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关于西方艺术史的电影?

  美术 音乐等方面

  假期也不一定就要出去玩儿,也可以在家看看电影嘛。小撰来列一个片单,看过的会说一点点感想,没看过的就提供豆瓣和IMDB评分做参考,希望慢慢的补完。

  放的全部是非纪录片,是对艺术家生平有改编过的影视作品。

  按历史线排列好了~

  达芬奇的一生 La vita di Leonardo da Vinci (1971)

  很老的片子了,但整体很古典,尽力还原着古时候的氛围。达芬奇传奇的一生自不必多言了,个人认为很值得一看。

  格列柯 El Greco (2007)

  IMDB 6.6

  卡拉瓦乔 Caravaggio (2007)

  要说生平的狗血程度,能和梵高伦勃朗这类火出圈的艺术家一拼的也就是卡拉瓦乔了,关于他的电影有好几部,最推荐这一部,别称《一代画师·卡拉瓦乔》。男主和身边伙伴形象神一般的还原了画里的场景,不得不佩服演员的选择和化妆灯光布置的精妙。

  夜巡 Nightwatching (2007)

  豆瓣7.2

  IMDB 6.5

  伦勃朗传 Rembrandt (1999)

  豆瓣7.9

  IMDB 6.4

  透纳先生 Mr. Turner (2014)

  基本重现了19世纪中叶左右英国艺术活动的原貌,社会运转模式发生巨变的国度,意识形态上却没有跟上先进工业的脚步,处在时代大矛盾下的艺术家们在此奋力挣扎着。透纳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他自然无法逃脱大环境的约束,在现实与信念之间,他选择了涂上自己的颜色。

  我与塞尚 Cézanne et moi (2016)

  豆瓣7.6

  贝尔特·莫里索 Berthe Morisot (2012)

  豆瓣6.9

  看海报就知道……即便莫里索是印象派中不可或缺的女艺术家,但说起她来还是要说和马奈的那些绯闻……有些不爽

  高更传:寻找天堂 Paradise Found (2003)

  但更广为人知的高更生平还应该是这个:

  月亮和六便士 The Moon and Sixpence (1942)

  豆瓣8.1

  劳特雷克 Lautrec (1998)

  IMDB 6.7

  莫迪里阿尼 Modigliani (2004)

  莫迪里阿尼,毕加索,于特里罗……这些现代主义时期在巴黎活动的艺术家们都出现在了这部片子中,这部影片在刻画人物上面还是有一些单薄,但可以理解为想要借由莫迪来展开当时巴黎整体艺术活动状况,对单独的人物描绘上就只能用比较单一的笔墨了。

  夏加尔与马列维奇 Шагал-Малевич (2014)

  豆瓣7.4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 Egon Schiele: Tod und M?dchen (2016)

  豆瓣7.6

  无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 (2018)

  不能算是完全的艺术家电影,剧情和理念本身太优秀了。主人公的原型是里希特,但我个人更加有印象的是这个有着博伊斯影子的教授

  弗里达 Frida (2002)

  豆瓣8.7

  波洛克 Pollock (2000)

  豆瓣7.5

  IMDB

  想到再补充~

  关于西方艺术史的电影有很多,我在这里先推荐一些。(附影片链接)

  一、《夜巡》

  这部影片讲述了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浪漫情事和职业生涯,并着重讲述了他的代表作《夜巡》的创作过程。伦勃朗一直是上流社会的肖像画家,他拥有接踵而至的订单,美满甜蜜的爱情。直到1642年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小儿子不久去世,生活开始大转折。随之而来的是因为为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画家创作的集体肖像《夜巡》又被顾主告上法庭,使伦勃朗蒙受了事业上最重大的一次挫折。此后他的事业开始衰落,他开始陷于债务之中。人世沧桑、人情冷暖......

  影片的特别之处在于十分细致地讲述了《夜巡》的创作过程,因为《夜巡》画面内容的含义一直被学术界所讨论,观点不一。影片在基于历史的基础上对《夜巡》进行了重新的演绎,用颇具戏剧性的讲述方式让画家成为了一个颇受社会争议的焦点人物,影片画面的舞台感相当浓烈,以“视觉狂人”著称的导演格林纳威再次强调了“画面”对电影的重要意义,“对我来说,画面就是电影的生命。”除了画面,《夜巡》中音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格林纳威说:“在我看来,离开了音乐衬托的电影是贫瘠的。”

  无论是影片特别的叙事方式还是对画家艺术创作的表现,都值得一看。

  电影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3UZLP5-kRKxUysmebwyIw

  提取码:uywo

  二、《戈雅之魂》

  影片是关于18世纪西班牙艺术家戈雅的传记电影,讲述了西班牙最著名的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为拯救美丽少女伊内斯,与西班牙修道院激烈对抗的故事。戈雅是18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画家,专门为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绘制肖像画。当他得知自己年轻美丽的模特伊内斯蒙冤入狱,在宗教裁判所受尽严刑拷打时设法营救,却屡屡受挫,最终郁郁寡欢,绘画最终也演变成“黑色风格”。

  正如《中国新闻周刊》对影片的评价:《戈雅之魂》对戈雅描绘的笔墨其实很少,其实正是这些对戈雅以外事件的讲述,才真正让观众贴近了戈雅的心灵,感受到那些“黑色绘画”是多么的亲切而隽永。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在影片的结尾处很好地表达了戈雅对人类的非理性思考,三段动人的音乐配以戈雅三种风貌的作品,让该片成为接近戈雅灵魂的一部优秀作品。

  电影女主角伊内斯由娜塔莉·波特曼扮演,表演极具张力,看似不羁却又相当优雅的气质也成为一大看点。此外,电影多出场景都是在西班牙的皇宫实地拍摄,观看影片也可以一睹西班牙皇室风采。

  电影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XgiF0zNbAEcwJpeGbLL8Q

  提取码:mbpd

  三、《透纳先生》

  影片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翰·透纳充满创作激情的人生经历,他曾经因创作手法过于先锋而备受诋毁,然而透纳视绘画创作为生命,一生佳作累累,去世之前仍然坚持着创作。影片围绕透纳人生的最后25年展开,情节平常,剧情简单,建立起了透纳生前与家人、朋友和对手的关系网络。透纳的扮演者蒂莫西·斯波成功地展现了艺术家神秘的气质,他还为此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学习绘画。片中的外景选择和内景的重构都用了十分心思,不单参照和反映了透纳画里的境界,也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气氛。

  《透纳先生》是英国导演迈克·李继《又一年》杀入戛纳主竞赛单元后,四年来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也是他创作史上少见的人物传记片。

