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范文10篇

  教育管理范文篇1

  在管理的工作中引入伦理道德,关注伦理道德在管理中的作用,已经是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开始,伦理道德进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伦理已经是管理学科中重要的部分。在伦理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对管理具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得到极大的推广与认可。公共管理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模式,是第一个建立在伦理道德、原则、观念基础上的模式。在公共管理中,引用伦理与道德已经是普遍的管理理念。相较于伦理精神在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更需要伦理精神的参与。教育管理伦理意思是教育管理的相关制度、规定以及管理的关系、理念、行为在伦理方面的规范以及道德。在教育管理中,一定会充溢着价值以及道德,教育管理不可能成为一种单纯的技术化的管理。任何的管理都会充溢着道德、伦理精神。教育领域同其他社会领域相比,担负着社会的发展重任。教育是促进社会健康、有序、良好发展的手段,是推动人类进步、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管理人员的行为与成效,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教育管理的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2伦理缺位的现状

  相较于企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伦理精神的运用,教育领域中的伦理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一些管理者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伦理的缺位。根据我国现在的教育情形,很容易看出教育管理伦理缺位的现状。(1)侵害公正。公正是道德的基本体现,如果没有公正,道德伦理就不复存在。公正能否体现,是需要管理人员的伦理精神以及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规定、制度。公正体现在道德制度的基础之上,其中与很多的政策、制度有很大关联,比如高考加分环节,三好学生、优秀的学生干部等这些学生都可以加分,这就体现着不公平的政策。在这种规定下,违法的事情很容易发生。这种制度的不道德相较于个人的不道德,更加严重。制度伦理的缺位,影响深远。(2)践踏了尊严。在我国的教育中,学生的隐私是不受重视的。考试成绩全校公示,有的学生谈恋爱,学校会在全体师生面前进行通报批评。以教育的名义,践踏学生的尊严,隐私也随之被盗走。在教育管理里,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在学生尊严被践踏的同时,管理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教育为借口,剖析学生的隐私,践踏学生的尊严。教育管理只有具有价值才有意义,如果失去了教育的价值,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管理的价值与教育的价值不能同日而语,两则要同时存在,以牺牲一种价值换取另一种的存在,是价值观的错误。学生具有接收教育的权力,同时也有受到尊重的权力。(3)漠视生命的意义。在教育管理中,如果遗失了伦理精神,就会有生命被漠视的情况发生。学校应该是学生的乐园,但是,校园里常常出现令人难过的事情。例如,对学生的谩骂、殴打等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事情时常发生。人在社会上遭到谩骂或殴打,可以通过法律进行解决,学生在教育管理中,面对这些事情,却难能依靠法律,很多行为的发生介于法律的边缘,需要伦理道德进行约束。教育对人的生命的影响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对精神上的。

  3教育管理伦理建设的现实对策

  (1)推进教育管理伦理学科的发展。在教育管理伦理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教育管理伦理学科起到指引的作用。现在,教育管理伦理学科各国都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欧美国家,已经研究到教育管理的深层次,这对于教育管理的伦理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这个建设才开始不久,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所以,要从基础入手,渐渐深化这一区域,推进教育管理伦理学科的发展。(2)教育管理伦理法律框架的建立。教育管理伦理法律框架是经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为校园管理人员制定的道德准则,并且必须遵守。通过制定法律条款来约束管理人员去进行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一些国家,伦理规范很多被引入到法律体系中。特别是近些年来,一些国家甚至一些职业性质的管理机构颁布了伦理方面的法律。所以,确保教育管理伦理,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约束。(3)完善管理人员的责任机制。通过法律框架确保教育管理伦理的同时,也要制定关于教育管理伦理的制度以及相关的程序,进而约束教育管理人员的行为。伦理和道德具有很多的性质,比如不确定性,多元化等等,所以,伦理以及道德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障。同时,还要一定的程序,确保责任机制的有效执行。(4)管理人员的行为伦理准则的制定。在教育系统中,管理者的行为伦理准则在涉及管理人员责任以及相应的义务的同时,还包括一些行为的约束。行为伦理准则是体现教育管理的价值以及对管理人员的行为的限制,界定管理人员的权限的同时限制管理人员的行为。(5)公众的参与及监督。在推动教育管理伦理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问卷调查、网上投票等方式,让更多的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相关人员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通过外来力量,增强监督的力度,使管理决策更加规范化、准确化。

  4结束语

  教育管理范文篇2

  一、明确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按照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基固本,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做好新形势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努力开创新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主要目标: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党的观念、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增强党员工作能力,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做好本职工作和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创业的能力,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党员有效管理以及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机制,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落实党员教育管理责任制,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扎扎实实推向深入。

  (三)工作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着力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坚持常抓不懈,不断创新,把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

  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一主题,突出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党章这一重点,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创新方式,落实责任,确保效果。

  (一)抓好学习培训。采取举办培训班、上党课、举行报告会和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有计划地组织好党员的集体学习。注意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情况,按需施教。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认真搞好自学。充分发挥党校和党员服务中心等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党员学习教育的覆盖面。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所在基层党组织的集体学习,坚持每年给党员讲党课、作形势报告。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利用各类培训机构、革命纪念地(馆)和科技示范基地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建立党员教育基地。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党员每年参加集体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其他党员累计不少于6天。对因年老体弱等特殊情况难以参加集中教育活动的党员,应因人而宜落实教育要求。

  (二)加强实践锻炼。组织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深入开展以“富民、发展、创新、和谐”为主题的党员先锋实践活动,通过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和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做富民的领路人、发展的带头人、创新的先行人、和谐的引导人。有计划地组织年轻党员到基层和艰苦岗位锻炼。

  (三)严格组织生活。认真执行“”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支部要结合每年一次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民主评议党员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发扬党内民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法要简便易行,注重实效。每5年集中开展一次党员党性分析评议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组织生活的各项制度,自觉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党员,要及时帮助教育,促其改正;对经教育不改的,要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从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党员。组织党员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沟通思想,相互启发教育。经常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及时解决思想问题,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不断提升党员管理工作水平

  倡导和实践“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党员管理于党员服务,在服务党员中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做到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每一位党员。

  (一)完善党员管理制度。健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把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的成果作为党员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发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党员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离开原所在党组织,要及时转移党员组织关系,在规定时间内到所去地方或单位党组织报到。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和接收工作,防止党员组织关系“挂空”,确保每个党员都能纳入党的一个组织的教育管理之中。做好党费收缴管理使用和党内统计等经常性工作。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加强对党员的监督,落实党员干部述职述廉、谈话诫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廉洁自律等项制度。

