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范文10篇

  民众范文篇1

  近一年来,国内公共行政领域多有不当事件发生,其中普通群众利益、价值尊严被漠视甚至生命被意外剥夺现象屡次出现,备受公共舆论关注和议论,引发人们对现代干群关系的质疑以及对部分行政官员和公务员的伦理责任、行政素质、行为能力的反思与考问。(一)商丘睢县茶杯门事件及新郑市农妇还骂镇领导被拘事件2010年3月22日,河南省睢县一农民魏克兴找乡长说事时,拿起办公桌上一水杯欲喝水,被乡长喝止。两人发生口角后出现肢体冲突,随后,蒋姓乡长喊来警察,负责办理此案的城郊乡派出所所长张玉辉称按法律程序,认定魏克兴殴打他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县局做出了拘留7日的处罚。当事人乡长蒋某事后声言,不拘魏克兴,他将“没有办法在这个地方干下去”[1]。2010年3月26日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岳庄孙河村64岁农妇曲花枝不满镇政府征地补偿,拒绝丈量土地,镇委副书记安某说其是“母老虎”,农妇回骂一句,当时安某立即变了脸,高喊“给我抓走”,立即从旁边过来一群穿蓝色制服的人,其中有10多人戴着白色的钢盔,像是乡里的治安员。曲某儿子后来获知母亲已被拘留,派出所声言,“具体违反哪一条哪一款,他们说不用告诉家属”[2]。

  (二)漯河短信门事件和信阳固始银行行长侮辱门事件

  曾任河南省临颍县委副书记的鲁某利用职务之便强行将女职员张某侮辱。此后,调任漯河市文化局长的鲁某又经常利用手机短信或电话等形式用污言秽语对女当事人进行性侮辱、暗示。该女曾向相关领导反映问题,而时任的县委书记找受害当事人谈话说:“市委培养一个县级干部不容易,不可能因一女的毁了他,你要调整心态,忘掉过去。临颍县不在乎多你一个上访的。”[3]2010年3月25日晚,河南省信阳固始县某企业老板宴请中国银行固始县支行行长闵某和固始县副县长张某。在该县一茶楼内,闵某酒后“顿生邪念”,以劝酒为名对一起的3名女子“抱住乱摸一气”,这一行为在遭到对方强烈反对后,闵某“恼羞成怒,一把将陈某(其中的一名女子)按倒在地,狠抓陈的胸部和下身,并揪住陈某头发多次将头部撞地”;旁观者反映,事情发生时,固始县副县长张某一直在场,并没有制止,而是“扬长而去”[4]。

  (三)上访农民“被精神病”事件

  河南省漯河市大刘镇东王村村民徐林东,因帮助邻居因宅基地纠纷上访状告乡政府,2003年10月,不堪徐林东“找麻烦”的郾城大刘镇政府,把正在北京上访的徐林东抓回来,送到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关起来;2009年12月7日,大刘镇政府又将其转移到漯河市精神病医院。被关6年多,被捆绑50次,被电击55次,两度逃跑,几度自杀未遂。2010年4月22日,徐林东家属提出接其出院时,漯河市精神病医院副院长称,家属无权把他接走,只有乡政府才有这个权力[5]。

  (四)触目惊心的强迁事件

  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各地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强占、强拆事件,征地补偿被大肆截留、拆迁补偿以大欺弱现象司空见惯;拆迁行业成为暴利行业,强行拆迁成为开发商的普遍手法,拆迁公司花钱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对阻挠拆迁的居民户恫吓,扬言“一条人命一般十几万就能搞定”,强拆行为受到个别地方政府的幕后支持。2010年4月22日下午,因311国道扩建道路征地补偿问题未得到解决,河南省许昌县五女店镇周店村村民周红彦见一辆满载煤矸石的工程自卸车往路沟里倾倒煤矸石,就在车后阻止司机倒车,结果劳改释放人员郭保亮直接将工程自卸车司机拉下车,自己上车强行倒车,周店村村支书周松彦在一旁喊:“倒车,倒车,出了事我负责。”于是,郭保亮倒车将周红彦撞倒,30多吨重的自卸车从周红彦胸腹部碾轧过去,将其活活轧死[6]。

  (五)贵州一派出所长执法劝架中举枪将两名村民现场击毙

  2010年1月12日,贵州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公安局坡贡派出所接群众报警,称坡贡街上有人打架,坡贡派出所副所长张磊带着协勤赶往现场。在处置过程中,村民郭永忠和郭永华被民警张磊以子弹击中死亡。事后安顺警方负责人表示,从初步掌握的情况来看,张磊临场处置经验不足,存在处置不当的问题,没能很好掌控住局面,张磊及协勤当时确实受到当事人攻击和抓扯,但有无必要开枪示警值得商榷[7]。

  (六)看守所内嫌疑犯离奇死亡事件

  2010年2月16日,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看守所在押的犯罪嫌疑人陈绪金突然死亡,警方先是称其系上厕所时摔倒猝死,后医院诊断死于心肌梗塞,尸检报告又鉴定其死于多种慢性病导致的“心、肺等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2010年2月18日,河南鲁山县一名叫王亚辉的男青年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其亲属被告知,王亚辉已在看守所内死亡,当地警方解释,犯罪嫌疑人是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的。河南鲁山县一男青年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带走,3天后死于看守所,警方称其在提审时喝开水突然发病死亡。2010年4月7日,湖北荆州市公安县一名在押男子离奇死在该县看守所,警方称该男子系溺亡在洗脸台水池里。2010年5月临颍县瓦房店镇杨斐村青年王守长柘城县公安局看守所突发死亡。监狱、看守所、拘留所内民警面前不断上演被羁押人员“躲猫猫死”、“如厕死”、“冲凉死”、“喝开水死”、“做恶梦死”、“自缢死”的离奇死亡案件,着实让人感觉蹊跷和不得其解;离奇死法着实挑战了公众想象力,但拷问的是作为执法者的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公信力。不断演绎和备受关注的公共行政事件涉及基层官员、公务人员在处置与普通民众关系中存在和突发的问题:一是人民群众、弱势阶层的正常利益遭受漠视;其二是民众被非正常对待而受屈辱,失去尊严;其三是生命受到轻视而遭遇非正常死亡,作为弱势群体的民众的生命遭遇不能承受之轻。人们竞相拷问: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人民的利益和生命怎么就显得如此轻渺和不值一提?

  二、公共舆论事件中的行政伦理缺失

  备受民众瞩目和舆论诟病的公共行政事件凸显当今官民对置中部分基层官员和行政人员的思维定势与干群关系,由此管窥当代公共行政领域伦理道德建设存在的难题、社会隐患与深层原因:

  (一)部分官员的公仆意识和为人民服务宗旨观念淡漠

  作为政府基层部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工作面对的是普通群众,他们是连接党、政府和人民的直接纽带和桥梁,是党和政府形象的最直接样式和象征,与党的执政能力以及社会秩序稳定息息相关,特别需要树立强烈的公众事业心、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与普通群众水乳交融的情感。然而从当下公共舆论事件中却让人体会到,当前的部分干部和基层公务员,缺乏尊重群众的思想观念,缺乏对民众困难和困境的体恤和同情,缺乏沟通、理解和包容,缺少工作的耐心和责任感,缺少做群众工作的合理方式与方法。