  电影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TAo5qrE9Qv-NnJhTDdWkw

  提取码:rvzu

  我整理了比较全的艺术史的电影的笔记

  你们可以看看 也可以用刷题软件的记忆卡片去记忆一下

  西方电影史 · 氢刻

  我自己整理的记忆卡片 感觉还不错 可以多看看

  好好加油哦~!电影史发展概述电影的发明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视觉滞留现象、1830年代诡盘、走马盘等视觉玩具、1960年代后理论--心理认同

  电影发明过程照相术1838达尔盖银版照相法---摄影术的诞生

  活动照相术1872年英国人爱德华·穆布里奇---最早将摄影术运用到连续摄影,24架照相机拍马、1882年法国人马莱发明摄影枪,一秒12画面,左轮手枪间歇原理

  爱迪生电影视镜1889年发明以赛璐璐为片基,透明长条,柔软且凿有空洞的胶片。1894年在狄克逊协助下发明电影视镜---外形大木柜、每秒46格循环放映,一次只供一人观看。

  卢米埃尔活动电影放映机在爱迪生的发明基础上,缝纫机间歇运动,放映机的抓片机构,解决胶片间歇性通过放映机片门问题,可拍摄可放映,有手摇把柄。1秒16格1895.12.28--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第一次售票公映---电影的诞生日《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

  拍摄电影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火车进站、警察游行、出港的船等)政治文化新闻实景(耶路撒冷教堂、代表们登陆、一艘新船下水等)家庭生活情趣(婴儿的午餐、钓鱼、猫的午餐等)劳动及工作生活场景(工厂大门、水浇园丁、消防员等)、

  电影成为艺术电影艺术的诞生美国爱迪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黑玛丽--固定摄影机拍摄杂戏团表演1895年卢米埃尔发明活动电影放映机---纯客观记录,现实主义,固定视点单镜头。科学家而非艺术家乔治·梅里埃 --没有脱离戏剧的束缚。产生早期蒙太奇意识,进行镜头组接。戏剧和魔术爱好者,把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电影魔术试验停机再拍--贵妇人的失踪,多次曝光、合成照相、溶入溶出淡入淡出等、移动摄影等成为电影特技的一种表现成立明星制片公司、建造摄影棚、摄影师工作室和剧院舞台结合、制片厂效仿的模式-银幕即舞台观念魔术片:《贵妇人失踪》(停机再拍)《橡皮头人》(移动摄影)《音乐狂》(多次曝光)排演的新闻片:最早纪录片--《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德莱弗斯案件》--第一部长片神话故事片:创造多幕剧。《灰姑娘》、《小红帽》等科幻探险片:电影史最早科幻片---《月球旅行记》1902年。梅里埃登峰造极之作---将科学与魔术、现实与幻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乐队指挥视点:固定不变的最佳观众席视点,摄影机对着舞台,取景框就是舞台画框,演员也还是和在舞台上表演,甚至还向观众鞠躬,保持舞台表演意识。

  美国埃德温鲍特---1903年《火车大劫案》形成完整叙事、时空交叉剪辑法。仍没有脱离戏剧的框架。美国大卫格里菲斯1915《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形成贡献:改变了电影的构成单位--由单视点场景段落变为镜头、脱离戏剧的羁绊、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叙事技巧

  法国电影--- 前期1895—1918,法国是电影界的王者,电影工业第一个辉煌时代卢米埃尔、梅里埃、百代电影公司、艺术影片公司百代经营思想1.电影企业与金融资本联合。2.垄断电影资料。3.建立庞大摄影基地。4.研究观众情趣,有的放矢。5.聘请电影专家。6.造就电影明星--世界银幕史第一位影帝马克思·林戴,喜剧大师百代电影公司使法国成为早期世界电影生产和输出第一大国。

  艺术影片公司--拉菲特兄弟,后被百代吞并1908年《吉斯公爵遇刺》--采取较为严肃的态度,宗旨是利用电影发扬光大舞台剧舞台剧改编:《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等

  一战后失去电影界的领导地位,美国趁虚而入,资金匮乏,百代濒临倒闭,此时法国社会思想和文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电影界也酝酿着先锋派运动。法国印象派 以路易·德吕克为中心,阿贝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普斯坦、马塞尔·莱皮埃等人组成法国电影印象派来自于印象派绘画,特点:不注重影片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德吕克主张专门创作电影剧本,认为电影应当和其它艺术区分开来,尤其是文学和戏剧。上镜头性:法文为,由照相和神采两个含义组成.前者体现电影的客观逼真性特性,后者体现由光(电影技术)带来的神奇的美的艺术特点.孕育着写实和诗意的含义。求电影工作者要在作品的题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寻找真正符合电影的题材和电影的表现手段。指电影工作者应当通过电影的特殊手段使被摄物体或人物上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感觉。镜头性”应包括四个主要元素:装置、照明、节奏、假面(指演员)。第一个剧本---《西班牙的节日》,由谢尔曼杜拉克导演,印象派第一部作品

  莱皮埃---最在意镜头效果上,典型的印象主义《黄金国》1921---开辟了法国默片完全成熟时期

  冈斯---最富有创造性的印象派导演《车轮》--创造了加速蒙太奇手法,产生了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拿破仑》1927年---大量主观镜头,最伟大的创造是三面屏。

  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爱普斯坦---《忠实的心等》1924年,德吕克去世,印象派告一段落,随之先锋派,印象派电影实质是对法国20年代现实生活一种直率的感觉方式和表现方式。

  法国先锋派--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借用现代主义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纯电影 法国立体主义画家费南·莱谢尔---《机械舞蹈》、表现物体和齿轮舞蹈的影片特点: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独立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物体与机械的运动,以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可看见的音乐。

  达达主义电影---颠覆和破坏,颠覆资本主义社会既有的道德宗教政治传统,破坏一切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底自由。画家得意之作: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嘴唇上加上两撇胡子。雕塑杰作:倒置过来,摆在展厅里的小便池。特点: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表现出达达主义艺术家强烈的愤世嫉俗、反叛西方传统价值观念的精神《幕间休息》1924雷内克莱尔荒唐的杰作,没有情节,由一系列充满幽默感的即兴笑料汇集而成、离奇古怪的隐喻、惊人的效果和故作神秘的手法。以幽默荒诞等隐含方式讥讽了资产阶级礼仪习俗、风尚和文化。

  超现实主义电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试图将无意识片段、梦境、心理变化、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并作为首要任务。特点:无完整故事、旨在形象化表现梦境和潜意识、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严重的失落感,饱含对生活的不满和嘲弄谢尔曼杜拉克女导演---《贝壳与僧侣》1927路易斯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1928 --精神分析学解释:恋爱和性欲收到了资产阶级的教育的束缚超现实主义先驱劳特雷阿蒙:一个雨伞和缝纫机在手术台相遇,也是一种美。布努尔艾《黄金时代》1930象征和譬喻手法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用,超现实主义以此片而告终