  (二)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从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大力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坚持区别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努力实现流动党员管理的全履盖;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积极创新管理方式,切实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流动党员一般应当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活动证》经流出地党的基层委员会盖章后,由党支部登记发放。流入地党支部要及时验证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党委组织部门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定期通报和研究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员登记备案中,要增加“政治面貌”内容。

  (三)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和分布,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注意在高知识群体和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坚持教育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支持和帮助共青团组织做好“推优”工作,不断研究发展党员工作的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使发展党员工作始终体现时代要求。

  (四)提高党员管理实效。加快党员管理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全市党组织和党员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遵循“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运作规范、特色鲜明”的原则,进一步提升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村、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服务中心建设,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市村、社区以及设党委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或党员服务站,以优质服务吸引党员群众,着力形成服务党员群众的特色品牌。

  四、扎实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经常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一)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党员通过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和参加主题实践、设岗定责、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坚持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等制度。市委、市政府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深入联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定期接待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深化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以及机关党员和社区生活困难党员、群众之间开展的“双结对”活动,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持久地为群众做好排难解忧、扶贫济困的各项工作。要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与加强思想引导、增强信心结合起来,把捐资捐物与培养创业能力、实现自主脱贫结合进来,努力帮助困难群众摆脱困境。

  (三)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公布便民热线,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拓宽党员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的途径,保障党员群众的正常权利。

  (四)认真做好关心帮助党员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关心党员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和提高,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党员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党员立足本职创一流业绩、实现岗位成才提供服务。对农村党员、流动党员、失业和自主择业人员中的党员等进行科技素质培训,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带头创业。要关心党员生活,及时掌握生活困难党员情况,采取党员互助、党组织扶助等多种办法进行帮扶,重点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失业人员中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生活困难。通过做好党组织关心帮助党员工作,促进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一)认真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制。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干部教育领导小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的作用,不断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健全由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纪检、宣传、党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党员教育联系会议制度,努力形成分工明确、统筹协调、高效运转、富有活力的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具体组织实施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健全工作制度,落实各项任务。

  (二)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重视基层党务工作者的配备,尤其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继续做好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建指导员工作,发挥好党建指导员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注意培养党务工作者的后备力量,积极为党务干部队伍注入活力。加快建设一支素质较高、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和专兼职相结合的党员教育师资队伍。重视和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每3年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轮训一次。健全基层党务工作者激励保障机制,解决好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教育管理范文篇3

  一、目前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县十分重视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重点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以“三级联创”为抓手,扎实推进“双培双带”、“两个示范”等主题实践活动,党员的宗旨意识、党性观念不断增强,政策法律水平、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思想不断解放,对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寄予厚望,求知、求技、求富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断加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空间已突破了原有村落的地域限制,由过去守土恋家、“以土为本”的方式,趋向就业、生活多元化,农村党员构成状况呈现出复杂性。特别是面临着老党员、流动党员“二多”及人员组织、活动开展、作用发挥“三难”的问题,使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突出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目前党员“各种各的田,各赚各的钱”,对村里的事不闻不问,存在“支委一班人忙着转,党员站在旁边看”;有的党组织注重忙于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任务上,村级经济发展的压力较大,再加上税费改革后,村级经济欠债多、负担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认为现在“干部难当,党员难管”,在党员教育管理上花费精力不值得,特别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的增多,工作主动性不强,存在着消极应付态度,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致使部分流动党员成为“边缘党员”;有的对普通党员民主权利重视不够,未能有效地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没有做到重要文件党内先传达,村级重大事项党员先讨论、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先动员,影响党员的积极性。

  2、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少数党组织不能较好地执行各项制度,“”制度形同虚设,活动组织不经常、组织生活不正常,对党员放任自流,致使一些党员在思想、生产生活上都落后于普通老百姓,有的甚至起反作用,正如群众所言:有些党员政策水平不如“上访户”,工作技能不如从事种养加工户,致富能力不如个体经营户,信息掌握不如“营销户”;有的只要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党员交任务、压担子,而对党员的学习提高、教育管理投入精力不够,对党员生产生活困难关心、帮助和支持不够,从一定程度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部分党组织对一些不交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不讲组织纪律的“三不”党员,处置时失之过宽,特别是群众反映较差的极个别不合格党员仍滞留在党内,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党的形象;还有不少党组织近年来忽视党员发展工作,特别是从村里的年轻农民中发展党员,使得农村党员结构不合理、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较为突出。

  3、组织设置不合理。随着市场转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农村党员的就业方式从单一的以种植业为主趋于多元化,党员的构成也趋多样化,党员的组织关系理应随之不断调整,而不少支部仍沿用以往按地域或生活居住地的简单设置方式,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党员仍同属一支部,导致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不强,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党员难管理,活动难开展。

  4、教育方式不灵活。部分党组织党员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需要。在教育内容上,不能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存在着重政治理论教育、轻实用技术培训的现象;在教育方式上,照本宣科的多,联系实际示范引导的少,灌注式教育多,启发式引导少,以会代训,形式呆板,方法单一;在教育途径上,认为把党员集中起来开了个会,就视同于抓了党员管理,学学文件、看看录像、念念报纸等于抓了党员教育,不能通过有效载体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二、开展分类教育培训,加强动态管理考核。

  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县首先从统一思想入手,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广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同时,紧密结合实际,采取区别情况、因需施教、动态管理、严格考核的方法,着手建立起一个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

  1、区分对象,使教育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我县目前共有14个乡镇党委,205个农村党总支(支部)、7056名农民党员,占全县党员总数的50.3%。根据从业不同,农民党员大体可分以下几类:即村组干部党员,主要指在职的村干部和队组干部;“双带”型党员,主要指从事种养加工产业的致富能手、从事私营个体经济的党员;营销(流通)型党员,主要指从事本县地方工业产品、农副产品营销的经纪人等;流动党员,主要指在县内县外长期从事劳务及其它生产经营型的党员;无职党员,主要指有一技之长,因公有企业改制或破产后回到农村的党员和因缺乏市场经验和工作技能,仍在本村从事种养殖业的党员;老年党员,主要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党员。对农村党员进行分类,有利于党组织对不同群体、不同层面和不同行业的党员提出不同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对担任村组干部的党员,围绕壮大集体经济、服务群众来进行教育;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围绕树立勇于创业创新、勇于奉献,当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进行教育;对在村里从事一般性生产劳动的党员,围绕落实一定工作职责、在维护稳定构建和谐村落方面发挥先锋作用来进行教育;对那些外出务工、流动党员,教育他们牢记党员身份,增强组织观念,做到离岗不离乡,自觉接受监督;对个体私营经济领域的党员,进行带领群众致富、“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对本村老党员,要求他们继续发扬好的传统、发挥余热,做到老有所为,当好支部坚强的后盾;对困难党员,在帮助关心的基础上,要求他们树立信心,自立自强,努力走出困境。