  (二)社会强势集团面对人民利益的漠视

  建国后一段时期,长期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使我国农民受到不合理的提取,当今农民利益再度受到侵虐,“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以‘剪刀差’方式从农民身上积累的资金大约为6000-800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又通过廉价征用农民土地,从农民手中抽走资金大约2万亿元”[8]。借城镇化、工业化、经济开发之名对农民、城郊村民、城市居民利益侵害事情屡有发生,农民土地被强行征用、变相征用、倒卖使用,征地补偿款、生活保障款、粮农补贴款等被权势阶层截留私分,切身利益无从保护。基层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为了自身利益四处寻租讨要回扣和好处,与社会强势集团勾结,普通民众的正当合法利益遭到轻视和侵犯,被拆迁所逼的城市百姓,有时不仅拿不到应得的拆迁补偿,还经常被强行停水停电停气,甚至自杀自焚、被伤被害,作为弱势阶层,普通民众处于被愚弄、被抛掷的社会边缘状态,生存状态令人堪忧。

  (三)民众生命尊严和人道价值的被漠然化

  法律面前,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尊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尊严更值得尊重!人的尊严程度、人的尊严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化而逐渐强化的;现代社会,这种尊严更是应当为每个人所具有,应当为整个社会所重视。当今社会转型中,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也许被许多人淡忘和抛离,在一些富商和官员眼中,普通人民的尊严和价值被看得不值一提,可以肆意地愚弄、欺骗和处置;在权势面前,普通民众的生命被漠然视之、受到威胁,人民的生存权、生命权、言论自由难以保障,生命和尊严被有限的金钱予以简单把量和被迫置换,个人生命的内在价值以及家庭的亲情诉求都被某些权势阶层予以隐没和疏忽,以至于“基本生活状态的贫困导致了人的基本尊严的丧失,人身依附关系造成了个体人独立性丧失”。

  (四)行政人员权力滥用和与官本位思想作祟

  现实生活中部分国家公务人员在行使运用权力的过程中,将市场交换原则带入行政管理过程,变官场为市场,搞权钱交易和权力消费;没有考虑到权力是人民大众的权力,权力来自于公众,首先应服务于公众;没有能掌好权、用好权,运用手中掌握的权力资源,违背了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权力的本质规定;一些人获取部门利益,很多就是利用公共权力,侵害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小团体谋取利益,从而也就为个人谋取利益。行政权力主体滥用公共权力,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变形走样以及公共权力运作的异化,对权力客体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构成侵害。现实中一些基层官员在面对普通民众中,有的只是愚弄、恫吓和威胁,只想着如何在群众头上耍官威、显威风,四处张扬自己的威力与排场,官威神圣不可侵犯,不容藐视,为官者潜在的威慑力被无上彰显与放纵,显示出权力的恣意妄为,而法律的尊严屡次三番被践踏,表现出对基本法律秩序的亵渎和对民众基本权利的侮辱。公共行政事件反映出公共行政人员职权滥用,缺乏约束和监督力,归根到底还是传统官本位思想与等级意识的根深蒂固。我国学者马庆钰认为,由于受小农自然经济方式、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学等因素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家长本位的政治文化、权力崇拜的政治文化、“潜规则的政治文化”[9]。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公共行政中体现的更多的便是“官本位”、“权利本位”。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封建官僚政治是统治中国最久的政治制度,封建思想的遗毒如“攀比”心理、“官本位”意识和“伦常式”文化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转型而消弭,反而在新的社会条件的刺激下得以进一步显现,为官员腐败提供了路径依靠,从而加速了部分行政人员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它所倡导和强调的是官贵民贱,以拥有权力的大小来判断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在社会运行和调整中,以官员的意志和利益为轴心,实行的是权大于法的人治。“千里做官,只为银钱”的升官发财观念,易使公务员把手中的权力视为己有,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尊卑有序”的权力等级观念和专治独裁的封建家长制观念,会破坏民主原则和作风,易使他们听不得群众的不同意见,更听不得批评和反对意见。

  行政伦理缺失以及行为失范削弱党在群众中的威信,直接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危及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秩序的维系以至于国家政权的巩固都与行政道德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行政权力主体的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果。党员干部良好的行政道德是我们党取得社会认同,获得民心、民意和自身权威性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行的精神支柱。行政人员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道德状况是全社会的焦点,行政道德对公民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具有示范性、辐射性和价值导向作用。行政人员的道德失范将可能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心丧失,削弱国家的向心力,其最终结果可能会带来行政权力合法性危机。行政权力主体运作和行使权力过程体现的行政行为和道德风范不仅为权力客体即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敏感关注,而且还将会影响民德、民风,以至整个社会的风尚。行政人员的道德堕落会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乱,从而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以腐败为耻,反以为荣的歪风邪气。

  三、公共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人事部于2002年印发新中国第一部《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提出公务员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政治坚定、忠于国家、勤政为民、依法行政、务实创新、清正廉洁、团结协作、品行端正。然而,从不断发生和人们热议的公共行政领域舆论事件,当前行政道德建设任务迫切,亟待引导行政人员认识和遵守必要的行政价值理念,提升行政干部和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一)服务人民的价值理念

  行政人员应该树立牢固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到政为民所设,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倾听人民的心声,尽自己的能力不遗余力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把自己的工作岗位看作回报和服务人民群众、赢得人民群众拥护与爱戴的最好机会。总书记在论述“八荣八耻”时强调指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把是否服务人民作为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行政伦理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涵和根本宗旨,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应切实加强自身的行政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从政行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地把最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行使权力时,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

  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的价值,保证人民享有尊严地生活。2010年2月12日,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努力工作,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持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每个劳动者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上好学。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之后,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新期待。2010年2月27日温总理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的联合专访,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回答说:“我提出‘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权利。第二,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第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这就是我讲的‘尊严’的含义。”[10]尊严是“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是人类生而自由并享有相等的尊严与权利,包括国家尊严、人格尊严;人的尊严源于自身、社会、道德三个方面;人是社会的人,只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保护,才可能将尊严变为现实。我们的人民应该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乐趣,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努力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让人民在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法律权利、自由权利、发展权利获得平等而有尊严,这是文明社会、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被国家赋予个体权利的形式确认下来的;每一个公民都在法律和制度保护下得到他人对于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发展自己的基本人格。“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代表了社会主义的规律,也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任何蔑视生命、亵渎人类尊严的主张和行为,都将被拷问,被摒弃。重视人民尊严要求公务人员树立社会主义的正义观、荣辱观,破除等级意识和权力欲,把每一个人都看作至高无上,看作是我们要追求的目的;关注和保护每一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处理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改变工作作风和不良思维方式,引导和保护人民有尊严地生活,知道荣辱地去思考和生活。

  (三)珍视普通民众的生命

  人生有三种层次:生存、生活、生命。在生存层面上,仅仅只是活着而已,没有饿死,没有贫病而死;在生活层面上,就活得较为体面,较为象样;到了生命层面,就讲究要活得有意义,有乐趣,有尊严,有价值。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其惟一性、不可逆性上,其丧失意味着永远无可挽回;生命构成了一个人行使所有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生命价值间的不可比较、不可掂量,这决定了即便是为了挽救许多人的性命也不允许故意剥夺某一无辜者的生命。“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不可逆的、无可补偿的、无价的,人对其生命只有自己才有决定与支配的权利”[11]。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的价值是任何物品无法替代、任何金钱难以衡量的、任何补偿都难以挽回和替换的。在任何场合,都要珍惜普通生命,保护而不损害生命的健康权、生存权;无论在什么样的强势团体或利益面前,都不能轻视普通民众生命,随意损害民众的身体健康或非法剥夺弱势阶层人民的生命。

  民众范文篇2

  一

  之前,陈独秀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基本上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他虽然去初步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但从根本上看,他还是对人民群众持漠视的态度。

