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转化案例十篇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1

  案例背景:

  近年来,学习困难学生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据调查,农村子女作为流动儿童,她们身上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尤为严重。我班28名学生全是农村子女,学困生尤为突出。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面临的挑战。这些学生,父母文化不高又忙于外出打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她们等待我们老师用爱去感化、去帮助。

  学困生基本情况:

  班级:七(3) 姓名:肖盈盈性别:女年龄:12

  学困的成因:该生为寄宿生,家庭条件差,父母离异,外出打工,家里剩她和爷爷奶奶,平时上学期间靠奶奶监管。她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但不爱和人交流,学习习惯非常不理想,上课不知道听讲,一个人就在下面摸摸的玩,学习用具经常是要用什么就没有什么,由于家长和自己都不重视学习,所以基础知识相当薄弱,经常不做或者拖欠作业。

  转化过程及所采取的措施:

  1、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教给家长“赏识”及“期望”等教育方法,并请家长关注其学习情况。

  2、课堂上及时关注其学习状态,多给予发言的机会,集中其注意力,树立其学习自信心;平时重点培养其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等习惯。

  3、指定她的同桌为帮助她的“小老师”。采取一对一帮扶,老师和她进行牵手活动,不定时进行相关知识的辅导。如字词听写、课文朗读及背诵、习作的基本方法。

  4、要降低难度,分层要求,以培养学习兴趣本学期我校实行分层作业,对于学困生的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分层要求。肖盈盈基础差,理解能力较差,经常学习任务完不成。我在对她的作业降低难度,减少作业的数量。对学困生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我在作业设计中,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降低难度,减少有坡度的题。对课堂上肖盈盈的表现和练习测试的结果,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对于肖盈盈的作业,我都是当面批改,这样她们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的纠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样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转机。

  5、加强个别辅导。对于肖盈盈的语文学习,我利用个别辅导时间,早读和晚自习时间为她耐心的讲解,采用鼓励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她的学习动机,辅导她们完成当天所学习的知识。

  转化效果:

  刚开始,该生还是不认真听讲,上课仍自己玩自己的,作业能动笔但相当潦草,而且从不做完,或者应付完成。一,二单元的听写分别只有58分和62分,在单元测试卷上,出现大量放弃做题的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感化,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了,后两次听写居然能对一半了,第五单元听写还得了88分,也能自己动手写作文了,作业基本能完成了,在复习阶段还能主动找“小老师”报听写,背书了。语文成绩由第一次月考的76分,到期末考试79分。

  转化中出现的反复及对策:

  虽然第五单元听写较好,但这是我和小老师强化训练、帮助、及时巩固的结果。和其她学困生一样,肖盈盈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语文素养相当偏低,基础知识非常薄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是非常欠缺的。所以,在第五单元测试中,她竟然没有写作文。这是我和她牵手后第一次出现不写作文的现象。虽然平时学习行为懒惰,但以往考试她的作文都会尽量写一点。因为没有写作文,仅此一项就扣了20分。再加上阅读还没跟上,所以,她第二次月考成绩非常糟糕,只有74分。经过询问,她不写作文的原因是“不会写。”这一单元的作文是写有关生命的感悟,这一命题对于七年级优秀的学生就有一定难度,对于她就有更大难度,由此,我反思了自己的写作教学:怎样教学生联系已学的课文,以自己生活实际去打开写作思路……后来,我单独跟她交谈本次作文难度的大,很多同学都写的不够了,让她放下心里负担。与此同时,我设法去发现她心灵中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尽量唤醒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比如:语文课上,为了促使她形成有意注意,我也是抓住一切机会,为她提供锻炼的机会,对她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期末复习阶段,我一再鼓励她,只要努力了,一定会有收获的,复习期间她的字词基本能掌握80%了。几次听写,积累默写都能得到80分。复习做测试卷时我经常给她打气:“很多题目,其实你会做,不要怕,慢慢做。作文要认真看清楚要求,只要你坚持写完作文,一定能进步。你进步了,就证明你成功了。”相信期末考试76分的成绩是她努力的结果。

  转化反思: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她,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她们以鼓舞,才能使她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她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2

  随着高初中化学教学陆续进入新课程,初高中的教学要求、教材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许多高中新生入学后化学学习碰到了相当多的难题。如何帮助高一新生做好初高中化学学科学习的衔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本文从学困生的转化案例入手,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策略。

  学困生产生原因与转化策略的案例:

  一、基本情况

  张某,男,16岁,淮安市某高一学生。该生在初中学习成绩位于中上等,但进入高中学习以后,该生没能很好的适应高中的学习要求,各科成绩在开学第一次测试中均位于班级后列。自信心受到了较大的打击,出现了厌学的情绪,有自暴自弃的想法。课堂学习、完成作业以及自习质量等学习各个环节均出现较大问题,与班级其他同学之间差距逐渐拉大。虽然该生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已出现了问题,但畏难、逃避和怕吃苦心理,让他离自我控制的道路越来越远,更谈不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了。

  二、原因分析

  通过与家长的多次联系沟通,我了解到了问题的所在。一、该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时段的学习并不是以勤奋踏实为目标,该生头脑较灵活,每次的毕业考都凭借着考前的突击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进入高中后,这一习惯依然存在,可高中学习的难度和广度远超过小学和初中,仅依靠考前突击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结果已不再可能。二、该生父母在淮安某乡镇工作,自小平时就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叛逆期的到来,老人对他的教育指导几乎为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教育的缺位使互相的沟通也越来越困难。

  三、转化措施

  针对该生的实际情况,我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对该生进行教育。

  (一)用真心换取学生的信任

  摸清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状况:孩子的爷爷奶奶只能在生活上给予他一定的帮助,缺少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主动和同龄人的相处机会。

  针对他的情况,我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不断制造校园内偶遇的机会,经常和他谈谈未来的理想和目标,促使其产生内在动力;课间在班级内多对他进行鼓励性目光关注。

  其次我还组织班级互助小组,相互间取长补短,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起进行讨论。在他的学习小组内有针对性安排外向性格、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强的同学对他进行技术指导,有困难多帮助,让他感受到同学间的真情和善意,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和一起成长、共同进步的快乐。