  2、调整设置,使教育管理组织更具严密性。

  为促进发展、发挥专长、便于管理,必须打破农村党组织的单一设置模式,重新整合农村组织资源和党员人才资源,该县在实践中创立了以特色、行业、地域、年龄四线并行、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农村组织设置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村党总支为主体、专业党支部为骨干的新型组织架构。

  一是依托农业特色产业成立专业党支部。如我县高渠乡依托全乡最大的种养殖基地在该乡申家村建立了农业党支部。专业特色支部在组织党员传递信息、培训技术、扶持资金和更新品种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提升了特色产业抗风险和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放大“双带”效应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依托在村行业企业设立行业党支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村党员向企业集中,因地制宜在这些企业中设立党支部,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党员教育管理双加强。高渠乡依托全乡实力最雄厚的钢管厂在申家村设立企业党支部。三是针对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普遍设立老年党支部。如城关镇把60岁以上的农村老党员划归各村老年支部管理,由于老党员在农村中身份特殊、威信高,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发展经济、文明村风、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针对农村党员外出务工流动大、较分散特点设立流动党支部。对外来流动党员利用工地、市场就近设立临时党支部,以便与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同时还对流动党员建立起个人档案,跟踪管理,将党员定期汇报与组织主动服务结合起来,让流动党员时刻听到组织的声音,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归属感。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重组党组织,使党的组织更加完善、严密,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直接、务实、有效,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专业党支部36个,各支部在党员分类教育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丰富载体,使教育管理方式更具灵活性。

  (1)规范活动阵地。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狠抓党员活动室建设,对全县农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进行统一规范,从“六有”入手,即有活动场所、有制度上墙、有电教设施、有活动计划和记录、有报刊杂志、有党员学习园地,进一步规范村级党员活动阵地建设。

  (2)开辟培训基地。注重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乡村电教站(室)、县流动党校、职业中学等各类教育阵地作用,建立和完善县、镇、村三级培训网络和培训体系,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专家辅导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相结合,课堂传授与组织外出考察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对农村党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农村党员达到一人一技或一人多技,提高致富本领。如鲁桥镇按照培训内容职业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考核制度化的标准,建立起蔬菜、粮食加工、养殖等3个培训基地,仅**年就举办十期培训班,万余名党员群众参加培训。

  (3)充实电化教育。注重党员教育的系统性,大力实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县94个村都配备电视机、VCD(DVD)等电教设备,不定期地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电脑、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作用,通过开办“电视课堂”专题、党建网站专栏、流动电影等手段,进一步丰富电化教育的内容,拓展电化教育的内涵,不断提高全县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质量。近期,该县县委组织部又为全县50个村党总支(支部)分别配设了电教设施,联系县网络公司开通宽带上网,逐步实施电脑教育入村工程。专门组织对每村电教操作员进行培训,帮助逐步实现党员档案电脑管理,党员教育网上在线,党建工作全县联网,党建资源全县共享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

  (4)开展主题教育。一是健全“双带”培训网络。把村干部、全体党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基层干部、党员实践培训,围绕致富、技术、营销等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信息、科技讲座、组织经纪人队伍等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党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和业务能力。二是实行科技结对帮扶。从党员致富能手、镇村优秀科技人才中挑选近100名同志,结对帮扶100名农户,向农户传授技术,捆绑式帮扶,通过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现身说法以及组织农户到现场参观学习等,带动农户共同发展。

  4、规范制度,使教育管理机制更具长效性。

  探索建立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是健全和完善“”制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做到一月集中一次以上学习,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二是落实党员干部讲党课制度。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带头学和带头讲的示范作用。三是全面推行“双评”制度。让广大党员、村民代表来评议党支部、村委成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监督作用,体现约束力。四是认真做好党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党员民主议事制度,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发党员参与的热情。五是完善“两推一选”制度。结合村支部换届选举工作,认真推行村党支部的“两推一选”,把村级党组织建设、干部任用的提名权、推荐权交给党员和人民群众,努力建设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群众满意的基层干部队伍。六是建立健全“三个培养”制度。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村干部,切实把那些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解决村班子后备干部乏人、党员结构老化和活力不够的问题。七是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因事设岗,因岗用人,因人而异,注重发挥好每位党员的特点和潜能,充分调动无职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热情。八是完善党员自我纯洁机制。对“三不”型党员,经多次说服教育仍不能转化的,按照党章规定进行严肃处理,疏通出口。

  5、严格考评,使教育管理实效日益显现。

  加强考核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我县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建立起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考核体系。

  (1)推行卡式管理,提高考核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在党员分类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实际实用”的原则,对党员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在全县村党组织中,对能发挥作用的农村党员共设置政策宣传岗、民事调解岗、“双带”示范岗、流动服务岗等等,并制定了岗位职责、目标考核办法,积极引导党员参与村务管理与公共服务,激活农村党员的活力。通过卡式管理,逐步推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公示制度,把党员履行职责作用发挥等方面情况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加民主评议的透明度,提高考核的准确性。

  (2)完善标准,提高做好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对村干部党员、“双带”党员等,逐步完善党员发挥作用的评价标准,加强对农村党员参加基层民主建设情况的考核,提高农村党员贯彻党组织决定,主动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对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党员、外出务工的党员以及无职党员,不断强化监督考核,既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引导他们关心村里的发展,积极参加村里建设,努力消除党员管理的“空白点”。

  三、实行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应注重协调好的几个关系。

  1、注重协调好要求与服务的关系。在党员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在给党员提要求、交任务、压担子,监督党员履行义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关心党员的生产生活,为党员提供一定的服务。对生活来源少、家庭困难、年老体弱等困难党员,要提供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可通过结对帮扶、“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形式,适时为他们解决一定的困难。对文化水平低、有劳动能力的党员,认真开展以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劳动技能为重点的技能培训,为其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对流动党员,要通过一定途径,与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有一技之长的党员,通过提供信息、劳务输出等途径,努力拓展其就业途径。