  先锋电影在对电影美学探索、实验、革新运动上具有积极意义和丰富成果,对画面形象和影片节奏探索促进了蒙太奇理论特别是表现性蒙太奇的发展失败之处在于脱离广大群众,标新立异走向了极端,无法延续下去。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由于经济大萧条,严峻的社会现实使电影作者不得不关注生活。下层人民的生活、表现真实图景同时具有某种诗情画意,给观众诗意的满足。多使用长镜头和深焦距雷内克莱尔30年代与自己对默片的极端推崇的自我和解《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自有属于我们》《七月十四日》这些硬盘被国际影评界评为法国电影的最高峰,其中表现出的幽默感和精炼笔法被指为具有典范意义的贡献中途去往好莱坞,与其格格不入,成为严厉的批评人

  让维果---以严肃的社会题材向平庸电影挑战的第一位导演,英年早逝纪录片《尼斯景象》1929对比表现、突出社会不平等、鲜明的社会倾向、讽刺贫富悬殊。法国第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纪录片,《塔利斯》1931《操行零分》1933悲惨童年时代留下的心灵创伤折射,因其反社会性被禁映,二战后,几乎成为表现反叛精神的新约全书。《驳船亚特兰特号》1934以驳船为象征,构成资本主义喧嚣生活对立的宁静世界,充满诗意激情和人生哲理。写实、抒情、虚幻等手法,诗人气质和电影语言能力,预示着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

  1952法国设立让维果奖,戈达尔和夏布罗尔获得该奖项,新浪潮工作者把他视为精神导师

  叙利恩杜维威尔《同心协力》1936《逃犯贝贝》1937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典型地表现了绝望的悲观主义情调又称为黑色现实主义。

  马塞尔卡尔内----更善于表现人的心理,特别是对悲观人物的描写《雾码头》1938充满灰暗,压抑和悲观的气氛,对环境进行了诗意的表现卡尔内的影片一般表现善恶斗争,其中好人在那个社会总要受到残害,但好人会反抗,反抗社会制度

  法国写实主义电影大师---让雷诺阿世界电影史做出巨大贡献,总结前人与同代经验、确立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形成系统的xxzydy语法创作实践为安德烈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提供了论证,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现代电影观念的建立做出贡献1931《母狗》标志雷诺阿创作新阶段开始。现实主义、社会分析、巴黎平民区生活景象、景深镜头,同期录音,改变自己以往、深焦距、艺术生涯的转折作品,确立写实主义风格

  1935《兰基先生的犯罪》法国诗意现实典型代表作歌颂普通群众的联合团结,饱含深刻意义,富于哲理的故事片

  1937《幻灭》让雷诺阿重要作品矛盾的思想,以和平主义者,构建世界大同的理想,作为写实主义者,意识到人性的羁绊,实现大同的巨大局限,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人类困境这一思考风格朴素,类似纪录片,运用景深镜头、长镜头并结合移动摄影、造型感的视觉形象

  1939《游戏规则》讽刺资产阶级生活状态及其价值观念的喜剧片写实风格、但更为诗化 ,运用隐喻和对比表现对于濒临崩溃的欧洲社会的深刻感触和强烈焦虑

  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1965左右基本结束产生背景战后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和青年人的反抗心理密切相关、深受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把人的存在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理论主张大多数是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主编安德列巴赞是新浪潮导演的精神之父,四大主将: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里维特推崇创作个性,较为一致的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美学观念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巴赞将电影与各种艺术比较:电影和任何其他艺术相比都更接近生活,更贴近现实,纪实性是电影的第一本性,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并非环环相扣,起承转合安排好的, 而是往往由一些松散,没有主次的事件串联起来的。巴赞纪实美学反对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

  作者电影观念---阿斯特吕克提出:“自来水笔式电影”理论,主张摄影机和作家的笔一样由作家自我控制,必须具有自我个性特吕弗明确提出作者电影观念:电影较之小说更具有个性,像忏悔,像日记,是属于个人的和自传性质。1.具备起码的电影技能、2.必须表现出导演的个性且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揭示其风格特征、3.电影必须有某种内在含义,使用的素材必须体现特征,且特征贯穿于整个作品中戈达尔特吕弗等人的创作亦如理论一样与他们个人经历及精神气质十分相像。

  创作特点最大特点即是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XLC电影不再以制片人为中心,强调导演主导地位,制片口号:拍电影制作不重要,成为制作者才重要打破了由格里菲斯以来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结构方式,无逻辑事件组合代替和打乱情节结构为了打破好莱坞梦幻机制,大胆革新电影语言、编导合一、即兴发挥,摄像侧重照相本性和纪实美学,利用自然背景和光效,手提摄影,跟拍,抢拍,长镜头等剪辑上打破传统,跳接和快速剪辑取代淡入淡出等手法,特吕弗和夏布罗尔等人发挥长镜头叙事纪实性

  主要导演及其作品让吕克戈达尔---新浪潮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现代电影语言的革新有巨大贡献创作思想混乱,常前后矛盾。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创作高峰,深受存在主义影响,主体和特征有鲜明的存在主义特征《卡宾枪手》《疯狂的皮埃罗》《我略知她一二》1959《精疲力尽》可以说是对存在主义的一种形象化图解,人生荒谬性和行为的无逻辑性充分体现。通过主角混乱的生活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崩析和痛苦绝望1967拍摄《中国姑娘》后信奉维尔托夫理论,用影片作为革命的武器,对电影进行革命,但由于对马列主义缺乏深刻系统的理解,解释会歪曲,始终没有摆脱存在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后期八十年代后回法国,有意向传统靠拢,但依然个性鲜明,风格独具创作总结始终向好莱坞美学挑战。力图冲破定型的叙事模式、经常使用跳接等新剪辑手法、中后期:用影片评论现实、图解和宣传政治的工具、叙事上多间离手法,破坏故事情节,但是其并没有完全摆脱掉好莱坞叙事模式,这不是易事,趋于极端并不能让观众理解其意义某种程度上为动摇好莱坞电影所定型化的电影美学垄断与霸权开辟了道路