  (二)学科突破、树立信心

  首先,通过其在化学学习中的表现,发现他在化学学习中有以下问题:淤初中的一些重要的核心知识掌握不牢,如只知道具体酸碱盐物质的性质,较少从离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物质结构知识掌握不牢;计算和实验能力较差。于许多知识只做到了“知其然”,而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盂高初中化学在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许多不衔接的地方,使得学生学习出现困难。

  然后,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学生做了以下的辅导:淤明确核心知识,如“物质结构、化合价”、“酸碱盐”和“化学计算”。于通过知识的应用,熟练掌握重要的化学研究方法,如1援预习法;2援类比法;3援归纳法;4援实验法;5援温习法;6援典型习题法;7援探究活动法。

  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指导学生,使其自我发现在化学学习上的薄弱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将问题解决。

  通过不到一个月的努力,学生在化学的学习上进步很大,不再害怕学习化学,学习化学的信心很强,同时根据以前的教训,在后续的学习中能自觉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整个高中一年的化学学习进行的很顺利。

  (三)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认知控制的方法可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该生在高中以前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此我着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1)计划:即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象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合理规划,每天的任务和时间都能进行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实行。

  (2)监视:即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知识,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内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对学习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问题的所在,准确认识自身,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向同学和老师寻找建议。

  (3)调节:即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在准确的学习过程监控的前提下,对于好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发扬光大,对于不足和问题要迅速进行调节,以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育是等待的艺术,要有耐心

  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持之以恒,反复教育。教师做工作时不能急于求成,对他们犯的错误不埋怨,千方百计去做更为细致的工作,直到后进生彻底转变为止。

  四、效果与总结

  师生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学生的学习成绩已进入了班级的中等行列,更为可喜的是精神面貌和信心大为提升,老师们每天都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3

  一、思考:为什么蜜蜂和苍蝇的选择不同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数目的苍蝇装进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瓶子平放在阳光明媚的窗台上,瓶底朝着窗户.蜜蜂开始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口而出.蜜蜂喜欢阳光,相信出口必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行动,直到死亡,而苍蝇则会在几个不同方向尝试寻找和试探.

  选择过去的行为,只能收获曾经的结果;要想取得和原来不一样的结果,就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你的选择呢?

  二、探 究

  新课程改革教学尝试过程中,我们有五个困惑:课时安排时数与课时教学实际的困惑;新课案例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困惑;课本例题与习题不配套的困惑;数学教材要求与高考考法难度的困惑;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际的困惑.

  下面分析五个困惑,谈谈具体的一些想法、对策.

  1.课时安排时数与课时教学实际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1》第95~101页的“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约2课时,这7页内容中有很多新的思考、两个探究,还有大量的图像要做,所有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在2课时完成,时间太紧.又学生课时紧,任务重,每节课的容量大,复习与巩固提高都很难完成.

  对策: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学生年龄和现有水平能接受的程度,通过转化,缩小现有课程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样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自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

  2.新课案例与学生实际年龄不符的困惑与对策

  《数学1》第15~16页函数概念引入的三个实例:(1)炮弹发射问题.(2)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问题.(3)恩格尔系数问题.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优点:三个实例分别给出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缺点:后两个问题抽象难懂,学生理解很困难,归纳共同点就更难了.

  对策:结合高一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学生较能理解和接受的,同时又能体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实例.

  我的做法:设计具体实例,例1――寝室面积问题(解析法).例2――人均住房面积问题(图像法).例3――未成年男性体重的平均值与身高的关系(列表法)(来自《数学1》第105页例6).

  作为新课引入的教学案例,我认为应有以下特点:即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实际;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能反映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趣味性强,贴近生活实际,便于理解.另外,《数学1》第19页例3“买笔记本问题”作为案例引入也可以,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但该案例也有缺点,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事例,不利于归纳问题,也不利于共性的发现.

  3.课本例题与习题不配套的困惑与对策

  课本例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知识型例题与应用型例题.知识型例题一般都比较基础,后面也都有配套练习题,但有些练习中会出现一些没有相应例题的练习题,且此类型题较难,往往需要另外补充相应的例题.

  如《数学1》第39页练习题1.3A组的第6题: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画出函数f(x)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

  该题很好,既考查了函数的性质,又考查了分段函数.因为没有配套的例题,这就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所以增加了课时.

  4.数学教材要求与高考考法难度的困惑与对策

  以后的高考难度怎样,我们平时对学生应如何考查?

  如今的教学现状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深浅”,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把握?

  对策:我们的做法是以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为主,同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是指导性材料,对于课本中练习、习题和复习参考题中的题型进行适当处理,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总之,例习题应尽可能做一些变化、引申,创造性地使用,发挥例习题的最大教学功能.

  5.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实际的困惑与对策

  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和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是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和思考的.例如,《数学2》P37第3题:“你见过如图所示的纸篓吗?仔细观察它的结构可以发现它可以由多条直线围成,你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这样的几何体要凭想象是很难的,实物学生是见过的,但很难把它想象成是直线构成的,使用几何画板作出来,很直观.但我们的教师作出这样的动画演示真要花费很多的.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4

   

  本文就学困生转化中学习兴趣的提高方法,从四个方面做了论述。

   

  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就如同人一只手上的五个指头一样,有长有短。

   

  构建学指出,学困生是学习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整体架构体系的重要分支。学困生一方面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缺乏扎实的学习根基,其思维能力、解析能力、推理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学生之间存在差距。

   

  教育学指出,教学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将教学的阳光照向学生群体的每一个个体。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整体性教学要求。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强化和重视学困生群体的教育引导,侧重对学困生群体的学习指导,点面结合,实现面上的整体并进。我现就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兴趣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交流促动法,在交心谈心中提升学习兴趣

   

  心理学指出,人类是具有丰富情感、复杂内心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个体,在交往、谈心中能够形成观念认同、情感共鸣,拉近之间距离。

   