  教育管理范文篇4

  一、社区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形势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份、社区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社区党的建设特别是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城镇建设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居委会原有的“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垂直型”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由于企业兼并、破产、重组以及党政机关机构精简,部分党员下岗、待岗、离岗、转岗,转为“社会人”,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相对滞后。仅朝阳镇社区就现有下岗职工党员和买断工龄党员34人,占党员总数的22.1%。二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地域不断扩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员涌向城镇打工,本地党员也大量流出,给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全镇现有27名党员由于外出打工、搬迁、经商等原因流失,对这些党员的管理出现“四难”,即“参加组织生活难、交纳党费难、保持联系难、掌握其表现难”。三是社区各类新经济中,有的没有建立党组织,有的党组织

  不健全、党建工作瘫痪,对党员情况难以了解,对党员活动难以掌握,出现了管理教育工作的空白点。四是由于社会老龄化的加快,社区退休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全镇社区退休党员已达到63人,占党员总数的40.9%。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今后社区退休党员和在职党员将越来越多地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活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2、党员队伍构成发生新的变化,进入社区的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流动党员等不断增加,其成份和情况的差异要求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在方法和形式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随着形势的发展,社区党员队伍的构成也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退伍军人党员数量不断增多,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也日益增多,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年龄上,从80岁高龄的老党员到20岁的青年党员参差不齐;文化上,从大学毕业到文盲差距悬殊。如

  尚志社区育新党支部有党员28人,其中退休党员11人,占党员总数的39.3%,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10人,占党员总数的35.7%,大中专毕业待分党员1人,退伍军人党员1人。年龄最大的已74岁,最小的才24岁,年龄大的、小的,文化高的、低的在一起,缺少共同语言,组织生活开展不起来,偶尔过一次组织生活质量也不高。这就要求必须改变原来“一刀切”,大把抓”的教育管理方式,实现教育管理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的新突破。

  3、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整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对党员在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新的考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使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既为广大党员创造了发挥才能的历史性机遇,也给党员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新考验。在这个考验面前,部分党员“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观念出现弱化,个别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权力欲、金钱欲的趋使,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党员在工作单位表现好,但在单位外甚至不如普通的居民群众;有的退休党员思想上存在退休问题,不仅不愿参加组织生活,更不愿如数交纳党费;还有的下岗职工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生活自己顾不上自己,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社区党员教育教育管理要攻克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以理顺社区党员管理关系为前提,完善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办法。

  1、强化对社区直属党员的管理。健全社区党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以党员责任区为载体,以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承包一块绿地,创建一座文明楼幢,联系一户贫困家庭,帮助一个下岗职工)为抓手,以建立“责任卡”制度为保证,对社区直属党员实行“全权管理”,激励每一名直属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强化对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定下发《关于退休职工党员参加社区建设和接受社区管理的意见》,为退休党员建档立卡。加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消除管理上的“肓点”。在退休党员集中的居民委建立独立支部,较为分散的建立联合支部,提供发挥作用的场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余热。

  3、强化对下岗职工党员的教育管理。拓宽下岗再就业,在社区创办社区服务站和便民利民服务点,安置下岗职工党员,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协调县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组织下岗职工党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建立下岗职工党员求职档案,根据特长进行定向推荐。积极引导、鼓励、帮扶他们自谋职业,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4、强化对在职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和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制度,对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双向联系、双向反馈”;建立社区在职党员档案,登记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职业特点、个人专长、联系方式、参加社区活动情况等,组织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建立《在职党员联系卡》,实行“在职党员社区考评”制度和“在职党员社区活动情况反馈制度”,加强社区群众对在职党员的监督。

  5、强化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对流动党员登记造册,根据流动党员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联络站等形式和直管、代管、协管等办法进行有效管理;经常与流动党员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其工作和生活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党的组织生活,认真听取他们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建议。

  6、强化对社区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党组织,理顺隶属关系,消除管理上的“空白点”,使党员“有家可归”;开展适应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益活动,增强其使命感,消除雇佣观念。

  (二)以完善组织管理体制为基础,健全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

  效机制。

  1、抓好组织升级工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对社区党政领导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调整,实行社区党支部书记与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并增设领导和工作人员职数,扩大社区党组织的职能;探索建立新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加强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企业党组织的协调联系,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格局。

  2、抓好素质升级工程。把配齐、配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班子作为社区组织建设的首要着眼点。按照“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在社区中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通过“组织选派、公开招考、组织考核、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形式,将政治素质较好、文化程度较高、事业心较强、工作能力过硬,热爱社区工作的年轻干部选拔充实到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工作岗位,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的结构,增强班子的战斗力。

  3、抓好硬件升级工程。随着社区党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和社区职能的不断扩大,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原有的办公条件已不能适应开展工作的实际需要。应加大投入,协调解决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必要的党员电化教育设备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4、建立协调机制。在建立党委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从广泛参与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的基础上,协调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参加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建立以党建联席会议为核心的协调机制,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5、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建立社区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评责任制,把社区党建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年度工作责任目标,实行文明单位和先优模评定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提升社区党组织地位。制定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工作的规定,实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和参与社区服务工作表现反馈制度,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三)以创新活动载体为手段,拓展社区党建工作领域。

  教育管理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县现有23个党委、239个党支部、4121名党员,其中乡镇党委14个、县直部门党委8个、机关工委1个,县委直管总支2个(1个企业总支、1个事业总支),农村支部98个、企业支部25个、事业支部42个、机关支部61个、其它支部13个;现有农民党员2225名、党政机关党员746名、企业党员113名、事业党员306名、退休党员394名、其它党员311名(含工人党员175名);女党员732名、少数民族党员90名。

  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了两轮集中整建,在县直部门、乡镇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四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了“六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的创建和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性党风教育、干部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建立健全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制度、党员干部定期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双评双考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实行以岗定责、不断强化党员目标责任管理。这些活动的开展、制度的建立健全,从根本上加强了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全县党员教育管理基本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我县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农村党员文化素质偏低,新经济组织党员偏少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还较严重,这些问题给党员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我们要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党员的特点,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三级联创”,创新教育管理机制。

  我们坚持以创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六个好”党委、“五个好”支部为契机,着力建设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来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在“三创”活动中,我们把提高党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分类办班、因需施教,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办法,县上主要培训乡镇、县直副职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镇重点培训乡镇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和党员教育管理知识等。在培训阵地上,充分利用县、乡镇党校,14个乡镇电教工作站,24个电教村的设备。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上,推行“以岗定责、分类管理”,将党员分为机关党员、农村干部党员(村支书、主任、支委)、青壮年非干部党员、老龄党员、流动党员五大类进行管理:一是对机关党员按照其担任的工作职责实行以岗定责,搞好本职工作,负责指导和抓好包挂村的产业建设;二是对干部党员按照其职责和分工,实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管理;三是对青壮年非干部党员按富裕、中等、贫困,实行富裕党员在带头致富,体现先进性方面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中等党员寻找差距、在增加收入上下功夫,贫困党员在选准增收项目,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方面有新突破;四是老龄党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五是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和定期联系汇报,在为家乡提供致富信息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二)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