  当时的中国,内受封建压迫,外遭列强侵略,黑暗腐朽,民不聊生。作为关心祖国命运和前途的革命者,如果不去关心广大的人民群众,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这点上,陈独秀的态度是矛盾的、双重的。

  一方面,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人民”的概念,认为“国家是人民建立的,虽有土地,若无人民,也是一片荒郊,如何能有国家呢”[2]?这里,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指出国家应以人民为主,“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3]。这种民本思想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陈独秀此时对“人民”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是指全体国民,当然也包括部分剥削者在内,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民”应该是指广大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

  在初步认识到“人民”概念的同时,陈独秀也开始注意人民群众的要求,去关心他们的疾苦,对他们所处的不平等地位表示同情。他曾为平民无故被杀而愤愤不平,曾指出,“中国武治主义,就是利用不识字的丘八,来压迫政见不同的政党;或者设一个军政执法处,来乱杀平民。中国的文治主义,就是引用腐败的新旧官僚来吸取人民的膏血”[4]。这种反对“乱杀平民”、“吸取人民的膏血”的思想要求,无疑是陈独秀一种朴素爱民思想的体现。随后,他又进一步对人民群众遭受苛捐杂税的痛苦表示同情,指出,“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造成一片贫民的哭声”[5]。显然,陈独秀对人民群众的处境是关注、同情的。关注和同情之余,陈独秀又揭露了造成平民“哭声”的根源:“乃是有钱的人开设工厂,雇用许多穷人替他做工,做出来的钱财,大部分进了他的腰包,把一小部分发给工人,叫做工价。工厂越大越多,那小数开工厂的资本家越富,那无数做工的穷人仍旧是穷。”[6]怎样改变贫穷呢?陈独秀认为,只有“渐渐造成那无产阶级,对于有产阶级的社会革命”[7],明确号召穷苦人民起来进行社会革命。由此可见,陈独秀不仅能够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而且能够为民着想,并指出一条救民之路,尽管不是一条正确之路,但在当时也不可能提出一条正确的救民之路,但是,不管怎样,陈独秀毕竟已在探索,这点应该值得肯定。

  另一方面,陈独秀却又鄙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称为“草野愚民”,“全国中乡鄙农民皆是也”,认为人民群众“沉梦不醒”,素质太低,“盖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8],甚至把亡国的原因也归之于“中国人,天生的有几种不好的性质”[9],这些都是极为错误的思想认识。

  此外,陈独秀还把义和团运动称为“拳匪之祸”,大骂义和团运动,说八国联军的入侵“是义和拳闹出来的”,“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可见“义和团何等可恶”。所以,陈独秀主张在中国彻底根绝义和团这样的群众运动,他说:“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10]陈独秀不仅否定了义和团反帝斗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而且把列强的入侵归罪于义和团,这是不合情理的。显然,陈独秀是用主观的、片面的唯心观来看待广大人民群众的,夸大了人民群众落后的一面。基于此,广大人民群众在他的眼里自然就不会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他笔下的人民群众形象都被描绘成“委靡”、“苟偷”、“庸懦”、“污秽”、“无耻”、“愚昧无知”、“合污远祸”、“毁节求容”的一群“游民盗匪”、“草野愚民”。这种歪曲表明,陈独秀对人民群众是持蔑视态度的,根本瞧不起他们的伟大作用。

  由此可见,前,陈独秀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上是矛盾的。

  二

  暴发以后,马列主义广泛传播,受其影响,陈独秀的民众观也随之发展。

  中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给陈独秀以深刻的印象,他开始重新认识广大人民群众,重新评价人民群众的作用,认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有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11]。陈独秀还更加明确地指出,今日的世界,不是资本家创造出来的,乃是数千年来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我们常说“劳动神圣”,就是因为天地乃劳动者开辟出来的。陈独秀把人民群众的作用上升到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明确劳动创造世界的道理,这无疑是陈独秀民众观的一大进步。

  有此认识,决定了陈独秀能进一步去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他们的境遇鼓与呼,他说:“世界各国里面最不平,最痛苦的事,不是别的,就是少数勤苦的生产的劳动阶级压在资本势力底下,当做牛马,机器还不如。”[12]这表明陈独秀对劳动阶级的深切同情,不仅表示同情,而且还对其造成的原因进行揭露,认为劳动阶级的生活牛马不如,是因为他们处在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地位造成的,“诸君的困苦是从诸君都是一个被雇的劳动而来的”[13]。劳动阶级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抢去,叫做‘红利’分配”[14],结果“资本家一天富似一天,劳动者一天穷似一天”[15],“这实在是清平世界里不可赦的罪恶”[16]。因此,陈独秀主张人民群众应居于治人的地位,并公然倒转古训,喊出“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17]的口号,这不能不说是陈独秀对人民群众给予充分肯定的一种表示态度,也体现了陈独秀在某种意义上已站在人民群众的一边。

  在陈独秀重新认识人民群众的同时,仍然遗留着轻视人民群众的思想,他咒骂“中国人简直是一盘散沙,一堆蠢物”,“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又说:“群众心理都是盲目的,无论怎样大的科学家,一旦置身群众,便失了理性。”[18]从这种蔑视群众的观点出发,陈独秀认为,“有史以来革命成功的,无一不是少数人压服了多数人”[19],俄国十月革命也是少数人压服多数人的运动。因此,陈独秀反对把国家的重任放在人民群众的肩上,认为若将国家重任“胡乱放在毫无知识,毫无能力,毫无义务心的人们肩上,岂不是民族的自杀”[20]!可见,陈独秀尽管在之后,对人民群众的认识有所提高,看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作用,但从本质上来看,陈独秀还是蔑视人民群众的,这是因为他还没有真正地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不了解工人阶级遭受的深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要求解放的愿望也是最强烈的,是一个革命最彻底的阶级。

  由以上不难看出,陈独秀一方面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肯定他们的作用,鼓励他们起来改变现状,使自己居于治人的地位;另一方面,却又谩骂人民群众,看不起他们的作用,因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境地,明显地体现出其民众观的二重性。

  三

  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的思想也往往呈现出矛盾的状况,陈独秀也不例外。以上我们看到,陈独秀前期的民众观是二重性的,究其根源,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从阶级根源看,陈独秀出身于封建剥削阶级家庭,从小接受封建剥削阶级思想的教育,青年时代又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和进化论观点,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共和思想在他的脑海里刻下了很深的烙印。所以,他积极主张走资产阶级共和道路。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内忧外患,一片黑暗,民众饥寒交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此,陈独秀多少能看到一点,特别是在他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之后,更能意识到这点。因此,他能够表现出对民众受压迫和受剥削境遇的同情,并且去关心他们的疾苦,体现出他思想中积极的一面。但是,他的剥削阶级思想并未消除,更由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地位决定了他在思想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在生活上他是远离人民群众的,不可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不可能懂得他们的切身需要,更不了解他们中间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潜力,他只看到封建官僚、军阀、政客等一群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贪婪无耻、残暴成性和奢侈浪费以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苟且偷安和软弱无能。“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21],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国民性,而广大人民群众也都如此,并把原本属于封建上层社会寄生阶级的恶德丑行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丑陋秉性、顽劣固疾都当成是全体国民,包括广大人民群众的通病。“一国之民,精神上,物质上,如此退化,如此堕落”,“有何颜面,有何权利,生存于世界”[22]?可见,陈独秀的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和主观的,这就决定了他的民众观是双重的。