  初中生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段——青春期,既有主动开放的积极一面,又有畏惧闭关的矜持一面。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在情感、能动意识未能得到“刺激”。教学实践证明,深入的谈话交流,能够洞悉内心世界,引发内心共振。

   

  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秉承“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箴言,要把内心对学困生的尊重、关爱,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的方式展现出来,走进他们的心灵,与学困生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使学困生与教师之间的友情从师生之情提升到朋友之情、亲人之情,有效调动起学困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由“困”学为“乐”学的有效转变。需要指出的是,此方法的运用,前提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二、情景渲染法,在形象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

   

  外部生活环境、外在学习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和促使学习群体深入、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而学困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薄弱,主动性相对欠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教材的生活应用特性,案例生动形象特点,借助现代化的影音器材和软件,为全体学习对象,特别是学困生群体,设置生动、真实、具体的教学案例,以此展示数学学科的魅力,从而增强学困生的主动学习情感。

   

  如“轴对称图形”一节课,单就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方面直接讲解,学困生在认知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内容及特征方面有一定难处,容易导致学困生对轴对称图形一节课的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讲解导入环节,教者借助于电子白板这一现代化教学课件,把现实生活中具有轴对称图形特征的事物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示,从而创设出“接”现实生活及日常事物“地气”的生动教学场景和氛围,有效消除学困生认知轴对称图形上的“盲点”,在现实案例、生动场景和轻松氛围中,树立和增强主动学习探知的能动情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设置教学场景内容时,要抓住学困生认知的实际情况,设置的情景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当”,体现适应性。

   

  三、动手探究法,在感受成功中提高学习兴趣

   

  “劳动最有滋味”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一句名言。只有在亲身实践探索中前行,才能感受和享受到实践的乐趣和魅力。笔者发现,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相信学生,不放手让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学生个体“劳动”,导致学困生游离在学习活动之外,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探究、动脑思维,提供一方学生深入动手探究的“沃土”,回味和感受学习实践的乐趣,从而在增长才干中,学习欲望得到显著增强。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节课“如图所示,在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它的一个边CD上有一点P,此时连接BP,并延长BP,使得它的延长线和AD边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试求证:DQP∽CBP。如果已知DQP与CBP全等,并且知道AB的长为8,试求出DP的长度”案例解答环节,教师要求学困生参与设置问题案例的解答实践,学困生此时在“以优带差”的协作学习探究中,合作探究、积极思维、深入交流,对该题的解题思路有了一定的掌握。教师有意识地让学困生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肯定和赞扬学困生,从而让学困生享受到亲身参与探究解析数学问题所获得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提高自身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学困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不能听由任之,放手不管,而要放管结合,不脱离教师所控范围。

   

  四、评价激励法,在积极评判中提振学习兴趣

   

  正面的积极评判,能够对学习实施者、实践探究者产生强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推进学教活动的进程,保证学教互动的效能。学困生相对于其他学生群体,对于教师的积极、肯定评判来得更强烈。积极评价,是保护学生自尊心、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学困生面对数学教师的积极评判,能够从内心形成“认同感”,外化于行,与教师的要求和步调相一致。教师提振学困生的学习情感,应注重对评价激励法的有效运用,对学困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析数学案例等实践进程中的表现及成效,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多看他们的优点,并适当放大,让学困生保持学习信心,从而主动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总之,提高初中阶段学困生群体的学习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其具体运用中有其针对性和灵活性强的特点,要精准识别、精当实用。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5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①已广泛运用于法律、医学、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以及实践性较强的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引入案例场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深入讨论来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和分析思考,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直接单向的个人学习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间接双向互动的经验学习,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帮助学习者加速学习过程,降低学习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案例教学中用到的教学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真实事件,或者是根据真实事件创作的,教学目标较为明晰,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会有所收获。教学案例只描述事件背景和发生经过,不做出任何分析和得到结论;教学案例不是事例,需要具备真实性、典型性、冲突性。公共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复杂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该专业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随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少高校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库(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出版了一系列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并通过各种案例评比活动和学术研讨会等广泛交流与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方法。目前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仍未得到完善,本文将以公共经济学课程为例,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公共管理课程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如何开展案例写作以及案例教学。这对于提升高校公共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水平,推动公共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具备相当的借鉴意义。