  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建立和完善党员电教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的行为。县委组织部于2001年12月制订印发了《宁陕县党员教育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从日常教育管理,组织关系转移、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管理,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各乡镇党委、县直部门党委也结合各自实际,制订了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同时,我们还就党内组织制度,党员定期学习制度,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各基层党支部每月能够正常组织一次以上活动,坚持一月集中一次以上学习,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一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规范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三)扎实开展党建活动,丰富教育管理内容。

  将党员教育管理融入党建活动之中,以开展深入扎实的党建系列活动来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几年来,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争先创优活动,焕发了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我们坚持面向农村党支部,开展争创五好先进村党支部活动,在以往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农村广大党员中,开展“五带头、比奉献”活动;在农村干部中开展“争创基层干部标兵”活动;在全县机关、企事业党组织及党员中开展争创“实践‘三个代表’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弘扬正气,促使广大党员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工作,为党员教育管理拓宽了新的空间。开展“双带两示范”活动,坚持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活动,确定有能力、有技术的党员帮扶两户贫困户,每年安排党员“双带”300户以上,争创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和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每年确定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30户以上,党员科技致富示范基地20处以上,为走向共同富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员的先进性和经济建设相结合,提供了措施保证。着力实施“四大培养”工程。每年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培养发展绿色产业建设标兵30名,在绿色产业建设标兵中发展党员85名,在绿色产业建设标兵中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120名,在实施经营绿色战略中培养选拔基层组织先进典型30个。从而,为在绿色经济建设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增添新的内容。

  (四)健全党建责任体系,强化教育管理职责。

  我们把加强领导作为党员管理工作的关键,认真贯彻“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切实履行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狠抓落实。一是落实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的“四个责任人”。经常研究并督促检查,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党员教育管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避免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县乡镇村党组织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严格制度,在明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同时,建立健全党组织生活、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创先争优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三是搞好工作协调。组织、纪检、宣传部门分工负责,各有侧重,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形成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合力;四是注重培养队伍。培养锻炼了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全县乡镇村现有专兼职党务工作者289人;五是加大教育投入。重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投入,几年来,县、乡镇采取了积极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尽力解决了党员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县每年举办四期基层干部培训班,各乡镇每年完成两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均在800人次以上。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县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过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已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是农村党员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全县4121名党员,其中56岁以上的1199名,占到29.1%,农村党员2225名,56岁以上有752名,占到33.8%。

  二是一些党员宗旨观念和模范作用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有的甚至混同于一般群众。

  三是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开展集体活动难。

  四是流动党员还存在失管、漏管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建党组织问题有待研究,社区党建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

  五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工作模式、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低。制约了党建工作,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工作思路与对策

  根据我县党员教育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基本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一条主线”(以“三个代表”为主线),抓好“二项工作”(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学理论、学《党章》)、突出“三个重点”(农村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党员),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新的面貌,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切实发挥好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常抓不懈。要加强党员的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每个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解决能否代表、如何代表的问题。

  2、抓好“二项工作”。一要把开展“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教育作为党员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务来抓,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每个党员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二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学理论”、“学《党章》”活动,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对党员进行党的性质、宗旨以及党员标准的教育,用《党章》统一思想,用《党章》规范言行。

  3、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全县近一半以上的党员在农村,,对这部分党员的教育管理,各乡镇党委要加强理论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党性党风教育,加强科普知识、法律知识的普及,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文化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二是加强对全县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教育。定期按规定转移离退休党员的组织关系,将党组织关系转到居住地街道居委会或农村党支部,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统一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动党员活动》制度,保证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对于短期外出(3~6个月)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由基层党委发给《流动党员活动证》。对于外出3个月以内的党员,要执行向所在党支部“外出前报告、回来后汇报”制度,确保外出党员按期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对不按期按标准缴纳党费的党员,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或按照《党章》规定做出处理。三是加强对街道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员的教育管理,这既是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的重点,又是教育管理的难点,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监督、指导和对党员企业主的管理,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在个体工商户较少的乡镇,纳入本乡镇机关支部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1、选准突破口,切实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力度。

  党员教育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从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等三个方面着手,把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来抓。

  一是严把入口。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在不断健全、完善、确定发展对象联系人、发展对象定期汇报思想、入党积极分子集中培训、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重要岗位锻炼、拟发展对象预审、组织员谈话等制度的基础上,重点建立和实施发展党员公示制,即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对于公示内容、程序、时间、形式进行统一规范。在公示的内容上讲求统一性,在公示的程序上讲求规范性,在公示的时间上讲求及时性,在问题的处理上讲求严肃性,进一步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有效地坚持发展党员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新党员的质量。

  二是流通出口。不合格党员“出口”不畅,滞留在党内,将严重腐蚀党的肢体,影响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损害党的形象。要坚持把民主评议党员与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结合起来。制定《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的暂行规定》,严格不合格党员的政策界限,规范不合格党员的处置程序。对确定为不合格限期改正的党员,实行帮教责任制,指定专人进行帮教,做到“无情”评议处置,有情帮教转化。对受劝退、除名处置的党员,不能“一出了之”,而要扎实做好思想工作,教育其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是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是党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党员目标管理、“创先争优”、党员包帮责任、党员思想汇报等制度和作法,在此基础上针对部分党员宗旨意识、党性观念淡化的倾向,在重点抓好党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制订和实行《党员政治生日谈话制度》,在每个党员的入党纪念日,党员向党组织汇报一年思想、工作、生活情况,重温入党誓词,并有针对性地向党员提出希望和要求。

  2、探索新途径,努力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

  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员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改进与加强结合,积极探索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工作实效。

  一是探索创新、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方法。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县、乡镇党校的阵地作用,创建党员分校、党员夜校、联合党校等新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从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的“软、硬”两个方面下功夫,强化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训中要因人施教,注意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增强针对性,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入党时间长的党员,注意引导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对年龄较轻、入党时间晚的党员,注意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突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的教育,促使其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二是提高党员电化教育普及率。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强化党员教育管理,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手段。我县14个乡镇和24个村已配备了电视机、VCD电教柜等电教设备,但村级覆盖只占四分之一,要把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坚持做到“三个纳入”:即把电化教育纳入到对党员的经常教育之中,把电化教育纳入到对党员的专题教育之中,把电化教育纳入到各项培训之中。同时,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教育效果,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党员电化教育与“三个代表”学习教育相结合,与在党内开展“双学”活动相结合,与党内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党性党风教育相结合,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力争三年内使村级覆盖率达100%。