  弗朗索瓦特吕弗 新浪潮主将之一,作者电影的提倡者和突出代表。1984英年早逝,法国政府以近乎最高的过葬礼礼仪悼念1954发表在电影手册上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人称作新浪潮宣言主张电影分为作者电影和优质传统。作者指不受外来任何制约的艺术家自由表现的自我风格的电影,优质传统指时尚为目的的主流法国商业片特吕弗不仅在新浪潮昙花一现,且始终如一保持自己艺术个性。1959《四百击》 特吕弗第一部长片 五部自传体《二十岁的爱情》《偷吻》《夫妻生活》《飞逝的爱情》安托万由同一演员扮演。罕见的真实感叙述方式上打破了线性因果叙事,严肃与诙谐、纪实与抒情、悲剧与喜剧常掺杂融合,浑然一体。是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理论的实践者:四百击里逃出教养院后去往大海的长镜头。

  1960《枪击钢琴师》 风格独特,如四百击一样将各种元素糅杂在一起,幽默成分变大1961《祖与占》 友情与爱情以及无法超越的性格冲突 ,并且青春气息浓厚1980《最后一班地铁》继承发扬新浪潮传统,将纪实与虚构成分有机结合,强化戏剧情节,雅俗共赏,结构采用i戏中戏手法,间离效果使观众有恍然大悟之感,电影与现实。戏剧与人生的无限遐想

  戈达尔与特吕弗代表新浪潮作者的两个方向:戈达尔始终不懈挑战传统电影规范,电影语言与电影观念一直在试验与探索。特吕弗不完全颠覆传统,在保持电影作者身份上对主流电影加以改造,在艺术与商业之中寻找平衡

  埃里克侯麦与雅克里维特---风格接近,从容淡雅,温馨隽永,偏爱细腻的心理分析侯麦更擅长设置人物关系,时常形成连环的类似猫和老鼠的情景,以此展示潜藏着的人格角逐与心理冲突1959《狮子的标记》是首部长片【四季的故事系列】【六个道德故事】里维特以片长著称,偏爱不间断连续拍摄长镜头1559《巴黎属于我们》是处女作《爱情疯子》超四小时《出局》超十四小时

  夏布罗尔----新浪潮中最商业化的一位1959《表兄弟》其后《花花公子》《老虎只喜欢新鲜肉》更多迎合娱乐,受到批评。受希区柯克影响较大,擅长暗讽幽默的心理惊悚片《不忠的妻子》《屠夫》

  法国左岸派电影--现代主义电影流派 50 年代末,大部分成员居住在塞纳河左岸 比新浪潮对电影语言的探索更为极端有更大实验性艺术特点与创作特征 1.错综交替表现时间2.对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3.彻底打破传统时空观念受到1.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2.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3.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影响4.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影响主题上1.偏爱遗忘与记忆想象等潜意识活动2.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负罪心理剪辑:导演们认为剪辑所能表现的东西永无止境。1.取消电影中的间歇法,用跳接。2.镜头位置颠倒3.镜头并列出现,先后并不衔接甚至对立。4循环剪辑,有意识重复或重现音响:强调音乐让人刻意感知,与影片共同一体。被人称为音乐的演出,或沉思的视听艺术。表演:职业舞台演员,突出演员身份,与新浪潮相反摄影:十分灵活,不统一摄影风格

  与新浪潮的对比都打破了传统影片结构新浪潮侧重于事件的无因果串联,追求纪实风格被称为生活流左岸派侧重于人物内心表现,特别是人物瞬间的意识流动,被称为意识流

  阿伦雷乃---首创用黑白和彩色来代表两个不同时代的表现方法一贯主题:过去对现在的影响1959《广岛之恋》世界影史重要作品,电影从传统时代进入现代时期的一部划时代作品首创闪切手法(极短的闪回)成功表现人类意识瞬间的流动,主题则是一个人过去的记忆会如何影响他现在的生活

  1961《去年在马昂里德》影片难以理解,雷乃从人物潜意识来表现人物行为,过去未来现在幻想错觉等交织在一起,旨在探索和表现人类思想的复杂性

  玛格丽特杜拉---小说家身份兼任电影导演 编剧《广岛之恋》1966开始自编自导《印度之歌》1975---典型的用电影手法来表现现代派文学的作品。已经远远离开电影的传统观念更接近文学作品电影故事双重结构,揭露资本主义腐败,同情殖民地居民。声音和画面平行发展,产生独特意境

  阿兰罗布格里耶---法国新小说派创始人 ,表现现实的漂浮性、不可捉摸性是其出发点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明确的主题,甚至人物都没有思想感情,整部影片都是混杂的各种意识流编剧《去年在马德里昂》自编自导《不朽的女人》《说谎的人》等

  新浪潮后的法国电影80年代后,法国电影开始模仿好莱坞的高投资高收益做法,拍了大制作《玫瑰的名字》1986《情人》1992等获得了好的收益。BBC派,注重画面,注重视觉效果,运用时尚元素和高科技器材、快节奏、复杂的电影技巧是他们的特点 吕克贝松等人吕克贝松商业片导演《地下铁》《莱昂》《第五元素》《圣女贞德》以他为首的年轻电影人走出相对狭隘的艺术视野,跟上了世界的主流新生代法国电影与新浪潮有某些相似

  意大利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反映了意大利电影工作者对虚假的电影美学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叛历史背景--40年代二战后、社会问题繁多、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电影工作者痛恨法西斯主义对国家的损害、致力于反应社会严峻形势,拍摄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影片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为主题,并且以朴实真挚的风格展现战后的意大利现实墨索里尼统治下的电影业虚假梦幻,严重脱离现实和宣扬法西斯及资产阶级庸俗的生活方式,将这类影片称为白色电话片,意大利人民也渴望电影能反应他们生活进步电影工作者罗西里尼等撰文反对弄虚作假、立意进行电影美学重大改革,从纪录电影中汲取养料

  艺术主张--首先表现在其题材和内容方面反对战争及入侵所造成的国家政治混乱、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反对家庭的解体和堕落,表现普通世俗的普通居民与简陋破败的现实环境还我普通人主人公应当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小市民、和城市知识分子,影片内容也要反映他们的生活、反映社会尖锐问题、失业问题尤其被当时市民所看重1945《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高度负责的电影艺术家们将普通人搬上大银幕,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进步意义的电影运动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这一口号在世界电影美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了虚假的好莱坞造梦式工业制片模式电影工作者将摄影机扛到大街小巷中,跟随人物在空间内运动。实现了电影空间观念上的突破,使电影从戏剧性空间中解放出来,获得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常用中景远景体现人物与环境的有机关系、长镜头作为客观忠实还原自然环境和事件的完整性手法、光效自然光,追求真实是其唯一标准