  1案例写作

  在开始案例写作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其写作标准,具体有以下几条:(1)主题明确:主题要突出,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引言要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2)情节完整:好的案例是讲述一个故事,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并最好包含一些戏剧性的冲突。(3)信息充分准确: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等信息要客观、具体、翔实,可以引述调研对象的对话、访谈记录、问卷调查数据等,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关于行动者、议题、事件的产生发展演变、有关矛盾冲突等关键、必要信息一定要充分、准确,以支撑学员深入分析、有效讨论。(4)结构合理:结构设计、逻辑安排要清晰合理,使得读者能够从案例提供的信息中把握事件发生、发展、演变的脉络。(5)语言简洁生动:区分必要、重要与不必要、冗余信息,根据案例结构和内在逻辑呈现关键信息。(6)包含决策主体:好案例是对真实公共管理情境的再现,一定要有决策主体以及需要做出的决策,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促其深入思考分析和综合考量,进而形成决策方案。(7)凸显决策困境:案例的冲突性、典型性就体现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挑战和困境上,如行动主体面临的两难境地、多种方案的利弊权衡难以抉择等。(8)具有教学价值:与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理念、方法高度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案例写作的主要过程如下:首先是案例选题——围绕案例线索,与相关教师沟通,确定案例要讨论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阅读相关文献,搜集案例资料,在阅读相关理论和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确定案例主题;其次是案例调研——确定调研对象,准备调研提纲和调研问题,通过案例调研收集一手资料;然后是案例写作——在回顾案例事实的基础上,拟定案例框架,组织案例材料,客观、生动、具体地把案例描述出来,注重展现决策者面临的困境,存在的问题、冲突等;接下来是案例修改——检查脚注信息,拟定讨论问题,补充参考文献,添加有关附录;最后是案例试讲——通过对案例进行试讲,记录下教学反馈,根据教学反馈来修改和补充案例,最终定稿。教学案例的结构包括以下六部分:案例的标题及适用主题、引言、正文、结束语、思考题、附录。这里采用的案例是公共经济学中的排污权交易问题,排污权交易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属于公共规制中的一种环境规制手段,涉及公共经济学中的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等理论,是公共经济学中的重要知识点。(1)标题和适用主题:案例的题目及案例的适用主题。本案例标题:《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实践》,②适用主题: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等相关课程主题教学中。(2)引言:即案例故事的引子。本案例的引子:中国的排污制度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改革进程。198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就已作出规定,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需向环保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1989年,国务院又进一步批准了实施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其优点在于,对申请排污单位的排污与否及具体排污量,环保部门可以进行审查批准以及监督检查。然而环保部门的相对弱势地位导致了许可证制度迄今为止仍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执行。(3)正文:教学案例必须是较为完整的故事,包括核心人物或决策者,起、承、转、合四个环节缺一不可。起是故事的开始部分,旨在引入地点、时间、起因等组成的场景,并介绍核心人物或决策者、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本案例的“起”是排污权交易的出现:中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使得排污权交易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气污染控制的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开始在上海推行;1999年4月,中美两国合作开展“运用市场机制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研究项目,江苏南通与辽宁本溪被列为该项目的试点城市,进行了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试点研究。本案例核心人物(或决策者)是我国各级环保部门。承是推出关键事件的部分,主要为了引出争端、问题和兴奋点。本案例的“承”是引出各地地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排放配额的分配公平,如何精确检测企业排放,企业减排空间越来越小情况下如何保证交易量。转是对故事进一步展开的部分,主要描述目前存在的各种困惑以及进退维谷的选择困境;继续深入开展令当事人没法预见事件结局的故事,或者令核心人物(或决策者)难以决断的事情。本案例的“转”是进一步描述了试点经验中存在的种种困境:很难精确测量企业排污信息,环境监察工作量太大,企业造假成本较低;企业的排污量大多超标,减排指标严重缺乏,如果购买减排指标成本太高,有可能滋生寻租腐败现象;在总量控制制度下,如何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增量,从哪儿获得新上项目的指标;地区间发展水平不同,对排污权交易的认识和需求也大相径庭。合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用于强调机会与制约因素,指出核心人物(或决策者)到了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刻。本案例的“合”是讨论了排污权市场交易较少、排污权必须有偿使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治污成本的定价(有偿使用价格)问题。(4)结束语:点出核心问题,让读者来思考提出解决方案。本案例结束部分点出了排污权交易的困境:我国排污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各地缺乏统一的立法和标准;排污权交易首要问题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一个控制区域的最大污染物排放允许量;排污总量确定后,如何公平公正地分配给企业;如何限制地方保护主义。(5)思考题:根据教学目标,通常设计3个思考题来帮助读者进行阅读时的同步思考。思考题1:排污权交易对于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思考题2: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思考题3: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6)附录:本部分是为了提供案例分析所需的额外信息,这些资料信息虽不适合放在正文中,却有利于读者对案例正文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有效的学习团队、在师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传授批判性思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案例为载体,学习排污权交易的相关内容,重点理解排污权交易的制度经济学内涵、交易成本及制度规定;通过小组讨论再现案例情景,深入理解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排污权交易的困境、背后原因并尝试性提出解决方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案例教学的主要过程如下所示。

  2.1案例备课

  要根据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案例。要围绕案例提出问题,问题应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甚至能够形成不同的观点,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争论和讨论。一个案例,问题不宜过多,让学生集中讨论2~3个问题。当然,可以问题里面套问题,教师可以不断追问学生为什么,启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使用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需要事先熟习案例,做好备课工作:一是仔细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清楚地了解案例内容、背景及背后原因;二是注意案例的情节演进,为了更好地引导课堂讨论,在每个可能的转折点安排一定的问题,并及时作出提示和归纳;三是温习与案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在案例讨论前或过程中及时加以解释说明;四是正确理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设计者、仲裁者和主持人角色。

  2.2案例预习

  将案例提前发给大家,要求每位同学对案例进行充分阅读,搜集、查阅和整理相关信息和背景材料,通过思考形成针对案例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课堂讨论做好充分准备。

  2.3课堂教学

  (1)案例介绍。课堂教学开始时,授课教师要对案例做简要介绍,并指出其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环境规制、公共物品、外部性、交易成本、公共政策工具。案例简要介绍:通过市场机制控制污染排放在理论上已经得到大量证明,然而,在我国实践操作中“排污权交易”仍然面临一定的问题。由于测量技术不成熟,以及排污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使得排污权交易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建设都面临一定的问题。(2)分组和动员。在案例讨论之前,要采用一些外在激励手段(如让学生相互介绍、自行分组、提出小组讨论评分标准)来吸引学生注意,营造宽松自由的气氛,对学生进行动员。可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小组讨论,5~8人一组,给每组准备一张白纸,用于记录小组讨论意见。(3)小组讨论。要求各小组选出各自的组长,由组长来组织小组讨论和安排记录员。教师统一安排小组讨论的论题和讨论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组长则负责控制讨论过程。教师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引导。本节课堂讨论问题:①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哪些困境?②如何解决排污权交易产生的困境?③国家是否有必要针对排污权交易制定统一的法律?小组讨论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人都已认真阅读了案例并提前对问题进行了准备,各小组组长可以先要求大家针对案例简单地发表各自的看法,来检验大家的前期准备情况。讨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六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发掘问题、分析问题(前因后果和连带影响因素等)、提出解决方案、理清人物线索(分析人物的角色及对事件的影响)、找出利害相关者、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教训。(4)班级汇报。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要求学生将记录整理好的小组意见以海报形式进行展示,同时邀请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陈述本小组的主要观点和解决方案,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班级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在黑板上记下各小组发言要点,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5)收尾和小结。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理论分析框架,并引导学生课后思考。一是回顾讨论中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案例反映出我国排污权交易存在的困境):关于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尚不健全,排污权交易实际操作困难,排污量准确监测难度较大,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政府监管不力;二是对已有观点及讨论中未被发现的解决方案进行小结:建立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依据,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分配由无偿分配到定价出售再到公开拍卖的转变,逐步实现初始排污权价格确定由按企业排放绩效分配到政府科学定价再到最优拍卖定价的转变,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监测体系,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有效实施;三是提出理论分析框架:排污权交易机理的制度经济学解析(交易成本、总量控制原则),排污权分配方式的选择,排污权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的基本路径分析;四是进一步提出问题(如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相关对策),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2.4教学评估