  三是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从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挖掘先进党员的典型,总结典型经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有线电视台开辟“党旗颂”专栏,宣传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使全体党员在典型的带动下奋发工作,锐意进取,为宁陕绿色经济小康县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扩大覆盖面,不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越来越多的党员、职工、群众没有被党组织所覆盖、所影响的现状,要加强探索与研究,着力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网络化的党员教育管理体系入手,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在深入挖掘社区单位党组织丰富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凝聚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的力量,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要求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青少年教育及邻里团结互助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根据老党员的需要充实组织生活内容,广泛发动在职党员及时参与社区工作,发挥在职党员8小时以外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育管理范文篇6

  1.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给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强调对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制是3年,学制短。根据培养需要,第三年或者最后半年就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者找工作,学生党员流动性大,使学生党支部结构稳定性差,给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困难。一个学生党员的经过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经过团员推优、入选积极分子、积极分子培训培养、发展预备党员、预备党员培养教育,到正式党员,至少也要2年多。这样一来,刚刚发展的党员,很快就要到企业顶岗实习或找工作,导致大一几乎没有党员,而大三刚发展的党员几乎又不在校的状况。因此,学生党员流动性大,这对学生党支部结构稳定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2.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力量有待加强,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教育部规定按学生与辅导员200:1的比例来配备高校辅导员,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盲目扩招,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百个学生,此外党务人员不足,很多学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是由党务工作人员、辅导员、部分教师共同承担,他们的工作面宽,日常事务繁杂,使他们没时间把学生党建工作做到位,更谈不上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

  3.学生党员意识淡化,发挥作用不明显。由于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对自身要求不够严格,当进入党员门槛之后,就不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也不重视对理论的学习了。往往将自己的党员身份置于日常的学习、宿舍生活、饭堂用餐、课外活动之外,甚至只要出了校门,出了老师的视线,就忘了党员的身份,只有在过党组织生活中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学生党员。因此,他们没有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没有形成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规模效应,反而,有些表现越来越差,影响周围同学的看法,影响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从而对党建工作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在学生当中开展党员发展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的政策分析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发展高校学生党员工作,围绕不同时期国内外形势和中心任务,适时制定发展高校学生党员的方针政策。1988年6月,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为了把改革推向前进、推向深入,党中央组织召开了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确定了党员发展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总方针,会议明确了当时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员发展的方向。2003年10月28日,全国高等学校第十二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针对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加快吸收青年学生入党。会议要求各高校党委要科学制定、认真实施发展党员工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努力实现大学生班级“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年级有党支部”的党建工作目标。2013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2013年7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严格标准,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要加强教育培养,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要健全管理机制,增强学生党员队伍活力;要完善服务机制,促进学生党员健康成长;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1.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入党动机,保证党员发展质量。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要把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始终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坚决防止把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来。以端正入党动机为重点,加强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训。高校青年学生年纪轻,社会经验比较缺乏,世界观正在形成和坚定,需要接受各方面教育。在开放环境、信息社会和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冲击不断,各种影响不可避免,要引导入党的学生面对复杂、多样、多变的社会因素,分清是非,明辨方向,提高政治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同时,要求入党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坚定阶段,他们要健康成长并成为共产党员,更需要比其他学生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教育培训,才能促进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实现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的转变。

  2.创新组织生活制度,使党的组织生活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各高职院校要创新组织生活制度,按照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构筑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党的组织生活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往实习基地派专职党员辅导员负责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并在实习基地成立临时党支部,带队的党员辅导员为党支部书记,根据实习基地工作学习的特点开展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或在实习基地有3人以上党员的成立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教育管理范文篇7

  1.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关系转接不当

  组织关系先由高校转出,经毕业生党员在转入地接收,这一基本流程没有发生变化。然而,随着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在产业或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导致毕业班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经济组织层出不穷,“自主择业”代替了原有的“包分配”,组织关系可转入就业单位党组织或保留在父母居住地党组织。这使组织关系转接流程变得更加复杂,给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党员提供的组织关系接收地不正确,导致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出现反复;有的党员对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不重视,未能在有效期内按时转接组织关系,导致转接工作延误或转接不成功;有的党员就业后虽转接了组织关系,但不缴纳党费,不过组织生活,甚至步入社会的同时也脱离了党组织;有的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在父母居住地党组织,和工作单位分离,不按要求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期如数缴纳党费,游离于党的组织活动之外。

  2.毕业后预备期满、预备党员转正困难多

  离校后预备期满的预备党员需到组织关系接收地完成转正工作。多数组织关系接收地以对预备党员不了解、考察时间较短为由拒绝为已毕业的预备党员转正,要求预备党员返回高校完成转正。然而,预备党员毕业时已经将组织关系从学校转出,离校后又要返回学校转正,之后再将组织关系重新转出,这个过程本身就不符合党建工作程序。毕业生离校后,原毕业班支部已不存在,这是预备党员返校转正的又一难题。以上情况一旦出现,将给高校毕业班党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对预备党员本人也是一种打击。此外,也有少数预备党员,到组织关系接收地报到后没有向接收地党组织强调自己预备党员身份,没有按时递交思想汇报和转正申请书,导致其不能接受接收地党组织的考察,无法按期转正。

  二、高校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

  1.创新支部管理模式,拓宽支部工作途径

  针对毕业班党员流动性大、难以集中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部管理模式。成立毕业班独立党支部,尽量将支部建立在班级上,有困难的毕业班可按专业成立党支部。考虑到工作日党员基本都在校外实习,可以将支部大会或支部生活安排在周末,建立支部召回制度,要求党员在规定的返校时间必须返校集中,参与支部大会或支部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发挥网络优势,拓展支部生活形式。借助网络平台,开辟党建专题专栏,及时上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制度文件等,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党员的兴趣,与时俱进地建立支部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借助聊天工具加强支部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此外,可以发挥易班的优势,在易班上建立支部,及时、共享信息,布置支部任务,增强支部党员网上归属感。

  2.加强离校前党员教育,提高党员党性修养

  认真开展毕业生党员离校前集中教育活动,重点加强毕业生党员的组织观念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如在毕业生党员中集中开展以“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为主题的党性教育活动,使广大毕业生党员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增强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行各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读一本好书、荐一本好书,分享一次读书心得、做一件好事”的活动,强化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文明离校活动、促进毕业班离校阶段各项工作平稳开展;开展致学弟学妹一封信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也可要求校外实习的党员参加实习单位的组织生活,同时接受实习单位的教育管理,向学校党组织定时汇报。

