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渊源

  【迁徙分布】

  迁徙

  一、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二、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三、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五、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1、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2、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六、明清时期的迁徙

  1、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2、 移居海外的黄姓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分布

  宋朝时期,黄姓大约有12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为宋朝第九大姓。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人口的四分之一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二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四省,又集中了24%。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七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仍集中于江西、福建二省,大约居住了黄姓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三省,又集中了30%。宋元明600余年,黄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黄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黄姓的人口已达到3370万,为全国第七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黄姓人口由220万激增到3370万,增长了15倍多,黄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入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黄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二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四川、湖南、江西、福建、湖北五省,又集中了31%。广东为当代黄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黄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长江以北少黄姓、长江以南多黄姓的局面。

  黄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很广,但不均衡。在粤桂琼闽台、贵湘赣南部,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9%以上,有的比率高达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1.6%,居住了大约52%的黄姓人群;云川渝鄂、贵湘赣北部、浙江、皖苏大部、陕甘豫南部、青海东南、新疆喀什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3.9%,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2%,居住了大约36%的黄姓人群。

  【迁徙入闽】

  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国族人“以黄为姓”,播迁全国。秦汉时期,是黄姓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高潮。秦汉时期有著名的江陵黄姓。秦汉时期,便在湘、鄂、闽、粤、川、黔等地繁衍开来,成为较早到达少数民族地区的黄姓族人,即南方蛮越地区的黄姓。

  黄歇是公元前3世纪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位楚国政治家。综合全国各地族谱记载,黄歇的后裔,至少有如下几支:一支为黄向派,又称东吴派。另一支避乱隐居江夏县黄鹤乡。传说是黄歇长子黄尚这一支;也有的说是幼子黄婉(即黄究)一支,并说这一支即形成后来的江夏黄氏之一。第三支即迁居黔中府(湖北常德)的那一支。第四支传说迁往中原阳夏(河南淮阳)。第五支居江苏延陵。缪荃孙《申浦黄氏续修宗谱总序》记载,“延陵申浦塘头里黄氏,颛顼陆终之裔,周封于黄,其后楚相春申君食邑于此,遂家焉。”第六支改姓为春氏。《元和姓纂》卷三记载:“春(氏),《风俗通》云楚相黄歇号春申君,子孙氏焉。”此外,楚幽王熊捍一支,实为春申君与李园妹妹的私生子,也可算黄姓一支。传说,黄歇还有两个儿子逃亡新罗(韩国),其后裔昌盛。

  汉魏六朝时期,固始黄氏族人南迁福建。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其中固始士族入闽尤为显著。晋安·莆田派黄氏族谱载,这支黄姓来自江夏,是黄香、黄琬、黄忠的后裔。祖自黄歇始居江夏,汉初有黄大纲,任光州刺史,迁光州,后来到黄香父辈时回居江夏;到黄忠次子黄公衡时,又迁回固始。公衡生黄腾,黄腾生知运,知运生元方。宁德黄鞠派的族谱则记载,其固始开基始祖为黄初。谱称黄氏世居江夏,“传五十世到汉末,初公于汉灵帝时职任御史,因宦官专权,弃职隐居光州固始县,家焉。”

  1、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衣冠南渡入闽,其中黄姓为:黄知运、黄元方(即黄彦丰)父子,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黄元方任晋安(今福州市)太守,卜居福州乌石山山麓古城内黄巷,在郊外榴花洞建万卷书楼。