  第二,从思想政治根源来看,这一时期,陈独秀的脑海里明显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既具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部分观点,又具有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内容。两种世界观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同时并存,造成其民众观的双重性。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对陈独秀的影响极为深刻,他满脑子都是英雄伟人的观点,因而片面强调伟人圣贤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认为“近代贤豪,当时耆宿,其感化社会之力,至为强大”;“社会失其中枢,万事循之退化”[23]。还说,“群众意识,每喜从同;恶德浊流,惰力甚大”,所以,“非有先觉哲人,力抗群言,独标异见,则社会莫由进化”[24]。“社会进化,因果万端,究以有敢与社会宣战之伟大个人为至要。自来进化之社会,皆有此伟大个人为之中枢,为之模范也”[25]。在陈独秀看来,近代中国日益贫弱,国不堪国,民不聊生,是由于缺乏“为之中枢,为之模范”的英雄伟人之缘故。很显然,陈独秀对英雄伟人是顶礼膜拜的,他不懂得改革社会单靠少数几个英雄伟人是行不通的,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他们的伟大作用,才有力量同旧势力进行斗争,如果英雄伟人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会失去其基础,就没有力量。对英雄伟人的崇拜,势必会造成对人民群众的轻视,这是毫无疑问的。

  民众范文篇3

  大家好!我是来自市市容管理大队支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平凡之中见真情,城管人情系民众》。

  如果说我们的城管队员是一块石子,炎炎烈日不曾融化我们的坚强,凛凛寒风不曾改变我们的初衷,用无限忠实的身躯,铺筑着城市中一条条宽阔的街巷。如果说我们的城管队员是一颗星星,我们默默无闻奉献,不与太阳争辉,不与月亮比美,在广阔无垠的夜空中始终恪守那一份职责,闪闪发光,为夜幕中的赶路人照亮行程。

  作为城管队伍里的一名普通队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由于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被群众亲切地称我们是“城市卫士”。敬业爱岗,我工作在爱民城管这个集体之中,铁血丹心。曾经,我是城管队伍的一名新兵,步入这一行列之前,自己对这项职业无限向往,“身着城管装,治理街和巷”是何等的神气和威武;“日夜勤巡逻,不怕雨与霜”是何等的豪迈和潇洒。可真正踏上这个岗位之后,我才深切体验到了城管工作的酸甜苦辣咸,才感受到了城管工作的艰难与辛苦:没有双休日,没有上下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一声令下,立刻要赶到指定现场。所以往往把疲惫留给自己,把家务留给爱人、孤独留给儿女。这些都是对我们城管人工作生活的形象描述,可以说没有一丁点的夸张。有时,我们还要忍受群众的不理解,经常遭受谩骂污辱,甚至拳打脚踢。尽管如此,我从未听到我四周的同志有一句怨言。有时伤口正流着血,包扎后继续投入工作,有的因执行公务,家人受到恐吓和威胁,可我们城管队员没有一人退缩畏惧,一如既往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我们为了什么,为了党和国家的城管事业;我们为了谁,为了广大群众的安居乐业。说到底,为了一座城市的洁静与美丽。

  为了消除被管理对象和我们的对立情绪,塑造崭新的城管形象,建设和谐城管队伍,我们向淮安城管学习,向海地国际维护警察学习,文明执法。城市管理中,我们转变了以往“为了城市管人民”的工作理念,确立了“为了人民管城市”的服务宗旨,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理性化执法、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从服务百姓出发,便民、利民、疏堵结合,合理规划、统一管理,分类疏导、分级服务,定点经营、定时经营、保洁经营。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在转变工作观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无规矩难成方圆,支队先后修订和完善了一系列法务制度、勤务制度、内务制度,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敢抓敢管,一抓到底。用行动展示着我们城管人忍辱负重、永不言败的群体精神,重塑自我、追求卓越的决心和勇气!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支队狠抓了城管队伍建设。高效率的城管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因此,支队狠抓了队伍的政治业务培训,着力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开展争先创优、文明执法的大学习、大教育、大讨论活动,稳步推进队伍的作风建设。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先进事迹层出不穷。坚强的核心,团结的集体;正确的导向,积极的氛围!我们支队涌现出众多的劳模、先进、优秀队员,繁星璀璨,辉映着城管事业腾飞的天空!,城管监察队员,在整治小广告工作中经验丰富,表现突出,对张贴小广告者形成震慑力,遏制了市区乱贴乱画现象。父母、妻子有病期间,仍能坚持工作,充分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城管监察队员,全副身心投入整治乱摆摊工作,特别是在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迎检期间,昼夜工作,任劳任怨,像一头只讲奉献不言苦的“老黄牛”。,城管监察队员,文明执法的典范,执法中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踏实能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曾在骏马路与交通路交叉口给一占道卖西瓜的商户做思想工作达一个多小时,既得到了商户的理解与支持,又树立了良好的执法形象,被誉为传播文明的使者。等等,象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俯拾皆是。

  回首过去,我们百感交集;展望未来,我们热血奔涌!我们支队将继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精细管理、长效管理、科学管理的新路子。“以人为本”、“和谐城管”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为政府分忧、让群众满意,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民众范文篇4

  依照市建设“生态和我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总体要求,年全民义务植树及造林绿化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乡村”为载体,突出重点工程,创新造林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工作措施,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生存环境,推动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主要工作

  (一)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推行义务植树基地化,年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省义务植树条例》和《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方法》大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植树造绿活动。义务植树工作要以提高植树成活率和义务植树尽责率为突破口。完善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丰富形式,把这一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年全区计划安排义务植树工5.5万人次。为提高义务植树效果,确保成活率,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公司化运作,专业工程队造林,基地化管理。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和植树任务,结合森林生态城工程建设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五云山义务植树基地合理选择树种,适地适种,专业工程队施工,实行包栽、包活、包管护责任制,确保基地植树成活率在85%以上。二是迅速掀起全民义务植树高潮,所有适龄公民都要积极参与,每人植树3-5棵。三是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积极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高潮中去,带头完成义务植树任务并开展义务奉献活动。四是各中、小学校要积极鼓励或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植树或爱绿、护绿活动。五是针对各类社会人群的不同特点,不能直接履行植树劳动义务的公民,可以通过以资代劳的方式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通过绿地养护、古树名木养护等方式进行。通过采取一系列新形式、新手段,以点带面”推动我区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快速、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要按照《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方法》规定。加强义务植树行政管理,严格属地管理和尽责情况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全民义务植树任务通知书制度和登记卡制度。建立管理工作档案;强化镇、办的职能,推动农村义务植树活动顺利开展;加大对无故不履行植树义务的单位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义务植树单位的责任意识。

  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镇主要做好几项工程

  以种植雪松、侧柏为主,①三角游园建设。位于新老310国道交叉口。面积11万平方米。

  新修道路两侧行道树1900米的栽植。②通道绿化建设。主要是路、段两侧各15米绿化带建设;大道南段及、两个村。

  全长8公里,③汜水河岸绿化。涉及、、、等村。栽植柏树4000棵,柳树3000棵。

  建设一处镇级义务植树基地。按法定义务植树年龄,④开展村镇绿化及四荒、四旁植树。每人3株共3万株,以栽种泡桐、速生杨及大叶女贞为主。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

  ⑤完成城区绿化工程建设项目。

  2各办事处主要做几项工作:

  建立一处街道义务植树基地,①积极宣传《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方法》作好公民义务植树的动员。组织辖区适龄公民参与义务植树活动,保证义务植树建卡率90%以上,尽责率达90%以上。

