒.浅谈小区的安全防范体系建设[J].安防科技,2003(03).

  [5] 王中杰.智能门载监控录像防盗装置的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4).

  [6] 刘希清.安全防范技术与建筑智能化系统(上)[J].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1).

  [7] 张勇.浅谈小康住宅安全防范设施的设计[J].当代建设,2002(03).

  [8] 姚琳.安防监控热门方案评介[J].电子设计技术,2009(04).

  [9] 李勇.现阶段安防监控系统的防雷设计要点分析[J].信息通信,2011(05) .

  [10] 陈设存.浅析房地产工程施工中甲方的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42).

  [11] 尹世柱.智能小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09).

  [12] 于大鹏.全数字化智能小区建设方案[J].IB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11).

  [13] 胡俊良.安全防范系统的集成[J].广东科技,2007(01).

  [14] 吴乐南.数字化革命对于智能建筑的影响[J].电信科学,1998(08).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5

  观察2008年,8/16位MCU不论在出货或产值皆有走缓的趋势;除了上半年因油价暴涨,使车厂销售遭受重创影响最大宗的汽车应用外,源自美国2007下半年次贷风暴蔓延至2008上半年的二房危机,也大幅影响了当地区域的白色家电销售。而下半年由雷曼兄弟所正式引爆的金融海啸,更把全球所希冀的年终数位家电换机期待梦想粉碎,使原本被寄望扮演MCU市场支撑力量的消费电子需求大幅衰退。

  然而危机即是转机,在传统4C市场(信息、通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同步走缓下,各国政府及半导体业者,分别透过了政策推导、旧应用加值/新应用开拓、及各项联盟合作之策略行为,希望能为MCU市场开创出另一片新天地。

  二、 产品市场总览

  根据SIA与In-Stat资料统计(见图1),2007年8/16位MCU总出货超过87亿颗,其中8位MCU占总出货比重近56%,16位MCU占总出货则落在35%上下,两者囊括9成以上出货比重,凸显其所扮演之产品主流地位。

  再就产值角度来观察,8/16位MCU占总产值比重仅8成左右,反映两种产品过去以来所面临的平均售价(ASP)下跌压力。以2007年来说,8位MCU ASP已降至1美元水平,16位MCU ASP也落至1.3美元以下,两种产品价差已相当有限,且在产品功能整合与制程微缩持续推进下,更使两者产品单价在2008年进一步下跌,带动8位MCU均价正式跌破1美元,16位MCU均价也逼近1美元水平。

  三、区域市场-政策推导力抗市场衰退

  就区域市场面来看(见图2),2007年以欧洲位居MCU最大市场,除当地仍扮演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国外,欧盟各国在环保法令更新所带动的家电换机需求也最为殷切。

  至于亚太地区,2007年已抛开日本与美国位居第二大区域市场,其中主要比重又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

  (一)中国

  中国方面,早期MCU主要由中央“智能卡政策”所创造的控制芯片市场,现在更进一步延伸至RFID的环境建构,及所衍生的“非接触式感应卡出入管制应用”;其次因应8月北京奥运的安全管制需求,也带动了政府对于安全监控产品的建置需求,激起更多MCU搭载商机。展望未来,可以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尔后其他省份拟相继推出的大型活动,也将持续扮演支撑MUC产品应用的重要角色。

  再者,2008年底所推的出家电下乡政策,由于产品适用范围大幅涵盖了白色家电与数字家电,可望透过政府补贴催生出另一波农民购机需求;最后,3G手机执照的正式发放,也有机会搭配当地独有的山寨机热潮,打造另一波智能型手机的MCU应用商机。

  (二)美国

  在美国部份,除了目前业已实施的Energy Star能源规范、及因应模拟信号终止所推行的STB折价券政策计划,可望带动短中期的3C产品换机需求外,新总统即将上任前所拟定的阿波罗计划,也承诺将于2015年之前让100万辆可充电的插电式油电复合动力车上路,并对洁净引擎进行投资,以使美国车的油耗效率一年得以提升4%。

  而为能鼓励民众购买环保节能车,美国新政府也承诺未来每辆车给予7,000美元的税赋减免额;此外,其所拟推动的生技产业促进计划,也可望促进更多电子医疗器材的采购需求;一旦上述政策能如期落实,将可望带动油电混合车、高效率燃料引擎汽车、可携式医疗诊断装置…等产品所带来之MCU应用新商机。

  (三)欧洲

  在最重环保的欧洲方面,欧盟于2005年底已完成EuP指令与公告,进而在2007年促使各会员国完成立法及工作计划,2008年迄今已陆续公布各项具体实施办法,其中前期规范的14项产品项目(见图3),包含了多项白色家电与空调马达相关装置。

  由于指令对相关产品在“能源效率提升”与“能源消耗减少”进行了严谨的条件规范,虽然对MCU等半导体组件的设计形成了艰巨挑战,但相对而言,新的产品设计需求也反映出新的市场潜在商机。