  与美国电影在电影的结构上有什么区别以美国电影为代表的传统叙事是起承转合的因果关系将事件联系起来,虚构的戏剧性结构。新现实是直接注意社会现实现象,把值得表现的事物按照日常状态表述出来,日常性是新现实在结构上的基本原则,但是不代表完全放弃叙事线索拒绝给主人公的命运指点出路,与大团圆式结局产生鲜明对照演员方面反对明星效应和扮演角色,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但也不是必须完全拒绝职业演员

  新现实主义电影发展概况。准备期【1942-1943】维斯康蒂《沉沦》德西卡《孩子注视我们》勃拉塞蒂《云中四部曲》巴巴罗教授在《电影》杂志上发布文章,要求具有意大利精神

  全盛期【1945-1950】1945《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意味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最终形成柴伐梯尼1942开始参与《云中四部曲》等编剧,后又编写《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等许多这时期的重要作品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中的中坚力量,为其发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西里尼1945《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第一部真实地反映意大利抵抗运动及意大利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影片、纪实性和戏剧性,艺术性和真实性结合在了一起1946《游击队》反法西斯,六个短篇故事组成1948《德意志零年》场景转入德国,表现德国民众同样遭受的苦难。此举试图扩大题材,从意大利转入德国,是一次有力的探索

  维斯康蒂---1942《沉沦》打破了意大利电影庸俗沉闷的现状,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1947《大地在波动》唯一编导一体的电影,主旨是纪实手法表现西西里矿工、农民和渔民三个现实主义画面组成的风俗画和工农联合给社会带来的新的景象无任何人工布景,全都是实地取景,深焦距使人物背景风景完美融合一体。且彻底抛弃旧片拍摄方法,方言对白,即兴创作对话德国被称为最全面和彻底贯彻了新电影的创作原则,没有向戏剧有任何让步,长镜头和变焦处理,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使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

  1971《威尼斯之死》对自我,对艺术,对生活的反思,既是谢世作品又是深沉的自我思考作品探讨了生命价值死亡与新生等给予人启示

  德西卡《擦鞋童》19461948《偷自行车的人》---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典型和突出的代表作品典型代表德西卡风格,长镜头、固定摄影镜头、慢移动拍摄和慢摇拍镜头,客观的追踪演员揭示了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偷窃的主题含义,没有设计完美的结尾,不给答案,观众只能自己带着问题去相像角色的出路

  1951《米兰的奇迹》穷人干好事被富人嘲笑,结果奇迹出现,穷人得到幸福,富人受到惩罚。还加有浪漫的幻想和寓言色彩,结尾在魔鸽的帮助下,穷人都飞往乐土

  德桑蒂斯---编写剧本《沉沦》1952《罗马11时》,具有强烈批判性,楼梯坍塌事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高峰

  分化终结期【1950-1956】---50年后开始走向衰落。德西卡和柴伐梯尼最后合作一部《屋顶》基本新现实宣告结束衰退原因---形势的发展使艺术凝聚不再,且政府认为新现实有损害国家形象的坏处,审查加强,观众也渐渐将兴趣转向好莱坞的娱乐片,战后经济的恢复,社会问题很大程度都得到了缓解

  得失真实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过分贬低了编剧和表演的作用,缺少情节和表演两个不可缺少的再现生活的元素,导致情节简单,内容肤浅,缺乏吸引力虽然打破了好莱坞银幕的虚假梦幻,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走向极端,固步自封,这对流派发展极为不利,艺术也会走向萎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法国理论家巴赞的纪实本性和长镜头理论的重要实践来源,影响也是世界性的

  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两位现代导演的转型出现标志意大利电影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转向内心,注重形式。受流行于欧洲的社会和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旨在展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精神危机。主题:生命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生的荒诞意识和异化感、困境中的茫然等表现形式上比新现实主义更为激进,完全打破传统叙事结构,常以某个哲学观念或心理意绪为核心,展示创作者哲理或主观想象,侧重于现代资本社会中人的内心纷杂和潜意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五十年代开始走出新现实主义,转移视点至其生长的中产阶级并探索和剖析内心世界1950《一个爱情的故事》是安东尼奥尼第一部剧情长片1958《呼喊》是这时期最重要作品,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走向转型,打破情节剧,把重点从故事放在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上

  60年代是他创作盛期,同时也奠定了他世界级大师的地位。主要作品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第一部彩色片《红色沙漠》《奇遇》无情节不合逻辑,且创造了爱的荒漠这个字眼来表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爱这一概念无根性也是安东尼奥尼一贯主题,且风景实物等在影片中的分量很大,用来对比永恒丰富稳定的实物和人类感情的苍白不定。1964《红色沙漠》在环境与人的关系的主题上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创造性的运用色彩作为表意符号,色彩不仅是还原和再现,他给某些场景的建筑物垃圾堆等物体手工喷灰色。对色彩的大胆探索、反常规、反现实。也被称为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片

  60年代中期后开始走出意大利,尝试在更开阔的背景下展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主题更加哲理化,更加具有抽象色彩。

  费德里科费里尼---1952开始独立拍片,已经渐离于新现实主义严格真实和社会批判的美学风格,具有自传体的色彩和态度1954《道路》主题是表现人生普遍的孤独感和爱的缺乏,也是费里尼一贯的主题,美学上与新现实主义正式决裂,为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引了路1957《卡比利亚之夜》女主和道路一样都是其妻子,展示了女主不幸的遭遇,影片催眠的场景还具有超现实色彩。60年代背叛三部曲《甜蜜的生活》1962《八部半》《朱丽叶塔的精灵》,费里尼彻底脱离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和技法,成为现代主义电影大师1960《甜蜜的生活》标志着费里尼电影艺术的一个转折点,由反映下层人民不幸和痛苦的生活转向反应上层社会的腐朽和精神空虚,采用反情节,块状叙事结构1962《八部半》是最能代表费里尼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自传性很强的影片,双套层结构男主拍的电影就是这部电影,摄影机直接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用银幕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使人的回忆、联想、幻觉、错觉等内心活动视觉化。叙事结构也是由各种闪回段落组成。结局以马戏团式终场,带有嘲弄意味地结束了此次精神之旅,是一部伤感、近于忧郁又地道的喜剧片后期所拍摄的影片更为晦涩难懂,各种隐喻讽喻和象征手法,和安东尼奥尼一样,从新现实主义到表现内心再到隐喻象征的过程。无所不在的自传元素,苦涩、伤感的幽默风格和神秘的超现实主义的、高度个人化的想象、幻想的银幕世界成为费里尼影片公认的美学特征