  黄元方传衍十一世便是黄岸。黄岸(703-785年),字宗极,籍侯官(今闽侯)。黄岸出身贤良,唐圣历戊戌年进士,任过尚衣监主簿,断案明允。唐玄宗年间,因上书受权臣排挤,出任广西桂林刺史。当时桂林地处偏远山区,地险山窄,少见阳光,瘴疠流行。黄岸炮制“辟疠方”,救活数万人,受到百姓称赞。当时,桂林民风骠悍,稍有不合就酿成械斗;民俗以逢年过节挖土取石斗胜负,如果有人挖到五色石头就是胜利者,即使是杀人也不偿命。黄岸极力倡导法治,努力宣传法律,指出有法不依的危害,教育百姓遵守王法,民风逐渐开化。唐上元三年(761年),他辞谢桂林政事,乘船由海路北归,看到涵江延福山山青水秀,就决定在此定居。为了纪念先祖在福州居住的黄巷,涵江村落也名叫黄巷村,山由村而得名,也叫黄巷山。黄岸子孙分居在延福山前和山后,称前黄、后黄,黄璞居前黄,黄蟾居后黄,俗称涵江黄。子孙黄峻一支迁到永泰;黄峰后裔迁到泉州南安。黄岸的子孙现居莆田市的有31万人,海南省的有180多万人,广东省数十万人。

  莆田黄巷黄氏家族在古代科举中进士199名。其中有唐状元黄仁泽、宋状元黄公度,榜眼黄艾,探花黄旸;有宰辅、尚书、御史、封疆大吏,有史学家、理学家、诗词名家等。初步统计,收录《四库全书》的莆阳黄氏先贤著述,唐代3人,著作7种;宋代21人,著作61种;元代2人,著作5种;明代94人,著作157种;清代15人,著作19种。

  2、黄鞠(567 -?年)号玄甫,于隋大业九年(613年),从河南光州固始弃官避祸入闽,开基宁德霍童石桥。黄鞠是当时水利专家,帅民凿龙腰、开水渠,并在霍童溪对岸凿琵琶洞,引水灌溉东北过溪坂百顷田地。黄隆的长子黄淑、第八子黄推、第十八子黄尧,第二十子黄威等人的后裔,也相继从各地迁入宁德一带,繁衍生息,形成宁德市黄姓最大的宗支。他们分布于今宁德、南平县市。其中仅黄鞠世系就繁衍了三百多个宗支、二十余万人。福建省遍布11个县市区137个村,44867人;浙江102758人;其他省市35000人;海外25000人。

  黄鞠后裔明代有五朝户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黄淮,太常正卿黄养正。清代有瑞安的“五黄先生”、“一门三翰林、六进士。近现代出杰出贡献的知名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3、紫云五安黄姓

  隋末唐初,黄元方的十一世孙黄崖,先居侯官,后迁南安丰州东南(今泉州鲤城区)。黄崖生二子:长黄守恭,次黄守美。黄守恭(629-712年),字国材,号一翁,晚号紫云居士。他经商泉州,富商大贾朝夕盈门。先后垦置桑园580余亩及36座田庄,绵延7里,并雇员百名从事桑蚕生产,380人从事缂丝纺织。至唐高宗年间(650-684年),每年大约输帛百万匹。其产品远销波斯、占城、闍婆、苏禄、暹罗等国,开创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黄守恭也因此富甲一方。

  黄守恭秉性乐善好施,致富后更是时时扶贫济困,人尊“长者”,饮誉四方。时有一高僧法号匡护,在泉州鲤城区一带弘法,屡次登门讲经,求请黄守恭献地建寺。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桑园内出现桑树开莲花的奇异现象,他视之为祥瑞,献出所有第宅桑园,建造禅寺,并请匡护主持建寺工程。寺建成后,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因建寺时常有紫云盖地,又称紫云寺。守恭派黄氏子孙“紫云黄氏”之称即由此而来。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黄守恭因舍田宅建寺被尊为“施主”,僧众于寺中法堂之西为他建檀樾祠纪念。唐玄宗皇帝特赐额“义善”,以示褒奖。

  黄守恭生有五子,献田舍宅建寺后,便分遣五子奔赴各地开基创业。五子奉父命徙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和诏安“五安”。紫云黄姓至今已传衍45世,人口达420多万人。子孙族裔还播迁八闽大地。