  以空调设备、洗衣机、干衣机、冰箱四项白色家电为例,总计就消耗了平均家用能源的50%~60%比重,而其中极大部份的耗能源头又多来自于马达。因此如何透过MCU、DSC(数字信号控制器)…等关键组件进行数字马达控制,并搭配相关感测与MOSFET…等模拟组件技术,以达到小型化、低操作成本、高能源效率、高稳定度、高省能…之条件,将成为未来拟布局欧盟市场的MCU业者所必须努力的目标。

  四、应用市场趋势-旧应用之加值+新应用 之创造

  MCU的应用趋势一言以蔽之,即是“旧应用之加值+新应用之创造”。

  (一) 消费电子人性化

  以图4的消费电子为例,前述由政策面推导的智能卡走向RFID加值服务及白色家电的节能化,即属政府所建构的旧应用加值代表案例。而随着经济衰退所激起的“在宅娱乐”商机,也使相关MCU业者开始积极思索如何透过MCU的技术进步使家电更趋人性化。由Wii所成功开启的人机界面应用风潮,已给了不少厂商更多激励,希望藉由在MCU功能及效能的强化,使家用教育学习机、玩具、机器人…等既有消费电子装置,能透过感测、触控…等行为更加理解人的声音、表情,以进行更深刻的互动应用。

  (二)汽车电子节能化

  在汽车电子应用方面,则不再以安全为唯一依归;随着传统能源所剩不多,燃料价格的剧烈波动、及人们对环境关注程度的与日俱增,开始带动个人交通工具逐步走向电子/节能化。为使既有燃油车的燃料效率走向优化,并使成本极小化,以至于由燃油车顺利过渡至油电混合车、进而走向电动车的最终目标,皆有赖于扮演关键角色的MCU逐步提升功能整合及设计效率。

  除安全节能之外,汽车电子同时进行的则是增加更多网络链接(透过标准及互操作性的整合)及多媒体显示应用,为既有MCU增加更多衍生商机。

  (三)医疗照护优质化

  在医疗照护方面,随着老年化与少子化时代的同步来临,带动了预防医学潮流的大行其道,医疗不再只是被动治病,更包含了健康经营(运动、健身)、健康管理(血脂、体脂、温度、血糖测量)、美容医学(韵律、舞蹈)三大范畴,在三大应用范畴下,也衍生出更多随身诊断的可配戴式/可携式医疗器材需求(如计步器、血压计、血脂计…),进而带动更多MCU的发展新商机。

  (四)环境感测智慧化

  在环境感测部份,随着各国政府对于环境能源、国土安全的关注程度有增无减,也促使诸多研究机构及国际大厂开始投入环境感测的产品技术研究。由于传统能源成本下降空间有限,且耗费电力甚巨,为能有效测量、监控、并控制各种能源使用状况,欧美各国已开始研究所谓的无线感测网络(WSN)、先进计量基础建设(Advanced Measurement Infrastructure)、智能型计量器(Smart Meter)…等感测环境及能源之技术,期许有朝一日能透过手机等移动装置,即可随时测量远程能源使用状况(如家中、企业、公共场域之瓦斯、电力流量自动抄表),以随时调整自身能源使用行为避免浪费,而要达成此一环境感测目标的技术当中,MCU同样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五、技术发展重点-需满足智慧化、耐受 性、安全性、连结性各项需求

  综合上述区域政策与应用趋势,可描绘出图5之MCU技术发展示意图。整体而言,因应不同应用市场需求,将带动MCU在功能整合与技术发展的同步并进;首先在嵌入式应用快速崛起下,将带动MCU搭载Flash Memory的比重快速走高,且为满足汽车电子网络链接与消费电子媒体显示需求,MCU也将整合更多CAN/LIN…等专业车用网络标准及显示驱动器组件;而配合3C产品人机接口走向人性化、环境感测走向智慧化、及安全需求的法规化…也将带动MCU整合并搭配更多感测、电容、加密、FPGA…等技术,以达到更高的应用弹性与更快的上市速度。

  简而言之,未来MCU技术上需满足对环境的抗干扰与耐受性需求,并兼顾节能、安全、智能、紧密连结…之各项特性,方能因应未来时代之应用所需。

  六、竞争分析

  (一)厂商版图-产业集中度高

  在厂商的竞争现况方面,图6显示出目前8/16位MCU之国际领导厂商与国内代表业者。整体而言,8位MCU前10大业者市占率近8成,16位MCU前10大业者更高达9成以上,凸显产业集中度极高,对国内投入MCU的业者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就各别公司来观察,Renesas、Freescale、NEC、富士通为汽车应用的领导公司,Infineon、ST则为智能卡应用的领先厂商,Microchip、松下在3C应用占据了大半市场版图,TI则锁定医疗、工业等利基型应用做为主战场。