  课后,授课教师可通过自行反思,开展对本课案例教学的评估:(1)这个案例实现了主题的突出和目标传达了吗?怎么知道达到了这个目标?(2)从案例的指出和引入开始,老师与学生相比,谁说的话更多?学生是否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3)老师提了多少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多少补充问题或挑战性的问题?(4)老师在教室的走动方式及在每个小组停留指导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5)学生笑了多少次?不过分严肃对待自己或指导教师时?(6)讨论中是否存在一个高水平的“活跃期”?学生群体是否表现出渴望、进取心和激情?(7)讨论的进展如何?是否具有连贯性?是否存在不确切的结论或主张,主要的见解和论点是什么?讨论的提纲是否模糊不清?(8)讨论是否在越来越活跃时结束?讨论应当在高昂的情绪中结束,如果学生出了教室仍然在讨论课堂上的案例,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3总结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6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困境;对策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这种服务活动是一种伦理价值相关的社会互动。

  伦理是指一种专业范围内的价值观和道德约束,包括保密性、隐私、案主自决和对机构的忠诚等。它关注人类行为的正确与否或行为是否适当;在现实中如何践行价值的标准。伦理的核心要素是善,来源于价值并且与价值保持一致。而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导其实践的原则的理念则为价值。

  一、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学校社会工作即在学校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学校领域实施的一种专业服务,以实现学校教育为目的,协助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塑造健康心理,培养乐观品质,优化社会关系,实现满意人生。

  学者文军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包括:(1)有各种困难的学生;(2)学校的教师与管理者;(3)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者;(4)学生家长;(5)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其中主要以“社会―情绪―文化”适应有困难的学生为服务对象,在实践过程中,协助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学生在社会和情绪方面的困扰或问题,调适其偏差行为,帮助学生积极成长,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奋斗。

  二、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概述

  社会工作伦理是应用伦理学分支的职业伦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社会工作职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并为评判专业社工的道德行为提供一定的依据。当一个从业者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价值时,伦理困境就可能会产生,诸如公正与平等、服务效用与效率或能力与平等。因此,当社工在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的模糊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称为“伦理困境”。

  弗瑞德瑞克?瑞玛(Frederic G.Reamer)提出“所谓伦理困境是指当专业核心价值中对专业人员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相互冲突的情形;而社会工作者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优先考量。”我国学者罗肖泉认为伦理困境指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的带有伦理特性的困难或问题。

  产生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价值观的冲突。具体表现为个人价值观与专业价值观、专业价值观与机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机构价值观之间产生的冲突所导致的伦理决定困难,是价值观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个体与群体、个别与一般、革新(或变迁)与传统之间冲突。

  三、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在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会遇到一系列的关系,诸如学校领导、教师、父母以及社会等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协调过程中都有可能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就诱发了具有伦理特征的问题和困难,即伦理困境。因此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专业社工需要正确看待各种伦理困境,在具体案例的操作化过程中能保持理性分析与判断。

  (一)案主自决

  案例一:高三学生陈某家境优越,成绩一般,一心想创业,无心学习,并打算做出退学的决定。但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均不同意,认为只要努力补习就有可能考上二本院校。小蛮遂向社工求助。

  若社工遵循案主自决原则,同意案主退学创业,这是否有利于案主未来人生的发展?是否创业就一定成功?当案主坚持创业的观点与社工的专业判断不同时,应如何是好?如果社工以案主的最佳利益作为考虑出发点,坚持反对案主退学创业,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对案主有利?如何衡量这个最佳利益?

  案主自决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工作者对人的尊重。但是案主自决的价值观并不能无限度地适用。例如,对于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就不适宜使用“人本疗法”,因为完全的“案主自决”很可能会威胁到案主的生命。然而,对于一般性问题前来求助的案主,我们应该尽量尊重其选择的权利,将社会工作者的控制力降到最低,美国伦理守则规定“除非工作者有充分或强有力的证据显示案主的行为或潜在的行动具有严重的、可预期的和立即的危险会伤害自己或他人时,工作者不可限制案主的自我决定。”事实上,在尊重案主自决的基础上,“适时”、“适量”地对案主的行为稍加控制和修正,既可以发挥案主的潜能,也能使治疗的效果达到最好。

  这种状况常见的做法是社工并不认为案主的决定是最好的,但基于案主自决原则,并没有过多干涉,或尊重案主自决,但会考虑启发和引导案主澄清自身能力和认识。

  (二)是否保密

  案例二:案主李某,初二学生,一年前父母离婚,自己跟奶奶生活。近来觉得学习压力大,生活苦闷,前来找社工辅导。社工与李某之间建立较好的信任关系。但在最近的一次辅导中,社工发现李某有服食的习惯。李某怕被他人知道而希望社工替他保密。

  那么,社工是遵循与案主的协议替案主保密?还是尽快通知司法机关或者学校和家人,避免案主继续做出不利自己的行为?怎样的做法才是对案主负责?

  服食是违法行为,理应向司法机关举报。但如果直接向司法机关和学校说明案主服食的行为,向上级揭发,那就违背了社会工作伦理中的保密原则,况且社工有可能失去案主的信任,服务工作将难以继续,同时也会对案主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不上报,则不符合社会道德观念,不但属于纵容犯罪,还会在客观上助长案主的吸毒行为,同时也有可能伤害到案主身边的人,比如案主会诱导朋友服食,经常向他人借钱等。

  (三)价值观差异

  案例三:职业技术学校的女生小美恋爱后经常与男友发生性关系,一年堕胎至少四次。在小美的班主任委托下,社工对小美介入后发现她的性观念非常开放,并把人流当做堕胎的简单方法。

  社工能否严厉批评小美的堕胎行为,并强烈纠正对方的价值观念?