  ②完成城区绿化工程项目。

  (二)完成市下达的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区造林绿化工作要全面完成市下达的造林绿化和森林生态城等重点工程建设,年。一是南部山区的6000亩封山育林工程;二是对往年退耕还林和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近3000亩的补植补造;三是5000米通道绿化工程;四是500亩一般造林工程。

  (三)建设精品绿色工程。

  要进一步巩固创建国家园林乡村活动的效果,年我区城区绿化工作。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抓重点、上水平、升品位,以优化人居环境、增强乡村功能、打造精品靓点为主要内容,对公园、游园、广场、道路绿化及其设施进行完善,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乡村园林绿化水平。紧紧围绕“十路两园两场一绿地”城建项目,努力打造配套精品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创立“花园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区”活动。具体项目以市政规划为准。

  (四)加强部门绿化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各部门和单位要坚持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的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提高部门绿化的有效方法,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增加绿量,努力提高本部门本单位属地绿化美化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争创“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促进部门、单位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向高档次、高品位迈进。

  区绿化委员会将配合市绿化委对已被命名为“花园式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进行复查,年。以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居住小区绿化面积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绿地规范为重点,对于占用绿地、绿地面积缺乏的单位要求其补种补植或采取异地绿化的形式,完成与所缺绿化面积相当的绿化任务。对于限期不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规范的将撤销其荣誉称号,并予以通报。

  (五)参与市创建全国绿化模范乡村活动

  市正式启动创立“全国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年。完成了国家园林乡村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将用两年时间,使城区和郊区的绿化水平达到创建全国绿化模范乡村规范。区将成立创建全国绿化模范乡村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创建工作的决策和领导,具体组织创建运作和督导协调全区有关部门创模工作。各级、各部门也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依照全市两年的创模”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把任务分级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社区,认真完成辖区内新建绿地、单位(居住区)绿化达标等工作任务;林业、市政、水利、公路、交通、环保等部门通过实施大环境绿化和环保工程,努力提高乡村绿化水平。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创建任务。

  二、主要措施

  (一)抓好宣传发动。

  也是提高广大市民生态建设意识和责任的主要举措。各单位要抓住当前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宣传发动是搞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各项绿化工作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大绿化宣传力度。紧紧围绕省会创建全国绿化模范乡村活动加快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绿化建设;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积极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利用发放“告知书”建立社区“绿化宣传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公益性、义务性,使适龄公民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义务植树是自己应尽的法定义务,一项光荣责任,无故不履行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以提高广大适龄公民参与义务植树的自觉性。

  (二)落实政策。

  要把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创模绿化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投资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资金投入是造林绿化的重要保证。首先是政府要加大造林绿化投入。资金要保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其次是要落实义务植树条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造林绿化。对不便到义务植树基地尽义务植树责任的单位或个人,要按照《市全民义务植树实施方法》和市绿化委员会的有关规定,交纳义务植树绿化费;对乡村房地产开发,凡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达标的要依照异地补绿的方法,指定地点进行造林绿化。

  (三)突出重点。

  任务重,春季适宜植树时间短。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需统一组织,认真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要紧紧围绕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乡村这两大目标,突出抓好几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要抢抓时机,强化质量,加快进度。有关部门要组成造林督查组,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掌握造林进展情况,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对行动迟缓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或在新闻媒体上爆光,确保年度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更新观念。

  进行统一招标,一是施工方式上尽可能通过征收绿化费。利用专业工程队施工方式落实工程任务,以便科学施工,严格管理,确保效果。二是要转变植树造林的时间观念,变春季造林为四季造林。除了抓好冬季春季造林之外,夏季、秋季也可造林。

  民众范文篇5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缺少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本文阐述了现代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机制,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依据公信力的变动机制。试图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快速、有效、可持续地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方式方法。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建设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建设的主导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是主导力量和主体力量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和共同配合的长期过程。拥有一个得到广大民众信任与支持,拥有高度公信力的现代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和变动机制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政府公信力同政府能力、满意度、动员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公信力不同于政府能力,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公众,政府能力只有转化为行为和行为结果才能获得公众的评判。一般而言,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是正比关系。如果政府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越高,那么政府公信力就越强,但前提是政府能力必须主要去满足广大公众的利益需要。(2)公信力与满意度基本相同。正常社会状况下,公信力来源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程度。满意度越高对政府也就越信任:两者稍有差别,满意度更多是公众对政府在物质利益提供方面的感受,而公信力是对多种方面和长远利益的综合感知,特别是在强意识形态下的社会,公信力可能更多地源于对敌人的仇恨和未来美好的梦幻。(3)公信力与动员力有区别,动员力依赖于政府公信力,但政府公信力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动员力,其中要受到多种中介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组织程度、公民的政治心理等。公民社会发达、社会组织程度高及民众参与意识强,公信力在转化为动员力的过程中就流失得较少。

  现代政府的公信力源于三个方面:(1)政府产生的公信力,即政府合法性问题。依据社会契约论,政府的权力源于民众授予。民众形成公意产生政府,民众也可以因对政府不满按照法定程序来变更政府,一切违背这种委托关系而建立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都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可以看出政府产生的合法性是公信力来源的最为根本的基础。(2)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随着公民社会日益强大,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公民已不满足于以投票选择自己代言人的间接性民主,更多地关注政府日常行政过程。要求政府阳光行政、依法行政,还倾向于依赖社会组织参与和影响具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是当今政府公信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3)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政府产生的目的就是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现代社会中政府“一是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二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的环境”。这些行政结果是民众切实需要的,也是能够切身感受到的,政府行政绩效如何直观地影响到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和政府公信度。

  公信力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相依存互促进的:政府产生的公信力是基础性公信力,它是促进政府行政过程透明、民主化和政府绩效提高的制度性保障,同时它具有缓冲和部分地释放因政府行政过程不合理和政府绩效低下带来的民众不满情绪: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是对政府合法性的重要补充,它对政府绩效具有直接促进作用: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的提高可以短时而有效地弥补政府产生和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足,相反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下降可能立即引起民众对政府合法性和政府行为过程合理性的质疑和追问,从而促进后者的改革和完善。

  二、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形势比较严峻。近些年来,针对政府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多次发生,针对政府官员的恶性犯罪案件也不少,民众参与政治普遍冷淡。于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形象不再那么光辉高大,其公正性和为人民服务的无私性遭受质疑,其凝聚力和号召力略显苍白。虽然政府和人民保持一定距离,人民对政府存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和质疑是正常的,适当的民众独立性可以推动政府建设与时俱进,避免像上世纪和时那种运动式社会动员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但政府和人民如果始终处于相互怀疑、不信任和敌视状态,最终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只有百弊而无一利,

  具体来看,各级政府的公信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从横向比较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公信力一般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好,政府有财力去为民众提供充足又优质的公共产品,也能够更好地去执行“多予少取”的惠农政策:另外东部地区市场化水平高,市场和社会对政府建设提出了高要求,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服务性政府的理念进行改革和建设。通过机构精简优化、政务公开、听证会等拓宽民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获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基层政权财政收入不足,尤其在农业税费改革后,地方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基本成了“吃饭”财政,甚至负债累累。在这种状况下,地方政府不仅不可能去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有时甚至还挪用上级拨下来的各种款项。再加上政府行政理念落后,行政方式僵化,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趋于紧张,政府公信力急速下降。从纵向比较看,中央政府的公信力高于省政府,省级政府的高于基层政府的,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最低。2004年笔者在苏北泗洪县一个乡村进行调查发现,有84%的被调查者对中央政府表示满意或较满意,对省政府的评价中也有72%的人表示满意或较满意,而对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纷纷表示不满,不满聚焦在官僚主义作风、苛捐杂税、财务不明、大吃大喝、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