  基本上各家业者多立基于自身的产品优势做竞争力的延伸,如ST锁定SIM卡用MCU整合自身Flash、手机芯片资源以形成更完整的解决方案;松下则透过自有品牌的PDP TV、DVD播放器/录放机、光驱、DSC、DVR…来确保自身MCU的终端市场,以作为后续研发投入的后盾。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韩系大厂三星近来在MCU领域颇有异军突起之势,主因在于该公司近来积极抢攻各国政府之智能卡标案市场并经营有成。

  整体而言,由于市场需求减缓及部份智能卡应用日趋饱和,使上述大厂相继遇到一些瓶颈,为能保持既有领导级厂商营收规模,上述业者也纷纷开始扩大应用领域,并走出原本领先的区域市场以期突破困境,截至目前也大抵展现出不错的成效。

  对照之下,国内业者因经济规模较小,且以中低阶产品为主,但藉由灵活的产品组合与营销策略也一直有着稳定的表现,包括布局LCD TV应用MCU、整合搭配触控技术、扩大工规应用市场、布局中国消费电子(教育学习机、玩具、白牌3C产品、IP Cam、NB Cam),使相关业者可锁定在既有产品技术优势下取得新兴市场一定商机,并同时避免与国际大厂正面交锋。

  (二)企业策略-联盟合作此起彼落

  除了上述“产品应用组合调整”与“区域市场布局”层面的策略外,为能在景气衰退之际进一步强化体质,各大厂在企业间、产学间、产研间的策略合作也转趋积极(见图7)。

  在企业合作部份,除了ST与Freescale透过协同开发方式,以90nm制程生产车用Power架构MCU产品外,Atmel也在2007年底也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在IP、设计技术与软件能力提升展开合作。另NXP除与Renesas共同宣布扩大NFC用MCU技术授权合作外,也在多所高等院校举办各项创意设计大赛,以为人才培育预作准备。

  而2008年最值得关注的大事之一,即Microchip于年底宣布买下Atmel MCU部门;其背后主要的策略思考,在于扩大市占率(挤进前3大)、强化区域应用布局(抢进欧、亚汽车市场)、加速产品线与技术能量扩充(除延伸应用至touch sensing、Smart Meter…等应用,也同时取得ARM、MIPS架构之32位MCU产品技术)。

  七、结论

  经由以上所述,可以发现随着经济衰退、需求减缓、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迎面而来,反而带给各国政府、半导体业者一个转型契机,藉由对环境能源、消费行为等现象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以便在市况不佳固本培元的同时,积极思索下阶段的机会与出路。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6

  可以预测,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LTE、SoC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将是泛IT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2013年将有哪些技术和市场趋势,请看CHIP的报道。

  下一个大业务诞生

  BYOD流行,重建移动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BYOD意即自带设备,终端消费者自己购买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带到办公室。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根据一项针对雇员BYOD行为和态度的调研数据显示,57.1%的全职雇员都在进行某种形式的BYOD。来自新兴“高成长”市场(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阿联酋,马来西亚)75%的受访者表现出在工作时更倾向于使用自己的终端,而在更为成熟的市场这一数据为44%。

  随着BYOD的流行,企业的IT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企业根据不同的终端用户、应用方向、设备终端、连通性、安全性、中间件和基础设施制定策略,重建移动生态系统,以保证不同身份设备的安全接入、应用自如。

  2013是平板电脑的拐点

  从辅助设备到提高业务效率的工具

  平板电脑的市场占有率很高,但它的商业应用并不广泛。根据IDC的数据,在医疗保健、零售业、银行等行业中,46%的视频业务为平板电脑进行定制开发。也就是说,类似医生通过平板电脑为病人诊断的商业应用,将会更多地出现在平板电脑上。

  7英寸的平板电脑将刺激消费需求。平板电脑的更多使用,将给3G、4G网络带来一定影响,如何应对,恐怕使用Wi-Fi进行数据分流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另外,IDC最近的《2013移动10大预测》报告指出,Windows 8平板电脑将成为实际上的企业平板电脑。当然,要在今后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消费者能够顺利的转型之外,微软还需要渠道的支持,以及为BYOD 客户提供更多的各类应用。

  智能手机之争将迈向高端

  更多LTE终端将出现

  2016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达5.59亿部。与2012年智能手机在100美元以下领域竞争不同,2013年,智能手机的竞争将在高端领域展开,三星、苹果、黑莓,以及Windows Phone 8都将有更多新产品出现,四核处理器将成为主流,更多的LTE终端将出现。

  对于消费者来说,对智能手机的关注将不再仅限于硬件配置,而更多在于由运营商提供的服务和创新。内容和应用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吸引终端消费者的关键因素。

  GSM频谱重新分配

  利用增值服务,带动市场增长

  2013年,LTE必将迎来增长高峰。但部署新的网络既耗时又费力,高清视频等严重吞噬流量的增值服务将用掉大量的网络带宽。如果将现有的GSM 1800 MHz频谱重新分配给LTE,重新利用GSM基站、设备和频谱,既能满足LTE的增长需求,又能减少成本支出。其优点是快速推动收入增长,以增值服务带动市场,加快市场前进的步伐。