  帕索里尼---其影片对病态人格和一切畸形丑陋的东西极为敏感,迷恋于某种残酷的艺术氛围。广受争议,好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观察社会和人类各种行为经常出现大胆赤裸裸的暴露和性爱场面1975年推出《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电影史上罕见的极其冷酷又令人生理不适难以忍受的电影,表现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暴行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1972《巴黎最后的探戈》1979《月亮》1987《末代皇帝》《巴黎最后的探戈》典型的存在主义主题通过不同寻常的恋人间的行为和心理展现现代社会人之间的隔阂和相互沟通的困难及苦闷惆怅等心态《月亮》是一部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原理拍摄的影片《末代皇帝》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溥仪身份和人生的巨大转变,溥仪对失去的自由的寻觅

  意大利政治电影---60年代后半期兴起的政治电影,反应当代某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直接表现政治事件、运动或各阶层的政治思想意识、行为或命运政治电影不止有广泛的时代背景,且有深渊的历史渊源,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承和发展第一类由弗朗西斯科罗西为代表的导演,力图通过自己的影片间接或直接触及政府、警察局、教会、黑手党等问题《马太伊事件》《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

  第二类是直接揭示了意大利政党在政治活动中的欠缺及意大利工人的现状《工人阶级上天堂》

  第三类从政治角度观察、阐述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以及特定的历史给予的影响《希特勒的最后十天》《墨索里尼的最后行动》

  政治电影在哪方面发展了新现实主义电影?反映深度上、从外部生活的体现到内心生活的体现、反映的广度扩大了,不局限工农阶级,大到垄断资产阶级政府法院等都有、扩大了新现实主义对纪实性美学的理解

  政治电影注意戏剧性,会编排剧本,情节结构多样。但是整个风格还是偏向写实,不刻意人为制造戏剧冲突。

  德国电影---一战前发展较为缓慢,一战后电影界才得到改观,在70年代新德国电影时期发展到顶峰。德国表现主义---最先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先锋派绘画艺术,反对现实的描绘。一战战败后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弥生困苦、人民普遍对社会对未来产生失落感与危机感,许多德国文艺家便想要,逃避反映现实,关注内心,曲折表达对现实的愤懑。1919《卡里加里博士》罗伯特维内是第一部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少有的由美工师主宰艺术风格的影片,三位美工师都是表现主义画家,也被称为电影美工史上的一大突破第一次把绘画艺术和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融动作与画面一体,是开创性的尝试影像:以表现主义风格画成的布景取代了对客观环境作自然主义复写的图景,布景中的一切物品都颠倒倾斜,怪异弯曲,透视不合比例,线条符号古怪等,强烈的明暗对比,甚至连光影都是画上去的。布景:完全摒弃外景,全部在摄影棚拍摄,封闭的环境有利于创造一种隔绝的、非现实的生活,服化道也向表现主义靠拢,夸张扭曲,奇形怪状表演:夸张、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成扭曲的表情结局被更改,结局从反抗非理性权威,变成精神病患者的臆想,使得作恶多端的教唆犯反而变成了受保护对象

  弗朗茨朗格《疲倦的死》、《大赌徒马布斯博士》 茂瑙1922《诺斯费拉图》保尔威格纳《泥人哥连出世记》20世纪中期,德国进入相对稳定的社会状态,表现主义失去了社会基础,因此进入了尾声。保尔莱尼1924《蜡像馆》成为表现主义的压轴之作。表现主义电影是德国最早的民族电影流派,不仅对战后德国电影产生影响,而且对世界电影中尤其是美国30年代恐怖片、盗匪片、40/50年代流行一时的黑色电影的出现和发展也有影响。《弗兰肯斯坦》就受到了表现主义的影响,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至今仍是电影中经常使用到的制造紧张恐怖、表达异常心理状态的惯用手法。

  德国室内剧电影---出现于20年代与表现主义相对立的电影,恪守古典悲剧的时间、地点、动作“三一律”室内剧电影来源于室内剧,因此有室内剧的基本特点,表现主义奠基人梅育 写了几部表现主义剧本后,又回到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写了一系列室内剧电影剧本1921梅育第一部室内剧电影剧本《碎片》随后《后楼梯》《除夕夜》三部构成了室内剧电影三部曲,1924梅育写出最后一部室内剧电影剧本《最卑贱的人》为室内剧电影高峰,也是室内剧电影的终结,梅育放弃了卡里加里风格的表现主义题材,转而小市民现实题材,为德国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方向室内剧作为战后德国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这时期德国混乱社会状态下的小人物的命运,以及本能的反抗社会的斗争,即使希望非常渺小。1924《最卑贱的人》德国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最高峰,通过一个年老的旅馆侍从的悲惨命运,触及并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致命的国民性:对当权者的盲从与对权威的笃信、膜拜。1924《最卑贱的人》不仅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批判倾向,且在电影史也被称为是一场电影技术的革命,叙事方面,编剧梅育舍弃了默片时代不可缺少的字幕,字幕完全被视觉画面取代,是电影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摄影技术上:梅育在了解移动摄影的可行性后,专门根据摄影机的移动方式改写了电影的脚本,将之变成了一种叙述情节、营造氛围、展示心理的艺术手段移动摄影的运用和字幕的摒弃是世界电影史上两项重要的革新,电影进一步发展成自身的画面语言和表现手段,不仅仅是电影初期的记录媒介,而掌握在艺术家手中,成为积极主动,具有巨大艺术创造力的工具

  新客观派---1925年左右出现,德国社会经济政治进入稳定局势后,艺术由从表现创作者内心趋向表现现存的外部世界。街道电影---离开摄影棚,捕捉街道现实,以街道为背景的影片1923卡尔格吕纳《街道》、1927《街头惨剧》1925《没有欢乐的街》是街道影片的重要作品,将贫富阶层展开对比,而且对金钱对人的奴役提出了道德抗议表现社会现实,反应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摒弃表现主义的疯狂幻想,也打破了室内剧的狭小世界,反应德国电影在无声电影末期走向现实主义的道路

  奥伯豪森宣言---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进行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电影语言----以亚历山大克鲁格、埃德加赖茨等为主导人,在宣言上签名的有26位导演背景:二战后德国分裂,西德电影在50/60年代初出于最低谷,不论艺术还是商业上都处在最低点,面对如此困境,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萌发出强烈的革新意识,在同时期法国新浪潮和英国自由电影的影响下,发起来新德国电影运动1962.2.28在德国奥伯豪森的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上,一批年轻人在宣言中阐明了要创立德国新电影的要求,这个宣言后来被称为奥伯豪森宣言,这是德国战后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转折这种电影需要各种自由,从新规旧习中摆脱出来的自由,从商业伙伴和利益集团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自由,关于德国新电影的制作,宣言者们称在思想内容、形式和经济上都有具体的设想,并准备共同承担经济风险。