  对于社工来说,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既维持自己价值观又避免批判案主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方面,在助人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不对案主自身所持有的价值观做出批判,也不把自身价值观强加给案主,是社工本着平等精神服务案主,遵守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对案主接纳并不意味着社工要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不代表他原谅或赞同案主的违法、不道德行为。在此过程中,社工的任务应设法引导案主觉察到自己的偏差行为,帮助案主从内心产生改变的动机。

  (四)多重关系困扰

  案例四:徐某是一所中学的社工,为人真诚,充满热情,常获得案主们的信任,并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但有些案主结案后仍然与徐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而且会不定时地赠送礼物或邀请她参加聚会等。

  结案后,社工能否继续与案主保持“朋友”关系?如果不能,是否选择冷漠对待?

  社工服务的案主大多数是需要获得帮助的学生。案主在同社工接触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无条件的接纳、包容与关怀,使他们极易对社工产生“移情”,从而真诚地把社工当做朋友。而对社工来说,和案主建立良好关系是为了进一步开展专业服务。与案主建立专业以外的关系是违反专业伦理原则的,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伦理守则》第106(C)条款规定:“社会工作者不应该与服务对象或前服务对象保持给他们带来剥削或潜在伤害风险的双重或多重关系。当双重关系不可避免时,社会工作者应采取措施保护服务对象,并有责任设定清晰、合适和具有文化敏感性的界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案主对社工的信任通常是以私人之间的关系作为衡量标准,且在服务结束后大多数都愿意与社工保持较好关系。若社工和案主存在多重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极易影响治疗目标和进程,模糊专业关系和私人空间的界限,从而使社工的私人空间被侵犯,对案主的“控制力”不断降低,不论对于案主或是社工来说都不利。

  所以,社工要把握专业关系的度,学会控制与案主之间的关系,有意识设定清楚、维持一定界限。这种界限具有多重保护的效果,既保护专业关系,又保护社工,还有利于案主。同时因为界限和距离的存在,社工才能准确判断对方的问题,以免给案主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五)利益冲突

  案例五:李某是市重点中学的初三学生,成绩差且经常违反纪律,同学和老师都讨厌他。社工介入后并未见成效。为了维护学校声誉,校方要求社工劝说李某主动转入普通中学。

  在这种情况下,社工该如何做出抉择?把谁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是学校,还是学生?

  从社会道德标准来看,社工不能随意让案主转入普通中学。因为案主并不一定会从普通中学获得良好的教育。但社工违背学校的意思,则有可能得罪校方领导,从而面临被解雇的危险以及影响社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如果社工遵从学校命令,促使案主做出转学的决定,就会违背以案主利益为重的原则,严重背离社工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四、解决学校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对策

  社会工作伦理困境是贯穿社会工作实践过程始终的重要问题,它既是对社会工作者的考验,也是检验社会工作者实务能力的尺度。能否恰当处理学校社会工作中所产生的伦理困境,决定着社会工作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和工作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同时还将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在学校的认同感和社会工作者的声誉及地位。

  社会学家拉尔夫?多戈夫和弗兰克?M?洛温伯格提出决策模式:(1)要认清伦理问题及问题涉及到的人和机构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2)澄清在特定情境中发挥影响的社会价值、机构价值、案主的价值观及社会工作者个人的价值观。(3)确定解决伦理问题的目标。(4)寻求替代的目标和策略。(5)评估和权衡实现目标的可能结果。(6)列出行动的伦理原则、价值优先序列。(7)在以上基础上做出最后的、适当的行动选择。(8)执行选择的行动方案并监测整个过程。(9)评估干预活动的结果并追踪。

  鉴于社工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所以社工应做到:(1)遵守生命优先原则;(2)对社会背景和学校环境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看待;(3)对案主澄清专业的价值和伦理,找到案主问题的准确介入点,如果不能,应及时向督导求助或者转介;(4)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技巧,在现有法律和政策支持下,根据实际状况,以维护案主利益和工作可操作化实效原则为指导,妥善处理后续问题。

  五、结语

  社会工作是一项很重视伦理价值准则的工作和学科,社会工作伦理对于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虽然伦理困境是社会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并且让专业社工在实际工作中举棋不定,陷入伦理两难的境地。

  在学校社会工作中,伦理困境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社会工作者须要严格遵守社会工作的伦理准则,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应尽的义务。同时,还要正确看待现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伦理困境,避免让自己陷入无法摆脱的困恼和混乱心境。(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44-57.

  [2] [5]文军,刘一飞.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19.

  [3] 罗观翠.学校社会工作案例汇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2-46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7

  关键词:肺结核 治疗效果 二月末涂阳 耐药原因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072-01

  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80-90%,发病率占传染病疫情报告中发病率第二位,具有高患病率、高耐药率、高死亡率、高感染率,递减率低,农村高于城市等特点,贫困、营养不良人群是结核病高发原因。我县是经济落后,属贵州省贫困县,人均收入低,生产、生活条件差,结核病发病率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不规范用药,患病乱投医现象严重,给治疗增加了难度。2003年我县实施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全球实施结核病控制策略,对结核病人进行了规范治疗,督导管理,经多年来的防治,病人得到了有效治疗,同时也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耐药、治愈率低、涂阳阴转率低,存在着医师、病人、药品、自然耐药诸多因素,使肺结核疗效受到了严重影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如何解决各种因素引起的疗效下降,提高治愈率,是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1、资料来源:2009年――2012年,我中心结核科收治管理病例。

  2、方法:通过对可凝结核病进行初治筛查、登记、X片、涂片,确诊治疗管理。

  二、治疗方案

  1、2011年6月前,初治方案(涂阳、涂阴)2H3R3Z3E3/4H3R3,复治方案2H3R3Z3E3S3/6H3R3E3。

  2、2011年6月后,初治方案(涂阳、涂阴)2HRZE/4HR,复治方案2H3R3Z3E3S3/6H3R3E3。

  三、督导管理

  每例按肺结核防治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和督导管理,县乡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强化期督导不少于两次,继续期督导不少于三次,村级卫生员不定期或每周不少于一次,主要是掌握病人是否规范服药,核对药品数,看是否少服或漏服,药品保管、服药后药物反应及其它并合症。