  不可忽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有其宏观的社会大环境。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轴的改革开启了中国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村落文明向工业社会、城市文明变迁,这种整体性社会转型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是“第二次革命”。在转型过程中,旧有的社会秩序遭到迅速解构,而新的社会秩序正在慢慢建立,新社会规范因其认同基础薄弱而显得软弱无力,而旧的社会规范正在失去社会基础而对新社会失去足够的效力。整个社会处在新旧因素相互交错、冲突和共同作用情况下,社会容易出现失序和失范。各个领域存在许多不公正和丑恶现象,诸如因政治权力缺乏足够监督导致贪污腐败,市场经济机制扭曲出现坑蒙拐骗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和自保,彼此信任程度整体下降,这种社会人文环境必然影响和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主要源于政府因素,各级政府应该为公信力下降承担直接的责任。首先,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致命性伤害的是权力腐败和官僚主义,是形形色色的腐败行为和作威作福的官僚主义作风。其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低,无法满足民众生活和发展需要,而公共产品直接关涉到群众利益。低效服务致使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大幅下降。再者,政府行政的合法、透明性不够,决策中的民主性不高。民众的知情权和参政要求没有得到尊重,也导致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不够。最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法律效力,政府官员任免、升迁没有更好地体现民意,政府合法性受到部分质疑导致政府产生的公信力不足。

  三、在现有环境和条件下,如何提高我国政府的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历来受到中外政府的重视。在古代,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当政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来提高公信力。贞观之治时的唐太宗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识到了民为邦本的道理。总的说来,封建社会维护的是官僚集团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思想家的大同和谐理想在中央集权体制和庞大的官僚集团面前大失水准和严重扭曲。

  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和工作路线。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总结革命经验教训,指出“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准之一,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党失去人民支持就如同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在从革命党转变成执政党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党群、干群关系,对此曾警示性地说。“共产党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和走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观,以“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各项改革工作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尺,并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价值目标来汲取改革动力和破除改革阻力。

  面对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状况不容乐观的境况,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和民主政治自身发展的特点,深刻认识政府公信力的增长机制,按照成本、风险、迫切度原则有主次有缓急有系统地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

  (1)严惩权力腐败和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重树政府清廉、高效和亲民的良好形象,这是争取民众信任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严惩腐败能够一振耳目、大快人心。目前权力腐败比较严重,呈现出官员集团性腐败、腐败官员年轻化、手段日益隐蔽等特点,腐败多发的根源是权力没有受到严格监督。近来中央加大了对腐败的查处决心和力度,正逐步推进和完善由中纪委派驻机构、巡视制度、中央提名地方纪委书记、官员任职回避和交流制度、任期限制制度等构成的权力监督体系。笔者认为,还应该针对基层官员(县、乡)建立一套权力监督体系并进行有效监督,因为基层官员直接面对着广大民众,他们的廉政情况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当前官僚主义严重,对人民的福祉漠然视之、对百姓的利益从不关心、惟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如果说权力腐败是急性病,那么官僚主义则是慢性病,它带来的危害更大。克服官僚主义必须转变理念走服务性和责任性的公共政府途径,尤其要扩大民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权利,增加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民意权重,迫使官员走群众路线,以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为根本工作宗旨。

  (2)建设服务性政府,努力提供足够和优质的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生活和发展需要,提高政府行政绩效公信力。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经影响到民众的生活和发展,因此努力和尽快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主要途径。例如,医疗和教育的市场化倾向改革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公共资源在区域和民众中的分布非常不均,导致人民看病难、上学难。另外住房问题现在也凸现出来,房价水平同人均收入发生脱节使百姓购房难。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已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近几年来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民生政策,如“以工助农、城市反哺农业”、建设新农村等,力图解决医疗、教育、住房领域存在的民生问题,正在逐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民众范文篇6

  关键词:幸福指数;和谐社会;民众

  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对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满意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决策者获得政策反馈的重要内容。民众幸福指数作为社会生活中大部分民众幸福感的量化统计方式,通过全方位覆盖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诸因素,并将其进行科学统筹考量,能够较为合理、准确地反映出社会中民众的生活质量,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现实依据,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民众幸福感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一、幸福指数的内涵

  (一)幸福指数的含义

  幸福感是民众对自身学习、工作、生活所处环境满意程度的一类主观感受,既包括物质条件方面,也涵盖精神生活领域。幸福感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但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幸福体验则内在地包含了整个社会的精神和谐状态。幸福指数是对这一主观体验的度量,将大部分民众主观幸福感受予以量化,由此揭示民众社会生活质量,并对相应的政策抉择给予支持。自不丹国王旺楚克于1972年首次提出幸福指数概念以来,“政策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时代背景下,对幸福指数的研究日渐赢得了许多学者的青睐。

  (二)幸福指数的价值意义

  幸福指数内在的价值意义甚为丰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社会当中民众的主观生活质量进行了较为科学的度量,通过合理构建指标体系,从而计算出幸福指数,政府能够对民众生活的满意度进行全面的把握,再进行相关静态比较则可以深入地分析出差异的内在原因,使得政策制定更加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其次,弥补了以往GDP指标衡量区域民众生活质量不全面的弊端,在衡量社会发展成效方面更为细致。一方面,幸福指数内在地包含了GDP指标,另一方面,幸福指数又将衡量范围进行了拓展与延伸;最后,幸福指数能够实现对社会运转的及时监测,和谐社会务求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质量能够达到动态的平衡,这就需要决策者能够实时地掌握社会运转的详实可靠信息,幸福指数无疑是不二之选。

  二、影响民众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

  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将能够切实影响民众幸福指数的因素大体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一)经济性因素

  具体包括收入与贫富差距、就业、住房等。收入与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三个方面,城乡、地区间囿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而行业的差异则导致企业融资上存在着失衡,导致收入差异巨大,制约了民众整体幸福指数的提升;就业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进程的日益深化,低质劳动供给闲置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缺口现象并存,就业问题日渐成为影响民众幸福感的重要问题;住房方面,房地产市场价格虚高的情况依然存在,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在部分大城市中,住房成为了许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的难题,严重影响到了民众的幸福感。

  (二)非经济因素

  具体包括教育、医疗保障、生态环境、健康等。教育方面,区域与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导致部分落后地区连最基本的教育资源也无法享受到,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在地域间的差异成为了影响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医疗方面,尚需理顺一系列体制机制关系,依然是城乡与区域间的医疗保障制度衔接需要进一步优化,异地就医的相关问题业已成为许多民众最为关切的内容,“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更遑论幸福感;生态环境与健康方面,部分城市的整洁度以及区域内污染型工业企业存在的数量亦会影响到民众的幸福感,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需求是当前民众日益重视的关键点。

  三、民众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联系

  (一)幸福指数是区域各方面发展成效的集中体现

  经济发展是民众获得幸福感的决定性因素,但却绝不唯一。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非经济因素在幸福体验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提高,如对生活环境、健康状况、人际交往、婚姻关系、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幸福需求会大大增加。幸福指数在囊括所衡量区域诸经济因素指标的基础上,还包括了以往考察人民生活水准所忽视的非经济因素,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所处不同阶段对诸因素予以合宜的权重分配,幸福指数能够综合考量涉及民众幸福感的所有因素,并提供一个不论是在合理性亦或是准确性方面较之以往均更加科学的结果,集中体现所衡量区域各方面发展的成效。