  新德国电影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短缺,成绩平平 ---青年德国电影时期1965年2月成立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并得到了联邦内政的资金支持,之后三年拍摄了20多部电影,并在电影节上放映,是联邦德国的电影重新加入国际交流,奠定德国电影艺术的声誉。亚历山大克鲁格1966《向昨天告别》。埃德加赖茨1967《进餐》赫尔措格《生活的标志》等克鲁格《向昨天告别》是青年德国电影的一部里程碑式影片,克鲁格通过对女主的各种不幸遭遇,多侧面地展示了西德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济奇迹时代地社会关系,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等政治倾向。克鲁格不仅在电影中反映德国历史和现实,同时还探索和尝试新颖的叙事手法,这种叙事手法不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观众,而是启发观众,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感受。影片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情节单一,平铺直叙,因果关联的封闭式戏剧型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开放性结构,剧情也具有跳跃性,各大片段不一定紧具有密联系的因果结局以空白结尾的方法,有意识将主人公的命运和结局留给观众自己判断。摄影上运用纪实性手法加强影片真实性,同时还选用非职业演员自己的妹妹克鲁格不仅是具有创新性的导演,同时还是活跃在德国影坛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以其出色的艺术实践和积极的社会电影活动,汇通其他优秀电影工作者在德国电影界确立了作者电影,成为革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人物

  让--玛丽·斯布劳特同样对德国新电影发展很重要。1958从巴黎来到西德,其所有剧本均出自妻子的手笔,夫妇深受布莱希特间离理论影响,把电影看作是心智活动,反对银幕梦幻和煽情描写,影片呈现出一种极为克制的禁欲主义风格,力求画面的自身真实感和内在张力。追求严肃,庄重细腻,启迪被银幕梦幻美学所迷惑的人民。《安娜·玛格达列那·巴赫的纪、’事》1968是斯布劳特夫妇的代表作,也是新德国电影的重要代表作品,电影表现了著名德国音乐家巴赫的一生。通过巴赫妻子的日记和其他原始资料构成一种编年体传记片,另一个效果是间离效果,使观众保持清醒的思考状态,不过于沉溺在影片中。

  第二次新德国电影发创造高潮---七八十年代、新德国电影的繁荣时期,70年代后期由于德国经济萧条,电影业资金极度匮乏等,法斯宾德于80年代去世,其他三位导演也都去国外拍片。经济原因在于国家资金有利于青年导演的成长,电视台也资助拍摄电影,电影界自助性的作家电影出版社等机构也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电影人才,代表人物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法斯宾德、维姆·文德斯新德国电影四杰,大都自学成才比起上一代克鲁格等人,他们的思想比上一代更加活跃和自由,艺术革新上态度也更加鲜明,更多受法国新浪潮和美国电影的影响福尔科·施隆多夫--当过阿伦雷乃的助手、是极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重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1966处女座《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显示出了自己的才华。随后《科姆巴赫的穷人们突然发了财》是影响很大的历史题材电影1975年拍摄代表作《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根据德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同名作品改编,讲述了一个女人被报社在警方的配合下被污蔑,然后如何反击的故事。影片突破了西德电影中政治电影禁区,深刻讽刺、抨击了70年代德国当局对恐怖主义表现出的歇斯底里的情绪且鞭挞了新闻界新闻自由的卑劣手段本片以真实性、纪实性和通俗性吸引大量观众,引起轰动。

  1979年拍摄《铁皮鼓》---以独特的视点,一个心理受到创伤的小孩的眼睛来展现二战前后德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德国小资的生活众生态及他们的种种丑行及道德沦丧、精神空虚等丑陋国民性。男主奥斯卡是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影片运用夸张、怪诞变形等艺术效果来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和重新反思那段历史。被认为是击中纳粹德国要害的政治性电影,是当代德国电影的突破,也是新德国电影代表作

  维尔格·赫尔措格---新德国电影中一位性格怪异、手法奇特、想象丰富、成就卓著的导演1973《阿基尔,上帝的愤怒》,本片突出特点是自然景物在影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展示人与大自然的矛盾与抗争。展示出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弥漫着神秘,怪异,超现实和恐怖的氛围。该片还启发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拍摄出《现代启示录》

  1974《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取材自历史真实人物卡斯帕豪泽尔在影片中通过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试图从人类学和人性本质等哲理层次,对人,人性,和既有的文明道德,社会秩序进行研究,反思和批判讽刺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试图以僵化的社会体制规范扼杀真正的人性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甚至将此片列为一生看到的最好看的十部影片之一

  1982《陆上行舟》---以南美为背景的,题材奇特,怪诞的影片,讲述一个探险家想在南美热带林种建造的各种建筑和征服大自然的故事影片一反常态,大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威胁,而人类则开始征服大自然,同时继续展现出亚马逊流域奇异壮美的景观。

  总的来说,赫尔措格影片题材奇特,手法怪异,内容怪诞,具有超现实意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拍的都是人们从未看到过的,或者还不认识,不了解的事物。但赫尔措格的影片也没有停留在怪诞猎奇的单一方面,其影片都具有强有力的哲学内涵支撑,体现出深广的社会和人性的意义。

  维姆·文德斯---他对电影史的重要贡献就是发展了公路片类型,文德斯后期成为欧洲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倡议成立的欧洲影展,成为展示欧洲电影艺术水准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领地。他的影片特别喜欢表现公路,汽车,飞机,摩托车火车轮船等,对迁移,旅行,远航等情节极为偏爱。《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运动》《时间的流程》是70年代文德斯连续拍摄的公路片,被称为旅行三部曲1984《得克萨斯州的巴黎》标着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具有很强的隐喻色彩,荒漠象征了现实社会中淡漠隔绝的人际关系和人生难以摆脱的孤独感节奏舒缓,意蕴悠远,格调高雅,音乐深沉独特,具有深入灵魂的感人魅力

  法斯宾德---新德国电影重要的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主题具有强烈的思辨性,批判性和一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感生活状态极为混乱,并且还是个工作狂,由于吸食毒品、心力交瘁最终猝死混乱的生活和内心的痛苦与孤独使法斯宾德对社会,人生,历史人性具有了更为清醒,理性的认识,并将其升华为创作激情,他是为拍电影而生的,拍电影对他来说是灵魂解脱的一种方式早期电影创作:受法国新浪潮和斯特劳布影响,走作家电影道路《卡策马赫尔》风格化简单有力的电影语言,表现小市民畸形的生活,暴露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爱比死更冷酷》处女作,运用了移动摄影。