  紫云族裔英才辈出,簪缨继世。历代高中进士的259名。其中:文武状元5人;榜眼2人;探花3人。

  4、885年,黄敦自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后辞官不就,择居闽清凤栖山盖平里。敦生六子,世称六叶传芳。称虎丘六叶黄姓,黄姓入闽始祖黄敦。《闽清县志》载:“黄敦,本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授以职不就,隐于梅溪盖平里之凤栖山,结庐垦田,辟园亭,艺花木,非有道之士不接。卒葬后山。相传有虎葬之异,其后子孙遂家焉。”黄敦,娶江南陈氏,生六子。尤其闽中闽和福州市区各县市区,共七万余人,总人口近二百万人。

  其中四子勃,传至五世,为宋朝散大夫,娶永阳柯氏,迁永泰龙井,再传至十二世复,委义序林氏,为宋迪公郎,迁福州义序,为义序黄氏之始祖,迄今已有八百多年,蕃衍四千多户,二万余人。历代人才辈出,计有八个进士、二十解元、三十多位举人。

  主要名谱有《虎丘六叶黄氏总谱》、《义山黄氏世谱》、《麟峰黄氏族谱》等。主要名祠有“虎丘黄氏祠堂”(六叶祠),“义序黄氏宗祠”、“永泰黄氏祠堂”、“东岐黄氏宗祠”等。

  5、唐朝末年,中原战乱,寿州王绪起兵。王潮、王审知兄弟投奔其麾下。固始人黄迁后裔黄敦、黄膺兄弟与王审知素来友善,遂随王氏兄弟,于光启元年(885年)一同南下,安家在邵武军武阳旧县仁泽乡。生二子:茂材、茂哲。茂材天赋明敏,志向诗书,天祐间任秘书丞,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少师。生四子:黄宾、黄推、黄惬、鸣凤。子孙播迁古田、长乐知、邵武、浦城、泉州。

  黄膺家族,脱颖而出,形成声名震朝野的江夏黄氏名门望族。历代进士185名,其中有状元2人,榜眼、探花1人;为相者4人,位列三公者8人。黄宾任长乐知事,长子黄昶随父落籍长乐青山村,繁衍生息,家族兴旺,后人称“青山黄”。因后裔黄瑀官升监察御史,又称“监察房”。

  黄宾任古田县令,天福三年(938年)遂命次子黄颙定居璜溪,后子孙显贵,代有贤才,号称“少卿房”,亦称“少师房”。

  黄推,世居邵武。后裔有北宋大书法家黄伯思,官任秘书郎,后人称“秘书房”。秘书房光耀宋史,最显赫的是资政殿学士、会稽郡公、功高望重的尚书右丞黄履。南宋抗金主战派大臣、绍兴五年榜眼黄中,历官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极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深得国人敬仰。黄推后裔昌盛,可谓望族。

  黄鸣凤儒学传家,“鸣凤房”人才同样出类拔萃。茂哲公次子黄颇,居长乐炉峰,世称“炉峰房”。子孙播迁海内外,后裔20多万人。

  膺公宗系名谱:《潭溪黄氏宗谱》、《环峰黄氏家谱》、《青山黄氏世谱》、《黄文肃公世家宗谱》、《三黄宗谱》、《松山黄氏宗谱》、《鹤山黄氏宗谱》、《璜溪黄氏宗谱》等。

  黄膺宗系,子孙支庶繁多,六大房派族裔遍布福建福州、宁德、龙岩、南平、泉州、厦门、漳州各市及海内外,总人口达170多万人。

  6、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洛阳、长安,皇帝西逃蜀中,黄春兄弟5人,挈家南下,分别寓居于婺州金华县、信州铅山、衢州、兴化府莆田县和福州府侯官县。黄春(?-886年),早登进士,历上党县令、谏议大夫、中书省、检覆尚书。卒,受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穆”。生子一,名列。黄春一家三代寓居福州侯官。后子孙分两支:一支迁往浙江台州;一支至感德场(今宁德),子孙分布在宁德、古田、福安、霞浦、周宁以及连江、罗源、浦城、漳浦等地,共有三万余人。历代登进士7人,任尚书3人、知府9人。