  四、治愈判断

  结核病治愈判断是根据结核病管理方案实施。

  五、结果

  初治涂阳治愈率86.2%,复治涂阳治愈率69.5%,初治涂阴完成疗程73.6%,初治涂阳未转阴9.9%,复治涂阳未转阴率3.4%。

  总结:本次调查分析2009-2012年以来结核项目实施中存在影响疗效因素,揭示了由医疗单位不规范用药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结核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综合能力,更好为病人提供良好就医保证。

  我县疫情报告中结核病占发病率第二位,属高发地区,地区经济落后、贫困、文化差异大,民族风情浓,各种集会频繁,传染空间大,给结核病传染创造了条件。

  治疗措施:对部分营养差、体弱、合并有炎性感染的患者,给予支持疗法,抗炎治疗后再使用抗结核药,减轻服药反应,治疗中要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为提高治愈率提供良好保证。

  加强项目投入和宣传力度,政府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将耐药敏试验列入县级医疗单位常规监测,建立农村卫生网,落实好归口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让病人充分认识结核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翻转式教学;教学模式

  一、引言

  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无须赘言,为应对世界潮流、加速中国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对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各地学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经验,对“翻转式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所得成果不仅可以丰富相关理论,同时也能够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思路和模式上的参考与借鉴,具有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双重意义。

  二、翻转式教学的基本概念

  “翻转式教学”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该校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了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开始使用屏幕录制软件对PP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进行录制。由于受到广泛欢迎,该方法逐渐在全体学生中得到推广,并演变为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教师则在旁指导知识难点。

  简而言之,翻转式教学就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件和微视频,以此完成对知识的传授。课堂上,通过师生答疑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并借助小组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模式开展主题学习活动,以此实现个性化学习。

  三、翻转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结构

  翻转式教学的教学结构如下表所示。

  2. 教学过程

  本文以“氢氧化铝的性质”为例,对翻转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该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两部分,教学的简要流程为:

  (1)预备阶段。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以确定教学内容与顺序;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制作视频资料、编写选学内容;准备探究性实验所需物品以及编制课中作业。

  (2)课前阶段。学生观看视频资料自主学习;了解氢氧化铝的性质,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设计氢氧化铝制取及性质验证的实验方案。

  (3)课中阶段。学生以小组形式对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交流、讨论和优化,并自主开展相关探究性实验;师生交流,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决;学生完成作业。

  所谓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指教师在课前帮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同时为学生提供所需学习资源,并以表单呈现的学习路径文件。借助任务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订学习计划,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步骤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自主学习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对于“氢氧化铝的性质”,翻转课堂的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任务、困惑和建议三个栏目。

  为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关于氢氧化铝性质和制取的探究性实验被细分为两个阶段。在课前自主学习后,要求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给出的“设计制取氢氧化铝以及炎症氢氧化铝两性的实验方案”学习任务,初步确定的实验方案需要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和修改,最后根据实验方案开展探究性实验。

  四、翻转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1.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在“氢氧化铝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中,Al(OH)3与NaOH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学习难点。受学习能力差异的影响,学生掌握该知识所需时间不尽相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因为等待学习困难的同学而浪费已经掌握书写技巧的学生的时间,导致很多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这一内容。而在翻转式教学模式下,学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在课前对教师在视频资料中的分析进行反复学习和理解,课中学习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从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更多的学生完成对该知识难点的有效掌握。

  2.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在翻转式教学中,教师制作的资料包括必学和选学两种内容,以“氢氧化铝的性质”为例,可以将氢氧化铝的用途等素材纳入选学部分,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性学习。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者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经常会将一些新成果以“拓展视野”的形式编入教材,受授课时间的限制,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对这部分内容加以展示,而翻转式教学的选学做法则能为学生创造更多掌握化学知识的机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3. 使“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

  在学习同样的知识时,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困惑。以“氢氧化铝的性质”为例,有的学生会难以理解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的学生则难以确定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途径。同样受制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因无法在课堂教学中顾及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往往只能以“折中”的方法应对,不利于学困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而在翻转式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是通过课前学习、小组交流等形式完成,因此在课中环节,教师获得了巡视课堂的时间,并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对一”个性化教学也因此成为了可能。

  五、结语

  虽然翻转式教学在国内得到了初步的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是要注意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思想倾向。正确的做法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实现翻转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针对性选择或有机结合,以便充分发挥传统模式在探究能力培养、隐性知识传授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 颖,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2]钟晓流,宋述强.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58―64.

  [3]王 红,赵 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5―10.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9

  摘 要: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班主任要找出成因,针对学困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和转化。文章从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案例入手,对新形势下有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及办法进行研究,以提高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班主任;学困生;转化;成因;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1;G635;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8-01

  在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由于心理上的障碍或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对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即学困生。班主任应通过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学习与探索,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逐步引导学困生走向成功。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对新形势下有效转化学困生的策略及办法进行研究。

  一、学困生转化案例

  班级中有一位小L同学,上课经常迟到,甚至逃课。经了解,小L是从某中学休学来到本校的,学习、生活习惯等较差。小L的家长与教师沟通较少,有时甚至家长会也缺席。后来,小L表现更差了,开始顶撞任课老师,还带手机到学校。于是,班主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他爸爸打电话,说明孩子的表现后,约好来校面谈。次日,小L的父母和姑妈来到学校,说其父母离异,小L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的。了解这些情况之后,班主任尽量用鼓励的方式从各方面关心小L,尽力给予他温暖。在小高考中,历史学科他获得了A级,班主任借机在班级表扬他。从此,他开始逐渐进步。进入高三后,他完全改变了,学习态度变得积极认真,学习习惯良好,成绩也渐渐取得进步并趋于稳定。他在海门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获得班级第20名,在海门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获得班级第15名,在南通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获得班级第12名。家长会上,班主任表扬他;班会课上,班主任也表扬他,让其他同学学习他善于思考、勇于提问、注重总结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在一次班会课上,班主任让学生确定期末目标,并写上学习榜样。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同学以小L为学习榜样。