  初步转型:开始注重情节动作和画面结构,开始借鉴好莱坞叙事方式《四季商人》《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形态上具有好莱坞电影的一切叙事因素,该片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影片从社会、人性风俗史的角度,通过女主的磨难,将纳粹战争同德国重建时期的阴暗画面交织展开,赋予艺术形象一种罕见的历史思辨能力。

  后期通过《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等几部影片主人公的经历覆盖了德国30年代至50年代的一段德国历史,主旨在于反思纳粹的罪恶行径与经济时代犯下的错误。《雾港水手》为法斯宾德最后一部作品,是一部极度风格化的影片,带有强烈的人生和社会寓言色彩。法斯宾德在电影拍摄中什么工作都会干,是集多才多艺为一身的导演,由于他的勤奋和成就,造就他成为新德国电影中最有活力,最能代表其发展倾向的导演。

  瑞典电影--以真实优美的社会写实、独具一格的叙事结构、新颖别致的摄影剪辑手法、及神奇迷人的大自然风光抒情风给电影界带来了清新之风,在电影表现技巧和整个电影艺术有巨大贡献。瑞典电影古典学派---1913至1929年的无声电影时期,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和莫里兹·斯蒂勒斯约斯特洛姆---素有瑞典电影之父之称。影片大多取材于北欧民间故事,善于在其这些带有传奇或神秘色彩的民间故事中,渗透劝人为善的道德伦理或博爱的基督教精神1917《塞尔日·维根》巧妙性地使用闪回镜头,使用天然实景,人物与景色浑然一体,在抒情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能力。1920《鬼车魅影》是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对于丰富电影语言和电影表现手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的闪回来叙述,过去未来现在交织在一起,大量运用倒叙场面和叠印镜头,把穷舍破门等现实主义场景和充满幻想的幽灵马车结合在一起。摄影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多次叠印技巧,二次曝光甚至三次曝光技术,对于丰富电影语言和电影表现手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1924被好莱坞聘走但没发挥出能力,1957年主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

  莫里兹·斯蒂勒与斯约斯特洛姆同一时期工作,作品大多改编自北欧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正剧和室内喜剧都得心应手。比斯约斯特洛姆更善于利用外景和自然景观,使其成为叙事的积极因素。《阿尔纳的宝藏》灵活运用移动摄影,俯拍等手法,将棚内布景和实景和谐的结合在一起斯蒂勒在处理室内戏剧方面也颇见功力,善于围绕几个富于激情的人物来构造情节,曾对刘别谦的精致喜剧风格产生过一定影响另一大成就是就是造就了一代明星葛丽泰·嘉宝,之后跟随斯蒂勒去往好莱坞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花女》《瑞典女王》《肉与魔》,表演风格细腻感人逼真含蓄,扮演悲剧人物见长,被誉为银幕女神。

  现代主义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在四十年代崭露头角,五十年代大放异彩确立在电影界的崇高地位。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运用意识流等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哲理思考。50年代伯格曼在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伯格曼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行列。60/70年代伯格曼大多数作品都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如沉默三部曲《犹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以及《耻辱》《假面》《呼喊与细雨》等这些影片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时期伯格曼大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换。

  1977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拍摄《秋天奏鸣曲》,是他最舞台化的一部影片1981拍摄最后一部影片《芳妮与亚历山大》是他人物最多,情节最复杂,规模最大,视野最广阔,拍摄费用最高的影片,时长三个多小时,是一部把喜剧,悲剧,滑稽剧和恐怖剧融在一起的家庭纪事,伯格曼以前的主题和人物以及他迷恋的实物军重复出现于影片中,自称是他作为导演的一生的总结,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赞美诗。作品从题材来看一般不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不着力描写外在环境和人物的外在行为,不注重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在物理空间上远离现实,他追求心理上和现实潜在而又紧密的联系。影片高度个人化和主观化,除了早期的作品,其余的都是自编自导,称以制作影片来表现自己。具有恒久不变的美学原则、独特的主题、叙事风格和表达,剧组阵容也一般都是定型的。

  从主题表现来看----几乎都围绕着上帝是否存在,生的痛苦、死的恐惧,人与人的难以沟通等问题展开。从小的严格宗教影响对他来说是深及骨髓的,伯格曼性情深沉,因此影片也是具有静默悲沉的意绪和冷峻深邃的悲剧意识。生存与死亡,善良与罪恶,欲望与信念,尘世与天国等,都具有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同时还存在着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怀疑态度。主角一般都是教授,作家,画家,音乐家等中上层知识分子,伯格曼开始的创作阶段正是西方存在主义思潮最旺盛的时期,因而表现世界的荒诞,生命的痛苦与解脱便成为他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伯格曼的电影语言银幕戏剧---40/50年代基本采取戏剧结构,如《处女泉》《第七封印》等都有曲折的情节、动人的故事、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性格化的人物等《野草莓》开始发生了转折,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精神活动的表现,把电影艺术表现题材引入了个人的主观领域,将意识流等表现技巧引入电影,在影片中经常采用隐喻,象征,映射,暗示等手法。《假面》《喊叫和耳语》60年代伯格曼的作品由外在完全转向内在,由意识转向无意识,理性转为无理性世界,使注意力放在人的内心精神结构上,形成了心理室内剧的风格。70年代中后期又回到银幕戏剧上来《秋天奏鸣曲》《芳妮与亚历山大》

  新瑞典电影---反对伯格曼的风格 60年代维德贝格认为伯格曼的电影是垂直电影,缺乏同现实的横向联系,认为瑞典电影需要关注现实,谈谈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呆在象牙塔中探讨与上帝永恒的关系同时国际影坛也在掀起一场纪实热,维德贝格对于写实主义的呼唤也为新瑞典电影奠定了基调:直接关注现实。艺术创作---60年代新瑞典电影青年导演维德贝格、肖曼、陶纳取得较高成就,维德贝格是以社会生活和普通人为内容,《婴儿车》处女作《乔·希尔》1971创作走向成熟之作《屋顶上的人》以警探片的框架批评了官官相护、虚伪的英雄等错误的倾向。肖曼以拍摄禁忌题材出名《491》《我的姐姐·我的爱》乱伦题材《我好奇》反映了肖曼写实是为了揭露的创作倾向陶纳风格更接近安东尼奥尼。擅长创造北欧特有的阴雨情调和绝望的索居气氛《十字酒吧》《奇遇从这里开始》等

  英国电影布莱顿学派--1910年左右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电影学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学派,深受卢米埃尔的纪实美学影响,继承了卢米埃尔真实摄录生活的原则,但突破了简单复制生活的局限性,吸取了梅里埃的些许艺术加工手法的优点电影语言:很早就使用叠印,二次曝光,移动摄影全景,停拍等技法并使用蒙太奇手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