  7、邵武禾坪《黄氏宗谱》载,始祖黄膺,字惟淡,号五经先生,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平洒。三传至黄锡,由平洒迁至邵武南乡禾坪,居住鹳薮(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锡生五子,长黄峭(871-953年),又名峭山,字仁静,号青岗。黄峭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后唐工部侍郎,配上官氏、吴氏、郑氏,共生21子。后周广顺元年(951年),黄峭80岁,已弃官归隐在家四十余年,眼见王朝更迭频繁,深感“多寿则忧,多男则惧”。于是,召集儿孙安排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长子奉侍,其余18支俱令各走他乡,开创家业,繁衍生息。黄峭后裔现已历四十代左右,主要播迁于南平、三明、龙岩市、闽南和闽东的部分县以及海内外,号称人口约千万人。

  黄峭宗支清光绪十五年《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总谱》,保存三篇具有珍贵价值的谱序:宋咸淳七年文林郎知江夏太康县知县周士枢撰《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

  8、泉州南安有一支黄姓,世称燕山黄姓。燕山黄姓开族始祖黄忠勇(1246-1326年),原籍元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姓答剌,名贞,字真,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登进士。翌年,随军南下入闽,为南安县尉,官至闽浙粤三路宣慰使,主福州路海口总场总宪兵使,历元世祖,成、武、仁、英四宗及泰定帝六朝。元泰定三年(1326年)四月初一日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返葬于南安县治西狮子山,入籍南安,遂为南安黄姓燕山派始祖。因其来自燕地,遂以“燕山”为堂号。

  燕山黄姓今传二十六世,分布于南安、泉州及海内外,总人口212896人。建有五房三世祠、十房三世祠、九房赐珠堂、十房玩槐堂等明代古建筑,均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族裔中共出过10名进士。

  9、黄天从(1205-1297年),南宋宁宗年间生于杭州,配赵温淑,一品夫人,皇亲。子二:长黄材,次黄文简。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兵南侵,杭州失陷。黄天从与子黄材随宋皇室离开杭州南下,几经周折,流亡崖山港。集结战船千余艘,以舟抗元。浦西黄姓用全家族几代人的生命代价,在极其艰难的逆境中,保护了赵氏血脉。直至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赵若和的后裔才恢复原姓。

  浦西黄姓,传五世,子孙从原来的浦东向西拓展,故命名“浦西”,以黄天从为浦西黄姓入闽始迁祖。迄今,历传三十世,子孙分布漳浦县、龙海市、龙文区、芗城区、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厦门市、同安区、南安县、莆田县、连江县以及海内外,人口十三万多人。

  10、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淮西监军宦官邢延恩谋去节度副使刘展起兵作乱,北方震动。为避刘展之乱,河南固始人黄鼎率家从固始南下入闽,卜居闽北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溪东(今浦城县仙阳镇溪东村),浦城黄姓自此开基。黄鼎(716-786年),避居闽地后生子黄锡。黄锡生三子:黄霖济、黄毗、黄宏琏。现黄鼎后裔聚居浦城忠信、散居福州、延平、闽北各地及海内外,共有50610人。谱载,黄宏琏这支后来最为繁盛。

  【播迁海内外】

  黄姓迁海南始祖黄爵,字天成,宋进士,福建人,任文昌教谕,后任广州通判,落籍文昌。黄福孙,雷州通判;黄忠信,福建莆田人,进士,感恩县知县;黄正材,进士;黄仲变,福建莆田人,明宣德间任文昌县丞;黄海,明进士。以上黄姓祖均落籍文昌。如今福建黄氏还播迁广西、云南、湖南、浙江和江西等省,台港澳地区。黄鞠后裔播迁浙江、湖北、云南、四川、北京、上海等省市,更有远播香港、台湾地区。紫云黄姓还播迁浙江、江西、广东,远徙台湾、香港等地区,尤其台湾。黄敦后裔播迁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江西、云南等省。黄膺宗系,子孙分迁广东、海南、广西、浙江、江苏、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四川、北京、上海等地,以及台、港、澳,远播东南亚和欧美各国。黄春后裔播迁浙江分布台州市、温岭市、乐清市、黄岩县、玉环县和乐清县等40个乡镇。黄峭后裔播迁广东潮汕、粤北客家黄氏、珠江三角洲(广州、佛山、东莞、深圳、惠州)、粤西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赣南地区、浙江北部、湖南、山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燕山黄姓播迁台、港、澳地区。浦西黄姓播迁广东省陆丰、九更寮、惠州、小情村和台湾台北、桃园,香港、澳门。黄鼎后裔聚居浙江遂昌、江山;河南、江西、江苏、四川、广东等省。茂哲公次子黄颇其后裔黄程,携眷游学居广东澄海菊池、潜溪,分衍粤东惠来、揭阳、潮阳、潮安、梅州,以至南京各地。