  3.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加强对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和评议制度是加强毕业班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民主评议阶段,要求毕业班党员向身边的群众述职,接受群众监督。通过班集体评议、学生党支部评议、社区评议和教师评议,对毕业班党员进行多维考评。充分发挥评议制度的激励与警示作用,赏罚分明,从而督促毕业班党员自觉增强党性和自身修养,加强党员意识,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改进组织生活形式,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针对毕业班党员忙于实习或找工作而对支部活动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改进组织生活形式,克服时间、空间上的困难,发扬民主、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在毕业班中开展丰富多彩、切合实际的支部活动,提高党员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党员的不同就业状态成立主题党小组,开展相应主题的支部活动。成立毕业班考研或考公务员党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成立求职党小组,分享就业经验或开展模拟面试活动,提高就业率。鼓励毕业班党员积极参与到就业工作之中,通过结对子等方式为就业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5.重视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力求实现一体化、网络化转接

  组织毕业班党员认真学习组织关系转接的相关知识,教育党员认识到组织关系转接的重要性,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个别大学生党员毕业后组织观念不强、不按时转接组织关系、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挂名党员”等现象,明确告知党员《党章》关于自行脱党等有关规定,严明纪律要求,通过正反两面案例教育,帮助毕业生党员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对二级组织员、相关辅导员、毕业班党支部书记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加强为毕业生党员提供组织关系转接咨询服务;做好组织关系转接情况跟踪及管理工作。当前的组织关系转接工作依旧遵循组织关系由高校转出,经毕业生党员在转入地接收这一基本流程,而且以组织关系介绍信转接为主,网上组织关系转接为辅。弊端是,毕业时携带组织关系介绍信前往接收地转接组织关系这一过程中容易造成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或者未能在有效期内进行组织关系转接。建议组织关系转接工作能够过渡到以网上转接为主、组织关系介绍信转接为辅,高校和就业单位之间通过网上完成组织关系转接。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组织关系转接的效率,又可以保证组织关系转接的质量。

  6.加强毕业班预备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完善支部党建基础工作

  教育管理范文篇8

  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难点问题

  --党员思想日趋活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党组织如何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面临新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国际、国内的交往和交流日益增多,党员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这既增添了党员队伍的活力,也给党员的教育工作特别是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从国际局势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人低潮,使少数党员由此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失去信心;从党建现状看,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特别是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的腐化堕落,使少数党员对党的前途和命运产生悲观情绪;从改革方向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使党员必须面对双重身份和双重思维的矛盾(既具有共产党员的政治身份,又具有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身份,既要按党性原则思维,又要按市场原则思维),少数党员由于经济收入失衡导致其心理失衡。

  --党员分布面广、职业层次多、流动性强,且情况复杂多样。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企业转制的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呈现出分布面变广、职业层次较多、流动性增强且数量较大的新特点,从分布(静态)上看,有机关党员、事业单位党员、企业党员、城市街道党员、农村党员和个体工商户党员,仅企业党员又分布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从流动(动态)上看,又分求职类流动党员、待安置的退伍战士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部分退离休干部职工党员。当前,党员教育管理状况与党员队伍分布、流动情况很不适应,工作中既存在着党员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化与党员需求多元化的突出矛盾,如教育主要采取""形式,多数支部是学学文件、读读报纸,方法不多、针对性不强;也存在着管理模式统一化与党员从业情况复杂化的突出矛盾,如不少党员跨地区跨行业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而党组织仍按行政区划设置,对流动党员缺乏有效管理。

  --不合格党员标准不好把握,评议、处置工作难度较大,使党员"出口"狭窄。目前党员教育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内出口不畅。一是标准过于原则统一。如党章关于"党员缺乏革命意志,不履行党员义务,不符合党员条件……应当劝他退?quot;等原则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缺乏操作性。此外,由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党员各有其特殊性,如党员领导干部、机关党员、农民党员等分工不同,显然也不能"一顶帽子人人戴"。二是民主评议质量不高。由于民主评议强调面对面的方法,实际评议中讲套话、空话的多,触及实质性内容的少,批评也多是隔靴搔痒,互相庇护。有的机关甚至以公务员考核代替民主评议党员。三是处置不到位。主要是不良心态所致,有的认识简单化,认为党员只要没有犯罪被判刑,就不能"出党";有的存在畏难心理,怕得罪人,遇到问题绕道走,或是避重就轻,只拿无职党员、无背景的党员开刀;有的一味求稳,担心有党员被开除或清除,会影响单位形象,既有失面子,也不利于稳定,总想把问题捂住;也有的把自愿退党视为政治上的异化,使一些不愿履行党员义务,又不能体现党员先进性的人,不敢贸然退党,留在党内造成党的组织不纯,损害了党的形象,等等。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员心态复杂,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难以评定和衡量,其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需进一步明确。十五大以来,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增长,有相当一批数量的党员进入这类经济组织工作。由于非公制企业的党员经济地位特殊,心态比较复杂。比如,有的党员到私企工作目的就是挣钱谋生,解决家庭困难,对党的活动态度不积极;有的党员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进入非公制经济组织工作则是为了谋求个人事业的发展,往往把个人事业看得比党的工作更重;也有些党员认为,"端人碗受人管",既然为老板打工,就该拼命为老板干活赚钱。同时,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政策指导,基层党组织有时在具体工作中也无所适从,比如党组织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应选择什么样的载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艮难把握。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是按?quot;三个代表"的要求,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扛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论述,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全面而又完整的概括,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党员必须具有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其次,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的需要。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各级党组织必须一方面教育广大党员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又要教育广大党员以党性原则来把握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三,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是迎接新的挑战,保证党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的需要。世纪之交的人类历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西方国家对我加紧实?quot;西化"、"分化",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增强他们抵御各种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紧迫。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育管理的内容,切实把党员的思想统一到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上来。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现实要求,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一个时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应把重点放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头脑,?quot;三个代表"的要求规范党员言行,教育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上,努力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上下功夫。教育管理的具体内容,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党员的需要,对企业党员,要围绕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对其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通过"堡垒工程"、"党员责任区"、"挂牌上岗"等活动组织他们立足本职,投身改革,多做贡献;对农村党员,则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其进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农村实用科技知识培训,通?quot;三学三带"、"结对帮扶"、"党员示范点"等活动发动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等等。