  大数据即服务

  风险管控的商业分析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

  根据IDC的市场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大数据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51.4%。从2011年不到1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7亿美元。大数据并非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七八年前,就有数据挖掘,海量数据等技术出现了。随着IT硬件、软件和网络的建设,大数据抓住了快速增长的契机,2013年正是其发力的一年。大数据概念也并不高端和遥远,很多大数据应用离我们很近。比如,美国UPS快递早已开始使用大数据技术远程监测车辆,每年节省几百万美元的开支;2009年,Google通过搜索引擎已经能够预测某个城市会爆发H1N1,这一数据比政府公布至少提前一两周时间;美国安大略理工大学和IBM公司,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早产婴儿的生命体征,用以监测、挽救新生儿的生命。

  数据总体变得很重要。在应用数据过程中,相比数据因果关系,数据精确性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4G牵动电信市场新格局

  牌照未发,投资先行

  据统计,中国移动现有2万多个基站,2013年将有20多万基站。4G的建设将拉动投资,为大流量业务服务提供商、后台服务中心、云服务带来增长机会。宽带建设方面,国内市场基本形成了四驾马车,除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之外,中国移动从2009年开始大力投入宽带网络的建设,2013年将会得到固网牌照。另外还有中国电影网络公司加入进来,大量投资建设宽带网络。

  电子商务社交化

  线下和线上多渠道协同发展是2013年主旋律

  电子商务社交化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网站在自己的页面加上分享链接,把用户的购买行为通过微博分享出去;另外一种是在社交网站上做广告。2013年,在社交网站平台直接开设电子商务商店将是一种趋势。如何将社交电子商务与移动、社交、传统电子商务更好地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多渠道并举,将是2013年的市场主旋律。

  Hadoop成为黑马

  Hadoop将继续赢得市场认可

  Hadoop是基于Google搜索引擎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它利用大量平价的服务器,搭配平行运算架构,以最符合经济效益的方式创造出庞大的运算量。淘宝、百度等公司都把计算放在Hadoop上运行。从2013年,到2014、2015年,Hadoop将会成为市场热点,并在世界各地被应用和发展。根据LinkedIn网站所做的Hadoop技术在世界各地的应用数据分析,北美的Hadoop项目集中度约为59.1%,中国只有4.7%,印度约为13%。虽然中国市场Hadoop的应用集中度不高,但增加速度非常快,很快将成为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7

  杭州市西湖区卫生局下属的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理位置分散,技术力量分布不均匀,在对传统的IT系统进行维护管理、数据备份及故障修复等,给各医院和西湖区卫生局都带来了种种不便。

  为加快推进西湖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西湖区卫生局计划建立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连接区域内所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单位,搭建方便各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综合业务平台。为此,西湖区卫生局采购了大量戴尔服务器,分配给下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初步实施了服务器虚拟化。

  为了进一步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西湖区卫生局计划重点引进一批安全稳定、扩展性好、高度支持虚拟化的存储设备,建设完全虚拟化的信息系统环境,并部署高效的存储和灾备系统,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高效、安全的存储平台。

  西湖区卫生局采用戴尔存储虚拟化整体解决方案,部署了包括戴尔EqualLogic PS6100XV虚拟化存储、戴尔Networking 6224交换机和VMware虚拟化管理软件等在内的诸多设备,构建了高效的存储和灾备系统,并与已有的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完美结合,为西湖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完全虚拟化的IT环境,搭建了高效灵活、高度共享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各医院IT系统的远程集中维护和管理。西湖区采取虚拟化模式来建设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可以方便灵活地对区域卫生应用系统的扩展性、灵活性和安全性进行改进。

  戴尔EqualLogic PS6100XV存储阵列采用虚拟化的横向扩展体系结构,可以支持自动精简配置、自动分层和在线扩展等丰富的功能,同一个虚拟存储池中的硬盘和多个存储阵列之间还可以自动实现负载均衡,使得存储系统的性能可以随容量进行线性扩展。

  戴尔EqualLogic存储系统采用双控制器等多种冗余配置,因此基于它打造的存储平台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此外,单台戴尔EqualLogic存储设备还拥有快照等强大功能,每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EqualLogic存储实现了相互备份,并可随时快速验证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充分确保医疗数据的高度安全。

  依托戴尔EqualLogic搭建的存储平台的故障修复时间和数据恢复时间都不到10分钟。此外,EqualLogic还自带了一系列的免费管理软件,无需人工操作即可完成数据安全备份及故障迁移等,大大增加了管理和维护的便捷性。“从IT管理和维护角度来看,基于戴尔EqualLogic PS6100XV打造的统一存储平台,技术人员只需了解网络便可轻松管理全套系统。戴尔还为我们提供了原厂培训,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存储平台。”杭州市西湖区卫生局信息中心程伟介绍说。