  黄氏是台湾第三大姓,早年随郑成功复台并任文武官职就有20多人。文职如礼部都事黄昱、举人黄襄陛、兵部职分司中都事黄事中、黄田等人,武职如亲军勇卫左都督黄安、神威镇黄屿、前锋镇黄茂、后卫镇黄昭、护卫镇黄联、建咸中镇黄良骥、水师四镇黄国柱、中都督前镇黄球、中权镇黄兴。根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调查,在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便有不少来自闽、粤的黄姓大陆移民,到达台湾,投入开天辟地的行列。明代从大陆移居台湾的黄姓开拓者,就有一百四十多名。有史可查的,明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连年灾荒,郑芝龙曾舟载饥民数万人入台,其中便有一批黄姓族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南安人黄正束移居台湾马公,后分支澎湖湖西。此后,黄姓族人连接不断东渡。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台期间,跟随大军赴台的更有大量黄姓子孙。住台的黄姓人口益增,逐渐成为大姓。福建紫云五安黄姓移居台湾的最多。黄氏宗亲会多祀东岳大帝,源自《封神演义》,周武王良将黄飞虎战死后封为东岳大帝。台北“江夏种德堂”黄氏祖庙,位于台北广州街265巷三号,至今仍春秋二祭。宗亲会和祠堂成为血缘联系的纽带。黄氏后裔迁居台湾,由于祖籍地不同和年代先后,派衍繁多。台北锦田堂台湾有“国际锦田堂黄氏宗亲总会”和“台北锦田堂黄氏宗亲联谊会”。根在惠安县张坂镇黄氏家庙,即锦田黄氏祖祠,家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毁于明倭患,清康熙年间裔孙黄岳牧(晋江浦口人)独资重建。台湾黄氏金墩派和铺锦派 该派源自晋江市潘湖村和石狮市龟湖铺锦村。晋江潘湖村黄氏开基祖黄三千,讳权观,字本经,系黄岸长子黄谣派下,由莆田黄石镇金墩迁来而名金墩衍派。两岸六斗村一在福建南靖,一在台湾嘉义。南靖县六斗村在和溪乡博平岭下,开基祖黄英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永丰里山坪村迁到和溪上塘林,同年又携妻林氏到六斗村开基。台湾浦西派和粤香派该派尊奉黄宁为始祖,为黄峭山夫人吴氏所生后裔。台湾湖西派源自福建漳浦县湖西乡诒安城。莆阳黄岸族裔移台的也很多。两岸炽昌堂 一在福建韶安县秀篆乡,一在台湾宜兰土城庄,属闽西客家黄姓迁台的后裔。台湾黄姓的还有小支派。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越南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19世纪,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闽南、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黄姓华侨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福建黄姓移居欧美澳洲的历史。主要分布:莆田黄氏播迁美国、印尼、日本、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和英国等国家。黄鞠后裔播迁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紫云黄姓、黄敦后裔、黄膺宗系播迁东南亚、欧美等28个国家。子孙分迁南亚和欧美各国。黄峭后裔播迁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文莱、越南、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燕山黄姓播迁东南亚各国、美、澳各国。浦西黄姓播迁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国。黄鼎后裔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