  (二)幸福指数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构建理念的展现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即是“以人为本”,这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幸福指数是对民众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其从设计源头便体现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这与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内在的共鸣,即二者均关注社会的发展能否切实地满足民众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现实需求。和谐社会的构建,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幸福指数纳入到社会发展考量体系中来,即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理念的充分展现,通过科学的指标配置,幸福指数能够成为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让决策落到实处。

  (三)提升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内在统一性

  构建和谐社会若仅仅侧重于定性层面的讨论,极易流于形式,定性的纲领仍需定量的实践加以支撑。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展了相关实践,如将幸福指数写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以民众切实关注的民生问题为切入点,将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程度纳入到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中去,让民众的幸福感具体化、量化,从而使得民众的点滴小事共同汇聚成幸福指数的显著提升。因而,可以看到,提升幸福指数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不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同时也是彼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四、构建和谐社会导向下的民众幸福指数提升路径探析

  (一)着力解决好民众关切的重点民生问题

  解决好基本民生问题,是显著增强民众幸福感,提升民众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从民众最为关切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四个基础性的方面入手开展相关工作:1.扩大就业。就业是民众幸福指数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深刻转型的社会现实,政府需要着力解决好大量低质劳动供给与高素质劳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加快低质劳动力向优质技能人才的转化,契合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让民众在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就业之道。另外,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创业促就业,往往事半功倍。2.破解住房困境。“有恒产者有恒心”,安居方能乐业,解决好民众的住房问题,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方式。为此,政府应继续强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土地供应结构进行不断优化,打击房产投机行为,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再者,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部分民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渠道的支持力度应当加大,并注重此类住房建设的质量控制,力求为民众提供经济优质的住房供给。3.解决好“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医疗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长期以来掣肘民众幸福指数提升的一大难题。基于此,一是要进一步地完善国家医疗资源的配置方式,实现城乡之间、异地之间医疗保障相关制度的高效衔接,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格局。政府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补贴力度,确保医疗用药的价格处在合理区间,不断优化公里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让民众在有保障的医疗环境中切实提升幸福感。4.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规模逐步扩大,2019年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达4.04%,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数据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此外,还需要解决与民众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的教育公平性问题,不同地域间教育资源分配悬殊的问题亟待解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保障机制应逐步建立起来。解决好教育公平性的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起兼顾公平与效益的民生保障体系

  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依靠,故而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在效率优先原则的基础上,注重民生保障体系公平性的彰显,让民众在有所依靠中增强自身的幸福感。首先,需要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把基本生活保障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其次,重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为其生存提供充分的支持,保障其基本生活;最后,需要注重对老年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具体可依托所在社区管理部门,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人群体的幸福指数。

  (三)以民众幸福指数提升为导向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

  提升民众幸福指数,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还需要理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民众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政府积极推进自身改革,以服务群众为导向转变政府职能。具体表现为:一是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简化民众办事流程,提高其办事效率,从而提升其对政府的好感,进而促进政府公信力的建设;二是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让民众广泛参与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群策群力,强化民众政治意识,丰富其政治生活;三是要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行政依法而行,治理依法而治,同时自觉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让民众在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中提升幸福感。

  (四)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幸福指数的提升不仅来自物质生活条件的富足,还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加以支撑。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推进文化产业的建设,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提升民众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从政策、资源、财政等各个方面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让更多极具中国特色又有着现代化展现方式的文创产品大量涌现出来,滋养当代民众的心灵,使得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出生机,民众在优质文化产品的熏陶中实现知识储备的积淀与精神素养的升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国民现代意识与健康意识

  生态环境是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优美的生态环境既可以保障居民的健康,也可以陶冶其情操,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故而,应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侧重发展绿色经济,逐步淘汰高污染的产业,并以健全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保障。与此同时,积极促进国民现代意识与健康意识的养成,引导民众形成健康、向上、奋斗的良好品格,并大力培养民众的健康意识,投身到全民健身的进程中去,塑造坚实的体魄,助力其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拥有来自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稳固支撑。

  结语

  社会发展的成效需要由身处其中民众的现实生活质量来衡量,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包括以民众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民众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应当引起决策者的充分重视,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注重提升民众幸福指数,以对该指数的科学运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悦.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幸福指数的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2).

  [2]李玉毛,于志远.赤峰市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

  [3]吴晨旸,陈思玉,毛海阳,等.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人民幸福指数研究[J].现代商业,2019(29).

  [4]沈阳市大东区上园街道辰宇社区.当好为民办事服务员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J].民心,2019(6).

  [5]陈向国.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村民幸福指数——陈家桥村美化村环境经验访谈[J].节能与环保,2018(11).

  [6]杨若辰.背景下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3).

  [7]张荣山,刘英魁.提升民众幸福指数与构建和谐社会[J].前沿,2012(19).

  [8]陈欣.幸福指数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商界(上),2010(4).

  民众范文篇7

  一、工作目标

  (一)成立我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领导小组和行动办公室。

  (二)确保我区在今年底前开展保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启动仪式,完成启动工作。

  (三)全年至少开展2次“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以下简称“健康一二一”)行动内容的健康干预现场活动。

  (四)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示范餐厅”的创建活动。于9月15日前至少申报一个“示范社区”或“示范单位”或“示范食堂”(“示范餐厅”)。

  (五)今年底前完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考核、评估工作。

  二、组织领导

  由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工作的统筹管理。由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全面负责我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组织实施工作。

  三、职责分工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辖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负责辖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具体落实,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人员开展业务技术指导与培训,开展宣传工作,并负责各项资料的总结、汇总。

  四、工作内容

  (一)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干预活动

  1.8-9月开展预防慢性病“低盐少油健康多”为主题的大型干预活动,以引导群众合理膳食;

  2.国家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9月1日)前后借助有线向市民作“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预防慢性病”的知识内容的科普讲座1-2期;

  3.于10月份结合市政府“保健康快步走预防慢性病”的号召,开展全区性的以“保健康快步走—追求健康别停步”为主题的大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活动。同月开展4次“科学运动预防运动骨伤”为主题的专家讲座,对社区群众进行科学运动的指导。

  (二)全面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要充分发挥领导示范作用,动员多部门参与,积极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启动仪式。向群众发放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议书,阐明不良生活方式与多种慢病发生的密切关系,向群众发出“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倡导。

  2.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当地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广泛宣传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有关知识,为群众提供合理膳食与身体活动系列支持工具和方法。

  (三)实施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1.今年度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主题为“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可结合“保健康快步走预防慢性病”、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9月1日)、高血压和糖尿病日等健康日主题或市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治工作手册(今年度)内容开展健康干预现场活动,全年至少开展2次(不包括启动仪式),通过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内容和形式自行设计,但须纳入整体工作计划,并报上级行动办备案;

  2.活动期间需突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徽标(见附图)和“健康一二一”主题;

  3.活动结束后,需及时总结,通过各类媒体做好二次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并将总结报至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

  4.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推进“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健康知识一条街”等支持性环境建设。

  (四)开展“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示范餐厅”创建活动

  要参照《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方案》、《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食堂创建工作方案》、《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餐厅创建工作方案》的要求(见附件1、2、3、4),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于9月15日前至少申报一个“示范社区”或“示范单位”或“示范食堂”(“示范餐厅”)。

  (五)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负责对辖区从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六)考核评估

  1.要加强自查自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活动质量;随时收集相关资料并与年终总结一并上报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

  2.要积极配合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做好全市工作的过程及效果评估;

  五、时间进度

  1.今年8月底前,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认真做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一二一”动员培训工作;

  2.今年8—12月,开展启动活动;