  西湖区医疗信息平台的建设,为西湖区卫生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平台。

  借助此平台,西湖区卫生局建立了共享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可向个人、医疗机构及政府机构等提供各类医疗信息服务,这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医疗服务的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风险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西湖区卫生局还实现了对所有分支机构IT系统的远程统一维护和管理,并可根据定期生成的使用分析报告,及时掌控医疗系统资源分配和使用状况,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医疗资源的调配。

  背景文章PC平台控制权之争

  强者恒强,说的是竞争对手很难给市场上的巨无霸带来威胁,特别是那些占据平台优势的厂商,例外的一个因素是:产业主导技术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PC 40多年的历史中,英特尔和微软在推动PC进步和个人计算普及上功不可没,但它们也凭借着各自在处理器或操作系统上的优势,获取了整个产业绝大部分的利润,从而对平台优势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注解。

  2013年,英特尔CEO欧德宁与微软CEO鲍尔默相继遭遇个人职业生涯的危机――双双被迫提前退休。他们职业生涯悲剧性的结束,并不在于公司业绩不佳。事实恰恰相反,在他们退休之际,这两家公司的业绩都创造了历史新高。

  然而,在他们任期内,由于产业主导技术已经切换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从而导致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个人移动计算市场,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崛起,并且创造了苹果这样的新贵:2011年第四季度,苹果的收入和利润就分别为463亿美元和131亿美元,而同期整个微软公司的总收入和利润分别为209亿美元和66亿美元。

  对于微软和英特尔而言,挑战不仅在于用户从PC市场大规模迁徙到智能终端市场,两个PC平台上的巨无霸,如今却成为智能终端市场的追赶者;而且它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新市场的游戏规则。

  风为什么刮向移动

  从产品形态上看,计算技术历经主机、小型机和PC之后,正在走向移动智能终端。而从应用上看,则是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的过程,从只有极少数公司用得起的主机,到今天人手不止一台的智能终端。从市场上看,王安、DEC、康柏、SUN等曾经的市场霸主,如今已不见踪影。

  对此,演化经济学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演化经济学借助于生物学演化的观点,动态地看待技术进步如何作用于社会,从而得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5次增长的长波是由水力、蒸汽、电力、内燃机和信息技术等5项主导技术驱动的。主导技术的颠覆性不是体现在其诞生之际,而是在其扩散过程中。换句话说,主导技术的市场颠覆性与其扩散速度和范围正相关。

  回顾计算历史,小型机替代主机和PC替代小型机,成为计算市场的主流,凭借的不是计算性能上的优势,而是将计算技术扩散的能力。

  然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之所以成为产业新的主导技术,是因为云计算所拥有的强大的计算能力得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扩散到更广阔的范围。因此,与以往计算市场主流产品的替代不同的是,这次移动智能终端对PC的更替,不仅扩散速度更快,扩散的范围更广,而且,计算性能更强。因而对原有市场的颠覆会来得更强烈。

  云计算把移动智能终端当做客户端时,强大的性能便叠加在扩散过程中,只不过因为过去苹果与谷歌这两家平台厂商过于强调智能终端在消费市场的用户体验,从而冷落了智能终端在商务领域的应用。

  总结PC取得非凡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开放性,也可以归结于规模制造的经济效益,但从用户角度看,PC的成功在于它所具有的个人通用计算平台属性,不管人们从事何种工作,PC都可以帮到他们。PC的通用性,使得计算技术的扩散范围呈几何级数扩大。

  移动智能终端,被苹果和谷歌定位在消费电子市场是不准确的。那种人为地将计算设备定位为家用和商用的做法,实际上是承认上下班路途中无法计算的一种传统的划分方式。当移动互联网填补了这段计算空白后,也就填平了消费和商用的鸿沟。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顺应BYOD(自带设备上班)的趋势。据甲骨文透露,公司在研发上已经把移动作为最高优先级。随着IBM、甲骨文、SAP向云计算转型并在移动客户端发力,移动智能终端覆盖消费与商务市场的通用性将会充分显露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手机由于屏幕所限,限制了一些图形图像方面的应用,因此,从通用性上看,平板电脑才是标准的个人移动计算平台。

  PC与移动模式之辩

  在这场由“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主导的产业变革中,很大程度上说,商业模式的改变才是对微软和英特尔最大的挑战。

  这两家公司要人有人、要技术有技术、要钱有钱,但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上就是有劲儿使不出来。究其原因,是市场规则变了。

  PC市场性能为王,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芯片制程的改进,而标准芯片的规模化生产,摊薄了英特尔每年在半导体工艺制程和设施上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而在工艺上落后的AMD,只好用价格战术,而其原本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因此,很难分摊在半导体生产设施上的投入,这种恶性循环,使得AMD多年来一直活得很辛苦。据IDC调查,2009年,英特尔和AMD分别占有处理器市场份额的80.3%和19.2%,但当年英特尔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为375.9亿美元和52.9亿美元,而AMD当年营收58.1亿美元,却亏损31.3亿美元,在连续亏损3年后,AMD不得不剥离了半导体制造业务。