  教育管理范文篇9

  一、当前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1、党员年龄偏大,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容局工委下属有行政执法大队和环卫所两个党支部。从环卫所年龄结构上看,全所目前在职职工386人,离退休职工达213人,占在职人数一半以上,职工平均年龄为44.33岁,30岁以下只有30人,41岁以上高达314人,41岁以上职工占职工总数81.35%,全所30名在职党员中35岁以下仅6人。由此可以看出全所干部职工年龄趋于老化。从文化程度上看,全所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只有38人,占职工总数9.84%。

  2、个别党员党的意识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从党员自身来看,少数党员虽然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并未完全入党。有的党员入党后,满足于现状,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先锋意识也逐渐淡化;有的党员平时放松政治学习,连党的最基本的知识都不十分清楚,成为政治上的“弱者”;有的党员不注重自身世界观的改造,经不起利己主义思想的侵蚀和诱惑;有的党员不能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和提高工作能力,缺乏奋发拼搏精神,难以胜任本职,业绩平平,不能起到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3、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强。在党员教育中,往往习惯于按上级的意见和要求,照搬照抄,形成一种机械模式,缺乏全新观念,很少考虑和结合本单位党员的思想状况,内容上针对性不强。在教育形式上一般采取读报、看电视教育片、传达会议精神等灌输式的方法,使党员教育中出现“言者不自然,听者不耐烦”的现象。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抓党员发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坚持标准,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俗话说“打铁先要自身硬”,首先党务干部要做到率先垂范,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必须严格标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好“入口关”,坚持为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新生力量。为防止出现个别人为入党而入党,入党前后判若两人的不良现象,局工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严格把关,绝不搞凑数字、不搞形式化、不搞突击发展,时时处处用党员的标准去教育、鞭策和检查每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05年工委下属环卫党支部发展一名党员郑萍,自十八岁进入环卫所后,在马路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她负责的工人新村社区,是国家绿色人居环境社区,是省市文明示范社区,近年来,每年接待中央、省、市及有关部门领导参观视察达80余次以上,在任务重、困难多、卫生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她从不把问题上交,而是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做好各项工作。2004年被市市容局授予“城市美容师”、“城市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她心中“党员要比普通人做得好,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早日加入党组织”。从年轻时她对党就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与追求,也一直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党组织通过对她的长期的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已符合入党条件,将她吸收入党。入党后的郑萍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期望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其次,局工委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始终要求基层党务干部坚持用党章规定的标准衡量每一名要求入党的对象,把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放在首位,对其工作业绩和一贯表现进行全面审查。考察发展对象是否忠实于党的事业,能否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否坚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全心为群众服务;是否坚决执行党的决议,自觉遵守党的纪律,认真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是坚持原则,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按照标准和程序吸收党员是保证新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达到纯洁队伍的目的。如果在履行入党手续上不能做到严格把关,就可能出现一些不够条件的人加入党内。同时,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既是对党组织负责也是对要求入党同志的一次政治教育。履行入党手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郑重、最严肃的事情,通过填写《入党志愿书》、支部大会讨论、上级党委派人谈话等,对申请人进行党性和党员标准的再教育,使其懂得如何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实践证明,在履行入党手续的过程中,对申请人进行的教育,针对性最强,效果最好,往往使申请人终生难忘。在发展党员的工作中,局工委坚持从端正工作作风入手,认真当好“主考官”,坚持不搞论资排辈,克服人情关。对要求入党的同志,在支部大会讨论前,都要进行严格审查,通过及时公示,广泛地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两年来工委发展的每个新党员都是按照入党标准和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使每个新党员都是群众的典范。

  (二)严格党员管理,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

  1、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以“”为载体,不断健全党组织生活,重点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中心组学习和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严把考核关,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按照标准对每名党员进行认真客观的鉴定,对不合格党员按照“坚持标准,立足教育,区别对待、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严肃的组织处置。

  2、认真做好不合格党员的帮扶工作。把帮助教育作为处置不合格党员落脚点,对不合格党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本着重在教育,去病救人的原则及时进行交心谈话,把党的纪律讲清楚,把处理的依据讲明白,把整改的方向讲明确,帮助其提高认识。同时,通过谈话做工作,要求不合格党员定期汇报思想,每季度以书面形式向支部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转变情况,由支部做好鉴定。对民主评议中的不合格党员在作出诫勉处置后,更要加强管理,进行帮教,继续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团结教育他们,采取组织帮教、结对帮扶、实践考验等措施,促进他们积极整改转化。建立定人、定内容、定措施的结对帮扶制度,随时了解不合格党员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帮其认清问题,改正错误,促进思想转化。

  (三)找准切入点,不断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

  1、党员教育管理体现时代性

  当前主要是抓好四项教育:一是巩固成果的教育。为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组织党员认真学习《文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通过学习指导实践。二是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在各自岗位中发挥表率作用。三是为人宗旨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民所想,为民排忧解难,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四是科学文化教育。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从目前的队伍状况来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抓好党员培训,使其成为业务工作的骨干,行业的排头兵。

  2、党员教育管理突出针对性

  市容局工委始终根据各支部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教育,下属执法大队党支部和环卫所党支部无论从工作性质、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等均有较大差异,如果实行“一刀切”的教育管理的做法,显然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中根据各支部党员队伍的实际,突出工作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年初为配合数字化城管改革,实现精细化的要求,加大城市管理快速反应力度,区政府将执法中队的管理权限进一步下移到街道,对于这一举措,少数队员不理解,加之执法队员工作压力大,待遇低,队伍中一度出现“畏难、厌战”情绪。针对这一情况,局工委立即在全区城管执法队伍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树立正确荣辱观,克服畏难、厌战两种情绪”的教育活动,要求党员做表率,端正思想,认清形势,树立识大体,顾全局的观念。通过学习、讨论、撰写心得等形式,使队员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加强了与街道协管员、城管监督员的协调配合,关系更加融洽了。

  3、党员教育管理增强灵活性

  照本宣科、形式呆板、方法单一的教育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下的新要求,不但达不到教育管理的目的,个别党员还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和厌烦情绪。因此,教育培训的内容要由过去的单纯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重转变,教育培训的方式要由过去的集中封闭式、灌输式的学习向开放式、利用现代网络学习转变。采取集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党员教育,在对党员进行集中教育的同时,引导党员自学,并加强检查督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党员学习培训。为纪念我党成立85周年,“七一”期间,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到淮安等地参观学习,实地重温党史。今后还要扩大学习领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对党员进行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要探索运用电脑和互联网开展党员教育的新途径。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更加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增强教育效果。

  4、党员教育管理凸显创造性

  为增强学习教育的有效性,根据城管市容工作时间长