  二、学困生转化策略

  (1)班主任要了解学困生情况,探究成因。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主要有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误,以及学生自身不能明辨是非。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往往较差,他们长期心理上受到压抑,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在学校得不到师爱,有些同学也用歧视的眼光看待他们。但他们对积极进取又有一种本能的渴望,所以他们的情感世界很复杂,多处于矛盾、困惑之中。在学困生中,有的是先天智力不高,大脑反应慢;有的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是受家庭的不良影响,或得到的关爱太少;有的是教师对学生做不到一视同仁,处理事情时偏袒某一方,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总之,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只有找到根源,才能“药到病除”。教师应本着理解的原则,摸清学生犯错的原因和动机,主动接触他的同学和朋友,采用通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人际关系背景、心理发展历程、成长经历等,为转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班主任要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学困生形成的前提,通常是失去了自信心。小L正是慢慢失去了自信心,才逐渐成为学困生。回顾小L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家长给予他的关爱以及班主任与他的积极沟通,对他的转变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转化过程中,班主任要一直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找机会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帮学生找回自信。有这样一段名言:“只教给人知识而没有教给人自信的教育称不上成功的教育,知识有老化的时候,而自信却能让心灵永不老化。”所以,也许很难把学困生送进理想的大学,但可以在学困生的心里播下自信的种子。

  (3)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中,班主任一直关注着小L的表现。他参加200米田径赛,参加篮球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他奋力拼搏,与队友通力协作,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有了这些素材,班主任就抓住了欣赏他、表扬他的机会。欣赏,能使学生更加强烈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他人认可而更加努力。因此,班主任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行动,去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乎他、关心他、欣赏他,从而引导他走向成功。

  (4)班主任要重视与学困生的交流。首先,班主任要了解学困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包括优点、缺点、兴趣和特长等。要分析学困生的意志力是不是薄弱,思想是不是偏激,性格是不是孤僻,是不是存在逆反心理等。其次,班主任要根据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制订转化计划,联合任课教师、家长共同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再次,班主任要用爱心感化学困生,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用关注和爱去抚慰他们的创伤,让他们愿意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认识到老师是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结束语

  总之,引导学困生走向成功贵在猿郑重在引导与交流,关键是班主任要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班主任注重把握时机、因材施教,定能把一个个学困生培养成优秀的学生。

  作者简介:宋岳春(1979-),男,江苏海门人,高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圣汉,赵保全.学困生成因及其教育转化的多维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0(30).

  学困生转化案例篇10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全日制二年级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58名,均为女性。

  1.2方法

  (1)教学设计:课前根据模拟实训内容设计案例,按照时间顺序,将病史资料以叙事的方式编写成故事。故事分为开幕和事件推进两个阶段,通过情节转折将两个阶段联系起来。故事的开幕阶段中除了病史信息外,必须包含下列要素:①实施健康评估场所的基本信息。②评估对象的社会医疗保险信息及相关卫生政策。③评估对象重要的社会和家庭关系,实施家庭照护者对医疗服务的期望和态度。情节转折内容可为下列任何一项事件:①评估对象病情发生变化。②评估对象有生理需求,如饮水、如厕、变化、吸氧等。③评估对象家人对评估提出异议或询问医疗服务相关问题。④其他医疗护理合作者因工作问题干扰评估过程。⑤其他病人及其家属干扰评估过程。(2)实施步骤:学生训练前,教师展示案例的开幕阶段,接着在没有任何情节转折的情况下演示整体健康评估的操作流程、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训练。最后,任意选择1名学生在整个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完成整体的健康评估,同时要处理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情节转折内容中的非病人角色由临床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由学生扮演。教师针对标准化病人的表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时和学生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或经历。(3)结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向58位学生发放“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表”,收回有效测评表58份,有效测评表回收率为100%。学期结束前进行模拟案例的实践性考核。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考核项目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分析

  选择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分项评价结果。计算各个分项分值,统计满意率。在课堂教学质量满意度评价中,教学内容得分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分(P<0.05)。

  2.2模拟实训课考核成绩分析

  选择考核项目中整体健康评估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医护沟通能力、临床应变能力进行统计分析。医护沟通能力、整体健康评估能力、护患沟通能力优于临床应变能力(P<0.05)。

  3讨论

  3.1情景结合案例教学可丰富课程内涵、提高学生能力

  本次研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课外信息的能力设计案例中的情节转折,情节转折除了包含上述要素外,还具有趣味性、戏剧性,可提高学生对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未来工作时面临的挑战,正确认识自身在健康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和功能。本研究以病史为基础,通过穿插不可预见的事件,使课堂场景类似于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将卫生政策、伦理、社会家庭、工作关系等因素融入案例中,更能真实地反映现代护理实践的复杂性,利于学生认识临床工作的多样性。这种包含了多元素的案例和情景教学的设计,促进了课程的内涵建设。通过训练,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虽然各项能力培养的结果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体均分高于75分。66%及以上的学生医护沟通能力、整体健康评估能力达到优良(≥80分),55%的学生护患沟通能力达到优良,47%的学生临床应变能力达到优良,学生的不及格率也很低。

  3.2情景结合案例教学可以弥补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交互式的人机互动体格检查教学系统在我国健康评估实训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但该系统不能提供学生与病人的沟通机会,也没有社会、心理评估训练模块,故达不到培养学生整体护理评估能力的教学目标。另外,非医学专业人员扮演的标准化病人由于其培训困难、使用成本高等原因,目前在健康评估的日常模拟实训教学中普及推广困难,而情景结合案例教学可以弥补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3.3情景结合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可由学生、临床教师共同扮演

  本研究中的标准化病人由学生扮演,情节转折中的非病人角色则由临床教师扮演。笔者认为,临床教师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历,对各种不可预见的事件均有一定的处理经验,而且可明确教学目标、训练内容,因此,能够非常好地掌控事件的发展。

  3.4情景结合案例教学符合当代医疗卫生和谐环境建设及法制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