  而移动智能终端强调的是体验,必定是以功能为先。而ARM以处理器内核授权生产的方式,满足了苹果、三星等有实力的整机厂商根据用户需求自行设计处理器的需求,加之台积电等代工产业的发展,也使得高通、联发科等Fabless(无生产设施)企业得以在市场上推出标准化的处理器平台。

  在PC市场,英特尔通过包揽设计与制造全过程的垂直整合制造(IDM)的商业模式获取巨额回报,而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上,IDM模式被拆解为内核授权、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等多个环节,当然,收入和利润也被分散于这些环节。

  如此一来,ARM的年收入还不足英特尔一周的收入多。然而,对英特尔最大的挑战在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平台控制力已经从PC时代的处理器,上升到操作系统层面。英特尔要想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有所作为,必须“染指”操作系统平台。

  对于已经与谷歌、苹果一起成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前三名的微软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迅速缩小与谷歌和苹果相去甚远的市场份额,进而逐步蚕食苹果和谷歌的市场。多年的征战,使得微软深谙“平台为王、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在PC市场上活得滋润的只有Windows,没有苹果的MacOS,更没有Linux。而移动操作系统平台即便能容得下3个生态系统,但老三的日子能好过得了吗?

  具体而言,微软恐怕就要放弃过去依赖软件授权模式、躺着也赚钱的“生活方式”。

  免费:微软手中的王牌

  要说没有技术前瞻性,那真是冤枉了微软和英特尔。早在2010年,微软就推出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Pocket PC 2000,多普达在2002年8月便在北京了基于微软平台的触摸屏智能手机,比苹果第一款智能手机iPhone的销售早了近5年。2002年微软联合多家PC厂商推出Tablet PC平板电脑,比苹果的iPad早了8年。

  但是,这两款产品却均生不逢时。2002年,2G还是移动通信的主流,且数据通信资费居高不下,因此微软智能手机只是一个通话平台而非移动计算平台,而iPhone的成功是以移动计算平台替代语音平台。同样,微软的Tablet PC只能说是在笔记本电脑的基础上增添了笔输入功能并适度减轻了重量,但Tablet PC的重量、续航时间以及操控方法均无法满足用户移动场景的需求。

  同样,微软在2000年便提出基于Web服务的.NET战略,并给出了10年内消除盒装软件的时间表。Web服务就是今天的软件即服务(SaaS)。第二年,谷歌的命根子搜索专利PageRank刚刚获得授权。

  在当今最火爆的移动智能终端和云计算领域,微软可谓“起个大早,却赶个晚集”。究其原因,一是长时间称雄PC平台,养成了相对简单的升级换代思维定式,对新技术的商业价值缺乏洞见。最典型的例子要数微软首席技术与研究官蒙迪,2011年3月代表微软在澳大利亚演讲时表示,不能确定在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之间还有平板电脑存在的空间。本报当即以《通用计算:平板电脑的威力所在》一文与之商榷。

  第二个原因是纠结于软件授权模式,让Windows和Office放弃躺着也挣钱的授权模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不可能。而到了微软重返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后,其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但偏偏这个时候,在2011年底却从微软传出要将Office移植到苹果的iOS平台上,并且表示,当年微软将Office移植到苹果台式机上也没啥问题。拜托,当时苹果的份额不足5%,自然不会对Windows平台构成威胁。但现在的情况是,微软在智能终端平台上的份额还不如当年的苹果,把Office移植到苹果上不就弥补了苹果iOS在商务应用上的短板吗?

  如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乔布斯重返苹果后推出的广告中,用“只有疯狂到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变世界”,表达对特立独行的人的尊敬和渴望。然而,微软在这方面却犯下了大公司的通病。如果2005年加盟微软被誉为盖茨接班人的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兹得到重用,微软的云计算或许就跟现在不一样了。而在此之前,如果微软能够容忍热衷于机器人的技术极客安迪?罗宾,那么谷歌可能会有自己的操作系统,但绝不可能是安卓。因为罗宾被微软辞退后,再次创业并开发出安卓操作系统,2005年,谷歌收购安卓。

  时至今日,微软手中还只剩下一张王牌。得益于与苹果等公司联合对北方电信专利的收购,微软在移动通信市场布下了密集的“地雷”,手机厂商按照出货量的不同,每部安卓手机要向微软支付最高达到20多美元的专利费。有趣的是,微软在安卓平台赚的钱比谷歌还要多。

  当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迅速步入市场成熟期后,成本就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在利润趋薄已成市场趋势下,大多数手机厂商难以承受平均十多美元的专利成本。如果微软将自己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WP)免费的话,无疑能让大批手机厂商回心转意。由于这些专利是绕不过去的,对整机厂商来说是固定成本,谷歌再有钱也爱莫能助。