  3.今年8月-9月15日,创建申报工作;

  4.今年8-12月,开展健康干预现场活动,全年2次以上;对本辖区工作情况进行自查自评;

  民众范文篇8

  按照中央、省、市的安排部署,今年我区将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同时也将启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为确保我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启动实施,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全区应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应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人员以及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目的

  为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我区无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养老问题。通过此次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区城乡未参保居民以及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为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摸清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参保对象、应享受待遇对象以及区内被征地农民的情况。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应参保对象情况是指具有我区城乡居民户籍,截止调查之日已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但不满60周岁,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和计生户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情况,包括农业户口、居民户口情况、16-59周岁人口情况、特殊群体人口情况、外出务工情况、参保意愿情况等。

  应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对象情况是指具有我区城乡居民户籍,截止2012年7月1日已年满60周岁,未纳入行政事业编制管理、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和计生户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情况,包括农业户口、居民户口情况、特殊群体人口情况等。

  被征地农民系指在我区所辖范围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征用或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而导致失去土地的现有在册农业人口以及征地后农转非人员情况,包括被征地农民家庭人员、承包耕地面积、被征地面积和就业、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情况等。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组入户调查时,按以下步骤开展调查工作:

  一讲,即讲明调查意图,讲清楚省、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发放宣传资料;

  二问,即问清楚该户的家庭总人口,每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户籍、去向、就业状况、享受其他社会养老保障、参保意愿以及被征地农民家庭征地情况等;

  三查,即查验该户的户口本、身份证、残疾证、土地承包证、征地手续等各种资料,与该户自述情况进行对照,弄清该户各项基本情况;

  四填,即填制相关《调查表》。

  四、工作要求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又一重大惠民政策,调查摸底工作是前提和基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各镇(街)务必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准确,按时完成调查任务。

  (一)各镇(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具体负责人和经办人员,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利用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工作人员及时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工作。

  (二)调查摸底工作必须深入到户,逐项了解清楚调查内容。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公安、统计、计生、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严禁从公安、民政、计生等系统信息资料中照抄照搬,坚决杜绝闭门造车。

  民众范文篇9

  为了充分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业活力,大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民富县强和建设“两个吴堡”的战略目标,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深入而持久地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是县委、县政府面向“十二五”,站在全局的高度,着眼于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着眼于我县全民创业的巨大潜力和空间,着眼于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首先,全民创业是富民强县的战略抓手。从目前国内形势来看,凡是全民创业发展快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就快,质量就好,人民收入水平就高。2011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403元,较全市5113元低710元,规模以上企业仅为11个,远低于全省34个和全市54个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支撑发展大局的工业大项目,更需要致富千家万户的草根经济。只有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激活各种创业主体,才能带来全民富裕,缩小发展差距。第二,全民创业是吴堡客观县情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但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群众收入低,2011年我县人均生产总值11476元,分别是全市49345元的23.9%、全省26543元的43.2%。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态势,吴堡要缩小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加速发展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大限度地发动全民创业。这样才能既解决就业、提高人均收入,又能增加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位次。第三,吴堡的传统精神和未来发展需要全民创业。吴堡人民当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潜力,这已为近两年的发展所证明;未来随着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我县的创业空间将更加广阔,这也是我们最大程度地从资源开发当中获取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民创业的热情,使吴堡经济社会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强化扶持为保障,按照“壮大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的思路,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不断增加群众收入,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实现民富县强、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总体目标:通过共同努力,大力推进全民创业“113”工程,即:每年引导和扶持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企业10户、10万元以上的创业示范户100户、3万元以上的创业计划户300户。五年期间,培育一批创业有成的企业家队伍,新上一批成效显著的中小企业项目,建设一批支撑力强的骨干企业,提升一批成长性好的特色产业,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经济板块,使创业在我县遍地开花。到2015年,努力实现“32521”目标,即:全县民营企业达到3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户,个体工商户达到5000户;力争完成非公经济增加值20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突破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三、扶持对象和重点领域

  采取直接扶持、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扶持大学生、复转军人自主创业、能人二次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各类创业活动,全力催生更多的市场主体。围绕我县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及发展趋势,重点扶持以下领域:

  1、以红枣、小杂粮、手工挂面、粉条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藏、运销业;绿色、保健、休闲食品开发项目和现代生态、观光农业项目。

  2、生猪、羊子、蛋鸡、肉牛等养殖业,以及适合我县发展的特色种植、养殖业;配套发展的屠宰、分装、肉食品储运等产业项目。

  3、煤、盐、气化工下游配套产业及各类优质、高效、环保、节能型的新型建材产业项目。

  4、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和特色民俗文化、农家乐及休闲旅游度假建设项目。

  5、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培训等服务体系建设;金融担保、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快递、中介和策划等现代服务业。

  6、取得注册商标、QS认证、ISO9000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省市名牌产品认定等。

  四、扶持措施

  1、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外,一律对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开放,任何单位都不得设置附加条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县域经济的核心就是通过全民创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的理念,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资金争取、融资方面以及为创业主体办理备案、注册、环保、质监、安全手续时,要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切实解决创业主体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在全县上下形成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良好氛围。

  2、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两个“36条”文件精神,以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和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和商贸流通等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方式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或发起设立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鼓励扶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3、有效开展全民创业活动。把解放思想、强化创业意识作为全民创业的切入点,广泛发动,积极实施,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全民创业“113工程”,即:每年推选和扶持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100万元以上重点企业10户、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创业示范户100户、投资在3万元以上的创业计划户300户。并抓好五个方面的创业。一是发动群众主体创业。鼓励城乡群众各展所长,各有所为,不拘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开展创业活动,争创殷实家业,积累社会财富。二是鼓励能人大胆创业。充分发挥乡村干部的“双带”作用,鼓励和支持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带头创家业、办企业,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引导能人破除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的思想,开展“二次创业”,采取强强联合、合伙经营等方式,积极创办企业,通过转型升级,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三是引导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用亲情、乡情、真情感化在外人士,吸引更多的在外人士特别是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带领家乡人民共同致富,使资金回流、人才回流、技术回流。四是支持科技人员开拓创业。允许、鼓励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支持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担任技术顾问、技术指导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工作,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创业优势、经济优势。五是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下岗职工自主创业。落实各项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下岗职工的帮扶力度,鼓励扶持他们自主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4、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作为全民创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按照“体现特色、择优扶持、严格程序、简化手续”的思路,完善扶持机制和使用方式,建立全民创业扶持体系,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5、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要坚决落实国家、省市已明确的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按减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中小民营企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依法申请减免税;中小企业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纳税的,可依法申请在三个月内延期缴纳。

  6、强化项目带动促发展。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发展规划,立足我县煤盐气、农副产品加工、养殖、建材、旅游等资源,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特点,在研究和安排项目上予以倾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大力加强项目的筹划、筛选和储备工作,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指导和支持,以项目为支撑,以项目促发展。

  7、加快中小企业产业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中小民营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培育和打造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品牌,创造发展新优势。对取得QS认证、ISO9000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等证件的以及获得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获得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予以一定奖励。

  8、加强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同行合作,建立以委托培养、实地培训为主的人才培训体系,人社局等相关部门对企业组织员工外出培训的在资金上予以优先支持;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招聘专业对口、热爱创办企业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学生到企业工作,以解决企业人才严重匮乏的被动局面,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民众范文篇10

  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一场持续的、结构性的整体变革,要想提高变革的力度和效度,其需具备一定的实践前提。这个前提包括民众参与教育改革是什么、为什么和需要什么三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