  当然,苹果对中国客户的傲慢,以及苹果中国客户把简陋当做简约的心态,也会有助于微软蚕食苹果在中国的份额。

  免费是微软迅速壮大WP市场份额,并颠覆现有市场格局的王牌,也是最后一张牌。出这张牌的前提是对诺基亚的定位进行承诺,毕竟手机厂商押注WP平台后,它们时刻担心的是在这个平台上身家性命是否会受到威胁。

  安全:英特尔的杀手锏

  在对智能终端市场的尝试上,英特尔与微软一样也扮演过先驱者的角色。2002年5月,英特尔在IDF(英特尔开发商论坛)上提出“扩展摩尔定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PC市场成功的范式扩展到移动通信领域,从而在移动通信市场再现PC市场的辉煌。

  从通信产业趋势上看,随着3G时代的来临,数据通信迟早会替代语音成为通信的主要内容,而数据是计算厂商的拿手好戏,因此,计算技术迟早会称霸移动通信领域。如今这一趋势已经得到证实:作为计算厂商的谷歌、苹果和微软已经包揽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三甲,而昔日移动通信领域的巨无霸摩托罗拉、诺基亚作为实体已经不复存在。

  应该说,英特尔对趋势的把握还是准确的,但在产品实现上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除了与微软一样,它在智能终端市场爆发的时间窗口还没有来临之前,就大规模进军通信市场。在遭遇市场挫折后,英特尔在2006年宣布退出通信市场,并贱卖了此前耗资超过百亿美元收购的通信领域的资源,倒在了苹果iPhone引发的智能手机市场爆发的前一年。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英特尔试图将PC硬件市场的开放模式复制到智能终端上,殊不知这两个市场的特点截然不同。移动市场特别是智能手机市场,对产品的重量、厚薄、续航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且由于使用场景不同,智能手机对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手机横扫手机市场下,诺基亚的功能手机之所以还能生存,是因为诺基亚手机的品质为其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功能手机原本就是嵌入式系统,采用嵌入式处理器带来的好处是体积小、功耗低、可靠性高。特别是智能手机崛起时,也正是半导体产业中片上系统(SoC)技术走向成熟之际。所谓SoC,指的是由于集成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电路功能被集成到一个芯片之中。利用SoC技术生产的芯片在体积、功耗、可靠性乃至成本上满足了智能手机的需求。而PC市场上整齐划一的标准处理器难以满足移动市场用户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实现SoC的前提是要有包括了处理器内核、图形处理器内核以及其他功能电路模块等在内的各种IP核(知识产权核)的第三方供应商如ARM等,以及支持这些IP核的代工企业如台积电等。

  显然,英特尔要想进入这一领域,必须改变其在PC市场的商业模式,变通用处理器为定制化。事实上,英特尔两年前已经宣布,从22纳米以后,将不再生产盒装处理器。无疑,这在服务器市场上是一次重大的产品创新,以至于去年夏天,IBM也宣布开放其Power处理器内核。

  但在移动处理器市场上,英特尔不大可能像ARM那样对外开放IP,那样做挣的钱太少了,很大的可能是利用自己的设计和生产设施,为大客户定制化生产处理器,以便获取处理器设计和生产环节的全部利润,但这势必造成与提供智能终端处理器平台的高通公司直接竞争,但高通挟大量通信专利之威,英特尔胜算几何,尚无把握。

  英特尔要想牢固地占据移动市场,就不能回避操作系统,如果英特尔在操作系统上无所作为的话,就不可能对移动市场施加影响力,毕竟,移动市场的控制权取决于操作系统。

  当移动市场的信息安全问题超过PC,并且日益严重时,英特尔控制移动平台的机会就来了。事实上,英特尔在安全上早有储备,2009年英特尔控股嵌入式操作系统翘楚风河公司,2010年英特尔耗资76.8亿美元将全球最大的安全厂商McAfee收于麾下。

  这里不妨做一个推测:将McAfee的安全算法做成引擎嵌入到芯片中,然后再与风河的操作系统相互优化,打造一个从芯片到操作系统的安全计算平台。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况且,英特尔有世界上最好的半导体技术、最好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最好的嵌入式系统技术。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篇8

  关键词:大数据;贵州;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2.002

  产业层次决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传统产业支撑的经济方式增长乏力,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合理的产业升级可以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因此,必须不断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国内一些发达省份已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贵州省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如何利用大数据兴起的机遇推动贵州省产业优化升级,成为贵州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贵州省及国内外大数据发展概况

  大数据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信息增长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形态。其概念最早是由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来的。2008年末,“大数据”得到美国部分计算机科研人员的认可。2012年3月,美国政府在白宫网站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并于3月22日宣布投资2亿美元用于“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我国大数据起步也比较早。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就提到要大力发展以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挖掘为核心的信息处理技术。2013年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将业务延伸到大数据产业,2013年也成为中国大数据发展的起步之年。2014年政府首次把“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8月,国务正式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具体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

  贵州大数据发展开始于2014年。2014年3月,贵州省在北京举办了“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吸引北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到贵州投资或开展合作。之后,贵州建立了数据中心、呼叫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云上贵州”、大数据博览会等平台,大数据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都、中央网信办批准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贵州大数据发展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经过两年的发展,2015年,贵州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已达到2000亿元,已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2 贵州省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第一产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贵州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由于平地少而且地貌性缺水,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经济收益低下,农产品主要为粮食、油料、烤烟、肉类、水产品等,其中粮食作物所占比重较大,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特色商品农业不发达。2015年贵州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640.61亿元,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仅为6.0%。

  2.2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业结构也于2010年完成了向“三、二、一”模式的转变。但由于发展条件的限制,产业类型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征,工业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在国民经济中,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酒、冶金等6个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电力、煤炭行业是贵州传统的支柱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深加工产品业还很薄弱(见表1)。

  以原材料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模式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首先,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贵州本地多为资源型产业,这类企业对技术依赖性不强,企业在科研上普遍投入不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生产的产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面临价格下滑、产销率低的难题;其次,产业链短,产业配套能力差。由于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零部件的配套服务企业少,生产成本高影响了吸引投资的力度;最后,名牌产品少。已有的名牌多为发育程度低的药类、食品、酒类产品,品牌经济效应尚未显现出来。

  2.3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对贵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2015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714.12|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4.9%,比2014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49.0%,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而且高于第二产业45.0%的贡献率。较快的增长速度并不能掩盖产业内部结构的缺陷,贵州第三产业虽然比重较高,但第三产业主要靠传统服务业和较发达的旅游来支撑,金融保险、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

  3 大数据在贵州省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大数据蕴含着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等各要素创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大数据的意义不在于掌握、储存了多少数据,而在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处理,让数据像其他要素一样进入市场,与其他产业融合迸发出更大的价值。

  3.1 第一产业

  由于地形、光照及灌溉条件的限制,贵州农业发展一直较为粗放,经济效益也不高。大数据技术为贵州发展精准农业提供了支撑。农业生产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有特定要求,而大数据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细致评估,并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打药、灌溉和田间作业。大数据可以贯穿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除了给农户种植什么作物、用什么种子、什么时候种植、如何管理提供决策外,大数据还可以让农户及时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并根据市场趋势做出预测和反应,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避免不必要的市场损失,达到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

  3.2 第二产业

  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方向转型,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数据将有效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的采购、工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数据的收集,质量体系的监督,库存产品的跟踪和销售,无不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此外,与传统的标准化生产不同,现在客户在产品设计上日益趋向个性化,大数据技术能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市场调查和客户的反馈,以定制化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3.3 第三产业

  近年来,贵州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但信息技术运用并不普遍。在大数据时代,贵州各行业将通过这项技术提档升级。在商业领域,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市场信息和消费者需求,根据消费者的点击量、浏览量、购买量、兴趣点等信息,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在医疗领域,贵州本地医疗条件还比较落后,可以利用外地优质医疗资源开展远程医疗,让贵州的老百姓享受到国内最优质的医疗。在医院,医生可以为病人建立电子档案,把患者诊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储存起来供以后调用;在教育领域,可以让老师更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心理数据,使教育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创新;在金融领域,银行可依据个人数据(收入、消费、兴趣、风险偏好)和企业数据(生产、流通、运营、销售)对客户进行画像,在客户画像的基础上开展精准营销和风险管控。

  4 推进贵州大数据与产业发展融合的建议

  当前,贵州省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大数据发展需要其他产业支持,其他产业也离不开大数据。因此,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大数据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推进促进大数据与其他产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4.1 实施“互联网+”工程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当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因此,在“互联网+传统产业”的基础上,要创造出“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大力推进政务、民生、经济等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积极实施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O2O平台等云应用系统建设,以大数据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政府。通过各行业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全省的创新水平和发展效率,进而也进一步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4.2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和经济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一样,大数据发展也需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管网、无线基站、中继设备、各级机房以及配套的电源、建筑等设施。贵州已有的信息设施明显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地方甚至还没有做到网络信息覆盖。大数据产业需要在诸多信息点采集海量数据,数据结果也要及时反馈到用户。因此,发展大数据首要工作就是完善大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的同时,多方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通过不断完善传输网和信息节点建设,打造可靠、安全、大容量的传输线路,提升全省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4.3 培养和引进大数据人才

  人才短缺是贵州发展大数据面临的主要难题。首先,大数据兴起时间不长,国内大数据人才储备不足,处于欠发达地区的贵州在“引智”方面并无优势,同时又面临国内其他大数据基地激烈的人才争夺。其次,大稻菪枰掌握数学、统计学、数据分析、计算机编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贵州省内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少,人才培养需一定时期的探索。因此,贵州要坚持本地培养和外部引进的方针,依托贵州大学等高校的大数据、物联网、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大数据人才,并努力从外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引进人才,聚集一支掌握大数据研究、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唐德淼.产业优化升级视角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4):6366.

  [2]王礼全.贵州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产业,2010,(6):4445.

  [3]曾宇.大数据与区域经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